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7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条件
分类号: P942
页数: 44
页码: 49-92
摘要: 本章记述武义县自然条件,其中包括了地貌、地质特征、河流、水文、气象特征、水资源、水旱灾害等。
关键词: 武义县 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节 地貌、地质特征
  地形
  总的地形特征:山地丘陵多,河谷平畈少。
  武义县为山区县。境内山脉,属浙中山系。东南部来自缙云县界的,为括苍山脉;西南部来自遂昌县界的,为仙霞岭山脉;东北部来自义乌县界的,为仙霞岭余脉八素山。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中山(海拔1000~2000米),占11.39%,低山(海拔500~1000米)占43.77%,丘陵(海拔150~500米)占36.07%,河谷平原(海拔150米以下)占8.77%。整个地势,西南高峻,略向东北倾斜,北、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东西向隆起,形成武义和宣平二个河谷盆地。以履坦乡范村最低,海拔57米;以西联乡牛头山最高,海拔1560米。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102个。全县崇山峻岭,丘陵蜿蜒起伏,较为平整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北部武义江及其支流和南部宣平溪两岸的河谷盆地。1986年有耕地面积25.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09%;有林业用地171.78万亩,占72.50%;有江河面积3.49万亩,占1.47%;有塘库面积2.58万亩,占1.09%。
  地质
  地质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有箬阳背斜,要巨——陶村及东干——桐琴向斜,呈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雁行排列。盆地发生在晚侏罗纪至白垩纪间,由于挤压作用发展到松驰阶段。发生大规模断陷,造成武义、宣平两个盆地。这两个盆地古代可能属于同一湖盆,后由于新的构造运动。中部隆起,以樊岭相隔,形成二个盆地。火成岩以凝灰岩为主,盆地内的沉积岩以红砂岩及砂砾岩为主,河谷平原为第四纪松散地层。
  土壤
  县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五大类。它们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关系密切: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是水平地带性土类,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岗地和丘陵地带;黄壤分布在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中低山。由于大气和土壤湿度高,又无明显旱季,土体中铁氧化物的脱水程度低,发生水化现象,有机质大量积累,是垂直带土类;岩性土富铝化过程不明显,仍保持原母岩的特性而延缓其成土过程,土壤停留在幼年发育阶段,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潮土和水稻土主要是由中小地形、水文、地质与人为改造而形成的,无明显地带性特征,是地域性土壤。
  按土壤粘结性、透水性来分类,可分为粘土、壤土、沙土三种。粘土分布在丘陵地区的垄畈,壤土分布在平坦地区,沙土分布在溪流两岸。
  植被
  县境内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遭到破坏,改变了演变方向,形成目前以次生植物为主的群落类型和人工植被类型。植被水平分布差异不大,但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同海拔高度,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一般以草木植被为主,其次是灌木;
  海拔800~1000米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海拔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但目前以针叶林马尾松占主导地位及部分人工杉木林。
  1986年,在林业用地171.78万亩中,有林山141.80万亩,疏林山11.15万亩,森林覆盖率59.8%;有中度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9.64万亩,占山地面积的5.37%o
  第二节 河流
