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唯一号: 112234020220000254
专题名称: 武义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文件路径: 1122/01/object/PDF/1122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45.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民国19年冬,宣平自北而南,流脑流行,蔓延甚广。瀛头、大应、沙坑等地自腊月至次年立春,时疫为灾,一月内死去二、三十人。民国29年,武义县卫生院首次上报流脑15例。34年武义县卫生院收治流脑36例;宣平县卫生院收治33例、死11例。建国后,流脑时有流行,其中有3次高峰,第一次是1959年,发病146人,发病率为74.37/10万,死亡11例;第二次流行时间较长,从1963年持续到1968年。1963年3月8日县人民委员会向全县发出《关于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紧急通知》。4月29日《流行性脑膜炎防治情况总结》中载道:“我县从2月中旬桃溪区德云公社发生第一例脑膜炎至4月24日止,共计发病82例,其中桃溪区50例,柳城区19例,壶山镇及其他地方也有少数病例发生。死亡7例,占发病人数的8.6%。从发病年龄来看,18岁以下70例,占发病总数的85%,其中8岁以下的非学龄儿童57例,占发病总数的69.5%。发病的一个特点是比较急骤,其中暴发型病例约占19%;另一个特点是面比较广,一般是呈散发性,82例病人分布于19个公社,40个生产队、51个自然村,3例以上病人的疫点仅有6处。”1967年,金华地区曾派流脑预防组来武义疫区协助开展防治工作。当地政府还组织医务人员对易感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给予1:1000呋喃西林液喷喉、滴鼻或口服长效磺胺片,磺胺噻唑片。第三次流行高峰是1980年至1981年,共发生流脑255例,死亡11人。 注射流脑疫苗预防流脑始于30年代初。1949年后接种面逐年扩大,受种人数逐年增多。1980年后,易感人群的接种率不断提高,1981年91.61%、1983年95.9%。在每次流脑大流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医务人员对易感人群和与病人密切接触者,给予1:1000呋喃西林喷喉、滴鼻或口服长效磺胺片、磺胺噻唑片预防。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