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民俗丧葬出殡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356
专题名称: 武义县民俗丧葬出殡情况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49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一般停灵三日出殡。出殡时,有的由身穿孝服的亲属跪在大门两旁,每边五人或七人,头顶一条白布,称为“搭桥”,也叫“金银桥”,意为让死者灵魂过桥上天,棺材抬过后才站起。出殡队伍,先由持锣者鸣锣开道;其次为身穿孝服的儿子,手捧香碗,从出.门到坟头不能回头看;接着是一人捧遗像,一人“放路钱”,一人放火炮.以及亲友送的花圈奠轴;接着为灵柩,女婿在左右“扶材”;最后为女眷跟随着哭送。有的地方在出殡时要杀公鸡淋血于各家门脚。到达坟地后,脱去孝服,摘下白花,系上红头绳.提红灯回家,同吃“长寿饭”。国家干部、职工的殡葬,一般都出讣告,由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致悼词,宣读死者生平事迹,亲友送花圈、奠轴,缠黑纱,戴白花,列队送灵柩到坟地。但当前重厚葬、讲排场之风抬头。幼儿夭折,称为“背簸箕”,在解放前均用稻草或草席裹尸,放入簸箕,背到山上掩埋,将簸箕覆盖在坟上。少年夭折,称为“蛮头鬼”,多薄棺薄葬。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