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72
颗粒名称: 第八篇 渔业
分类号: S91
页数: 30
页码: 307-3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水产资源丰富,宋代已有下海捕鱼记载,明代初具规模。据宋开庆《四明续志·三郡隘船》志载,“庆元府(今宁波市)鄞县、慈溪、奉化、定海、象山、昌国(今舟山市)六县共辖船7916艘”。传统渔具简陋,生产力低下。1949年全县淡水渔民567户、2130人,1100多个劳力,沿海捕捞渔民近千人,年水产品产量27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生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得以恢复性发展。1986年,抓住鱼价逐步放开、水产品供不应求的机遇,通过实施“WFP-2700”工程,在低洼盐荒地开发“万亩”鱼塘,渔业生产出现蓬勃发展生机。1990,全市水产品产量超万吨。1994年,开发滩涂养殖,通过推广低坝高网、立体养殖等先进技术,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渔业生产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有渔业劳动力20153人,水产养殖面积11323公顷,水产品总产46844吨,人均占有量达45.5千克。
关键词: 慈溪市 渔业 传统渔业

内容

慈溪水产资源丰富,宋代已有下海捕鱼记载,明代初具规模。据宋开庆《四明续志·三郡隘船》志载,“庆元府(今宁波市)鄞县、慈溪、奉化、定海、象山、昌国(今舟山市)六县共辖船7916艘”。传统渔具简陋,生产力低下。1949年全县淡水渔民567户、2130人,1100多个劳力,沿海捕捞渔民近千人,年水产品产量27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生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得以恢复性发展。1986年,抓住鱼价逐步放开、水产品供不应求的机遇,通过实施“WFP-2700”工程,在低洼盐荒地开发“万亩”鱼塘,渔业生产出现蓬勃发展生机。1990,全市水产品产量超万吨。1994年,开发滩涂养殖,通过推广低坝高网、立体养殖等先进技术,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渔业生产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有渔业劳动力20153人,水产养殖面积11323公顷,水产品总产46844吨,人均占有量达45.5千克。
  第一章 渔业生产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渔业生产落后,渔民生活贫困。1952年,渔民集资建养鱼场。1953年后,渔民开始组织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发展淡水养殖,添置捕捞渔船和设施。1956年水产品产量2415吨,为1949年的7.8倍。1958年合作社扩大至渔业大队,增添机帆船下海捕捞,渔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1959年水产品产量2820吨。1962年,渔业大队规模缩小,劳力减少,产量下降。1967年又遇特大干旱,年产1452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年产量1500~2000吨。
  1978年成立县水产局,贯彻“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方针,开发低洼盐碱地养鱼。渔业生产从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1979年底至1980年西三乡涂汛潭村开掘鱼塘20公顷,至1982年,四灶浦、建塘乡、东三乡盐场、东三乡六大队、龙山农垦场、新浦乡新闸村及杜湖等地相继开挖淡水鱼塘共170.47公顷。1984年,实施世界粮食计划署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项目(“WFP-2700”项目慈溪工程),1985年全市淡水鱼塘发展到2786.67公顷,淡水养殖产量2775吨,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随着淡水养殖面积的扩大,全市渔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水产品产量达8066吨,其中淡水产品7016吨,全市人均8.5千克。1991年,通过完善渔业承包责任制,巩固和发展精养鱼塘,淡水产品达10305吨,成为全省第九个淡水水产品超万吨的县(市)。1995年,调整精养鱼塘养殖品种结构,增养异育银鲫等优、新品种,水产品产量超过2万吨。2002年后,各渔场建设标准鱼塘,改进养殖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
  1992年,龙山、庵东等地滩涂养殖试验成功,广袤的滩涂资源被开发利用,渔业生产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1994年,确定滩涂使用权,滩涂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市政府大力支持滩涂养殖,滩涂养殖面积扩大至346公顷,渔业产值超亿元。2002年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超过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005年,水产品总产56259吨,为历史最高,产值70931万元。
  1995年,成立徐龙鳗业有限公司,水产品进入精加工时代。其他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快速发展,渔业产量和效益快速提高,当年水产品产量20225吨,产值12837万元。2002年后,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相继成立,渔业生产走上联合生产、规模养殖道路。2008年,全市有渔业劳动力20153人,其中专业劳动力14534人。专业劳动力中,从事海洋渔业7568人(含加工),淡水渔业6966人(含加工)。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323公顷,水产品总产46844吨,人均占有量45.5千克,比1987年的7.7千克增加4.9倍;总产值77208万元,比1987年的1452万元增52倍,年递增20.83%。全市有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3个,面积3118公顷;水产品注册商标44个;有省名牌产品2个,宁波市名牌产品8个;全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能力52850吨,加工总量37814吨。产品销往宁波、温州、上海、北京、福建等大中城市,有的远销海外(表8-1、表8-2、表8-3)。
  第二章 捕捞
  第一节 近海捕捞
