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3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街道
分类号: F291
页数: 21
页码: 106-1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城区街道的发展情况。包括浒山街道、白沙路街道、古塘街道、宗汉街道、坎墩街道。
关键词: 街道 发展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浒山街道
  浒山街道境域原为县城,现为城区最繁华区域。域内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高楼林立,商铺栉比,百货汇聚,商贾云集。公园、广场、绿地,旧城古迹,新城风貌,为人们的安居乐园。
  浒山街道位于慈溪中部偏西,处慈溪市中心城区。329国道横贯境域东西。东基本以新城大道中心线为界,与白沙路街道相邻;南邻横河镇;西与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相连;西北接宗汉街道;北基本以三北大街中心线为界毗连古塘街道。2011年,街道总面积9.57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26公顷,山林98.50公顷;总人口108939人,其中户籍人口39791户71677人、暂住人口37262人;地区生产总值41.92亿元,其中二产增加值4.42亿元、三产增加值37.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260元;下辖25个社区和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寺山路社区寺山路65号。
  1988年初,浒山镇为县治所在地,为县直属镇。1992年5月,白沙镇、天东乡并入。2001年9月,镇改街道。2007年11月,析入坎墩街道新潮塘村和横河镇天香桥村。2008年7月,析出白沙路街道和古塘街道。
  浒山经济建设
  1988年设市后,浒山镇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区域面貌改变迅速。经临街房屋改建、城区外移、旧城改造等阶段,至2011年,区域内高楼栉比,有慈溪大厦、国贸大厦、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杭州湾大酒店、慈溪汽车客运站等,为城区商业休闲中心,其中2007年2月竣工的中央大厦,楼高27层108.50米,为境内最高;有峙山公园、峙山文化广场、虞波广场等公园绿地,其中2006年建成虎屿公园,园内建仿古建筑文昌阁,并连通南大门;2011年实施中心城区改造,完成拆迁面积8万余平方米,银泰百货竣工,三北大街西延工程(二期)动迁完成,峙山公园西扩60万平方米,筹集森林基金360万元,植树造林1万余株,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2平方米。
  1988年初,区域内有东门、西门、金山、楼家4个住宅小区,有234幢居民住宅商品房。随城区发展,住宅小区不断新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01年,兴建“三格式”(一种化粪池建筑结构)无害化公厕,宽3米以上道路实行常年保洁,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河道砌坎,常年保洁,组织队伍清理垃圾;建立维稳工作机制,健全防控体系,与各社区(村)、单位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不断推进。2006年,开始对湾底、施山、眉山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搬迁重点污染企业。2007年,开始对金二路、西门新村南大路等27条背街小巷改造建设,全长2.91千米,增设沿江安全防护栏杆、增补绿化小品、管线修复、增设路灯等;组建文明劝导队,开展上街文明展示和劝导,推进楼道洁化、围墙美化、环境整治等工程,道路保洁112.57万平方米,河道保洁30.96万平方米,保洁率100%;境域内54座公厕落实专人保洁,垃圾集中处理率100%,组织人员对辖区死角垃圾、“牛皮癣”(公共场所非法张贴或涂写的小广告)等进行专项治理。2009年后,投资2.24亿元改造老小区,涉及17个社区的18个区块,面积95.20万平方米;投资1652万元,完成背街小巷改造35条,总长5.80千米。2010年,投资1145万元,完成大塘河东段等8条二类河道和南漕河等8条三类河道疏浚,总长10.39千米。2011年,整治浒山江等河道10条,补种绿化480米,面积1200平方米,拆除沿河渗漏公厕4座,封堵52个排污口,并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建立浒山江河长管理制。至2011年,境域内有村级(社区)公园、绿地39块,面积3.50万平方米;自来水管62.20千米,排水管53.80千米,路灯840盏,公厕70座;村道225条,长133.15千米。各社区共有公共建筑34幢,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社区(村)公共用房5.49万平方米。有住宅小区103个,分布于26个社区(村),有住宅商品房1590幢,住户2.46万户。社区商铺房3468间。农村住宅(居民自建或祖传住房)总面积95.82万平方米,户均面积97.57平方米,人均面积45平方米。有虞波、三碰桥、施山、寺山路、南孙塘等省级文明社区和15个宁波市级文明(和谐)社区。
  1988年初,区域内工业企业有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慈溪热电厂、慈溪三环动力机械厂3家较大企业,另有化工、建材、食品等企业数百家。1990年,有市属集体和乡镇企业102家,工业产值5.01亿元。1992年,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增加至172家,职工7886人,固定资产总值102亿元。1992年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结合旧城改造,搬迁工厂,至2005年搬迁基本结束。2008年,浒山街道仅在边缘城乡接合部有6家工业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企业及一些小型个体私营企业。2011年,区域内无规模以下(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工业企业。
