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疟疾流行和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271
专题名称: 武义县疟疾流行和防治情况
其他名称: “半日鬼”;“打半工”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99.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俗称“半日鬼”、“打半工”。多发在夏秋季。民间流传有“桕子树(乌桕)叶红,半日鬼跟侬(人)”的民谣。武义发生和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多见。民国28年至36年发病4396例,占当时统计上报的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9.1%。民国33年,宣平县疟疾发病288例,死亡10人,其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1953年夏,武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首次从患者血检中发现半月形疟疾原虫,恶性疟疾曾在武义流行。1954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256.46/10万。1959年后,连续7年发病率控制在70/10万以下。1966~1975年期间,发病率一度回升,1973年为280.28/10万。1976年发病率再次下降。1979年至1986年,平均年发病率为10.87/10万,1987年以后,以乡为单位发病率下降到0.001/10万以下。 在民国时期,疟疾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防治。有病只有求助于迷信。1950年9月,宣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从省卫生厅领到防治疟疾药品阿的平10000粒和一批防治痢疾药品,在柳城、上坦、桃溪3个区对疟疾实行免费治疗,印发免费就诊券和预防疟疾、痢疾要点。1954年8月29日,武义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控制疟疾流行的通报》,要求发动群众,改善环境卫生,消灭蚊子。各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集体购买防疟药品。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巡回医疗,等防治措施。1958年12月,根据《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全面开展疟疾普查普治工作,组织8个防治小组,深入农村,查出阳性病人3742例,采用四氯胍普治3715例。60年代开始运用乙氨嘧啶、伯氨喹啉等药品对病人实行抗复发治疗。1974年9月,为了摸清1973年疟疾发病率回升的原因,县防疫站分别抽查了7所医院(卫生院)105张疟疾病人门诊治疗处方,发现67张处方的用药剂量少,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为此,县防疫站统一印发给各医疗单位运用磷酸氯喹片,伯氨喹啉(8天疗法)根治疟疾的处方,要求疟疾病人发现一个,根治一个,上报(报送给县防疫站)一个,并每年春季对前一年发疟疾病人进行一次抗复发治疗。80年代在坚持做好现症病人治疗和抗复发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对疟疾病人、病原的监测。 1983年~1984年金华地区卫生防疫站和武义县卫生防疫站联合组成蚊种调查小组,分别于6月下旬和8、9月中旬赴竹客乡东西村及履坦、麻阳、岭下汤、项店等地作蚊种调查,捕获成蚊、羽化成蚊和幼虫4970只,经氯仿麻醉,解剖镜下鉴定分类为4属13种。经观察还发现山区牛棚以中华按蚊为多,其次为三带喙库蚊,住房以三带喙库蚊占优势,其次为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 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病的标准》01990年9月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同意武义县为基本消灭疟疾县。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