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国有农林场与就业管理服务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国有农林场与就业管理服务所
分类号: F324.1
页数: 5
页码: 598-6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农业机构国有农林场与就业管理服务所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国有农林场概况、浙江省慈溪棉花原种场、市第二农场、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市农垦场、市林场、就业管理服务所等。
关键词: 慈溪市 农业机构 国有农林场

内容

国有农林场概况
  经济状况 慈溪有浙江省慈溪棉花原种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繁育场、农垦场和林场等5家国有农林场,其中市农垦场为企业性质,其余4家为事业性质。2008年农林场有土地837公顷,山地428公顷,其中耕地574公顷。有职工934人,比1988年的1116人少182人,其中在职369人,比1988年的852人减少56.7%,离退休565人,比1988年的264人增加114%。总资产7534.4万元,比1988年的1814.6万元增加3.15倍,其中固定资产1448.31万元。总产值2313.7万元,比1988年的1466.3万元增加57.8%。其中农渔牧产值2106万元,林业产值86.5万元。
  农场经营机制改革 计划经济年代,农场担负作物良种繁育和试验示范任务,农作物产量高,经营状况较好。步入市场经济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加上退休职工与年递增,农场负担日益加重。20世纪90年代初,场属工商企业亏损严重,农场经济运行困难。1992年,4个事业场负债92.8万元,有的农场靠借款支付职工工资。职工情绪低落,思想波动。1995—1996年,市第二农场、水稻良种繁育场30名职工由个人申请,经市劳动部门批准,与农场解除劳动合同。1996年,为改变农场面貌,市农业局改革农场经营机制,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全员承包耕(林)地直至退休,产出作为职工收益。其中棉花原种场人均0.20公顷,农垦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繁育场人均0.33公顷,林场人均竹林1.0公顷。二是取消月薪,职工承包额定耕地或自谋职业。职工工资额根据国家工资政策核定并记入档案,作为退休时计酬依据。农场为职工缴纳养老统筹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三金”(除自费部分外)。三是场部管理人员实施聘任制,人员从原来的40多人精简至30人。四是自1996年1月起事业农场职工养老金纳入全市统筹。改制后的1996年,农场支付职工养老金额由1995年的137.76万元减至50.02万元,农场经济负担减轻;职工依赖农场的思想逐步淡化,自主创业;管理人员责任感加强,办事效率提高,农场经济走出困境。1998年,根据《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采取注销、转为有限责任公司、转为民营企业、破产等形式对农林场下属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至1999年,企业改制44家,其余8家至2003年底完成改制。
  土地登记确权 2001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省国土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有农场土地登记若干意见〉的通知》,4家农场进行土地登记确权,2006年11月底结束。经勘丈、划界,确认农场867公顷土地中,有农用地807公顷,建设用地60公顷。按性质分为55宗,其中农用地18宗,综合用地2宗,工矿用地13宗,住宅用地15宗,仓储用地5宗,办公用地2宗。有47宗确权登记,8宗完成勘丈、划界,且无争议。其中棉花原种场5宗、21.6公顷土地因土地证抵押于慈溪农村合作银行横河支行,未领换新证;市第二农场3宗土地因性质确定有异议而未办理。
  浙江省慈溪棉花原种场
  棉花种场又称长河农场、第一农场建于1952年4月,1957年省农业厅批准为浙江省慈溪棉花原种场。场部所在地为长河镇农场路16号,有耕地19.2公顷。1995年后,国家建设逐步征用农场土地,农场土地面积减少。2008年有耕地6公顷;职工101人,其中在职45人;总资产55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90万元;生产总值165万元。
  棉花原种场主要承担棉花良种繁育任务,建立株行、株系圃,生产株系种子。20世纪50年代后期繁育“岱字15号”。1976—1986年繁育“86-1”。1987—1995年繁育“中棉-12”。1996年起繁育“泗棉3号”。1988—2001年繁育棉花原种79326千克,其中1988年繁育“中棉-12”原种4080千克,最多的1994年繁育原种17972千克。2002年农场发现黄萎病后停繁,改以生产蔬菜为主。
  1978年起,农场陆续兴办华厦实业公司、无纺制品实业公司和长河电视机配件厂等13家工商企业。1997年企业有职工339名,工业产值3577.33万元,商业销售额2973.09万元,利润总额27.23万元,上缴税金87.25万元。1999年起企业改制,至2003年企业全部与农场脱钩。
  1988年后历任场长范书范、余泉涌、史迎寅、张迪文、许小军,副场长邹岳煊、张桐华、周松土、许怀金、张迪文、许小军。历任党支部书记余泉涌、史迎寅、张迪文、许小军。
  市第二农场
  第二农场建于1952年3月,原名镇海县龙山区农场。1954年随行政区划变动改名为地方国营县第二农场。1988年更名市第二农场。场部所在地为龙山镇小施山村优胜路。2008年农场有耕地62公顷;职工224人,其中在职61人;总资产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64.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71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43万元,农业产值1372万元。
