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农业科技与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26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农业科技与推广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88
页码: 459-54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农业科技与推广,20世纪80年代后,慈溪全面提升农、林、牧、渔各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效对接,成为此阶段慈溪农业生产的一个明显特征。
关键词: 慈溪市 农业科技 推广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后,慈溪全面提升农、林、牧、渔各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效对接,成为此阶段慈溪农业生产的一个明显特征。通过完善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用各种形式尤其是现代媒体的传播,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更是深入田间、山林、牧场、鱼塘,研究和创新农业技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举办培训班、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普及知识,把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一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节 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984年建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市农业技术的研究、培训和推广。2002年,合并后的市农业局组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特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监测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种子公司等推广机构。2008年,市推广机构在编108人,其中从事农学26人,植保7人,土壤肥料及农业监测7人,种子12人,畜牧31人,林业11人,水产10人,其他4人。
  第二节 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1988年,市辖8个区和浒山镇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在职人员89人。其中技术人员87人;从事作物栽培34人,植保9人,园艺8人,畜牧12人,农经16人,林技10人;有中级职称人员25人,初级职称人员58人。1989年龙山区、观城区、横河区建立林特工作站,与区农技站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2年撤区并乡,撤销区(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时有108名农技人员,其中有3人调市农技推广机构,79人到镇(乡)农技站,2人办经济实体,24人分至其他部门工作。1988—1994年,有27名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先后调往市公安部门(部分人员在撤区并乡后调动)工作。
  第三节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机构名称与性质
  1988年,乡(镇)建农业科学实验站。农技人员业务归农业局指导,行政归乡(镇)政府领导。镇设畜牧兽医站,为民办事业机构,自收自支,市财政作适当补贴。1989年8月,乡镇农业科学实验站更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1990年12月彭东、龙南、东安和宓家埭等4乡建立林业工作站。
  1993年,市编委对乡镇农技机构实行“三定”(定机构性质、定职能、定编制),机构更名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与乡(镇)农办合署办公,性质为国家在基层的全民事业单位。1996年,乡镇农技站开展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的省“五有”农技站创建活动,长河镇农技站经省、宁波市考评组验收合格。至1999年,周巷、横河、庵东、新浦、浒山、逍林和龙山等镇先后创建成省“五有”农技站。2002年,镇农技站归并至镇农业办公室。2005年,镇农业办公室与工业办公室合并成镇经济发展办公室。2006年,改革畜牧兽医体制,公益性和服务性职能分离,镇(街道)政府承担以畜禽防疫为主的公益性职能,服务性职能由镇(街道)聘用人员实行市场化运作,市政府补助受聘畜牧兽医人员每人每年4000元(2008年提高到8000元)。是年,全市各镇共有在编畜牧兽医18人,聘用38人。
  人员数量与性质
  1988年,聘用农技员140人,林管员14人,农村兽医86人。是年3月,市财政为154名镇农技员和林管员交纳个人养老保险金,期至1992年。1989年4月,根据省农业厅、劳动人事厅、财政厅、编制委员会《关于下达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事业编制和增加指标的通知》,招聘63名乡镇农科站人员为全民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干部(称“一乡一聘”),享受国家农技人员待遇。1990年招聘38名在岗林技人员为集体所有制事业编制工人。是年,全市有乡镇农技员134人,林技员38人,自收自支畜牧兽医技术人员84人。1993年,38名林技人员转为全民事业编制。是年,市编委核定乡镇农技人员编制,其中农技166人,林业54人,畜牧兽医59人,农经75人。是年农技人员在编129人,在岗92人;畜牧兽医人员在编14人,在岗17人;林技人员在编53人,在岗25人;农经管理人员在编39人,在岗30人。在岗总人数占在编总人数的70%。1994年招聘48名乡镇农技人员为全民事业干部。1995年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在编179人,在岗115人;林技人员在编44人,在岗26人;畜牧兽医人员在编26人,在岗22人,另聘人员59人。2006年,有104名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其中从事农技24人,林技21人,农经19人,畜牧兽医14人,水产14人,农业信息3人,其他9人。2008年,聘任99名镇(街道)农、林、牧、渔技术人员为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责任农技员,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46人。
