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水旱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7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旱灾害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1
页码:
72-92
摘要:
本节记述武义县水旱灾害,其中介绍了干旱为县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伏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有时伏、秋旱跟着发生,还会出现连续的枯水年份。洪涝灾害的成因,为梅雨期雨水过多、夏季受台风影响大面积降水或局部地区的短历时暴雨引致山洪暴发。
关键词:
武义县
水旱灾害
自然条件
内容
据志籍和地方档案,武义县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至1948年的水旱灾害,如表1-4,表1-5;新中国建立以来(1949~1986年)的水旱灾害,如表1-6、表1-7。
干旱为县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伏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有时伏、秋旱跟着发生,还会出现连续的枯水年份。如明正德三年(1508),武义县“六月不雨,至明年二月始雨”。连续两年以上的旱灾,武义还有明万历十五至十六年(1587~1589)、清康熙三十五至三十六年(1696~1697)、道光十五至十六年(1935~1836)、咸丰元年至二年(1851~1852)、民国33~34年(1944~1945);原宣平县有明嘉靖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543~1545)、清康熙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687~1689)、乾隆十五至十六年(1750~1751)、乾隆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772~1773)、嘉庆七至十年(1802~1805)。解放以后,1964~1965年(宣平片)、1978~1979年均出现连旱;1967年7月8日~11月12日旱情长达123天。据1949~1986年资料,武义县多年平均旱灾成灾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7%(浙江省为6%,全国为7%),旱灾成灾面积超过3万亩的年份为1953年、1961年、1964年、1967年、1971年、1978~1979年、1983年、1986年,共有8次,平均4.6年发生一次。
洪涝灾害的成因,为梅雨期雨水过多、夏季受台风影响大面积降水或局部地区的短历时暴雨引致山洪暴发。有时巨风、冰雹同时肆虐,常造成毁灭性损失。历史上,县城熟溪大桥水毁4次,柳城通济大桥水毁4次。解放前历史上有记的最大水灾,为清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和民国11年(1922)秋大水。解放后最大的水灾,为1955年6月下旬的洪灾和1975年8月22日4号台风过境时的暴雨洪水。
以上旱灾和水灾,有时在同一年份,会交替出现。如1983年,6月底至7月上旬连续暴雨引致27处山洪暴发,受灾农田4万亩,成灾2万亩,损失粮食6200吨,坍房555间;自7月19日至8月20日,连续高温干旱33天,受旱面积6.6万亩,成灾3.9万亩,南部山区的许多村落人畜饮水维艰。
新中国建立以来,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有效地改变了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重要地段的防洪能力明显增强。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源口中型水库等一批骨干工程投入效益,出现了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反而提高的喜人景象。但是据1980年调查,由于农业复种系数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应增大,是年现状缺水7137万立方米,部分山区农田仍然易受干旱威胁,全县江河防御特大洪水的能力不足。
如今,干旱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还影响到工业用水,减少小水电枯水期的发电量,从而使社会经济各部门遭受损失;水灾已非只限于破坏农村经济,由于社会建设设施增多,经济日趋繁荣,可以说同样的灾害,今日损失远较过去为大。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