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棉花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棉花栽培
分类号: S562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经济作物棉花栽培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栽培方式、播种方法、种植密度、施肥、管理等。
关键词: 慈溪市 经济作物 棉花栽培

内容

栽培方式
  棉花栽培有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和育苗移栽三种方式。1988—1989年露地栽培面积占66.9%;1990—1992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47.8%,比露地栽培的44.7%增加3.1个百分点;1993—1999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减少,后与露地栽培互有高低。2008年地膜栽培面积占55%。育苗移栽因化工多、手续繁、成本高等原因,1993年后种植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后基本不被采用(表3-3)。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点播两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的地膜栽培以条播为主,采用先盖膜后播种的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遇干旱,为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保墒后播种的方法,是年试种667公顷,效果甚好,且能有效避免播后覆膜因破膜不及时而引起的高温烧苗,后逐年推广。1998年后,植棉大户为解决劳力与季节的矛盾,普遍采用此法。
  种植密度
  棉花种植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
  1989—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的平均每公顷密度分别为89175株、81540株和55305株,各种栽培方式平均83865株。
  1991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110~120厘米宽的畦扩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的畦由种4行减为3行,100厘米宽的畦由种2行减为1行。至1996年全市累计扩畦幅面积12333公顷,减少种植行面积12733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6年平均密度分别降至80835株、73155株和54150株,平均77055株,比1989—1990年两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9.4%、10.3%、2.1%和8.1%(表3-4)。
  2003—2008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密度降至4500060000株。
  施肥
  施肥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采用“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长桃肥”的原则,苗肥又分种肥、黄芽肥、平衡肥,施肥次数较多。1992年在长河、崇寿和新浦镇试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的“一基一追”施肥法,较常规施肥法增产皮棉19.2%~21.9%,每公顷用工少45~~75工。1995年后基本采用此法。
  施肥量 1988—1991年,棉地每公顷平均施绿肥169.5千克,河泥4819.5千克,畜肥862.5千克,人粪料1114.5千克,灰肥292.5千克,饼肥112.5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磷肥216千克,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每100千克标准肥按纯氮0.50千克、五氧化二磷0.75千克、氧化钾0.40千克换算)39045千克。与1950—1987年棉地平均施肥量相比,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35千克,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磷肥增加138千克,钾肥增加42千克。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1992年后,一般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300~375千克,尿素375~450千克。
  管理
  慈溪棉农素有深沟高畦、培土扶根、中耕除草、整枝打脑等精耕细作的习惯。1988年后,管理由繁到简,措施有所改进,有的仍继续沿用。
  开沟 每年发动群众,开展以掘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91年全市棉地开深30厘米的畦沟7980公顷,占棉地39.0%。
  控徒长 1991年6月,沧田乡老新界村一农户喷“助壮素”控徒长,增产15.5%。1991—1997年,全市累计施用助壮素71533公顷次。
  秸秆还田 沿海棉农常用大小麦和蚕豆秸秆还田,以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棉地秸秆还田累计14000公顷。1999年为3350公顷。2000年后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均摊棉地,腐烂还田。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