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7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捕捞
分类号: S97
页数: 4
页码: 313-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渔业捕捞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近海捕捞和淡水捕捞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慈溪市 渔业 捕捞

内容

第一节 近海捕捞
  近海捕捞产量
  海洋捕捞起源较早,宋代已有下海捕鱼记载。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大至,时观海卫渔民吴宗二十四等,有船十余艘,临山、观海两卫把总张四维发牌,令其出入海岛,刺探敌情。
  1949年,捕捞产量210吨。1956年全县有木帆船100余艘,下海渔民近千人,以浅水涨网作业为主,尚有串网、跳网和溜网等,海水捕捞产量2065吨,比1949年增加8.8倍。1958年后发展机动船捕鱼,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提高,近海捕捞业得到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减,近海年捕捞产量在1000吨上下徘徊。1995年国家实施休渔期制度,其中东海每年6月15日起禁渔3个月,海洋渔业资源增加。1999年捕捞产量达5293吨,2008年为4748吨(表8-4)。
  近海捕捞方式
  近海捕捞方式有渔船捕捞、网具捕捞和海涂采捕,以渔船捕捞为主。
  渔船捕捞 渔船捕捞以近海小型作业为主,主要采用涨网和小机流作业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木帆船为主。1958年全县7个区渔业大队添置32吨60马力机帆船共7对,木帆船增至150余艘。1962年,由于大马力机帆船投资大,成本高,加上外海捕捞技术力量不足,经济效益低,7对机帆船逐步弃用。1968年,东山头乡二节村周祝张渔业组,置8马力5吨机动船一艘,从事深水涨网作业。1975年秋海蜇旺发,全县捕海蜇1000余吨,机动渔船收入比木帆船增加50%多,全县掀起发展机动渔船热潮。1979年机动渔船增至44艘,1985年为167艘,超过木帆船的163艘。1988年全市有近海作业渔船398艘,共2786吨位,1991年减至213艘,1997年又增至393艘。2008年,全市有机动船581艘,吨位2188吨。主捕鳓鱼、鱼、马鲛鱼、鮸鱼、舌鳎、梭鱼、梭子蟹和虾类等。渔船捕捞以冬夏两季最旺。捕捞范围南起迎潮海塘,北出王盘山,西起钱塘江口,东至灰鳖洋及七姊八妹岛周围海域。
  网具捕捞 有流网、拖网、定置张网、鳗苗张网、串网等,流网、拖网为渔船作业配套网具。
  流网:亦称“流刺网”、“溜网”,由众多网片连成带状,上纲置浮子、浮筒,系船上。下纲栓沉子、沉石。横切潮水主流方向,缓潮时放网,在下次缓潮时起网。捕捞范围在舟山群岛一带。主捕鳓鱼、鲳鱼、马鲛鱼、鮸鱼、梭子蟹和舌鳎等。汛期以春夏为主,秋冬次之,一般11月至翌年2月休渔。单船年捕捞量3~10吨。
  拖网:主要为底层小拖网,无囊。下纲系5米长竹竿,配沉子。网口呈三角形,网袋深约2米。用40~50米曳纲系于船舷,作业随潮拖曳。大小潮汛、昼夜均可作业。捕捞区域在花岛、络华、岱山和秀山等岛屿周围水深20米左右海域。主捕仔虾,兼捕舌鳎和蟹类等。
