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土资源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34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国土资源概况
分类号: F129.955.4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本章记述慈溪市国土资源概况,主要包括耕地、丘陵、海涂、未利用地、矿产、水资源、气候、人口。
关键词: 慈溪市 国土资源 概况

内容

慈溪市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浙东宁绍平原北部,宁波市的西北。东南与宁波市江北区、镇海区毗邻,西南与余姚接壤,北面呈弧形突入杭州湾,与嘉兴市的平湖市、海盐县隔海相望,经杭州湾跨海大桥两地相连接。地理坐标:北纬30°02′~30°24′,东经121°02′~121°42′。全境东西长55公里,南北最宽处30公里,面积1361平方公里,是沪、杭、甬三角地带的中心,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余慈地方铁路与萧甬铁路线接轨;公路与杭甬高速公路相连接,329国道横贯全境,境内主要公路呈“四横十纵”交叉;海上交通可达上海、舟山等地;内河航道与东方大港——北仑港相通。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沈海高速公路纵穿南北,缩短与上海的间隔距离。慈溪市成为沪、杭、甬两小时交通区“金三角”交汇中心,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黄金节点,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
  慈溪北倚杭州湾,南依丘陵青山,平原居中,素有“二山一水七分地”之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人口稠密,人杰地灵,科技发达。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30年,撤县设市20年,经济建设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成为东南沿海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获得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市)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称号。
  第一节 耕地
  慈溪市成陆年代较近,地层稳定,地质单一,利用率高。沿海海涂宽阔,仍在筑塘围涂,开垦成地,而且海滩尚在持续淤涨,是丰厚的土地后备资源。根据现有耕地面貌状况,通过平地整理,还能增加相当数量的土地面积,土地拓展的潜力较大。
  一、集体耕地
  全市耕地分为南北两大块:大古塘以南为近丘平原,面积较小;大古塘以北为滨海平原(三北平原),面积较大。2008年,全市集体所有耕地面积658909.20亩。
  二、国有农(林)场
  全市共有1个国有林场,4个国有农场。4个国有农场中3个农场以种植棉花为主,1个农场纯种水稻,又称“水稻农场”。据2008年地籍调查,这5个农(林)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慈溪市林场有山地面积5138亩(未含达蓬山、王家大山部分);慈溪市长河棉花良种场土地总面积计363亩;第二农场,为全市棉花良种生产基地,土地总面积1403亩;庵东农场,专业种植棉花,土地总面积11866亩;慈溪市水稻农场,专业从事水稻良种繁殖发展和水稻科学实验,土地总面积321亩。
  由于人口密集,可用土地面积少,工业发展快,建设用地量大,平原土地非常珍贵。市政府严格控制民用住宅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采用多种方式,落实节约用地。利用独特的海涂资源,筑塘围涂,开发土地,做到省用地、开地源并举,使耕地面积基本平衡,略有增长。1995年,全市耕地总面积64.40万亩,2008年为65.8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人多地少,制约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丘陵
  全市现有丘陵总面积253200亩,其中可以利用种植的山地225066亩。按海拔高度划分:50米以下7.40万亩,50~100米5.10万亩,100~200米6.60万亩,200~300米4万亩,300400米1.30万亩,400~446米184亩。按山地坡度划分:平坡(5°以下)0.73万亩,缓坡(5°~15°)5.80万亩,斜坡(15°~25°)13.08万亩,陡坡(25°~35°)4.50万亩,急坡(35°~45°)
  0.29万亩。按山地坡向位置分:阳坡5.07万亩,阴坡8万亩,半阴半阳11.08万亩。按山地坡位分:山谷面积0.83万亩,山下部位面积8.03万亩,山中部位面积8.61万亩,山上部位面积6.15万亩,山脊面积0.78万亩。
  山丘的地质为火成岩,其中大部分是流纹岩、凝灰岩、酸性流纹岩,少量为花岗岩。
  第三节 海涂
  慈溪陆地成因,素有唐涂宋地之称,基本上是海岸淤涨,泥沙沉积,筑塘拦潮成涂,逐步改变成陆地,经过几十代人的开垦,形成滨海平原。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岸淤涨成涂比较稳定,60年代后期采用筑丁坝等,人工促淤,加快滩涂淤涨。1996~2008年共筑塘围涂245044亩。
  第四节 未利用地
  慈溪北临杭州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比较广,据2008年地籍调查表明,还有未利用地62万余亩。其中主要地源是尚未改造好的部分已围涂地和杭州湾滩涂计56万余亩,可资开发。截至2008年,全市开发未利用地主要途径有3条:营造湿地;改造已围垦的荒涂;筑塘围海涂。
  一、湿地