  工作职责
  乡镇农技人员的职责主要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相关服务。1993年,市编委发文规定,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主要担负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指导、综合服务、经营管理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等职。2002年,镇站、所归并成农业办公室后,其职责为负责制订镇(街道)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监管和防洪防旱防台,农业产业化的规划、管理和指导服务,村级“土地承包”的监督实施,农产品的安全和农业项目管理,信息服务和农技教育、培训,农村财务经营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森林防火等工作。
  第四节 村农业科技组织
  1988年,全市720个村选出788名有文化、热爱农业科技、热心为农业发展服务的村民担任村农技员。1990年,有678个村配村农技员902人,其中专职353人,兼职549人。465个村建立配药站,直接指导农民合理选购和正确使用农药。
  1994年,有村农技员600余人,多数由负责生产的合作社社长兼任。1999年,有707个村配农技员,其中专职104人,兼职778人。2002年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各村不再配专职农技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村经济合作社分管农业的社长担任。
  第五节 企业农技组织
  1993年,师桥镇皇子牧场聘用专业畜牧兽医人员自我服务。
  2002年,蔬菜开发公司开始从农业大专院校和社会上招聘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农业技术研究、新技术引进和推广。2006年公司聘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业专家52人,其中常驻9人。2008年公司聘用农技人员11人,聘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11人。是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聘用农技人员12人,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对自有农场、加盟农场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2008年,市政府对农业企业聘用农技人员实行经济补助,全市家庭(合作)农、牧场招聘19名农业院校毕业生承担场内的技术指导工作。
  第六节 农民自我服务组织
  1988年后,各地以多种形式创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服务组织。一是建立科技示范户。1994年,全市培养、扶持2000户科技示范户。2007年,认定504名有一定经营规模、有较高操作水平的种植户、养殖户为市农业科技示范户。2008年,又有501户农户被评为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言传身教,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养。二是专业技术协会,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三是专业生产合作社,落实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
  第二章 农技推广项目与方式
  第一节 推广项目
  1988—2001年推广项目
  1988—2001年,农技推广项目由农业局拟订方案,分解落实到区、镇(乡)农技推广机构,市农技推广中心牵头组织,年终对技术推广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农技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1988年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5个,种植61800公顷次;推广地膜栽培技术10667公顷;用高产模式栽培4133公顷;配方施肥面积10913公顷;棉花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0000公顷次。1989年推广项目有粮、棉、油高产模式栽培、水稻育秧地膜覆盖、水稻多效唑应用和抛秧技术、西瓜后作套种杂粮、棉花“两膜”栽培、棉地间作套种、良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线菌清和增产菌应用、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瘦肉型公猪和良禽推广、生猪及家禽模式饲养、畜禽防疫检疫等。1998年推广项目有“吨粮田”工程,“双百棉”工程,低产田改良工程,蔬菜“万亩亿元”大棚工程,粮、棉模式栽培,地膜植棉,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多效唑应用,水稻轻型栽培,新品种推广等。
  2002—2008年推广项目
  2002年后,农技推广项目由农业局提出总体要求,各技术推广中心拟订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主要项目有稻田增效与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模式,“秀优5号”杂交粳稻、“大粒一号”蚕豆,“太阳”甘蓝、“红颊”草莓、创汇蔬菜、番茄、早春花椰菜、哈密瓜、黄瓜加工品种、“大西洋”马铃薯、七彩米等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西瓜嫁接苗推广应用,西瓜多样化栽培技术,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机喷直播栽培技术,油菜免耕直播栽培及全程机械配套作业技术,大小麦免耕直播栽培及全程机械配套作业技术,丝瓜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
