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农业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九篇 农业技术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44
页码: 337-38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农业技术,选育良种、培肥地力、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是夺取农业优质高产的技术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技术不断创新。通过治水、治盐、改土,至2008年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6944公顷。
关键词: 慈溪市 农业 技术

内容

选育良种、培肥地力、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是夺取农业优质高产的技术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技术不断创新。通过治水、治盐、改土,至2008年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6944公顷。选育、引进和推广优新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传统农业技术得到升华。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设施栽培,喷灌、滴灌等,凭借工业技术的支撑,农业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近年,各专业学科综合协调运用,推出模式栽培、“丰收计划”等重大项目,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将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农业,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盐碱地改造
  盐田改农田
  庵东是老盐区,由于盐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1981年以后,废弃盐田逐步改成农田。至1984年,盐田改农田1686公顷。1989—2001年,盐田改农田1558公顷。盐田改成农田的土壤咸、瘦、僵,作物产量低。七塘前后的土壤也由于成土时间短、土质差、含盐量高而阻碍作物生长。干部群众一直将改良盐碱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
  盐碱地开发与改良
  观城区1971年后围海涂1856公顷,至1985年开垦植棉207公顷。1986—1988年,该区农民在已围海涂中又开垦400余公顷种植棉花,并对已垦207公顷棉地作进一步改造:共掘河39条,疏通出海浦梢5条,挖掘土方1.6万方,建排涝闸12座。农艺上采用“三沟”配套、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壮株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1989年植棉66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1080千克,比前3年平均增产94.6%。1988年,市土肥站实施沿海盐碱地改良项目对87公顷盐改农初垦耕地采取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措施,采用开深沟、种咸草、覆盖稻草,、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至1994年,土壤有机质由1988年的0.651%提高到0.966%,容重由每立方厘米1.41克下降到1.25克,土壤盐分由0.33%下降到0.23%。1991—1994年改造地块棉花平均每公顷产量1094千克,比前3年的平均531千克增产106%。1989—1990年,庵东、观城、逍林区实施海涂低产地开发改造项目3513公顷,从农田水利建设着手,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高产良种、病虫害综合防治,1990年棉花平均每公顷产量1029千克,比前3年平均增加405千克。1988—1995年,全市共改良盐碱地1047公顷。通过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根据盐随水走的规律,积累了一套改良盐碱地的经验和方法,使新围海涂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南棉北移战略的实施。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全面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全市每年在冬春两季发动群众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挖掘“三沟”(畦沟、腰沟、围沟),深翻土地,修筑渠道,为夺取粮棉丰收打好基础。1989年,全市冬春两季共修掘河道413条,开掘中心沟4513条,棉地深翻9673公顷,“三沟”配套10220公顷,壅河泥4220公顷。1992年棉区修掘沟渠4651条,开深沟7980公顷。师桥镇五洞闸片433公顷棉地深翻面积98%,深沟73.8%,1993年8月底、9月下旬受两次台风暴雨影响,棉花平均每公顷产量1343千克,比全市平均增产29.9%。1996年冬季,全市疏浚河道长639千米,棉地开深沟10667公顷,秸秆还田6733公顷。1997年,全市棉地深翻、深沟面积约占棉地总面积的80%。1998年后,种植作物经济效益提高,农田基本建设成为农户增产增收的关键农事。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90年代,粮棉生产开展“双百棉”、“吨粮田”竞赛,各地大搞丰产方,治水改土,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990年,棉区实施“百里十万一百五”工程,在7196公顷棉地整修河道634条,总长56.3万米,挖土213.6万立方米;开掘“三沟”4549公顷,冬翻6113公顷,改畦1837公顷,建成中心方555公顷。在稻区,掌起镇乐家村、观城镇杨家漕村、宗汉镇房士地村、樟树乡五大弄村的119公顷稻田通过土地平整,建三面光渠道、铺设水泥筒和地下暗管改善稻田排灌设施,成为标准稻田的样板。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项目的实施
  1994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土地开发从土壤改良转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年,投资2336万元,在长河、周巷、庵东、天元、宗汉、小安等镇乡和市农垦场、棉花原种场启动西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高低不平、大小不均、沟渠不配套的农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将7200米长的八塘横江拓宽至宽35米,、深4米,年蓄水量增加150万方;排涝标准从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抗旱能力从20天提高到30天,受益农田11667公顷。1997—2001年,侧重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完成浒山、横河、宗汉等12个镇1.3万公顷中低产田的改造,田间道路、防护林统一布局配套,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通的标准农田。2002年后,土地综合开发与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按照布局区域化、水利网络化、农田园林化、管理集约化的标准,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项目成效
  1994—2008年,全市17个镇(街道)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3项,累计投资25353.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827.25万元、宁波市财政7089.75万元,慈溪市财政6439.76万元,镇村自筹5996.83万元。新建、修建机耕路长751.97千米,桥梁涵洞1305座,疏浚河道长598.93千米,衬砌渠道长198.17千米,架设电力线长151.66千米,平整土地53800公顷,林网植树201.64万株,开发治理改造农田29160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2340公顷,开发宜农荒地1333公顷,小流域治理1047公顷。(表9-1)。
  第二章 施肥技术
  第一节 施肥方法
  施肥原则
  传统施肥,一般在作物种植前施有机肥作基肥,后视作物生育情况追肥。20世纪70年代,提出“看天、看地、看肥、看作物”施肥原则。70年代后,随着化学氮肥用量的大幅度增加,陆续出现肥料利用率下降、增肥不增产的情况。市农技部门从多方面探索肥料的合理施用,改进施肥技术,逐步形成一套以培肥地力为中心、作物养分供需平衡为目标的科学施肥体系。
  分段施肥方法
  按作物种植和生长时段,施肥分基肥、追肥和根外追肥。
  基肥 在作物播种前施入,以畜禽肥、秸秆、绿肥等有机肥为主,配以化肥中的过磷酸钙、尿素等。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有机肥源减少,复合肥、过磷酸钙和尿素等常作基肥使用。基肥一般结合翻耕整地时施入,果树则多为沟施或穴施。基肥用量视不同作物,一般占总施肥量的30%~50%。
  追肥 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以化肥为生。有肥源时,人粪尿、沼液等有机肥也常作追肥。追肥一般对水浇施。为节省劳力,有的在雨天撒施。经营大户在劳动力紧缺时,常常以撒施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提倡化肥深施,因化工多,劳动强度大,应用面积较少。然而深施能提高肥效,果树多数采用深施,延续至今。9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喷灌滴灌设施施肥,省工省本,逐年推广,2008年全市应用面积820公顷。
  根外施肥 常用的品种有尿素,磷酸二氢钾,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通常结合防病除虫进行叶面喷施。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90年代应用范围扩大,21世纪初广泛应用。
  第二节 配方施肥
  试验示范
  1988年,市土肥站根据土壤普查成果,总结各地施肥经验,提出早稻、晚稻配方施肥方案,在横河区、周巷区试验示范。该方案按当地前3年的产量作为土壤肥力水平,确定比上年增产5%~10%为目标产量,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和肥料特性,确定肥料用量,按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施肥。1989年,试验示范扩大到横河、周巷、龙山、观城4个区,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和栽培条件,早稻设置4块试验田、4个丰产方、4块高产田和20块对比田,面积800公顷,大田推广4000公顷。试验田实测,平均公顷产量6309千克,比对照区的5838千克增加8.0%。晚稻按同样设置,示范推广4386公顷。对比田产量测定,配方施肥区平均每公顷产量6312千克,比常规施肥区的5846千克增8.0%。1990年早晚稻配方施肥获市农业丰收四等奖。1989年,市土肥站在建塘、义四两乡(现属周巷镇)推行榨菜配方施肥技术438公顷,每公顷节约成本235元,增收955元。榨菜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获1991年度慈溪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测土配方施肥
