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前志正误表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1020220000835
图表名称: 附录(一)前志正误表
起始页: 1318.pdf
结束页: 1324.pdf
图表类型: 统计表
分类号: K295.5
关键词: 武义县志 正误

内容

页 行 正 误 备注 P1(概述) 倒9行 ~119°58' ~119°58' P64页第二节第2行是正确的,P1页校对不慎出错。 P18 正13行 8月上旬 8月15日 8月上旬已开始招生。 P20 正17行 4月,县私立明昭中学筹办。次年7月,将“明昭"改为“明招”。 9月,县私立明昭中学创办。次年2月,将“明照”改为“明招”。 校名与时间均有误。此条订正后,位置应提前到本页“5月17日”条之前。 P21 正15行 突围 实 错别字 P22 倒13行 6月下旬 下旬 编排位置也应提前2行,放在“6月17日”条之后。 P31 正17行 18日上午10时,武义一中3位学生在校内贴出名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第一张大字报;20日,该校一教师贴出名为《县委书记的奇谈》的大字报。县内“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 18日,武义一中一教师贴出“县委书记的奇谈”第一张大字报。县内“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 全县真正第一张大字报由武义―中3位学生在校内贴出,名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 P32 倒1行 1968年,“青年反共救国军”假案传入武义县西联公社后,该社揪查“青年反共救国军”运动进一步升级,先后牵连…… 同年,西联公社制造一起“青年反共救国军”假案,先后牵连…… 第一,揪查“青年反共救国军”的时间不是1967年,而是在1968年,时间错了;第二,这个假案,是从金华传入的,不能说是“制造”…… P33 倒11行 到桃溪滩公社农村 到寺后、桃溪滩等农村 经核实,首批知识青年全部到桃溪滩公社而未曾到寺后公社插队落户。 P57 倒5行至倒第4行 唐天祐年间(904~907) 唐天祐元年(904) 复名武义县是唐天祐年间而不是天祐元年。P57 倒第4行至倒第2行 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占婺州路,十二月改婺州路为宁越府,武义县属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武义县属金华府。明代至清末一直相沿。 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属宁越府。洪武二十年(1387),改宁越府为金华府,相沿至清,武义一直属金华府。 朱元璋率兵攻下婺州路,改婺州路为宁越府,2年后又改为金华府均是登基前之事,历史纪年分别为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二十年(1360)。依据为《金华市志》1992年版P27页。前志错在将元代之事误为明代。具体年份,将公元1358年错成1385年,又将公元1360年错成1387年。 P57 倒第2行至倒第1行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浙江省成立军政府,次日金华成立军政分府,武义县属之。中华民国元年(1912)2月,实行省、县两级制,武义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6月置金华道,武义县属金华道(道尹初驻兰溪,民国6年也即1917年移驻衢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设道治,属金华道。 据《金华市志》(1992年3月版)P27页“政区•沿革”倒数第6行至倒数第3行改。置金华道系民国3年(1914)6月之事,前志错为民国元年(1912)(查《绍兴县志》P92页,民国3年(1914)置道得到印证)。实际上,民国元年(1912)2月起实行的是省、县两级制,这也是不能省略不记的。 P57和P62 P57倒1行至P62页正1行 民国21年(1932)6月,省设立民政督察专员办事处,金华为第八区,武义县属之。同年9月改为特区行政督察办事处,金华改为第六特区,武义县随同改属。民国24年(1935)8月,省改设为9个行政督察区,第六特区改为兰溪区,武义县属兰溪区。民国25年(1936)兰溪区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武义县属之(专员公署驻兰溪,次年改驻金华,民国32年也即1943年5月改驻宣平清香寺)。 24年9月,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先后驻兰溪、宣平),武义属之。 根据《金华市志》1992年版P27页至P28页记载修改。兰溪区改设第四行政督察区是民国25年(1936)之事。还有,政局动荡多变年代,必要的内容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必需存真求实,用简要的文字一一记载。否则,年代久远以后,后人就无法弄清了。 P62 正1行至正2行 民国36年(1947)10月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武义县隶属于驻地在衢县的第五行政督察区。 35年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武义县直属浙江省。 根据《金华市志》1992年版P28页记载修改。 P62 正2行 民国37年(1948)4月,全省调整为6个行政督察区,武义县隶属于专署驻金华的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7至8月,全省复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武义县隶属于专署驻义乌的第八行政督察区。 