  近海捕捞产量
  海洋捕捞起源较早,宋代已有下海捕鱼记载。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大至,时观海卫渔民吴宗二十四等,有船十余艘,临山、观海两卫把总张四维发牌,令其出入海岛,刺探敌情。
  1949年,捕捞产量210吨。1956年全县有木帆船100余艘,下海渔民近千人,以浅水涨网作业为主,尚有串网、跳网和溜网等,海水捕捞产量2065吨,比1949年增加8.8倍。1958年后发展机动船捕鱼,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提高,近海捕捞业得到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减,近海年捕捞产量在1000吨上下徘徊。1995年国家实施休渔期制度,其中东海每年6月15日起禁渔3个月,海洋渔业资源增加。1999年捕捞产量达5293吨,2008年为4748吨(表8-4)。
  近海捕捞方式
  近海捕捞方式有渔船捕捞、网具捕捞和海涂采捕,以渔船捕捞为主。
  渔船捕捞 渔船捕捞以近海小型作业为主,主要采用涨网和小机流作业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木帆船为主。1958年全县7个区渔业大队添置32吨60马力机帆船共7对,木帆船增至150余艘。1962年,由于大马力机帆船投资大,成本高,加上外海捕捞技术力量不足,经济效益低,7对机帆船逐步弃用。1968年,东山头乡二节村周祝张渔业组,置8马力5吨机动船一艘,从事深水涨网作业。1975年秋海蜇旺发,全县捕海蜇1000余吨,机动渔船收入比木帆船增加50%多,全县掀起发展机动渔船热潮。1979年机动渔船增至44艘,1985年为167艘,超过木帆船的163艘。1988年全市有近海作业渔船398艘,共2786吨位,1991年减至213艘,1997年又增至393艘。2008年,全市有机动船581艘,吨位2188吨。主捕鳓鱼、鱼、马鲛鱼、鮸鱼、舌鳎、梭鱼、梭子蟹和虾类等。渔船捕捞以冬夏两季最旺。捕捞范围南起迎潮海塘,北出王盘山,西起钱塘江口,东至灰鳖洋及七姊八妹岛周围海域。
  网具捕捞 有流网、拖网、定置张网、鳗苗张网、串网等,流网、拖网为渔船作业配套网具。
  流网:亦称“流刺网”、“溜网”,由众多网片连成带状,上纲置浮子、浮筒,系船上。下纲栓沉子、沉石。横切潮水主流方向,缓潮时放网,在下次缓潮时起网。捕捞范围在舟山群岛一带。主捕鳓鱼、鲳鱼、马鲛鱼、鮸鱼、梭子蟹和舌鳎等。汛期以春夏为主,秋冬次之,一般11月至翌年2月休渔。单船年捕捞量3~10吨。
  拖网:主要为底层小拖网,无囊。下纲系5米长竹竿,配沉子。网口呈三角形,网袋深约2米。用40~50米曳纲系于船舷,作业随潮拖曳。大小潮汛、昼夜均可作业。捕捞区域在花岛、络华、岱山和秀山等岛屿周围水深20米左右海域。主捕仔虾,兼捕舌鳎和蟹类等。
  定置张网:有高桩张网、反纲张网和窗张网3种。高桩张网,置于龙山一带低潮线以下海涂。用10~20支毛竹,每支间隔7~8米,成排插入滩涂,两桩间设置大网,迎潮张开,拦截渔物,平潮时获鱼,昼夜4次。主捕虾类、蟹类、梅鱼、鲚鱼、黄鲫、虾潺、鲻鱼、鳓鱼和马鲛鱼等,渔期3—10月。一顶高桩张网年捕捞约1吨。反纲张网,以观海卫、新浦、龙山镇等渔民使用居多,网地在七姊八妹岛西部水深10~20米海域。作业时在间距60米左右的两桩系住囊网,网口系一支浮竹,调节网口位置。网囊系沉石下垂,渔船钩住网口拉囊获鱼。涨潮落潮均能获鱼,昼夜4次。渔期4—12月,旺汛7—9月。捕梅鱼、鲚鱼为主,还有虾,、梭子蟹等。一顶网年捕捞约2吨。窗张网,多为观海卫、掌起、范市、长河、庵东渔民使用。观海卫、掌起、范市渔民网地设在七姊八妹岛以东的灰鳖洋;长河、庵东渔民设在慈溪西部离杭州湾南岸6~8千米海域。网呈纺锤形,网口用4支竹竿制成,约16平方米。按捕捞对象,分紧网、稀网和草绳网3种。紧网长约15米,其中囊网长3.6米,主捕虾、白蟹、梭子蟹、梅童鱼、鲚鱼、黄鲫、虾潺等,全年捕捞。稀网长26米,主捕鲳鱼、鳓鱼、马鲛鱼等,渔期5月至夏至。草绳网(后改用乙烯合成纤维编结)长11米,主捕海蜇,渔期夏至到秋分。用窗张网捕鱼,汛前选定桁埭,平潮时将桩打入海涂,桩首系20米长梗索,梗索顶端系“独辘”(旋转器)上环,框架四角各系10米长叉纲,汇集于“独辘”上环。流急时网架下沉,缓流时浮于水面,用竹篙勾取网中渔物,昼夜捕鱼2~3次。一顶窗张网年捕捞约1.5吨。
  鳗苗张网:系捕捞鳗鲡幼苗专用。20世纪70年代以三角网为主,少量有四角网(俗称“扳罾”)。80年代改为人字网、虾仔网和竖杆墙张网等。1980年起捕捞区域从闸口附近向外扩展至5~6千米深水区域,近年扩展到上海、江苏海域。汛期从12月至翌年4月底,1—3月为盛期。1979年捕鳗苗431千克,1982年为1246千克,1988年捕捞800千克,2000年后每年捕捞约70千克,2008年捕捞68千克。
  串网:将网具敷设于海涂,拦截或诱捕小鱼小虾类,全年作业。串网有高矮两种。高串网,一个作业单位长150~200米,由每片长6米、高2米的网衣组成,向岸线成弧形布网。每间隔2米插一
  根长2.5米小竹,系上网衣,由上纲支撑,下纲入泥固定。网列在涨潮时淹没,退潮后即可涉涂取鱼。矮串网,由高1.1米、长10米的网衣组成,10爿为一板,每月农历初四至十三、十九至二十八,在平潮时水深3~4米外成弧形迎潮设置。板尾用二爿网衣卷成540度空心圈,退潮时鱼虾流入板尾或网衣旁搁浅。此系庵东一带渔民滩涂作业的主要方式。全市有串网约500顶。两人使用500米长的串网,作业180天,年捕捞约5吨。
  海涂采捕 海涂采捕俗称“靠海”是在退潮后渔民涉涂,以拾捕、锹挖、刀钩、网拖等方式,采捕泥螺、蛤类、蟹类、箭鳗等。这是20世纪,80年代前沿海群众的一项主要副业生产,“靠海”的男女老少数以千计。80年代后专业从事海涂采捕的渔民逐渐增多。由于沿海滩涂养殖的开发,业余采捕者逐年减少。采捕可常年进行,夏秋为旺季。涉涂多以泥马代步。
  第二节 淡水捕捞
  淡水捕捞产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捕捞工具落后,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有淡水捕捞渔船73艘,捕捞产量6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渔民组织起来,增添生产设施,淡水捕捞迅速发展。1979年有淡水捕捞船466艘,捕鱼323吨。1987年有淡水捕捞渔船1210艘,捕鱼400吨。1992年后,由于外荡水域被污染,捕捞区域减少,1994年渔船减少至815艘,捕鱼800吨。2008年为1605吨(表8-5)。淡水捕捞面积约5400公顷,其中河流3600公顷。主捕鲫鱼、鲤鱼、鲶鱼、黑鱼、鲌鱼和河虾等定居性鱼类及鲻鱼、鳗鱼、河蟹等洄游性鱼类。
  淡水捕捞工具
  游丝网 又称“刺网”系锦纶单丝织成,分紧、稀两种。紧网单丝直径0.01毫米,网目1~3厘米,捕条、鲫鱼、梭鱼等小鱼,类;稀网单丝直径0.05毫米,网目5~10厘米,捕白鲢、花鲢、鳜鱼、梭鱼等较大鱼类。网上纲系浮子,下纲系沉子。适河江、湖泊作业。作业时,横截水面间隔80~100米各布一网,用竹篙或木桨击水或敲打船舷,鱼受惊窜流落网。单船日捕10余千克。
  打网 亦称“旋网”、“撒网”、“圆网”为传统捕捞工具,用苎麻线编织(后改用尼龙丝),经动物血烤制。网成锤形,下口直径6~12米,四,周系铅块,网顶系10米长绳。大小河江、池塘、水库均可作业,单人操作,方便灵活,广为采用。常与其他渔具配用,一人日捕20—30千克。
  民间采用的渔具还有耥网、小兜网、扳罾、摊网、流丝网、打网、大扦网、强盗网、百袋网、三角腰网、弹钩、鳗钩、鱼笼罩和虾笼等。
