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设施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21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设施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4
页码: 371-37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设施农业,包括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农业 设施

内容

第一节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栽培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民在早稻育秧开始采用薄膜覆盖技术。70年代后期,棉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棉苗,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80年代初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90年代初在粮棉瓜果生产上广泛应用。1991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2万公顷。2008年为8100公顷。
  地膜应用
  水稻 1988年早稻地膜育秧327公顷,占全市秧田面积的30%,比1987年增加7.5个百分点。1996年为910公顷,占99%。至1999年一直稳定在90%以上。2000年后,早稻种植面积锐减,加之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地膜育秧面积随之减少,2008年仅为1.3公顷。
  棉花 1988年,棉花地膜覆盖栽培5180公顷,比1987年增加25公顷。随着棉花生产的起伏,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上下波动。1991年为10060公顷,占49.2%。1999年下降至3371公顷,占43.2%。2000年后,地膜覆盖面积为667~1230公顷。
  其他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膜覆盖栽培在草莓、西瓜、番茄、甘蔗等作物上开始应用。1993年,瓜、菜地膜覆盖1900公顷。1999年为2760公顷。2008年为7420公顷。
  2003年横河镇梅湖村村民用地膜覆盖杨梅,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小拱棚
  小拱棚的发展
  玻璃暖棚 1952年,永凝乡一村(现为宗汉街道新塘村)一农户学习日本技术,在培育蔬菜秧苗时,用砖块向阳筑起后高(40厘米左右)前低的斜面泥墙,上盖6扇由3~4块30厘米×40厘米玻璃组合的玻璃窗密封,土中深施猪厩肥发酵增温。在此环境中育秧,时间提早,秧苗成活率高,苗势健壮。后为周边育秧农户模仿,广泛应用至20世纪70年代初。
  薄膜小拱棚 1963年有稻农用毛竹片作支架,搭成高约40厘米、宽1.2~1.5米的小拱棚,上覆塑料薄膜,用于水稻育秧。1982年,浒山镇石桥头村一农户用长140~160厘米的毛竹片搭建宽100~120厘米的小拱棚,种植番茄。1983年改成棚宽400厘米、每棚3~4畦的无柱中棚。
  为提高保温保湿效果,小拱棚常与地膜、大棚配套应用。即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再用小拱棚覆盖,或在大棚内温度低于5℃时套覆小(中)拱棚,多至两个。
  小拱棚应用
  育苗 20世纪50年代,玻璃棚用于蔬菜育苗。1963年小拱棚开始用于水稻育秧。1973年应用于棉花营养钵育苗。1982年起用小拱棚培育番茄、西瓜、茄子等类秧苗。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小拱棚育苗面积逐渐扩大,1988年小拱棚面积为340余公顷。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后,因大棚操作方便,小拱棚育苗面积减少。
  生产 20世纪90年代初,坎西乡有农民用小拱棚栽培玉米(生长前期)、夜开花等作物。1995年,鸣鹤镇一农户用小拱棚覆盖茭白一个月半,产品提早7天上市;1997年,该镇小拱棚栽培茭白推广170公顷。1999年,三北镇一农户在市第二农场用小拱棚种植韭菜5公顷,当年收割3次,每公顷产量75吨,产值2万余元,次年收割5次,产量15吨。2008年,全市用小拱棚栽培农作物1667公顷。
  第三节 大棚
  大棚生产的发展
  1983年,白沙一育秧专业户搭建大棚培育蔬菜秧苗。1985年,县蔬菜办公室引进钢管大棚9个,在浒山镇团圈村用于蔬菜育苗,并供菜农种植番茄0.43公顷。1986年,浒山一蔬菜专业户搭建毛竹大棚种茄子0.23公顷,收获茄子17.25吨,折每公顷产量75吨。20世纪90年代初,毛竹大棚在各地零星出现。1992年8月,市农业局综合股从上海引进“GP-622”型单体钢管大棚4个,在浒山镇施山村种植草莓,比露地种植草莓提早上市4个月,每公顷产值超15万元。1994年,市园艺园用钢管大棚种植草莓、香瓜和葡萄等0.8公顷供农民学习参观,示范作用明显。1996年冬全市大棚栽培面积351公顷。2000年冬为755公顷。2002年,市政府对农户搭建钢管大棚实行经济扶持,大棚栽培面积迅速增加。2002—2006年,市财政累计补助钢管大棚(包括部分改良型大棚)1991万元,建大棚573公顷。
