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6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施工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
页码: 283-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建筑材料与施工工具、其中包括了建筑材料与施工工具、施工管理、竣工验收 等情况。
关键词: 武义县 建筑 施工

内容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具
  建筑材料历史上沿用土、石、龙衣(柴类)、砖、木、竹、炭、熟石灰等作水工建材,比较讲究之处,也有使用糯米饭拌熟石灰来作胶结材料的。1954年建设五四建设坝时,始用水泥375袋。其时水泥十分珍稀,50年代末建设清溪口、大院后两水库时,将板结水泥去水碓捣细,用于石拱涵勾缝(结果蓄水后严重漏水)。1962〜1964年建设上四堡,教隆寺两水库时,才能较宽裕地使用水泥,并开始现浇钢筋混凝土涵管。嗣后,各水库、电站、电灌站等普遍使用水泥、钢材作水工建材,计划、物资部门充分保证,有力地促进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70年代以来,工程建设中对土坝土料、砌(堆)石体石料的质量检验控制、混凝土制品的级配测定,愈益严格,并有一些化工材料,如沥青、橡胶、聚氯乙烯等,逐步应用作水工建材,用于大坝防渗、混凝土制件的接头止水等。
  施工工具 50~60年代前期,水库大坝多为土方工程,先是全靠锄挖肩挑运土上坝,使用木夯、石夯击实土坝,以黑色炸药及榔头、炮钎等打炮眼爆破块石。1958年“大跃进”时期,党和政府号召“以土代洋”和进行技术革新,发动民工日夜自制“土水泥”、“土炸药”、“土炮钎”、“土榔头”、“土制滚珠轴承”等,鼓励能工巧匠试造木轮推土车、牛拉“土火车”(松木贴篾青作“轨”)、钢丝索溜土(高溜低)装置、人拉牛拉滚筒(石的和木桶加铁抱箍灌泥二种)等060年代,橡胶独轮手推车出现并逐渐增多,土坝碾压有混凝土滚筒,以尼龙薄膜覆盖防冻,使用黄色炸药进行爆破采石,同时电力应用于水利工程,拱坝技术得到发展,混凝土工程量渐多,拌和机、振捣器、卷扬机、起重机(少先吊较多)、缆机吊装、风动凿岩机、空气压缩机、抽水机、拖拉机、汽车、钻探机、灌浆机等先进的施工机具逐步应用推广。70年代,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迅速发展,土坝碾压已有履带式拖拉机及羊足碾。至80年代,工地因拖拉机工效高且易管理,胶轮手推车减少。期间,水库工地的技术革新已较为实际地进行。如1971年源口水库大坝施工,当坝高上升到18米以上时,为解决土料上坝困难,水库选派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回库后组织木工、铁工、电工进行试作、安装,共制成22台电力牵引土料上坝装置,可同时解决5000多部手车上坝的困难。这种装置,每部只需1台13千瓦电动机配1只补偿器,3只木制皮带盘、200×6毫米的胶皮带,自制跌落式挂钩及1座防雨工棚组成,可以跟着土坝升高随时搬移,新制作和安装1台只需15天时间,由于可顺次列队钩挂手车上坝,每小时一般可拉240部手车(每车250公斤),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土料上坝设备。为解决龙潭水库筑坝材料运输困难,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条先由二级卷扬机运上480米高山坡,然后由人力车运、隧洞排筏引渡、小木船沿盘山渠道牵引、长达12华里的半机械化运输线,仅1979年统计,节约运费3.44万元,劳动力0.7万工,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施工进度。
  施工管理
  指挥机构 50年代,小型水库工程兴起,急要防洪工程由县举办,施工前均成立工程兴建委员会。60年代以后,县、区、乡骨干工程一律成立工程指挥部,以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和施工管理。
  施工组织 50年代早中期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水利工程照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受益田亩和受益程度分等摊派工程经费和劳动力,组织施工。1958~1960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搞大跃进高指标,水利建设大呼隆,各行各业以军事化编制,实行“大兵团作战”,日夜兴修水利,劳动力及私有财物均任意调用,已无合理负担政策可言。1961年,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确立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集体所有制,土石方工程量照受益区劳动力(基本工分)摊派到生产队,组织施工,较大工程为解决劳动力困难,受益区和非受益区之间开展社会主义协作,实行“经济上由受益区负担,实行找补,非受益区实行每天补贴”的方法。此种方法,延续到80年代初。期间在1975年,为解决农业生产和水库建设争劳力顾此失彼的矛盾,保证施工质量和减少窝工现象,百丈泄水库为先、水碓坑水库总结提高,以后推广到清溪口水库等工地,建立治水办电常年专业队,1979年全面推广。1980年全县有治水专业队16个2621人,办电专业队35个506人。实践证明,在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情况下,专业队常年施工和群众性短期突击相结合,是一条较为成功的经验。1983年,由于去冬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农户联产承包为内容的生产责任制,治水办电专业队亦作相应改革,松溪水库等扩建、续建工程,受益区由分派劳力改分摊集资,留库作民工工资,水库与经挑选的自愿留库民工逐一签订合同,建立合同制专业队伍,组织施工,少部分工程项目承包施工。至1984年,专业队常年施工形式,迅又全部被承包施工形式取代。承包有“包清工”和“包工包料”二种。“包清工”者自备一般工具,建设单位提供材料设备技术,竣工后按数量和质量计酬。“包工包料”,承包者既要包工程施工,又要包工程原材料,建设单位仅提供工程技术设计图纸,按技术设计图纸验收工程。