  第三章 海水养殖
  第一节 海水养殖面积与产量
  1981年和1982年龙山农垦场试养对虾,产量无几。1987年,县水产养殖场在西二乡16公顷鱼塘中混养中国对虾与脊尾白虾,产量每公顷255千克。1988年试养4.67公顷,产量每公顷不足225千克,后停养。1992年龙山镇山下村渔民在伏龙山旁滩涂投资1.05万元,养殖缢蛏2公顷,当年收获29吨。1993年龙山、崇寿、庵东等镇渔民在海涂养殖对虾、青蟹、蛏子、泥螺等62公顷。1996年海水养殖增至2165公顷,产量4421吨,占海水产品总量的55.4%。1998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若干意见的通知》,鼓励全社会采用多种形式从事水产养殖开发。1998—200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度平价电和2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滩涂养殖33.33公顷以上、海水池塘养殖6.67公顷以上、工厂化养殖1000平方米以上的养殖户;对引进名、特、优、新苗种的经营实体,免征农林特产税,同时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1999年,海水养殖7310公顷,产量14357吨。2001年达10381公顷。2008年全市海水养殖5322公顷,产量15891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33.9%(表8-6)。
  第二节
  鱼种鱼苗繁育
  自然繁殖
  海水养殖鱼苗以自然繁殖为主,养殖户下海捕捉后放养。有的鱼苗随潮水涨落自动游入滩涂养殖区。1998年,全市放养梭鱼、弹涂鱼等自然鱼苗175万尾。
  人工繁育
  2001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与宁波大学水产系合作,在灵峰浦水产育苗场开展梭鱼人工育苗,2002年产鱼苗20万尾。至2008年共育梭鱼苗140万尾,除部分供当地养殖户外,多数受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在象山港海域放流。2003年西三振华水产养殖场引进南美白对虾仔苗,培育南美白对虾淡化苗3000万尾,解决虾苗从外地引入因长途运输导致成活率低的问题。2003年后,相继建立金利水产育苗场、新浦水产养殖场、华明水产养殖场、聪德水产育苗和宏辉水产养殖场,生产南美白对虾淡化虾苗,2004年产虾苗3.2亿尾。2008年,全市生产梭鱼苗36万尾,虾苗18.2亿尾。
  第三节 滩涂养殖
  滩涂养殖面积与产量
  1992年龙山镇渔民滩涂试养缢蛏成功,滩涂开始开发养殖。1994年滩涂养殖346公顷,1997年3038公顷,最多的2001年达8349公顷。随着筑塘围垦和沿海工业经济的开发,2004年后滩涂养殖面积逐年缩小,2008年全市滩涂养殖3240公顷,产量10227吨(表8-7)。养殖种类有缢蛏、泥螺、彩虹明樱蛤、青蛤、弹涂鱼、梭鱼、鲻鱼、青蟹、脊尾白虾、对虾等。
  滩涂养殖方式
  滩涂养殖根据地域和养殖方式分平涂养殖、挖塘蓄水养殖和低坝高网养殖。
  平涂养殖
  主要在慈东闸至四灶浦一带低潮位滩涂,包底海塘至向北延伸1.5~2.5千米处。该滩涂淤泥土质,底栖硅藻丰富,适宜贝类生长。选择风浪相对较小的海域,在潮流畅通、地势平缓、底质稳定、底栖硅藻丰富的滩涂养殖。养殖前杀死沙蟹、和尚蟹及其他病菌敌害。放养苗种后,利用潮涨潮落调节生长环境,顺其自然生长。以养殖泥螺、彩虹明樱蛤、青蛤、弹涂鱼和沙蚕等为主。2000年全市平涂养殖4677公顷,总产7932吨。2008年2881公顷,总产9397吨。
  蓄水养殖
  蓄水养殖主要分布于附海、新浦、观海卫、龙山等镇域海涂。中部滩涂泥质介于东部的黏性沙土和西部的粉沙土之间,潮高低于西部而高于东部,形成独特生态环境。1996年,三北、观城、附海镇渔民,选择中高潮位滩涂,筑堤蓄水,养殖泥螺、彩虹明樱蛤等贝类。观海卫镇0.33公顷海涂中泥螺每公顷产量2115千克,比自然生长的1221千克增加73.2%;彩虹明樱蛤每公顷1266千克,比自然生长的693千克增加82.5%。1997年滩涂蓄水养殖在中部海涂推广。滩涂蓄水塘中放养淡水鱼种也获得较好收成。附海镇一养殖户在5.7公顷滩涂蓄水塘中放养草鱼苗6000尾,异育银鲫1.2万尾,年底起捕草鱼4875千克,异育银鲫2592千克,每公顷产值10080元。2001年全市蓄水养殖633公顷,产量9361吨。2003年蓄水、养殖1530公顷,产量3001吨。蓄水养殖池塘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涂质细软、底栖硅藻丰盛的中高潮位滩涂,用涂泥筑堤建成蓄水池,每池面积0.33~0.67公顷。堤坝高于常年高潮位,一般为1.5米。养殖以泥螺、海瓜子、蛏子、青蟹、鲻鱼、梭鱼及虾类等自然种类为主,也可放养耐低盐度的淡水鱼类和刀额新对虾、南美白对虾、海鲤、七星鲈鱼等。采用池塘养殖技术,放养前平整涂面,排出池水,用药物消毒。
  低坝高网养殖 低坝高网养殖主要分布于周巷、庵东、崇寿、新浦、附海等镇海涂。属粗放型养殖方式,成本低,效益好。1992年,庵东镇渔民在滩涂高潮位区围栏养殖鱼虾等自然水产品。1997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对该养殖方式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定名“低坝高网”养殖。低坝高网养殖区选择在小潮高潮线上下至大潮高潮线以下的泥沙质或软泥质滩涂,养殖池由堤坝、围网组成,单池面积1~2公顷,大多呈长方形。坝高0.3~0.5米,坝基宽0.8~1米,坝顶宽0.3~0.5米。坝顶竖网,高2~3米。沿堤坝开挖宽0.3~0.5米的环沟。塘面略低于外涂,捣碎耙平,用木板压平抹光。蓄水至25厘米深左右。潮涨过坝,自然换水,同时纳入脊尾白虾、鲻鱼、青蟹、螃钳蟹、梭子蟹等自然苗种和天然饵料。放苗前水池消毒。养殖种类有对虾、青蟹、白虾、草虾、青蛤、鲻鱼、梭鱼和贝类等,采用混养、轮养方式。
  低坝高网养殖因年度间养殖种类不同,产量变化较大。2001年养殖2628公顷,产量2408吨。2005年养殖939公顷,产量4746吨。2008年养殖360公顷,产量830吨。
  第四节 海水池塘养殖
  海水池塘养殖面积与产量
  1987年,建海水池塘养殖,产量4吨。1993年,海水池塘养殖59公顷,产量36吨;2000年养殖1422公顷,产量4722吨;2008年养殖2441公顷,产量6494吨。
  海水池塘养殖主要分布于龙山、观海卫、掌起、新浦、庵东等镇海涂。
  海水池塘养殖方式
  海水池塘建在已围海涂,筑高2米、宽4~5米、顶宽3~4米的堤坝,池塘面积0.33~3公顷,每塘设进、排水闸,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河道,澄清后翻入塘内,投苗饲养。进水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对池塘消毒。主要养殖梭鱼、鲻鱼、鲈鱼、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台湾草虾、青蟹、文蛤、缢蛏等。养殖方式有鲻梭鱼与虾类混养,青蟹与虾类混养、轮养,虾、蟹类与贝类混养,对虾、鲈鱼专养等。
  第五节 浅海养殖