  1988年,浒山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40.76万元,农村产品收购额86.74万元,集市贸易额5652.59万元。有农贸市场5个,面积8125平方米;小商品临时场地1700平方米;个体固定摊位1500个;有各类商贸服务企业近1000家。2001年,浒山街道制定社区服务、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等6大系列14个新兴行业门类的奖励政策,注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之后,传统三产日益扩大,新型三产业态不断引进、拓展,专业街、特色街繁荣兴旺。至2011年,有时装、建材、机电、文化用品等10条特色街和3条放心购物示范街;有上林坊、新世纪等新商业区块;有国贸大厦、华润慈客隆、苏宁电器、花园大酒店、阳明餐饮城、新锦天、银泰百货等一批龙头企业;辖区内有金融机构37家,其中银行25家、保险6家、担保公司6家;物流企业22家。
  浒山文化事业
  1988年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至2011年,辖区内有全日制学校与幼儿园20所,成人学校1所,老年大学1所。26个社区(村)均建有业余电大或市民学校。学前儿童入学率和初等教育入学率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视力、听力、智力3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多媒体进教室均100%。其中,小学5所,学生154班6633人,教职工381人;中学3所,学生61班2762人,教职工213人;幼儿园12所,入园幼儿3772人,教职工476人。2011年,境内有市人民医院、市红十字医院等6家等级医院,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卫生室14家、诊所8家、门诊部2家、医务室1家;有病床1040张;专业卫生人员1154人,其中执业医师450人、助理医师246人、注册护士434人;接受诊治病人112.30万人次,其中住院手术3.08万台次。
  域内有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人民大会堂、市青少年宫、市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市电影公司、慈溪日报社等文化产业单位。街道设文化站,2011年,文化站辖图书馆建筑面积606平方米,藏书2.38万册,有排练厅、书画室等室内活动场地1502平方米;体育场地1处314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242人。各社区设文体活动室,总面积1.28万平方米;26个综合培训室2870平方米;26个社区(村)图书室,面积1950平方米,藏书87115册;25个老年活动室2805平方米,119个宣传窗,47块黑板报和37个社区阅报栏。小区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有篮球场5个、健身器材61套、门球场4个、文体广场16个,合计面积6.35万平方米。有慈溪市青年越剧团、慈溪天华越剧团等民间职业演出团体6个。26个社区(村)有各类文体队伍203支,骨干4575人,其中文化文艺类91支、体育健身类112支,省文化示范户17户。自编自演小戏剧、广场文艺活动、图片展览、纳凉晚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村)年均举办文体活动300场次、电影下乡100余场、邀请外地剧团演出20余场。
  “浒山”名称来历
  原浒山镇内有教场山,早时为海中小屿,滨海称“浒”,故名“浒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旨置沿海卫所,命千户刘巧柱监筑,建城墙,挖护城河,设东、南、西、北城门,称“三山(浒山、眉山、乌山)所城”(又称“浒山所城”),时城内面积0.17平方千米。清撤卫所,浒山成为市集,“浒山市,自所城东门至西门,百货丛集;单日鱼虾、蔬果陈列街巷”①。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三山学堂,为市境首家新学。民国17年(1928),设镇时称浒山镇,浒山成为行政区划定名,而作为孤丘的浒山则以教场山名之。
  小山墩与虎屿公园
  小山墩即虎屿山,又称“虎山”,状如卧虎,为浒山城之发祥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营三山所城,登浒山,瞭望四周,曰:“长蛇赶蛤,不如卧虎衔金。”①意思是眉山(南北迤行,形如长蛇)紧靠庙山(俗称蛤巴山),不如虎屿山两头隆起,中间低落,宛若卧虎对着金山。由此筑城虎屿山下。山巅曾建文昌阁,清同治二年(1863),三山司巡检李协恭等人创建文蔚书院于文昌阁旧址。解放后,小山墩成为浒山镇政府所在地。从文昌阁到文蔚书院,从御敌瞭望塔到镇政府驻地,小山墩为历史上姚北政治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旧城改造中,为开通南门大街,虎屿山曾一分为二,后又筑拱桥复土连成一块。2006年,小山墩周围建虎屿公园,东部重建文昌阁,西部有仿古建筑市老年活动中心,西北角修复北城门,公园占地面积2.20公顷,成为城市中心绿肺。
  第二节 白沙路街道
  境域以针织业与密封件产品知名。白沙针织品市场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市境内首家工业品专业市场,有“白沙衣裳销全国,全国钞票流河角”之说。随城区东延,境内成城区、城郊、农村综合体,2004年后成为市政府所在地。
  白沙路街道处城区东侧。东临逍林、匡堰2镇,南与横河镇毗邻,西基本以新城大道为界,与浒山、古塘街道相连,北接坎墩街道和胜山镇。2011年,区域面积22.5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24.40公顷;户籍人口48211人,暂住人口71889人;地区生产总值52.0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84亿元、二产增加值25.37亿元、三产增加值25.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41元;辖3个社区、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地三北大街2358号。
  1988年时,境域据白沙镇与天东乡大部。1992年,白沙镇、天东乡撤销建制,并入浒山镇。2008年7月,析于浒山街道而建。
  白沙路经济建设