  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主要项目有梨开心矮化栽培技术、梨棚架栽培技术、梨无公害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葡萄大棚设施优质栽培技术、杨梅矮化栽培技术、杨梅疏花疏果技术、杨梅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
  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主要项目有南美白对虾、梭鱼淡水池塘养殖技术,滩涂贝类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文蛤池塘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底冲式增氧技术,池塘大棚养殖示范,标准鱼塘建设等。
  畜牧兽医技术中心推广的主要项目有蜜蜂温室授粉技术,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防治蜂病技术,蜜蜂多王群生产技术,绿色蜂产品生产技术,优质巢蜜生产技术,野鸭驯养繁殖技术,夏季獭兔繁殖技术,蜂蜜、野鸭、肉鸡、獭兔、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生态养殖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不破坏土壤耕作层建畜禽舍技术等。
  农业监测中心推广的主要项目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性信息素、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为主要内容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技术,“精、准”施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沃土工程,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等技术。
  第二节 推广方式
  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点 农技人员选择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进和研究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选择具代表性、交通方便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逐步推广。国营农场是农技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市农技人员长驻农场,开展粮食、棉花选种、繁种及高产栽培试验。基层农技部门建立试验地和示范点,以点带面。1989年,全市建立棉花栽培模式片4621公顷,中心方102公顷,攻关田5块。水稻建模式片147公顷,其中早稻中心方25公顷,攻关田1公顷,晚稻中心方30公顷,攻关田7公顷。区乡在71个村建棉花中心方271公顷,攻关田116块、23公顷。据测产,市棉花模式栽培片平均公顷产量826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18.5%,中心方每公顷产量1086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55.7%。早稻模栽片每公顷产量5280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4.1%,中心方每公顷产量6120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20.7;晚稻模栽片每公顷产量4016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15.6%,中心方4245千克,比非模栽片增产22.2%。同年,乡镇建试验示范基地240个,面积2750公顷。
  建园艺园 1993年10月,农业局综合站向宗汉镇农户转包耕地4.4公顷创建园艺园。引进梨、葡萄、草莓、洋香瓜等果蔬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配套应用钢管大棚、喷滴灌设施、防虫网防虫、生物治虫等先进技术,到园艺园参观的农民络绎不绝。园艺园建教室230平方米,对参观者讲授理论知识,实地指导果树嫁接、修剪。1993—1996年,各地到园艺园学习参观4000余人次。1994年三北镇方马村7农户在园艺园学习后种植大棚草莓0.33公顷,收入颇丰。1995年该村扩种至3.5公顷,产值80余万元。
  联“两户”活动 1996年,市农业局开展“联两户(农业科技户、重点户)增效益”活动,每个农技人员联系3~5户农户,指导农户开展科学种田。1997年全市168名农技人员联系3个村及546户农户。当年全市推广地膜栽培22467公顷,配方施肥49333公顷次,化学除草52000公顷次,病虫害综合防治48000公顷次,水稻轻型栽培1000公顷,棉铃虫统防统治8867公顷次,棉花化学调控14000公顷次。其中棉花站3人联系的31户,植棉126公顷,棉花平均产量每公顷852千克,比全市平均产量的674千克增加26.4%;每公顷收入8171元,比全市平均收入434.5元增加25.4%。2004年,市农业局获省“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先进单位。
  建农业科技创新园区 2003年,市农业局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农业科技创新园区,面积33公顷。园区内设百果园、百菜园、百花园和百树园。农技人员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2005年市农科所与省种子公司合作在园区内建立慈溪市省农作物区域试验站,至2008年共承担棉花、西瓜、菜用大豆3个项目的31个区域试验,参试品种215个。2006年园区被认定为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省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妇女儿童科普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农业知识和技术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和普及。
