第二节 气象要素 气象测报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象要素 气象测报服务
分类号: P461
页数: 10
页码: 210-2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气候形成的要素和气象测报服务。包括日照、气温、降水等。
关键词: 气候形成 特征 慈溪市

内容

日照
  1988—2011年平均年日照总时数1850.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3.6%,比1954—1987年分别降低191.5小时、3.7个百分点。日照最多的1988年2121.4小时;最少的2002年1419.2小时。各月日照时数7月最多,历年平均232.9小时,最多1990年7月314.7小时,日照百分率73.2%;各月日照时数1月最少,历年平均101小时,最少2002年12月34.7小时,日照百分率11.0%。年际日照变化:1988—1990年年平均1966.8小时,1991—2000年年平均1845.8小时,2001—2011年年平均1823.5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的地区分布,西部略高于东部,平原略高于丘陵。
  1988年后撤销辐射观测。
  气温
  平均气温、极端气温 1988—2011年平均气温17.1℃,比1954—1987年高1.1℃。1992年最低为16.0℃;2007年最高为18.6℃。7月平均气温最高,历年平均29.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6℃,出现在2003年7月17日。1月平均气温最低,历年平均4.8℃;历年极端最低气温—7.4℃,出现在1991年12月30日。1988—2011年,气温大于和等于35.0℃的高温天气年平均24.2天,比1954—1987年年平均增加11天左右。其中2003—2008年,高温天气均超过30天,2003年达46天。气温小于和等于0℃的寒冬天气年平均21.3天,比1954—1987年年平均少10天左右。
  地区气温差 平原地区平均气温基本一致,比南部丘陵地区略高;城镇气温略高,乡村、空旷处气温略低。
  降水
  降水量 1988—2011年平均年降水量(含雨、雪、冰雹,下同)1340.6毫米,比1954—1987年年平均增加67.8毫米。最多的1993年1705.8毫米,最少的2003年944.3毫米,年际差761.5毫米。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2003年,大于1600毫米的涝年有1989年、1993年、2002年。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春雨、梅雨、秋雨和伏旱、秋冬旱互相交替。1988—2011年,降水最高峰在6月,平均197.9毫米,占全年的14.8%。其中1994年6月降水量最大为468.3毫米;2011年6月降水量418.7毫米,也大于400毫米。6月降水特点以静止锋前后的梅雨过程为主,多连阴雨。降水次高峰在8月,平均降水量189.8毫米,占全年的14.2%。其中1993年8月降水量371.8毫米,1989年8月降水量370.7毫米。8月降水特点以雷阵雨和台风雨为主。降水量的地区分布随海拔的下降而减少。南部蹋脑岗附近为全境最大雨量中心,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降水日数 1988—2011年平均年降水日数的145.6天,与1954—1987年的年平均146天接近。最多的1989年166天,最少的2003年124天,年际差42天。一年中3月份最多,平均14.8天;10月最少,平均8.5天。南部丘陵地区较平原地区稍多。1988—2011年暴雨日83天,平均每年3.5天,最多的1993年9天。全年各月中,6月、8月因受梅雨和台风影响,出现暴雨频率最高。
  1988—2011年平均年蒸发量1510.7毫米,比降水量多12.7%。其中7月平均蒸发量最大,比同时期降水量多89.6%。
  风霜雪冰
  风 全年风向随季节变换,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春季转夏季风早,秋季转冬季风稍迟。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每秒2.7米,风速变幅每秒2.1~3.4米。各月平均风速差异不大,在每秒2.5米(10月)和2.9米(3月、8月)之间。年平均大风日数8.1天,全年分布比较均匀,7月、8月略多,2月最少。2007年8月3日,瞬间极大风速每秒36.9米(12级)。
  霜 1988—2011年平均年有霜日数39天,比1954—1987年年平均多4.1天。最多的1995—1996年55天,最少的1998—1999年28天。有霜日数集中于12月到次年2月之间,并以1月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初霜期历年平均11月22日,最早2002年11月5日,最晚2006年12月17日。终霜期历年平均3月24日,最早1999年3月1日,最迟1988年4月15日。历年平均无霜期242天,最长2006年277天,最短1988年210天。
  雪 1988—2011年平均年雪日3.7天,比1954—1987年年平均减少3天。最多的1988年9天,1995年、2001年、2007年无降雪。平均初雪日1月14日,最早2002年12月25日,最迟2006年2月4日。平均终雪日2月7日,最早1991年1月5日,最迟2005年3月12日。降雪日以1月、2月为中心成正态分布。历年平均年积雪日数2.5天,最多的1988年7天。积雪日以1月、2月为中心成正态分布。2008年2月2日19时55分观测到积雪深度最大,为25厘米。
  冰 1988—2011年平均年结冰日29.5天,比1954—1987年年平均减少7.5天。最多的1995—1996年54天,最少的2006—2007年15天。各月结冰日数以1月为中心成正态分布。历年平均初结冰日12月6日,最早1995年11月9日,最晚2007年12月31日。平均终结冰日3月5日,最早2006年2月4日,最晚1990年4月2日。历年平均年结冰期90天,最长1995年11月9日至1996年3月19日131天,最短2006年12月17日至2007年2月4日50天。
  气象测报服务
  境内气象测报服务机构设立始于1948年1月,时庵东成立余姚盐场测候所。1959年称“慈溪县气象站”,1988年称“慈溪市气象站”。市气象站为国家基本站,区站号58467,1991年11月始增挂“市气象局”牌子,实行局、站合一。观测场原位于庵东镇西头塘北郊外,东经121°13′、北纬30°16′,海拔7.10米;1992年1月,站址迁至浒山镇群谊村一灶畈(2008年更名为“古塘街道明州路818号”),东经121°16′、北纬30°12′,海拔4.50米。
  气象测报 1988年后,地面气象观测每天4次,分别为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观测项目有: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湿度、小型蒸发、风向风速、降水、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况、日照。后观测项目陆续增加气压、积雪深度、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1996年实现微机自动传报,观测时次每天8次。1999年依托建成的Pc—vsat卫星单收站、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局域网、宁波市—县(市、区)辅助通信网及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进入人工分析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预报阶段。2006年8月,在周巷镇、杭州湾新区等地安装12套自动气象站,其中周巷、杭州湾新区为五要素自动气象站,长河、庵东、胜山、横河、附海、观海卫(2套)、桥头、掌起、范市为四要素自动气象站。2007年全面进入自动观测,但仍保留夜间守班,人工观测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2008年后,GPS/MAT水汽监测系统、大气电场仪、二氧化碳探测系统、负氧离子测报系统等投入试运行。2010年,在南部山区、沿海湿地、高速公路边又安装10套四要素自动气象站。2011年底在“万亩畈”宁波北部综合探测基地内按照国家局标准建成综合探测观测场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阶段,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辐射、浅层地温、深层地温进行自动观测。至2011年,形成由22套自动站组成的覆盖各镇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