  全县河流均属山区性河流,特点是源短流急,陡涨陡落,水量丰沛,洪枯明显。其中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集水面积2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7条。它们以东西向横亘于县境中部的新锦岭、樊岭、大黄岭、菊妃山一带为分水岭,分属于钱塘江、瓯江二大水系。
  钱塘江水系河流
  县内属钱塘江水系的河流,集水面积90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主要河流有:
  〔武义江〕武义江旧名永康溪,是钱塘江水系金华江(婺港)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武义县项店乡董源坑村的千丈岩,源流称董源坑,于夏嘉畈村出武义县。绕经缙云县西北部之新建镇,然后向东北流,于光瑶村入永康县。改转北流,有杨溪自右岸汇入。至永康县城,有来自右岸的一大支流北溪会合,缓转西流入武义县。在武义县自桐琴镇曲折向西北流,穿过县境东北部,有熟溪自左岸汇入,小白溪自右岸汇入,白鹭溪自左岸汇入,在履坦乡范村去金华县。在金华县有八仙溪自右岸汇入,梅溪自左岸汇入,于金华市区通济桥上首纳入金华江。主流全长116.0公里,流域面积2510.9平方公里。
  武义江源流董源坑河长3.6公里,集水面积4.5平方公里。
  武义江干流在武义县内的一段,起自桐琴镇跨江大桥,流经桐琴、泉溪、白溪、壶山、邵宅、履坦6个乡镇,从履坦乡范村出境。永康以上上游主流长51.6公里,集水面积1167.5平方公里。入境后在县内干流长35.6公里,平均坡降0.0787%,集水面积847.8平方公里。
  武义江在武义县境内的主要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有:
  ·乌石头溪 发源于芦北乡善教村,北流至桐琴镇赵宅西侧,于左岸注入武义江。河道长8公里,集水面积24.3平方公里,平均降坡1.06%。
  ·白革溪 发源于芦北乡上夫岭下。北流至桐琴镇倪桥,于左岸注入武义江。河道长7.1公里。集水面积13.3平方公里,平均降坡1.06%。
  ·清溪 发源于项店乡黄毛兰(属大王岭村)。北流经瑶村、仓部堰村(1958年此处兴建清溪口水库)、杨村、刘宅,在桐琴镇东干村丁姑桥下,合青岗支流南来之水,于左岸注入武义江。河道长17公里,集水面积44.5平方公里,平均降坡3.19%。
  ·金柱溪 曾名车苏坑,发源于泉溪乡和尚塘里。北流至湖沿村,于左岸注入武义江。河道长7.8公里,集水面积11.5平方公里。
  ·端溪 曾名郭西坑,其上游称郭洞溪,发源于溪里乡车苏坞密灌。北流至陆店(属周宅村),会合小支流佐溪,在壶山镇端村,于左岸注入武义江。河道长13.2公里。集水面积34.9平方公里,平均降坡2.65%。
  ·熟溪 旧名武阳川,元代至正年间改名熟溪(取“溪有水则岁熟”之意),流经武义县城,为县境内主要河流。发源于登云乡碧水坛,东北行,沿途合番背、深井源、大坑口诸小溪,至源口村,有梅岗溪(小同水)自右岸来会(1968年此处兴建中型源口水库),东流出白姆,受雪坑水出李兰桥。李兰桥以上称麻阳港。李兰桥以下,依次有乌溪、古竹溪、双坑溪、南缸窑溪自右岸汇入。下游直穿县城,于白溪乡墩前汇入武义江。主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352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
  ··乌溪 武义江二级支流。因溪流弯似弓,亦名弧溪。发源于俞源乡阳铺坪,从樊岭脚出,合马卜、钟诸小溪,在宋村合俞源溪去下杨、田铺,至陶宅、梁宅,受高溪、梁溪南来之水,汇入熟溪。主流长19.4公里,集水面积120.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73%。
  ··古竹溪 武义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宣武乡八哥山,经岭下汤、徐村,于大田乡小王船头注入熟溪。主流长13.4公里,集水面积37.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39%。
  ··双坑溪 武义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溪里乡古岭高,于双坑口合破竹园支流,在南湖村注入熟溪。主流长16.2公里。集水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31%。
  ·小白溪 旧名白溪,发源于永康县八字墙龙潭坑,在永康段称八宇墙溪。于茭道乡南仓村东北入武义县,偏西南流至内白(属蒋马洞村),有茭道水自右岸注入,至下陈村以东,有源自永康县的渎溪于左岸注入,继向西南流,于白溪西村从右岸汇入武义江。主流长31.0公里,平均坡降0.376%,集水面积116.2平方公里,其中在武义县境的主流长26.6公里,集水面积48.4平方公里。
  ·白阳仙洞溪 发源于邵宅乡汤村。南流经胡长畈,折向西南流,经白阳、仙洞,于履坦乡梅花岗,从右岸汇入武义江。主流长9.6公里,集水面积38.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06%。
  ·湖塘沿溪 发源于邵宅乡上铺。经湖塘沿村,在新金塘村,从右岸汇入武义江。主流长5.4公里,集水面积7.9平方公里。
