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主要淡水养殖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9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主要淡水养殖种类
分类号: S964
页数: 5
页码: 332-3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渔业主要淡水养殖种类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淡水养殖种类演变和主要淡水养殖种类简介两方面,另附“WFP-2700”项目工程。
关键词: 慈溪市 养殖种类 淡水养殖

内容

淡水养殖种类演变
  传统淡水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鳊、鲫鱼等。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白鲫和异育银鲫。1993年后陆续引进鳜鱼、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澎泽鲫鱼、草胡子鲶鱼、太湖大银鱼、罗氏沼虾、牛蛙、美国青蛙等近30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异育银鲫为主养品种。2003—2008年南美白对虾为主要养殖品种。河鳗、甲鱼、河蟹等特色品种亦有少量养殖。
  主要淡水养殖种类简介
  异育银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国水产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80年代中期,市水产局从上海奉贤和浙江湖州各引进鱼苗10万尾,分别投放于四灶浦渔场和东山头渔场,因其生长速度、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本地鲫鱼和白鲫而迅速推广。1988年养殖105公顷,产量41吨。1991年异育银鲫替代本地鲫鱼和白鲫,养殖面积发展到930公顷,产量745吨。90年代中期,85%以上的池塘养殖异育银鲫,采用“一次放养、长年捕捞”或“轮捕轮放”方式,年每公顷平均产量6000~9750千克,收益3.75万元~6.00万元。1996年养殖1658公顷,为最多。2000年产量8784吨,为最高。南美白对虾引进推广后异育银鲫销路走淡,2008年养殖面积减至324公顷,产量2102吨。养殖区主要集中在观海卫、庵东和崇寿镇,3镇养殖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70%。周巷、附海、新浦、掌起和龙山等镇亦有少量养殖。
  异育银鲫的养殖池面积一般0.1~0.7公顷,池水深1.5~2米。除专养外,常与梭鱼、鲻鱼混养。12月至翌年1月水温4~8℃时放养,每公顷1.80万~3.75万尾。饲料以黄豆饼、菜籽饼、4号粉、麸皮等和专用配合饲料为主,生长旺期一般投喂存塘量的5%~6%,前期和后期略减。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6月后池水深保持1.5米以上。水质变浓、变色时,换三分之一以上池水,连续2次,并使用有益生物制剂。高温季节,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下半夜开机至日出。异育银鲫发病,用二溴海因、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大蒜等防治。4月至5月中旬前后起捕部分异育银鲫,5月底前套养异育银鲫片子。起捕时先排部分池水,用大目网拉网起捕,再干塘捕净。
  鲤鱼 又名“鲤子”在江河湖库中产卵繁殖。尾部稍红,形态较美,因其善于逆水蹿跳,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象征吉祥,之意。人们在祭祖、生日、建房上梁时,用作供品,后放归江河。1953年在白洋湖养殖鲤鱼。1983年后,先后引进散鳞镜鲤、黄河鲤(铜盆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元江鲤、团鲤及杂交种丰鲤、荷元鲤等品种。历年养殖产量约占淡水鱼总产的800~10%。1989年全市总产1204吨,1991年1335吨,为最高。2003年后年产350~500吨。2008年全市养殖146公顷,产量349吨。鲤鱼一般混养于水库、湖泊和河江中。
