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粮油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95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粮油作物
分类号: S51
页数: 27
页码: 181-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种植粮油作物历史悠久,主要有水稻、春粮、杂粮和油菜。1984年后,部分粮油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粮油作物种类也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水稻、大小麦、油菜面积减少,玉米、大豆面积增加。为保障粮食供需平衡,1993年后,市政府在江西、安徽、山东等省及浙江省江山、衢州等地建立粮食基地,发展粮食生产。
关键词: 慈溪市 粮油作物

内容

慈溪种植粮油作物历史悠久,主要有水稻、春粮、杂粮和油菜。1984年后,部分粮油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粮油作物种类也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水稻、大小麦、油菜面积减少,玉米、大豆面积增加。为保障粮食供需平衡,1993年后,市政府在江西、安徽、山东等省及浙江省江山、衢州等地建立粮食基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一章 水稻
  第一节 水稻面积与产量
  水稻是慈溪的主要粮食作物,产品以自给为主。20世纪50—80年代,年种植2万~2.67万公顷。1988—1992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合同定购,年均种植22655公顷,总产132684吨,面积、总产比1987年分别增加1.8%和6.0%。
  1993年浙江省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因种稻效益低,农民将双季稻改种单季稻,部分稻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有的出现季节性抛荒,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市政府为阻止耕地抛荒,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多种水稻。1993—2000年年均种植17865公顷,总产111740吨,比1988—1992年年均分别减少21.1%、15.8%。其中,早稻面积减少3181公顷,减少30.2%连作晚稻面积减少4364公顷,减少37.2%。
  2001年全国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稻区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是年早稻种植面积降至802公顷,2005年仅115公顷。2008年,各级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早稻种植面积回升至738公顷。全市种植水稻5578公顷,总产38262吨(表4-1)。
  1988—2008年,年均种植14762公顷,总产91832吨。
  水稻主要分布在龙山、掌起、观海卫、横河、桥头、匡堰等镇的329国道以南地区。
  第二节 稻田耕作制
  耕作制演变
  1988—1991年,稻田以新三熟制为主,冬作大小麦或油菜,夏、秋作为连作稻。1991年,雁门乡东门外村有农户在春花收获后种单季晚稻约7公顷,重现两熟制。因省工省力,迅速被周边农户效仿。1992—1999年,稻区新三熟制和两熟制共存,大古塘两侧实行稻棉轮作制。其间出现一年只种一季单季稻的单熟制。2000年单季稻面积增至67.77%,最多的2005年占97.30%。2008年占75.28%。21世纪初基本不见稻棉轮作制。为提高稻田经济效益,粮农采用水早结合、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样化、多熟制的耕作制度,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粮经结合的主要模式
  草莓—早稻—晚稻 1992年,彭桥乡桃园村两农民于11月中旬连作晚稻收割后种植草莓,5月25日草莓采收后种植早稻,8月初早稻收获后插种晚稻。1996—1999年,横河镇累计推广该模式1133公顷,平均每公顷草莓、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为17475千克、6390千克、6495千克,总产值76740元。草莓、早稻选用早、中熟品种是关键,同时要培育壮苗,增加密度。
  茭白—茭白—晚稻 1987年,鸣鹤镇七三房村一农户试种茭白0.1公顷,当年茭白每公顷产量15000余千克,次年收13500余千克。茭白收后种植晚稻,每公顷产量6375千克。1997年鸣鹤镇推广该耕作制233公顷,占全镇水稻总面积18%每公顷收入37500余元,产稻谷3750千克。茬口安排:两年三茬一轮换。头年4月上旬种植茭白,7—8月收获,次年5月底6月初继续采收,7月底8月初种植晚稻。茭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收获。
  油菜—早稻—芹菜 1995年,周巷镇井亭庵村一农户,早稻收割后试种芹菜,每公顷产值8.4万元,逐渐形成“油菜—早稻—芹菜”的种植方式。1999年周巷镇推广100公顷,每公顷收油菜籽1650千克、早稻5700千克、芹菜46500千克,产值70500元,比“油菜—早稻—晚稻”种植方式产出的19350元增收51150元。茬口安排:头年10月初播种油菜,11月中旬移栽,次年5月上旬收获。早稻4月初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7月25日前收割。早稻收获后抢墒开沟播种芹菜,9月20日前后开始收获。早稻须选用早中熟品种,并培育壮秧。