  媒体宣传
  传统方式传播利用媒体宣传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20世纪80年代,各级农技组织运用集中开会、广播会、现场会、编印农技小报、印发技术资料、出黑板报等形式把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1988年全市各级农技部门举办培训班597期,培训49047人次;召开现场会417次,参加23804人;举行广播会3540次;印发技术资料759期、129160份。共推广应用先进技术98667公顷次,各类作物增产28188吨。1991年召开现场会554次,参加21583人;举行广播会1575次;印发技术资料1298期、379635份;设计黑板报616块,出版1850期。共推广棉花两膜栽培11793公顷,化学除草38667公顷,推广钾肥4080吨,应用助壮素、多效唑11667公顷,用遮阳网防虫108万平方米,病虫害优化治理560公顷。1998年召开现场会158次,到会10490人;印发技术资料383期、64470份;召开广播会256次。
  现代技术传播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线电视遍布城乡,农业技术通过有线电视走进农家。1998年创建慈溪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农技。1999年慈溪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希望的田野》专题节目,市电视台开办农业专栏《三北田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始通过现代传媒快速、直观推广。2000年开通“农技110”通过电话专线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01年建东方农业网,设农业技术专栏,农业技术推广进入网络时代。2008年,电视、电脑、广播成为传播农业技术的重要平台。
  丰收计划
  实施与效果 1988年农牧渔业部下达《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省农业厅印发《浙江省农牧业丰收奖奖励办法(试行)》,当年实施由农牧渔业部和省下达的农业丰收计划18项。1989年,宁波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下发《宁波市农业丰收奖实施办法》。同年慈溪建立与上级相配套的农业丰收计划,对评选为农业丰收奖的大范围、大面积、连片获大幅度增产和科技水平达到或超过省、宁波市的项目进行奖励,市政府安排资金和农用物资给予扶持。1989年全市实施农业丰收项目46项,获市农业丰收奖25项,其中棉花高产模式栽培获一等奖,另有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14项,获省农业丰收奖4项,获宁波市农业丰收奖15项。1988—1998年,列丰收计划205项,获奖81项。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加速推广适用技术,增产增收明显。其中1991年实施丰收计划30项,经鉴定验收的有10个项目推广新技术20267公顷次,养殖禽408万只、畜7万头,农产品增产9000吨,增值4027万元。1994—1998年16项丰收计划获奖,推广农业技术23153公顷次,养殖禽71.7万只、畜12.15万头,农产品增产53142吨,增值29973万元。1998年慈溪不再设农业丰收奖。2004年宁波市将农业丰收奖改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丰收奖主要向省申报。
  2006年申报省农业丰收奖4项,获奖2项。2008年申报7项,获奖1项。
  棉花“百里十万一百五”工程 1990—1991年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实施。工程东起市第二农场,西至市农垦场,相距50千米,实施单位涉及17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场、182个村的1851个村民小组、63741户农户,实施面积7577公顷。工程实施过程中,有11名科技人员蹲点指导。培训农户6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13期、5万余份。棉地修掘河沟636条,掘土213.6万方。“中棉12”良种覆盖率为99.5%,“两膜”覆盖面积占39.7%。普遍增施钾肥,应用助壮素和增产菌。1990年每公顷平均产量为1220千克,比非工程区增加32%0;1991年每公顷产量为1463千克,比非工程区增加43.6%。两年净增产值2972.1万元。项目获1990年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991年慈溪市农业丰收一等奖。
  “迟三熟”早稻夺高产工程 1992—1993年由宁波市农业局种植业站主持,市农业局粮油站为参与单位,在横河、观海卫、掌起、范市、三北、桥头、匡堰和周巷等镇实施,面积14827公顷,每公顷产量6030千克,比全市平均产量5835千克增加3.34%,总产增加2891.2吨,按当年国家收购价计算,共增值404.8万元。该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示范点16个,两年示范面积407公顷次;举办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5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600份;并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两年共推广种植“嘉育293”6207公顷、“浙辐9号”4347公顷、“广陆矮四号”3080公顷、“浙733”440公顷,坚持“两减一增”培育适龄壮秧,推广“重基、早追、后补”和控氮增磷钾的施肥方法,采用早搁、轻搁、多次搁田的水浆管理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大棚蔬菜“万亩亿元”工程 1998年市农业局综合站组织浒山、宗汉等7个镇实施680公顷。工程实施过程中办培训班45期,培训1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2300份。7镇共投入70万元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番茄“903”、“906”茄子“杭茄1号”、甘蓝“强力50”、甜瓜“1726”等新品种15种,良种覆盖率95%以上。推广多功能膜,500吨,滴灌333公顷,采用“一熏灵”防病1000公顷次,利用蜜蜂协助作物授粉135公顷,应用防虫网7.8万平方米,应用高效低毒杀虫剂1330公顷次,使用遮阳网100万平方米,施放二氧化碳15公顷,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00余支,复种指数2.5以上。每公顷产值15.84万元,比1997年的14.25万元增加11.2%。项目获1998年宁波市农业丰收二等奖。
