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钩端螺旋体病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256
专题名称: 武义县钩端螺旋体病情况
其他名称: 钩体病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46.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简称钩体病。1963年桃溪滩等地首次上报钩体病3例,以后每年夏、秋都有局部流行或散发性病例。1970年是病发高峰。全县有25个公社144个大队,4个单位共774人发病,死亡25人。金华地区医疗队赴下杨区,在区高中开设简易病房,收治钩体病人300余例。中国医药科学院由时曼华带领病源体调查组(3人)从北京到达武义,深入疫区验血288份,阳性215份,其中黄疸出血型187份,培养分离出钩体菌15株,确诊是“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各疫区开始推广使用中草药预防。同时注射钩体疫苗1666人次。10月下旬,疫情下降。1971年又有20个公社55个大队88人发病,2人死亡。其中登云公社大河源大队和柳城公社红旗大队(即后县村)是新疫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药研究所3人,到县防疫站开展疫源和传染源的调查。1973年8月,县防疫站在陶宅公社坎头大队作鼠类种群带菌调查,捕鼠43只,作鼠肾切片检查,发现阳性的有5只,培养分离出钩体病原体8株,其中1株失传,7株均属黄疸出血型。 1974年,县防疫站撰写的《武义县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中记载:武义县钩体病临床类型有:流感伤寒、肺出血、黄疸出血、胃肠休克、肾功能衰竭型,以流感伤寒型最多,其次是肺出血型。钩体病死亡原因是肺大出血。是年5月,开始在疫区为8岁以上者注射钩端螺旋体菌苗,共注射20万人份。同时发放预防钩体病宣传资料600份,并发动群众捕灭老鼠。1981年至1985年,累计接种钩端螺体菌苗472477人份。1985年于1989年未发现钩体新病,1988年停止钩体菌苗预防注射。1989年又发现钩体病6例,死亡3人。1990年发现钩体病8例。是年,恢复注射钩体菌苗。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