  油菜(大麦)+西瓜一晚稻 1998年,崇寿镇周羊村一农户采用“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方式,每公顷油菜、西瓜和晚稻产量分别为2100千克、52500千克和6000千克,总收入59550元。1999年,崇寿镇推广该模+式27公顷。茬口安排:头年11月移栽油菜,4月20日左右油菜行间套种西瓜,西瓜收获后种植晚稻。油菜移栽时须预留西瓜种植行埭。
  草(养鹅)一单季晚稻 1995年,鸣鹤镇大三房村一农户在单季稻收割后播种黑麦草养鹅,效益较好。1998年全镇推广该模式3.3公顷,平均每公顷收晚稻8415千克,产黑麦草121.5余吨(可饲养肉鹅1500只)。茬口安排:10月底前单季晚稻收割后播种黑麦草,次年黑麦草长到70厘米左右高(拔节前)时收割,一般收2~3次。6月下旬翻耕种单季晚稻。单季晚稻选中早熟品种,并及时播种黑麦草。
  马铃薯—早稻—连作晚稻 1992年,匡堰镇乾炳村一农户采用“马铃薯—早稻—连作晚稻”种植方式种植0.13公顷,当年每公顷产量分别为22500千克、5250千克和6000千克。1993—1995年,该村累计推广该种植模式67公顷。茬口安排:1月下旬至2月初播种马铃薯,5月上旬移栽早稻,8月初插种晚稻。马铃薯选早熟品种,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草莓+西瓜一晚稻 1991年横河镇天香桥村一农户在草莓行间套种西瓜,西瓜收获后种晚稻,折每公顷收入15万元。茬口安排:头年晚稻收获后种植草莓,5月中旬草莓行间套种西瓜,7月底8月初西瓜收后插种晚稻。种植草莓时应留足西瓜行埭,同时育好西瓜壮苗。
  第三节 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演变
  早稻 1988年以“二九丰”为主。1991年筛选出“浙辐9号”接替“二九丰”。1993—2003年以“嘉育293”为主。2004—2008年以“嘉育280”为主。其间曾种过“嘉早935”、“嘉育143”、“浙辐762”、“G87-73”、“舟903”、“浙733”、“加香2号”、“甬籼57”等品种。
  晚稻 1988—1992年以“秀水11”为主。1993—1999年以“宁67”为主。1999—2006年“甬粳18”和“丙96-42”为主栽品种。2004年以“秀水110”、“优1号”、“嘉优1号”为单季晚稻主栽品种。2007—2008年为“秀水09”。其间曾种过“丙1067”、“台202”“嘉花1号”“优2号”、“甬优3号”、“农402”、“93-207“浙湖3号”、“丙861”、“秀水13”、“甬优6号”、“秀优5号,”和“甬优8号”等品种。
  糯稻 栽培面积较少,种过的品种有“祥湖25”、“祥湖84”、“90-251”、“甬糯114”、“绍糯119”、“绍糯97-14”、“台糯1号”和“甬优5号”等。
  水稻主要品种简介
  浙辐9号 由浙江农业大学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和余杭县农科所用IR50/44-1086选育而成的早籼稻品种。全生育期108~110天。1989年引入。株型紧凑,高80~85厘米,叶片挺而长,剑叶上举,色深绿。穗长20厘米,每穗110粒,实粒96.5粒,千粒重21.5~23.3克。米质中等偏上。该品种耐寒性好,秧龄弹性大,分蘖偏少,耐肥抗倒,后期青秆黄熟,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每公顷产量5880千克。
  嘉育293 由嘉兴市农科所用浙辐802/科庆47//二九丰///早丰6号/水源287////HA7选育而成的早籼稻品种。全生育期约105天。1991年引入。株高75~80厘米,茎秆粗壮,每穗100~105粒,实粒8090粒,千粒重22.5~23.0克。该品种秧龄弹性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约65%。耐肥抗倒,成熟期抗高温。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白背飞虱。每公顷产量约6075千克。
  嘉育280 由嘉兴市农科院用嘉育293/Zk787选育而成的早籼稻品种。全生育期约108天。1997年引入。株型紧凑,株高约75厘米,每穗95粒以上,结实率约80%。千粒重24.5~25.0克。出米率80.8%米质中等。该品种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青秆黄熟,感稻瘟病。每公顷产量约6375千克。
  秀水110 由嘉兴市农科院用嘉59天杂/丙95-13选育而成的晚粳稻品种。全生育期约140天。2000年引入。株型紧凑,稻面清秀,株高约90厘米。茎秆粗壮,单株17~18叶。每穗110~120粒,结实率约90%,千粒重25~26克,米质较优。该品种分蘖力较强,较抗稻瘟病。每公顷产量约8100千克。
  宁67 由宁波市农科所用甬粳29/秀水04选育而成的晚粳稻品种。全生育期约137天。1991年引入。基部节间短,株型紧凑,叶鞘包节,茎秆硬韧。前期叶色淡绿,后期转色清秀,功能叶寿命长。每穗73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6.9克。米质优。该品种感光性强,分蘖略低于“秀水11”。秧龄弹性大,较耐迟栽,耐肥抗倒,较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和纹枯病,不抗白背飞虱。作连作晚稻每公顷产量约6000千克,作单季稻每公顷产量约7950千克。
  甬粳18 由宁波市农科所用丙89-84//甬粳33/甬粳23选育而成。全生育139天,属中熟晚粳稻品种。1998年引入。半矮生型,作连作晚稻株高80cm作单季稻株高98cm。茎秆粗壮;功能叶寿命长,剑叶挺,叶鞘包节。半弯穗,每穗96粒,实粒87.5粒,,千粒重28克,米质佳。该品种感光
