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工作与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610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基础工作与施工
分类号: P412.13
页数: 17
页码: 271-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基础工作与施工、其中包括水文观测、水利区划、规划、设计、施工等情况。
关键词: 水文观测 水利区划 施工

内容

第一节水文观测
  30年代初,武义、宣平两县始有水文观测。计设雨量站2处(武义、宣平)、水位站2处(履坦、熟溪)。武义雨量站从民国20年(1931)5月始有降水记录;宣平雨量站在民国20年1月至22年5月,仅逐日登记阴晴雨雪概况,6月始有降水、最高最低气温及风力等记录。当时观测记录,由县政府建设科进行。民国28年3月,宣平县中心农场设简单测候所1处,宣平雨量站划属测候所。民国30年1月,因日军侵华战争,两县水文观测中断。详表9-10
  建国后,因经济建设和防汛防旱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水利、气象部门对水文观测工作极为重视。1951年,建立武义南湖、宣平县前2个雨量站。1957年,县水文站(武义江莲塘口)开始积累水文资料,并建立宣平旧处雨量站。1960年,增设下杨雨量站(1972年迁源口水库改为源口站)。1962年,建立县气象站(开始与水文站同一单位,称县水文气象站,1963年1月与水文站分开),又増设桃溪、东社、仁坑3个雨量站。1966年,增设竹翠雨量站。1980年,又增设新塘、三港2个雨量站。县水文站定员3〜5人,原隶属县农业水利局、农林水利局、水利局,1963年划属金华地区水文站直接领导,1969年又隶属县水利电力局,1981年仍隶属地区水文站。1986年,县境内计有县水文站1处、县气象站1处、雨量站9处(南湖站归入县气象站,1979年迁诺山顶),其中有蒸发量资料2处(县气象站1962年1月开始,柳城站1981年1月开始),详表9—2。另全县建立有汛期报汛站25处,其任务主要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及时掌握汛情,详本志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水利区划
  水利区划是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武义县对水利科学地区划,始于1983~1985年进行的全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工作。此项工作,由县水利电力局参照水利电力部及省水利厅《县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工作提纲》进行,1983年8月开始,1985年1月撰写成果报告,同年11月通过鉴定。
  整个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化一个月时间,组织32人,在培训的基础上,选壶山镇作试点,开展工作,使每个成员都搞清水资源调查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阶段,同年9~10月,分6个大组,对全县进行分乡分村的普查,着重摸清基本情况及现有水利设施状况,并同过去掌握的资料逐处进行核对,尽可能地消除谬误。以上两阶段工作,同渔业资源及宜农荒地资源的调查结合进行。第三阶段,1983年10月起,组织专业人员4人,进行内业整理,分析计算,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整编资料,1985年1月开始撰写成果报告。工作中,曾得到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省水文地质大队,市水电局,市、县水文站,东阳县水电局,县土壤普查办公室、统计局、环保办、气象站、防疫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其分析计算采用的资料,根据有关规定,除水文资料截至1979年底外,其余非特别注明的资料均采用1980年底的统计数或调查数。
  工作成果分3个部分:(一)《武义县水资料调查与水利区划报告》(包括附录I:武义县分区水稻灌溉定额计算书,附录Ⅱ:武义县蓄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书);(二)《武义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报告附图》(11幅);(三)《武义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附表》(64种)01985年11月,金华市(含现金华、衢州两市)水电局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成果鉴定,予以验收。获浙江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根据水利区划条件,武义县以钱塘江与瓯江分水岭两侧的乡(镇)行政界线作为区划线,划分为2个水利分区。即
  I区:北部蓄引提灌区(武义分区)
  Ⅱ区:南部蓄引灌区(宣平分区)