37年4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金华)。7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义乌)。 民国37年(1948)全省行政督察区的2次调整,是武义县同年两次改属的前提条件,不能不记。是年的第2次调整,《丽水地区志》1993年版记载为7月,《金华市志》记载为8月,本续志记为7至8月。 P62 正9行 括苍县 栝 错别字 P62 正11行 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宣平县隶属于处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撤销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宣平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6月属欧海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设道治,属欧海道。 据《丽水地区志》1993年版进行修改。得到《绍兴县志》大事年表P50页记载“民国3年省、县间设道,绍兴县属会稽道”印证。P62 正12行至正14行 民国21年(1932)6月,省设立第十一县政督察区,宣平县属之。同年10月,改第十一县政督察区为第二特区,宣平县随同改属。民国24年(1935)6月,第二特区改称丽水行政督察区,宣平县属之。民国25年(1936)4月,丽水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宣平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宣平县直属浙江省。 24年9月,设立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丽水),宣平属之。 据《丽水地区志》1993年版“行政区划•区划沿革”P4页进行修改。 P62 正13行至正14行 民国25年(1936)兰溪区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兰溪,次年改驻金华,至民国32年改驻宣平县清香寺)。民国36年(1947)10月,第四行政督察区撤销,宣平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4月,宣平县划入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7至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35年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宣平县直属浙江省。 前志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时间错误,且第四行政督察区来龙去脉不清。第四行政督察区的来龙去脉据《金华市志》记述。 P62 《建置沿革表》第二栏右"宣平县”部分 公元前334年属楚。前223年属秦。 战国时期宣平县属楚基本上是对的,但在公元前223年秦已灭楚,故续志据此更明确一些,指出此年起宣平县已属秦。 P63 续表正数第6栏、第7栏 括仓县……属括苍县……括州……括州…… 栝 错别字 P63 续表倒数第3行左边“武义县”栏 元至正十八年(1358),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属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改宁越府为金华府,属金华府 以上内容,应移入上一栏“元”之中,而将原上一栏的“改州为路,属婺州路”删去。 洪武十八年(1385),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属宁越府。洪武二十年(1387),改宁越府为金华府,属金华府。 理由本表前已指出。 P63 倒数第2格“清” 武义县部分:属金华府。清末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属金华军政分府。宣平县部分:属处州府。清末宣统三年九月属处州军政分府。 武义县:属金华府。宣平县:属处州府,宣平县。 理由本表前已指出。还有,前志原文中句末“宣平县”3个字纯属多余(上一格句末“宣平县”3字也属多余)。P63 倒数第一格“中华民国” 武义县:民国元年(1912)2月直属浙江省;3年(1914)6月,置金华道,属金华道;16年(1927)废道制,直属浙江省;21年(1932)6月、8月属第八区和第六特区(金华,系名称改更);24年(1935)8月属兰溪区;25年(1936)属第四行政督察区;36年(1947)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37年(1948)4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金华);同年7至8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义乌)。宣平县:元年(1912),直属浙江省;3年(1915)6月属欧海道;16年(1927)废道制,直属浙江省;21年(1932)6月、10月,属第十一县政督察区和第二特区(丽水,系名称改更);24年(1935)6月第二特区改称丽水行政督察区,宣平县属之;25年(1936)4月,丽水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九行政督察区,宣平县属之;32年(1943)5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宣平清香寺);36年(1947)10月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直属浙江省;37年(1948)4月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丽水);同年7至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云和)。 