  性较强,根系活力强,分蘖中等,青秆黄熟,抗倒。较抗稻瘟病、纹枯病和青枯病,易感稻瘟病和受蚜虫危害。作连作晚稻每公顷产量6300千克。
  甬优3号 由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用甬粳2号A/K1863选育而成。作单季晚稻全生育期146天,属粳型3系杂交水稻。2003年引入。半矮生型,株高约110厘米;中部叶较挺,叶鞘包节。每穗133.4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9.4克,米质较优。该品种发根力强,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每公顷产量8400千克。
  台糯1号(原名“台99-50”) 由台州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用86-426/丙665///91-158//甲农糯/85-79复交选育而成。全生育期作连作晚稻约140天,作单季稻152天。2004年引入。株型紧凑,属半矮生型。株高90~100厘米,茎秆坚韧,每穗110粒,结实粒85%以上,千粒重26.5克。米粒白净,糯性好。该品种分中等,耐肥抗倒,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每公顷产量8250千克。
  第四节 水稻栽培
  栽培方式
  育秧移栽 20世纪80年代用水秧田和半旱秧田育秧。1992年,掌起镇乐家村早稻采用旱地育秧,面积1350平方米,每公顷产量515千克,比水育秧增产4.3%。1993年在全市推广。1999年旱育秧移栽面积820公顷。2000年,早稻面积减少,旱育秧面积减至6.7公顷。2001年,单季稻推广直播,不再采用旱地育秧。旱育秧选肥沃疏松旱地,菜园地尤佳。翻耕、施肥、整地后,按畦宽1.2~1.7米开沟,灌水至饱和,平整床面后播种,每平方米用种150~240克,盖细土再搭架覆膜,其他管理同常规育秧。
  抛秧 用塑料秧盘培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秧苗,移栽时从盘中拔出秧苗,均匀地抛撒到大田,农民不再弯腰插秧,省工节本,且抛秧密度达到一定标准后,也能增产。1988年,市农业局粮食股在田央乡上田央村试验成功后推广。1989—1997年累计推广453公顷。1998年,市政府对抛秧技术实施经济补助,1999年达1000公顷。2001年后,以种植单季稻为主,种植季节宽松,抛秧技术不再采用。2008年早稻面积增加,抛秧技术恢复,早、晚稻合计抛秧100公顷(表42)。
  直播 1994年匡堰镇吴江村和市水稻良种繁育场试用直播技术种植早稻,即直接把浸种后露白的谷种播入大田,面积1400平方米,每公顷产量6311千克,比育秧移栽增产6.5%,且省工省力。1995年在早稻生产中推广。1998年在单季稻生产中应用。1995—2001年,全市累计直播稻2171公顷。2001年,横河镇堰南村改手工直播为机动喷雾机喷播,面积0.67公顷,折每公顷单季稻产量8250千克,比育秧移栽增产7%,节省工本60元。2008年全市水稻直播1813.33公顷,其中用机动喷雾机直播1200公顷(表4-3)。水稻机械喷直播技术应用推广获宁波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一等奖。
  喷直播方法:翻耕前用“草甘膦”灭除农田杂草,然后整畦开沟,耥平田面,将露白种子稍经沥干后装入机动喷雾机药筒喷播,常规稻每公顷用种量37.5~45.0千克,杂交稻22.5~30.0千克。播后塌谷入泥。2天内再用“幼禾葆”或“直播净”等除草剂除草。
  施肥
  1987年,绿肥田早稻、春花田早稻和连作晚稻每公顷施标准肥分别为36.8吨、36.0吨和34.5吨,其中有机肥用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42.9%、17.5%和9.0%。1990年后总施肥量增加,但有机肥用量减少。2001年后,以种植单季稻为主。因单季稻营养生长期比双季稻长一个多月,个体发育好,增产潜力大,施肥量适当增加,其中基肥比双季稻增加20%以上,迫肥增加10%,肥料总量中磷钾肥增加5%。1992—2008年,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每公顷施标准肥分别为44.1吨、47.4吨和63.4吨。施肥采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看苗补施穗肥的方法。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一般采用自然落干法,即灌一次水,等落干后再行灌溉。1993年前,在水稻分蘗末期采用一次重搁的方法。由于搁田标准难掌握,搁田时间往往滞后,达不到重搁要求。1994年后,搁田时间提早至返青后,并改一次重搁为多次轻搁,即每隔一星期左右搁一次田。既利于水稻根系深扎,又便于农户掌握应用。
  第二章 春粮
  第一节 春粮面积与产量
  慈溪的春粮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和蚕豆,历史上曾作棉农的粮食。粮食供需矛盾缓和后,小麦经加工后作副食品,大麦除作啤酒原料外多作饲料,蚕豆摘鲜作蔬菜。1988年全市种植春粮13367公顷,比1987年的13540公顷减少1.3%。1989年,因种春粮比较效益偏低,故种植面积减少,至2003年种植10525公顷。2004年后降至10000公顷以下。2008年种植9280公顷,每公顷产量2446千克,总产22700吨(表4-4)。
  第二节 大小麦
  大小麦面积与产量
  1988年,大麦种植4093公顷,总产18199吨。之后种植面积连年下滑,1993—2001年年均种植1527公顷,平均总产6153吨。2008年种植406公顷,总产1368吨,比1987年分别减少92.29%和94.37%。
  小麦减幅略小于大麦。1988—2000年年均种植2675公顷,平均总产13707吨。2008年种植537公顷,产量2125吨。比1987年分别减少80.30%和85.55%。(表4-5)。