  两个分区,流域水系不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均存在着一定差异,水利建设的特点和主攻方向也不尽相同。就大的方面说,北部武义分区土地资源丰富,通过近30年水利建设,灌溉设施较多,水利化程度较高,但部分地区(白阳片的茭道、邵宅、白溪3乡,桐琴片的芦北乡)蓄水能力仍然偏低,常受伏、秋干旱威胁,武义江两岸农田常受到梅雨期洪水的侵袭;南部宣平分区,耕地稀少,地形复杂,光靠灌溉工程解决干旱问题存在着一定困难,除狭小的桃(溪)〜柳(城)盆地水利条件相对较好外,其余地区基本上为水利死角,水土流失较严重,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但区内雨量充沛,才能资源丰富,为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电源工程所在地。
  第三节 规划、设计
  规划
  武义县区域性水利规划,主要有以下5次:
  第一次,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武义、宣平两县为解决严重的干旱缺水、抗灾夺丰收,建设一批小(二)型以下水库、重要堰坝、于局部地段防洪保坍的工程规划。依据规划,武义片建设小(二)型水库35座,竣工17座,灌溉面积1000亩以上的堰坝1条;宣平片建设小(二)型水库6座,竣工2座(均未计已划入丽水县的曳岭区部分);还有壶山镇护桥(熟溪桥)保坍工程,柳城西溪防洪保坍工程等,均收到一定的护桥保坍效用。这一时期建设的蓄水工程,限生产力水平,以蓄水1~10万立方米的塘坝占绝大多数。工程切要,布局合理,工作讲求实际,工程建设既快又好。
  第二次,1958年由省水电厅组织、吸收地区及县力量进行的流域性规划。其骨干工程,武义片有清溪口、溪里、石井岗、北畈(上四堡)、大殿、仰天饭甑(东湖)、石壁峡7座小(一)型水库;宣平片有小(一)型大院后水库等。其中北畈水库动工后暂缓,石壁峡水库不曾动工,大殿水库动工后不久停建。60年代初,又相继建设了上四堡、教隆寺、要巨、车门等骨干水库。已兴建的这些水库,工程布局合理,灌溉效益显著。
  第三次,1964年武义江沿岸电灌工程规划。在全县第一座电灌站——白阳山电灌站投产后,县人民政府(当时称县人委)即组织力量,对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武义江沿岸的电灌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并被纳入省基建计划。依据规划,自履坦至桐琴,1964~1965年间计建成以五虎山、下王为骨干的21座电灌站,总装机595千瓦,受益田16890亩,其中桐琴片14座电灌站共架设10千伏输电线13.1公里,支线17.2公里,不惟改善了武义江两岸农田的灌溉条件,发展了用电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照明,原沿江两岸沙田人工提水用工占农业用工的30~50%,亦获得解放。事实说明,规划切合实际,工程布置合理,效益较为彰著,这一规划是成功的。
  第四次,武义县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区划。其工作开展的情形和分区概况,已在前面一节予以简记。此项工作,在进行分区水资源调查与供需平衡分析、总结以往水利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水利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治理意见,并规划了1981~2000年的重点工程项目。内容有三:(一)1985年前重点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和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二)1986~1990年重点抓好农村电气化建设,同时继续搞好渠系的防渗衬砌;(三)1991~2000年继续发展农村电气化的成果,并基本解决全县的水利问题。规划实现后,增加灌溉工程蓄水量4482.8万立方米,完成渠道配套280公里(其中用混凝土防渗护砌250公里),完成27处工程的保坝和除险加固,发展机电灌溉(包括喷灌)2.5万亩,全县农田抗旱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灌溉面积达23.8万亩,旱涝保收田达21.3万亩;小水电装机以1.27万千瓦增加到4.56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1.12亿千瓦小时;整治河道67公里;改造低产品7万亩;开发经济园地4.51万亩、用于抵偿城乡建设的耕地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万亩;解决0.6万人的饮水困难。正贯彻实施之中。
  第五次,武义县基本农村电气化规划。1983年5月,由县水利电力局组织力量,根据全国100个电气化试点县的要求完成。规划从武义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利用本县较丰富的水电资源的途径、对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用电负荷增长的预测及综合电力电量平衡等情况,提出5~7年内基本实现电气化中有关电源工程、电网工程、用电工程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规划到1990年,全县小水电总装机达2.82万千瓦,年发电量1.12亿千瓦小时,将有20%以上的户实现家庭电气化,能满足发展中的地方工业、乡村企业和家庭工厂所需的能源,是武义县农村电气化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正努力贯彻实施之中。
  综上,规划工作在武义县水利建设的宏观决策中已发挥一定作用,而且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自8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从水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入手,进行科学论证分析与科学规划、专家审议评价与分期实施验收,工作愈趋科学、实际、严肃,在宏观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设计