武义县:元年(1912),废府制设道治,属金华道。16年废道制,直属浙江省。24年9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35年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直属浙江省。37年4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宣平县:元年(1912),废府制设道治,属欧海道。16年废道制,直属浙江省。24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35年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直属浙江省。37年4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7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表格中的错误,与正文中的错误是相对应的。改正的理由,本表前已指出,此处不再重复。 P64 第二节县境的正1行至正2行 武义县……北纬28°31'~29°03',东径119°27'-119°58'之间。 武义县……东径119°27'~11歹58',北纬28°31'~29°03'之间。 地理坐标,规范的写法,应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P66 倒数第2行 港源(镇)等24个乡镇 港源24个乡镇 掉了港源镇未注明。 P70 表格以下的文字第1小节 在“白阳区增建城郊乡”之后,应加上“履坦区履坦乡改为区属镇”的内容。节末“36个乡”应改为“35个乡、1个区属镇”。 遗漏了“履坦区履坦乡改为区属镇”的内容。 P70页表格以下文字的第2小节,其句末“5区、1镇、36乡”也应该相应地改为“5区、1区级镇,35个乡、1个区属镇”。 P71 倒10行 柳城、三港合并称柳城人民公社 上游、卫星合并称柳城人民公社 前一年,全县各公社名称均已改为用该地地名命名。 P71 倒10行至倒9行 壶山、白阳合并称壶山人民公社 飞跃、东风合并称壶山人民公社 同上。 P72 正1行 1963年8月10日,撤销白阳区建制,原该区所属的7个人民公社与壶山镇人民公社直属县领导,称为8个直属公社。 1963年8月10日,撤销白阳区,7个直属公社直属县领导。 壶山镇原本就是县直属的,不提就不完整 P72 正第2行 1972年5月,建立城关区,管辖县8个直属公社中原白阳区所属的7个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建立城关区,管辖县直属7个人民公社。 提法要完整而又准确 P72 表格中最后一格 表格画法有错,柳城镇不应在柳城区之下,它与壶山镇一样是区级镇(或者,将壶山镇、柳城镇直接写明是区级镇)。P80 表格后的注解第1行 1958年5月划给丽水县管辖的曳岭区,在1950年4月时有9个乡、48个建制村 1958年5月,划给丽水县管辖有曳岭区9个乡、48个行政村…… 1958年5月,划给丽水县管辖时,曳岭区已只剩5个乡了。而表格时间指的是1950年4月,曳岭区有9个乡、48个行政村。…… P81 正2行 建成区面积介于2.07平方千米与3.60平方千米之间。 城区面积为8.66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据县统计局公布,1978至1982年为2.07平方千米,1989年为3.60平方千米。1986年系介于2.07平方千米与3.60平方千米之间,前志记为“8.66平方公里”,这个数据肯定错了。 P107 倒3行 临时性 姓 错别字 P119 正14行 ……地层构造变化相对强烈…… ……相变强烈…… 用词欠当,难以理解。 P206 正11行 苦楝 栋 错别字 P233 正1至3行 ……堰长200米,高1米,是引武义江水做动力用的水碓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堰东头打隧洞,计划引武义江水灌溉农田,但由于堰低田高,没有实现自流灌溉。后期为白洋渡电灌站起到拦水作用。 堰长200米,高1米,灌溉农田25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予以维修,但由于堰低田高,又在此建白阳山电灌站,其灌溉作用逐渐丧失。 前志对长溪堰的作用记述欠准确,根据来信进行改记。 P235 倒8行 明建文年间(1399〜1402),邵宅乡民邵元,字君善,号庆安行再一公 宋末,乡民邵再一…… 年代错,姓名未写对。 P243 正8行 1967年引进 1957年 年份错 P265 正21行 县委办公大楼 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名称错 1983年 1981年 年份错 P329 正9行 8.1千米 3.1公里 核对不慎将8.1错成3.1 P330 正2行 长9千米 长9.5公里 长度错 P331 正15行 新圻后 前圻后 地名错 P333 正3行 马枪槽 马松槽 地多错 正6行 曹村里 管村里 地名错 P334 倒4行 高9.58米 7米 数据错 P335 正14行 宽6米 3米 数据错 P336 正7行 塘以桥 按 错别字 P338 正14行 腹孔36 腹孔28 孔数错 正20行 后宅口桥 宅口桥 名称错 正23行 系等截面悬链线 系等截面链线 掉了“悬”字 P340 正7行 19864 1985 年份错 P366 正5行 21350.4元 2198.65万元 数据错 P429 集市简况表 此同名表在P377页已有,429页属重复记载(只是1986年成交额前表以万元为单位,不足万元进行四舍五入;备注历史上的记载年份略有不同,还有,两表棚屋面积均错,正确的数字是5311平方米)。P440 倒11行 1952年 1950年 年份错 P482 倒2行 陈振邦 帮 错别字 P483- 正9行 陈邦彦 帮 错别字 P484 正6行 汪德裕 江德裕 姓氏错 正8行 沈鸿烈 陈宗烈 姓名错 P488 正4行 河北盐县 山东宾县 王鸿珠籍贯为河北盐县。