  ·白鹭溪 原名桃溪,为免与宣平桃溪混同,即以其上游溪名称之。发源于白姆乡伍家坞。向东北流至宅山,大家溪(发源于后树乡大岗岩)自左岸注入,至桃溪滩,教隆寺支流(发源于后树乡岭脚)、后腊支流(发源于桃溪滩乡万岭脚)亦相继从左岸注入,在履坦乡坛头,从左岸汇入武义江。主流长20.6公里,集水面积122.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50%。
  ·八仙溪 古称八素水,发源于永康县八字墙山后胡。入武义县后向西南流,王路头以下出境,在金华县横店村入武义江。武义县以上河长14.4公里,集水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武义县内河长9.8公里,集水面积21.7平方公里。
  ·梅溪 主要流域顺积在金华县。发源于金华县竹岗坞尖,经武义县时有若干小支流注入,然后流至金华县安地、苏孟、于雅畈自左岸汇入武义江。其上游在武义县的干支流有龙潭溪(干流)、张坑、桐溪、王尖溪4条,合计集水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在武义县境内的集水面积40.7平方公里。其源流和主要支流各一:
  ··龙潭溪(源流) 自源头经内横坑、戴村(属金华)而下,注入小龙潭。自龙潭背悬注而下,为三断潭,故旧称“三断龙潭水”。两岸山势险竣,河床切割较深,谷底高程约海拔500米,水流湍急。
  ··桐溪 曾称后树溪,有二源:东北源自后树岭西,经桑叶坞、董处向西南流;南源自雪坑岭北,经长蛇形、松树下北流,合流后向西行,在新塘岗出县境注入金华梅溪。
  〔白沙溪支流——田坪溪〕 发源于西联乡田坪,向西北流,在荒山头出境,入遂昌,去金华。武义县境内河长3.2公里,集水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4.69%。
  以上钱塘江水系河流,除白沙溪支流田坪溪直接去金华江外,余均汇入武义江。武义江为县境北部唯一的大河。县境内直接注入武义江的河流,除上述河流外,还有永康边境的乌牛山支流、泉溪乡宅园支流、流经金华的两头门溪和义乌坑等。其中以熟溪源流最长,集水面积最大,其次为白鹭溪,再次为小白溪、清溪、双坑溪、古竹溪、端溪。这些小河流,大部发源于高山峻岭,降水短时集中,上游坡降大,下游势突平缓;永康以上众多支流成扇面形布置,特点亦然。县境内武义江干流有冷水坑和范村二处局部地形阻扼。因此,每遇较大洪水,沿江两岸的良田、村庄常淹没成灾。
  瓯江水系河流
  县内属瓯江水系的河流,集水面积67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分别流入瓯江水系的宣平溪、小安溪,均经丽水汇入瓯江主流大溪。
  〔宣平溪〕 宣平溪旧名畎溪,是瓯江水系大溪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武义县西联乡东坑。曲折向东南流,至柳城镇祝村绿岩潭以上称西溪,与来自左岸的一大支流东溪会合后,折向南流,至前湾村普济桥,有杉溪(源流在松阳县)自右岸汇入,曲折东流,至大溪口乡溪口村,有隐浦溪自左岸汇入,弯转南流,至三港乡,合沿途诸小溪,从章湾村以下出武义县。入丽水县后,向东南流相继有五赤坑(源流在松阳县)自右岸汇入,周坦溪自左岸汇入,于陈村乡以下纳入大溪。主流长63公里,流域范围有武义、松阳、丽水3县,流域面积835.1平方公里,内武义县以上主流长36公里,集水面积535.5平方公里(其中自松阳县流入20.2平方公里)。
  武义县境内,直接纳入宣平溪主流的主要河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有:
  ·老鼠岩溪 发源于西联乡大石头,于四百田村,自左岸注入。河道长5.4公里。
  ·三笋坑 发源于西联乡笔架山,于三笋坑村,自右岸注入。河道长5公里。
  ·小溪 发源于西联乡石柱源,合下水碓坑、上陈2条小支流,至章五里村以下,合双溪口水,经小溪下南流,于西联乡大溪口村,自左岸注入主流。河道长12.8公里。
  ·将城坑 发源于新塘乡白坛山,合直坑水,于西联乡马口村隔溪,自右岸注入主流。河道长7.4公里。
  ·车门坑 发源于新塘乡半塘,于柳城镇荷样弄自右岸注入主流。河道长5.2公里。
  以上西溪段支流,集水面积未分开量测。自源头至柳城镇祝村绿岩潭,宣平溪上游主流长20.8公里,平均坡降3.00%,集水面积137.1平方公里。
  ·东溪 发源于桃溪镇内铺。陶村以上,合东弄、百丈泄、破田坑水南流,至泽村乡下蒋,有松溪自右岸注入,流至江山村以下,与来自左岸的一大支派云华支流会合。会合处以上主流别称桃溪。缓转西南流,至大源乡西叶桥,有顺源溪自右岸注入,至柳城镇大屋,有欧溪自左岸注入,经赴祝村绿岸潭,纳入宣平溪主流。东溪主流长20.4公里(稍次于西溪),集水面积164.3平方公里(较西溪大),平均坡降2.33%。
  ··云华支流 宣平溪二级支流。发源坦洪乡软朝村,绕经白岩、陈村,于江望会上陶水,去上坦村。自上坦至大院后别称坦溪,有曾溪(发源于宣武乡安村,河道长6.2公里)自左岸注入。在云华乡云溪村,有上江溪(发源于桃溪镇西坞,河道长5.2公里)自右岸注入。至金川村,有白石溪(发源于明山乡双水岭头,河道长7.4公里)自左岸注入。然后经华塘村,去泽村乡江山以下,汇入东溪主流。云华支流的主流长16.8公里(稍次于桃溪),集水面积、径流量、河道宽度均较桃溪为大。
