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养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饲养管理
分类号: S894
页数: 3
页码: 294-2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蜜蜂饲养管理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蜜蜂品种、蜜源植物、饲养方式、饲养技术、蜂病、蜂产品等。
关键词: 慈溪市 蜜蜂 饲养管理

内容

蜜蜂品种
  饲养的蜜蜂品种主要有中蜂和意蜂。
  中蜂 俗称“土蜂”南部山区自古就有,蜂农收捕后驯养繁殖,但数量极少。工蜂体长11.0~12.5毫米,体色褐色,有明显的黄褐色环节;蜂王体长14.0~17.0毫米,体色为黑褐色或枣红色。群势一般3~6框,善于采集零星蜜源。饲料消耗少,抗螨性强。用于生产蜂蜜、蜂蜡和辅助作物授粉,无蜂胶和蜂王浆生产。2002年,为开发中蜂巢蜜、助大棚作物授粉,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从浙江新昌、福建漳州、江西南昌等地引进中蜂90箱进行驯养繁殖,至2003年,共繁殖中蜂300余群。
  意蜂 原产意大利,1950年引入,后逐渐成为主要品种。其工蜂体长12.0~14.0毫米,体色黄褐色;蜂王体长15.0~18.5毫米,体色为黄色。群势10~15框。善于采集大宗蜜源,适于追花夺腹部,蜜,用于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等。1990年,市养蜂管理站实验蜂场通过定向选育改良蜂种,育成高产王浆品系,自定名“望美1号”,蜂王浆产量由改良前的每群每年0.5千克增至2.5千克,至1993年推广3万余群。1990年后,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及蜂农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澳意”杂交蜂王、“浙农大一号”高产浆蜂、“东北黑蜂”、“松丹1号”以及“国蜂213”等杂交蜜蜂品系。2008年,意蜂血统的“浆蜂”品系占全市饲养量90%以上。
  蜜源植物
  慈溪的主要蜜粉源植物有油菜、棉花、丝瓜和茶树。辅助蜜粉源植物有柑橘、西瓜、黄瓜、草莓、芝麻、槐树、梨、紫云英、一枝黄花、玉米、合欢和金樱子等。油菜花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泌蜜不稳定,遇低温阴雨影响流蜜。一般初期流蜜少、后期流蜜多,前期可繁殖蜂群,后期可生产蜂蜜、蜂王浆。棉花花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下旬,泌蜜适温35~38℃,泌蜜、粉不稳定,可繁殖蜂群和生产蜂王浆,泌蜜佳时可获取蜂蜜。丝瓜于6月上旬始花至10月中下旬终花,泌蜜最适温度26~30℃,丝瓜花蜜、粉丰富,蜜蜂喜欢采集,是夏季主要蜜粉源植物。
  饲养方式
  养蜂有转地饲养和定地饲养两种方式。因受蜜源限制,80%~90%的蜂场采用大转地饲养。根据线路范围,大转地饲养又分全线和半线两种。1990年以前,转地饲养蜂群主要靠火车运输。随着全国公路交通网的完善,逐渐改用汽车运输,同时由关巢门运蜂改为开巢门运蜂。约10%~20%的蜂场采用定地饲养或小转地饲养。
  全线 线路主要有3条:
  东线:慈溪→广东(11、12月,采油菜花)、江西(1、2月,采油菜花)、安徽(3月,采油菜花)→苏北(4月,采油菜花)、山东(5月,采洋槐花、枣花、荆条花等)、河北(6月,采洋槐花、枣花、荆条花等)东北(7、8月,采椴树花、荆条花、瓜花等)。
  中线:慈溪→广东(11、12月,采油菜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内蒙古。
  西线:慈溪→云南(12、1月,采油菜花)→四川、甘肃(3、4、5月,采油菜花、茴香花、苕子花等)→青海、新疆(6、7月,采油菜花、棉花花)。
  1990年后,到云南、广东繁殖的蜂群逐年减少,蜂农就地繁殖后,其中约30%的蜂场于1月赴江西采油菜花,约45%的蜂场于3月赴安徽采油菜花,约25%的蜂场先留在本地采油菜花,4月再转赴江苏采油菜花。之后分路跑全线或半线。2008年,跑全线的蜂场约占85%。
