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7
页码: 196-20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自然环境的情况。包括地质、地貌。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地质 地貌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境内地层出露不全。新生界第四纪最发育,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次之,其余零星分布,古生界与元古界地层缺失。
  前第四纪地层 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有多个组、群。
  上三叠统乌灶组。仅见于宗汉街道西南之庙山,厚约110米。岩性为一套轻变质的灰白色块状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黄色中细粒砂岩及黑色粉砂质泥岩,与其他地层呈断层接触。
  下侏罗统枫坪组。出露于洪魏村洪家和凤湖以东一带,厚度大于736米。岩性较复杂,多有不同程度的质变,部分深度变质者已成混合花岗岩。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可划分为4个组:大爽组,广布于丘陵区,岩性较杂,厚18002000米,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早期产物;高坞组,分布于上林湖一带,厚835米,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活跃时期产物;西山头组,见于杜岙村的西埠头解家一带,岩性复杂,厚1631米,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旋回晚期产物;九坪组,仅出露于东埠头西南山区,厚度大于658米,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二旋回产物。
  下白垩统方岩组。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范市凹陷中,厚度大于1734米,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下第三系始新统—渐新统长河群。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长河凹陷中,厚1421米。
  上第三系嵊县组。仅分布于胜山,厚20~26米。下部岩性为中粗砂岩夹砾岩,上部为橄榄辉基岩。与侏罗世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地层 分布面积占全市75%,厚度较小,全新统与中更新统发育较全,下更新统缺失。中更新统之江组。深埋于平原底部,直接覆盖在基岩上,为一套坡洪积或洪积成因的堆积物。
  上更新统东浦组。广泛分布于平原深部:下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河流相冲积层、冲湖积亚黏土、海相亚黏土,是境内第一海侵层,仅分布于庵东—新浦以北一带;上段自下而上依次为冲积砂、砂砾石、冲湖积亚黏土、海相亚黏土,是境内第二海侵层。
  上更新统宁波组。本层堆积后多受古河流的侵蚀切割而缺失,仅分布于浒山、白沙路一带。顶板埋深20~30米,厚约10米,系一套河湖相沉积,上部岩性为可塑至硬塑状粉土、亚黏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亚砂土,偶为粉细砂。除局部顶部为暗绿色,余均为棕黄、褐黄色。
  全新统滨海组。广泛分布于平原地区,以海相和河口相为特征,系境内第三海侵层。可分3段:下段以河口相为主,局部为湖相;中段系冰后期海侵最盛时沉积物,下为浅海相,上为滨海相的淤泥质黏土及淤泥质亚黏土;上段主要为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分布于平原表部,湖沼相堆积物局部地段有机质含量高,甚至富集成泥炭。
  岩石