  1988年后,天气预报项目包括24小时内晴雨、气温、风力等。市气象站从2000年始增加人体舒适度、紫外线指数、森林火险等级预报。
  气象服务 气象为公众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多种服务。
  公众服务。1988年,气象公众服务方式单一,开展有线广播气象预报。20世纪90年代,天气预报广播转为无线广播,并在《慈溪日报》上刊登。1993年始在电视媒体上发布。1996年开始独立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内容增加天气形势分析。2001年,市气象信息网——问天网(www.askt7.com)并入互联网。2005年在6个镇(街道)安装室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LED)2011年增加到16个镇(街道)。2006年1月,采用真三维技术推出由气象主持人出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10月启用户外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同年,市气象局政务网(qixiang.cixi.gov.cn)开通。2011年,市气象局首次发布《慈溪市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内容包括市气象局提供的各类气象服务产品以及获取途径、天气预报用语及常用气象术语简介、慈溪气候概况等。其中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产品和内容有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要素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指南,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等。
  决策服务。1992年,运用《重要天气报告》《气象内参》《汛期(5—9月)天气形势分析》等服务产品开展决策服务。2000年成立灾害性天气服务领导小组,严格服务流程和制度。2005年梅汛期前,开通面向市主要领导、“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成员单位、各镇各局有关领导和有关服务单位的手机气象信息短信平台,遇突发性、重大天气过程,及时发
  照3—1 市气象局(2008年)送气象信息。利用一周滚动预报、1~2天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及警报服务等手段,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服务。
  为农服务。1988年后继续制作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和产量预报。1998年组建市农业综合信息网,发布气象减灾防灾信息。2006年4月始,每天以手机短信方式无偿为种植大户提供气象信息;下半年始开展冬季大棚内气象要素观测,探索大棚内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与实际大气中的相关系数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利用预报技术为特色农业做好服务。2009年在白沙路街道“万亩畈”建成占地面积3.33公顷的宁波北部综合探测基地。2009年初开始发布有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设施大棚内短期气象要素预报、高温烧苗等大棚内特有气象灾害实况预警以及农技措施建议等。2010年拓展服务面,与市农业局水产中心合作,开始对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提供气象信息和养殖技术服务。2010年底,组织农业气象人员每天到基地进行设施农业气象的实地观测,并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实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常规化和业务化。至2011年,免费接收气象短信的种植农户3500户,左右、水产养殖户400户左右。2011年筹建辐射全省、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省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专业与专项服务。2003年、2004年降水较少,人工增雨次数相对较多。2003年8月,在长河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004年初,形成《慈溪市人工增雨作业实施方案》,5月成立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购置1套专用车辆和设备。是年人工增雨成功作业12次,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55枚。2005年后,降水相对较多,人工增雨次数逐渐减少。2007年再增加1套专用车辆和设备。
  1991年开始组建防雷检测组,1992年开展防雷检测工作。1997年6月成立市防雷设施检测所。1998年开始参与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1999年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定期检测、竣工验收以及雷击灾害调查评估等技术服务。1999年,市气象局开始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的行政许可。2000年8月,市防雷设施检测所更名为“市防雷所”。2001年11月在市联合审批中心(2011年更名为“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气象窗口开展防雷行政许可,2003年开展施放气球审批。
  气象科技服务与技术开发。1986年,利用天气警报发射台、警报接收器组建天气警报服务网,将各类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将天气警报网络延伸到村级(2005年6月停播)。1998年9月,开通“121”电话气象自动答询系统。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内容包括:短期预报、3~7天天气趋势、邻近城市天气预报、旬月天气预报、气象实况、气象知识等。2000年8月,“121”自动答询电话扩充到60路。2004年7月,自动答询电话号码改为“96121”。2006年始陆续增加高速公路路况情况、灾情上报、海洋预报、天气实况、3小时预报等信息内容。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