  2007年,慈溪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开展。全市采集土壤样品2000多个,完成土样测定300多个,安排8处蔬菜肥料试验,收集整理历年土壤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监测数据。通过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制订方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6666公顷,施用配方肥13333公顷。2008年,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万公顷,施用配方肥16667公顷。同时初步建立包含土壤养分管理、耕地质量评价等内容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测报体系
  1956年4月在长河农场建立县棉虫观测站,测报员3人。1973年更名病虫观测站,迁址到浒山校场山西麓,增加水稻病虫测报,在坎墩设棉花病虫观测区,浒山设水稻病虫观测区,有测报人员4~5人。1988年12月,市病虫观测站更名为市植保站,有10名专业技术员,承担粮棉油病虫测报任务。1989年设蔬菜病虫测报人员,增加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内容。各区、乡(镇)农技部门配专职或兼职植保技术员,全市配55名村中心植保员,组成市、区、乡(镇)、村四级病虫测报体系,负责粮、棉、油的病虫测报工作。1992年撤区并乡,测报网由四级改为三级,配村中心植报员28名。1993年农业部在慈溪建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慈溪区域站,成为全国棉花病虫测报网点。1996年病虫测报作物由粮油、棉花扩大到蔬菜、瓜果,在横河、匡堰、庵东、长河、观海卫和新浦等地分别建立粮油、棉花、蔬菜等测报点,重新组建市中心测保员队伍,设村中心植报员8人。1997年在浒山担山村建病虫观察圃,面积0.13公顷,横河、坎墩、浒山分别设水稻、棉花、蔬菜测报点。2002年市植保站与土肥站合并成立市农业监测中心,测报职能不变。2008年有专职测报技术员6人,村中心植保员8人。
  测报技术
  棉花病虫系统测报始于1956年,粮油病虫系统测报始于1973年。系统测报通过田间病、虫(卵)消长动态观测和黑光灯、性诱剂等诱蛾所显示的变化,结合作物生育动态和气象因素作综合分析,开展长(年)、中(月)、短(5~7天)期预报,主要预测病虫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20世纪80年代应用数理统计模式对稻瘟病、红铃虫、小卷叶虫、棉盲蝽等进行预测预报。1986—1991年,参加由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组织的中国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标准、区划和方法研究,对红铃虫等主要棉虫制定测报标准和方法,后成为长江流域棉区病虫测报标准之一。2000年后,计算机系统应用于病虫空间分布动态、抽样技术、数理模型研究和预测预报。
  病虫情报发布
  20世纪90年代前,测报信息编印成《病虫情报》,分送到镇(乡)、村,然后由镇(乡)、村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媒体传递给农民。发生重大病虫害,由市政府紧急召开农业镇(乡)长会议,通过行政手段发动群众进行联防。90年代后期,利用东方农业网、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传递测报信息,还通过慈溪电视台《三北田野》栏目发布病虫信息。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慈溪日报》、慈溪电视台亦及时发布,扩大信息覆盖面。
  第二节 虫害与防治
  主要虫害
  粮油作物的主要害虫有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中华稻蝗、稻蓟马、玉米螟、麦类黏虫、豆荚螟、蚕豆象等。棉花主要害虫有棉铃虫、红铃虫、棉蚜、红蜘蛛、棉盲蝽、金钢钻、小卷叶虫、玉米螟、地老虎和蜗牛等。蔬菜主要害虫有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蚜、黄条跳甲、猿叶甲、潜叶蝇、烟粉虱、瓜绢螟等。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害虫有美洲斑潜蝇、B型烟粉虱、棕榈蓟马等。
  虫害发生情况
  农作物虫害常年发生,程度不同。由于种植结构和方式的多样化,抗虫抗病品种的推广,防治技术的提高,粮棉害虫发生趋势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减轻。蔬菜作物品种繁多,复种指数高,虫害发生较为复杂。
  棉花常年危害棉花的虫害有蜗牛、小地老虎、棉蚜、红蜘蛛、红铃虫、棉铃虫和小卷叶虫等,以棉铃虫为主。1993—1998年棉铃虫连续6年大发生,其中1994年发生14870公顷,发生最重的新浦镇四代百株累计卵量4384粒(条),最高一天百株卵量813.3粒。1996年和1998年第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超过1517粒。2000年后推广抗虫棉,棉铃虫发生逐年减轻(表9-2)。
  1996年和2003年,棉花分别遭棕榈蓟马和B型烟粉虱危害。
  水稻 危害水稻的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飞虱和纵卷叶螟等。二化螟:1997—2001年连续5年大发生。纵卷叶螟:1988年大发生,1993年单季晚稻特大发生,2002—2007年连续6年大发生。褐稻虱:1988年7~8代大发生,9月11日灯光诱虫4220只,为历史记载以来之最,比1985年大发生的176只多22.98倍;1991年6月30日早稻白背飞虱田间平均虫量每公顷101.4万头,后期致倒伏20公顷,损失稻谷2500吨。10月20日,晚稻平均每公顷虫量221万头,减产1500吨。1995年、1999年单季晚稻大发生;2004—2007年连续4年大发生,其中2005年晚稻严重危害20公顷,绝收5公顷,损失稻谷150吨(表9-3)。
  1988年7月9日,横河镇建山村早稻稻螟蛉虫发生量为每公顷15.45万条。
  蔬菜 蔬菜种类多、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危害蔬菜的害虫逐年增多,程度加重。主要害虫有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棕榈蓟马、猿叶甲、烟粉虱、菜青虫、红蜘蛛等。斜纹夜蛾:20世纪80年代为间隙性虫害,1990年后成为主要害虫,至2008年,大发生的有8年(1990年、1991年、1994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3年)。甜菜夜蛾和小菜蛾:1998年和2000年大发生。烟粉虱:2003年,市监测中心在市气象站花木基地发现B型烟粉虱,2004—2007年连续4年大发生,成为蔬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表9-4)。
  1994年秋,市植物检疫站在菜豆上发现美洲斑潜蝇。1996年,甜瓜发现黄足黄守瓜幼虫危害,整株枯萎死亡。危害蔬菜的害虫还有小地老虎、黄守瓜、豆荚螟、蝼蛄、棉铃虫等。
  大小麦 危害大小麦的主要为黏虫,其中1989年为害较重,其余年份较轻。
  虫害防治
  防治措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进行防治,并逐步引进推广抗虫品种。植保器械,90年代前以手动背包喷雾器为主,90年代后以机动喷雾机逐步取代手动背包喷雾器。施药技术,90年代前以大水量喷雾为主,90年代后逐渐改为弥雾施药。药剂,90年代后高效低毒农药逐步替代剧毒农药,并作交替轮换和复配使用。
  棉花虫害防治 1991年提出“抓两头(前期防病保苗,后期治虫保桃),控中间(中期控药保天敌)”的防治策略,降低害虫药剂防治指标,逐步形成“棉花病虫草害优化治理”技术(表9-5)。1992年后,分别对棉铃虫、红铃虫、二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与治理。1997—2000年组织开展棉铃虫统防统治,并引进频振式杀虫灯、诱蛾灵诱杀棉铃虫,累计防治面积达24267公顷次。
  水稻虫害防治 1988—1992年,对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通过病虫预测预报,抓好前期防治,降低害虫发生基数。防治农药以杀虫脒、甲胺磷、杀虫双、异丙威(叶蝉散)等为主。1993年以后,随着单季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稻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稻虫害交叉发生,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次数增多,防治方法作适当调整。防治时间“适度提前”,“打小打早”(表9-6)。防治农药随着水稻害虫对有机磷农药抗性的增强,剧毒农药的禁用,选用低毒高效的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噻嗪酮(扑虱灵)、吡虫啉等,使用时将两种或数种农药混配后进行防治。同时采用浅灌勤灌、多次轻搁、适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等农艺手段,降低田间郁闭度,增强植株抗性。
  蔬菜虫害防治 1985年,开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筛选出抗病、耐病虫良种“津研”系统的黄瓜,上海“茄门”和“加配”系统的甜椒,杂交大白菜,“供给者”、“优胜者”四季豆等45只品种推广,并选用微生物农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农药,掌握7—10天的用药安全间隔期。1988年实施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丰收计划,编印《无公害蔬菜技术咨询问答》小册子,拍摄《慈溪无公害蔬菜》科教片,至1989年在市一、二线蔬菜基地和18个乡镇推广1680公顷次。
  1997年,研究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技术,开展以性信息素为主的性引诱预测预报技术,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防虫网覆盖避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芋艿叶片、盐地咸蓬(海龙头)等植物诱集人工灭卵等技术,筛选出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至1999年推广39254公顷次。
  2001年,启动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摸清鲜食蚕豆、绿花菜、甘蓝、菜心、白毛豆、葱、菠菜、番茄、茄子等十多种蔬菜主要病虫的发生种类与规律,制订《榨菜生产技术规程》、《绿花菜生产技术规程》、《菜用大豆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结球甘蓝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操作规
  程》等技术标准,建立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综合技术推广体系。至2003年,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67万公顷,累计推广无害化治理技术2.59万公顷,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0多盏,新型手动喷雾机WS-16卫士1200台,防虫网85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20%,200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示范区蔬菜分期抽样检测,农残超标率明显低于同期市场品种,该项目获2003年农牧渔业部丰收二等奖。
  2001—2008年,全市蔬菜害虫无害化治理92533公顷次。