  2006年后大麦种植主要分布在七塘以北棉区,小麦种植以稻区为主。
  大小麦品种演变
  大麦 1988—1996年以“沪麦10号”为主。1997—2001年以“浙原18”为主。1999—2008年推广“花30”。其间种过“92-18”、“92-11”、“96-6”、“97-11”和“浙农大3号”等品种。
  小麦 1988—1990年以“扬麦4号”和“浙麦4号”为主。1990—1998年以“扬麦5号”为主。1994—2003年以“扬麦158”为主。2004—2008年以“扬麦12”为主。其间种过“鉴麦38”、“97-1”和“扬麦10”等品种。
  大小麦主要品种简介
  浙原18(原名“88-18”) 1988年省农科院用朝日19/G11后代,经伽马射线辐射而成。全生育期160~170天,属偏春性二棱皮大麦。1993年引入。株高85~90厘米,茎秆粗壮,叶深绿色,剑叶挺,每穗25~30粒,千粒重约40克。该品种分蘖力中等,耐肥,耐湿,抗倒,灌浆速度快,中抗赤霉病,耐黄花叶病和网斑病,感白粉病。
  花30 由嘉兴市农科所和上海市农科院用秀82-164/秀麦1号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75天,属春性二棱皮大麦。1998年引入。株高82厘米,剑叶窄而笃,每穗22~24粒,千粒重约40克。该品种苗期半匍匐,分蘖力强,每公顷有效穗约600万穗,中抗赤霉病。
  扬麦12号(原名“扬95-76”) 由江苏省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麦158-3/TP114//扬麦5号///85-853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90天,偏春性冬小麦类型。2004年引入。株高92厘米,长芒,白壳,红粒,每穗34粒,千粒重约40克。该品种分蘖力中等,熟相较好,抗倒性较差,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每公顷产量约4500千克。
  扬麦158 由江苏省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麦4号/ST1472-506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90天,偏春性冬小麦类型。1993年引入。株高80~90厘米,茎秆粗壮、叶色深绿,穗长方形,芒长,呈扇形。每穗38粒,千粒重42克。该品种幼苗直立,分力中等,每公顷有效穗420万~450万穗。抗倒,灌浆速度快,中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耐湿性较差,熟相较好。
  扬麦5号 由江苏省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南大2419/胜利//阿夫选系///ST1472/506选系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90天,为春性偏早熟冬小麦类型。1990年引入。株高98厘米,茎秆略细,穗长方形,白壳,红粒,千粒重约38克,蛋白质含量11.77%,湿面筋24.3%。该品种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每公顷有效穗465万~510万穗。轻感条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白粉病,易感纹枯病。综合性状较好。
  大小麦栽培
  棉地一般采用条播,大麦11月底播种,小麦10月下旬到11月初播种。每公顷播45~60千克。播后盖泥踏实,以利出苗。
  稻田一般在翻耕后撒播。20世纪90年代中期稻田小麦采用免耕法,90年代后期全面推广。2005年,桥头镇一农户应用免耕机械直播栽培技术20公顷。在晚稻收割后,按畦宽4米用开沟机开沟,机动喷雾机喷播种子,每公顷播种135~150千克。成熟后机械收割。平均每公顷产量4650千克。2006—2008年,全市小麦60%的面积应用此法播种。
  90年代后期,基本以化肥代替有机肥。用碳酸氢氨加磷肥作基肥,尿素作苗肥。年底结合庭园大扫除清理出农家肥作腊肥。一般不施穗肥。
  大小麦生长期间一般结合中耕除草,清坑(沟)2~3次。收获后麦秆还地。
  第三节 蚕豆
  蚕豆面积与产量
  蚕豆种植省工省肥,管理方便,农民喜种。常作棉花前作,常年种植面积占春粮面积的一半以上。20世纪80年代前期年种植1万公顷以上,80年代后期随着棉花面积的减少降至约6000公顷。80年代末鲜蚕豆经速冻出口日本,90年代初摘鲜蚕豆在国内打开市场,产值比干豆增加50%~100%,播种面积回升。1997年种植8421公顷,比1987年的5547公顷增加51.8%2000年达9978公顷。2008年为8337公顷。1990年每公顷产量3802千克(折干豆,下同),为1972年后最高年份。2002年受4—5月阴雨寡照影响,每公顷产量仅1440千克,为1957年后最低。2000—2008年年均种植8631公顷,年均总产18382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29.4%和9.4%(表4-6)。
  蚕豆种植主要分布在观海卫、新浦、周巷、崇寿、庵东、坎墩等镇(街道)。
  蚕豆品种
  1993年前以“慈溪大白蚕”为主。80年代引进“陵西一时”蚕豆,1999年“陵西一时”种植7000公顷,成为主栽品种。2001年“慈蚕1号”选育成功,2006年后“慈蚕1号”面积逐步扩大。
  慈蚕1号(详见第九篇第四章第一节)
  蚕豆栽培