  技术承包
  1981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关于试行农业技术责任制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地认真试点,有领导地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1989年,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夺取今年农业丰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农技人员下乡搞技术承包和科学实验。当年,农业局综合股与淹浦乡春风园艺园签订有偿服务合同,对22公顷葡萄开展技术承包服务,联效联产,向农民收取增产部分10%左右的技术承包费。农技人员通过在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精心指导,每公顷平均产量20340千克,总产值64万元,户均收入达5000余元。
  1990年市农业局棉花股、植保站和市农资公司合作在附海、胜西乡开展棉花技物结合承包试点。1991年市农业局和市供销社(甲方)联合对石堰乡石堰村及12个村中心方(乙方)的1315亩水稻,庵东镇七村、西一乡七村、八村、附海乡东海涂、郑家浦的123公顷棉花开展技术承包。甲方制订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服务,解决高产所需化肥(计划分配外)的不足部分。乙方根据甲方要求落实技术措施。双方商定:若比对照田增产,甲方向乙方收取每公顷22.5元的技术服务费;若指导失误导致减产,甲方予以赔偿。结果,承包区粮食增产2.5%棉花增产10%~13%。是年全市共有60名市、区农技人员,102名乡镇技术人员参加技术承包,承包,种粮176公顷,植棉320公顷,结果粮食增产23534千克,棉花增产86515千克,共增收62.40万元。
  经济实体
  20世纪80年代末,市农技部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兴办经济实体,开展经营服务。1988年4月23日市农业局批准11个区乡农技部门建立经济实体。,当年横河区农技站与所辖乡镇农科站组织供应化,肥156吨、农药90吨,坎东乡农科站供应棉花“中12”良种18吨、玉米“丹玉13”1.28吨,五洞闸农科站组织供应农药8.03吨、化肥113吨。添置5台机动喷雾器,租借给农户喷农药115公顷次。1988年,全市农业经济实体获利180万元。1991年,《市委、市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慈溪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区(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围绕农村商品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开展良种供应、农业技术承包、科技成果转让等有偿综合经营活动。同年,长河镇建立农业服务公司。该公司产前引进蔬菜品种8种,向农民提供种苗,建立创汇基地500公顷;产中举办培训班14期,供应尿素50吨,遮阳网2万平方米,地膜6.5吨;产后为农民收购推销蔬菜4250吨。在确保全镇完成棉花计划面积的前提下,蔬菜生产得到发展。
  1991年全市农技部门共兴办经营实体22家,其中市级2家、区级2家、乡镇18家,经营额为776万元。农技部门既开方,又卖药,通过经营服务,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步伐。畜牧兽医站门诊部全年诊治畜禽139.9万头(只)次,畜禽良种场向社会提供良种苗鸡63.13万只,供应兽药、饲料添加剂价值76万元。1992年,市委、市政府允许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营计划外新品种农药、化肥。是年,农业局建立农业经济技术总公司、农林植保技术服务部(2001年更名为高欣植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9个经济实体,全年营业额1736万元,创利43.61万元。各镇乡推广长河镇农技站经验,相继建立农业服务公司,在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提供配套农资。1992年长河镇农业服务公司组建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因成绩显著,后被评为省农业龙头企业。横河农业服务公司、庵东农业服务公司也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
  2000年全市农技部门供应农作物良种400吨,全价饲料700吨、价值420万元的农药120种、频振式杀虫灯100台、钢管大棚150套、多功能膜10吨、果苗1.2万株、抛秧盘12.4万张及有机无机复合肥600吨。1993—2008年,高欣植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销售农药4549万元,销售机动喷雾器21120台、977万元,维修各类植保机械6397台。农药新品种应用于水稻7万公顷次、棉花
  8.7万公顷次、蔬菜12万公顷次,防治效果较常规品种(新品种应用3年后被视为常规品种)提高
  10%~30%。每年所产生的4万~5万元利润充实植保站事业经费(表11-1)。
  第三章 农业科技
  第一节 科技项目
  科技进步项目