  杭州湾湿地由围垦涂地、滩涂湿地及离岸沙洲组成,总面积43.50平方公里(65250亩),东起三八江,南至九塘江,西至建塘江以东,北至杭州湾岸滩。湿地中心区域分为自然湿地和环境教育中心两部分。由世界银行出资500万美元,无偿资助湿地中心建设。2006年10月,湿地中心5000亩围垦地实施封闭管理。2008年9月,进行工程湿地项目建设,占地面积1325亩,工程湿地将利用先进工艺,对二级处理出来的活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提高排放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实行活水资源利用,减少杭州湾海域陆源污染。
  二、荒涂
  全市的荒涂地主要来自筑塘拦潮围起来的海涂地。海涂地起始盐分比较高,需要经过人工改造才能使用。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慈溪人民不断改造荒涂地,成效显著。2001年开始建设的杭州湾新区(市经济开发区)和2004年开始建设的慈东工业园就是海涂地开发利用的见证。2008年,市有关部门又开始规划改造开发近年新围海涂地中的20800亩(徐家浦侧第四期工程所围)荒涂地,并确定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实施。至2008年底统计,尚有荒涂65000余亩待改造开发。
  三、三北浅滩
  根据1986年9月《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专题报告》论述:慈溪市一线海塘以外,尚有一处浅滩,称之为“三北浅滩”。浅滩东起龙山镇大岙闸,西至余姚市曹娥九塘闸,东西海岸线长77.56公里,南北宽12.50公里,按海岸线以吴淞理论基准面积计算,面积为433平方公里(649500亩)。其中附海以西地区浅滩面积371平方公里,附海镇至宁波市镇海区交界段浅滩面积62平方公里。自1989~2008年,这片浅滩涨涂后,已筑塘围涂开垦257944亩。2008年,地籍调查表明,全市一线海塘之外的三北浅滩共有49万余亩(比1986年有北延),一旦条件成熟,还可筑塘围涂,属有待持续开发的潜在土地资源。
  第五节 矿产
  慈溪市矿产资源以非金属为主,金属矿产贫乏,一般不具有工业价值,境内已知矿产有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是建筑石料和粘土。
  一、建筑石料
  按石料的岩性分为以下三类:
  流纹质晶屑玻屑溶凝灰岩、角砾玻屑晶屑凝灰岩类 层位属高坞组、西山组。岩石呈紫灰色、暗紫色,层厚,致密块状,石质坚硬,抗压强度大,耐酸、耐碱性能好,分布面积达75平方公里,储量大。目前开采量大,作为不同规格混凝土骨料、石块等。
  凝灰质砾岩、玻屑凝灰岩、凝灰岩粉砂岩类 产出层位属大爽组、西山头组。岩性呈紫红、灰绿色,中厚层壮,易风化,石质较松。现开采量较小,作为石碴等。
  混合花岗岩 呈浅肉红色,岩石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抗压强度大。目前开采只能用作普通建筑石料。
  二、砖瓦粘土
  主要取自山前残破积土,平原区域的海相亚粘土湖底淤泥,部分来自海涂淤泥、河道淤泥等。
  三、浅层天然气
  分布于浒山街道界堰、桥头镇小桥、师桥镇塘下和长河镇4处。储气产出处于第四系新统湖沼相沉积层中。储气层共见两层,深埋17~31米,厚度小于2米,日产气20~50立方米,气压0.8~1.2个大气压,不稳定,见气日期短,多为甲烷型或甲烷至氮气型。
  四、泥炭和磷矿
  仅见于横河镇一带。泥炭层赋存于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层中,呈北西向狭长带状分布,面积1.77平方公里,顶板埋深1.17米,泥炭层厚0.16米,发热量1434卡/克。含磷粘土,呈透境体,赋存于泥炭层中。
  五、石英岩
  分布于掌起镇洪魏村、龙山镇金夹岙村等地,矿层赋存于下侏罗统枫坪组地层中。矿石质量二化硅95%~96%,可作为溶剂原料。
  六、高岭土
  仅分布于浒山街道的峙山一处,为上侏罗统大爽组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及熔结凝灰岩风化物,三氧化二铝含量14.20%,二氧化硅含量75.36%,曾作瓷土开采,制作日用瓷。
  七、金属矿
  矿化点共有3处,但矿的规模小,品位低,无开采利用价值。
  铜矿 位于凤浦岙村东约2公里,矿体宽度数米至40米不等,矿化较好的地段已被开采。
  银矿 仅见于观海卫镇东山头银山,银的含量12.50~108克/立方米,地表矿体古时已被采尽。
  多金属矿 位于龙山镇雁门岭顶,矿石以方铅矿为主,伴有闪锌矿、黄铁矿等。
  第六节 水资源
  慈溪市南丘北海,区域内自成水系,大部分雨水北排入杭州湾,故称北排水系,是全市水系的主体。根据西高东低的地势,自东向西分为东河区、中河区、西河区及西北河区四大水系。陆地水域具有行洪排涝、水量积蓄、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功能。全市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45毫米,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拦蓄能力弱,形成径流较快,而水库、河道等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足,大量径流北排入海。多年来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6.33亿立方米,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人均水资源所占量极低,仅为全国的1/5,浙江省的1/4,宁波市的1/3,水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慈溪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清洁水源、节约用水和境外引水等办法,才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境内水源
