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村经济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5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村经济合作社
分类号: F306.4
页数: 18
页码: 127-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农村经济合作社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组织与智能、组织建设、制造建设、村集体经济、村级服务、村经济合作社调整、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等。
关键词: 慈溪市 农村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

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与职能
  村经济合作社组织
  1983年,政社分设,将原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恢复为乡村制,村建立生产合作社,取代原生产大队的管理职能。1991年,为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和村集体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村生产合作社更名村经济合作社。
  村经济合作社职能
  村经济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2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明确村经济合作社具有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源开发、兴办企业、资产积累等职能。对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维护村经济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滩涂和水面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兴办、管理集体企业,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维护农业基础设施,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良种、植保、机耕、排灌和加工、贮运、销售等服务;管理承包合同,提取集体提留;维护社员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支持社员发展个体经济等。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不断涌现,村级集体资产结构发生变化。2007年,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明确村经济合作社是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社区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代表全体社员行使集体财产所有权,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村经济合作社承担资源开发与利用、资产经营与管理、生产发展与服务、财务管理与分配的职能。主要是保护管理村集体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和森林、荒地等资源;经营管理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组织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拓展物业经营;提供社员生产经营和生活所需的服务等。
  第二节组织建设
  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
  1987年,调整374个村生产合作社领导班子。1989年对村生产合作社班子作全面调整,把能力强、有开拓精神、乐意为社员服务的人选进领导班子。1991年改名经济合作社。1992年后,村经济合作社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管理委员会,在社管会成员中推选社长、副社长,每届任期3年。2001年,率先在全省建立村经济合作社监督制度,在选举经济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的同时,选出由3~5人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监督社管会工作。2007年,全市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300个村选举产生1007个社管会成员,其中选出社长299人。299个社长中具初中以上学历的286人,占95.65%其中大专以上的73人;年龄在35~60岁的285人,占95.3%35岁以,下的有7人。担任社长的个私工商业,主有108人,农民22人,专业大户1人,合计占43.81%。换届中,同步选出300个合作社监督委员会,成员共986人,其中熟悉农村财务知识的479人,占48.58%。300个社监会主任中有党员248人,初中学历以上232人,占77.33%。
  村党组织建设
  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市委始终把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中选拔人才,按照条件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并帮助制订落实村党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实绩考核和民主评议。2003年,实行村干部跨村任职,选派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干部跨村至经济相对薄弱村担任支部书记。2008年跨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6人。2007年,提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班子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兼职。2008年村党组织书记兼社长284人,占94.98%。
  加强组织建设的措施
  1988年初,市委选派102名机关干部到99个经济比较薄弱村任职。至2001年,有201名镇干部下村任职,其中96人先后担任村支部书记。2004年组建农村工作指导员赴村帮助工作,至2006年共选派938人。2008年下村任党组织书记21人,下派农村指导员280人。
  2001年,公开招聘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级领导职务,以较好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至2008年,先后招聘459人到村工作,其中有59人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领导班子,71人担任村经济合作社主任助理,114人担任村团支部书记。
  加强班子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1988年实行村干部养老金制度,投保所需资金,个人负担20%,其余由市镇财政和村集体分担。贫困村干部报酬由市财政补助解决,1988年市补助100个贫困村8万元。2002年补助贫困村党支部书记43.20万元。2007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对村干部岗位进行定编、定员、定职,实施专职干部制,并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干部最低基本报酬保障制,其基本报酬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补助解决。全面实施村专职干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连续担任村支书10年以上、工作成绩突出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享受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应的社会养老待遇。每年确定一定名额的事业人员编制,在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并决定在优秀村书记中选拔镇(街道)领导干部。
  第三节 制度建设
  六项制度