  “慈溪大白蚕”栽培技术比较简单,20世纪80年代后无多大变化。霜降前后播种,穴播两粒种子,过磷酸钙作基肥,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4次,等待收摘。“陵西一时”和“慈蚕一号”采用单粒播种,每公顷3.00万~3.75万穴。穴施过磷酸钙,结荚前每公顷施复合肥375千克,4月底5月初开始分批采摘鲜荚。蚕豆病虫害主要有叶病和蚕豆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叶病用“多菌灵”或“托布津”防治。蚕豆象由市种子公司统一对种子用药剂熏蒸,农户自留种一般采取暴晒闷种处理。90年代中期后,蚕豆由收干改摘鲜豆,病虫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小,很少防治。
  第三章 杂粮
  第一节 杂粮面积与产量
  杂粮主要有大豆、番薯、玉米、马铃薯、高粱及豇豆、绿豆和赤豆等。1987年前,杂粮限栽于田边地角、零星杂地和丘陵山地,面积小,产量低。1988年后,开始与棉花间套作。1989年,全市种植5380公顷,总产15650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160%和107%。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饮食习惯改变,粗粮、杂粮走俏,需求量增加;毛豆、鲜玉米等鲜销,并加工出口海外。2001年,杂粮种植面积扩大至13781公顷,总产49055吨。2008年,全市种植杂粮12076公顷,总产53545吨(表4-7)。
  第二节 大豆
  大豆面积与产量
  在慈溪大豆干收的称黄豆,鲜食的称毛豆。1988年种植2053公顷,总产4547吨。以收干豆为主,加工后作蔬菜或副食品,少量摘鲜。1989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加工速冻毛豆出口。1993年国内鲜食毛豆销售渠道打开,比干豆增值50%~80%,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3—1998年,年均种植4469公顷,年均总产11621吨。1999—2008年,年均种植7305公顷,年均总产21807吨。其中2000年面积8636公顷、2003年总产24354吨为历史最高(表4-8)。
  大豆品种演变
  传统种植的早熟大豆品种有“六月黄”,中熟品种有“八月黄”迟熟品种有“十月黄”等。1982年引进“矮脚早”、“泰兴黑豆”1988年引进“毛蓬青”。1990年引进,“台湾292”成为1994—1997年的主栽品种。1994年引进“台湾,75”,为1998一2008年主栽品种。种过的品种,还有“高雄2号”、“青酥1号”、“青酥2号”、“早熟70天”、“白狮子”、“春丰早”、“2808”、“日本青”、“札幌”、“75—3”、“上海六月半”、“早生白鸟”和“大粒王”等。
  大豆主要品种简介
  台湾75 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于1994年从台湾引入。春播生育期约110天,秋播约95天。适于鲜销和加工。株高60~65厘米,主茎14节,分枝约3个;茎、叶、荚上披覆白色茸毛;白花,单株结荚数为35个;荚翠绿色,长5.5~6.5厘米,宽1.4~1.6厘米;鲜荚百荚重300克,百粒鲜豆重95克,百粒干豆重40~45克;豆粒绿色,蛋白质含量高。该品种具有限生长习性,结荚较一致,抗病性强,每公顷鲜荚产量8250~9000千克,干豆1875~2250千克。
  台湾292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0年从台湾引入。春播至采收鲜荚75~80天,属早熟鲜食和加工兼用品种。株高40~52厘米,主茎7~9节,茎秆粗壮,叶片较厚,叶柄较长,复叶8~10张。花紫色。始荚高度8~10厘米,单株结荚15~24个,其中两粒以上豆荚占总荚数的84%以上;荚长5.0~5.8厘米,宽1.2~1.4厘米,壳薄。百粒鲜豆重64~68克,百粒干重约30克。该品种耐肥,抗病性强,每公顷鲜荚产量6000~9000千克。
  台湾75-3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从福建省引入,系中熟品种。株高70~80厘米,分枝3~5个,白花,豆荚较大,翠绿色,豆粒大。该品种具有限结荚习性,耐肥,抗病,高温对鼓粒影响较小。每公顷鲜荚产量9000~10500千克。
  大豆栽培
  大豆一年可播种三季,分别为3月底4月初、4月底、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首季播种的摘鲜,夏播的部分摘鲜,余收干豆。1989年前,栽培管理简单,播种时穴施磷肥,出苗后除草1~2次即待收获。
  1990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前至3月中旬播种,鲜豆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10~15天。1992年用小拱棚育苗移栽,2月底至3月中旬播种育苗,一叶一心时移栽,覆盖地膜,鲜豆上市时间又比地膜栽培提早10~15天。后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育苗,播种时间提前至2月上旬,摘鲜豆时间比小拱棚栽培提早10~20天。2008年全市种植春大豆2667公顷,其中采用促早栽培技术的有670公顷。早春毛豆施三元复合肥加过磷酸钙作基肥,初花期打孔深施尿素,结荚期结合防病除虫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
  大豆病害有病毒病、叶斑病和锈病。虫害有小地老虎、蜗牛、豆蚜、蓟马、豆荚螟、红蜘蛛、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大豆病虫危害较轻,农民很少防治。
  第三节 番薯
  番薯面积与产量
  1988—2008年全市番薯年均种植630公顷,年均总产5915吨。其中2001年种植面积970公顷,2005年每公顷产量14.93吨、总产10973吨,分别为历史最高(表4-9)
  番薯品种