  民国时期,县无勘测设计力量。稍大工程的勘测设计,如熟溪黄碧埂堵口工程(1941)、县内金华江第一期紧急防洪工程(1947)等,皆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浙江省水利局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完成。 建国后,在50年代初,武义、宣平两县小型水库、重要堰坝的勘测设计,由金华、衢州两专署水利科承办,县从现有人员中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的干部,去省水利厅举办的水利干部学校和小水电技术训练班培训,回县后负责小型工程的勘测设计及培养农民技术员协助完成施工任务。这些同志,刻苦钻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对业务精益求精,后来均成为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工作的开拓者和骨干力量。1959年,始有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县。1961年,始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来县。期间调干培训工程技术力量的工作从未间断过。方形成、壮大了武义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力量。
  武义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成立于1981年4月16日。其时设计室主任方宝婷、副主任曹宏颎,主要成员有应良登、阮仁求等7人,内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4人.1983年,方宝婷、阮仁求调往金华地区水利局,由曹宏颎主持设计室工作,同时增补朱跃星、叶春聚担任设计室副主任。1986年,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职工总数5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8人,内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7人,备有PC—8300微型电子计算机1台、经纬仪7架、水准仪8架、大平板仪2副、小平板仪4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约1500册、晒图室1间。
  勘测设计工作:在50年代初,示范及困难工程由专署承担,一般坝高10米左右的小(二)型水库和河岸保坍工程由县内技术人员完成。其时水库规模不大,踏勘以后测量多以丈量、步测、目测,计算程序简单,与溢洪道计算有关的水文资料,其数据还是查表选用,图表也只有大坝的纵横断面图及库址地形图。随着水利事业发展,1955年后勘测工具逐步使用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小平板仪等。1958年,县水利部门开始自行勘测、设计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工程。是年,因规划急需及减少查勘工作量,开始自备经纬仪,使用解放前的陆军地形图。1960年1月,省水电厅拟定关于水库分级设计标准,1967年后,自备五万分之一航测图。1976年,省水利电力厅所属水利局推荐采用“动量公式”设计侧流式溢洪道,同时贯彻水电部召开的1973年全国九江会议精神,要求复核小型水库的防洪安全标准,进行加固设计。1978年9月,水利电力部颁发《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地区部分)》。同年,省水利厅又下达《关于小型水库技术设计审批制度的通知》。1982年4月,省水文总站出版《浙江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至此,有关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日致完备,勘测设计工作亦走向规范化。
  武义县主要水利水电工程,除70年代源口一级电站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麻阳二级电站的电气部分经省水电勘测设计院校核、目前正在进行的宣平溪二级电站委托金华市水电勘测设计室外,多由县内力量完成。其中60~70年代,勘测设计工程项目特多,规模渐大,难度增加,大田水电厂、源口水库、麻阳水电厂、方坑水库等一大批工程均于这一时期建设。当时尚无严格的设计施工程序,工程项目一经确定,即边设计边动工,边报批,重大问题由省、地区(市)水利部门协同县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修改设计的情况常有发生。县缺少专业工程地质人员,70年代以来重要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均请省、地区(市)水利部门工程地质人员完成。建国以来,有关的省、地区(市)水利工作者,特别是其中的工程地质人员,跋涉于武义县的山山水水,为武义的水利水电建设献智献策,艰辛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1982年,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曾普遍对小(一)型以上水库和较大的小(二)型水库,遵照部颁标准和浙江省可能最大暴雨洪水,进行了复核计算。县内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档案,尚称完备。