  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经济引入合作经济,形成生产者和经营者相统一、责权利相统一、统和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有效地发挥集体优越性和家庭积极性。为明确经济合作社和社员的权利义务,更好地发挥村经济合作社在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金积累等方面作用,199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村合作社六项制度的决定》,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六项制度:一是社员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员代表应不少于社员总数的10%,民主选举产生。事关全社大事,须经社员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二是承包合同管理制度,按照《浙江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试行办法》规范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按合同兑现。三是集体提留制度,社员要自觉向村合作社上缴土地承包款和公共福利事业费。土地承包款按每公顷2%~3%提取,“取之以土,用之以土”主要用于兴办基本建设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四是劳动积累制度,凡户粮关系在农村的劳动力都要承担,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开发和公益事业等。五是农业发展基金制度,规定农业发展基金的收取途径,并实行专项管理,严格使用手续,加强监督审计。六是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使用集体资金,要年初提出方案,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审定;使用时严格审批,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年终收支决算,须张榜公布,实行民主监督。当年,制度建设在沧田乡试点,年末有90%以上的村建立六项制度。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村合作社制度建设不断改进完善。
  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制度
  1997年,市委就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五项制度。一是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收支预决算制度,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四是财务公开制度,五是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制度。
  村干部队伍建设制度
  2007年,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完善五项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健全村三套班子联席会议、党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完善村账镇(街道)代理制度;三是健全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四是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五是健全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村经济合作社规范运作,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节 村集体经济
  开辟财源
  1988年后,市政府根据村经济(生产)合作社经济发展情况,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开辟财源。20世纪90年代后,村办集体企业上缴款、民营企业水电费差价、村提留等收入来源逐渐断绝,市政府调动各方力量,为村集体经济“输血”同时不断为村集体置办“家产”,形成资产性、资源性和资本性收入齐驱的良好态势。1997年,各村加,强村办企业的管理,兴办集体参股或控股的股份制合作制企业,兴办集体林场、果园、渔场、牧场和农业服务实体,增加集体经济实力。2003年,市鼓励各村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管理,依法经营集体土地资产。允许村组建物业公司,建造村集贸市场、停车场及暂住人口公寓等服务设施,收取费用。2006年鼓励各村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支持村开发二、三产经营性用房。2007年,开展“百村千企”结对活动,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有198个村建标准厂房40.53万平方米,214个村有“三产”用房28.16万平方米,两者合计收入9000万元。1660家企业与308个村结对,企业承诺出资1.1亿元,实际到位6562万元。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扶持贫困村
  为帮助穷村脱贫,1988年开始,市每年安排300万元贷款,由市财政贴息10万元,扶持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发展集体经济;安排15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农业开发。1997年,对人均可用集体资金不足50元的村,新办企业税收留市部分返还到村,对新开发经济林13.33公顷以上、新办养殖场6.67公顷以上的由市给予经济补助。2003年,由镇出资60%帮助经济相对薄弱村落实不少于30万元的投资项目市安排用地指标,并给予10万元的补助。市财政拨出100万元用于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2008年,对60个市级扶持村,优先安排落实二、三产用地指标,市、镇三年内共安排6000万元用于建设项目补助,安排600万元用于村日常经费开支,安排70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2008年,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在大润发超市回购店面,所得收益扶持全市经济最薄弱的10个村。各镇(街道)将所属的标准厂房、市场、外口公寓、农资服务站等优质资产配置给经济相对薄弱村。
  村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8年,村经济合作社集体总收入49907万元,比1987年增加26.54倍。其中补助收入18688万元,占37.45%;经营收入14137万元,占28.33%;其他收入13986万元,占28.02%;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分别占3.78%和2.42%。宗汉庙山村村办企业起步早,效益好,村集体收入多年处全市各村领先(表2-4、表2-5)。
  农业生产服务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生产合作社(经济合作社)发挥村集体组织作用,承担起农田水利、机灌、机电等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的工作,并配备村农技员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198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从县到村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并明确乡村配药站可直接到县农资公司进货,享受5.5%的经营利润,配药站在拆零供应时允许顺加5%的拆零价。当年,全市推行“村包服务、户包任务”的农业“双向”承包,有720个村配村农技员788人。1990年,全市有286个村实行农业“双向”承包。1991年,有80%以上的村实行统一机耕、统一机灌、统一植保、统一供种、统一作物布局、统一农田基本建设,有10%的村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产前产后服务