  1969年和1979年,渔民在龙山码头东侧等海域试养紫菜均无获。2004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从象山购入200张紫菜种苗网帘,在龙山码头附近海域试养0.33公顷。由于缺乏经验,紫菜长势弱,成活率低。2006年,在淡水泓闸外海域试养紫菜0.67公顷,长势正常,后遇急流,紫菜网帘被冲走。2007年、2008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与小施山渔业合作社合作,在龙山镇海域养殖紫菜20公顷,2008年收获干紫菜3.6吨。
  第六节 主要海水养殖种类
  海水养殖种类
  海水养殖种类主要为海涂自然生长繁殖品种。由于自然种苗资源丰富,生长条件适宜,海水产品产量高,地方特色明显。养殖以泥螺、海瓜子、梭鱼为主,青蟹、缢蛏和大弹涂鱼也占相当比例。2002—2004年引进文蛤养殖出口。
  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简介
  泥螺 俗名“吐铁”又称“麦螺”、“梅螺”、“黄泥螺”,为西太平洋沿海半咸水贝类,贝壳卵圆形,薄而脆。体肥大,灰黄或红,黄色。慈溪海涂广有分布,近海群众有捕食习惯。泥螺可鲜食、盐渍。三北黄泥螺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其盐渍产品尤为宁波、上海一带市民所青睐。相传为明代贡品。1993年始养泥螺1公顷,产量6吨。1995年小面积示范养殖。随着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养殖面积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97年养殖840公顷,产量1456吨。2000年增至2157公顷,产量3807吨,成为滩涂养殖的重要品种。2008年养殖1054公顷,产量3955吨。主要养殖在四灶浦以东海涂。
  泥螺采用平涂养殖或蓄水养殖。选择表层“油泥”丰富的泥涂,用毛竹或松树打桩,聚乙烯网片或尼龙细网入泥20厘米,留高1米左右围栏防逃逸。2—3月放养每千克1万~3万粒的苗种,平涂养殖每平方米15~30粒,蓄水塘养殖每平方米50~100粒。干涂放苗,螺体潜入表泥后蓄水。达到商品规格后分批起捕,并补放苗种,一年养殖2~3茬。含有“泥筋”的泥螺,按每平方米30~50粒(壳高约1.5厘米)移养至涂质细软、“油泥”丰富的滩涂10~30天,去除体内“泥筋”。3月开始移养,一年6~7茬。
  养殖期间控制水位,防干露时间过长,大潮汛时适当露干。防海鸟、沙蟹、青蟹等危害泥螺。生长旺季,每半个月每公顷施3004500千克发酵的鸡粪或30~45千克化学氮磷肥,氮磷比例为4∶1。养殖45~90天,泥螺每千克达300~400粒时起捕。春季起捕的称“麦黄泥螺”(桃花泥螺),秋季起捕的称“桂花泥螺”,质量口味以“麦黄泥螺”为好。采用手捉或专用网迁捕,品质以手捉为佳。
  彩虹明樱蛤俗 称“海瓜子”、“梅蛤”、“扁蛤”为埋栖滤食性双壳贝类,栖息在中潮区的中上部泥滩或泥沙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贝类中的珍品,远销上海、温州及香港等地。慈溪海涂是我国彩虹明樱蛤苗种和成品主要生产地,四灶浦至龙山滩涂广有分布,以东部居多。沿海渔民素有采捕习惯,每年初春至10月,全国各地客户云集慈溪,采购幼贝及成品。
  20世纪90年代初,师桥、范市镇渔民在滩涂养殖500平方米,效益颇佳,后逐年推广。1995年产量为385吨,2000年达1232吨。2005年养殖867公顷,产量1106吨,产值3963万元。2008年养殖2340公顷,产量1652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龙山、掌起、观海卫、新浦、附海和崇寿等镇海涂。
  彩虹明樱蛤采用平涂养殖、低坝蓄水养殖和池塘养殖3种方式,以低坝蓄水养殖为主。4月底至5月初放苗。每公顷平涂3000~4500粒,低坝蓄水5250~6750粒,池塘1.5万粒。养殖期间,用活水丹、尿素等培养底栖硅藻类。春秋水位宜浅,冬夏宜深。5~9月收获。壳长1.2厘米以上时即可起捕。采捕根据涂质分网刮和手捉,以手捉为主。软泥质滩涂用长60厘米、宽30厘米、底部网眼0.3厘米、边缘网眼0.7厘米的网兜刮取。起捕后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近年采用净化技术,将彩虹明樱蛤放入净化池,用电化水刺激吐纳10~12分钟。
  缢蛏 俗称“蛏子”、“晴子”是穴居滩涂潮间带的双壳贝,慈溪海涂广有分布。1992年在伏龙山脚滩涂试养,投入产出比17。1,997年,全市养殖391公顷,产量4763吨。2000年,养殖729公顷,产量4245吨。2005年565公顷,产量9006吨。由于滩涂围垦,缢蛏养殖面积减少,2008年减至206公顷,产量2188吨。缢蛏主要养殖在龙山、掌起、观海卫和新浦等镇海涂。一般采用平涂养殖,惊蛰前后至清明播苗,壳长1.5厘米的蛏苗,每公顷播600~1275千克。日常保持水沟通畅,高温季节在蛏埕下缘筑堤阻挡“潮头水”避免蛏子烫死。长到每千克100~120粒(夹)时起捕上市。有的养殖至2年或3年起捕。夏季为蛏,子起捕旺季,采取挖、捉、钩等方法。收蛏须净,不留残蛏,以防死蛏腐烂,污染海涂。
  文蛤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肉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干品和罐头食品。2000年,乐清养殖户承包龙山镇海涂,从江苏、山东等地引种苗养殖,产品由徐龙鳗业集团收购后出口。后慈溪农户效仿养殖。2002年全市养殖460公顷。2004年发展到930公顷,产量7100吨,产值9700万元,出口创汇1180万美元,时为省连片养殖规模最大的文蛤生产出口基地。2005年养殖海涂移作他用,不再养殖文蛤。
  养殖池塘单只约2公顷,池深50~100厘米,池底含沙50%~75%。经暴晒、翻土、平整、消毒后,放苗前7~10天进水。选用江苏或山东苗种,每公顷放养壳长2~4厘米的苗种6000~7500千克,当年收获。放养壳长约1厘米的苗种600~750千克,翌年收获。3—5月放苗。每4~6天换1次水。施肥投饵,防敌害、病害和杂藻,秋末起捕。
  青蟹 俗称“黄甲蟹”。其背甲隆起光滑,色青绿,螯足强壮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席之上品。成熟的雌蟹(俗称“膏蟹”)有海上人参之誉。近海均有分布,早有捕食之习俗。1992年开始人工养殖,2000年养殖1773公顷,产量933吨;2003年养殖1409公顷,产量1615吨,为历史最高;2008年养殖521公顷,产量430吨。青蟹养殖主要分布于周巷、庵东、崇寿、新浦、附海和观海卫镇海涂。
  青蟹纳苗有自然和人工两种,以人工纳苗为主。常与鲻鱼、梭鱼、虾、贝类等混养。池塘养殖青蟹,以泥沙底质为佳。塘边设置防逃设施,池中放置砖瓦、涵管等作人造洞穴供其栖息。放养前蟹塘须清塘、消毒、除害,药性消失后放苗。池水经120目筛绢过滤。蟹苗期池水盐度掌握在3.0%~3.5%,幼蟹阶段降至1.5%~2.0%。投喂糠麸及新鲜虾肉、贝肉或小杂鱼等饵料,每天换1/2~1/5的池水,保持良好水质。采用蟹网捞捕、徒手捕捉、饵料诱捕和干池捕捉等方法收捕。捕捉的青蟹用绳绑实、装框。夏天装筐蟹口朝外;冬天转内,并加麻袋保温。运输途中喷淋海水,以防脱水。