  1988年以“胜利百号”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户自行引种、换种。2007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浙薯13”、“浙薯132”、“浙薯75”、“徐薯18”、“心香”和“紫甘薯60602”等品种进行试种,其中“浙薯132”、“浙薯75”和富硒种“渝紫263”品质较好,受消费者欢迎。
  番薯栽培
  番薯采用垅栽法。3月底至4月上旬小拱棚繁苗,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移栽。根据畦幅宽窄分单双行种植。薯苗直插或斜插穴中,每公顷4.5万~6万株。施有机肥或三元复合肥作基肥,成活后施速效氮肥,8月追施三元复合肥。后期提藤2~3次。
  番薯主要抓好斜纹夜蛾的防治。其他病虫发生少而轻,一般不需防治。
  第四节 玉米
  玉米面积与产量
  1988—1995年以收干玉米作饲料为主。1993年后引进糯玉米、甜玉米品种鲜食,1998年后以收鲜为主。2002年甜玉米加工出口。2008年糯玉米、甜玉米和其他玉米种植比例分别为90%、5%、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因玉米易发生玉米螟和红蜘蛛迁害附近棉花,种植面积较少。1987年种植面积增至900公顷。1995年鲜玉米销售渠道打开,1999年种植面积增至1976公顷。2008年全市种植2107公顷。1988—2008年,年均种植玉米1647公顷,总产6802吨。其中2001年种植2822公顷为最多,2004年每公顷产量6023千克、总产12943吨为历史最高(表4-10)。
  玉米品种演变
  1978年推广杂交品种。1988年,主栽“丹玉6号”和“苏玉1号”;1989—1996年“丹玉13”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0%。1993年引进“苏玉糯1号”1997年引进“浙甜1号”、“浙甜2号”等甜玉米品种。1997—2005年主栽“苏玉糯1号”,2006—2008,年主栽“燕禾金2000”。种过的糯玉米品种有“渝糯2号”、“渝糯7号”、“苏平糯1号”、“中糯1号”、“紫玉糯1号”、“苏玉糯2号”、“万粘2号”、和“浙凤糯2号”,甜玉米品种有“华珍”、“超甜玉米”、“沪优超甜”、“001超甜”、“加甜16”、“浙甜2018”、“特甜2号”、“特甜1号”等,普通玉米品种有“中单8号”、“单12”、“掖丹13”、“掖丹12”等。
  玉米主要品种简介
  丹玉13 由辽宁省丹东市农科所于1979年用MO17/E28选育而成。生育期115~125天。1987年县种子公司从沈阳引入。株高180~240厘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宽大,色浓绿。穗位较低,穗长筒型,粒多,穗行数14~16行,红轴,黄粒,马齿形,千粒重300克。该品种耐旱,耐涝,抗倒,耐寒性较差,抗叶斑病及丝黑穗病,轻感锈病。每公顷产量7500千克。
  苏玉糯1号 由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用通系5/衡白522选育而成。1993年市种子公司引入。属早熟白色糯玉米鲜食品种。春播生育期85天,早春大棚栽培130~150天,夏播约70天。株高150~180厘米,茎秆粗壮,全株总叶片18张。单株成穗1.3~1.6枚,穗长约16厘米,粗约4厘米。行排列整齐,籽粒饱满白色,口感细腻。该品种抗倒能力强,抗大、小叶斑病和穗腐病,每公顷鲜穗产量约11.25吨。
  燕禾金 由北京燕禾金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用T9786/T9702选育而成。属糯玉米品种。2005年市种子公司从北京引入。出苗至采收85~90天。株高210~220厘米,穗位高88厘米。果穗锥形,长1820厘米,穗行数14~16行,每行40粒,鲜穗重300克。籽粒白色,千粒重约350克。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倒伏,抗逆性强,抗大、小叶斑病,感茎腐病、玉米螟。每公顷鲜穗产量12~15吨。
  华珍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从台湾引入,为加工型黄色甜玉米杂交种。春播生育期约90天。株高228厘米,穗位高90厘米。叶片深绿,17~19张。果穗长筒形,长19厘米。穗行数12行,排列整齐,秃尖小,行粒数40粒。鲜籽千粒重345克,籽粒浅黄色,种皮薄,总糖含量40.7%。该品种生长势强,耐湿,耐热,抗倒,高抗大、小叶斑病和茎腐病,较抗病毒病,高感玉米螟,每公顷鲜穗产量12~15吨。
  玉米栽培
  按种植季节,分春玉米(含早春玉米)、夏玉米和秋玉米,2008年各季种植面积比约为1∶0.6∶0.7。早春玉米采用大棚栽培,1月20日前后播种;春玉米地膜栽培,3月下旬播种,露地栽培于清明前后播种。夏玉米6月上旬播种。秋玉米7月中旬至8月初播种。
  干玉米栽培方法同20世纪80年代。鲜玉米栽培,一般于3月底4月初露地栽培,6月底7月初鲜玉米收获。90年代初,坎墩一带农民采用地膜、小拱棚覆盖栽培,分别于6月中下旬和6月上中旬收获鲜玉米。1996年,早春采用大棚栽培,以直播为主,少量育苗移栽,收鲜时间提早于5月中下旬。种植时,施腐熟有机肥加过磷酸钙作基肥。5~6片真叶时施尿素和氯化钾作追肥,10天后施一次速效氮肥。待第13叶抽生时,施尿素壮果穗。外露须转褐色时(约吐丝25天后)收获。
  玉米病害有大、小叶斑病,锈病,丝黑穗病,褐斑病,纹枯病和黑粉病等,发生较少。虫害有玉米螟、大螟、小地老虎、蝼蛄、蛴螬、蓟马、红蜘蛛、棉铃虫、玉米蚜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防治重点为玉米螟。施用的主要农药有“杀灭菊酯”、“锐劲特”和“抑太保”等。
  第五节 马铃薯
  马铃薯面积与产量
  1992年前,马铃薯多作菜食,种植面积较小。2003年后部分作副食品加工原料。1993—2001年,年均种植188公顷,总产1450吨。2003年引进加工型品种,增产明显。2004—2008年年均种植233公顷,总产3587吨,比1993—2001年年均分别增加11%和147%(表4-11)。