  半线 跑半线的蜂场从慈溪出发,到山东、天津或河北等地停留繁殖,后返慈溪。部分蜂场采用东西穿插的放蜂路线。2008年跑半线的蜂场约占5%。
  定地饲养 主要是利用本地蜜源饲养蜂群,小转地饲养范围也仅在慈溪周边地区。定地饲养往往和小转地饲养相结合。该饲养方式投资小,花工少,又可避免长途跋涉之艰辛。90年代前常有农户作家庭副业在房前屋后放养。进入21世纪,部分老年蜂农因体力不支,转地饲养改为定地饲养或小转地饲养。饲养量少则5~6群,多则50~60群,以生产王浆为主。2008年该种饲养方式约占10%。
  饲养技术
  20世纪80年代,蜜蜂依靠自然花粉繁殖。单王繁殖单王生产。蜂群采用补助饲喂。
  1990年后,蜂农改用人工饲喂茶花粉或代用花粉繁殖蜂群。1992年,为壮大蜜蜂群势,提高生产力,掌起镇有蜂农开始饲养双王群,即在一群蜂中同时存有2只蜂王,蜂王间用隔王栅和闸板分隔,互不接触。试验表明,早春蜂群利用双王比单王繁殖率提高20%以上。1998年,全市约50%的蜂群采用双王群繁殖。2000年,市养蜂管理站技术人员利用蜂王去颚技术在同巢蜂中饲养3只或以上蜂王,利用多王产子,幼虫脾日龄一致,生产蜂王浆幼虫辅助群利用效率提高5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同时,为刺激蜂王产卵、工蜂吐浆和出巢,逐渐采用补助饲喂和奖励饲喂相结合的饲喂方法。
  蜂病
  蜂螨 蜂螨有大蜂螨(敌斯瓦螨)和小蜂螨(亮热厉螨)。1957年前后,国内暴发大蜂螨,慈溪蜂群未能幸免,蜂群数下降50%。20世纪60年代初,蜂群开始转地放养,染病几率增加,大蜂螨和小蜂螨几乎同时暴发流行,导致不少蜂场破产。1988年后,蜂螨仍是蜜蜂常见病害,每个蜂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防治药物主要有“氟胺氰菊酯”、“双甲脒”、“甲酸”、“草酸”和“升华硫”等。
  爬蜂病 1988年早春发生爬蜂病,春夏之交暴发流行,蜂群发病率60%~70%。患病蜂群,轻者群势下跌,采集力下降;重者全场覆灭。1990—1995年,市养蜂管理站推广蜜蜂爬蜂病综合防治措施,发病率下降,危害程度减轻,但随环境、气候、管理的改变时有发生。防治药物主要有“柠檬酸”、“氟哌酸”、“大黄苏打片”和“盐酸土霉素”等。21世纪后,以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提高蜂产品的安全性能。
  白垩病 1991年2月上旬,市养蜂管理站技术人员在田央乡发现国内首例蜜蜂白垩病,后全市大部分蜂场相继发生。同年9—10月,病情急剧上升,年底约85%的蜂群受害。1992—1995年,市养蜂管理站实施“蜜蜂‘白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研制出复方制剂“垩立克”(主要成分为制霉菌素)进行防治,感染率明显降低。2000年后,推广饲养,强群、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感染率明显下降,但高发年份仍有15%~20%的蜂群感染发病。
  蜂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主产品为蜂蜜,副产品有蜂王浆、蜂蜡、蜂花粉、蜂王幼虫、蜂蛹等。1988年,群均产蜂蜜92.99千克、蜂王浆0.65千克。
  1990年后,推广王浆高产蜂种,蜂王浆生产份额逐步提高,同时开发生产其他蜂产品。1991年,范市镇蜂农王国跃试产蜂毒,庵东镇蜂农苗惠利等在四明山茶花场生产花粉。1992年,蜂农开始收集蜂胶。1997年,全市转地蜂场蜂王浆产值超过蜂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定地蜂场的绝大部分收入源自蜂王浆。1998年,观海卫镇一蜂农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建立巢蜜生产基地。1999年,全市群均产蜂蜜79.52千克、蜂王浆1.97千克。
  2000年后,蜂蜜、蜂王浆均成主产品。2008年,全市群均产蜂蜜133.92千克,蜂王浆4.89千克,定地蜂场蜂王浆群均最高产量超过10千克。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