  梭鱼 属鲻形目鲻科,形似鲻鱼,常与其他鲻科鱼类一起俗称为“鲻鱼”,为沿海主要经济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居家和饭店、宾馆的上等菜肴,深受上海、宁波市民喜爱。1987年与“中国对虾”混养,表现为生长快,产量高,后常作搭养品种养殖。1997年东海渔业有限公司专养28.8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575千克,产值12.12万元,由此成为专养和混养种类。2007年全市专养、混养1023公顷,产量1219吨。2008年养殖562公顷,产量919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庵东、新浦和观海卫等镇海涂。
  梭鱼在海水、淡水中都能养殖,采用池塘、围塘、低坝高网3种养殖方式。2005年推行标准化养殖。单池面积0.33~0.66公顷,水深1.5~2米。消毒后,专养塘每公顷放鱼苗12000~15000尾,与青蟹、对虾混养鱼塘放3000~4500尾。用发酵后的畜禽肥每公顷3750~4500千克培育饵料,配合饲料投喂。每0.20~0.33公顷鱼塘配2.2千瓦增氧机一台。梭鱼抗病力强。主要病害有停乳链球菌病,以预防为主。
  南美白对虾 又称“白肢虾”、“白脚虾”原产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具抗病力强、适温适盐范围广、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等特点,。驯养后,海水、淡水均可养殖。2000年7月2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福建厦门对虾育苗场空运1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投放在四灶浦西涂浒山联合渔场两口池塘试养,面积3公顷,9月底起捕,10月21日捕毕,每公顷产量2115千克,净利8.2万元。2001年全市推广养殖81公顷,总产580吨。2002年培育淡化虾苗3000万尾,促进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产量4413吨。2007年达18027吨,为历史最高。2008年为10920吨。2006年,范市镇绿田渔业合作社1.3公顷虾塘,每公顷产量13350千克,收益26.7万元。产品除销售本地
  外,还销至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养殖主要集中在庵东、观海卫和新浦等镇八塘至九塘,面积占全市80%以上。周巷、崇寿、附海、掌起和龙山等镇亦有少量养殖。
  南美白对虾于5月上旬至6月初放苗,每公顷放60万~90万尾。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每1500平方米左右的虾塘配一套1千瓦的增氧设备。气温过高或过低时,每天开动增氧机10小时以上。水呈黑、褐、墨绿、酱油色时换水。水透明度达50厘米以上时,每公顷用7.5~15千克尿素调节。2003年,进行大棚养殖试验。4月3日放苗,7月12日第一批起捕,比常规养殖提早约15天。2008年,新江渔业合作社投资230多万元,对8公顷面积的10口虾塘,每口虾塘用水泥柱打桩,钢管连接,搭成塑料薄膜大棚养虾,计划一年养二茬。第一茬于4月20日放苗,生长正常,5月27日,虾体长到5~6厘米,遇大风薄膜被揭,虾发病死亡。第二茬养殖正常。
  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有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白斑病毒病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坚持以预防为主。2004年7月中旬,虾病暴发,全市对虾整塘死亡面积930公顷。
  精养虾塘养殖80天左右起捕三分之一,9月初再捕一次,9月底或10月初千塘捕毕。起捕多在日落后进行。装运用水的盐度须比原养殖池水高2‰~3‰,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至15℃左右,有条件使用充氧设备更佳。
  大弹涂鱼 又名“跳鱼”是海涂的优势鱼种,商品价值高。由于海涂自然繁育的鱼苗质量好,数量多,故每年能吸引全国各地,养殖户到慈溪采购苗种,成为全国大弹涂鱼自然苗种的繁殖基地。1993年开始采用围塘和池塘精养两种方式养殖。捕捉自然鱼苗放养。2002年试验人工育苗,没有成功。2006年全市养殖740公顷,产量695吨。2008年养殖545公顷,产量330吨。养殖大弹涂鱼主要分布于龙山、观海卫等镇海涂。大弹涂鱼养殖前,鱼塘须消毒,后撒米糠于池面培育饵料,6—8月放苗,每公顷1.5万~3.0万尾,放养前鱼苗在0.1PPM高锰酸钾液中存养15分钟。养殖期内每隔15天左右排水晒塘,然后灌水,培养底栖硅藻。大弹涂鱼弹跳灵活,传统用竹筒捕捉,劳动强度大。现用笼捕、抄网、吊网等工具捕捉。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温州、福建一带,部分通过福建客商转销台湾。
  养殖的品种还有沙蚕、青蛤、脊尾白虾、中国对虾、刀额新对虾、草虾等。
  第四章 淡水养殖
  第一节 淡水养殖面积与产量
  淡水养殖按利用水域类型和生产方式不同,分为内塘(鱼塘)养殖、外荡(河流)养殖和水库养殖。
  1952年,渔民集资建白洋湖养鱼塘50公顷,放养青、草、鲢、鳙等鱼种10.5万尾,产量23吨。1954年,观城、洋山等地农民开始利用池塘和窖湖水库养鱼。1955年高王、洋山、逍林等乡渔民成立渔业社(渔业互助组),利用滩沼、江河等拦箔养鱼,全县淡水养殖面积增至487公顷,1959年增至1167公顷。1962年,渔业社规模缩小,养殖面积减至273公顷。1966年恢复至653公顷。1973—1981年养殖1500~1900公顷,年产300余吨。1987年淡水养殖扩大到3440公顷,产量5740吨。1988年全市淡水养殖3573公顷,其中内塘1516公顷,外荡764公顷,水库1293公顷,总产6616吨。1992年养殖3781公顷,总产超万吨。2001年养殖5050公顷,总产超2万吨。2008年养殖6001公顷,总产20019吨(表8-8)。
  第二节 鱼种鱼苗生产
  传统鱼种鱼苗生产
  鱼苗(又称“鱼花”)有人工鱼苗和天然鱼苗,经短时间培育后称“鱼种”。1955年前慈溪无鱼苗鱼种生产。1956年,采运长江自然鱼苗,由洋山乡渔业社、高王乡福四房渔业社、浒山镇鱼种场和宗汉乡假山村鱼种组培育鱼种。1956—1964年,每年向外地采办的鱼苗从800万尾增至3000万尾。主要鱼种为草鱼、花鲢、白鲢和鳊鱼。1968年,洋山公社树滩渔业队繁殖鲤鱼苗获得成功,后年产鲤鱼苗300万~500万尾至1997年鱼塘土地被征用。1975年人工繁殖花鲢5万尾、白鲢20万尾。1981年四灶浦渔场建立县鱼种(苗)繁育场,年生产能力1亿尾。当年引进草亲鱼80组、鳊亲鱼40组、鲢亲鱼40组,进行繁育,1983年生产鳊鱼苗7万尾、白鲢苗5万尾。1987年四灶浦、龙山、杜湖建3家鱼苗孵化场,田央、洋山、观城、白沙、高王乡(镇)建5家鱼种场。1988年90%以上的渔场建立鱼种场,自繁、自育、自养,当年全市有鱼种鱼苗繁育面积251公顷,其中水库4公顷。主要生产白鲢、花鲢、鲫鱼、鳊鱼、鲤鱼等,共生产鱼苗1.35亿尾,鱼种2900万尾。1989—1995年生产鱼苗8000~9000万尾,鱼种3000~4000万尾。
  高档鱼种鱼苗生产
  1995年建慈溪实验养鳖场、奥力水产养殖场,开始繁育中华鳖苗。1996年1月,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太湖渔管会引进大银鱼仔鱼4万尾,投放窖湖,年底起捕大银鱼380千克,获受精卵216万粒,当年在外杜湖和灵湖放流。此后5年,受省渔政站委托,进行大银鱼人工繁殖,共生产受精卵5000多万粒,在全省六个地区放流。2000年建立三北水产养殖公司,生产黑仔鳗苗,销往广东等地,部分供徐龙鳗业基地。