  马铃薯品种
  1988—2002年,多为1987年前的老品种,亦有农户从外地引进新品种,但名称不清。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东农303”。2003年后,引进“大西洋”和“中薯3号”等品种。
  大西洋 原产美国,市农技推广中心于2003年从内蒙古引入。生育期约110天,属中晚熟加工型品种。株型直立,茎秆粗壮,基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叶亮绿色,花冠浅紫色。块茎卵圆或圆形,表皮光滑,有轻微网纹,芽眼浅,白皮白肉。干物质含量占23%,含淀粉18%,还原糖0.03%。该品种生长势中等,开花多,结实性弱,感晚疫病,每公顷产量26.25~30.00吨。
  中薯3号 由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用京丰1号/BF77A选育而成。春播出苗至收获65~70天,属早熟菜用型品种。2003年引入。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55~60厘米。茎绿色,复叶大,侧小叶4对,茸毛少,叶缘波状。花序总梗绿色,花冠白色,雄蕊橙黄色,雌蕊柱头3裂,能结实。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90%。薯块大,较整齐,薯皮光滑,芽眼浅,薯块含淀粉12%,还原糖0.3%。该品种匍匐茎短,结薯集中,较抗病毒病,不抗晚疫病。宜春、秋两季栽培,亦宜早春栽培。每公顷产量22.50~30.00吨。
  马铃薯栽培
  马铃薯多种在低山缓坡或旱地,露地栽培。农民习惯于农历年底翻耕整地,2月中下旬播种,用猪、鸡粪等盖孔。出苗后浇施人粪料或尿素,5月中下旬收获。2003年,横河镇堰南村在稻田种植马铃薯7公顷,晚稻收获后翻耕整畦,年初用复合肥作基肥,开种植沟放种薯盖土,黑膜覆盖。3月25日前后,破膜放苗。蕾期施氯化钾加尿素作追肥。平均每公顷产量24吨。2008年全市在稻田种植马铃薯70公顷。
  2006年,引进马铃薯专用挖掘机收获,每公顷省人工45工。2008年全市约有一半面积采用机械收获。
  马铃薯易感晚疫病。2005年发病较普遍,发病田块减产30%~40%。用“杀毒矾”防治。虫害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蝼蛄和蛴螬,分别用“杀虫素”、“抑太保”和“辛硫磷”等防治。
  第六节 其他杂粮
  其他杂粮面积与产量
  慈溪种植的杂粮作物还有豇豆、绿豆、赤豆、高粱和荞麦等。1988年全市种植其他杂粮493公顷,比1987年的440公顷增加12%。20世纪90年代,人们崇尚保健食品,杂粮走俏,面积逐年增加。1993年增至1367公顷,2002年为2298公顷,2008年为2512公顷。1998—2008年,年均种植1420公顷,总产4251吨(表4-12)
  品种与栽培
  杂粮品种多数由农户自留或相互调剂,名称不详。1999年,市农业局粮油站从湖南引入杂交糯高粱“湘两优糯粱1号”,春季栽培每公顷产量60007500千克,秋栽5250~6000千克,2008年推广200公顷。
  杂粮作物一般栽培技术简单,播种时施少量复合肥作基肥,出苗后除削地除草外,基本无其他管理措施。
  高粱栽培较粗放,传统技术无多大改进。1999年,市农业局粮油站在坎墩、横河和庵东等镇试种再生高粱0.33公顷,每公顷首季产量6300千克,再生季5400千克,2004年推广67公顷。高粱病害较少,虫害主要有蚜虫和螟虫。高粱对农药敏感,须慎用。蚜虫初发期用1.2%的“杀虫素”或5%的“一遍净”1500倍液喷雾。螟虫在大喇叭口时用1500倍的5%“锐劲特”喷洒或灌心。
  第四章 油料
  第一节 油料面积与产量
  本市种植的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以油菜居多,花生次之。1988年三者产量比为100∶10.5∶3.1,2008年为100∶42.0∶9.6。1988—2008年年均种植11039公顷,总产225.11吨(表4-13)。油菜籽榨油供食用。花生1992年前以收干炒食居多,后逐步改鲜食。芝麻作副食品佐料,少量榨油。1985年国家对油菜籽不再下达统派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允许多渠道经营。1996年后放开经营。
  第二节 油菜
  油菜面积与产量
  1985年种植油菜的经济收益高于大小麦,故种植面积增加较快。1988年全市种植11620公顷,比1984年增加66%。1989年,省人民政府对油菜籽实行“六四”混合价收购(60%定购价,40%市场价),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1988—1992年年均种植12439公顷,总产21395吨。1993年后,冬季发展蔬菜生产,油菜面积减少。1993—2002年,年均种植8931公顷,总产16404吨,比1988—1992年平均值分别减少28.2%和23.3%。2003年后,油菜比较效益下降,面积进一步下滑。2003—2008年,年均种植5813公顷,总产12018吨,分别比1993—2002年平均值减少34.9%和26.7%(表4-14)。
  油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七塘以北棉区和大古塘以南稻区。
  油菜品种演变
  1988年以“92-58系”为主。1994年引进“高油605”出油率比“92-58系”高5%~8%,后逐步推广,1998—2003年成为主栽品种。1998年引进“沪油15,”、“浙双72”等“双低”(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菜饼中硫代葡萄糖含量低于30微摩尔/克)品种。2001年开始推广“浙双72”,2004年后替代“高油605”成主栽品种。种植过的品种还有“浙油优1号”、“浙油优2号”、“沪油15”和“浙双6号”等。