  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由于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害虫产生抗药性。1989年市植保站从上海昆虫研究所引进性信息素,采用性信息素药膜法对红铃虫抗性进行监测。1991—1997年又先后采用毛细管点滴法和以玻片、滤纸、闪烁瓶为载体的药膜法监测害虫抗性,主要监测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和棉蚜对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久效磷、三氯杀螨醇、万灵等农药的抗性,此外还有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等农药的抗性,小菜蛾对氰戊菊酯等农药的抗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53.26倍,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23.21~103.35倍。为延缓害虫抗性的发展,采用限制菊酯类、杀虫双等农药的使用,推广新型杀虫剂,改进施药技术等措施。1992—2000年,棉花害虫抗性治理面积累计40967公顷。
  第三节 病害与防治
  主要农作物病害
  棉花病害分苗病和铃病两大类,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红腐病、茎枯病、疫病、黑果病、红粉病和枯萎病等。水稻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蔬菜(含油菜)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菌核病、疫病、根结线虫病和生理性缺素症等。2004年和2006年先后发现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番茄黄花曲叶病两种病毒病。
  病害发生情况
  病害发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年度间变化较大。
  棉花 茎炭疽病:1992年长河、天元等乡镇棉花蕾期发生2000公顷,棉茎折断率5%~8%。苗病:2002年5月13—14日,浒山、新浦、崇寿、庵东等镇棉花平均死苗16.3%,严重地块死苗
  50.3%,全市重播330公顷。
  水稻 白叶枯病:1990年晚稻发生1000公顷,损失稻谷181吨。干尖线虫病:1993年,市病虫观测站观测圃平均丛发病28.70%株发病4.35%,病情指数3.77。稻曲病:1997年,晚稻“加59”、“丙93-36”等品种大发生,严重田块每,穗有稻曲2~3个。恶苗病:2000年,全市晚稻病株10%以上的田块167公顷,5%~10%的400公顷,1%5%的633公顷,最高病株达50%以上。条纹叶枯病:2007年,桥头镇小桥头、五姓村和匡堰镇王家埭、樟树等村单季晚稻发生833公顷,其中,丛发病50%以上的约33公顷,10%~50%的约53公顷(表9-7)
  蔬菜 榨菜病毒病:1989年大发生,绝收835公顷,减产67465吨。1996—1998年,连续3年大发生,杭州湾镇减产15.82万吨。西瓜炭疽病:1989年大发生,绝收80公顷。白粉病:2002年6月18日,浒山万亩畈等地的黄瓜、夜开花、越瓜等大发生,发病率78%,严重地块100%。萎蔫病:2005年10月,坎墩街道135公顷大白菜因病绝收。番茄黄化曲叶病:2006年,47公顷秋番茄遭危害,后补栽或改种其他作物(表9-8)。
  1995年5月,市园艺园甜瓜上发现蔓枯病。2008年9月24日,市农技中心在周巷镇三江口村、掌起镇绿叶农场分别发现芹菜软腐病和大葱软腐病。
  油菜菌核病:1989年发生1.26万公顷,平均株发病率57.1%,减产32%。
  病害防治
  采用“农业防治为基础,健身栽培为保障,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策略。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并采取药剂拌种、浸种等手段,进行种子消毒。如棉花种子,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稻脚青”拌种防苗病,90年代初用“拌种霜”拌种防病保苗,1995年全市推广“拌种霜”拌种3333公顷。二是清洁田园,及时处理病叶、老叶和残留花瓣。三是调控棚室温湿度,适度通风降湿。健身栽培主要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三沟”配套,合理调控肥水,掌握种植密度等。药剂防治主要选准对口农药,适期防治。1988年后应用的主要药剂有噻菌铜、氟硅唑(福星)、腈菌唑、氟菌唑、特富灵、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嘧菌酯(阿米西达)、嘧霉胺(施佳乐)、醚菌酯(翠贝)、腐霉利(速克灵)、异菌脲(扑海因)等。
  第四节 草害与防治
  杂草种类
  农田杂草种类繁多,其形态特征、生长方式、环境需求、危害程度和对除草剂的反应差异甚大。
  其中危害大、分布广的旱地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看麦娘、早熟禾、牛繁缕、藜、反枝苋、马齿苋、鳢肠、车前、飞蓬、通泉草、半夏、卷耳、铁苋菜、水苦荬、婆婆纳、刺蓟和咸蓬等。水田杂草有稗草、千金子、鸭舌草、异型莎草、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短慈姑、扁秆鹿草、裸花水竹叶、异性莎草、牛毛毡、节节菜、四叶萍、眼子菜、破铜钿
  等。20世纪末,加拿大一枝黄花传入慈溪,2001年蔓延至34公顷,2008年扩散全市,成为主要杂草种类。
  杂草防治
  传统除草,常用刮子、锄头等农具削除或手工拔除,有的采用水旱轮作、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抑制杂草生长。20世纪70年代引进除草剂,因省工、省力、高效,快速推广。1988年,棉地化学除草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5.68%,稻田化学除草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26%
  。90年代前期,除草剂全面应用,基本取代人工除草(表9-9、表9-10)。1992年引进黑色地膜,覆盖于草莓、甜菊等作物,抑制杂草生长。此外,利用条纹叶甲防除空心莲子草等生物除草技术近年也获得成功。
  除草剂施用 一杀:前作收获后,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克芜踪等杀除杂草。二封:作物播后芽前选用针对性除草剂处理土壤,土表形成药膜,控制杂草生长。三补:对失治或杂草重发田块,选用选择性除草剂补除。
  棉地化学除草 翻耕前用草甘膦、克芜踪等杀灭荒草;播后芽前用48%的拉索、农思它、敌草胺、50%的乙草胺乳油、60%的丁草胺等处理土壤,苗蕾期用稳杀得、盖草能、禾草克等茎叶处理剂,或用低浓度草甘膦、克芜踪定向喷雾灭草。
  稻田化学除草 1988—1991年,秧苗一叶一心时用50%的杀草丹乳油250克或60%的丁草胶乳油兑水喷雾;插秧后5~7天用5%的丁草胺颗粒剂拌泥撒施。1992年后,播后5天内用30%的扫弗特乳油或17.2%的幼禾葆兑水喷雾,插种后4~5天,用15%的乐草隆可湿性粉剂或5%的丁草胺颗粒剂拌细土撒施。直播稻田,在播种当天用17.2%的幼禾葆可湿性粉剂或播后2~5天用40%的直播净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或在秧苗2.5~3叶期用36%的金满地或10%的“呲嘧磺隆”喷雾。抛秧田、小苗移栽本田,在秧苗基本直立后用8.8%的灭草星(环庚·苄)可湿性粉剂或35%的丁苄或10%的水星(呲嘧磺隆)拌细土撒施。
  第五节 鼠害与防治
  害鼠种类
  常见的害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巢鼠等。农田中黑线姬鼠约占80%,农家中褐家鼠、小家鼠几乎占100%。
  鼠害防治
  1980年前,农田害鼠主要依靠天敌控制。后因蛇类、黄鼠狼等天敌遭捕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鼠害日趋严重。1986年农田鼠密度10%,粮食损失8%以上。鼠类还易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多种疾病,灭鼠工作由此列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年,市、镇两级财政出资,统一开展春季灭鼠活动。后每年春季采取“五统一、四不漏”的方法统一投饵灭鼠。1990年统一灭鼠后,农田鼠密度从9.9%降到1.19%,室内鼠密度从14.8%降到0.73%。2008年全市春季共投放灭鼠毒饵70.8吨,其中农田投饵39.3吨,灭鼠面积约2.67万公顷;室内投饵31.5吨,涉30余万户农户。全市农田平均鼠密度由灭前的10.66%降至1.52%;室内鼠密度从12.0%降至1.54%。
  灭鼠药剂,1990—2001年用0.1%的“氯敌鼠钠盐”、0.1%的“溴敌隆”,由农技人员配制成0.001%的毒饵发送各地。2002年后直接由厂家生产0.001%的毒饵。
  第四章 种子种苗
  第一节 新品种选育
  新品种选育概况
  慈溪农作物育种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农场从棉花“岱字15”中选育出优良品系“7012”定名“慈棉1号”。80年代初市水稻良种繁育场从油菜“92-13系”中选育出“92-58系”1982年0.15,公顷油菜收油菜籽464千克,折每公顷3093千克。1986年由宁波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正式定名。90年代后,以棉科所为主,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2001年市棉科所育成的棉花新品种“慈96-6”,通过省级审定。至2008年,全市共育成新品种6个,其中棉花3个,蚕豆、大豆、茄子各1个。
  选育的新品种简介
  棉花“慈96-6” 由市棉花科学研究所于1992年用泗棉3号/慈90-100选育而成,属中熟常规棉品种。1997—1998年参加浙江省区试,2001年4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19天,单株有效铃13.6个,铃重5.12克,衣分40.24%,籽指9.92克。
  2.5%纤维跨长28.41毫米,整齐度指数49.5%,断裂比强度21.2cN/tex气纺品质1796.4。该品种出苗较快,前期生长势较强,耐枯萎病,苗轻,盐碱地种植易发苗。1997—1998年,省区试皮棉平均产量每公顷1064千克。适宜海涂棉区种植。病,棉花“慈抗杂3号”(原名“GKz18”) 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于1996年用慈96-5/WH-1(转BT基因抗虫棉材料)选育而成,属抗虫品种。1999—2000年
  同时参加浙江省和长江流域区试,2005年4月和5月分别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26天,单株有效铃19.8个,铃重5.9克,衣分41.1%,籽指10.4克,高抗红铃虫,较抗棉铃虫,感枯萎病,耐黄萎病。HVI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33.2cN/tex马克隆值5.1,整齐度指数84.3%,气纱品质1929。纤维品质优良。该品种出苗、发苗较快,前期长势,较强,吐絮畅。1999—2000年,长江流域区试平均皮棉产量每公顷1454千克。适宜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南部等长江流域棉区轻病区作春棉种植。
  棉花“慈杂1号” 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用慈96-6/CZH-1选育而成,2003—2004年参加省区试,2004年参加省生产试验。2007年2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29天,单株有效铃25.2个,铃重5.3克,衣分41.8%,籽指10.1克。抗红铃虫、棉铃虫,高抗枯萎病。HVI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30.5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指数84.7%,可纺性指数144.7,符合纺织工艺要求。该品种出苗快,发般,现蕾后生长势较强。2003—2004年,省区试平均皮棉产量每公顷1566千克。适宜浙江省种植。