  2008年全市有大棚面积2486公顷,其中钢管大棚493公顷,毛竹大棚1733公顷,改良型水泥大棚253公顷。钢管连栋大棚7公顷。
  大棚类型
  毛竹大棚 用毛竹片制成弓形支架,弓背高2.0~2.5米(高1.6米左右的称“中棚”),跨度6米,竹片间距50~60厘米。大棚长约30米,棚两头设门。棚架腰部至顶部的塑料薄膜用绳固定,中部以下薄膜可上下移动,用以通风、降温和排湿。
  钢管大棚 GP-622型:跨度6米,长30米,拱间距0.6米,棚高2.5米,肩高1.2米,主拱杆采用直径22毫米、厚度1.2毫米的热镀锌管,零配件采用热镀锌板冲压成型,棚体两侧设手动卷膜装置,棚两头设移门。2001年前搭建的钢管大棚以该型为主。GP-825型:跨度8米,长度30米,拱间距0.7米,棚高3米,肩高2米,主拱杆采用直径25毫米、厚度1.4毫米的热镀锌管,棚体坚固耐用,棚高空间大,适于种植高秆作物。2002年后推广该种型号为主。
  改良型水泥大棚 按钢管大棚的规格,直柱用10厘米×10厘米钢筋水泥柱,上用弓型钢管固定,肩高2米,棚顶高2.6~2.8米,经济实用。有的搭成连栋大棚,每个棚面积约1公顷,用于葡萄栽培。
  连栋大棚 标准钢管连栋大棚跨度7米,棚高5米,肩高3米。1997年市种子公司从上海引进一个连栋大棚,面积3333平方米,培育蔬菜、甜玉米、豆类等秧苗。2002—2003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长河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建连栋大棚2.5公顷、2.1公顷。智能化连栋大棚是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安装温湿调控设备,包括遮阳系统,风机湿帘降湿系统,加温、保温装置,排湿通风装置等,同时配备移动苗床、喷滴灌设施,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控制检测系统等。2008年2月底,全市建智能连栋大棚33780平方米(包括智能化玻璃暖房1650平方米)。
  大棚应用
  蔬菜栽培 1993年全市利用大棚种植茄果类蔬菜105公顷,每公顷收入48330元,比露地种植增收139%。1993—1996年三北镇方马村种植草莓38公顷,每公顷收入19.65万元。浒山镇西华头村一农户在1公顷大棚内用番茄套种黑藤茄的方式,番茄产值16.98万元,黑藤茄产值14.55万元,花椰菜产值4.20万元,合计产值35.73万元。2001年全市大棚种植蔬菜瓜果面积816公顷,其中茄子208公顷,番茄269公顷,草莓178公顷,菜椒161公顷。
  1995年观海卫镇湖东村、昌兴村种植0.17公顷大棚茭白,提前半个月上市。
  食用菌生产 1997年,横河镇孙家境村一农户在稻田搭建35米×6米的4个大棚种植平菇,总产15吨,收入3.7万元。2006年宗汉街道新界村熙栋果蔬农场在1.33公顷大棚内栽培秀珍菇,当年产菇20吨。2008年7月该场大棚扩大至2公顷。2007年7月天元镇建青蔬菜菌菇农场,栽种2.7公顷大棚黑木耳、香菇、秀珍菇、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共产菇35吨。2008年收菇105吨。
  水果种植 1994年大棚应用于葡萄生产,提早成熟,病害减轻,品质提高。2007年新浦镇六塘南村48户农户种植大棚葡萄1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15.3万元。2002年掌起镇洪魏村农户试用大棚覆盖3株杨梅,提早一星期上市。2008年周巷镇和观海卫镇建立大棚梨园,面积1公顷,梨果色鲜泽,糖分提高,提前半个月上市。
  水产养殖 2004年,庵东、崇寿两镇6家对虾育苗场采用大棚保温培育虾苗8.5亿尾。2007年庵东镇金利、红辉2家对虾育苗场,育虾苗12.0亿尾。2008年庵东镇一渔业合作社搭建7公顷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
  2005年5月市水生景观科技开发中心投资200余万元,在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热带观赏鱼繁殖水池1700立方米,从广东、天津引进亲本鱼种1.4万余尾,2006年5月育成七彩神仙、燕子、龙鱼、宝石等名贵热带鱼种和红白、黄金、孔雀等名贵锦鲤观赏鱼70多万尾。
  育苗 智能化连栋大棚主要用于育苗生产。2003—2008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9公顷智能化连栋大棚培育出西瓜嫁接苗、玉米苗和芽甘蓝秧苗等共2100万株,一串红、矮牵牛、四季海棠、菊花、瓜叶菊、仙客来、一品红等20余种草花250万盆。2003年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利用5800平方米智能化连栋大棚,培育绿花菜、白毛豆等穴盘苗3600万株,至2008年底累计育苗
  1.21亿株,栽种2673公顷。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引进智能化连栋大棚7330平方米,至2008年年培育蝴蝶兰约100万株。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