  慈溪水资源贫乏,也是开发水源、建设水利的一大动力。经过多年努力建设,全市基本形成以海涂围垦、水库建设、河网整修、土地整理和农田综合开发,依法治水和水源工程为主体的较为完备的水利体系,为慈溪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慈溪境内水资源,据市水利部门2007年提供的统计数据:全市共有河道1877条,其中一类河道39条,二类河道434条,三类河道1404条;河道总长度为2951公里,其中有断面河道2882公里,默认断面河道69公里。河道水面计算面积为43.30平方公里,在最大承泄水位下,河道水域面积为50.46平方公里。共有池塘1211个,面积为2.71平方公里。大小水库103个,面积为36.92平方公里。全市总水面计算面积82.93平方公里,在最大承泄水位下,总水域面积为90.09平方公里。按全市总面积1361平方公里计算,水面率为6.09%,总的水域率为6.62%。
  全市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每年可供开采的淡水资源仅782万立方米。以水质分析,分别为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丘陵山区在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地下水流动畅顺,水质一般较好,均为低矿化度的淡水,可作为生活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丘陵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天然屏障,但丘陵山区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仅作为分散居民生活饮用水。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质总体上还可以应用,但在污染程度比较高的状况下,只在观海卫镇解家村—龙山镇靠近山丘一带的地下水,适用于集体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只适用于农业灌溉和部分工业用水。现有居民民用井近1.60万口,提取地下浅层水仅为家庭洗涤用水。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更差,只有杭州湾新区部分工业企业在采用地下水,用于工业生产。
  二、境外引水
  全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紧缺,在很长时间内难以缓解。慈溪境域内水的潜力不大,主要办法是依靠境外引水,解决水源不足的矛盾。全市从2001年至2008年已从4个地方引进生活用水。从余姚市梁辉水库引水投资2300万元,从2001年开始,前3年每年引水1000万立方米,2004年起增加到每年2000万立方米。主要供给周巷镇、长河镇、崇寿镇和庵东镇的生活用水。
  从姚江七里浦应急引水投资9968万元,于2004年6月开始,建翻水站,铺设管道14公里,开掘隧道3103米,全部工程在2008年结束,每天翻引水24万立方米,全年可引水8280万立方米。翻水站引进来的水先送到境内梅湖水库,再输送到慈溪市第二水厂,主要供给中心城区用水。
  从上虞市汤浦水库引水投资7.82亿元,自2004年开始,开凿隧道8处,总长13公里,铺设管道总长64.66公里,途经上虞、余姚至慈溪城北水厂。配建一座日处理20万立方米的净水厂和2个泵站,2007年8月开始投入使用。供水能力每日35万立方米,水的质量较高,为一类饮用水源。
  从曹娥江引水由八塘横江和三塘横江两个单项工程组成,分别拓掘面宽45米至80米的引水河道,是省、宁波市及慈溪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4.20亿元,于2005年10月开始建设,共计拓疏引水河道26.03公里,两岸砌石护坡并铺设机耕路52.06公里,新建318座跨江桥梁、一座水系节制闸及相关配套设施。最大引水能力35立方米/秒,每年引水达2.40亿立方米。
  境外四大引水工程建设竣工,可在较长时间内,基本解决全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困难。
  三、水污染
  全市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据市环保部门监察数据报告显示,全市地面水污染属典型的有机污染,以CODmn、BOD5、PO、石油类为主要污染物。全市河网水、部分地下水的水体基本上都受到污染,以中河区、西河区最为严重,东河区稍好些。四灶浦、庵东地区监测站的水域监测连续5年为Ⅴ类水质,其余监测站监测结果为Ⅳ类~劣Ⅴ类,有些地方更为严重,连农业灌溉也无法应用。造成全市应用水水资源紧缺,其中水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市里于1993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主要负责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的处理,年实际污水处理从2003年的6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30万吨。2006年完成扩容工程后,处理能力从每天2万吨提升到5万吨;2008年扩容到8万吨。污水处理工程用地面积由原来3.80亩增加到19.64亩。经过处理后,出水超过设计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减轻中心城区河道的二次污染量。污水处理厂对实现污水可资源化和再生利用等进行多方探索,总投资1.65亿元,实施完成包括4个支项目的“污水深度处理工程”。2004年全部竣工运行后,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三级。污水通过格污、曝气沉砂及降磷脱氮、生化和杀菌等深度处理成为清洁的中水,被广泛回用于市政绿化、马路喷洒、工程施工、河道回灌和工业循环冷却以及居民杂用等,为水资源循环利用作出有益尝试。同时,由世界银行贷款投资11.30亿元的市域污水处理一期工程,2005年启动实施。这是全市水环境整治重大项目,省、宁波市重点工程,一期工程截至2010年。工程投入使用后,全市工业100%的污水、各镇建成区60%的污水和中心城区80%的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科学处理,排入河道的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市域污水处理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一期六大工程全面实施,中、东部地区集污干管工程于2008年初完工,西部地区于2008年底完工,并进行通排调试。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工程,是实现污水治理目标的基础,包括中心城区和各镇建成区与开发区的污水收集管网与泵站,其中铺管线607公里,建泵站53座,工程投资近8亿元,共计征用土地933.50亩。