  仅见火山喷出岩及侵入岩。南部丘陵地区洪魏村洪家、风湖、邱王、金岙等地分布有燕山早期的混合花岗岩。侵入岩范围甚小,仅见于凉帽山,面积0.34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慈溪地质构造可分2个体系:新华夏系构造,轴线呈40。~60。方向展布,上林湖断裂、洪家(洪魏村)断裂、岙里徐(凤浦岙村)断裂及下侏罗统浅变质岩中发育的北东走向片理构造和宽缓褶皱均属该体系的构造形迹;该构造明显控制境内下侏罗统的陆屑沉积及晚侏罗世第一火山旋回的火山活动,燕山早期混合花岗岩的形成与此有关。东西向构造,主要成分为压性断裂,代表性断裂有上滩头(上林湖村)断裂、竹山(梅园村)断裂、任佳溪断裂、凤浦岙断裂等,此外还有一些北西向或北东向的扭性断裂,或兼压性,如张家山(东埠头村)断裂,影响地层多为中生界。境内断裂与境外活动性断裂不交切复合,处于地震非危险区,因而地震震级小、强度弱。
  地基
  基岩地基 在凤湖、邱王、金岙、洪魏村洪家等地分布有混合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的坚硬块状基岩,极限抗压强度大于150兆帕,宜修建各种工程,但应注意由于风化而产生的近坡不稳定性和水库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其他丘陵山区分布有坚硬块状厚层岩组,极限抗压强度一般超过100兆帕,在沉积夹层少的地段可修建各种工程。凤湖和洪魏村洪家以东地带分布有变质岩组,岩质软硬相间,且有石墨夹层存在,易发生活动,不宜修建大型工程。
  软土地基 慈溪平原、滩涂地区均有广泛的软土地基分布,以中、东部更为突出。庵东西三—附海—龙山一线以北的潮间浅滩分布有饱水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及各种淤泥质土,人行走时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陷,承载力差,未经工程处理不宜作高层建筑地基。平原地区分布有松散至稍密易液化粉砂、亚砂土层,容许承载力120~140千帕,可作一般建筑物天然地基;其下部的粉细砂层常夹有薄层黏性土,沉管灌注桩的桩尖极限阻力1000~1500千帕,分布较为稳定,可作中型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在软土层分布区修建大型高层建筑物,可选择埋深40~60米的第Ⅰ承压含水组作桩基持力层,打入式预制桩桩尖极限阻力可达40006000千帕。
  第二节 地貌
  慈溪地貌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台阶式格局。南部丘陵属翠屏山丘陵区,系侵蚀剥蚀地貌,山脊平缓,沟谷发育,最高海拔446米;中部三北平原属宁绍平原一部分,系湖海相沉积平原,平原上河网密布,可见零散分布的孤丘;北部有宽阔连片的淤泥质滩涂,呈扇形北凸于杭州湾。
  南部丘陵
  属翠屏山丘陵,由四明山余脉北渡姚江构成。入境后在横河分为两支:一支东走,盘桓于慈溪和余姚及江北、镇海两区间,绵延40余千米,至龙山出境;另一支逾东横河北走,至浒山止。丘陵中段高而宽,海拔多在300~400米之间,最宽处9千米;两端低而窄,海拔100~200米左右。南部丘陵区众多山丘,山脊平缓,相对高差在50~100米之间。海拔300米以上30座山峰,均衡分布于全线,最高的蹋脑岗海拔446米,处丘陵中部。山丘之间,沟谷发育,丘陵北坡相对陡峭,沟谷较深,其下常有由潟湖演变成的淡水湖泊,如凤湖、灵湖、窖湖、杜湖、白洋湖、上林湖、邵岙湖、梅湖等。其中杜湖周边较大山谷有东岙、白马岙、洋浦湾、牛泥潭、朱家大湾、泡水、药园坑、五溪坑、陆岙、柯家岙、翁家岙、菜地湾、黄泥岙、大岙、小、虎洞坑、叶家湾17处。
  南部丘陵区海拔300米以上山峰有:
  外风洞岗 位于龙山镇龙头场村东南2.3千米,海拔423米。因山岗在两山之间,风过此岗较猛,又为达蓬山丘陵区的外山岗,故名。
  西风山 位于龙山镇龙头场村西南1千米,海拔330米。
  里风洞岗 位于龙山镇田央村东南2.4千米,海拔436米。
  达蓬山 又名“大蓬山”。位于龙山镇田央村南2.5千米,海拔422米。上有数处垒石、石壁、洞穴。其南有香山,因多香草而得名。古代曾有把达蓬山、香山合为一山的记载。
  棉床山 位于龙山镇方家河头村东南1.5千米,海拔322米。
  庙山岗 位于龙山镇方家河头村西南2千米,海拔314米。
  高山 位于掌起镇东埠头村南偏东3.2千米,海拔326米。
  牛角尖 位于掌起镇东埠头村西偏南3千米,分别与观海卫镇、余姚市三七市镇交界,海拔407米。
  石门里 位于掌起镇东埠头村西南3千米,海拔322米。
  和尚山 位于掌起镇东埠头村西南3.3千米,与余姚市三七市镇交界,海拔325米。