  199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村经济合作社要强化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普遍健全农业服务组织,普及和完善农业基础服务。当年,三北镇方马村通过典型引路,引导村民种植大棚草莓。村宣传、落实市、镇优惠政策,并发放贷款15万元,出资35万元修建道路、地下渠道和电力设施等,统一采购农用物资,定期请专家讲课辅导,在宁波果品市场设立摊位,推动村草莓生产的发展。1993—1996年,全村草莓累计总产值7412.6万元。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难卖问题逐步显现。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村经济合作社要在重点抓好生产服务的前提下,向产前、产后服务领域拓展。1998年,长河镇有18个村建立农贸服务部,帮助农民销售蔬菜5500吨。鸣鹤镇洪家村因地制宜发展雷笋生产,村经济合作社千部向村民宣传种雷笋致富的经验,开展雷笋高产试验,组织举办雷笋技术培训班。1998年全村390户农户,有370户种雷笋100公顷,户均雷笋收入1.5万余元,95%农户住上新楼房。横河镇大山村通过制订规划、宣传发动、干部带头,引导山民发展杨梅、竹笋、茶叶和杉木等特产。村经济合作社出资78万元,修建公路3.5千米,造桥4座,改善交通条件。引进优良品种,组织技术培训。兴办杨梅加工厂、茶厂、保鲜冷库,成立杨梅服务中心,组织推销产品。1998年全村杨梅、竹笋、茶叶收入240万元,户均7690元。
  综合服务
  进入21世纪,城乡一体化推进速度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猛,并逐步显示出其生产组织服务功能,村经济合作社的服务重点逐步转移。一是土地流转服务。2002年,建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服务站为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双方提供信息,牵线协调,办理相关手续,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当年,全市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4013公顷。2008年,全市有承包地的289个村经济合作社全部建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新增和续签土地流转面积1872公顷。二是通过专业生产组织开展统一服务。2003年起,在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单家独户种植比较集中地方,村经济合作社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生合作社和购销大户等协调,由专业组织为农户开展“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服务,至2008年全市有913公顷土地实行“四统一”服务,其中2008年新增580公顷。三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服务。2000年“环境整治年”活动中,各村经济合作社加大投入,组织社员兴办公益事业,整治河道,修建道路,清理垃圾,种树植绿,消灭露天粪缸,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千年陋习。2006年后,开展“一事一议”加快公建配套建设、村庄宅基地整理、建设村落文化宫等,改善社员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全,市各村公益事业支出20834万元。
  第六节 村经济合作社调整
  1997年全市有村经济合作社796个,平均每个村区域面积1.2平方千米,村经济合作社承包地53公顷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经济合作社规模的局限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是年,周巷镇进行并村试点,将笆西村和庙后村合并,建立新的天河村。村经济合作社也同步合并。1998年,全市村经济合作社调整合并至770个。2000年,市委下发《关于积极有序推进村级行政区划调整的若干意见》,是年底调整合并至618个。2001年2月,调整合并基本结束,全市村经济合作社调整合并为328个(表2-6)。2002年,调整合并为326个。调整后,村平均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左右;人口2685人,最多的周巷镇周西村为6726人,最少的观海卫镇王叶村为652人;村经济合作社平均有承包地133公顷,最多的周巷镇三江口村为408公顷,最少的浒山街道应莫陈村为2.9公顷。
  调整合并过程中,经济实力相当或稍有差别的村经济合作社实现并村并账;少数原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的村经济合作社,富社社员担心财产被平调,因此至2008年4月,尚有12个村并村后没有并账。2006年4月,龙山农垦场和已撤村建居的浒山街道浒西股份经济合作社、虞家路股份经济合作社、三碰桥股份经济合作社纳入村经济合作社统计。因此,2008年按统计口径全市有330个村经济合作社。
  第七节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周巷镇花墙门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为明晰村经济合作社产权,加强集体资产的发展和管理,同时迎合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1998年,周巷镇花墙门村将村经济合作社改制成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他们把经核实的村级集体资产分成非经营性资产、土地资产和实业资产,根据资产性质将749.6万元实业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户,在册的本合作社社员及其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享受股份。股权分土地资产股和集体积累股,股权有效期30年。
  浒山镇城西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2000年初,浒山镇城西村对已核实的经营性存量净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户),以股权形式明确社员在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股权分原始投入股、历史贡献股和人口福利股。原始投入股占总股份的10%,划给20世纪50年代参加高级社的劳力及入社时投入的生产资料和资金;历史贡献股占总股份的50%,按1962—1982年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的累计工分和1983—1999年的农龄量化到人(户);人口福利股占40%,享受对象为村经济合作社社员及其子女。股权可以依法继承。合作社年终收入按公积金20%、公益金30%~60%、股份20%~40%的比例分配。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后,群众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提高,董事会办事民主、透明。2000年12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看了2000年12月2日《浙江日报》内部参考中慈溪城西村建立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报道后批示:“慈溪城西村的办法值得各地借鉴。”城西村的经验随后在全市推广。
  全市改制状况
  2008年,全市有38个村经济合作社改制成股份制。
  浒山街道16个:楼家、东山、眉山、北门、浒西、城西、南门、水门、孙塘东、施山、湾底、三碰桥、浒东、孙塘、剑山、虞家路。
  古塘街道4个:上傅家、担山跟、西洋寺、新团圈。
  白沙路街道5个:群丰、长春、八字桥、赖王、应莫陈。
  宗汉街道3个:新塘、百两、新华。
  周巷镇5个:东河、花墙门、蔡家塘头、海莫、湖塘新。
  横河镇2个:乌山、孙家境。
  附海镇1个:花塘。
  胜山镇1个:大湾。
  崇寿镇1个:六塘。
  2001年,全市1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留集体积累270余万元。浒山街道剑山股份经济合作社用旧城拆迁安置补偿的720万元购置大厦后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48万元。城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6年集体净收益96万元,分红30万元,人均890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由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明晰,顺利地与附近居委会合并成社区。至2008年,浒山、古塘、白沙路3个街道和周巷镇共有2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社区化管理。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