  定置张网:有高桩张网、反纲张网和窗张网3种。高桩张网,置于龙山一带低潮线以下海涂。用10~20支毛竹,每支间隔7~8米,成排插入滩涂,两桩间设置大网,迎潮张开,拦截渔物,平潮时获鱼,昼夜4次。主捕虾类、蟹类、梅鱼、鲚鱼、黄鲫、虾潺、鲻鱼、鳓鱼和马鲛鱼等,渔期3—10月。一顶高桩张网年捕捞约1吨。反纲张网,以观海卫、新浦、龙山镇等渔民使用居多,网地在七姊八妹岛西部水深10~20米海域。作业时在间距60米左右的两桩系住囊网,网口系一支浮竹,调节网口位置。网囊系沉石下垂,渔船钩住网口拉囊获鱼。涨潮落潮均能获鱼,昼夜4次。渔期4—12月,旺汛7—9月。捕梅鱼、鲚鱼为主,还有虾,、梭子蟹等。一顶网年捕捞约2吨。窗张网,多为观海卫、掌起、范市、长河、庵东渔民使用。观海卫、掌起、范市渔民网地设在七姊八妹岛以东的灰鳖洋;长河、庵东渔民设在慈溪西部离杭州湾南岸6~8千米海域。网呈纺锤形,网口用4支竹竿制成,约16平方米。按捕捞对象,分紧网、稀网和草绳网3种。紧网长约15米,其中囊网长3.6米,主捕虾、白蟹、梭子蟹、梅童鱼、鲚鱼、黄鲫、虾潺等,全年捕捞。稀网长26米,主捕鲳鱼、鳓鱼、马鲛鱼等,渔期5月至夏至。草绳网(后改用乙烯合成纤维编结)长11米,主捕海蜇,渔期夏至到秋分。用窗张网捕鱼,汛前选定桁埭,平潮时将桩打入海涂,桩首系20米长梗索,梗索顶端系“独辘”(旋转器)上环,框架四角各系10米长叉纲,汇集于“独辘”上环。流急时网架下沉,缓流时浮于水面,用竹篙勾取网中渔物,昼夜捕鱼2~3次。一顶窗张网年捕捞约1.5吨。
  鳗苗张网:系捕捞鳗鲡幼苗专用。20世纪70年代以三角网为主,少量有四角网(俗称“扳罾”)。80年代改为人字网、虾仔网和竖杆墙张网等。1980年起捕捞区域从闸口附近向外扩展至5~6千米深水区域,近年扩展到上海、江苏海域。汛期从12月至翌年4月底,1—3月为盛期。1979年捕鳗苗431千克,1982年为1246千克,1988年捕捞800千克,2000年后每年捕捞约70千克,2008年捕捞68千克。
  串网:将网具敷设于海涂,拦截或诱捕小鱼小虾类,全年作业。串网有高矮两种。高串网,一个作业单位长150~200米,由每片长6米、高2米的网衣组成,向岸线成弧形布网。每间隔2米插一
  根长2.5米小竹,系上网衣,由上纲支撑,下纲入泥固定。网列在涨潮时淹没,退潮后即可涉涂取鱼。矮串网,由高1.1米、长10米的网衣组成,10爿为一板,每月农历初四至十三、十九至二十八,在平潮时水深3~4米外成弧形迎潮设置。板尾用二爿网衣卷成540度空心圈,退潮时鱼虾流入板尾或网衣旁搁浅。此系庵东一带渔民滩涂作业的主要方式。全市有串网约500顶。两人使用500米长的串网,作业180天,年捕捞约5吨。
  海涂采捕 海涂采捕俗称“靠海”是在退潮后渔民涉涂,以拾捕、锹挖、刀钩、网拖等方式,采捕泥螺、蛤类、蟹类、箭鳗等。这是20世纪,80年代前沿海群众的一项主要副业生产,“靠海”的男女老少数以千计。80年代后专业从事海涂采捕的渔民逐渐增多。由于沿海滩涂养殖的开发,业余采捕者逐年减少。采捕可常年进行,夏秋为旺季。涉涂多以泥马代步。
  第二节 淡水捕捞
  淡水捕捞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捕捞工具落后,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有淡水捕捞渔船73艘,捕捞产量6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渔民组织起来,增添生产设施,淡水捕捞迅速发展。1979年有淡水捕捞船466艘,捕鱼323吨。1987年有淡水捕捞渔船1210艘,捕鱼400吨。1992年后,由于外荡水域被污染,捕捞区域减少,1994年渔船减少至815艘,捕鱼800吨。2008年为1605吨(表8-5)。淡水捕捞面积约5400公顷,其中河流3600公顷。主捕鲫鱼、鲤鱼、鲶鱼、黑鱼、鲌鱼和河虾等定居性鱼类及鲻鱼、鳗鱼、河蟹等洄游性鱼类。
  淡水捕捞工具
  游丝网 又称“刺网”系锦纶单丝织成,分紧、稀两种。紧网单丝直径0.01毫米,网目1~3厘米,捕条、鲫鱼、梭鱼等小鱼,类;稀网单丝直径0.05毫米,网目5~10厘米,捕白鲢、花鲢、鳜鱼、梭鱼等较大鱼类。网上纲系浮子,下纲系沉子。适河江、湖泊作业。作业时,横截水面间隔80~100米各布一网,用竹篙或木桨击水或敲打船舷,鱼受惊窜流落网。单船日捕10余千克。
  打网 亦称“旋网”、“撒网”、“圆网”为传统捕捞工具,用苎麻线编织(后改用尼龙丝),经动物血烤制。网成锤形,下口直径6~12米,四,周系铅块,网顶系10米长绳。大小河江、池塘、水库均可作业,单人操作,方便灵活,广为采用。常与其他渔具配用,一人日捕20—30千克。
  民间采用的渔具还有耥网、小兜网、扳罾、摊网、流丝网、打网、大扦网、强盗网、百袋网、三角腰网、弹钩、鳗钩、鱼笼罩和虾笼等。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