  蚕豆“慈蚕1号”(原名“慈溪大粒1号”、“白花大粒”) 由市种子公司以“白花大粒”的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蚕豆新品种。1990年开始选育,2001年育成,2007年2月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生育期230天,株高90厘米,叶片厚,花瓣白色,花托粉红色。单株有效分枝8~10个,有效荚15~20个,单荚重35.7克,2~3粒荚占90%。鲜豆粒淡绿色,长3厘米,宽2.2~2.5厘米,百粒重450克。种子种皮淡褐色,脐黑色,百粒重190~220克,鲜荚产量每公顷13.5吨,适合鲜食和速冻加工。2008年推广到浙江、上海、福建、安徽、江苏、广东、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种植2万余公顷。
  大豆“台湾75” 由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于1994年从台湾引进,大面积试种成功后,2000年4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豆荚鲜绿、白毛,荚长4厘米,2粒荚以上比例高,荚较宽,豆粒大而糯。适宜鲜食与加工。从播种至鲜荚采收,春季为80~85天,秋季为75~80天。每公顷鲜荚产量10500~12000千克。
  茄子“慈茄一号” 由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用地方品种“韩家路黑藤茄”通过系统选育而成。2008年2月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株高65厘米,基部茎粗2厘米,茎黑紫色;叶片长卵形,叶绿色带紫晕色,叶柄长8.5厘米;前期和中期数朵花蔟生成花序,后期花多苗一,单生;果实细长条形,尾部略弯,果皮光滑,紫黑透亮。口感柔软,品质佳。耐热性强,适宜越夏栽培。6月初至10月采收,每公顷产量67.5吨。适宜宁波、舟山、绍兴等地种植。
  第二节 新品种引进
  粮、棉、油种子多由市种子公司从省内外引进,仅“日本时豆”从日本引进。蔬菜瓜类种子以国内引进为主,1987年市种子公司从省种子公司引进台湾新红宝、金钟冠龙西瓜品种。1993年市种子公司以宁波市农业局名义从广东省珠海良种进出口公司引进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西瓜、甘蓝、西兰花、菠菜等40余个瓜菜品种,价值16余万美元。2000年后,蔬菜经营加工企业和种植户通过不同途径从国内外引种种植。
  棉花品种引进
  1986年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引进“中棉12”种子150千克,其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均优于“86-1”。1988年从山东潍坊调入“中棉12”种子1.45吨,1990年成为主栽品种。
  1994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浙102”、从江苏省泗阳地区棉花原种场引进“泗棉3号”、从江苏太仓棉花原种场引进“江苏棉4号”、从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引进“江苏棉6号”。经3年品比,“泗棉3号”的丰产性、抗病抗虫性均优于“中棉12”。1996年大面积繁育,1998年成为棉花主栽品种。
  2001年后引进抗虫棉品种“99-17”、“湘杂棉2号”和“湘杂棉3号”。2003年“湘杂棉2号”种植1667公顷。2005年“湘杂棉3号”种植2333公顷。2006—2008年引进“南农6号”、“浙凤棉1号”、“中棉59”等品种。
  早稻品种引进
  1988—1990年从宁波市种子公司引进“辐8-1”从省农科院引进“辐87-24”、“辐87-69”,从余杭农科所引进“四辐85-1”从浙江农大引进“浙辐7号,”、“浙辐9号”、“浙辐762”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中87-5”、“中87-425,”,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G87-73”、“G87-113”等中质米,品种。1989年“四辐85-1”推广527公顷,筛选出“浙辐9号”接替“二九丰”。
  1991—1994年寻求优质米品种,从嘉兴郊区农科所引进“嘉籼2372”、“嘉籼2443”、“嘉6号”;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早粳107”、“早粳117”、“嘉育293”、“嘉香”系列品种;从省农科院引进“浙884”、“浙733“浙896”;从舟山农科所引进“舟903”、“辐选早1号”;从浙江农大引进“农9018”;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中组53”等品种,筛选出优质米品种“舟903”、“加香2号”、“浙辐9号”和“浙733”。1993年“舟903”种植563公顷,“加香2号”种植335公顷,“浙733”种植344公顷。后因“舟903”收获期遇阴雨穗上易发芽,“加香2号”不适口味而逐年退出,“加育293”成为“浙辐9号”的接替品种。
  1995—1998年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92-48”、“91-105”、“92-12”和“加育280”从省农科院引进“94-48”,从嘉兴郊区农科所引进“嘉早935”。1999年“嘉早935”种植260公顷。2000—2008年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嘉育143”、“嘉育280”、“宁15”,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甬籼57”等少量早稻品种。
  晚稻品种引进
  1988—1990年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丙738”、“丙860”、“丙861“丙753”、“丙664”、“丙620”、“丙861,从农科院引进“浙湖3号”、“浙湖9号”、“原粳4号”,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H88-26”。1990年种植“浙湖9号”235公顷,“丙861”238公顷,“丙620”557公顷。
  1991—1994年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宁67”、“甬粳43”、“宁波1号”和“宁波2号”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丙1067”、“丙9117”、“丙8984”和“90251”,从省农科院引进“原粳6号”、“浙湖,894”和“浙湖9139”从绍兴市农科所引进“绍糯119”从镇海区种子公司引进“台202”。筛选出“宁67”,于1993年种植,4620公顷,1993—1999年成为晚,稻主栽品种。1994年“丙1067”种植1492公顷,“丙9117”种植988公顷,“台202”种植988公顷,上述3个品种均成为1993—1999年晚稻主要搭配品种。1995—1999年,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甬粳18”、粳杂“宁67A/K1722”和“宁2A/K1722”,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丙96-42”、“丙97-34”和“丙93-207”,从省农科院引进“9410”,从浙江农大引进“农402”。1996年种植“丙93-207”453公顷;“绍糯119”375公顷。1999年种植“甬粳18”913公顷;“丙96-42”1253公顷;“97-34”273公顷;“浙湖9410”660公顷;“农402”547公顷。“K67A/K1722”作单季稻种植335公顷,其中周巷镇湖塘村0.1公顷示范田收稻谷1052千克,折每公顷产量10520千克。1999—2001年“甬粳18”和“丙96-42”成为晚稻主栽品种。
  2000—2007年,从宁波农科院引进“甬优1号”、“甬优3号”和“甬优6号”,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嘉花1号”、“秀水09”和“秀水110”,从台州市农科所引进“台301”、“台糯1号”,从绍兴市农科所引进“绍糯119”。2002—2006年种植2667公顷“甬优1号”、2333公顷“秀水110”、2000公顷“嘉花1号”,上述3个品种成为单季晚稻主要品种。
  2007—2008年引进“秀水09“秀水128”、“甬优10号”、“秀优5号”和“秀水417”等。
  大麦品种引进
  1987—1990年从上海农科院引进“沪麦10号”,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88品10”和“87-01,从舟山市农科所引进“85观16”,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85-17”和“87-36”,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秀85-1”。1990—1996年“沪麦10号”成为主栽品种。
  1991—199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浙原18”、“89-109”和“89-017”,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88-10”,从嘉兴市农科所引进“花30”。1994年“浙原18”种植733公顷,因抗倒能力强,至2001年作为主栽品种。1999年后从宁波市农科所引进“92-18”、“92-11”和“97-11”。2007—2008引进“花30”和“浙皮4号”等品种。
  小麦品种引进
  1988—1990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浙麦4号”、“辐鉴38”、“87-鉴4”和“87-鉴20”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引进“扬麦5号”和“85-89”从温州农科所引进“86繁8”。“扬麦5号,”1988年试种成功,1990—1996年成为主栽品种。“浙麦,4号”1991年种植325公顷,1991—1998年为搭配品种。1991—1998年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引进“85-85”和“扬麦158”从省农科院引进“辐鉴4”,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上海903”从江苏省镇江地区农科所引进“长江8,809”。1994年“扬麦158”种植1547公顷,至2001年一直为,主栽品种。2002—2008年,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引进“扬麦10号”和“扬麦12号”。
  油菜品种引进
  1988—1998年从省农科院引进“1026”、“浙油优1号”、“浙油优2号”和“浙双72”从中国农科院引进“821”和“中油220”,从宁波市种子公司引进“浙双26”、“蓉油3号”、“蓉油1号,”、“华杂2号”、“奉苔730”、“甲油”和“南汇761”从陕西省农科院引进“秦油2号”,从上海南汇县农技推广中心引进“早汇50”从浙江农大引进“高油,605”。1995年推广“高油605”2000年种植6667公顷,
  2000—2003年成为主,栽品种。2002年推广“浙双72”2003年种植3000公顷,2004—2008年为主栽品种。2003年引种“沪油15”,2005年引种“浙双6号,”。
  蔬菜品种引进
  蔬菜品种繁多,繁育系数极高,又因其体积小、引种方便,种子经营单位,蔬菜加工、销售企业,蔬菜种植大户等引进较多。1988年后引进的品种主要有:
  花椰菜 白叶80天、矮脚50天、清江系列(60天、80天、100天、120天)、温州系列(50天、60天、80天、120天)、上海系列(60天、80天、100天)、雪岭、喜美、玉莲花、素心、雪秀抗、六月雪、瑞雪70天、BTI号、HD307荷兰秋早、雪姬、巴黎雪、玛瑞亚、浜月33白花菜。
  青花菜 里绿、玉冠、新正盐水、天绿、绿带、爱国者、绿岭、素丹、东京绿、绿宝石城、山水、优秀、绿雄90、曼陀绿、晚生圣绿、梅绿90、超力、绿鹦鹉、绿凤凰、蓝奇、绿雄95、丸绿90、未来、茂森、冬绿。
  结球甘蓝 京丰1号、牛心甘蓝、鸡心甘蓝、中甘8号、春丰、春秋双丰、春秋1号、夏王、苏晨、双丰、夏丸、百起、超红2号(紫甘蓝)、太阳、强力50、夏月、浓风、练豪、宝星、四季获、冠王、江配二号、七草、湖月、中甘11号、绿冠、甬丰、佳丰牛心甘蓝。
  非结球芽甘蓝 654、682、804(日本)。
  菜心 60天菜心、四九菜心、38菜心、31号广东菜心、早白菜薹。
  大白菜 山东5号、鲁白1号、青杂4号、改良青杂3号、85-1、早熟5号、鲁白8号、83-1、山东4号、鲁白3号、热抗白45天,丰抗58、丰抗70、丰抗80、丰抗90、夏帅、改良夏帅、小杂56、早熟6号、菊锦、芭比娃、小杂55、短叶13、小义和秋。