  施工秩序 50年代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一般均经设计,按图施工,干部作风朴实,尊重工程技术人员意见,重视工程的前期工作,因此投资省、质量好、工期短、效益高。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遍行瞎指挥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平调风(平均主义、无偿调用劳动力和财力物力),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如不顾地方财力和群众承担能力,同时上马清溪口、溪里、大院后等7座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不久劳动力又调往永康太平水库,随后大殿、北畈、仰天饭甑3水库下马,石井岗水库长期成为“半拉子”工程。1961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部分纠正了前三年水利建设中的失误,建立了某些规章制度,施工秩序转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规章制度和较好的施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风气长期存在,致使部分工程质量较差,留下了隐患。1973年检查,全县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50处,集雨面积不清,来水量不清、库容不清、工程地质不清的“四不清”工程有87处,未经勘测设计的工程105处,普遍存在溢洪设施未全、因渠道不配套难以发挥灌溉效益等现象,处理险病水库的任务十分繁重。1978年以来,水利建设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次年,部颁《关于加强中小型水库基本建设管理的试行规定》,大力整顿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1980年,省水利厅印发《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科学管理指导下的施工秩序方开始形式。
  质量监督 50年代土坝不高,基础处理要求较低,土坝密实度以敲入竹签观察水分掌握。60年代初开始注意基础处理的技术要求,非经批准和拍摄工程照片不得回填。对上坝土料逐步形成一套“四无”(无杂草、无柴根、无竹根、无腐殖土)、“六不准”(不准有大块土、冻土、夹杂石块的土、风化土、沙性重的土、含水量大的土上坝)等制度,规定每次土料层厚和碾压次数,施工人员分段负责,做到“三勤”(口勤、手勤、腿勤),严把质量关。1970年于中型源口水库开始做土料物理力学试验,取其符合质量要求的土料填筑。混凝土工程和砌石体,从一开始就重视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配比,石料的质量及浇捣、砌筑的密实度,严格按图纸技术要求施工,其他如重要建筑物的钢筋焊接强度亦均作慎重的物理力学试验,领导重视,层层把关,经常观测,发现较大问题,立即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分析指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会诊。
  安全施工 50~60年代初,土坝施工中少数民工爱挖“神仙土”造成伤残,亦有不懂施工导流,于洪汛时造成大坝坍土上万立方米,还有为确保施工中的主坝安全渡汛,在开挖溢洪道进展困难的情况下,用350公斤炸药一炮炸开副坝保坝等深刻教训。实践中总结经验,水利系统党政领导除大抓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具革新和节约原材料外,一向对安全渡汛和避免伤亡事故非常重视。除开展经常性教育外,制订有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如中型源口水库开挖3孔潜孔式溢洪闸工程时,以2支风枪打炮眼,每天放炮40~50炮,出碴民工多达400~500人,最多时每日1000人以上,在整个开挖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伤亡事故;以后的保坝工程,靠闸侧的石方开挖,采用预裂爆破,既未使原有建筑物受到影响,亦未影响水库正常蓄水和安全渡汛。
  竣工验收 50年代前期水利干部文化水平低,60年代以后重建设轻管理,工程完工后,验收和总结工作一贯较为草率马虎。现存完备的竣工总结材料不多,或只当时公开结帐、事后散失,或只有竣工图纸、而无文字材料,或只叙及技术、而未总结经验教训。水库、小水电站、重要堰坝、小型电灌站均如此。竣工验收做得较好的,有解放初期的农民翻身塘、五四建设坝,80年代的源口水库(不包括保坝工程)、水碓坑水库、松溪水库、方坑水库等。1980年,水利部颁发《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办法(试行)》。1983年,浙江省水利厅下达《关于认真做好复核设计、补办验收工作,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通知》,规定了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一般要求和工程竣工总结编写提纲。亟需在今后工程建设中深刻认识,加以完善,改进。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