  2008年,全市共生产淡水鱼苗3125万尾,鱼种2310吨,鳗苗68千克,稚鳖38.2万只。鱼种鱼苗自给率约60%(表8-9)。
  鱼种鱼苗运输
  20世纪80年代,市内运输采用帆布篓子和活水船装运。1987年,用尼龙袋充氧装运鳗苗等高档鱼种。1992年浒山海涂水库管理处用橡胶袋充氧装运鱼种,鱼种成活96%以上。1993年后全市普遍采用尼龙袋充氧后装运鱼种。
  观赏鱼繁育 2004年三北水产养殖公司在窖湖水库旁建金鱼繁殖基地0.213公顷,2007年产各种金鱼、锦鲤等15万尾。2005年,市水生景观科技开发公司在市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建热带观赏鱼繁殖基地,占地1.5万余平方米,建温室480平方米,大棚保温池3000平方米,养殖水泥池110个,置产缸306个。引进孔雀鱼、皮球公利鱼、红剑鱼、马甲鱼、宝石鱼、七彩神仙鱼、地图鱼等热带观赏鱼1.4万余尾,进行人工繁育,当年11月初成品鱼投放市场。2006年育成燕子、七彩神仙、龙鱼和宝石等名贵热带鱼及红白、黄金、孔雀等锦鲤鱼70多万尾。2008年养殖七彩神仙鱼、燕子鱼、金龙鱼、银龙鱼、地图鱼、孔雀鱼、短鲷和各种锦鲤、金鱼等系列100余个品种、150余万尾。
  第三节 淡水鱼塘养殖
  鱼塘养殖
  鱼塘养鱼始于1954年,主要培育鱼种,为水库湖泊及外荡养殖供种。1979年开辟精养鱼塘2.7公顷,开始养殖成鱼。此后结合“WFP-2700”工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建渔场,1989年,全市有46家淡水渔场,面积1790公顷,总产6854吨。1997年,全市池塘养殖1802公顷,总产11445吨,每公顷产量提高至6345千克。2000年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部分精养鱼塘被征用,其中市农垦场100公顷鱼塘复耕后只剩12.4公顷,杜湖养殖场被填平还湖,龙山养殖场大部分鱼塘因工业开发被征用。2003年全市养鱼场由46家减少到31家,养殖面积减至1685公顷。2006年部分海水池塘改为淡水鱼塘,面积增至3383公顷。2008年全市有鱼塘2973公顷,产量12859吨。
  鱼塘建设
  20世纪80年代前期,鱼塘用泥坝围栏,容易倒塌。1989—1992年,市政府拨款140万元扶持渔民改造鱼塘,1993—1996年每年拨款20万元用于鱼塘护坡,计改造鱼塘533公顷。1996年附海、龙山、观城镇渔民用水泥板、混凝土和石料护坡。2002—2004年,市政府对鱼塘护坡按每米补12元、清淤每平方米补1元的标准发动渔民进行新一轮的鱼塘改造,3年共护坡391公顷,清淤589公顷。2005年开始建标准鱼塘,市政府按13.3公顷(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用5厘米厚混凝土现浇或石彻塘坡,房、电、路配套的标准建设,每公顷补助3万元,费用由宁波、慈溪两级政府各负担一半,2006—2008年10家单位建成标准鱼塘307公顷,2家单位在建210公顷。
  鱼塘养殖技术
  增氧机增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鱼塘采用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增氧,少部分采用喷射式增氧机。2005年庵东一渔民引进底冲式机械增氧机,全塘上下水层溶氧均匀,底栖性鱼类生长环境改善,应用后,比传统的增氧机节电50%,每公顷增产15003000千克。2007年市财政补助50余万元,底冲式机械增氧机应用面积增至213公顷。2008年底冲式机械增氧机发展到341公顷,其余鱼塘采用水车式、叶轮式增氧。一般4000平方米配置两台2.2千瓦增氧机。
  调节水质 合适的水质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用传统的换水、施氮磷肥的方法调节水质肥瘦。90年代中期,改用生物制剂调节。
  饲料 1988年以前,渔民多用菜籽饼、糠饼、青草等饲料投喂。1989年引进黑麦草、苏丹草等青饲料,推广全价颗粒饲料。1991年推行模式养殖,按鱼类习性,鲢、鳙、鲤、鳊、鲫等搭配混养,用肥料(尿素、碳铵、猪、牛、鸡粪等)、青饲料(黑麦草、苏丹草、青草等)、糠麸(豆饼、菜籽饼、米糠、麸皮、酒糟、四号粉等)在不同季节和鱼各生长期按不同比例配投。龙山镇渔场采用配比法饲喂白鲢,单尾重由0.5~0.6千克提高到0.85千克,每公顷捕鱼11925千克。1995年,银鲫、花鲢、青虾、河蟹、中华鳖、草胡子鲶、牛蛙、黄鳝、黑鱼和翘嘴红鲌等饲喂配比饲料,辅以低值小杂鱼等鲜活饲料和动物下脚料等。
  鱼病防治 鱼类病害以预防为主。主要做好鱼塘清理消毒。干池在冬季排干池水,清除淤泥,经日晒冰冻,清除病菌。不干池在放苗前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千克泼洒消毒。有的在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中短时间存放鱼苗或注射疫苗,应用较少。
  第四节 水库养殖
  水库养殖面积与产量
  水库养殖是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行“以库养库”的有效措施。水库养鱼始于1952年,1953年产鱼23吨。20世纪70年代初水库普遍放养,以自然生长为主,每公顷产量约150千克。1985年建塘江水库围网养殖6.6公顷,每公顷产量从1984年的188千克提高到825千克。1994年,浒山联合渔场采用鱼猪联养,农鱼畜年总产值400多万元。渔民在水库养殖实践中,还因地制宜,创造出鱼蟹混养、施肥养鱼、投饲精养、大水面河蟹移殖增殖等多种技术。2008年全市水库养殖2444公顷,总产4268吨。
  水库养殖方式
  饮用水库养殖 慈溪有10座饮用水库,养殖面积839公顷。以花、白鲢等为主养殖,每公顷放养375600尾,花、白鲢比例为1∶3~5。同时增养河蟹、河鳗、青虾等,移殖太湖大银鱼,放养少量银鲫、鲤鱼等底食性鱼种。为保证饮用水水质不遭污染,库内禁投饵、禁施肥、禁用药。1999年,窖湖水库投放蟹苗5千克,依靠天然饵料生长,9月中旬用地笼网起捕,收入5万多元。2000年又投放蟹苗50千克,收入65万元。2005年外杜湖水库投入38万元河蟹苗,产量748吨,产值748.6万元。2007年,全市饮用水库水产品总产603吨,产值901万元。水库养鱼有抑制藻类旺发的作用。
  海涂水库养殖 全市有海涂水库7座,面积1126公顷。采用化肥饲喂和投饲精养两种方式养鱼。化肥养鱼只施肥,不投饲,以花、白鲢为主,少量搭养其他品种,常年每公顷产量1050~1500千克。50公顷以下的小型水库采用多品种混养、河蟹专养、大规格种类养殖等方式,每公顷产量3000~4500千克。1997年浒山海涂水库养殖花鲢、白鲢、草鱼、银鲫、鲤鱼等69公顷,总产410吨。建塘江水库以养殖银鲫为主,搭配养殖青鱼、草鱼、虾类和蟹类等,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产约400吨。
