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防洪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防洪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11
页码:
160-1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武义县防洪工程的情况,包含了武义江的整治,熟溪的整治和宣平溪的整治。
关键词:
防洪工程
整治
武义县
内容
县境内,北有武义江纳熟溪诸支流去金华江入钱塘江;南有宣平溪、菊溪去丽水大溪入瓯江。源自分水岭两麓的小河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山洪暴发为患;武义江岸地势低平,又受局部地形阻扼,常洪水泛滥成灾。自宋以来,历代修建堤塍以防阻水患。民国时期,武义江、熟溪、宣平溪等河流均有一些紧急治标措施。建国37年来,党和政府以财力物力扶助地方,计修建防洪堤63条、长70.7公里,丁坝设防地带4处,成功地裁弯取直和更新河道11处长10.9公里。特别是一批中小型水库建成后,至今已控制359平方公里以上的流域面积,拦洪能力达1100万立方米以上,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洪涝灾害。然而,由于把主要力量用于解除干旱威胁,对防洪和河流整治工作相对考虑不足,目前还缺少对特大洪水和短历时暴雨洪水的抗御能力。全县尚有易洪农田0.92万亩。一批陈旧的防洪设施待改造更新,南部林区水土流失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第一节 武义江的整治
县境内武义江沿岸4乡2镇,为商品粮基地,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小,上游洪峰易于集中,又受莲塘口、范村二处地形阻扼,每遇洪水,往往回水上涨,决堤、淹田、毁村,河道变迁无常,灾情口碑志载甚繁。
早在宋末,邑人邵再一即在白阳山下筑长山堤,以保护右岸数千亩农田。历代在沿江修筑堤塍,仅供防御较小洪水,毁弃更新甚多。民国时期,当时的武义县政府曾于30年代督饬乡镇征工兴筑的童庐堤、北湖堤,在1942~1946年,由省农业改进所兴筑、金华江水利参事会修复完善的宅口陈挑水保坍工程,均收到一定的保坍护岸效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积极领导沿江人民进行防洪抗洪斗争。1957年,在莲塘口建立县水文站,积累水位流量资料,于汛期严密监视水情变化。在上游支流上,建设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中小型水库12座,至今已控制221.4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拦洪库容达889.5万立方米。主要由乡村自筹,国家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扶助,发动沿江人民,先后在宅口陈、下宅口、墩前、叶长埠抛石护岸560米,兴建盘头、丁坝8座,完成桐琴,泉溪一带两岸防洪堤4条全长16.5公里,保护人口0.63万人,保护耕地0.8万亩。
据莲塘口县水文站资料:武义江警戒水位69.00米;典型洪水发生在1966年7月8日至7月15日,径流总量为13300万立方米,最高水位70.47米;发生在1977年4月8日至4月15日,径流总量为13400万立方米,最高水位70.41米。由于近年气候异常,汛期提前,灾情多,接近和超警戒水位常有发生,防汛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武义江整治事关上下游邻县,须在流域性治理规划指导下,方能奏效。
两岸防洪工程现状,详本章末表3-1。
第二节 熟溪的整治
熟溪来自高山峻岭,在白姆与下杨以下,始入低丘平原,流域土地肥美,现为商品粮基地。县城为重要防洪地段。
清以前,熟溪防洪主要在下游城区段。宋绍兴三十二年至隆兴二年(1162~1164),县令周必达沿溪建堤设防。元至正四年(1344)堤溃,县尹许广大垒石为堤,长三百丈,宽六尺余。明代,历经知县康印、陈琏、陈懋源相继修治,时修时溃。嘉靖二十六年(1547),邑令赵奇垒石为岸,长一里许。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杨澎请于滨水城脚一带筑体水坝,自文兴门(小南门)至来远门(南门)长约三百余丈,并于文兴门外筑斜捍(丁坝)以遏水势,广三丈,长十丈,俾水向南行。除熟溪堤外,城区南岸,筑有溪南堤;在麻阳港中上游,光绪元年(1875)筑万名桥堤(南岸);乌溪支流还有下杨堤(俗呼三千六埂)。
民国时期,当时武义县政府在1936年修筑护城堤160余丈;1938~1941年,民间筑后水毁,最后由省农业改进所设计、民间财力完成黄碧埂工程1处;1940年,在麻阳港蝴蝶山至万名桥下新筑下溪堤、后溪埂共300米;1946~1947年,金华江水利参事会在熟溪中下游举办城区南门外护岸工程和马昂塞支工程2处。据1947年武义县政府调查,当时全县河道应行修治的防洪工程29处,其中属熟溪干支流21处,可见当时熟溪堤岸冲刷失于修治的概况。