  1988年初,境域属城乡接合地带,时白沙镇建成区面积0.54平方千米。1992年划入浒山镇后,境域成为市区建设热点,开始新建新城大道、南二环东路、东三环路,三北大街东延、开发大道东延。至1999年,城区客运东站从孙塘路迁至东三环路与三北大街交叉处现址,主要建筑有商都、慈溪中学、慈客隆超市虞波店等。进入21世纪后,城区东扩速度加快,以市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机关)东迁为标志,区域成为城区中心之一。至2011年,东部有2000年始建的华东轻纺城建筑群;南部有2002年10月建成的市委党校等建筑,成为较为集中的文教区;西部沿新城大道,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间以人民公园、新世纪广场,成为城区景观主轴;北部沿开发大道两侧,有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体育中心、中医院、上林教育集团东校区等。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陆续东移,居民小区不断新建,建成区面积8.60平方千米。
  1988年,有耕地1778.93公顷,全年谷物面积1333.27公顷,总产量8044吨;棉花面积536.27公顷,总产量139吨。农业总产值9766.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5元。蔬菜种植面积较大,并采用大棚技术,西华头村是宁波市蔬菜基地之一,有甜叶菊等外贸产品。1992年,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00余公顷。之后,城区东扩,耕地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转移,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小。2000年,有耕地1378.46公顷,全年谷物面积1074.40公顷,总产5917吨;棉花面积74.20公顷,总产68吨。2011年,有耕地724.40公顷,全年谷物面积123.80公顷,总产444吨;棉花面积12公顷,总产10吨。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迅速,2000年扩大至801.27公顷,并推广现代种植技术与规模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2001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工建设,有连栋大棚等设施,为市内种子、种苗、优质蔬果(蔬菜水果)基地。至2011年,区域内蔬果种植面积1373.60公顷,其中大棚种植面积246.60公顷,有农业企业24家。
  1988年,白沙镇有轻纺企业95家,职工2919人,年总产值8944.01万元。密封件为区域工业支柱之一。1989年,白沙镇有密封件厂10家,年总产值1938.13万元。2011年,境内有企业3228家(包括3178家个体制衣经营户),职工5.35万人,总产值126.75亿元,利润3.70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其中密封材料企业7家、轴承企业5家、化纤企业4家。华东轻纺城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总产值16.17亿元。
  1988年初,有白沙针织品市场,设固定摊位160个,流动摊位400个,日均上市人数超过4000人。1991年扩建,带动周边发展,区域商贸服务成为发展重点。至2011年,有1995年建成的市工业品批发市场(商都),设摊位1200余个;有1995年始建的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全市农副产品批发销售中心;有慈客隆超市虞波店、新时代装饰材料市场、四海装饰批发市场和白沙菜市等7处大型商贸市场;有批发零售业注册登记单位200家,其中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7家、100万元以上47家;村级农贸市场9处,共设摊位1162个;服务业单位87家,其中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31家。
  区域内小型漂染厂、印花厂、电镀厂较多,外来人口众多,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大。1999年始,推行垃圾袋装化,各社区(居委)、村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河道、路面、厕所等由专人负责常年保洁。2001年始,陆续建造无公害厕所,拆除所有露天粪缸。2007年始有计划疏浚河道,并搬迁有污染源的企业。2011年,有垃圾中转站2座,日转运垃圾200多吨;有村级公园10座,绿化覆盖率32%,人均绿化面积15平方米。
  白沙路文化事业
  1988年初,区域内有小学16所、初级中学2所,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后,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合并,新建标准化学校。1994年,合并原天东乡3所小学,建成蓝天小学。随城区东延,区域南部成为市文教区之一,慈溪职高、浒山中学(后为三山高中校址)、党校、电大、新城中学、白云小学等集中于此。至2011年,区域内有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6所、幼儿园11所、成人教育院校3所。文化卫生事业同步推进,至2011年,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中医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各社区、村均设卫生服务站,村民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率97.7%,另有2家民营医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书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辅导室、老年活动室等文体设施;室外设有灯光篮球场、健身路径和器械健身场等。有村落文化宫10个,老年活动室22个,龙舟队、戏曲队等文体活动队伍108支。
  “白沙路”名称来历
  白沙路始为路名,据传为先民挖井,掘出白沙,铺于路,称白沙路。后路之旁形成集市,称白沙路市,简称白沙市。清宣统元年(1909)设乡时称白沙乡。1985年设镇时称白沙镇。2008年设街道,定名白沙路街道。
  针织之乡
