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造低产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改造低产田
分类号: S156.93
页数: 5
页码: 186-1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改造低产田,增加灌溉水量,开挖排水沟渠,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 农田建设 改造 武义县

内容

县内低产田为较之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因生产条件差,平均亩产量较低的成片农田。其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部分为靠天易旱;部分为畈心渍害及垄田冷浆;还有耕作层薄,土壤多为粘土或砂砾,保肥保水能力差等。改造办法中,除农业措施外,增加灌溉水量,开挖排水沟渠,以满足农业需水、使农田排水通畅、降低畈心地下水位等水利措施,成效最为卓著。
  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武义、宣平两县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面积极兴建小型蓄水塘库,增加灌溉水量,一面努力开挖排水沟渠,消除畈心渍害。50年代小(二)型水库动工53座,完成28座,蓄水量443.8万立方米。1954年冬~1955年春,大源乡保丰畈有渍害田404亩,一年只种一熟,亩产量平均不到200公斤,最少为100公斤,开挖了8条排水沟后,由一熟田改二熟、三熟田,年增产稻谷约44.5吨。1957年泽村乡梵天寺畈投劳1000余工,开挖排水渠长500米,受益田500亩。1957~1958年,履坦乡履一村岩舍温畈,投劳7500工,开挖排水渠长1000米,宽3.5米,深1.5米,受益田1500亩。
  1962年调查,武义县1000亩以上成片低产田,有要巨公社缸窑畈2000亩,王宅公社王宅畈2000亩,桃溪滩公社童村畈1000亩,桃溪滩、寺前两公社的水碓畈1500亩,寺前公社寺后——上村山垄1200亩,邵宅公社下石畈和金畈——后陈片1200亩、白衣山垄和下秧垄1000亩,陶宅公社石板畈1000亩,共1.21万亩,平均亩产量仅100~150公斤。
  60~70年代,在“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全党大办农业、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搞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20年间,水利建设总投劳3411万工,总投资3121.19万元,完成土石方2757万立方米。据1980年调查,计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增加到76座,灌溉塘7731座,蓄水量达8604.3万立方米,有引水堰坝1610处,机电提水从无到有,装机4786千瓦,常水年可供水量达1.64亿立方米,初步形成平原实现蓄、引自流灌溉,沿江溪电灌提水,山区垄田靠柴油机埠抗旱的格局,有效灌溉面积由50年代末13.5万亩增加到20.4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由50年代末1.0万亩增加到13.4万亩,其中改造冷浆田面积为2695亩。为治理垄田冷浆和畈心渍害,约计开挖排水沟渠38.05公里,其中受益田片,有壶山镇县后畈、石斗畈、杨周泉、南湖畈、叶则畈、塔石垄、塘头畈、横塘垄、三毛塘下、县有机化工厂污水经过田片计4850亩,溪里乡下登畈400亩,履坦乡七百畈、岸舍温畈计1400亩,寺前乡马坞垄200亩,桃溪滩乡朱宅垄、华塘垄、西畈门前、新高垄、新屋垄计1750亩,茭道乡胡宅垄150亩,王宅镇洪水畈计1600亩,泽村乡梵天寺畈、泽村下畈计800亩,云华乡溪口下畈400亩,大源乡保丰畈400亩,新宅乡后前畈、何畈计550亩,等。由于水利条件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业耕作制度由原来的1~2熟一般实行三熟制,即春粮(或油菜、绿肥)——稻——稻、春粮——稻——秋杂粮,在山高水冷的一些地区则实行春粮(或油菜)——单季稻二熟制。1980年粮食复种指数2.11。1951年全县粮食亩产量为194公斤,总产5.9万吨。1971年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亩产量420公斤,总产11.02万吨。1978年亩产量超千斤,为551公斤,总产14.03万吨。1980年亩产量604公斤,总产15.05万吨,人均口粮351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22万吨。但是,是年许多灌溉工程渠道配套还没有跟上,不能充分发挥其抗旱保收的效用,全县尚有易旱面积6.94万亩,易洪面积0.92万亩,垄田冷浆与畈心渍害田0.94万亩,改造低产田工作,仍然面临繁重的任务。