  黄心大白菜 春宝黄、新汉城春灿、黄佳65(日本)、黄佳75(日本)、天福、秋宝、北夏黄心。
  小白菜 矮脚大头青江白菜、华王、正大抗热青3号、矮抗青、四月慢、矮冬青、黄芽菜、苏州青、长梗白菜、五月慢、矮箕青、正大热抗青、上海白、小塘菜、抗热605、油冬儿、乌油冬儿、上海特矮青、上海青、四季青白菜、全能青白菜、恙都510青梗菜。
  小松菜 阿美、莎丽、仁美、晴美、极乐天(日本)、华绿优秀。
  生菜 包心生菜、散叶生菜、意大利耐抽薹生菜。
  菠菜 全能菠菜、急先锋、胜先锋、法莲草、全能新世纪、超世纪。
  芹菜 津南芹菜、西洋芹、金翠实芹、上农玉芹、上海黄心芹、正大脆芹、津南宝芹、三叶青芹、台湾2号、宝大黄心芹。
  香菜 四季芫荽、泰国香菜。
  空心菜 泰国柳叶。
  雪菜 鸡冠雪菜、吴江雪菜、金丝芥、上海芥菜。
  榨菜 余缩1号。
  萝卜 满身红萝卜、玉露、白秋美浓、短叶13、扬州圆萝卜、白玉春、汉白玉。
  叶用萝卜 珍珠叶、凉菜、四季叶。
  胡萝卜 新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七寸人参、RED、HOT、TASTYPEEL(美国)。
  莴苣 白叶尖、大白叶尖、挂丝红、二白皮、科兴一号、科兴三号、二青皮、三青皮、大青叶、天下
  青、金铭1号、大江户春菊。
  番茄 早丰、早魁、扬州红1号、宝大903、宝大906、夏丰1号、渝抗2号、渝杭4号、耐运280、FA-189、FA-516、千禧、金珠、圣女、金玉、浙杂203、浙杂809、红玫19、佳美、虹丰红利王、博纳(法国)、奥得赛(法国)。
  辣椒 牛角椒、农大40甜椒、洛椒1号、海丰1号、新红奇、河世椒、牛角王、正椒3号、圣方舟、紫贵人、白雪公主、珍青108、改良新红奇、宁优6号、采优1号、福椒6号、MITLA子弹头辣椒、四川泡椒、四川二金条小椒、上海甜椒、萧新大丰辣椒、采风1号、中椒四号、湘研30、湘研6号、辛香
  8号。
  茄子 杭茄1号、杭茄3号、渝抗4号、引茄1号。
  西葫芦 金皮、黑司令。
  韭菜 韩国韭菜。
  大葱 吉藏、元藏、明月、清川一本太、银夏早生、新宝、元藏(台湾)、NSB(日本)、NSA(日本)。
  洋葱 宝冠明星大玉葱、泉州中高黄、凤凰大玉葱(日本)。
  大蒜 云顶早蒜、冰早蒜、二水早。
  荷兰豆 台中2号。
  菜豆 供给者、长白7号、法国刀豆、新江户川菜豆、佳绿、柔绿、矮生蓝湖、初绿2号、宝绿、鲜绿1号、草原、5991、86-1刀豆、蓝湖、宝石。
  大豆 早熟70天、早生白鸟、大粒王、2808、早生75、台湾292、毛蓬青、合丰25、红丰3号、乌皮青仁、台湾75、青酥一号、青酥二号、高雄2号、日本特早70、五叶香、矮脚早、浙农303、浙农5号、春丰早、萧农越秀、引豆9701、札幌、白狮子、新六青、台湾75-3。
  豌豆 中豌4号、中豌6号。
  豇豆 扬早豇、绿岭4号、之豇特早30、秋豇512、之豇28-2、之豇28-3、正豇555、之豇844、凤豇早优901、青豇201、春秋香玉、扬豇40、天马绿豇豆、彩蝶2号。
  扁豆 红花1号。
  黄瓜 津研4号、津春4号、津春5号、南燕、长形白刺、日本节成、津杂2号、津杂4号、春燕、全绿C-458、新泰蜜刺、清味白刺、津优1号、耐暑三尺、宁佳2号、宁佳5号、宁佳7号、范派。
  南瓜 板栗南瓜、赤锦南瓜、锦票南瓜、金钩、金钩王、金如意、新月蜜本南瓜王、黄狼、蜜本。
  甜瓜 青皮绿肉、力昌金凤凰蜜黄瓜、白砂蜜、白雪公主、白玉兰、青玉甜、东方蜜1号、东方蜜2号、花皮俏瓜、丰甜1号、丰甜2号、白皮俏瓜、玉菇。
  哈密瓜 雪里红、黄皮9818。
  西瓜 新澄1号、金钟冠龙、新红宝、圳宝、丰乐2号、丰乐5号、皖杂1号、浙蜜1号、D25、郑
  杂7号、大圳宝、京欣1号、8155、浙蜜2号、浙蜜3号、聚宝1号、红珍宝、双虎巨龙、特大新红宝、特大金钟冠龙、和平、郑黄1号、早佳84-24,蜜桂、黑蜜2号、丰抗1号、冰淇淋1号、冰淇淋2号、洛杂1号、甜孩178、卫星2号、西农8号、黄蜜无籽、甜孩2号、甜孩1号、玉玲珑、黄露5号、87-14、黄冠182、黄莺、创绿1号、丽芳、威龙、强龙、超富宝、新疆84-24、秀芳、新征、抗
  病948。
  莲藕 鄂莲5号、皖藕1号。
  其他品种引进
  糯玉米 丹玉6号、苏玉1号、苏玉5号、苏玉9号、丹玉13、中丹206、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渝糯1号、渝糯2号、渝糯7号、甜糯1号、紫玉糯1号、万糯2号、掖丹13、金晖1号、黑珍珠、申糯1号、杭玉糯、浙糯玉1号、沪玉1号、浙凤糯2号、京科糯、燕禾金、紫花糯、紫黑糯、中单8号等。
  甜玉米 浙甜1号、浙甜2号、超甜16、99-1、加甜16、沪优超甜、浙甜2018、华珍(台湾)、001超甜、超甜玉米、特甜2号、特甜1号。
  高粱 雨糯1号、湘两优糯梁1号。
  花生 白沙1016、开农15、豫花3号、豫花5号。
  第三节 新品种繁育推广
  棉花
  中棉12 1985—1987年品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118千克,比“86-1”增产20.58%。1987年选单株,1988年以棉花原种场和市农垦场为主,长河镇和沦田乡为辅,按3年“三圃”制方法生产原种,至1990年生产原良种56吨。1989年从山东和浙江海盐调入一、二代原种111.58吨,1990年供乡镇繁育,种植919公顷;向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调入原种10.2吨,供市种子公司繁育基地,种植1060公顷。同时在棉花原种场建立株行圃1.09公顷,株系圃12.47公顷;市农垦场建立原种圃68.5公顷,一代繁育基地164.1公顷。长河镇和沧田乡建立二代繁育基地815.7公顷,生产原种223吨。1991年制订“中棉12”良种三年更新计划,当年棉花原种场、市农垦场建立“三圃”233.8公顷,生产原种193.65吨;长河镇、沧田乡、天元乡头甲村建立一代原种基地841.9公顷,生产一代原种664.82吨。1992年,在棉花原种场建立选种圃0.67公顷,株行圃0.8公顷,株系鉴定圃0.33公顷,株系圃10.2公顷,天元乡头甲村建立株系圃22.27公顷,市农垦场建立原种圃200.3公顷,产原种163.88吨。从上虞县种子公司调入种子55.83吨。1993年全市棉花品种实现更新、更换。1994—1995年,共生产原种159.17吨,一代原种136.02吨。
  种植面积:1986年试种1公顷;1987年种植44.9公顷;1988年733公顷;1989年6933公顷;1990年扩大到20707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96.2%,实现继“岱字棉”和“86-1”后全市棉花品种的第三次大更换。1986—1990年测产,五年平均“中棉12”比“86-1”增产一成,1990年全市增产皮棉2055吨,棉农增收1463.29万元。作为主栽品种延续至1997年。
  泗棉3号 1994-—1996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1572千克,比“中棉12”增产18.5%。大田种植42.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1407千克。1996年从江苏泗阳棉花原种场调入单株500个,株系种子1.04吨,原种10吨,当年生产一代原种88吨。1997年在庵东镇高王路村建立良繁基地258公顷,其中株行圃0.93公顷,株系圃12.9公顷,原种圃26.7公顷,生产原种和一代原种169.40吨。1999年建立原种基地66.7公顷,株系圃0.67公顷,生产一代原种13吨。2000—2002年生产一代原种234.35吨。
  种植面积:1994年试种13.3公顷;1995年302公顷;1996年2000公顷;1997年4167公顷,逐步替代“中棉12”;1999年扩大到5927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75.98%;2002年种植2172公顷。
  早稻
  浙辐9号 1988—1990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6567千克,比“二九丰”增产7.12%。1988年在石堰乡王家畈村建选种圃334平方米,生产种子101千克。1990年在东安乡乐家村建一级良种基地4.7公顷,产种子26.85吨;建选种圃334平方米,选单株200个,株系圃667平方米,产种子300千克。1991年生产原种和一级良种102.89吨。1992年生产原种和一级良种
  31.26吨。种植面积:1989年试种9.8公顷;1990年扩大到1235公顷;1991年2977公顷,占中熟品种的
  43.3%,每公顷产量6089千克;1993年种植1787公顷;1994年315公顷;1996年628公顷。
  嘉育293 1991年、1992年品试分别比“二九丰”增产4.08%和7.91%。1994年品试产量每公顷6235千克,居6只参试品种首位。1995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生产原种40.32吨,东安乡乐家村生产一级良种73.16吨。1996年东安乡乐家村建良种基地5.2公顷,生产一级良种8.50吨。1997—1999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共繁育原种79.22吨。
  种植面积:1991年种植107公顷;1992年增至2184公顷,占中熟品种种植面积的30.92%;1993年种植4166公顷;1994年种植24668公顷,占中熟品种种植面积70.30%,占早稻总面积64.70%,成为主栽品种;1996年种植6835公顷,占早稻面积81.51%;1998年种植7400公顷。至2003年种植面积一直居各品种之首。
  晚稻
  秀水11 1986—1988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6480千克,比“秀水48”增产6.3%。1986—1989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东安乡乐家村和石堰乡王家畈村建立良种繁育基地84公顷,生产原种和良种50560吨。1991年在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建原种基地5.7公顷,产种38.82吨;东安乡乐家村和石堰乡王梁村建一级良种基地15.7公顷,产种78.59吨。1992年生产原种40.23吨,一级良种49.90吨。
  种植面积:1985年市水稻农场试种0.17公顷;1986年种植35.5公顷;1987年1481公顷;1988年4441公顷;1989年扩大到6095公顷,占晚稻面积的58.77%,成为主栽品种。1986—1989年合计比“秀水48”增加稻谷6401.9吨。1990年种植7999公顷,占晚稻面积的62.27%;1993年种植2869公顷。1994年后逐年减少。
  宁67 1991年,观城和周巷镇种植5.5公顷,平均产量每公顷7054千克,比“秀水11”增产8.2%。1995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生产原种40.32吨。1996年东安乡乐家村生产原种40.28吨。1999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建原种基地6.8公顷,生产原种20.50吨,一级良种60.15吨。
  种植面积:1990年试种2公顷;1991年种植280公顷;1992年1691公顷;1993年4620公顷,占晚稻种植面积的41.71%,成为晚稻主栽品种;1994年种植4516公顷,1996年5251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49.36%;1999年种植4767公顷。2002年后逐年减少。
  大小麦
  大麦沪麦10号 1986—1988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3051千克,比“早熟3号”增产17.44%。1988年棉花原种场繁育原种0.97吨,二级原种4.90吨;石堰乡王竹村繁育一级原种67.56吨。1989年棉花原种场建原种基地1.4公顷,产种2.54吨;石堰乡王竹村建一级原种基地22.7公顷,产种53.80吨。1991年,市第二农场建立原种基地1.6公顷,产种3.75吨;石堰乡王竹村、棉花原种场建原种基地32.3公顷,产种62.81吨;云城乡建立二级原种基地5.0公顷,产种8.0吨。1994—1996年共生产原种3.10吨,一级良种26.51吨。
  种植面积:1988年为940公顷;1989年1993公顷;1990年3507公顷;1992年2944公顷,占大麦种植面积的72.2%。1996年后逐年减少。
  小麦扬麦5号 1987—1989年品比产量每公顷3750~4500千克,比“扬麦4号”增产14.5%~