  早在明清时期,居民纺花、织土布,人称“彭桥布”(彭桥,集市名,处白沙路街道南,现属横河镇),销往江西、安徽等地。民国30年(1941)在倪家路头设纱布市场。1958年,白沙跃进厂扩大经营范围,利用全国厂商废弃零星布角,经过铁制梳棉机轧成棉絮,散发给群众纺成纱、织成布,再集中制成再生纱劳保手套和服装,向全国厂矿推销。各村争相仿效,纷纷办起废花厂。“文化大革命”期间,规定每户土纺车最多只能纺35管,其余纱管一律封存,土纺土织生产受到抑制。1978年,个别农户开始用铁制横机生产再生纱线裤,受到各地顾客欢迎;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效益显著,竞相仿效。原料由废花、旧布角等低级料发展到人造棉、丙纶、开司米等,工具由手摇、脚踏纺车发展到各种型号机械工具,产品有开衫、健美裤、羽绒衣等100余种。1983年,白沙有针织横机2778台,从业人员6930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59.4%。1984年建白沙针织品市场,面积2424平方米,有摊位560个,日均客商3000余人,部分客商来自省外。还有近1000人奔走于全国各地推销针织品。民间流传“白沙衣裳销全国,全国钞票流河角”顺口溜,出现众多“万元户”(20世纪80年代对先富起来一批人的称呼),被誉为针织之乡。1998年兴办慈溪恒通化纤公司,率先采用德国进口机器,提高加弹丝质量。2000年,依托区域内针织业优势,始建占地面积46.80公顷的市华东轻纺针织城(简称“轻纺城”)。至2011年,轻纺城建成年产10万吨级纺丝基地、22.6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针织圆机与加弹基地、8.40万平方米成衣中心以及5万多平方米沿街商住综合用房。有进区企业265家,职工近5000人,年工业产值16.17亿元,形成纺丝、加弹、织布、成衣产业链,成为产业集聚、信息互动、辐射周边的轻纺针织生产交易中心。另有个体制衣产业链经营户3178家。
  第三节 古塘街道
  古塘街道于2008年7月自浒山街道划分建立。大古塘、新塘、周塘、潮塘承载区域沧海变桑田历史;三北大街、北二环路、开发大道、北三环路记录慈溪中心城区向北扩展轨迹。
  古塘街道地处大古塘河以北,东基本以新城大道为界与白沙路街道相连,南基本以三北大街为界与浒山街道毗邻,西以浒崇公路与宗汉街道接壤,北至潮塘江与坎墩街道相接。2011年,区域面积14.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9.93公顷;户籍人口41986人,暂住人口49875人;地区生产总值39.5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12亿元、二产增加值16.02亿元、三产增加值23.4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36元;下辖11个社区、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三北大街518号。
  1988年时,现区域新潮塘村属坎墩镇,其余均属浒山镇。2001年,浒山镇改设为街道。2007年11月,坎墩街道新潮塘村划归浒山街道。2008年7月,析于浒山街道新建古塘街道。
  古塘经济建设
  1988年初,浒山城区环城北路南傍大古塘河,宽仅8米。时城区虽向北拓展,但1985年新建的青少年宫路南自城东桥起,北止青少年宫,长仅260米,时境内除农机修造厂、党校等少数几个县属单位外,均为农村。1988年后,城区向北发展。至1992年,青少年宫路北延至北二环路,三北大街(西起青少年宫路,东至孙塘路)建成,区域内始有居民住宅小区。1992年,区域内设立市工业小区(又称“市工业投资小区”,1994年更名为“慈溪经济开发区”)和镇工业投资小区,成为开发热土。1993年,实验幼儿园建成。1994年,新城大道、北二环路建成,区域南部成为城区中心一部分。1995年建开发大道,后拓展延伸。1996年,实验小学、浒山菜市等移建至区域内。1999年,慈溪国际大酒店建成。2001年建北三环路,并将慈溪经济开发区调整到杭州湾新区。之后城区中心继续向北扩展,区域内居民小区开发、公共建筑快速增加。2007年,慈溪会展中心建成,区域内北三环路以南部分成为城市中心。2008年,大润发超市慈溪店、波斯曼国际大酒店建成开业。2009年对界牌区块实行城中村整体改造,总投资26.60亿元,安置人口3150人,补偿资金6.60亿元,至2011年完成综合改造任务99.3%。至2011年,科技西路延至新江北路、新城大道延至坎墩永安路。区域内有8层以上建筑100幢。
  区域为传统水稻、棉花主产区,并为全市最早使用大棚生产蔬菜瓜果区域之一。1988年后,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设施栽培面积扩大,设施材料更新提高。1990年,时浒山镇有蔬菜基地62.67公顷,蔬菜基地均在古塘街道区域。全年产蔬菜5360吨,年总产值225万元。1991年,大棚种植甘蔗33.33公顷、茄子20公顷、蔬菜6.67公顷。随着区域城市化,耕地面积与农业产值逐年锐减,作物以蔬菜、瓜果、花木为主。2011年,大棚种植蔬果12公顷、花木6.67公顷。
  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1988年前,教场山路有慈溪机床厂、宁波工具厂等企业。1988年后,随着城区北扩,交通条件改善,村办、个私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市工业小区成立后,大中型企业入驻其中。1994年,市工业小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至1995年,出让土地32.13公顷,入驻企业74家,投产企业41家,累计产值3.70亿元,出口总额428万美元。2000年后,拓展对外贸易,涌现一批外向型、高科技企业。2011年,区域内有1100多家企业,职工1.06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3家,销售超过1亿元企业9家,工业总产值57.70亿元。
  1988年时,区域内仅有几家村级食杂百货供销合作商店与露天农民市场。1988年后,随着城区北扩,特别是三北大街建成后,区域逐渐成为城区新的商贸区。1996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摊位564个,有大型电子屏幕、电子监控等设施的浒山菜市建成,时北二环线以南区域成为城区商贸中心之一。随着新城大道、孙塘路、青少年宫路和三北大街、北二环线、开发大道等道路建成与延伸,沿道路两边成为寸土寸金商贸黄金地段,高档酒店、大型超市入驻其中。随着住宅小区开发,2000年后,开展社区商业示范街建设,相继建成新潮塘菜市、上傅家菜市、西洋寺菜市、担山跟菜市、界牌菜市、石桥头菜市、太屺菜市,商业贸易得到完善和发展。2008年,大润发超市慈溪店开业,为市内规模最大超市。2011年,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拥有223个摊位的华胜菜市开业,慈溪舜都家私广场、香格大厦、金仕堡健身、中慈大厦等开业,区域内拥有三产企业7000余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三产企业3家。区域内7条主要街道中,有商业服务行业50个、网点2583个,从业人员8568人;各行各业为民服务店4968家,面积21.72万平方米。2011年实现社会商品销售总收入21.70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亿元,出口总额4.31亿美元。古塘文化事业
