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周巷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52
颗粒名称: 第十五节 周巷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6
页码: 187-1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周巷镇1988年到2011年的发展情况。包括工业发展、地理位置、生产总值、经济建设等。
关键词: 周巷镇 城镇发展 慈溪市

内容

周巷镇以工商兴镇。以中国食品城、劳氏伤科、中国黄花梨之乡、全球家电重镇和全国最大扑克牌、电熨斗、饮水机生产基地闻名周边,有20件中国驰名商标。1997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并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被列为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周巷镇位于市境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市政府驻地15千米。东面由北至南分别与庵东镇、长河镇、天元镇相接,南、西与余姚市境为邻,北临杭州湾。329国道横穿镇境南端,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杭甬高速的连接线纵贯其间。2011年,全镇总面积68.07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12.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00公顷;户籍人口89781人,暂住人口63878人;地区生产总值68.3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4.36亿元、二产增加值45.71亿元、三产增加值18.23亿元;财政总收入7.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662元;辖23个村、6个社区;镇政府驻地环城北路428号。
  1988年初,现境内设周巷镇与精忠、云城、小安、义四、西三、建塘等乡。1992年,精忠、云城2乡并入周巷镇,义四、西三、建塘3乡并入小安乡。1997年,改小安乡为杭州湾镇。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境域面积75.40平方千米。2011年,路湾、西三2村划归庵东镇,遂成现境。
  周巷经济建设
  镇为市境西部重镇,有较好建设基础,1988年初,建成区面积1.40平方千米。1992年,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建成,占地面积20余公顷,摊位4000余个,形成卷烟市场(1999年根据省烟草专卖局相关文件关闭)、粮油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群,誉称中国食品城。1993年,拓建振工路直街和振商路横街各1条,街面宽12~16米。1995年,于食品城东侧,兴建长2千米、宽30米兴业路商业街,大厦林立,各类服务机构进驻其中。2000年后,建成区向北扩展。沿环城北路,有镇政府大楼、派出所、人民法庭、工商所、国税分局、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巷文化宫、千竹公园、滨江公园、周巷职高、耕民中学、老人公寓、香苑酒家等建筑设施,成为周巷行政、文教、医疗、休闲娱乐中心;镇东、镇西2个工业园区逐渐形成,108家大中型企业入驻其中,园区占地347公顷,建筑面积183.79万平方米。2003年,占地1.22公顷、营业用房7500平方米的镇中心农贸市场建成,形成以中国食品城为中心的商业圈。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至2011年,先后形成周西公路、企业路、文化路、开发大道、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江路,改造振工路、吴家直路、大通路、东西河沿路等35条路网街道,计长36.50千米(不含里弄道路)。
  1995年,周巷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率先启动户籍改革,至1998年,“农转非”(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3542户、10341人,户改率90%。先后兴建10个住宅小区,最大的市场新村居民区有住宅54幢,建筑面积10.11万平方米。全镇人均居住面积60平方米。
  1999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到家家户户。2004年,开始实行自来水管网改造。至2011年,铺设供水管道214千米,排污管道27.85千米,建成污水处理中心3个、垃圾中转站2个,建造公共厕所51座;绿地面积258.91公顷,覆盖率25.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9.87公顷,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5平方米。
  棉、粮曾是境内农业主业,有棉地套种蔬菜传统,为市内榨菜、雪菜主产区。1992年,棉田面积1036.60公顷,占耕地面积2154.50公顷的48.1%。1992年后,国家取消棉花统购统销政策,农业种植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棉田面积大幅减缩。2011年,棉田面积2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5%。果蔬面积随之增加。至2011年,镇内农业形成北片腌制蔬菜为主、南片特色水果和创汇蔬菜为主格局。北片腌制蔬菜基地,总面积2000余公顷,主栽榨菜、雪菜、小黄瓜。南片创汇蔬菜,主产毛豆、卷心菜、大葱、黄洋葱等,出口日本等地。南片特色水果主产黄花梨,种植面积277公顷,年产果梨8359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镇内还有葡萄基地、大棚蔬菜基地和种兔基地、沿海水产养殖基地等14个农业基地。全镇土地流转面积1696.13公顷,规模经营面积2431.13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0%。其中13.33公顷以上种田大户10户。有41家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29家注册规模化农场。2008年,成为宁波市现代化农业先进镇。2011年,农业生产总值6.43亿元。
  1988年初,宁波弹力絮厂、县空调设备厂、县氟化厂、县酿造厂、县扑克牌厂等企业均较知名,其中“皇后”牌弹力絮畅销全国。1992年,镇办、村办、个私企业分别为38家、94家、410家,共542家,从业人员1.01万人,工业总产值3.41亿元,利润2642.44万元。1993年后企业改制,出现技改高潮,开发新产品,优化升级主导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企业。1996年,中外合资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为境内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99年,三A集团公司年产扑克115万罗,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远销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商标2004年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为市内首件全国驰名商标。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工业企业增加至1411家。至2011年,全镇工业企业2267家,从业人员8.64万人,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其中规模企业110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62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35家,外商投资企业109家,自营出口外贸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85.42亿元。工业主要产品有小家电、机械轴承、纺织化纤、文体用品和休闲食品五类,其中小家电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60%。镇为全国最大扑克牌、电熨斗、饮水机生产基地。累计注册商标1300件,其中“AAA”扑克、“恒康”炒货食品、“华裕”电器、“奇迪”电器、“卓力”电器、“凯波”电器、“康福得”合成皮革、“新大地”轴承、“惠康”空调、“日威”电器、“华光”电器等20件商品商标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省级名牌19种,宁波市知名商标46件,为省内拥有名牌产品最多的乡镇之一。