  80年代低产田改造的水利措施,在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化区划工作指导下,主要是水利工程补点配套、抓紧灌溉渠道建设,同时继续开挖排水沟渠,消除渍害,着眼于增产潜力较大的大面积低产田片。1981~1985年,完成小(二)型续建水库8座,小(一)型续建水库3座,由小(一)型扩建为中型的清溪口水库主体工程大部完工。1981年开始全面抓小(一)型以上水库工程的渠道配套:1978年仅有渠道54.2公里,至1986年5月,流水通畅的279.9公里,内浇砌混凝土防渗体137.5公里,已竣工使用的主要渠道建筑物94座,12.97公里,总投资约758.04万元。1980~1985年,为消除畈心渍害,约投劳1.61万工,资金2.94万元,修排水渠长5.73公里,其受益田片,有白姆乡后金畈250亩,王宅镇王宅畈1600亩,要巨乡缸窑畈250亩,俞源乡下杨畈800亩,泽村乡外源畈、行英畈计500亩、新宅乡乌埂畈30亩等。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18.45万吨,为1949年的3.45倍。第六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5.63万吨,除自销外,年均外调2.18万吨。
  武义县地处丘陵,发展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第七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粮食总产可望上升到20~22.5万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制约因素较多:除粮食价格偏低外,主要是生产条件落后,水利不配套,品种老化,旱、涝、病、虫危害严重。经省批准,1986年,武义县被列入全省18个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基地县之一。当年安排给予补助的项目,有源口水库渠道配套、清溪口水库渠道配套、白阳片低产田改造工程、开发黄土丘陵(园地)4000亩4项。由1名副县长分管,逐一落实工程项目负责人及奖罚办法,县水利电力局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于1986年第四季度和1987年第一季度安排钢材43吨,水泥2970吨,农用柴油74吨,省补助粮专资金102万元,县自筹资金33.6万元,乡村自筹资金84万元。当年“双夏”期间,已使用专项资金65万元,县、乡自筹54.6万元,加上农民投劳,主要用于水利工程配套,修渠道17.2公里,在晚稻缺水受旱时增加灌溉面积1.6万亩,增产粮食3200吨,当年效益超过了全部投资。其中,源口水库需开挖渠道51.7公里,其中干渠19公里,衬砌渠道93.1公里,建筑物6座长2191米,可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工程总投资346.4万元,计划分4年完成,1987年4月止,开挖干渠17公里,衬砌10公里,建筑物4座长1631米;清溪口水库需开挖干渠7.53公里,支渠44.65公里,衬砌23.67公里,建筑物6座长872.5米,可增加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8万亩,工程总投资204.1万元,计划分3年完成,1987年4月止,砌衬干渠9公里,建筑物5座长714.5米;白阳片低产田改造共有耕地4.2万亩,商品粮任务0.84万吨,现有易旱田1.4万亩,渍害田0.3万亩,要点是完成方坑、东湖、万石院、石井岗4座水(一)型渠道配套78.88公里,开挖排水渠10条长8.25公里,工程总投资158.7万元,计划分3年完成;1987年4月止,完成渠道配套15公里,排水渠长1580米(白溪乡东、西村1300米,邵宅乡白阳村220米,受益田660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黄土丘陵36片4000亩,种植蜜梨、柑桔,1987年4月全部完成。以上省粮专资金补助项目中,根据过去经验,改造低产田工程可亩增粮食150公斤以上,当年虽未收益,但从第二年起,发生的效益可全部收回上一年投资;黄土丘陵园地果木一般第四年发挥效益,以柑桔亩产1000公斤,每公斤1元计算,年产值每亩1000元,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现套种西瓜、洋芋、豆类,每亩也可获得300元以上效益)。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