  油菜主要品种简介
  高油605 由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用605/农林18选育而成,生育期227天,属半冬性甘蓝型。1994年由市种子公司引入。株高150厘米,叶片大而平滑,茎叶淡绿色。分枝位高2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个,两次有效分枝11个,主花序长58厘米。单株有效荚480个,每荚22粒,千粒重3.3克。出油率42%~4500。该品种耐寒性强,抗菌核病,每公顷产量1500~2490千克。
  浙双72 由省农科院作物所用宁油7号/马努选育而成。生育期225天,属中熟甘蓝型,菜薹可食用。1998年引入。株高160厘米,茎叶淡绿色,主花序长55~60厘米,最低分枝位高20厘米,一次分枝7~8个,两次分枝5~6个。单株有效荚果380~390个,每荚18~19粒,千粒重约4.1克。籽粒黑色,含油量43.5%以上,芥酸0.67%。该品种苗期耐湿性较强,耐寒性一般。每公顷产量约2100千克。
  油菜栽培
  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一般在10月初播种,11月上中旬移栽,每公顷密度9000~10000株。移栽前约一星期喷除草剂。用过磷酸钙加少量钾肥和速效氮肥作基肥。早施苗肥,越冬前施腊肥。初薹期重施苔肥,约占总用肥量的40%,以化学氮肥为主。油菜对硼敏感,薹期喷施0.1%硼砂溶液能提高结实率。
  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稻田油菜免耕栽培。2005年在稻田试行直播。2006年,市农技推广中心在桥头镇林洪水稻农场,采用免耕直播和全程机械作业2.3公顷,平均公顷产量1505千克,较常规栽培省工67.5工。操作方法:单季稻收获后,稻草粉碎还田,机械开沟,免耕直播,随带基肥。生长期间,机械喷施化肥、除草剂和农药。待90%荚果转白色时用联合收割机收获。2008年,全市推广稻田油菜免耕直播和全程机械配套作业333公顷。
  第三节 花生
  花生面积与产量
  花生以食果为主。1988—1992年,全市年均种植1080公顷,总产2556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19.1%和32.4%。1993—1998年,收鲜面积扩大,产值提高,年均种植面积增至1635公顷,总产4937吨,比前五年平均值分别增加51.4%和93.2%。1999—2008年,年均种1967公顷,总产5685吨(表4-15)。花生种植主要分布于周巷、坎墩、长河和掌起等镇(街道)。
  花生品种演变
  1988年前以传统农家品种为主,有“宽壳大种”、“麻皮种”、“大洋生”、“小洋生”等。1985年引进“白沙1016”。1996年引进“开农15”,后作主栽品种。种过的品种还有“豫花15”、“粤油551”、“浦油3号”、“花11”、“狮子企”等。
  花生主要品种简介
  开农15 由河南省开封市农科所用7613/开农8号//69-14-4选育而成。生育期90~95天,属特早熟鲜食类型。1996年由市种子公司引入。植株直立疏枝,主茎高40厘米,侧枝长45.5厘米,总分枝6.8个,结果枝4.4个。荚果细长多粒,3~4室荚果率66.4%饱果率76.0%百果重209.8克,百仁重60.8克,出仁率73.0%。该品种出苗整齐,前期长势强,生长,发育快,花期集,中,成荚早,后期不早衰。高抗枯萎病、锈病,抗叶斑病和病毒病。每公顷产鲜果8700千克。
  天府10号 由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用天府4号/中德4号选育而成。由农户引入。春播生育期130天,夏播100~110天,秋播约110天,属早熟珍珠豆类型。株型直立,高约50厘米,单株总分枝9个,总果数17.6个,饱果14.5个。百果重134.8克,百仁重59.2克,出仁率78.2%。种皮浅红色,含粗蛋白23.3%,粗脂肪53.98%亚油酸40%。该品种连续开花。抗倒,抗旱性强,抗叶斑病较弱,不抗青枯病。每公顷鲜果产量8250千克。
  花生栽培
  根据栽培季节,分春花生和秋花生,俗称“早花生”和“迟花生”。2008年早花生种植面积占60%。
  种植方法有育苗移栽和直接穴播,以直接穴播为主。1988年,花生多为露地栽培,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栽培管理简单。1990年早花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收获鲜花生,2000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早花生种植面积的约80%。90年代中期试种大棚花生,双膜覆盖,播种时间提早至2月上中旬,比露地栽培提早约15天收获。花生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80%~90%,以有机肥为主,或用三元复合肥加过磷酸钙。苗期和花期分别补施氮肥和磷钾肥。收鲜花生以手拔代掏(用短柄钉耙挖掘),节省工本。
  第四节 芝麻
  芝麻面积与产量
  芝麻在棉区零星种植,自食为主,面积稳定。2007年,桥头镇繁兴蔬菜种植场连片种植4.7公顷。1988—2008年,全市芝麻年均种植537公顷,总产926吨。其中1996年种794公顷,2001年总产1389吨,分别为历史最高(表4-16)。
  芝麻品种与栽培技术
  传统品种有“关麻”和“棒槌芝麻”1982年引进“中芝7号”。
  芝麻多间种在棉花行间,少量纯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纯种芝麻面积略增。播种分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又有条播和撒播。5月播种。肥料以过磷酸钙和三元复合肥为主。蚜虫为重点防治对象。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