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渔业生产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7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渔业生产沿革
分类号: F307.4
页数: 4
页码: 309-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渔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和沿革情况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渔业 渔业生产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渔业生产落后,渔民生活贫困。1952年,渔民集资建养鱼场。1953年后,渔民开始组织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发展淡水养殖,添置捕捞渔船和设施。1956年水产品产量2415吨,为1949年的7.8倍。1958年合作社扩大至渔业大队,增添机帆船下海捕捞,渔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1959年水产品产量2820吨。1962年,渔业大队规模缩小,劳力减少,产量下降。1967年又遇特大干旱,年产1452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年产量1500~2000吨。
  1978年成立县水产局,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方针,开发低洼盐碱地养鱼。渔业生产从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1979年底至1980年西三乡涂汛潭村开掘鱼塘20公顷,至1982年,四灶浦、建塘乡、东三乡盐场、东三乡六大队、龙山农垦场、新浦乡新闸村及杜湖等地相继开挖淡水鱼塘共170.47公顷。1984年,实施世界粮食计划署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项目(“WFP-2700”项目慈溪工程),1985年全市淡水鱼塘发展到2786.67公顷,淡水养殖产量2775吨,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随着淡水养殖面积的扩大,全市渔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水产品产量达8066吨,其中淡水产品7016吨,全市人均8.5千克。1991年,通过完善渔业承包责任制,巩固和发展精养鱼塘,淡水产品达10305吨,成为全省第九个淡水水产品超万吨的县(市)。1995年,调整精养鱼塘养殖品种结构,增养异育银鲫等优、新品种,水产品产量超过2万吨。2002年后,各渔场建设标准鱼塘,改进养殖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
  1992年,龙山、庵东等地滩涂养殖试验成功,广袤的滩涂资源被开发利用,渔业生产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1994年,确定滩涂使用权,滩涂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市政府大力支持滩涂养殖,滩涂养殖面积扩大至346公顷,渔业产值超亿元。2002年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超过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005年,水产品总产56259吨,为历史最高,产值70931万元。
  1995年,成立徐龙鳗业有限公司,水产品进入精加工时代。其他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快速发展,渔业产量和效益快速提高,当年水产品产量20225吨,产值12837万元。2002年后,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相继成立,渔业生产走上联合生产、规模养殖道路。2008年,全市有渔业劳动力20153人,其中专业劳动力14534人。专业劳动力中,从事海洋渔业7568人(含加工),淡水渔业6966人(含加工)。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323公顷,水产品总产46844吨,人均占有量45.5千克,比1987年的7.7千克增加4.9倍;总产值77208万元,比1987年的1452万元增52倍,年递增20.83%。全市有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3个,面积3118公顷;水产品注册商标44个;有省名牌产品2个,宁波市名牌产品8个;全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能力52850吨,加工总量37814吨。产品销往宁波、温州、上海、北京、福建等大中城市,有的远销海外(表8-1、表8-2、表8-3)。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