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丝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270
专题名称: 武义县丝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
其他名称: “大脚疯”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98.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俗称“大脚疯”全县有19个乡流行。1954年华东血防所和县卫生院联合调查了2个乡,首次发现微丝蚴阳性病人。1954年至1957年间新兵应征青年体检中有10-12%血检微丝蚴阳性,从此武义县被划定为丝虫病流行县之一。1958年和1959年对丝虫病流行的19个公社350个大队进行普查普治,共血检66850人,占当地总人口的51.82%,发现微丝蚴阳性者5291人,平均阳性率为7.29%,其中大坤头、南湖、草马湖、小桃溪、寺后章、仁村6个自然村阳性率达50%以上,桃溪滩公社阳性率为16.2%,均为马来氏丝虫病。同时应用海群生普治了4550名阳性病人。 1974年,县防疫站在履坦公社田兰村发现首例感染班氏丝虫的患者。1975年10月,县防疫站协同金华地区防疫站一起在履坦公社血检5576人,受检率为82.3%,发现阳性病人3例(马来氏2例,班氏1例),阳性率为0.054%,在原来发病率较高的坛头、小桃溪村均未发现有阳性病人。1976年和1977年在壶山镇大坤头、塘头、项山干3个大队和要巨公社复检,均未发现阳性病人。1980年,普查了15个公社128个大队,血检48930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3人,其中新安江移民11人,内龙源、双联两个大队阳性率分别为3.33%和2.96%。同年在全县留有晚期丝虫病152人,分布在18个公社124个大队。从152例病人调查分析,1958年普治前134例(包括1949年前97例)占88.26%;1959年后发病18例,占11.84%。1980年和1982年,卫生防疫站对龙源、双联2个大队实行全民普治2次,对微丝蚴阳性患者施以海群生3个疗程的正规治疗。1983年5月,对龙源、双联2个大队进行复查,微丝蚴阳性率降到1%以下。1983年9月,县考核组对历史上原发病比较严重的6个乡、16个大队进行考核,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11月,金华地区考核验收小组对武义17个流行大队检测,均未发现有微丝蚴阳性病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浙江省卫生厅(84)114号文件批复:同意武义县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县。据跟踪分析资料发现,世居本地者感染的均系马来丝虫,从新安江迁入的移民感染的有马来氏或班氏丝虫。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