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宣平溪的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宣平溪的整治
分类号: TV876
页数: 8
页码: 163-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政府对宣平溪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防洪工程 宣平溪 武义县

内容

宣平溪干支流除在狭小的桃柳盆地外,均山壑之间,河床切割较深,旱虽溪河断流,洪竟波涛汹涌,废堰、坍田、毁村,灾情屡见史籍。
  清以前,西联、泽村、云华、柳城诸乡镇筑有瀛头堤、对松堤、柳堤、望松堤、东溪堤、广福堤、柳荫堤,总计不过700丈(未计已划归丽水县的洪运堤100余丈)。至民国初期,特别经民国十一年(1922)严重水毁后,在1915~1925年,又添筑了赤山堤,西溪堤、梅树湾堤、处圩堤、上程堤、湖堤、黄堰畈堤、长堤、塘头畈堤共约500丈(未计已划归丽水县的永平堤300丈),修复原有堤防5处。1943年,宣平县成立城郊水利工程委员会,特请建设厅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勘测设计,欲就西溪等河道予以局部整治,并兴建水力发电工程,但因经费无着而未能实施。至解放前夕,宣平溪柳城西隅至前湾段河道严重废弛,岐流纷乱,沙丘累累,西溪河宽为下游通济桥长4~5倍。源口村河湾严重坍岸,每逢洪水,冲毁土地,威胁村镇安全。
  建国后,1955年冬,宣平县人民政府即着手柳城西溪河道的整治。1962年后逐步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普遍兴筑防洪堤岸。在干流,1962年先于源口村500米河湾严重坍岸处布置8座丁坝,各长20~28米,并加抛石护岸,使河道轴线向右岸移动;1973~1974年,全面更新右岸旧堤防,于前湾、祝村一带新建防洪堤2段计长3.3公里,顶宽4米,高3米,块石干砌。在西溪,先于1955~1962年,自吴上圩至通济桥2公里内砌石护岸300米,筑建塞支坝7座、丁坝19座,迫使水流向右岸山脚改道及使水势和缓;1973年完成新河道左岸堤防3公里,顶宽3.5~4.5米,高2.5~4.5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于此同时,金山类至马口两岸新筑防洪堤3处总长6公里,顶宽2~5米,高1.5~6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修整河道。在东溪,于上游兴建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4座,拦洪库容199万立方米;1963~1986年,在云华、大源、柳城、桃溪泽村一带兴筑防洪堤6处,堤岸总长9.5公里,顶宽3~6米,高2~6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使河道面貌整修一新。在曳坑溪,兴建防洪堤3公里,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宣平溪水力资料丰富。1983年武义县被列入全国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其电源点工程即在宣平溪。在支流西溪,即将兴建内庵、青岭二母子连通水库,电站调节水库库容3041万立方米,将极大地改善西溪至宣平溪干流洪枯明显的状况,减少洪灾的发生,亦为县电气化进程的福音。
  其防洪工程现状,详见表3-1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