  网箱养鱼 2002年,窖湖、灵湖水库采用网箱养殖,放养河蟹、银鱼和匙吻鲟等。网箱以圆木、竹棒作材料,制成7米×4米×2米长方体,用聚乙烯网线围实,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浮力装置,置避风、向阳、宽广的库区。日常清除水绵、双星藻、转板藻、丝状藻和泥沙等网箱壁附着物,防损坏网衣。在网箱中每立方米投放1尾鳊鱼,对清除丝状藻类有明显效果。放养1~2天后投饵,投喂数量以1小时内吃净为宜,为减少饲料流失,有的在照8-10网箱养鱼网箱水体中吊放饲料台。
  第五节 外荡养殖
  外荡养殖面积与产量
  1955年洋山乡渔滩渔业社、逍林乡渔业社和高王乡福四房渔业社等开始利用外荡养鱼。1956—1957年,高王乡福四房渔业社首创以放养鲤鱼为主,搭配花、白、青、草四大家鱼的养殖方式,3公顷外荡,每公顷产量超过600千克,1957年,该社出席省渔业社会主义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会议。60年代屡遭干旱,外荡养殖面积减少,产量下降。70年代末养殖面积回升。1988年,外荡养殖764公顷,总产333吨。2000年,改进设施、技术,776公顷外荡养殖总产1546吨,为1988年的近5倍。2002—2007年每年养殖1000余公顷。2008年由于实施八塘横江拓宽工程和河流清洁工程,养殖面积降至584公顷,总产1875吨(表8-10)。
  外荡养殖方式
  外荡养殖有拦网养殖和堵坝养殖两种方式。拦网养殖开始用竹箔拦养,因竹箔拦养后水流速度减慢,后逐步以聚乙烯网片替代。有粗养、精养两种。粗养以放养鲤、白鲢和花鲢为主,少量搭配青、草、鳊和鲫鱼,利用天然饵料,自然生长,产量每公顷约600千克。精养采用混养密放、投饲施肥、配增氧机,产量较高。2001年胜山镇一农民在胜东河道拦网养殖52公顷,总产47吨。小型河道常采用堵坝养殖,以泥坝替代网箔,建成鱼塘,采用池塘养殖技术。
  第六节 主要淡水养殖种类
  淡水养殖种类演变
  传统淡水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鳊、鲫鱼等。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白鲫和异育银鲫。1993年后陆续引进鳜鱼、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澎泽鲫鱼、草胡子鲶鱼、太湖大银鱼、罗氏沼虾、牛蛙、美国青蛙等近30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异育银鲫为主养品种。2003—2008年南美白对虾为主要养殖品种。河鳗、甲鱼、河蟹等特色品种亦有少量养殖。
  主要淡水养殖种类简介
  异育银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国水产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80年代中期,市水产局从上海奉贤和浙江湖州各引进鱼苗10万尾,分别投放于四灶浦渔场和东山头渔场,因其生长速度、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本地鲫鱼和白鲫而迅速推广。1988年养殖105公顷,产量41吨。1991年异育银鲫替代本地鲫鱼和白鲫,养殖面积发展到930公顷,产量745吨。90年代中期,85%以上的池塘养殖异育银鲫,采用“一次放养、长年捕捞”或“轮捕轮放”方式,年每公顷平均产量6000~9750千克,收益3.75万元~6.00万元。1996年养殖1658公顷,为最多。2000年产量8784吨,为最高。南美白对虾引进推广后异育银鲫销路走淡,2008年养殖面积减至324公顷,产量2102吨。养殖区主要集中在观海卫、庵东和崇寿镇,3镇养殖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70%。周巷、附海、新浦、掌起和龙山等镇亦有少量养殖。
  异育银鲫的养殖池面积一般0.1~0.7公顷,池水深1.5~2米。除专养外,常与梭鱼、鲻鱼混养。12月至翌年1月水温4~8℃时放养,每公顷1.80万~3.75万尾。饲料以黄豆饼、菜籽饼、4号粉、麸皮等和专用配合饲料为主,生长旺期一般投喂存塘量的5%~6%,前期和后期略减。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6月后池水深保持1.5米以上。水质变浓、变色时,换三分之一以上池水,连续2次,并使用有益生物制剂。高温季节,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下半夜开机至日出。异育银鲫发病,用二溴海因、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大蒜等防治。4月至5月中旬前后起捕部分异育银鲫,5月底前套养异育银鲫片子。起捕时先排部分池水,用大目网拉网起捕,再干塘捕净。
  鲤鱼 又名“鲤子”在江河湖库中产卵繁殖。尾部稍红,形态较美,因其善于逆水蹿跳,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象征吉祥,之意。人们在祭祖、生日、建房上梁时,用作供品,后放归江河。1953年在白洋湖养殖鲤鱼。1983年后,先后引进散鳞镜鲤、黄河鲤(铜盆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元江鲤、团鲤及杂交种丰鲤、荷元鲤等品种。历年养殖产量约占淡水鱼总产的800~10%。1989年全市总产1204吨,1991年1335吨,为最高。2003年后年产350~500吨。2008年全市养殖146公顷,产量349吨。鲤鱼一般混养于水库、湖泊和河江中。
  鲢鱼 又名“白鲢”是四大传统家鱼之一,系20世纪80—90年代养殖的主要鱼种。1989年产量2712吨。1991年为36,76吨,占全市淡水鱼总产的30%。随着水产种类的增加,人们对鱼类品质要求提高,白鲢养殖面积减少。2008年养殖935公顷,总产2783吨。
  鳙鱼 亦称“花鲢”、“胖头鱼”。头大且肉质细嫩,鱼头常作宴席主菜,市场上畅销。鳙鱼是传统的淡水品种,摄食浮游动物,性温,易捕捞,多在水库养殖。1989年产量226吨。1991年为409吨。1993年,浒山海涂水库放养2~3龄鳙鱼约5000千克,当年12月起捕,平均每尾4.5千克,产量40余吨。1998年全市产量增至1075吨,2001年达1779吨。2008年养殖453公顷,产量1256吨。
  鳖 亦称“甲鱼”。肉味鲜美可口蛋白质含量丰富,具有滋补功效,属高档水产品。鳖甲是名贵中药材。鳖在内陆水域生长,人们用挖,掘、诱钓等方式捕捉。由于水域污染,自然产品逐渐减少。1988年,石堰乡横山村村民挖鳖塘0.3公顷,放养10克左右幼鳖1.5万只,两年后单只重约500克,产量4000余千克,收益24万余元。1993年万顺鳖业有限公司在西三水产养殖场建温室460平方米,鳖场5公顷,每平方米放养稚鳖50~100只/平方米,幼、成鳖5~10只,年产商品鳖4万余只。2000年全市产量37吨,2003年为25吨。2008年全市养殖32公顷,产量57吨。周巷镇奥力水产养殖场1.2万平方米温室,年产稚鳖30万余只,产值700余万元。胜山镇清水潭农庄有1.6公顷鳖塘和2000平方米温室,年产日本中华鳖稚鳖1.3万余只,商品鳖2.5吨,净利润150余万元。龙山镇陈飞林养殖场的5公顷池塘,鳖与鱼、蟹混养,年产鳖约2吨,产值100万元。
  鳖塘分幼鳖池、成鳖池和亲鳖池,池底铺细沙。亲鳖池的一侧堤坡铺50厘米厚的细沙至堤面,便于产卵。堤坡与地面呈30度角。池塘四周砌筑高2米围墙或用铁丝、尼龙绳围栏,防逃逸。饲料以配饵为主,辅以小杂鲜鱼;亲鳖池以投喂螺蛳为主,辅以配料。一天两次,投喂量视鳖体大小而定。