  1988年农场植棉36.9公顷,每公顷产量690千克,比全市平均值增加34.1%。1990年种植34.7公顷棉花,每公顷产量1275千克,比全市平均值增加21.4%。。1992年后,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其中种植梨树17.3公顷。2000年植棉4.3公顷。2008年植棉减至1.2公顷,种植蔬菜53.7公顷,果树5.8公顷,花卉苗木1.7公顷。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兴办纺织塑料电器厂、伏龙实业公司和伏龙砖瓦厂等6家工商企业。1996年,下属企业共有职工269名,工业产值319.4万元,商业销售额49.7万元,上缴税金5.59万元。1999年,除伏龙砖瓦厂、第二农场塑料电器有限公司外,其余企业改制后与农场脱钩。
  1988年后历任场长周百荣、刘凤翔、陈树忠、王寿丹、刘泉和,副场长宋强国、董友麟、胡建国、朱雅红、杨叔琦、胡纪龙、方振岳、陈建根。历任党支部书记周百荣、刘凤翔、陈树忠、刘泉和。
  市水稻良种繁育场
  水稻良种繁育场建于1959年冬,1978年10月定名为县水稻良种繁育场。1988年更名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场部所在地为龙山镇杨高村新开河路32号(原范市镇高巷村)。2008年全场有耕地16.3公顷;职工49人,其中在职25.人;总资产2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49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92万元。
  农场以繁育水稻良种为主。1988年繁育早稻良种45500千克,晚稻良种35350千克。2001年后,因全市早稻种植面积减少,不再繁育早稻良种。1988—2008年共生产水稻良种1309.1吨。1985年农场技术员育成油菜良种“92-58系”1985—1993年每年繁育油菜良种10~15吨。1994年因,全市种植油菜面积减少和新优品种替代而停繁。
  农场有金谷实业有限公司、电器配件厂和泡沫塑料厂等6家工商企业。1997年有企业职工93名,工业产值682.58万元,商业销售额2603.77万元,利润5.46万元,上缴税金28.55万元。1999年开始对企业改制,至2003年完成。
  1988年后历任场长罗维果,副场长范明杰、杨叔琦、宋强国、金利康、陈建根。历任党支部书记罗维果、陈建根。
  市农垦场
  市农垦场前身为省公安厅创办的地方国营浙江省西三盐场,建于1957年,1964年定名地方国营慈溪县庵东农场,为农垦企业。1984年改名县农垦场。1988年更名市农垦场。场部所在地为周巷镇西三村农场路1号。2008年农场土地总面积716公顷,其中耕地275公顷;职工473人,其中在职206人;总资产402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9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
  农场以植棉为主,1974年定为市棉花原种繁育基地。1988年植棉150公顷,总产159吨。1991年推广“中棉12”棉花品种,实施丰收计划,开展模式栽培,260.4公顷棉花平均每公顷产量1635千克,比全市平均值增加41.5%。2008年植棉38.7公顷,总产34.8吨。1988—2001年共繁育棉花原种1706吨,最多的1990年繁育202.5吨。2002年起不再作为棉花原种繁育基地。
  1984年农场调整产业结构。1988年挖鱼塘109.2公顷,水产品总产585吨;种植水果6.5公顷,总产30吨;瓜类60公顷。1997年,种植梨、葡萄和柑橘等水果143.1公顷,总产1258吨。随市场变化,鱼塘面积波动,2007年鱼塘仅剩13.3公顷。2008年有鱼塘99.1公顷,种植水果10.6公顷、蔬菜188公顷次。
  1988年有场办企业10家,1996年发展到13家,最多的1999年有19家。1997年场办企业有职工320名,工业产值3823.94万元,商业销售额522.86万元,利润总额52.03万元,上缴税金44.65万元。1997—1999年企业改制。
  2006年7月,市农垦场被省农场局确定为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建设试点单位。2007年7月24日通过规划会审。2008年职工文化中心、十万头猪场、花卉苗木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部分开始投产。
  1988年后历任场长陈岳根、吕建淼、杜伟达、范明杰,副场长张云桐、郑祖华、熊泉坤、翁嘉芳、潘家明、黄一青、姜国斌、陈春飞、张伯均。历任党委书记段裕章、熊泉坤、吕建淼、杜伟达、范明杰。
  市林场
  林场建于1960年1月,原名慈溪县国营苗圃,同年10月定名县林场。1988年更名市林场。场部设在柯家岙。分解放岙、大霖山、柯家岙和达蓬山4个林区。2008年全场有山地428.3公顷,其中杉木林144.5公顷,松木林137.7公顷,竹林90.7公顷。立竹30万株,木材蓄积24249立方米。有职工87名,其中在职32人;总资产130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2万元;总产值207.7万元,其中林业产值86.5万元。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创办林场木制品厂、大蓬机械配件厂和大蓬林业开发公司等7家工商企业。1997年场属企业有职工42名,工业产值41.8万元,商业销售761.75万元,利润4.42万元,上缴税金7.51万元。1999年起企业陆续改制,与林场脱钩。
  2002年全场山林被划定为省级重点公益林,市财政每年下拨给林场公益林保护费11万元。2006年宁波雅戈尔集团在大蓬山林区征用山地8公顷,租用73.3公顷,开发旅游项目。1998—2008年投入造林抚育资金470万元,抚育幼林2589公顷次,建造林区、林点仓储和管理用房400余平方米。投资220余万元,安装有线电视通讯塔、建造长16.3千米的水泥路和1万立方米饮用水库1座。
  1988年后历任场长陈国忠、徐志芳、范明杰、冯林国,副场长解银园、陈国忠、范明杰、冯林国。历任党支部书记陈国忠、徐志芳、范明杰、冯林国。
  就业管理服务所
  为安排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待业子女就业,1984年4月建立农林局劳动服务公司,为企业性质。1991年2月更名农业局就业管理服务所,性质改为自收自支的集体事业单位。2004年7月改制,人员分流。
  1988年后历任经理(所长)徐志浩、董雅素、许建军(兼),副经理(所长)徐志浩、董雅素。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