  第七节 气候
  一、正常气候
  慈溪处于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水充足,光、温等资源十分丰富,基本体现光、温同步特点。优越的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全市年平均气温16.30℃,夏季和冬季持续时间长,春季和秋季时间较短。相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气温变幅小,春季回温和秋季降温延长,且冬暖夏凉。日平均气温大于32℃的高温和小于0℃的低温期不明显,大于0℃的活动积温5956.40℃,大于10℃的活动积温5122.70℃。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年平均降水量1345毫米,最高年(1954年)为1821.60毫米,最低年(1967年)为675.60毫米。降水多但分布不均匀,有二峰(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秋雨)和二谷(伏旱和11~12月的秋冬旱)。梅雨期降水、台风和秋雨带来的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40%。平均入梅期在6月14日,出梅期在7月8日,梅雨量为234毫米。
  每年均有1~2次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慈溪,以外围影响为主。台风主要出现在8、9月份,带来的狂风暴雨使慈溪的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但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对水库蓄水、减缓旱情起到一定作用。
  年平均蒸发量为1411.70毫米,7月和8月蒸发量大,分别比同期降水量大41%和31.90%。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多,太阳辐射强,为绿色作物提供较多的光合能量。
  年平均风速为2.70米/秒,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大风日数为9.60天。
  二、异常气候
  慈溪在正常气候之中,夹带异常气候,严重时形成灾害性气候。全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台风、洪涝、冰雪和高温。1996~2008年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性天气,据气象和水利部门统计共不少于50次。其中:
  干旱 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明显偏少,造成土壤供水不足,农作物质量明显下降的农业气象现象,这种现象共发生4次。干旱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份。2003年严重干旱,6月21日入梅,比常年偏迟,6月30日出梅,比常年偏早,梅雨期明显短,雨量、雨日均比常年明显偏少。出梅后天气晴好,气温迅速上升,干旱时间持续较长,形成伏旱连秋旱,造成人民生活用水紧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也受到影响。
  涝灾 全市雨涝成灾的有6年,一般发生在梅雨季节、秋雨或台风季节,2007年最严重,受2次台风袭击,并带来暴雨而成涝害,耕地成涝面积分别是24.87万亩和27万亩,农业生产遭受经济损失分别为6030万元和12145万元。
  风灾 主要是台风和龙卷风,受台风侵袭时,常有狂风带来暴雨。慈溪市地处沿海,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影响。1996~2008年受台风外围影响较大的有28次。其中1997年的11号超强台风在温岭石塘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全市出现8级风力持续30小时,10级风力持续5小时,造成1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88亿元。2000年6月21日18时受龙卷风袭击,庵东镇胡湾村等10个村和原杭州湾镇4个村部分房屋倒塌,大树、水泥杆折断,造成人民财产较大损失。
  冰雹 在1996~2008年之中出现3次冰雹。其中1998年4月5日傍晚出现的冰雹有乒乓球大小,大的有拳头那样大。2007年8月3日下午的一次冰雹,最大的直径有5毫米,所幸没有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冰雪 下雪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1月份、12月份,比较严重的有3年,共下11场雪。其中2005年下雪有4次,3月12日的最大积雪深度达到7厘米,在3月份出现这么大的降雪,在慈溪有记录的气象史中还未曾出现过。最严重的是2008年2月的降雪,积雪深度达25厘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受损失的程度,重点反映在农业生产上,越冬作物受冻后,推迟季节,最后误季节而减产受损,还有许多农用塑料大棚被雪压塌,棚内蔬菜、花卉等作物损害较大,有的造成绝收。
  高温 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夏季高温天气也在增多。1996~2007年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超过30天的有4年。其中1998年达38天,8月15日那天达到39.1℃。2003年有46天,7月17日那天高达40.6℃,创历史最多最高年。