  鲢鱼 又名“白鲢”是四大传统家鱼之一,系20世纪80—90年代养殖的主要鱼种。1989年产量2712吨。1991年为36,76吨,占全市淡水鱼总产的30%。随着水产种类的增加,人们对鱼类品质要求提高,白鲢养殖面积减少。2008年养殖935公顷,总产2783吨。
  鳙鱼 亦称“花鲢”、“胖头鱼”。头大且肉质细嫩,鱼头常作宴席主菜,市场上畅销。鳙鱼是传统的淡水品种,摄食浮游动物,性温,易捕捞,多在水库养殖。1989年产量226吨。1991年为409吨。1993年,浒山海涂水库放养2~3龄鳙鱼约5000千克,当年12月起捕,平均每尾4.5千克,产量40余吨。1998年全市产量增至1075吨,2001年达1779吨。2008年养殖453公顷,产量1256吨。
  鳖 亦称“甲鱼”。肉味鲜美可口蛋白质含量丰富,具有滋补功效,属高档水产品。鳖甲是名贵中药材。鳖在内陆水域生长,人们用挖,掘、诱钓等方式捕捉。由于水域污染,自然产品逐渐减少。1988年,石堰乡横山村村民挖鳖塘0.3公顷,放养10克左右幼鳖1.5万只,两年后单只重约500克,产量4000余千克,收益24万余元。1993年万顺鳖业有限公司在西三水产养殖场建温室460平方米,鳖场5公顷,每平方米放养稚鳖50~100只/平方米,幼、成鳖5~10只,年产商品鳖4万余只。2000年全市产量37吨,2003年为25吨。2008年全市养殖32公顷,产量57吨。周巷镇奥力水产养殖场1.2万平方米温室,年产稚鳖30万余只,产值700余万元。胜山镇清水潭农庄有1.6公顷鳖塘和2000平方米温室,年产日本中华鳖稚鳖1.3万余只,商品鳖2.5吨,净利润150余万元。龙山镇陈飞林养殖场的5公顷池塘,鳖与鱼、蟹混养,年产鳖约2吨,产值100万元。
  鳖塘分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池底铺细沙。亲鳖池的一侧堤坡铺50厘米厚的细沙至堤面,便于产卵。堤坡与地面呈30度角。池塘四周砌筑高2米围墙或用铁丝、尼龙绳围栏,防逃逸。饲料以配饵为主,辅以小杂鲜鱼;亲鳖池以投喂螺蛳为主,辅以配料。一天两次,投喂量视鳖体大小而定。
  河鳗 又称“鳗”、“鳗鱼”、“鳗鲡”等。鳗苗靠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尚无先例。慈溪海域盛产自然鳗苗。1975年,庵东农场建土池养鳗0.2公顷。1987年龙山镇建养鳗场0.58公顷,1990年扩建2公顷。1989年市水产局、水利局和外贸局合资在杜湖兴建养鳗场0.85公顷。1995年福建省宁德县一养殖户在窖湖水库建大棚温室养鳗场0.45公顷,土池0.43公顷。2000年徐龙鳗业公司在龙山建80公顷土池养河鳗,当年产量186吨,第二年546吨。2001—2003年西三养殖场建土池2~3公顷养殖河鳗。鳗以出口日本为主。由于鳗价波动大,发展不稳定。2008年无专养鳗塘,仅有部分水库和池塘少量放养,自然生长。河鳗采用两种养殖方式:一为水泥池覆盖大棚,微咸水养殖;二为土他塘养殖。慈溪的河流与杭州湾相通,每年有一定量的河鳗洄游,年捕获10~20吨。
  草鱼 亦称“鱼”是传统养殖品种。“2700工程”实施后,养殖面积快速增加。1987年产量1665吨,最高的1994年为,3482吨。2000年后年产约1000吨。2008年,全市养殖195公顷,总产715吨。草鱼主要养殖在近海涂淡水鱼塘。草鱼喜食草,198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新疆奇台县引进“苏丹草”在东山头渔场种植喂鱼,每公顷鲜草产量180吨。1988年从湖州、杭州等地引进“宿根黑麦草”冬播春收,每公顷产量75吨。草鱼粪便能肥水,为滤食性鱼类提供食料,故常与滤食性鱼类混养。1,989年东三水产养殖场在0.5公顷池塘中分次投入草料32吨喂草鱼,草鱼粪便供喂花、白鲢。鱼塘不施肥,不投喂其他饲料,年底起捕草鱼1050千克,花、白鲢1500千克。
  草鱼有出血病、赤皮病和肠炎病等,1991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放养前将草鱼种存养在茛宕液中防病,成活率达90%以上,比不存养的高10个百分点。
  白鲫 亦称“大阪鲫”、“高背鲫”形似鲫鱼,色如白鲢,原产日本大阪。1982年市水产局从湖州菱湖引入,在西三、汛潭渔场与四大,家鱼混养,当年12月起捕,单条重200300克,比同龄本地鲫鱼增重30%以上。1983年后逐渐成为池塘主、混养品种之一。1989年白鲫搭养比例达48%。同年白鲫出血性鱼病暴发,其中观海卫镇五洞闸渔场13公顷成鱼塘在7月1—9日白鲫死亡计25吨。因鱼病防治较难,之后放养量锐减。1995年,胜利闸渔场1.06公顷池塘采用白鲫、异育银鲫混养,12月起捕,收白鲫1878千克,净值14600元,收异育银鲫9712千克,净值59200元。白鲫较异
  育银鲫产值低75%,1996年后不再养殖。