  16.2%。1991年在市第二农场和坎西乡建二级原种基地47.5公顷,产种86.32吨。1994—1996年,生产原种4.45吨,一级原种25.05吨。种植面积:1988年试种;1989年种植184公顷;1990年扩大到2200公顷,占小麦种植总面积40.50%,比“扬麦4号”增产10%;1992年种植4490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1.1%,成为主栽品种。1996年后逐年减少。
  油菜
  高油605 1994年试种0.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1650千克,比“92-58”系减3%。1993年、1994年两年平均出油率42.45%,比“92-58”系高4.51%。
  1995年种植1.33公顷,每公顷产量2487千克,比“92-58”系增加12.8%,出油率44.39%,比“92-58”系增加7.39%。同年在周巷镇建原种基地0.67公顷,产种1.50吨。1996年在周巷镇建立“三圃”基地0.13公顷,选单株91个。1997年建原种基地1.33公顷,产种1吨。1998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建原种基地0.8公顷,浒山镇西华头村建原种基地3.33公顷,共产种子4.92吨。1999年市水稻良种繁育场建原种基地8公顷,产种6吨。2000年建原种基地10公顷,产种10吨。
  种植面积:1995年为3.5公顷;1996年扩大到400公顷;1997年1867公顷;1999年5333公顷,占全市油菜种植面积的70%;2000年种植6667公顷。2004年后逐年减少。
  浙双72 1998年试种,比“高油605”增产14%,出油率高于42%。1999年选种,2001年推广。2004年在东安乡乐家村建良繁基地16.6公顷,其中“三圃”3.3公顷,繁种25吨;选单株300个。种植面积:2001年种植667公顷,2002年2133公顷,2003年、2004年各4000公顷。至2008年一直为主栽品种。
  蚕豆
  日本时豆 1977年日本商人带“协和蚕豆”在慈溪试种,表现抗逆差。1981年从日本引进“陵西一时”,因市场销路不畅和种性退化,种植面积少。1989年种植30余公顷。1990年,市种子公司在田央乡上田央村建“陵西一时”良种繁育基地6公顷,其中“三圃”0.67公顷,当年生产种子6.01吨,并选育出白花大粒优系时豆。1991年在田央乡、庵东镇建立白花大粒时豆繁育基地61公顷,产种子42.39吨。1992年建白花大粒时豆“三圃”16公顷,产原种9.11吨;建良种基地104公顷,产种子118.87吨。1994年、1995年两年共生产种子37.29吨。经生产对比,白花大粒比“陵西一时”百粒重增14.7~44.7克,产量提高5%~10%。1997—1998年进行系统选育,建良种基地18公顷,生产种子14.06吨。1999年建白花大粒良繁基地18公顷,其中“三圃”6.7公顷,生产种子40.56吨。2001年定名“慈蚕1号”。2003—2005年建立大棚隔离育种圃6.7公顷,原种异交率降至3%以下。坎墩、三北、长河、崇寿、逍林、观城等镇建立良繁基地310公顷,在江苏省金沙县、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建良繁基地160公顷,共生产良种78970吨。
  种植面积:1989年种植30余公顷,1991年85公顷,1992年762公顷,1993年876公顷,1994年7000公顷。1994—1999年年均种植6667公顷以上,占蚕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2001—2008年“慈蚕1号”每年种植8700公顷以上,成为主栽品种。
  蔬菜
  1988年西华头园艺蔬菜场繁育茄子、青椒、番茄等种子。1993年,市种子公司在小安乡天灯舍村,选榨菜单株89株。1994年在市农垦场建立株行圃0.19公顷,收榨菜种子82.5千克;在市农垦场建立辣椒株行圃534平方米,种植单株41只,因梅季遭水灾而绝收。
  1995年逍林镇种子种苗场与上海浦东锦园蔬菜种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花椰菜杂交制种,当年生产种子3千克。
  1999年,市种子公司建立“高雄2号”秋大豆良繁基地0.3公顷、“台湾75”大豆良繁基地200平方米、“95-1”大豆良繁基地0.2公顷,共生产种子1.50吨。2000年从“台湾75”大豆中选单株130个,在杭州湾镇建立良繁基地13.3公顷,生产种子1.60吨。2001—2003年从“台湾75”大豆中选单株143个计48.2千克,在新疆建良繁基地生产种子35吨。
  2002年建立榨菜、雪菜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库1公顷,选7个地方品种,其中5个作品种资源保护。选单株250个,其中榨菜100个,建混系圃0.4公顷;雪菜单株100个,建混系圃0.37公顷。2003年建立繁育基地11.6公顷,为日商代繁干瓢、杂交黄瓜、杂交甘蓝、杂交萝卜、黄皮洋葱等6个品种的种子。2004—2006年,选四季豆“草原”单株1500个,通过提纯复壮,共产原种2.03吨,分别在慈溪和新疆加代繁育,生产良种29.80吨,累计种植795公顷。
  第四节 种子加工与包装
  种子加工
  1985—1990年,棉花种子用手工硫酸脱绒。因操作麻烦,废弃的硫酸又易造成环境污染,加工数量少。1991年市种子公司委托余姚市种子公司机械硫酸脱绒15吨,在全市各地试种。棉籽脱绒后成光子,适合营养钵育苗和地膜覆盖栽培,操作方便,出苗快,但露地栽培播后若遇多雨天气,出苗困难,容易烂籽,加上机械脱绒成本较高,后未推广。
  1996年市种子公司引进棉花种子包衣剂,在师桥、崇寿、新浦、浒山、观城、庵东、小安等镇(乡)示范2公顷。应用棉花包衣剂的棉种出苗比未用包衣剂的提早1天,出苗率高61.7%,成苗率高81.3%防病效果增35.1%,增产4%。但沿海棉地土壤含盐量较高,易烂籽烂芽,加上外来植棉农民操作粗,放,成本增加,棉农不甚欢迎。1991年5月市种子公司引进一套种子精选设备,6月27日精选小麦种子559千克,精选出种子535千克,占95.72%。同年精选早、晚稻良种129.24吨,小麦种73.62吨,合计202.86吨,占总销量的47.7%。1992—1995年精选大、小麦,早、晚稻种子共721.73吨。种子加工精选工作延续至2008年。
  种子包装
  1997年市种子公司对自繁的种子精选后进行包装:早、晚稻种子按每袋40千克包装,共包装208吨;油菜种子按每袋125克包装,共包装4.50吨;玉米种子按每袋
  0.5千克包装,共包装2吨。1999年油菜“高油605”按每袋125克包装,共包装6吨。2001年购置“丹麦D7103”
  风筛一台、“CA30”种子重力机一台及烘干包装计量成套设备,加工包装各类种子213吨。2002年包装蚕豆(每袋1千克)、油菜(每袋125克)等种子25万袋,“台湾75”大豆45吨。
  第五节 种子经营
  经营单位
  1960年建立县种子公司,全县农作物种子由公司独家经营,仅允许农户销售自产的蔬菜种子。为方便群众购种,1991年市种子公司在范市和庵东各设1家营销点,在各区(镇)农技站设立种子代销点。1997年营销点增至9家。
  1985年,县多种经营公司经营蔬菜种子。1993年,蔬菜开发公司开始经营蔬菜、瓜类种子。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开放种子市场,允许单位和个人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至2008年,全市先后有130余家企业登记经营包装种子,5家企业生产经营作物种苗。
  种子公司经营的品种和数量
  市种子公司是种子经营的龙头单位,其经营的种子数量多、品种全。1988—2008年,市种子公司营销棉花、水稻等12类种子,近千个品种的种子累计销售量2.68万吨。
  1988年棉花种子销量占全年各类种子销量的27.84%,稻谷和大、小麦种子分别占33.47%和28.21%,三者合计89.52%。蔬菜、瓜类、大豆、蚕豆种子只占总销量的1.84%。1994年,棉种销量占总销量的11.32%,稻谷、麦类种子分别为38.76%、18.06%,三者合计68.14%,比1988年减少21.38个百分点。蔬菜、瓜类、大豆、蚕豆种子销量增至12.22%,比1988年增加10.38个百分点。2001年,蔬菜、瓜类、大豆和蚕豆种子的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升至34.23%,2003年达40.25(表9-11)。
  1988—2008年,市种子公司销售的种子中,棉花销量最多的是“中棉12”为3964.90吨,其次是“泗棉3号,”为780.58吨,“湘杂棉3号,”为345.28吨。其余各品种销量均在,40吨以下。早稻种子销量最多是“广陆矮”为1394.03吨;其他依次为“加育293”945.69吨;“二九丰”,244.86吨;“浙辐9号”216.86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80吨以下。晚稻种子销,量最多是“秀水11”,为1571.17吨;其他依次,为“宁67”1147.40吨;“甬粳18”388.95吨;“秀水110”386.61吨;杂交稻,368.62吨;“台202”284.18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190吨以,下。大麦种子销量最多,是“沪麦10号,”为1736.88吨;其次是,“早熟3号”,534.14吨;“浙原18”147.26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90吨以下。小麦种子销量最多是“扬麦5号”为885.75吨;其次是,“扬麦4号”653.56吨;“扬麦158”476.62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10吨以下。,玉米种子销量最多是“苏玉糯1号,”为184.74吨;其次是,“丹玉13”,146.23吨;“苏玉1号”19.82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12吨以下。豆种子销量最多是“台湾75”为403.52吨;其次是2号”,171.08吨。其余品种销量均在10~26吨之间。蚕豆种子销量多是“慈溪大白蚕”为1720.39吨;其次是“日本时豆”651.12吨;“慈蚕1号”360.02吨。油菜种子销量最多的“92-58系”,为415.83吨;“高油605”和“浙双72”分别为49.17吨和26.98吨。
  第六节 良种选育繁育基地
  良种繁育单位
  市农科所、国有农场和市种子公司是市农作物良种选育繁育的主体(见第十三篇第一章第四节《农业科研机构》和第七节《国有农林场与就业管理服务所》),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建立3家民营种子种苗公司从事作物良种选育繁育。
  良种繁育基地简介
  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 坐落于浒山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内。公司创办人潘德清,1981年开始经营蔬菜秧苗。1983年采用大棚覆盖技术育苗。1988年成立西华头园艺蔬菜场,繁育茄子、青椒和番茄等,年产种苗1300万株,供应周边镇村和镇海、北仑、余姚等地菜农。同时,对“宁波藤茄”、“羊角椒”和带豆“宁波绿带”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育种子200千克。2000年9月创办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占地8公顷,建连栋大棚1.5万平方米,标准大棚100只,建立品比试验、提纯复壮、杂交制种的良种繁育生产体系。
  公司于2005年育成茄子新品种“慈茄1号”该品种2008年2月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1997年在甜椒中发现变异株,经过,隔离繁育,系统选育,于2006年育成甜椒“慈椒1号”。该品种早熟高产,每公顷产量超过60吨,2004年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08年6月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检查验收,待审定发证。上述两品种每年制种5,00千克,生产秧苗1500万株。2003年后,筛选出“8788”大红番茄、“988”粉红番茄、”2001”辣椒等优良品种,还年产“黄壳灯椒”、“上海杂交70天”、“上海杂交90天”、“上海杂交120天”花椰菜等杂交种子50余千克。
  逍林镇种子种苗园艺场 园艺场位于逍林镇逍路沿村的镇农业示范园区内,是一家专业生产杂交花椰菜种子种苗的农场。创办人岑绍根,1984—1988年开展花椰菜种子提纯复壮工作,每年生产种子50余千克;1995年与上海浦东锦园蔬菜种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花椰菜杂交制种,当年生产杂交种子3千克,种子纯度、形状、色泽等性状均优于上海浦东锦园蔬菜种子开发有限公司自育品种,成为该公司花椰菜杂交制种特约基地,至2000年共为该公司制杂交种子170千克,并