  1988年,周巷成为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实施以商兴镇战略,当年10月中国食品城建成,副食品批发交易兴隆,日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1993年,市场成交额13.50亿元,列全国百强市场第十七位,1998年成交额65.81亿元。1999年,执行省烟草局文件精神,卷烟市场退出,市场成交额下降。至2011年,市场年成交额保持20亿元以上。2003年,镇中心农贸市场扩容改建,改建后摊位面积7500平方米,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其他有精忠等6家规范化农贸市场与云城等9家持证农贸市场。有5家大型超市、1家三星级酒店、9家金融服务机构,并有多家中介、物业、物流货运、科研服务等机构。2011年,存款余额89.37亿元,贷款余额88.59亿元;有个体工商户3992户,从业人员1.05万人。
  镇境河流纵横,以长泠江、周家路江为主干河道,四通八达,水运曾相当繁忙。1988年初,公路除329国道外,有周西(周巷—西三)公路。1990年,周缪(周巷—缪路)公路建成。1997年,新周塘公路(义让路—悦来市接余庵公路)、长缪(长河—缪路)公路建成,并开通镇内公交车。1998年,建成梁周公路周巷段。2008年,慈溪中横线公路西延段(余姚市境—长河)建成。2011年,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建成,陆路交通发达。
  周巷文化事业
  1988年,现境内有小学32所,学生6191人;中学7所,学生2302人;幼儿园4所,入园幼儿681人。并设成人教育基地。1992年,职业高中与成人教育合并,建立镇职成教中心学校。1994年在市内乡镇级率先通过省教育“两基”验收,1996年通过宁波市教育“两高”验收,1998年成为省教育强镇和宁波市现代化教育示范镇。2002年,创设吴耕民教育基金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是年,职成教中心升格为宁波市首批社区教育学院。至2011年,境内有省二级重点普通高级中学周巷中学与省一级重点职业中学周巷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38人,学生3098人;初级中学3所,专任教师196人,学生2412人;社区教育学院1所,教职工14人;小学11所(2所民营民工子女小学),专任教师337人,学生7427人;幼儿园21所,皆为民营,专任教师191人,入园幼儿4305人。有省标准化学校10所,省农村示范性学校4所。
  周巷有郎中码头之称。1989年,劳氏伤科传人劳建民组建周巷伤科医院。1992年,迁建周巷中心卫生院,1998年升格为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周巷伤科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合并。2011年,镇域内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家,除市第三人民医院外,另有6家综合门诊部、4家私立门诊、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村卫生室。
  1988年后,文化设施投入加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1990年,建立广播电视站,不久开通有线广播电视。1991年,举办镇文化艺术节和家庭文化艺术节。2000年始,每年举办润昌蜜梨节、村落文化宫汇演、画展等。村有舞龙、民乐、铜管乐、龙舟、腰鼓、舞蹈、太极拳等队伍。2003年建立市文联周巷分会,编印文艺季刊《梨风》,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刊物一等奖。2007年,成立体育活动中心;同年成为省体育强镇。面塑“五代元宝”、民乐“醉步登楼”“美女思春”和剪纸手艺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吴耕民旧居、桑家大楼屋等市文物保护单位(点)。至2011年,境内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有周巷文化宫、周巷图书馆、吴耕民纪念馆、社区教育学院,有大型公园3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村级文化宫23个。有线电视用户2.8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5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
  “周巷”名称来历
  “周巷”原为集市名,因集市形成时周姓居民较多,名之“周巷”。清代,集市渐大,文人陈梓改“巷”为“行”,一度“巷”“行”混用,1981年后统一以“周巷”为名。周巷设镇始于民国19年(1930)。1959年复设周行镇,1981年正名为“周巷镇”。
  中国黄花梨之乡
  镇内居民有房前屋后种植梨树传统,1984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栽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缪路村干部走访浙江农业大学,引进黄花梨新品种,推广种植。1992年,镇域有成片梨园296.67公顷。1996年,中国特产命名组委会命名周巷为“中国黄花梨之乡”。1998年,台商林秋烘独资的台逸公司落户湖塘新村,承包12.53公顷梨园,带动周边果农技术改良;同年,镇农业服务公司注册“润昌”商标,称“润昌”蜜梨。照2—20采摘黄花梨(2010年)1999年1月13日,《浙江日报》第一版刊发“一只梨卖了五块钱”新闻,报道台逸公司在依靠科技改造黄花梨生产的成功实践,时省委书记张德江看到报道后写下“这就是效益农业”的批示。1999年,全镇种植黄花梨670公顷,涉及15个行政村,当年产梨1.30万吨,产值2602万元,成为周巷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00年,镇政府定每年7月28日为润昌蜜梨节,通过蜜梨节,上联科技部门,下联果农,横联市场,促进梨业发展。蜜梨销售渠道日益拓展,除就地就近销售外,销往福建、上海、杭州、宁波等市场。台逸公司鲜梨直销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000年后,“润昌”蜜梨先后被评为省农业名牌、省十大名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优质农产品金奖。2000年,建立吴耕民园艺科学示范园区和周巷黄花梨研究所,开发和引进翠冠梨、早中熟黄花梨、西子绿、清香等20余个新品种;推广套袋技术、开心修剪、高接换种、抗风棚架、人工授粉等栽培技术;制订周巷黄花梨商品标准、周巷黄花梨技术规程,开启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之路。从一家一户零星种梨到连畈梨园,高峰年份种植面积866.67公顷,后经调整,2011年,梨园面积276.67公顷,年产梨8359吨,直接经济收益2000余万元。此外,每年春风送暖,梨花盛开,引来一批批游客,身临梨园,如入仙境。(说明:周巷镇1988—2010年数据统计以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后的周巷镇为范围。)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