  河蟹 俗称“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河口浅海中繁殖,淡水中生长。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市民喜,爱的名贵水产佳品。,20世纪50年代,河道野生毛蟹多,常出没于棉地,慈溪“棉地大毛蟹”因此出名。随着大规模海涂围垦,生态环境改变,河蟹资源锐减。70年代,市水产部门组织人员到江苏太仓浏河、上海崇明等地捕苗、购苗,投放到慈溪河江,放流增殖,其中1976年购苗176.5千克,投放于龙山、观城两区13乡的河道、水库。1985年田央乡田央陈村村民开挖蟹塘48平方米,放养0.3千克蟹苗,当年收获成蟹5.85千克。1986年突破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关,龙山农垦场培育出蟹苗,河蟹养殖开始兴起。当年全市有17户农户养殖河蟹1.5公顷。1989年产量5吨。90年代,水域污染,河蟹自然生长量骤减,供需矛盾突出,养殖面积增加。1997年产量升至102吨,最高的2000年达187吨,后在100~160吨徘徊。2008年,全市养殖河蟹133公顷,产量69吨。河蟹养殖主要在池塘和水库。
  其他淡水养殖种类
  革胡子鲶 1993年附海镇郑家浦村从湖北武汉引进苗种,专塘养殖4个月,最大个体1千克,每公顷产量9000千克。1994年胜利闸渔场将革胡子鲶与四大家鱼混养。995年,东二乡罗北村专塘养殖革胡子鲶10公顷。
  美国鮰鱼 1989—1996年,浒山渔工商公司从武汉、海南岛引进两种美国鮰鱼。一为斑点叉尾鮰,型似黄颡鱼,体色似本地鲶;二为云斑鮰,形如本地鲶,体像黄颡鱼,在池塘及水库中放养。云斑鮰二龄最大个体2.5千克,斑点叉尾鮰二龄最大个体2千克。
  河蚌育珠 1977年后,沿海乡太平闸村、师桥镇三大队和八大队及云城乡的少数农民利用褶纹冠蚌育珠,1977—1987年全市共育珍珠125千克,其中1987年为21千克。1988年后养殖面积扩大,当年产珠46千克。1994年在窖湖水库利用三角帆蚌育珠,存塘3万只,湖面搭毛竹棚架,下吊网袋,每袋中放蚌6~8只。1988—1996年全市产珠556千克,其中最多的1995年产珠83千克。
  罗氏沼虾 又名“马来西亚大虾”。1994年浒山联合渔场和市农垦场渔场分别从上海、平湖引进10万尾和15万尾试养,均获成功。因产品滞销,发展缓慢。2006年养殖5.8公顷。
  罗非鱼 1978年,白沙镇高河塘村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苗6000余尾,当年试养成功,但口味欠佳,在水产品紧俏的情况下尚有市场。后相继引进“尼罗”、“奥利亚”、“红罗”、“吉富”等系列罗非鱼。水产养殖业发展后,罗非鱼价格低廉,销售困难,终致无人养殖。2003年4月里杜湖水库蓝藻暴发,市水产研究所从鄞州购入55尾/千克规格的尼罗罗非鱼种1900余千克,投放水库近一年,水质明显好转。
  附:“WFP-2700”项目工程
  “WFP-2700”项目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浙江省杭州湾低洼盐碱荒地开发发展淡水养殖项目之一。20世纪70年代,沿海1467公顷已围海涂晒盐偏淡、种棉太咸。1979—1980年,西三乡涂汛潭村挖塘16公顷养鱼,产量每公顷870千克。1982年东三乡将50公顷左右盐田挖塘养鱼,54个养鱼劳力年净收入由晒盐时的101元增加到1300多元。于是,海涂挖塘养鱼迅速发展,1983年发展到14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2783千克。
  1984年,慈溪沿海荒涂养鱼项目列入联合国“WFP-2700”项目。同年7月,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开发万亩鱼塘的决定,县成立“2700”项目指挥部,27个有关镇、乡成立领导小组。工程于11月开工。世界粮食计划署用“以粮代赈”的方式向慈溪无偿提供小麦2.16万吨、食油360吨,折合514.85万美元。慈溪县拨木材71立方米、钢材227吨、水泥5000吨支持工程建设。项目于1986年8月竣工,计建商品渔场40家、鱼塘713公顷,其中成鱼塘580公顷、鱼种塘133公顷、鱼苗孵化场1座。项目边建设边投产,1986年产商品鱼2650吨、鱼种240吨,生产鱼苗200万尾。1987年鱼塘扩大到933公顷,产鱼4872吨。同时建冷库2座,库容350吨,购活鱼运输车1辆、挂浆机船115艘及泥浆泵、潜水泵、增氧机、水质改良机等一批渔业生产机械。1985年,欧洲共同体无偿援助105万欧洲货币(约120万美元),与“2700”项目配套,在慈溪建年产饲料1万吨的鱼用饲料厂1家。“WFP-2700”项目的实施,为慈溪渔业生产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