  ··欧溪 宣平溪二级支流。发源于大源乡岩背,流经乌溪源村、上河村,于柳城镇黄家滩村注入东溪主流。河道长4.6公里。
  ·杉溪 俗名竹客溪。发源于松阳县塘后(庄后),沿途合诸小溪,向东北流,至竹客村以下,有江坑支流(发源于松阳县午岭,河道长2.8公里)自左岸注入,至石门洲村以下龙门洞,有新塘后支流(发源于新塘乡山水岗尖,河道长12.6公里)自左岸汇入,于柳城镇前湾村以南的普济桥,自右岸汇入宣平溪干流。主流长10.6公里,集水面积62.8平方公里,平均坡降4.06%。
  ·石猫坑 发源于大源乡大坑,经柳城镇梁家山村、橄榄源村,自左岸注入宣平溪干流。河道长5.4公里。
  ·隐浦溪 曾名溪口溪,发源于明山乡上仁坑村。在大溪口乡桥头村,合水孔弄、孟姜源2条支流,在岭脚村,合车昌支流,在大溪口村于左岸汇入宣平溪干流。主流长11.6公里,集水面积47.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5.26%。
  ·周源溪 发源于竹客乡六葱湖。经三港乡周源村,于三港村上首,自右岸注入宣平溪干流。河道长5公里。
  ·石浦坑 曾名黄坑,发源于竹客乡石牛村。经三港乡石浦村,于三港村下首之渡船头,自右岸注入宣平溪干流。主流长8.4公里,集水面积1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8.00%。
  ·曳坑 曾名锦溪,发源于大溪口乡竹翠村。流经水头村,在三港乡处上畈,合曳岭北麓来水西流,过曳坑村,于章湾村对面,自左岸注入宣平溪干流。主流长11.4公里,集水面积33.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14%。
  〔小安溪上游主流——菊溪〕 小安溪又名太平港,是瓯江水系大溪的支流。发源于武义县新宅乡桑坑头,向西南绕经大殿(庙),沿溪口等村,从新宅乡溪下村以下出武义县。入丽水县后,合沿途诸溪,经太平,于丽水县城以上之白前乡纳入大溪。主流长68.4公里,流域面积559.4平方公里。小安溪在武义境内的一段,称菊溪。主流长23.4公里,集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16%。自上游至下游,主要支流有:
  ·少妃溪 发源于宣武乡少妃,于新宅乡太傅,自右岸注入菊溪。河道长5.8公里。
  ·大莱溪 发源于宣武乡大莱。合柘坑水,至三坑口,有上潘(属明山乡)和内山坑水自右岸注入,东流至新宅乡乌门,从右岸注入菊溪。主流长12.2公里,集水面积33.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28%。
  ·沿溪 发源于新宅乡黄山。出沿溪村向西南流,于沿溪口村,自左岸注入菊溪。主流长6.4公里,集水面积13.8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98%。
  ·金岩溪 发源于明山乡香炉尖。合右岸后汤、茶坑水,东流经铁铺、东巨、上坊、金岩村,于新宅乡溪下村,自右岸注入菊溪。主流长11.2公里,集水面积34.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4.55%。
  以上瓯江水系河流,统归于宣平溪、菊溪(小安溪),上游涧流分歧、支流级多,除狭小的桃(溪)柳(城)盆地外。余均分布于崇山峻壑之间,纷纭不可殚述。直接出境的小支流,有注入宣平溪干流的张大山水(发源于三港乡张大山村,于丽水县赤圩村注入宣平溪干流),注入小安溪的高水(发源于大溪口乡吴坑,入丽水县巨溪,汇入小安溪)。县内瓯江水系的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但调蓄能力差,自1958年以来,森林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为一突出问题。
  第三节 水文、气象特征
  四季特征
  武义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寒暑温差较小,灾害性天气出现比较频繁。由于地形影响,也造成了局部小气候。
  据县气象站1963~1982年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6.97℃,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2℃。一般7月最热,平均33.8℃。最高40.8℃;1月最冷,平均0.81℃,最低-12.3℃。无霜期有230天。0℃的积温年平均为6164.3℃,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年平均为5338.1℃。年平均日照1944.4小时。地面土温平均为19.93℃,最高为8月,平均52.3℃;最低为1月,平均为-0.2℃。最多风向北北东风,最大风速22.3米/秒。
  县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除梅雨期雨水过多,光照不足,及7、8、9三个月容易干旱外,春季的倒春寒易使秧苗和早稻受冷害;台风直接影响不大,但有时也带来大面积降水,造成洪涝灾害,局部地区的夏季短历时暴雨、大风及冰雹,会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良田。