又宾与滨,也必有一为别字。 P489 正12行 河北盐县 山东滨县 P518 正17行 (今翻身巷) (今金星巷) 县城花园殿巷时称翻身巷,位于花园殿巷以北、彼此相邻的那条原名胡公殿巷的,才是今金星巷。 P528 倒6行 迴川 回 错别字 P531 倒9行 何朝德 何德朝 名字错 P532 正8行 1951年1月 1951年11月下旬 围歼匪首王德云的时间是1951年1月,而不是1951年11月下旬。 P535 正3行 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政治、军事) (组织、思想、军事) 专用名词注释有误 P536 正18行、20行(备注) 咸端文 咸瑞文 名字的字出错 P550 正17行 1983年~1986年 1983年 年份不完全正确 P577 正12行至13行 民国34年(1945)4月,武义在绍兴稽山中学武义分部的基础上筹办明昭初中,次年7月呈请省教育厅更名为明招初中,并于当月22日正式招生。 民国34年,武义在绍兴稽山中学分部的基础上创办明照初中,次年改为明招初中。 1945年4月系筹办并非创办,初始校名中的“明昭”系呈报省教育厅批准时将“明招”误写成“明昭”,前志记载又将“明昭”错成了“明照”。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的实际开办时间系1946年7月呈请省教育厅改名被批准以后的当月22日。 正17行至18行 1958年,武义县第一初级中学(原县中)与第二初级中学(1946年前为明招中学)合并,并办高中部。 1958年,武义县立初中(第一初中)与明招初中(第二初中)合并,开始办高中班。 1958年两校合并时名称有误。另外,办高中班的称呼不规范,应称“办高中部”为妥。 P578 倒1行 民国31年5月,日本侵略军犯境,迁宣平少妃村。 ……5月,县城沦陷…… 迁校时间在县城沦陷之前。 P579 正5行 1969年下放并易名壶山镇第一工农“五七”学校…… 1968年名为县“五•七”中学,…… 时间是1969年而不是1968年,校名也没写对。 P580 正6行 1952年,武义在溪南汤村办初级师范,学生100人。一年后并东阳县初师。 武义在溪南汤村办初级师汜短训班一期,学生100人。 名称系初级师范,并非短训班一期。记述中,以增加一句,以指出一年后的变化为妥。 P594 表一 6NF-13.2 BNF 将6NF错成BNF P600 正9行 职员4人 2人 人数错 P604 正7行 《岭上草堂唱和集》 《岭上草和集》 书名错 P618 正5行 擂鼓厅 雷 厅名别字 P620 正14行 1亿年〜1.3亿年前 1〜3亿 时间错P621 正8行 盂 碟 物品名称错 P655 倒5行 ……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试行“劳动与卫国”…… 县中早在两年前就试行“劳卫制”,1955年是国家正式推行“劳卫制”。 P670 倒5行 直出八素门 直出东门 八素门是东门再往东的一个城门 P676 倒4行 前湾 陶村 地名错。 P742 正6行 西联乡章五里 章五星 地名错,没有章五星这个地方 P744 倒4行 云华乡金村 俞源乡凡岭脚 地名错 P747 倒3行 1949年8月26日牺牲 1949年9月18日牺牲 县档案馆有何其法牺牲时间,有履坦区委向武义县委、武义县委向金华地委报告,还有墓碑为证。 P763 正8行 吴仕伟 吴仁伟 排版时名字出错 P767 正10行 不容麟纪参盲史 育 错别字 P779 正3行 昌周 周昌 名字出错 正6行 西医瀔祥医院 毂 错别字 P794 倒2行 陈郁材……字敬斋 陈育才……字敬齐 名字与字号均出错 P795 正1行至2行 资助胞兄陈鹤书,创办树人小学 陈鹤书非郁材胞兄,郁材本人和陈鹤书均非树人小学创办人,应删去。 P797 倒5行 潘震球 潘振球 名字出错 P800 倒6行 张善仔 张善儒 名字出错 P801 正2行至4行 1927年10月和1928年2月,二次被国民党逮捕。出狱后,潜心教育工作,曾在觅桥航空学校、严州中学、金华师范、宣平简师等校任教。1949年9月任教于武义私立明招中学,1950年调入县中。1951年参加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被错判…… 1927年10月和1928年2月,二次被国民党逮捕,出狱后,潜心教育工作,曾在克桥航空学校、严州中学、金华师范、宣平简师、武义中学等学校任教。解放后留教武义中学,1952年参加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被错判。…… 简历中1949年9月至1951年这一段有误。另外,前文“……逮捕”与“出狱后”之间的逗号不妥,应改为句号。 P801 正14行 字式鹄 字式鸽 字号出错 P831 表正3格 董遵道纂 董遵纂 名字掉字 〔编者说明〕: 1. 是次修订内容之一,是在本志《建置》编撰写过程中发现的前志部分出错之处。 2. 修订内容之二,是前志出版后,热心读者来信指出、编辑部甄别后又能认定的出错之处。 3. 不少读者,还对前志中的不少记载提出了质疑并要求修订,因本次编修任务本身也很繁重,编辑们对一些疑难问题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去甄别,又因水平有限、条件不具备等原因,有些虽经初步甄别也难以作出结论。对于这一类问题,未能进行正误。 4. 有关武义县始置时间,前志认为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时武义属永康县,至唐天授二年(691)始置武义县;续志认为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始置武义县,隋废,唐天授二年(691)是废后再置。以上属于两种不同观点分别得出的结论,分别见前志附录三《武义县建置时间考》和续志附录(二)《武义县建置时间再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有待历史检验、后人评说并继续深入研究、论证,因此不列入本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