  1988年时,区域内无镇乡级中小学。1992年,锦堂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慈溪锦堂学院)迁至域内。之后,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浒山镇中心小学、城北小学等在区域内新建、迁建、扩建,区域成为城市教育中心之一。1997年开始设立老年电视大学。1998年,实验中学创办。2003年,上林中学建成。2008年12月,设立古塘街道社区教育学院,同时挂古塘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牌子。2011年,区域内有14所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和慈溪锦堂学院、市特殊教育学校及15个社区(村)老年大学教育点。2011年,域内有综合民营医院同济医院、玛丽妇科医院等2家和社区卫生服务站15家、卫生室6家、诊所5家。街道配保洁人员290人,配置垃圾箱和新型果壳箱4075只,保洁车211辆,河道保洁船22只,保洁道路总面积139.54万平方米,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全街道村落、社区有室内外活动场地13.21万平方米,村落公园45个,计面积12.25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816平方米,有藏书3.41万册、报刊176种、杂志173种。有太极拳、戏曲等文体队伍82支。
  “古塘”名称来历
  古时区域为浅海,民间有筑塘围圩传统。筑塘记载始于宋庆历七年(1047),时余姚县令谢景初率众筑塘,塘为土塘,东起上林(今桥头镇),西至云柯(今宗汉、天元一带),经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改筑,至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全部改作石堤,塘成捍海大堤,称后海塘,又称谢令塘、莲花塘等,又因工程浩大,也称大塘。此后,塘之北涂地日升,明永乐元年(1403)于塘之北筑塘,称新塘。莲花塘遂成为旧塘,称古塘,又称大古塘。现街道区域内有大古塘、新塘、周塘、潮塘等塘堤旧迹。2008年新建街道时定名为古塘街道。
  教场山
  位于街道西南部,海拔45米,占地面积5.33公顷。原濒于海,滨海称浒,故名浒山;又因渔人多于此晒网休整,俗称“晒网山”。明设三山所城后,曾于山之南辟教场练兵,山又名教场山。之后,山远离于海,而浒山成为行政区域名,教场山成为山之定名。2005年,投资1326万元建教场山公园,占地面积7.10公顷,其中绿化面积6公顷,路面铺装7176平方米;园内建亭阁4座、长廊1条、小桥1座,配景观灯190盏;山前垒假山1座,挖水池1个,池前广场立名为雄风雕塑1尊。
  第四节 宗汉街道
  宗汉街道以工业著称,主要有纺织、化纤、机械、健身器材、磁性材料、生化制药和塑料制品等企业,有“三环”“金轮”等中国驰名商标,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种。曾被评为中国乡镇之星、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省百强乡镇、省文明街道、省卫生镇、省首批教育强镇。
  宗汉街道位于市中心西北,329国道线北侧,东毗古塘街道、坎墩街道,南临浒山街道并与余姚市低塘街道接壤,西接天元镇、长河镇,北连庵东镇、崇寿镇。2011年,街道总面积33.2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14.27公顷;户籍人口63658人(其中居民5527人),暂住人口55589人;地区生产总值50.9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11亿元、二产增加值36.27亿元、三产增加值13.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590元;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地马家路村市西二环线北路599号。
  1988年初,现境内设宗汉、新界、高王、潮塘4乡。1989年9月,宗汉撤乡设镇。1992年5月,新界、高王、潮塘3乡并入宗汉镇。2001年9月撤镇设街道。
  宗汉经济建设
  1988年初,马家路老街已有拓展延伸,浒(山)长(河)公路穿镇而过。1992年并镇后公路拓宽至24米,两侧逐渐形成街市,时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千米。1994年开展道路建设大会战,新建、扩建和硬化公路28.20千米。1995年择址新塘村新建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建成区面积增加至4.20平方千米。2000年建占地1.67公顷时代广场,建金轮菜市、镇广电大楼、镇文化中心。2002年改造4个旧城区块,拓建道路总长64.58千米,完成占地116.67公顷潮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至2004年,旧城拆建3.70万平方米,形成四横(宗汉大道、宗兴路、明州路、北三环路)四纵(新江路、马家路、金轮大道、西三环路)棋盘形交通网络。是年,占地45公顷曙光区块动工兴建,至2006年,建成4个小区,低、高层公寓共762套,绿化面积14.49万平方米;新建占地面积3公顷江滨公园。2008年后,加大“农房两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力度,实施周塘西、史家、江东、漾山、潮塘、二塘新6个村联建的农民公寓工程,至2011年,竣工三期,总投资1.02亿元,共建22幢,计建筑面积7.25万平方米,解决452户村民住房困难。至2011年,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千米,有1公顷以上公园11个,面积13.6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03公顷,绿化覆盖率35%,其中公共绿地90.70公顷,人均绿化面积14.20平方米。由中国保利集团投资的城西休闲商务区开始动工建设。