  降水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640毫米。
  在地区分布上,与地形有密切关系。总趋势是东北小,向西南增大,在东南部与缙云、丽水交界处和西部与遂昌、金华交界山区,形成两个暴雨中心,年降水量变幅在1450~2000毫米之间。
  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大。如县水文站(武义江莲塘口)测得1937年最大年降水量2093.1毫米,1979年最小年降水量1003.8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09倍。全县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在0.16~0.20之间。据省水文站经过地区平衡绘得的Cvx等值线图,全县Cv值一律采用0.20。
  降水量的年内变化不同年份差别较大,但随着季节交替,一般有着一定规律。3~6月为梅雨季节,约占年雨量的50%以上;7~9月以晴热天气为主,有局部雷阵雨,即使是丰水年,也常常出现干旱,但个别年也有台风影响形成洪水。
  蒸发
  县内陆面蒸发,受地形影响(山区年平均气温比平原较低,且坡度大径流系数也大,因而陆面蒸发小),大致是北大南小。以北部武义江干流一带地势平坦地区陆面蒸发量最大,南部,特别是东南与缙云县交界、西南与遂昌县交界的山区陆面蒸发量最小,变幅在740~650毫米之间。
  水面蒸发与陆面蒸发相似,也是北大南小,但变幅不大,均在1000毫米左右,比陆面蒸发要均匀得多。
  全县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是0.60。以北部武义江干流最大,向西南逐渐减少,以西部暴雨中心最小,变幅在0.68~0.50之间。
  
  径流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937毫米,径流系数0.5720
  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分布情形一致,总趋势是东北部小,向南部增大,并相应于暴雨中心,在东南、西南形成两个径流深高值中心。全县年径流变幅在.750~1300毫米之间。
  年径流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但变幅比年降水量更大。这是由于丰水年流域湿润,年径流系数较大,年径流更大;枯水年流域干旱、损失比例大,径流系数较小,年径流更小。全县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28~0.32之间。据省水文站经过地区平衡绘得的年径流CvY等值线图,全县CvY值一律采用0.300
  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与与年降水一样,随季节交替而变化。由于降水强度及下垫面的影响,径流量集中于汛期的程度超过降水量集中于雨季的程度。如武义江莲塘口多年平均3~6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8.4%,宣平溪上显滩(丽水县)多年平均3~6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1%,而各雨量站多年平均3~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均为50%略多。不言而喻,枯水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也更小。
  洪枯水据武义江和宣平溪的有关资料,可反映县境内各河流的洪枯状况。
  武义江莲塘口站1957~1979年实测资料并经过还原计算后,最大年径流发生在1975年,为16.2亿立方米,而最小的1979年仅3.39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4.78倍。当P=20%(偏丰年)时,为13.5亿立方米;当P=50%(平水年)时,为10.5亿立方米;当P=75%(偏枯年)时,为8.33亿立方米;当P=95%(枯水年)时,为5.84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1962年9月6日,为1665米3/秒,水位72.85米(黄海);最小流量发生在1971年8月22日和1978年9月6日,仅0.004米3/秒。
  宣平溪上显滩站1958~1979年实测资料并经过还原计算后,最大年径流是发生在1975年,为12.8亿立方米,而最小的1979年仅2.9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4.32倍。当P=20%(偏丰年)时,为9.72亿立方米;当P=50%(平水年)时,为7.41亿立方米;当P=75%(偏枯年)时,为5.86亿立方米;当P=95%(枯水年)时,为4.09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1969年12月5日和1975年7月21日,均为1840米3/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71年8月25日,仅0.060米3/秒。