  培育种苗480万株供当地和附近县市农户种植。2001年建立逍林镇种子种苗园艺场,建制种基地3.3公顷,搭建标准钢架大棚2.7公顷。花椰菜杂交种子,主要有“申花7号”(“70天”),“申花3号”(“100天”),还有“95天”、”90天”等品种,年制种350~400千克。种苗场生产的花椰菜株形紧凑,花球洁白、整齐、坚实,单球平均重约2千克,收获期集中,每公顷产量约30吨。种子按合同供上海,多余种子培育种苗约300万株。种苗场还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生产杂交茄子“甬茄1号,”杂交甘蓝“A03“、“B60”等种子。联兴韭菜种子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宗汉街道农业示范园区内,是一家集韭菜种子繁育、栽培、鲜韭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经营公司。公司创办人徐国样,1986年在0.2公顷承包地上生产韭菜种子约100千克,销往萧山、嘉兴等地。1999年成立联兴韭菜种子有限公司,建基地33公顷。2001年注册成立韭菜种子繁育场,繁种面积10公顷,种子销往杭州、金华、萧山、嘉兴及上海、辽宁省本溪市和吉林省。2002年通过上海市农科院销往韩国1吨种子。2003年,从本地良种“慈溪阔叶韭菜”中系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寒、抗病的“慈韭1号”(自定名)。该品种株高56厘米以上,叶宽1~1.8厘米,色绿,食用部分纤维含量少、香味浓。单株重28克,全年可收5~7次,每公顷产量15吨以上。2003—2006年繁种面积扩大至20公顷,并委托龙山、观城镇30余户农民代繁,年产种子30~40吨。种子除国内销售外,还销往韩国13吨。2007—2008年,因生产种子成本提高,利润减少,年产种子压缩至10~15吨。
  公司除生产“慈韭1号”种子外,还年产青韭、韭黄、韭薹等350吨,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
  第五章 设施农业
  第一节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栽培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民在早稻育秧开始采用薄膜覆盖技术。70年代后期,棉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棉苗,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80年代初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90年代初在粮棉瓜果生产上广泛应用。1991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2万公顷。2008年为8100公顷。
  地膜应用
  水稻 1988年早稻地膜育秧327公顷,占全市秧田面积的30%,比1987年增加7.5个百分点。1996年为910公顷,占99%。至1999年一直稳定在90%以上。2000年后,早稻种植面积锐减,加之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地膜育秧面积随之减少,2008年仅为1.3公顷。
  棉花 1988年,棉花地膜覆盖栽培5180公顷,比1987年增加25公顷。随着棉花生产的起伏,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上下波动。1991年为10060公顷,占49.2%。1999年下降至3371公顷,占43.2%。2000年后,地膜覆盖面积为667~1230公顷。
  其他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膜覆盖栽培在草莓、西瓜、番茄、甘蔗等作物上开始应用。1993年,瓜、菜地膜覆盖1900公顷。1999年为2760公顷。2008年为7420公顷。
  2003年横河镇梅湖村村民用地膜覆盖杨梅,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小拱棚
  小拱棚的发展
  玻璃暖棚 1952年,永凝乡一村(现为宗汉街道新塘村)一农户学习日本技术,在培育蔬菜秧苗时,用砖块向阳筑起后高(40厘米左右)前低的斜面泥墙,上盖6扇由3~4块30厘米×40厘米玻璃组合的玻璃窗密封,土中深施猪厩肥发酵增温。在此环境中育秧,时间提早,秧苗成活率高,苗势健壮。后为周边育秧农户模仿,广泛应用至20世纪70年代初。
  薄膜小拱棚 1963年有稻农用毛竹片作支架,搭成高约40厘米、宽1.2~1.5米的小拱棚,上覆塑料薄膜,用于水稻育秧。1982年,浒山镇石桥头村一农户用长140~160厘米的毛竹片搭建宽100~120厘米的小拱棚,种植番茄。1983年改成棚宽400厘米、每棚3~4畦的无柱中棚。
  为提高保温保湿效果,小拱棚常与地膜、大棚配套应用。即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再用小拱棚覆盖,或在大棚内温度低于5℃时套覆小(中)拱棚,多至两个。
  小拱棚应用
  育苗 20世纪50年代,玻璃棚用于蔬菜育苗。1963年小拱棚开始用于水稻育秧。1973年应用于棉花营养钵育苗。1982年起用小拱棚培育番茄、西瓜、茄子等类秧苗。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小拱棚育苗面积逐渐扩大,1988年小拱棚面积为340余公顷。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后,因大棚操作方便,小拱棚育苗面积减少。
  生产 20世纪90年代初,坎西乡有农民用小拱棚栽培玉米(生长前期)、夜开花等作物。1995年,鸣鹤镇一农户用小拱棚覆盖茭白一个月半,产品提早7天上市;1997年,该镇小拱棚栽培茭白推广170公顷。1999年,三北镇一农户在市第二农场用小拱棚种植韭菜5公顷,当年收割3次,每公顷产量75吨,产值2万余元,次年收割5次,产量15吨。2008年,全市用小拱棚栽培农作物1667公顷。
  第三节 大棚
  大棚生产的发展
  1983年,白沙一育秧专业户搭建大棚培育蔬菜秧苗。1985年,县蔬菜办公室引进钢管大棚9个,在浒山镇团圈村用于蔬菜育苗,并供菜农种植番茄0.43公顷。1986年,浒山一蔬菜专业户搭建毛竹大棚种茄子0.23公顷,收获茄子17.25吨,折每公顷产量75吨。20世纪90年代初,毛竹大棚在各地零星出现。1992年8月,市农业局综合股从上海引进“GP-622”型单体钢管大棚4个,在浒山镇施山村种植草莓,比露地种植草莓提早上市4个月,每公顷产值超15万元。1994年,市园艺园用钢管大棚种植草莓、香瓜和葡萄等0.8公顷供农民学习参观,示范作用明显。1996年冬全市大棚栽培面积351公顷。2000年冬为755公顷。2002年,市政府对农户搭建钢管大棚实行经济扶持,大棚栽培面积迅速增加。2002—2006年,市财政累计补助钢管大棚(包括部分改良型大棚)1991万元,建大棚573公顷。
  2008年全市有大棚面积2486公顷,其中钢管大棚493公顷,毛竹大棚1733公顷,改良型水泥大棚253公顷。钢管连栋大棚7公顷。
  大棚类型
  毛竹大棚 用毛竹片制成弓形支架,弓背高2.0~2.5米(高1.6米左右的称“中棚”),跨度6米,竹片间距50~60厘米。大棚长约30米,棚两头设门。棚架腰部至顶部的塑料薄膜用绳固定,中部以下薄膜可上下移动,用以通风、降温和排湿。
  钢管大棚 GP-622型:跨度6米,长30米,拱间距0.6米,棚高2.5米,肩高1.2米,主拱杆采用直径22毫米、厚度1.2毫米的热镀锌管,零配件采用热镀锌板冲压成型,棚体两侧设手动卷膜装置,棚两头设移门。2001年前搭建的钢管大棚以该型为主。GP-825型:跨度8米,长度30米,拱间距0.7米,棚高3米,肩高2米,主拱杆采用直径25毫米、厚度1.4毫米的热镀锌管,棚体坚固耐用,棚高空间大,适于种植高秆作物。2002年后推广该种型号为主。
  改良型水泥大棚 按钢管大棚的规格,直柱用10厘米×10厘米钢筋水泥柱,上用弓型钢管固定,肩高2米,棚顶高2.6~2.8米,经济实用。有的搭成连栋大棚,每个棚面积约1公顷,用于葡萄栽培。
  连栋大棚 标准钢管连栋大棚跨度7米,棚高5米,肩高3米。1997年市种子公司从上海引进一个连栋大棚,面积3333平方米,培育蔬菜、甜玉米、豆类等秧苗。2002—2003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长河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建连栋大棚2.5公顷、2.1公顷。智能化连栋大棚是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安装温湿调控设备,包括遮阳系统,风机湿帘降湿系统,加温、保温装置,排湿通风装置等,同时配备移动苗床、喷滴灌设施,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控制检测系统等。2008年2月底,全市建智能连栋大棚33780平方米(包括智能化玻璃暖房1650平方米)。
  大棚应用
  蔬菜栽培 1993年全市利用大棚种植茄果类蔬菜105公顷,每公顷收入48330元,比露地种植增收139%。1993—1996年三北镇方马村种植草莓38公顷,每公顷收入19.65万元。浒山镇西华头村一农户在1公顷大棚内用番茄套种黑藤茄的方式,番茄产值16.98万元,黑藤茄产值14.55万元,花椰菜产值4.20万元,合计产值35.73万元。2001年全市大棚种植蔬菜瓜果面积816公顷,其中茄子208公顷,番茄269公顷,草莓178公顷,菜椒161公顷。
  1995年观海卫镇湖东村、昌兴村种植0.17公顷大棚茭白,提前半个月上市。
  食用菌生产 1997年,横河镇孙家境村一农户在稻田搭建35米×6米的4个大棚种植平菇,总产15吨,收入3.7万元。2006年宗汉街道新界村熙栋果蔬农场在1.33公顷大棚内栽培秀珍菇,当年产菇20吨。2008年7月该场大棚扩大至2公顷。2007年7月天元镇建青蔬菜菌菇农场,栽种2.7公顷大棚黑木耳、香菇、秀珍菇、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共产菇35吨。2008年收菇105吨。
  水果种植 1994年大棚应用于葡萄生产,提早成熟,病害减轻,品质提高。2007年新浦镇六塘南村48户农户种植大棚葡萄1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15.3万元。2002年掌起镇洪魏村农户试用大棚覆盖3株杨梅,提早一星期上市。2008年周巷镇和观海卫镇建立大棚梨园,面积1公顷,梨果色鲜泽,糖分提高,提前半个月上市。
  水产养殖 2004年,庵东、崇寿两镇6家对虾育苗场采用大棚保温培育虾苗8.5亿尾。2007年庵东镇金利、红辉2家对虾育苗场,育虾苗12.0亿尾。2008年庵东镇一渔业合作社搭建7公顷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
  2005年5月市水生景观科技开发中心投资200余万元,在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热带观赏鱼繁殖水池1700立方米,从广东、天津引进亲本鱼种1.4万余尾,2006年5月育成七彩神仙、燕子、龙鱼、宝石等名贵热带鱼种和红白、黄金、孔雀等名贵锦鲤观赏鱼70多万尾。
  育苗 智能化连栋大棚主要用于育苗生产。2003—2008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9公顷智能化连栋大棚培育出西瓜嫁接苗、玉米苗和芽甘蓝秧苗等共2100万株,一串红、矮牵牛、四季海棠、菊花、瓜叶菊、仙客来、一品红等20余种草花250万盆。2003年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利用5800平方米智能化连栋大棚,培育绿花菜、白毛豆等穴盘苗3600万株,至2008年底累计育苗
  1.21亿株,栽种2673公顷。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引进智能化连栋大棚7330平方米,至2008年年培育蝴蝶兰约100万株。
  第六章 农业节水技术
  旱地灌溉历来多用肩挑手提或引水沟灌。1994年引进喷滴灌技术,2003年推广329公顷,每公顷成本22500~45000元。2003—2008年共投资6120万元安装喷滴灌设施,其中市、镇两级政府补助290万元。2008年全市喷滴灌面积1010公顷。
  第一节 喷灌
  管网喷灌
  1998年宁波台逸农业有限公司在周巷镇新潮村租包梨园12公顷,1999年采用棚架式栽培加管网喷灌培育梨树,节水省工增产效益明显,在周巷梨园逐步推广。2005年,周巷镇新缪路村成和梨业、华明果蔬农场、建鸿果蔬农场、丰田果蔬实验农场、成洲农场等5家农场共投资280余万元,在连片57公顷棚架式梨园中安装管网喷灌设施,集除虫、防病、根外追肥、喷灌于一体,年节水70%,每公顷节工本1200元,增产20%~30%。2008年全镇推广130余公顷。