  1988年,市农技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1986年下发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0项,获省和宁波市科技进步奖7项。1989年11月30日市人民政府颁布《慈溪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对优秀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当年列农技项目29项,其中6项获慈溪科学技术进步奖。1991年实施科技进步计划43项,获奖9项,共推广应用先进技术37100公顷次。其中:推广“望美1号”蜂种6.5万群,增值750万元;推广草开发利用研究项目571公顷,增产4157吨,增值759万元;推广蔬菜新品种26667公顷次,增产62813吨,增值3622万元。1988—1998年,全市实施科技进步计划253项,获奖50项。2002—2008年实施市科技进步项目137项,获奖34项。
  农业科技项目
  2002年,为加快农业技术研究步伐,市农业局设立农业科技项目农技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农技研究项目申请,经专家组会审后批准立项,局下拨科技经费。,2002年立题21项,实施18项,下拨经费226万元。至2008年共立题143项,完成71项,资助经费847万元。
  第二节 获奖成果
  科技进步奖(星火奖)
  1988—2008年,全市农技人员获农业科技进步奖(含星火奖5项)171项,其中省部级21项,地(市)级51项,慈溪市级99项(表11-2)。
  农业丰收奖
  1988—2008年,全市农技人员获农(渔)业丰收奖224项,其中部级13项,省级44项,地(市)级89项,慈溪市级78项(表11-3)。
  农业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改进奖、科技兴林奖等
  1988—2008年,全市农技人员获农业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改进奖、科技兴林奖等100项,其中省厅级60项,地(市)级40项(表11-4)。
  第三节 论文著作
  获奖论文1988—2008年,慈溪市农技人员获省、宁波市和慈溪市人民政府、科协、人事部门、组织部门颁发的优秀论文51篇,其中省级14篇、宁波市22篇、慈溪市15篇(表11-5)。
  著作
  1988—2008年,慈溪市农技人员独著或合著出版书籍41本,其中涉种植业(含水果)32本,林业2本,畜牧业4本,渔业2本,其他1本(表11-6)。
  论文
  1988—2008年,慈溪市农技人员共发表论文847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刊物上6篇,各类学报上71篇,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617篇(涉粮棉油栽培类62篇,蔬菜类97篇,水果类110篇,植保类80篇,土肥类23篇,林业类61篇,畜禽蜂类81篇,渔业类71篇,综合类32篇),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中152篇(表11-7、表11-8、表11-9、表11-10)。
  第四章 农业信息
  第一节 农业信息发布
  计算机网络
  1998年,市农经委在气象局组建“慈溪农业综合信息网”镇、街道和农口各部门由市统一配置电脑,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方式,与网站联接,组建全省首个县(市)级农业系统计算机网络。聘用信息员80人,传递农业信息。2001年,市农经委与市电信局合作,开发“东方农业网”(http://www.eastagri.com),网站开设技术专栏、农业教育视频、农技信息员论坛、政策法规、在线农产品、供求信息等20余个栏目。全市200多家农业企业、60多家种养大户、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网站设立门户。2004年底,通过ADSL组网,各村经济合作社与网络中心相联。2006年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时增设“慈溪市农业信息网”网站(http://www.zjcx.agri.gov.cn)。
  “农技110”与“三电合一”
  农技110 2000年12月25日市农业局开通“农技110”电话热线,借助通讯网络,收集、编发农业信息、种养技术,回应农户各类咨询,调派专家实地解决生产难题。“农技110”服务中心配4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专职咨询员,聘41名农技人员为兼职咨询员。2001年,接农民来电1840个,来访250人次,复信100余封,实地指导138次,印发农业技术资料8000份,为农民查询信息30余条。2003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农技110”热线电话逐渐淡出。
  “三电合一” 即把电视、电脑、电话组成信息服务系统,发布各类农业信息。2006年8月,慈溪市被农业部列入全国15个“三电合一”信息化项目试点县(市)之一,本市选择观海卫镇蒋家桥村为信息化示范村。同年11月,农业部为慈溪配置2台服务器、1台交换机、1台人工坐席机等设备及相关软件,建成网络平台和语音服务系统。项目在中国电信开通3条中继线,用于语音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农技服务专线号码“12316”成为新的“农技110”服务热线。通过电话、电视和电脑网络统一组成的服务平台,农户和农技人员可,以进行双向语音查询、电话咨询和信息传递。2007年5月,语音系统数据库录入农业技术资料7000余条,实现数据本地化。
  《三北田野》与《希望的田野》
  1999年初,市农业部门和广电部门合作,在大众媒体设置农业栏目。3月,慈溪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希望的田野》农业专栏;4月9日,慈溪电视台播出第一期农业专栏《三北田野》。2001年,市农业局在《三北田野》开辟产销服务、农技动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栏目每星期1期。2003年前每期播出5~8分钟,重播4次。2003年后每期播时增至10~12分钟。2004,年3月起,东方农业网开通《三北田野》视频,在网上亦能收看栏目内容。
  《慈溪市农产品信息》简报
  1999年10月,农产品信息中心创办《慈溪市农产品信息》简报,设慈溪农业产改动态、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和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等内容。每月1期,每期200份,发至各镇(街道)农技部门、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2000年5月,《浙江省农产品信息专递》刊物设《慈溪农产品信息》专栏,每月2期。2002年,《慈溪农产品信息》列为单页,随专刊一起发行。2003年底,《浙江省农产品信息专递》停刊,《慈溪农产品信息》亦停办。