  五磊山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南3.5千米,与掌起镇交界,海拔424米。光绪《慈溪县志》载: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有内五峰、外五峰之谓。其南有两岩屹立如门,以通出入。
  下洋山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南3.8千米,海拔407米。
  猪头山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南偏西3.5千米,海拔371米。猪头山双峰之南,倒爬岭岭顶有五磊寺。
  大凉帽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西南4.2千米,海拔338米。
  大黄山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西偏南4.5千米,海拔407米。
  大佛山 位于观海卫镇鸣兴村南偏西3.7千米,海拔388米。
  棋盘山 位于观海卫镇鸣兴村西南4千米,海拔397米。据光绪《慈溪县志》载:东栲栳山上有棋盤石,广数亩,旧传仙弈于此,俗称棋盘山。棋盘山与东栲栳山之间有一溪谷,两侧高峰峭立,水流湍急。
  东栲栳山 又名“仙居山”。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南5.3千米,海拔424米。光绪《余姚县志》载:栲栳山,原名“仙居山”,有两峰,东峰为东栲栳山,西峰为西栲栳山,两峰其状如栲栳(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故名。栲栳山有瀑布数处。
  龙斗岙 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南7千米,海拔339米。
  西栲栳山 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西南5.6千米,海拔356米。山名来历如东栲栳山。
  平平顶 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西南6.3千米,与匡堰镇交界,海拔329米。因其山顶平而得名。
  老鹰山 位于匡堰镇倡隆村东南5.4千米,海拔327米。慈溪有多座山均名“老鹰山”。
  大羊山 位于匡堰镇倡隆村东南4.7千米,海拔313米。山顶有大石,形如羊,故名。
  云雾里 位于匡堰镇倡隆村东南4.6千米,海拔382米。北山高峰,太阳初升时雾重,似在云雾中,故名。
  蹋脑岗 又名“急风岗”。位于匡堰镇倡隆村南6千米,与余姚市丈亭镇交界,海拔446米。峰高而平,风急,故名。峰顶有横路。
  老鸦山 又名“白石尖山”。位于匡堰镇倡隆村南5.2千米,海拔371米。山中有白石如老鸦头,故名。
  大船山 位于横河镇龙南村东南5.1千米,与匡堰镇交界,海拔333米。
  大肚山 位于横河镇龙南村东南5.8千米,与余姚市丈亭镇交界,海拔366米。其山腰像肚子凸出,故名。
  高楼山 位于横河镇龙南村南3.5千米,海拔310米。此山高于四周群山,有楼上楼之感,故名。
  泗岭山 位于横河镇龙南村南3.6千米,海拔300米。
  南部丘陵区部分山岭:
  低岭 位于龙山镇邱王村东南3千米,有石级,最高处海拔140米。岭通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
  雁门岭 位于龙山镇邱王村西南1千米,越岭1.5千米出山谷为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有公路相通。
  凤浦岭 位于龙山镇龙头场村南3千米,岭脚近凤湖。岭接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
  桃花岭 位于龙山镇方家河头村南偏东1.7千米。岭往东南通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往西通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夹岙岭 位于龙山镇方家河头村南1.7千米,东连桃花岭,西接庙山岗。岭通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长溪岭 位于掌起镇东埠头村南4.2千米。岭分两支,一偏西南通余姚市三七市镇,一通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老慈溪自县城至慈北的主要通道。古时曾设长溪关,岭路险要,清代鸣鹤叶声闻赋诗谓“路由菁莽丛中出,人在松杉顶上行”①。