  第四节施工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具
  建筑材料历史上沿用土、石、龙衣(柴类)、砖、木、竹、炭、熟石灰等作水工建材,比较讲究之处,也有使用糯米饭拌熟石灰来作胶结材料的。1954年建设五四建设坝时,始用水泥375袋。其时水泥十分珍稀,50年代末建设清溪口、大院后两水库时,将板结水泥去水碓捣细,用于石拱涵勾缝(结果蓄水后严重漏水)。1962〜1964年建设上四堡,教隆寺两水库时,才能较宽裕地使用水泥,并开始现浇钢筋混凝土涵管。嗣后,各水库、电站、电灌站等普遍使用水泥、钢材作水工建材,计划、物资部门充分保证,有力地促进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70年代以来,工程建设中对土坝土料、砌(堆)石体石料的质量检验控制、混凝土制品的级配测定,愈益严格,并有一些化工材料,如沥青、橡胶、聚氯乙烯等,逐步应用作水工建材,用于大坝防渗、混凝土制件的接头止水等。
  施工工具 50~60年代前期,水库大坝多为土方工程,先是全靠锄挖肩挑运土上坝,使用木夯、石夯击实土坝,以黑色炸药及榔头、炮钎等打炮眼爆破块石。1958年“大跃进”时期,党和政府号召“以土代洋”和进行技术革新,发动民工日夜自制“土水泥”、“土炸药”、“土炮钎”、“土榔头”、“土制滚珠轴承”等,鼓励能工巧匠试造木轮推土车、牛拉“土火车”(松木贴篾青作“轨”)、钢丝索溜土(高溜低)装置、人拉牛拉滚筒(石的和木桶加铁抱箍灌泥二种)等060年代,橡胶独轮手推车出现并逐渐增多,土坝碾压有混凝土滚筒,以尼龙薄膜覆盖防冻,使用黄色炸药进行爆破采石,同时电力应用于水利工程,拱坝技术得到发展,混凝土工程量渐多,拌和机、振捣器、卷扬机、起重机(少先吊较多)、缆机吊装、风动凿岩机、空气压缩机、抽水机、拖拉机、汽车、钻探机、灌浆机等先进的施工机具逐步应用推广。70年代,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迅速发展,土坝碾压已有履带式拖拉机及羊足碾。至80年代,工地因拖拉机工效高且易管理,胶轮手推车减少。期间,水库工地的技术革新已较为实际地进行。如1971年源口水库大坝施工,当坝高上升到18米以上时,为解决土料上坝困难,水库选派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回库后组织木工、铁工、电工进行试作、安装,共制成22台电力牵引土料上坝装置,可同时解决5000多部手车上坝的困难。这种装置,每部只需1台13千瓦电动机配1只补偿器,3只木制皮带盘、200×6毫米的胶皮带,自制跌落式挂钩及1座防雨工棚组成,可以跟着土坝升高随时搬移,新制作和安装1台只需15天时间,由于可顺次列队钩挂手车上坝,每小时一般可拉240部手车(每车250公斤),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土料上坝设备。为解决龙潭水库筑坝材料运输困难,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一条先由二级卷扬机运上480米高山坡,然后由人力车运、隧洞排筏引渡、小木船沿盘山渠道牵引、长达12华里的半机械化运输线,仅1979年统计,节约运费3.44万元,劳动力0.7万工,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施工进度。
  施工管理
  指挥机构 50年代,小型水库工程兴起,急要防洪工程由县举办,施工前均成立工程兴建委员会。60年代以后,县、区、乡骨干工程一律成立工程指挥部,以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和施工管理。
  施工组织 50年代早中期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水利工程照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受益田亩和受益程度分等摊派工程经费和劳动力,组织施工。1958~1960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搞大跃进高指标,水利建设大呼隆,各行各业以军事化编制,实行“大兵团作战”,日夜兴修水利,劳动力及私有财物均任意调用,已无合理负担政策可言。1961年,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确立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集体所有制,土石方工程量照受益区劳动力(基本工分)摊派到生产队,组织施工,较大工程为解决劳动力困难,受益区和非受益区之间开展社会主义协作,实行“经济上由受益区负担,实行找补,非受益区实行每天补贴”的方法。此种方法,延续到80年代初。期间在1975年,为解决农业生产和水库建设争劳力顾此失彼的矛盾,保证施工质量和减少窝工现象,百丈泄水库为先、水碓坑水库总结提高,以后推广到清溪口水库等工地,建立治水办电常年专业队,1979年全面推广。1980年全县有治水专业队16个2621人,办电专业队35个506人。实践证明,在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情况下,专业队常年施工和群众性短期突击相结合,是一条较为成功的经验。1983年,由于去冬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农户联产承包为内容的生产责任制,治水办电专业队亦作相应改革,松溪水库等扩建、续建工程,受益区由分派劳力改分摊集资,留库作民工工资,水库与经挑选的自愿留库民工逐一签订合同,建立合同制专业队伍,组织施工,少部分工程项目承包施工。至1984年,专业队常年施工形式,迅又全部被承包施工形式取代。承包有“包清工”和“包工包料”二种。“包清工”者自备一般工具,建设单位提供材料设备技术,竣工后按数量和质量计酬。“包工包料”,承包者既要包工程施工,又要包工程原材料,建设单位仅提供工程技术设计图纸,按技术设计图纸验收工程。