  浙江农民信箱
  浙江农民信箱是使用者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借助电脑和手机进行网上交流,快速、便捷获得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其他服务,构筑网上社会。2005年10月开始得到推广应用。本市成立浙江农民信箱推广应用领导小组,297个村建立联络点,其中231个村注册村网站。至2008年,慈溪注册用户44974户,培训农民信箱用户40924人次。2008年,通过农民信箱发送个人信件42万封、短信40余万条,发布公共信息480条、农产品购销信息3604条。13个村被评为宁波市先进村联络点。
  第二节 农业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
  农经管理系统
  2000年,市农业局在浒山街道、匡堰镇应用杭州金安易软件公司开发的《浙江省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单机版软件,2002年2月更换为该公司网络版的管理系统。2002年10月8日测试,2005年完成。
  农经管理系统利用慈溪农业信息网,在市农业局组建数据中心,以租用电信光纤的组网方式联接各镇(街道)会计服务站,租用ADSL线路联接各村经济合作社。镇、村两级分别采用C/S架构和B/S架构。全市共设置329个财务账套,用于村经济合作社的财务核算。该系统具备村财务核算、村集体资产管理、村级财务公开、农民负担监管、农经统计、会计人员管理等农经管理所需功能。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2005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脑网上管理系统。10月由宁波中页软件有限公司研发软件,2006年1月调试运行。
  系统对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编码,并录入生产过程和上市产品的质量检测数据。消费者根据产品条码上的编码,通过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查询农产品的生产者、生产情况和质量状况,管理者可据此对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管。
  第三节 农业信息服务
  市农业信息中心通过电脑、电台、电视和语音等信息网络,提供种养技术、优良品种,发布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预报,推介优新农产品,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服务。2001年,“农技110”接到胜山镇农技站求助电话,该镇种植的近10公顷草莓,果实发生腐烂,农技专家实地查诊为灰霉病所害,建议用40%“施佳乐”防治,施药后病势缓解。2003年7月24日龙山镇龄业种兔场,因麦芽根等饲料紧缺,通过东方农业网求购,同月26日就收到郑州供货信息。2006年8月,附海镇一南瓜种植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发布南瓜供应信息,即与海通集团上虞分公司达成20余万吨的交易。
  农业局各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浙江农民信箱与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平台,提供技术、政策、气象、防灾等服务。2008年市农技推广中心发送信息7451条。是年7月中下旬发布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预报和防治措施,全市水稻稻纵卷叶螟四、五、六代发生14600余公顷次,防治29300余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3200余吨。
  第五章 技术职称评定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
  1981年,根据国务院《农业技术干部职称暂行规定》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慈溪开展农业技术职称套改、考核和晋升工作。1987年后,农业技术职称评聘作为常态性工作每年进行。1981—2008年,全市有739人次晋升农业专业技术职称,其中1988年后晋升527人次。1988年后的晋升人员中,晋升初级283人次,中级181人次,高级58人次,正高5人。2008年全市(含离退休人员)有正高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技推广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174人(表11-11、表11-12)。
  第二节 农民技术职称评定
  评审试点
  1988年3月,慈溪被省科协列入省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4个试点县之一,开始对国家编制外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定农民技术职称,设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农机、农村会计、土地管理等8个专业,全市申报409人,经考核、评审,10月8日有398人分获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水产养殖等5个专业的相应职称。其中农民技师79人,农民助理技师112人,农民技术员156人,农民助理技术员51人。
  全面推开
  1989年,增加盐业、农电两个专业,评定对象扩大到农村专业户、科技户、水产养殖专业户和村会计。全市申报1403人,1377人获相应职称,其中2人获农民高级技师职称。1991年申报对象再度扩大到村农民技术员,896名村级农民技术人员获相应技术职称。至2008年,全市有8702人先后获农民技术职称,其中高级农民技师11人,农民技师536人,农民助理技师1036人,农民技术员3919人,农民助理技术员3200人(表11-13)。
  第六章 农技培训与教育
  第一节 农技培训
  市内培训