建国后,1957年春,因熟溪城区段河道宽达数百米,河身卵石填塞,高与地面相平,水流分岐并折转右岸,直接危及古熟溪桥安全,曾由县人民政府举办紧急护桥保坍工程。1966年,县水利局对熟溪上游河道,上自白坛下、下杨,下至李兰桥进行了全面勘测设计。自此对熟溪上游河道的整治由乡村陆续进行,时间延续近二十年,故亦未全遵设计施工。计在麻阳港、乌溪及高溪修建两岸防洪堤34处全长19.1公里,大多块石干砌,基础挖至砾层,麻阳港河道宽70米,乌溪、高溪分别为35米和25米,保护村镇12处0.75万人,保护耕地1.01万亩。在李兰桥以下熟溪主干河道,1966~1967年在长安堰口以下筑南丰堤560米;1975年,城区下游狗头山裁弯取直工程开挖熟溪新河道300米,两岸防洪堤,同时筑程王处防洪堤200米(紧接电灌渠堤);1978年冬,草马湖裁弯取直工程动工,奋战一冬一春,开辟熟溪新河道长2200米,开挖河床深1.5~2.4米,底宽80米,漫滩以上河宽110米,两岸筑堤高2~4.5米,顶宽6米,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削除险弯2处,保护城区以南村庄4处、农田700余亩。为将城区范围扩大到南岸滩地,1974~1981年,县城城区段河道整治工程全面进行,清理河床,修筑堤岸,南岸堤防从壶山桥至长蛇形长1289米,北岸堤防从熟溪桥到现壶山镇人民政府上首长1071米。1986年,又从劳动桥往西延伸200米。现在熟溪城区段堤岸全长2560米,高3米,一律单面干砌块石,水泥勾缝,堤顶为宽畅的水泥路面街道,中以壶山桥、熟溪桥、解放桥及轻便劳动桥沟通,两岸建筑物鳞次栉比,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但据县水利电力局资料,目前熟溪河道,上自马昂、岱石,下至南湖的河岸严重冲刷,建国后新建的五四建设坝、白坛下堰累遭水毁修复。目前城区面积2.07平方公里,沿溪狭长分布,自西而东坡降为1/500。一般在黄海高程67~72米,按地形和城建情况可划分为3片:熟溪以南为溪南片,防洪能力为5年一遇,大于5年一遇洪水,受淹影响人口约0.4~0.8万人;熟溪以北解放路以东为城东片,防洪能力为5年一遇,大于5年一遇洪水,受淹影响人口约0.7万人;熟溪以北解放路以西为城西片,防洪能力为10年一遇,大于10年一遇洪水受淹影响人口约0.6万人。造成县城防洪能力偏低的原因。缘1974~1981年城建中,前县委主要领导人未采纳水利部门的技术意见,主观地将熟溪河道宽限定在110米,并掩废古熟溪桥南首桥墩一孔,使过水断面不足,堤岸又不能再加高所致。查县城以上熟溪集水面积376平方公里,主源长45公里,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洪能力,10年一遇洪峰流量650米3/秒,洪水深2.2米,洪水位在70.8米(城东)~72.2米(城西),20年洪峰流量778米3/秒,洪水深2.45米,洪水位在71.1米(城东)~72.5米(城西),但堤岸高程仅71.5米(溪南)、70.6(城东)、72.3米(城西),似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增强其防洪能力。
其干支流防洪工程现状,详本章末表3-1。
第三节 宣平溪的整治
宣平溪干支流除在狭小的桃柳盆地外,均山壑之间,河床切割较深,旱虽溪河断流,洪竟波涛汹涌,废堰、坍田、毁村,灾情屡见史籍。
清以前,西联、泽村、云华、柳城诸乡镇筑有瀛头堤、对松堤、柳堤、望松堤、东溪堤、广福堤、柳荫堤,总计不过700丈(未计已划归丽水县的洪运堤100余丈)。至民国初期,特别经民国十一年(1922)严重水毁后,在1915~1925年,又添筑了赤山堤,西溪堤、梅树湾堤、处圩堤、上程堤、湖堤、黄堰畈堤、长堤、塘头畈堤共约500丈(未计已划归丽水县的永平堤300丈),修复原有堤防5处。1943年,宣平县成立城郊水利工程委员会,特请建设厅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勘测设计,欲就西溪等河道予以局部整治,并兴建水力发电工程,但因经费无着而未能实施。至解放前夕,宣平溪柳城西隅至前湾段河道严重废弛,岐流纷乱,沙丘累累,西溪河宽为下游通济桥长4~5倍。源口村河湾严重坍岸,每逢洪水,冲毁土地,威胁村镇安全。
建国后,1955年冬,宣平县人民政府即着手柳城西溪河道的整治。1962年后逐步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普遍兴筑防洪堤岸。在干流,1962年先于源口村500米河湾严重坍岸处布置8座丁坝,各长20~28米,并加抛石护岸,使河道轴线向右岸移动;1973~1974年,全面更新右岸旧堤防,于前湾、祝村一带新建防洪堤2段计长3.3公里,顶宽4米,高3米,块石干砌。在西溪,先于1955~1962年,自吴上圩至通济桥2公里内砌石护岸300米,筑建塞支坝7座、丁坝19座,迫使水流向右岸山脚改道及使水势和缓;1973年完成新河道左岸堤防3公里,顶宽3.5~4.5米,高2.5~4.5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于此同时,金山类至马口两岸新筑防洪堤3处总长6公里,顶宽2~5米,高1.5~6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修整河道。在东溪,于上游兴建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4座,拦洪库容199万立方米;1963~1986年,在云华、大源、柳城、桃溪泽村一带兴筑防洪堤6处,堤岸总长9.5公里,顶宽3~6米,高2~6米,均块石干砌护岸,使河道面貌整修一新。在曳坑溪,兴建防洪堤3公里,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宣平溪水力资料丰富。1983年武义县被列入全国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其电源点工程即在宣平溪。在支流西溪,即将兴建内庵、青岭二母子连通水库,电站调节水库库容3041万立方米,将极大地改善西溪至宣平溪干流洪枯明显的状况,减少洪灾的发生,亦为县电气化进程的福音。
其防洪工程现状,详见表3-1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