  1988年,现境4乡种植水稻面积480.27公顷,棉花面积682.53公顷,蔬菜面积233.07公顷。1992年,镇内形成韭菜、麦冬、大棚蔬菜、水果、创汇农业5个生产基地。后棉花种植面积继续减少,2011年种植棉花面积33.73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2.4%。2000年后,现代农业发展迅速。2001年投入1212.60万元,改造低产田面积773.33公顷,建标准化农田面积186.67公顷,建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57.33公顷,大棚面积266.67公顷。2002年,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并通过宁波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成为省级农业园区示范点。当年引进以色列FA—189、FA—516无限生长型番茄新品种,大棚栽培20多公顷。2005年,推进规模化集约型经营,0.53公顷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203.2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1.3%。2006年,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3个,番茄、韭菜、大豆、草莓4个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至2011年,0.67公顷以上规模经营户132户,面积370公顷,占总耕地的26.2%;有新型农场22家(含畜牧、花卉)、农业企业5家、合作社3家、综合性农业产业协会1个。2011年,种植棉花面积33.73公顷、水稻面积22公顷、春粮和油菜面积179.13公顷、蔬菜面积1063.60公顷、瓜果面积157.70公顷。
  1988年,有工业企业199家,职工9872人,工业产值1.91亿元,其中有慈溪锦纶厂、慈溪兴业冶金总厂等,时金轮帘子布产量居全国第一。1989~1991年,宗汉镇工业产值连续3年居宁波市各县(市)乡镇之首。1992年,有镇村企业217家、个体企业810家、集团企业2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工业总产值11.56亿元。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1996年,中国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有化纤、纺织、热能发电、房产开发、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1999年,以生产摩托车为主导产业的中国慈吉集团,跨行业创办市内第一个民办教育集团。2000年后,形成纺织、化纤、有色金属加工冶炼、机械、化工和塑料制品等为龙头,20多种行业,数百种产品构成的工业体系。其中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市首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始,境内部分企业转型,外迁于杭州湾新区,企业规模扩大。其中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2006年销售额20亿元,居市第一位,获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称号;兴业铜带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07年,中国康鑫集团与杭州梵石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康鑫·梵石花园房地产项目,房地产业自此发展迅速,至2011年,有11家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楼盘,总建筑面积147.33万平方米。2011年,有各类企业1564家,工业总产值230.34亿元,利润9.36亿元,外贸交易值30.83亿元。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27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103家。有“三环”“金轮”“太阳洲”“瑞宝”“宙锋”“华神”“蒲公英”等中国驰名商标。
  1988年,境内有宗汉、高王、潮塘、新界4个农贸市场以及2个专业市场,高王蔬菜批发市场日交易量100余吨,为宁波市之首;宗汉塑料市场有150余家经营单位,年营业额5000万元。1992年,南北长750米、东西长100米、街道宽16米的马家路十字街商业中心区形成。1994年后2个专业市场萎缩。1998年,建新华商贸街并综合开发,新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宗汉菜市和宗汉小商品市场。1999年9月,新建光华路菜市场和宗烈路菜市场。2001年12月新辟金轮菜市。2011年,境内有农贸市场7个、小商品市场1个、商业网点3153个。宗汉文化事业
  1988年,有中学4所、小学17所。1992年,小学合并成10所。1996年、1998年先后成为宁波市、省首批教育强镇。2000年创办国有民办新世纪实验学校。2006年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形成宗汉中心小学(2007年复名润德小学)、新世纪小学、曙光实验小学和新界、高王2所民工子女学校小学格局,新建街道实验幼儿园。珠心算、田径为街道教育特色,高王、潮塘2所小学学生多次出访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韩国,当地媒体曾专题报道和现场直播。2011年,境内除3所市属高级中学外,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生2729人,专任教师217人;公立小学3所,在校生2554人,专任教师212人;民工子女学校3所,在校生2010人,专任教师80人;公办幼儿园1所,公办民营幼儿园2所,民营幼儿园15所,18所幼儿园有入园幼儿3272人,专任教师212人。
  2011年,境内有镇级卫生院宗汉医院,另有1家民营医院、2家门诊部、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3家个体诊所。有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宗汉街道文化中心,有村落文化宫18个,其中11个为宁波市村落文化宫建设示范点,周塘西村为省级村落文化宫样板村。有门球队、舞龙队、女子铜管乐队、车子灯表演队、巾帼威风锣鼓队、腰鼓队等群众文体组织,2000年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金堂村残疾青年孙厨人,2006年入选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多次获得金牌。马家路村有市文物保护单位马宗汉故居。
  “宗汉”名称来历
  “宗汉”为人名,全名马宗汉(1884—1907),辛亥革命先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与徐锡麟、陈伯平等谋起义之事,事泄,急定乘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未能成功,被捕入狱,备受毒刑,7月被害。辛亥革命后,迁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遗骸并葬于杭州孤山南麓,称“三烈士墓”。民国18年(1929),为纪念革命先烈,设宗汉乡。1968年,宗汉公社改称“东方红公社”,1981年7月复名宗汉公社。后改称乡、镇、街道,均以宗汉为名。
