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血吸虫病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267
专题名称: 武义县血吸虫病情况
其他名称: “大肚病”;“膨胀病”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86.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病”、“膨胀病”。早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茭道乡胡店村就有人死于“大肚病”。民国21年,上海学者陈仿之,在武义县城北门外田沟中和履坦镇的小溪里首次发现钉螺。1953年秋末冬初,县城东门外程王处几位病人到县卫生院就诊,大便涂片检查发现许多疑似血吸虫卵,后经金华医院鉴定为血吸虫卵。从此,武义县血吸虫病的流行首次在现代医学上得到了证实。事后又在程王处村调查发现8例血吸虫病患者,县人民政府向省卫生厅写了专题报告,省卫生厅委派衢州血防所组成小分队,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门调查。经人群粪便集卵查找钉螺和钉螺阳性调查,确定武义为血吸虫病流行县之一。 武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壶山、履坦、邵宅、桃溪滩、茭道、白溪和寺前等7个乡(镇)的72个自然村。1949年前,胡店、阮宅、下圆宅、简头蓬、上圆宅5个自然村被血吸虫病毁灭或濒于毁灭。此外还有不少“面黄如黄瓜、肚大似冬瓜,脚细象丝瓜”的“三瓜村”和孤儿多、寡妇多,外姓人多的“三多村”。例如:茭道乡胡店村,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有60余户300多人口。后因流行血吸虫病,村庄逐渐衰败,至1949年止仅剩1户5人,其中3人还是晚期血吸虫病人。壶山镇程王处村,民国时期住有87户318人,因血吸虫病死亡32人,死绝六户。邵宅乡湖塘沿村,民国28年尚有70余户340多人口,到1949年仅剩有56户还不足200人口,其中还有18个“臌胀病”,36个寡妇。村民来自3省7县,分属50多个姓。1953年至1979年的27年中,全县累计查出钉螺面积419.93万平方米。在壶山、履坦、邵宅、白溪、茭道、桃溪滩和寺前7个社(镇)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壶山镇、履坦公社和邵宅公社,其余4个公社有螺面积都在10至50万平方米之间。1953年至1979年间累计查出血吸虫病人2664人,其中晚期病人119人。据1971年查病资料统计,血吸虫病,阳性率在5.1%以上的公社(镇)有壶山镇和履坦公社;1.1-5%的有白溪、茭道和邵宅公社;阳性率低于1%的有桃溪滩和寺前公社。1979年血吸虫病人占流行地区生产队人口总数的20.1%的有白溪公社,15.1—20%的有履坦、茭道2个公社;10.1-15%的有邵宅、壶山2个公社(镇);10%以下的有寺前和桃溪滩公社。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