  河鳗 又称“鳗”、“鳗鱼”、“鳗鲡”等。鳗苗靠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尚无先例。慈溪海域盛产自然鳗苗。1975年,庵东农场建土池养鳗0.2公顷。1987年龙山镇建养鳗场0.58公顷,1990年扩建2公顷。1989年市水产局、水利局和外贸局合资在杜湖兴建养鳗场0.85公顷。1995年福建省宁德县一养殖户在窖湖水库建大棚温室养鳗场0.45公顷,土池0.43公顷。2000年徐龙鳗业公司在龙山建80公顷土池养河鳗,当年产量186吨,第二年546吨。2001—2003年西三养殖场建土池2~3公顷养殖河鳗。鳗以出口日本为主。由于鳗价波动大,发展不稳定。2008年无专养鳗塘,仅有部分水库和池塘少量放养,自然生长。河鳗采用两种养殖方式:一为水泥池覆盖大棚,微咸水养殖;二为土他塘养殖。慈溪的河流与杭州湾相通,每年有一定量的河鳗洄游,年捕获10~20吨。
  草鱼 亦称“鱼”是传统养殖品种。“2700工程”实施后,养殖面积快速增加。1987年产量1665吨,最高的1994年为,3482吨。2000年后年产约1000吨。2008年,全市养殖195公顷,总产715吨。草鱼主要养殖在近海涂淡水鱼塘。草鱼喜食草,198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新疆奇台县引进“苏丹草”在东山头渔场种植喂鱼,每公顷鲜草产量180吨。1988年从湖州、杭州等地引进“宿根黑麦草”冬播春收,每公顷产量75吨。草鱼粪便能肥水,为滤食性鱼类提供食料,故常与滤食性鱼类混养。1,989年东三水产养殖场在0.5公顷池塘中分次投入草料32吨喂草鱼,草鱼粪便供喂花、白鲢。鱼塘不施肥,不投喂其他饲料,年底起捕草鱼1050千克,花、白鲢1500千克。
  草鱼有出血病、赤皮病和肠炎病等,1991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放养前将草鱼种存养在茛宕液中防病,成活率达90%以上,比不存养的高10个百分点。
  白鲫 亦称“大阪鲫”、“高背鲫”形似鲫鱼,色如白鲢,原产日本大阪。1982年市水产局从湖州菱湖引入,在西三、汛潭渔场与四大,家鱼混养,当年12月起捕,单条重200300克,比同龄本地鲫鱼增重30%以上。1983年后逐渐成为池塘主、混养品种之一。1989年白鲫搭养比例达48%。同年白鲫出血性鱼病暴发,其中观海卫镇五洞闸渔场13公顷成鱼塘在7月1—9日白鲫死亡计25吨。因鱼病防治较难,之后放养量锐减。1995年,胜利闸渔场1.06公顷池塘采用白鲫、异育银鲫混养,12月起捕,收白鲫1878千克,净值14600元,收异育银鲫9712千克,净值59200元。白鲫较异
  育银鲫产值低75%,1996年后不再养殖。
  河蟹 俗称“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河口浅海中繁殖,淡水中生长。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市民喜,爱的名贵水产佳品。,20世纪50年代,河道野生毛蟹多,常出没于棉地,慈溪“棉地大毛蟹”因此出名。随着大规模海涂围垦,生态环境改变,河蟹资源锐减。70年代,市水产部门组织人员到江苏太仓浏河、上海崇明等地捕苗、购苗,投放到慈溪河江,放流增殖,其中1976年购苗176.5千克,投放于龙山、观城两区13乡的河道、水库。1985年田央乡田央陈村村民开挖蟹塘48平方米,放养0.3千克蟹苗,当年收获成蟹5.85千克。1986年突破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难关,龙山农垦场培育出蟹苗,河蟹养殖开始兴起。当年全市有17户农户养殖河蟹1.5公顷。1989年产量5吨。90年代,水域污染,河蟹自然生长量骤减,供需矛盾突出,养殖面积增加。1997年产量升至102吨,最高的2000年达187吨,后在100~160吨徘徊。2008年,全市养殖河蟹133公顷,产量69吨。河蟹养殖主要在池塘和水库。
  其他淡水养殖种类
  革胡子鲶 1993年附海镇郑家浦村从湖北武汉引进苗种,专塘养殖4个月,最大个体1千克,每公顷产量9000千克。1994年胜利闸渔场将革胡子鲶与四大家鱼混养。995年,东二乡罗北村专塘养殖革胡子鲶10公顷。
  美国鮰鱼 1989—1996年,浒山渔工商公司从武汉、海南岛引进两种美国鮰鱼。一为斑点叉尾鮰,型似黄颡鱼,体色似本地鲶;二为云斑鮰,形如本地鲶,体像黄颡鱼,在池塘及水库中放养。云斑鮰二龄最大个体2.5千克,斑点叉尾鮰二龄最大个体2千克。
  河蚌育珠 1977年后,沿海乡太平闸村、师桥镇三大队和八大队及云城乡的少数农民利用褶纹冠蚌育珠,1977—1987年全市共育珍珠125千克,其中1987年为21千克。1988年后养殖面积扩大,当年产珠46千克。1994年在窖湖水库利用三角帆蚌育珠,存塘3万只,湖面搭毛竹棚架,下吊网袋,每袋中放蚌6~8只。1988—1996年全市产珠556千克,其中最多的1995年产珠83千克。
  罗氏沼虾 又名“马来西亚大虾”。1994年浒山联合渔场和市农垦场渔场分别从上海、平湖引进10万尾和15万尾试养,均获成功。因产品滞销,发展缓慢。2006年养殖5.8公顷。
  罗非鱼 1978年,白沙镇高河塘村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苗6000余尾,当年试养成功,但口味欠佳,在水产品紧俏的情况下尚有市场。后相继引进“尼罗”、“奥利亚”、“红罗”、“吉富”等系列罗非鱼。水产养殖业发展后,罗非鱼价格低廉,销售困难,终致无人养殖。2003年4月里杜湖水库蓝藻暴发,市水产研究所从鄞州购入55尾/千克规格的尼罗罗非鱼种1900余千克,投放水库近一年,水质明显好转。
  附:“WFP-2700”项目工程
  “WFP-2700”项目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浙江省杭州湾低洼盐碱荒地开发发展淡水养殖项目之一。20世纪70年代,沿海1467公顷已围海涂晒盐偏淡、种棉太咸。1979—1980年,西三乡涂汛潭村挖塘16公顷养鱼,产量每公顷870千克。1982年东三乡将50公顷左右盐田挖塘养鱼,54个养鱼劳力年净收入由晒盐时的101元增加到1300多元。于是,海涂挖塘养鱼迅速发展,1983年发展到14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2783千克。
  1984年,慈溪沿海荒涂养鱼项目列入联合国“WFP-2700”项目。同年7月,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开发万亩鱼塘的决定,县成立“2700”项目指挥部,27个有关镇、乡成立领导小组。工程于11月开工。世界粮食计划署用“以粮代赈”的方式向慈溪无偿提供小麦2.16万吨、食油360吨,折合514.85万美元。慈溪县拨木材71立方米、钢材227吨、水泥5000吨支持工程建设。项目于1986年8月竣工,计建商品渔场40家、鱼塘713公顷,其中成鱼塘580公顷、鱼种塘133公顷、鱼苗孵化场1座。项目边建设边投产,1986年产商品鱼2650吨、鱼种240吨,生产鱼苗200万尾。1987年鱼塘扩大到933公顷,产鱼4872吨。同时建冷库2座,库容350吨,购活鱼运输车1辆、挂浆机船115艘及泥浆泵、潜水泵、增氧机、水质改良机等一批渔业生产机械。1985年,欧洲共同体无偿援助105万欧洲货币(约120万美元),与“2700”项目配套,在慈溪建年产饲料1万吨的鱼用饲料厂1家。“WFP-2700”项目的实施,为慈溪渔业生产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