  施工秩序 50年代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一般均经设计,按图施工,干部作风朴实,尊重工程技术人员意见,重视工程的前期工作,因此投资省、质量好、工期短、效益高。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遍行瞎指挥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平调风(平均主义、无偿调用劳动力和财力物力),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如不顾地方财力和群众承担能力,同时上马清溪口、溪里、大院后等7座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不久劳动力又调往永康太平水库,随后大殿、北畈、仰天饭甑3水库下马,石井岗水库长期成为“半拉子”工程。1961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部分纠正了前三年水利建设中的失误,建立了某些规章制度,施工秩序转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规章制度和较好的施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风气长期存在,致使部分工程质量较差,留下了隐患。1973年检查,全县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50处,集雨面积不清,来水量不清、库容不清、工程地质不清的“四不清”工程有87处,未经勘测设计的工程105处,普遍存在溢洪设施未全、因渠道不配套难以发挥灌溉效益等现象,处理险病水库的任务十分繁重。1978年以来,水利建设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次年,部颁《关于加强中小型水库基本建设管理的试行规定》,大力整顿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1980年,省水利厅印发《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科学管理指导下的施工秩序方开始形式。
  质量监督 50年代土坝不高,基础处理要求较低,土坝密实度以敲入竹签观察水分掌握。60年代初开始注意基础处理的技术要求,非经批准和拍摄工程照片不得回填。对上坝土料逐步形成一套“四无”(无杂草、无柴根、无竹根、无腐殖土)、“六不准”(不准有大块土、冻土、夹杂石块的土、风化土、沙性重的土、含水量大的土上坝)等制度,规定每次土料层厚和碾压次数,施工人员分段负责,做到“三勤”(口勤、手勤、腿勤),严把质量关。1970年于中型源口水库开始做土料物理力学试验,取其符合质量要求的土料填筑。混凝土工程和砌石体,从一开始就重视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配比,石料的质量及浇捣、砌筑的密实度,严格按图纸技术要求施工,其他如重要建筑物的钢筋焊接强度亦均作慎重的物理力学试验,领导重视,层层把关,经常观测,发现较大问题,立即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分析指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会诊。
  安全施工 50~60年代初,土坝施工中少数民工爱挖“神仙土”造成伤残,亦有不懂施工导流,于洪汛时造成大坝坍土上万立方米,还有为确保施工中的主坝安全渡汛,在开挖溢洪道进展困难的情况下,用350公斤炸药一炮炸开副坝保坝等深刻教训。实践中总结经验,水利系统党政领导除大抓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具革新和节约原材料外,一向对安全渡汛和避免伤亡事故非常重视。除开展经常性教育外,制订有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如中型源口水库开挖3孔潜孔式溢洪闸工程时,以2支风枪打炮眼,每天放炮40~50炮,出碴民工多达400~500人,最多时每日1000人以上,在整个开挖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伤亡事故;以后的保坝工程,靠闸侧的石方开挖,采用预裂爆破,既未使原有建筑物受到影响,亦未影响水库正常蓄水和安全渡汛。
  竣工验收 50年代前期水利干部文化水平低,60年代以后重建设轻管理,工程完工后,验收和总结工作一贯较为草率马虎。现存完备的竣工总结材料不多,或只当时公开结帐、事后散失,或只有竣工图纸、而无文字材料,或只叙及技术、而未总结经验教训。水库、小水电站、重要堰坝、小型电灌站均如此。竣工验收做得较好的,有解放初期的农民翻身塘、五四建设坝,80年代的源口水库(不包括保坝工程)、水碓坑水库、松溪水库、方坑水库等。1980年,水利部颁发《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办法(试行)》。1983年,浙江省水利厅下达《关于认真做好复核设计、补办验收工作,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通知》,规定了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一般要求和工程竣工总结编写提纲。亟需在今后工程建设中深刻认识,加以完善,改进。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