  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洪水引发的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出现过4次。第一次在1963年7月4日,长溪水库一带,2小时内降雨量达160.3毫米,山洪暴发,冲毁山塘水库1座,死亡1人,稻田受淹1000多亩。第二次在1983年7月12日,全市中、西部地区下大暴雨,梅湖水库库区上游山洪暴发,出现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水库溢洪道大量过水,下游的航渡村49户农户家中116间房屋进水,其中倒塌9户,69900亩土地受淹。第三次在2005年9月12日,受“卡努”台风夹带暴雨影响,观海卫镇杜岙村杜湖岭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由于采取措施得当,无人员伤亡。第四次在2007年10月8日,受强台风“莎”袭击,东部沿山一带狂风暴雨,范市镇河头村山体滑坡,观海卫镇五磊寺发生泥石流,据查历史记载,这次强台风加暴雨,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次。
  第八节 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1995年间,全市人口达到98.63万人,增加1.13倍,土地由于大规模筑塘围涂开垦、开发整理,面积有很大增加。但从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用地急剧增加,实际耕地没有多大增加。2008年,全市总耕地面积658909亩,人均占有耕地0.64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明显。
  一、总人口
  从1971年中共中央提倡控制人口、推广计划生育以来,自然人口增长速度逐年放慢,并且逐步走上计划生育轨道。1983年以后,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大了工作力度。1995年10月,省政府颁布修改后的《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1996年,市政府制定《慈溪市贯彻〈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办法》,2002年9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思想、组织、规划和措施“四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依法行政的轨道,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控制人口增长,成为群众自觉行为。到200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031220人,每平方公里居住758人。外来暂住人口817294人。合计人口1848514人,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增加到1358人,人口密度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全市户籍人口中,分布在农村居多。2008年,全市农村农业人口853335人。
  二、外来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劳动力日趋紧缺,外来劳动力逐年增加。根据市户籍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2002年已有外来人口358495人,至2008年底达到817294人。外来人口渗透全市的工业、农业、建筑和商贸服务业等行业,为慈溪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成为新慈溪人。全市各有关部门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使他们安居在慈溪,贡献在慈溪。
  三、人口与耕地
  市政府非常关注人口的控制和土地的稳定,以保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1996~2008年,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实现相对稳定。
  四、劳动力与耕地
  农村集体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1997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关系的通知》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全面开展第二轮集体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至1999年全市基本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市政府颁发《浙江省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2000年开始,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解决耕地少、农民增收难问题,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逐年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逐年增加。土地与劳动力的比数逐步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知识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有国土资源概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农用土地使用制度、工业企业用地、交通建设用地等类目,反映了1996~2008年慈溪市国土事业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慈溪境域内国土资源管理13年来的工作历程、实践经验、政策革新和成绩荣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