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2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页码: 385-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结构、作物产值结构、种植结构调整等。
关键词: 慈溪市 种植业结构 农业生产

内容

作物种植面积结构
  1954年县域调整至1984年,种植业一直以粮食、棉花为主。1985年粮食、棉花、油料及经济作物(不含水果)的种植比例为1∶0.68∶0.27∶0.41,是年发展效益农业,缩减粮棉,扩种果蔬及小宗土特产,至2008年粮食、棉花、油料及经济作物(不含水果)的种植结构调整为1∶0.15∶0.24∶1.61。与1985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42.43%降至33.33%,棉花从28.68%降至4.83%,油料从11.40%降至8.05%,经济作物从17.51%增至53.78%(表10-2)。
  作物产值结构
  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值从1985年的6988万元到2008年增至28574万元,年递增6.31%;油料从2018万元增至7868万元,年递增6.09%;棉花从6358万元降至5258万元,降17.30%,年递减0.8%;其他经济作物(不含茶、果,含果用瓜)从14038万元增至135853万元,年递增10.37%,其中蔬菜从10485万元增至111359万元,年递增10.82%;水果(不含果用瓜)从851万元增至84762万元,年递增22.15%。全市种植业产值由1985年的30253万元增至2008年的262796万元,增幅达7.69倍,年递增9.85%。由于林、牧、渔业的快速增长,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74.24%降至63.82%,降10.42个百分点(表10-3)。
  种植结构调整
  1985年,国务院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议购。省政府提出“农业生产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争取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方针。慈溪按“稳定粮食、调减棉花、扩大油菜和蔬菜”的方向调整种植业结构。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3.95万公顷,基本保持稳定;棉花由2.67万公顷调减至2.01万公顷,减少24.72%;油料由1.06万公顷增至1.38万公顷,增加30.19%;以蔬菜、瓜类为主的经济作物由1.63万公顷增至2.28万公顷,增加39.88%;水果从0.32万公顷增至0.45万公顷,增加40.63%。
  1993年,市政府提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称“一优两高”农业),通过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并建立示范点,引导农民围绕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同时结合北部低产田改造,实施“南棉北移”。1998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99万公顷:其中水稻2.00万公顷,比1992年减少9.18%;大小麦0.40万公顷,比1992年减少32.32%;蚕豆和大豆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0.87万公顷增至1.26万公顷,增加44.83%。棉花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01万公顷减至1998年的1.43万公顷,减少28.86%种植区域向北推移。油料种植面积从1.38万公顷减至1.05万公顷,减少23.9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从2.28万公顷增至3.02万公顷,增加32.46%。水果种植面积从0.45万公顷增至0.61万公顷,增加35.56%。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企业不断涌现,农产品加工和外销增加。199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2008年与1998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减少32.58%,其中水稻减少72.09%。棉花种植面积仅剩0.39万公顷,减少72.73%。油料作物减少38.10%。而经济作物增加43.71%,其中蔬菜增加53.41%。水果增加27.33%。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