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海涂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37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海涂地开发
分类号: F321.1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陆域面积,由丘陵山区、滨海平原、塘外海滩构成。杭州湾南岸的海滩,属淤涨岸滩,筑塘围涂、开发海涂,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 海涂地 开发 慈溪市

内容

全市陆域面积,由丘陵山区、滨海平原、塘外海滩构成。杭州湾南岸的海滩,属淤涨岸滩,筑塘围涂、开发海涂,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庆历七年(1047)始筑大古塘,以后随着海涂逐渐淤积北移,不断筑海塘,围涂造地,塘外加塘,逐年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垒筑至七塘,围垦面积521平方公里,成为滨海平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县委、县政府重视海塘建设,于1950年发动群众全线修复和加固七塘,群众称之为“解放塘”。以后,根据海涂淤涨情况,先后垒筑了八塘、九塘、十塘和十一塘。从1952~1997年共计围涂130余平方公里,成涂面积196304亩,开发为农业、渔业、盐业等用地。
  一、海涂围垦
  自1997年以来,市政府组建海涂围垦
  办公室和海涂围垦开发总公司统一部署海涂围垦工程。1997~2008年,新筑十塘、十一塘和部分十二塘。这几年加快了筑塘围涂步伐,着重采用3条主要办法:
  一是沿用1964年创造的建丁坝(顺坝)促淤涨涂。在海涂自然淤涨的同时,采取人工促淤,加快淤涨速度,建丁坝不仅对促淤效果好,还有护塘作用。
  二是实现从高滩筑塘围涂到低滩围涂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要在高滩(按理论基准面即吴淞高程零米的标高4.50米左右)筑塘围涂;到60年代一般在中滩(标高在3.50~4.50米)筑塘围涂;70年代开始到2008年,在低滩(标高3.30米左右)筑塘围涂。
  三是从1997年开始筑塘围涂引入市场机制,采用招标竞标、择优选用的办法。对筑塘围涂有经验、有技术和实力的工程单位,在工程中标承包之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机械设备筑塘,大大加快了筑塘围涂的进程。据市围涂办公室统计,1996~2008年,新围海涂245044亩,平均每年围涂地18850亩,而之前的44年间,即1952~1995年,平均每年只围涂3985亩。
  2008年10月,市政府启动“陆中湾”围垦工程,规划围涂地5.85万亩。工程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中、西部滩涂。东起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西直塘,西至杭州湾跨海大桥旁的气垫船码头,南到十塘,北临涂面1米等高线处。主要建设内容为:50年一遇的标准化横塘8.40公里,西直堤2.84公里,排涝水闸一座,净孔32米,及区内交通隔堤、水系节制闸和跨河桥梁等。计划建设工期2008年10月至2012年底。“陆中湾”围涂工程的建设,能增加有效耕地4万余亩的土地后备资源,并极大提高全市中、西部地区御潮和泄洪排涝能力。为增加“陆中湾”涂面高层,于2005年开始建丁坝促淤,至2007年7月顺利完成4条丁坝的抛坝促淤工程,根据实测地形资料数据反映,抛坝促淤效果明显,围区内涂面普遍升高1~2米,这不仅可大幅度节省围涂建设和开发成本,还能降低工程施工风险。
  二、标准海塘
  围涂垒筑的海塘经常受台风、大潮的袭击威胁。为此,从1982年开始筑标准海塘,至1987年底,全市已建成标准海塘26公里,占近潮面海塘的34.30%。标准海塘能抵御“20年一遇”的大潮。
  1998年开始,筑塘与建设标准海塘基本上是同步进行,所修一线海塘都能达到标准海塘,而且标准技术提高到50年一遇的要求。现有一线海塘全长76公里,至2007年已建成标准海塘52.75公里,计划到2009年全部竣工。
  三、开发利用
  1952年以后围垦的海涂,各地因地制宜先后进行开发利用,全市围垦的涂地除去河流、道路、塘坝等基础建设用地外,可利用面积为围涂总面积的68.90%。1996~2008年,筑塘围涂可利用的海涂245044亩。其中1999~2008年共围涂224094亩,开发主要用于农业、渔业、水利、交通、工业等。
  (一)开发农业
  通过开掘河道,建立排灌设施,搞好深沟高畦,增加覆盖物,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咸草、水稻等先锋作物等措施,使新垦土壤的含盐量下降,改善土壤的可耕性。种植棉花、粮食和瓜果蔬菜等作物,共30480亩。如伏龙山5100亩海涂围垦工程,以棉为主的农业开发项目,整块海涂采用农民大户承包、综合开发、灌排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统一管理的方针。针对海涂地初始时土壤含盐量高、缺氮、团粒结构差的现状,采用四条措施改良土壤。首先,是改土工程,疏掘“三沟”完善配套,深沟高畦,排尽积水,加强降雨洗盐作用,有效降低地下咸水位,促进耕作层及早淡化。其二,冬种前全面翻耕,加速土壤氧化、热化。其三,秸秆还田,重施氮肥,或覆盖稻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其四,种植耐碱作物,兼收生物及改淡效果。由于措施到位,再有艰苦创业精神,就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开发地块第一年亩产值172元,第二年增加到880元,第三年上升到1643元。
  (二)开发渔业
  自1984年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资助,在新围海涂地上开发“万亩鱼塘”以来,至2008年全市有商品渔场27家,鱼塘面积10019亩。从2001年开始由养鱼逐年改为养殖南美对虾。由于大多数鱼塘已经老化,养殖条件也越来越差。为改变全市淡水水产养殖条件,提高鱼塘资源的利用率,从2007年开始,实施部分鱼塘标准化改造,2008年继续扩大实施鱼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实现改造全覆盖。改造的标准,按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发的《鱼塘标准化实施规范条例》进行。主要涉及水、电、路和池底的挖掘,以及混凝土护坡、进排水设施等,这对改善海涂地池塘养殖环境有深远意义。
  (三)先开发盐田后改农田
  根据海涂土质的变化,盐田不断地往北迁移更换,直至县政府作出“南棉北移”的决策,开发更换的盐田逐年减少,废盐转改农业,至2001年11月9日,正式结束产盐历史。
  (四)开发工业园区
  2001年11月成立杭州湾新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其中海涂地56800亩。在2004年慈溪市东部的龙山、三北、范市3个镇沿海围垦的海涂地上成立了慈东工业区区块,占地42.17平方公里其中海涂地50694亩。以上两块涂域共计107494亩。
  (五)开发交通和公园等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湿地公园等共计占地10957亩。
  截至2008年底,还有65144亩荒涂,作为未利用地正待开发。

知识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有国土资源概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农用土地使用制度、工业企业用地、交通建设用地等类目,反映了1996~2008年慈溪市国土事业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慈溪境域内国土资源管理13年来的工作历程、实践经验、政策革新和成绩荣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