  庙山村与金轮集团
  庙山村为金轮集团所在地,村民大多数为企业职工。1993年,金轮集团总公司与村民委员会确定以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造、统一搬迁为方针,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时总公司一次性投入启动资金7000万元。1994年建成别墅30幢,30户村民迁入,完成一期工程;以后又实施二期、三期、四期工程。1996年始实施夕阳工程,一期建老年公寓50套,有子女结婚后父母亲超过60岁者,入住村老年公寓,解决三代同居户困难。至2011年,建成345幢别墅,占总户数的99.0%;228户老年村民入住老年公寓,占全村总老年户数的90.0%。全村60岁(女55岁)以上至80岁老年人每月补助200元,80岁以上每月补助300元。村庄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5%,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形成1个基地、3个公园、多条绿化带格局。庙山村以厂带村、厂村共赢模式成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
  第五节坎墩街道
  坎墩素有“十里长街”之称。明末清初为浙江省最大集镇之一。清代中叶,姚北滩簧发源于此,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戏曲协会授予“戏曲之乡”称号,是文化特色之乡。
  坎墩街道位于市境中部,处慈溪主城区北部,离市区中心5千米。东与胜山镇相交,南与古塘街道相接,西面由南而北分别与宗汉街道、庵东镇相临,北与崇寿镇相连。中横线(329国道复线)横穿境域南端,浒崇公路纵贯其间。2011年,区域面积28.8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52.67公顷;户籍人口42121人,暂住人口18141人;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99亿元、二产增加值18.44亿元、三产增加值6.9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968元;辖1个居委、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坎墩西路116号。
  1988年初,境内设坎墩镇、坎东乡。1992年坎东乡并入坎墩镇。2001年9月,改建坎墩街道办事处。2007年11月,划新潮塘村入浒山街道。
  坎墩经济建设
  1988年,坎墩集镇内有直塘街、坎墩街、三灶街等。1994年开始,扩建兴镇街,新街面宽30米,长2500米,时建成区0.70平方千米。之后,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浒崇公路、周胜公路纵横贯穿境内,担山北路、孙塘北路、青少年宫北路连接市区,永安路、西二环线、新城大道北延段实现通车,青少年宫北路北延工程立项建设。新建青少年宫北路、大通路、大昌路、永安路、兴建路等19条路网,总长22千米。行政中心大楼、卫生院、农贸市场、文体中心等公共建筑扩建、移建,建成区向南北扩展,至2011年,建成区面积4.37平方千米,绿地面积72.12公顷,覆盖率16.5%,人均绿化面积9平方米。
  1988年,全境有耕地面积1970.9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035.07公顷,农业总产值1.51亿元,鲜玉米种植具一定规模。1992年,鲜玉米种植获宁波市高产第一名,1996年鲜玉米种植面积166.67公顷。1996—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生态组官员及专家分4次到坎墩考察优化间套作种植及生态农业,得到好评。2000年,耕地面积1884.8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减少至140.9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至1511.73公顷,农业由种植棉花、春粮为主改为以种植蔬菜为主。2005年开始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至2011年土地流转总面积767公顷,其中委托流转面积314.26公顷,规模经营面积988.67公顷。以祝墩横路为轴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粗具规模。园区核心区内有大棚葡萄基地面积80公顷、大棚蔬菜基地面积33.33公顷、加工蔬菜基地面积66.67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200公顷。2007年,园区被命名为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988年,坎墩镇工业总产值1.31亿元,成为全市首批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乡镇之一。1992年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群基础框架初步形成。2000年,全镇企业1500余家,职工1.40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基本形成轻纺针织、五金机械、新型建材、化纤4大类企业群体。联飞集团作为街道首批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其产品与海尔、海信等国家大型企业配套,成为市重点骨干企业;中立公司空调截止阀、快速联件等产品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华泰汽车电器总厂华泰汽车发电机、南洋公司南洋牌三轮车等均较知名。
  2001年后,街道以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为目标,建设坎墩工业区。至2011年,街道工业区累计报批土地130公顷,投入固定资产27.60亿元,建成厂房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相关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工业区投产企业近20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5亿元,约占企业总产值的6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4—2011年完成国家火炬项目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只、申报宁波市级新产品359只,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宁波市企业工程中心4家。2011年,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9家。街道工业总产值68.07亿元,销售收入66.04亿元。