  旋转式喷灌
  2003年宗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用旋转式喷灌设施23公顷,节水50%。2006年桥头镇成达农场投资130余万元,安装喷灌设施33公顷。2007年,森禾种业有限公司安装喷灌设施用于2.7公顷绿化苗木的培育。2008年5月,桥头镇上林湖村投资1.2万元,对0.67公顷杨梅园采用喷灌技术,以保证杨梅膨果期所需水分。
  悬挂式微喷灌
  大棚内一般采用悬挂式微喷,微喷头安装在离地面2.2~2.5米高处,间距4米。2001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计出棚群和单棚的喷滴灌系统,经测试微喷可节水50%,每公顷省工150工,增产20%~30%。微喷喷水匀细,操作方便,适合夏秋蔬菜生产,更适瓜菜、花卉育苗。2008年,全市大棚应用微喷40公顷。
  第二节 滴灌
  滴灌技术
  将管道裸铺在作物行间,或埋入地面30~40厘米深处,滴头间距的30厘米。通过运作系统将水逐滴渗入作物根基,避免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一般能节水70%。还可同时配施肥料,达到省工、省力、省本之目的。
  滴灌应用
  1992年,市农业局综合站从省农科院引进塑料软滴管在草莓上试用。1994年市园艺园在草、蔬菜、瓜果、梨园中应用2公顷。1995年庵东镇农办在江南村对2公顷棉花进行滴灌抗旱试验,因产投比低而未推广。2001年前在草莓、蔬菜生产中零星应用。2002年节水农业技术由市科技局立项,市政府给予35%的经济补助,应用面积扩大。2005年应用596公顷,2008年为780公顷。主要集中在农业示范园区,应用于蔬菜、草莓、瓜果等作物,其中浒山“万亩畈”、长河创汇蔬菜示范园区427公顷,宗汉、桥头、观海卫、范市、横河等镇农业园区335公顷,掌起镇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公顷。
  第七章 高新农业技术
  第一节 生物技术
  组织培养
  1992年,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建立组织培养实验室,当年用草莓“丰香”品种的茎尖在温室培育草莓脱毒苗,至1994年共培育2800余株,大田繁育2万余株,因草莓产量未明显提高,脱毒苗未推广。1994—1998年,市棉科所科技人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花卉品种,育成大岩桐、扶郎、竹节秋海棠、长寿花、金边瑞香、绿巨人、君子兰、芦荟、一品红、非洲紫罗兰、康乃馨等11种花卉试管苗5000余株,成活4000余株,分别由棉科所花圃和萧山棉麻所花卉中心种植。2002—2005年培育出中华兰花、大花萱草等。2006年培育出非结球芽甘蓝2000株栽于大田,其生物性状、经济产量及品质(包括糖度、氨基酸、类黄酮含量)等均优于常规苗。2003—-2008年,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市农业创新示范园区等4家单位也先后组建组织培养实验室。
  性信息素诱虫
  雌性昆虫性成熟后会在腺体中分泌释放信息素,吸引雄性昆虫交配。利用昆虫这一天性,将人工合成的雌性昆虫性信息素放置在诱捕器内,引诱雄性昆虫入诱捕器进行诱杀。1998年市植保站从山西运城引进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在浒山测报点诱杀棉铃虫,效果明显。1999—2000,年在逍林农垦场和市农垦场棉地应用100公顷。1999年市植保站从中国农科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昆虫研究所分别引进小菜蛾、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性诱剂,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用30公顷。2003年冬从台湾引进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和配套的干式诱捕器在浒山、宗汉、长河等地蔬菜生产中应用,一季蔬菜少用药两次。2005年8月26日至9月1日在长河镇沧北村调查:应用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治的蔬菜与常规施药的大田相比,斜纹夜蛾田间虫口减少75.3%~93.8%,田间落卵量减少83.1%91.5%。应用甜菜夜蛾性诱剂防治与常规施药的大田相比,甜菜夜蛾田间虫口减少35.2%~54.0%,田间落卵量减少38.9%~53.8%。2005年华桥模具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干式诱捕器。至2008年全市累计推广信息素诱蕊27.25万枚,干式诱捕器7.9万套,应用面积5633公顷次。
  第二节 生态农业技术
  资源利用技术
  间作套种 棉区农民历来有间作套种的习惯。坎墩是慈溪农作物间作套种形式较多的地区,该地农民根据作物植株的高矮差、生长季节差有多种间作套种模式。1989年后,大路沿村采用蚕豆=西瓜(春玉米)=秋玉米+秋大豆=冬菜间套方式,一年5熟。具体做法为:畦宽2.2~2.4米,冬季畦两边种蚕豆,密度约2200穴;4—5月蚕豆行间套种一行西瓜(春玉米),密度350~400株(春玉米18002000株);7日中旬蚕豆收获后种植两行大豆,7月25日至8月初西瓜与大豆行间套种一行秋玉米,密度1800~2000株;10月中下旬大豆收获后移植小白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该地以蚕豆=棉花=西瓜=花生=菜的模式种植70余公顷,每公顷产值5.1万余元,比常规粮棉间套栽培模式增收2倍以上。其他间作套种的模式还有蚕豆=春大豆=夏玉米(菜)+冬菜,蚕豆=西瓜=夏大豆=冬菜,冬春莴苣+夏玉米=秋大豆十冬菜等。1999年,杭州湾镇采用榨菜+黄瓜+秋刀豆模式种植200余公顷,年每公顷收入67500余元。
  立体种植 周巷镇于2001年在梨园待梨树落叶后套种榨菜、莴笋等770公顷,每公顷增收1.47万元。崇寿镇一农户2007年在7公顷大棚葡萄下套种西瓜,每公顷增收4.5万多元。水果农场、种植大户、丝瓜络种植户广泛采用这种立体种植方式。
  水产立体养殖 海水立体养殖主要有鲻梭鱼与虾类、虾类与青蟹、虾蟹类与贝类混养等模式。淡水养殖有鲢鱼、鳙鱼、青虾、河鳗、黄颡鱼混养,鲢鱼、河蟹、青虾混养等方式。2000年,龙山新围6号塘承包者在4公顷海涂中放养文蛤苗1400千克、泥蚶苗5千克、刀额新对虾苗100万尾、青蟹3.6万只,年总产值25万余元。2000年,凤湖水库承包者利用100公顷水面放养鲢鱼苗3吨多、蟹苗3千克,搭养少量青虾苗种,年底起捕白鲢30吨、河蟹1500)多千克,加上青虾及其他淡水品种,收入20多万元。
  农牧结合 20世纪90年代,农技人员把蜜蜂引入大棚,助大棚草莓、油桃和西瓜等作物授粉,作物平均坐果率提高30.8%。2008年,全市有260余公顷大棚草莓放养蜜蜂,增收780万元。2000年,观海卫镇翁家岙村一农户在山地竹林中养鸡,肉鸡肉质鲜美,销路畅。2007年,全市山地养鸡20多户,出栏10多万只。
  废弃物利用技术
  生活污水(污泥)—肥料—作物 1998年市污水处理厂以污泥为原料,研制成“功益”牌系列有机无机复合肥。经多年、多点在榨菜、玉米、包心芥、西瓜、萝卜、马铃薯等作物上应用试验,比不施肥的增产6.9%~295.2%。2001—2005年累计施用2000多吨。
  畜禽粪便—复混肥—作物 中慈生态肥料有限公司于1999年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研制成“中慈”牌有机、无机系列复混肥料,处理鸡粪4万多吨,生产有机肥料8000余吨。2004年用于黄瓜试验,产量比施用俄罗斯产复合肥增54.1%。2004年,市宇欣畜禽养殖场、龙山山下万头养猪场和西门外伏龙牧业公司等5家养猪场相继采用干粪无害化处理技术。2008年,用畜禽排泄物制成肥料3500余吨。
  人畜粪便—沼气—肥料—作物 2002年,周巷镇利用公厕粪便,在蔬菜基地建造1个容积40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液6000吨。施用后甘蓝菜可溶性糖增加3.66%;青花菜花球紧实,增产13.7%;大葱增产20%。76公顷蔬菜基地施用沼液,年增收15.6万元。沼气池日处理公厕粪便10~13吨,产沼气120立方米,供20~30户农户使用,每年节约燃料费约1万元。
  2004年,龙山养鸡公司建50立方米沼气池1个,把鸡排泄物转化为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沼液肥田。2008年,全市52家猪、禽、兔、奶牛等畜禽养殖场投资1185.42万元,建沼气池90个,总容积7730立方米。
  环境保护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诱虫 1999年推广200盏。2008年推广500盏,覆盖1670公顷。频振式杀虫灯主要诱杀斜纹夜蛾、小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灯蛾、天蛾、金龟子、蟋蟀、蝼蛄、飞虱、叶蝉等。据1999年9月调查,单灯诱杀斜纹夜蛾851头、甜菜夜蛾70头。2005年7月宗汉示范场开灯3天,单灯诱杀金龟子0.5千克。
  防虫网覆盖 以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聚乙烯为原料,拉丝制成网状制品,覆盖棚架上,成为人工隔离屏障,有效阻隔菜青虫、菜螟、小菜蛾、斜纹夜蛾等多种害虫在蔬菜上繁衍危害。2003年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2004年全市推广106公顷,2008年推广300公顷。
  黄色粘板除虫 害虫对黄色有特别敏感的特性,在黄色板表面涂刷黏液,诱其触及并粘住致死。2006—2007年在非结球芽甘蓝田中推广4万张,涉及面积70公顷。黄色粘板可诱杀蚜虫、烟粉虱、蓟马、斑潜蝇等体型较小且具趋黄色特性的害虫。2005年10月在桥头镇非结球芽甘蓝地调查,每公顷放置900张黄色粘板,7天后对烟粉虱控制效果为65.3%。至2008年全市累计应用9万张。
  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防治蜜蜂病害 2003年市农业局科技人员在市蜜蜂良种繁育场和新浦镇联合蜂场试用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EM防治蜜蜂爬蜂病、蜂螨等蜜蜂传染性病害,有效解决应用抗生素药物防治蜂病后造成的蜂产品药物残留量超标问题。2004年横河镇童岙蜂场和市康辉蜂业专业合作社应用。2008年全市有5.3万群蜜蜂采用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EM防治蜜蜂传染性病害。
  物质循环利用技术
  农牧渔结合 1994年,浒山海涂水库股份合作渔场以65公顷水库养鱼,库边建猪场一座,用猪排泄物肥水养鱼,在海涂堤坝和塘埂种植蔬菜、豆类、杂粮等农作物3公顷,用蔬菜、杂粮等喂猪,草料喂鱼,建成一个生态环境物质循环系统。当年节约鱼饲料20余万元,收获水产品350吨,出栏肉猪2000头,农作物总产约40吨,年获利40余万元。
  种草养鹅、养兔 1997年观海卫镇11户农户种植1.67公顷黑麦草喂鹅。1998年发展到49户,种植黑麦草3.33公顷,是年出栏肉鹅2.1万只,存圈种鹅3800只,增加产值156.3万元。稻田通过黑麦草种植,培肥地力,单季晚稻每公顷比空闲田增975千克,减少肥料成本18.4元。2003年,全市种植牧草670公顷,为40余万只鹅和近40万只獭兔提供饲料。
  养虫喂鸡 2006年观海卫镇三塘村杭州湾蛋鸡合作社,从安徽引进蝇幼虫喂鸡技术,即把蝇蛆培育成家蝇,家蝇繁殖产卵,孵化成虫喂鸡,较鱼虾粉等饲料喂鸡,产蛋率提高,蛋大质优,延长高温季节产蛋高峰期。2008年,全市有两家养鸡场饲喂8000多只蛋鸡。
  第三节 数字农业
  2008年,宁波大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书鉴农场开发宁波市慈溪国家农业园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农业生产。农场有耕地200公顷,以种植西兰花为主。农场内安装36个能旋转360。的电子探头,影像进入监控平台数字农民监控中心,通过互联网络传送至电脑,种植户在网上即可了解蔬菜生长情况。同时还安装精准施肥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测出每块耕地土壤养分、盐分、pH值等,经过计算机运算,得出作物所需氮、磷、钾等养分用量,指导施肥。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