  杜湖岭 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南偏西6.8千米。岭通余姚市三七市镇,有公路。
  平原孤丘
  孤丘散布于平原之中,多无明显的山脊线,山顶呈浑圆状,大都隔狭窄平地与南部丘陵相接。滨海平原中部,观海卫镇境内有2条东西走向的山丘,北面一条长2.2千米,东起营房山,西至下宝山,中有2处陷落,较大处即为蛟门;南面一条长3.7千米,最宽处750米,山脊走向为东偏北向西偏南,东端瓜蒂山,西为银山、卫山。滨海平原中零星孤丘,原系海岛。平原中孤丘除伏龙山、卫山外,大多既低又小。
  三北平原主要孤丘:
  石塘山 又名“石坛山”。位于龙山镇邱王村北,南北向横亘于平原,北峰海拔98米,南峰海拔61米,两峰相距1千米,上有苦战岭,又名“普济岭”。
  伏龙山 位于龙山镇龙山所村北2.5千米,海拔282米,有公路可达山巅。西南与达蓬山遥对。光绪《镇海县志》载:伏龙山一名箬山,其山跨东海、西海之门,宛若龙头龙尾之形,又若龙赴海之伏,因名伏龙山。
  海黄山 古称“黄牛山”,又作“海皇山”。位于观海卫镇五洞闸村东北3.8千米,海拔10米。
  高背山 古称“双屿山”,又称“筊杯山”。位于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海拔18米。
  大岐山 又称“大忌山”。位于观海卫镇大岐山村,海拔71米。嘉靖《浙江通志》载:大忌山、小忌山两山对峙,下有水可行舟,但中有暗礁,舟人忌之。
  营房山 位于观海卫镇东山头村北1.7千米,海拔90米。明戚继光扎营于此,故名。
  瓜蒂山 古称“瓜誓山”,俗称“瓜蒂山”,又称“东山头”。位于观海卫镇东山头村,海拔49米。附近小丘有蛤蜊山、鲤鱼山、益家山、上扈山、上积岐山、下积岐山,昔人谓皆一脉相连,皆瓜誓之支陇,故名“瓜蒂山”。
  银山 位于观海卫镇东山头村北,海拔85米。明时曾开采银矿。
  下宝山 又名“向头山”,也称“西龙尾”。位于观海卫镇东山头村西北2千米,海拔50米。光绪《慈溪县志》载:东望伏龙山,故称向头山;又因伏龙山之西,称西龙尾。卫山古称“浪港山”,位于观海卫镇卫北村北,海拔120米,山南侧有它山岭,辟建有卫山公园。明于山前筑观海卫所城,故名。
  吴山 位于桥头镇上林湖村北,海拔38米。
  司城山 位于匡堰镇樟树村东,海拔41米。
  破山 位于匡堰镇樟树村北,海拔22米。
  石人山 位于匡堰镇石人山村,海拔48米。
  胜山 昔名“悬泥山”。位于胜山镇胜山头村,海拔54米。嘉靖《临山卫志》载山常有海市蜃楼奇观及圣母庙遗址,故称胜山。又传戚继光击倭屡胜,百姓纪念,改称胜山。
  乌山 位于横河镇北部,浒山街道南,海拔75米。
  教场山 曾称“晒网山”,又称“浒山”。位于古塘街道西,海拔45米。2005年建教场山公园。(另见第二编《街道镇》第一章第三节)
  虎屿山 又名“小山墩”,又称“虎山”。位于浒山街道北部,2006年建虎屿公园。
  寺山 位于浒山街道西南,海拔70米。1987年建峙山公园。
  庙山 又名“乐山”。位于宗汉街道庙山村,原海拔28米。无存。
  金山 位于浒山街道金山社区,原海拔15米。无存。
  担山 又名“关山”。位于古塘街道担山社区。无存。
  屺山 又名“撮屿山”。位于古塘街道太屺村。无存。
  平原
  境内平原系宁绍平原之一部,地势自西向东略有倾斜;以大古塘为界,可分南、北2片:南片为近山平原,北片为滨海平原。
  近山平原 成陆时间距今约900~2500年,由全新世晚期的湖海相沉积物淤积而成。组成物质为黏土及亚黏土,局部夹有泥炭。地势西低东高,坡降0.1%以下;西部地区又低于其北面的滨海平原,成为内陆低洼地。平原伸入市境南缘丘陵谷地,沿山多湖库。原烛溪湖垦复的地区地势较低,为境内出名的内陆洼地。
  滨海平原 系900年以来淤涨而成,形态类似于单式尖角洲,西北高,东北低。组成物质为亚黏土、亚砂土和粉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微地貌形态已被人为地貌类型所替代。平原上从南往北横亘数条东西向海塘,至2011年除沿海3条外,其余海塘改作市街、道路或农田;各海塘原有塘河则大多保留,与南北入海的河道相交;其间沟渠纵横,形成网格状地块。
  滩涂
  平原以北,有一块淤涨型滩涂,东西海岸线长78.50千米,岸线以北为辽阔、平坦、连片的滩涂资源,中部滩涂南北最宽处为10.70千米,东部最窄处为2.50千米,坡降比0.1‰~1.0‰之间,滩面西宽东狭,环三北平原呈弧形浮现在杭州湾中。(详见第五编《滩涂围垦》第一章)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