  20世纪80年代,市政府把农技培训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重要举措,采用市、区、乡(镇)分级的方式,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市农技推广部门培训区、乡(镇)农技人员,区、乡(镇)农技部门再培训村合作社社长、专业户、科技户和重点村村民。培训采用授课、现场会、广播会、印发技术资料相结合的方式。1988年,全市举办培训班597期,授训49047人,其中市级培训2663人,区乡(镇)级培训46384人。印发技术资料759期,129160份;召开现场会417次,参加23804人次;举行广播会3540次。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农民渴求农业技术的愿望更显迫切,农技培训范围不断扩大。1990年,培训816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2.34万份。1994年,全市培训13.5万人次,其中市级培训3万人次,镇级培训10.5万人次。1999年办培训班642期,培训14.48万人次。2000年市农业局组织19名高级职称农技人员成立农技讲师团,到20个镇讲课61场,听课3100人。2008年,全市举办培训班262期,培训15876人,其中市级培训5011人,镇级培训10865人。
  送高校深造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农民,2000年4—6月,全市选送3名青年农民随45名市、镇农技人员赴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系统学习。2004—2008年,市农业局每年组织35~40名优秀青年农民,分赴宁波大学、万里学院或宁波农科院学习7~10天。2005年,市农业局挑选37名农民,组成农业操作技能提高班,赴上海农科院培训10天。2006年选派39名私营农场主作为慈溪市现代农场主高级培训班学员,赴省农科院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实用新技术等知识,为期7天。2008年,组织47名从事蔬菜、瓜果、花卉、园艺、水产生产的农民赴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院学习培训7天。
  第二节 绿色证书工程
  试点工作
  绿色证书工程对农民实施技术教育,广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1996年5—7月,在坎墩、长河、宗汉和崇寿四镇试点,设农学和蔬菜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培训教材、教学规范按省统一规程,教材由市免费提供。农业基础知识、棉花栽培、蔬菜栽培、作物栽培、农业经营管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为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教育采用边上课、边实践的方法,时间一年。130名蔬菜种植专业户、重点户、村(社)主任和农民技术员参加培训,其中127名学员获首批绿色证书。
  全面开展
  1997年5月市政府成立绿色证书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6月27日工程全面启动。为鼓励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工程,市政府出台“五优先一享受”政策:持证者优先获得规模经营土地,优先获得新技术、新品种,优先获得低息贷款,优先录用村干部或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优先获批生产基地,享受市政府对重点户、专业户的优惠政策。2002年,全市有5203人获绿色证书。2003年底,市绿色证书办公室编写《种养新技术》一书,于2005年3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用作绿色证书教材。至2008年,全市有17个批次、23933位农民获农业部认可、市政府颁发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平均每村86名(表11-14)。全市村绿色证书培训率达100%,其中126个村单独举办绿色证书班。2008年市出台《慈溪市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规范(试行)》,绿色证书工程纳入常态培训。
  2003年,新浦镇余家路村109名丝瓜络绿色证书班学员通过培训,掌握应用肥水管理、防病治虫等技术,当年该村90公顷丝瓜络,每公顷产量1875余千克,比全镇平均产量增加225千克,并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年9月10日,该村20名学员代表携“科技授教到农户,千亩丝瓜得高产”匾额和鲜花送市农业局示谢。
  第三节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发展历程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后简称“农广校”)面向农村、农业和基层,对学员进行远程教育,为成人中等农业专业学校。学员不脱产、不离乡,学制三年,国家承认学历,不包分配。
  1981年,慈溪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慈溪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第一期招收学员123人,经省统一考试,1986年4月有59人毕业。1984年5月第二期招130名学员,1987年8月有52人毕业。至1987年全市举办四期,招收学员299人,其中134人分获农学、农经、果树、会计专业毕业证书。1989年后,农广校的中等学历教育作为一项常年性工作。2001年,招收23名农广校毕业生参加继续教育班学习(相当于大专学历),2003年有19人获农技推广专业结业证书。至2008年农广校共招收学员1324人,其中毕业777人,在校学习186人(表11-15)。农广校毕业生中,有40人获中高级技术职称或成为技术骨干,还有195人在生产第一线,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户和专业户。
  联合办校
  1992年,为方便学员学习和校方管理,农广校与横河镇职高、长河镇职高分别联办企业管理专业班和农学专业班,以镇职高为主就地招生、管理和教学,农广校负责教学课程的设置、计划和考查,深受学员欢迎,后联办方式成为农广校的主要办学形式。1998年农广校与周巷、师桥镇职高联办4个专业班。2000年与龙山、坎墩、崇寿镇成人教育学校联合办班。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