  坎墩素有十里长街之称,1988年后,发挥传统商贸优势,个体私营商业日趋发展,零售与批发并举,经营范围除传统商品外,新增建筑材料、装潢材料、木材市场、钢材市场、五金工具、电器电料等。2000年后,私营药店增加至10家。改建六灶农贸市场和直塘农贸市场,2005年新建农贸市场(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市场”称号),华润万家、三江、华联、利民4家大型超市进驻坎墩,坎墩大酒店、华仑宾馆、顺天宾馆等相继开业。2010年,坎墩第一家汽车4S店雷克萨斯开门营业。2011年,有三产法人单位188家、工商户1953户。
  坎墩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小学11所、初中2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幼儿园17所。1992年后,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改善,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8年,通过“两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2000年创建为省教育强镇。2001年后,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有5所学校先后创建为宁波市及省标准化学校。2005年新建宏展学校(民工子女学校),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2011年撤并坎墩中心小学和坎东初中,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坎墩保德实验学校。2011年,境内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37班,学生1505人,教师111人;小学3所,56班,学生2952人,小学教师136人;中学1所,17班,学生752人,中学教师57人;成人学校1所,成教工作者8人;幼儿园15所,92班,幼儿2746人。2011年,境内有坎墩医院,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村卫生室,中医以胡氏内科、郑氏内科、卢氏外科有较高知名度,其中卢氏外科第二代传人卢书根,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发背、疗疮、流疽风毒等外科病症,日诊治100余人次。
  坎墩为戏曲姚北滩簧(姚剧)发源地。2002年,街道举办首届民间戏曲艺术节,此后每2年举办1次。2004年被市文广局命名为“民间戏曲之乡”。2005年投资150万元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并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东海文化明珠”。2005年开始举办全民运动会,每2年举办一次。2006年10月举办《十月》散文奖颁奖暨《十里长街——坎墩》首发仪式。《十里长街——坎墩》为一本反映和记录坎墩历史文化发展方志性质的乡土风情书籍。2007年,市体育总会坎墩分会和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坎墩分会成立,并创建成为省体育强镇(街道)。2008年,举办全国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暨坎墩第四届戏曲艺术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戏曲协会授予“戏曲之乡”称号。2010年,举办坎墩第五届戏曲艺术节开幕式暨两岸三地戏曲票友演唱会。2011年,街道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坎墩”名称来历
  坎墩初为烽火台名。明时筑二塘,域内二塘卦象坐于坎位,又称“坎塘”;后为防倭,坎塘边筑一数丈高烽墩以示警,故名“坎墩”。民国29年(1940)设坎墩镇。1950年析坎墩镇置坎西、坎东和直塘3乡,后复有并析更名。1984年撤销坎西乡,复置坎墩镇。
  姚北滩簧
  坎墩一带为姚北滩簧发源地。大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出现半职业性戏班才华班等,初以曲艺形态,节目多为一生一旦“对子”戏。清道光十年(1830)前后,剧种已初步形成,职业性“灯班”(余姚滩簧演出团体俗称,因多在元宵灯节上演而名)开始外出演出。清末民国初,陈桐香率班到苏州、无锡等地演出,马楠木到上海演出,受苏滩、申曲、常锡滩簧等兄弟剧种影响,形式逐渐脱离串客阶段曲艺形态,步入戏曲之列。民国20年(1931),陈孝德主演《秋香送茶》在上海大世界挂牌演出,轰动一时。因演员用方言演唱,坎墩时属余姚,故称余姚滩簧。
  1953年,由老艺人黄承炳发起,成立有17人组成的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改建为余姚姚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主要演员均为坎墩人。20世纪60年代后,曾成立中心俱乐部、坎东姚剧团,周边有名。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受经济效益影响,坎墩姚剧发展进入低潮期。
  2001年,坎墩姚剧团成立。2002年,街道举行以姚剧为主题的首届戏曲艺术节,坎墩姚剧获得新发展。2006年,《阿必大回娘家》《打窗楼》等4部传统节目制作成影视作品。2007年,姚北滩簧被列入宁波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戏曲学会联合主办,在坎墩街道举行全国乡镇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9个民间业余班社登台献艺,同时还进行滩簧学术研讨和滩簧艺术展览。2010年,在第五届戏曲艺术节中,举办两岸三地戏曲票友演唱会,港台同胞与坎墩戏迷同台献艺。中央电视台2次进坎墩专题报道戏曲艺术节。2011年,街道有9个民间剧团,其中2个姚剧团。(另见第四十五编《文化》第五章第二节)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