  泥沙
  影响江河泥沙情况的因素有二:一是下垫面因素,包括土壤、地质、植被、坡度等;二是动力因素,即暴雨强度和径流的年、月分配等。一般洪水期或丰水年水量集中,沙量也大;泥沙地区分布,则决定于地区性的径流情况和下垫面条件。
  武义县无泥沙观测站。据省水文总站提供的多年平均悬移质侵蚀模数等值线图,县内侵蚀模数,山区大于平原。这是由于山区雨量大而坡度又大,故形成模数高值区。县境内,以中部东西向隆起的钱塘江、瓯江两水系的分水岭为区划线:北部武义分区年均侵蚀量14.00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58吨/公里2,平均含沙量0.196千克/米3;南部宣平分区年均侵蚀量13.40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93吨/公里2,平均含沙量0.185千克/米3。
  第四节 水资源
  水量
  全县水资源总量14.8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54亿立方米,地下水1.28亿立方米。当P=20%(偏丰年)时,水资源总量为18.38亿立方米;当P=75%(偏枯年)时,为11.58亿立方米;当P=95%(枯水年)时,为8.37亿立方米。
  入境水量:县内钱塘江水系河流,由永康经桐琴入境的武义江干流过境水量9.24亿立方米,由外县流入的其它小河流(小白溪、八仙溪、龙潭溪)入境水量0.85亿立方米。县内瓯江水系河流,由松阳县经竹客入境的杉溪过境水量0.20亿立方米。全县两大水系,合计入境水量10.29亿立方米。
  本县产水:县内钱塘江流域面积900.4平方公里,瓯江流域面积679.3平方公里,合计总面积1579.7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8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28亿立方米。
  出境水量:县内属钱塘江水系河流,武义江干流出境水量17.05亿立方米;不经县内武义江干流,直接出境去金华县,然后于金华境内汇入武义江、金华江的梅溪、八仙溪、白沙溪出境水量0.95亿立方米;去缙云县的武义江源流董源坑出境水量0.049亿立方米。县内属瓯江水系河流,宣平溪、菊溪出境水量7.04亿立方米。全县两大水系河流,合计出境水量25.09亿立方米。
  总之,武义县由上游邻县入境水量10.29亿立方米,加县内产水14.82亿立方米,共有总水量25.11亿立方米。减去出境水量25.09亿立方米,按计算尚有0.02亿立方米,为蒸发及测量误差。详表1-10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除大气降水为水源外,还受地质构造及地貌条件控制。各含水岩组的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详表1-20
  经计算,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980年为5010立方米,1986年为4773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1980年为5580立方米,1986年为5731立方米,都在全省、全国平均数之上。1986年,县内各种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0296万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13.40%。根据水资源调查和供需平衡分析,到2000年,国民经济各部门总需水量达25248.37万立方米,也只占水资源量的17.04%,按目前科学技术水平,除边远山区外,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缺水状况,是能够通过工程措施或其他措施加以解决的。
  水能
  武义县山区性河流纵横,大小支流遍布全县。河道比降大,加上雨量丰沛,因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另外,还有一些地热资源(温泉)可供开发利用。
  水力资源 根据各河流逐段计算资料汇总,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06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理论蕴藏量76.32千瓦。考虑各河流的自然地理特点,经实地调查选择可开发的形式和站址,得出全县可开发的75千瓦以上的站址101处,总装机5.63万千瓦,年发电量1.81亿千瓦小时。其中,属宣平溪流域的理论蕴藏量5.32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03.33千瓦),可能开发的2.76万千瓦,年发电量6270万千瓦小时;属武义江熟溪流域的理论蕴藏量3.41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96.82千瓦),可能开发的1.56万千瓦,年发电量5000万千瓦小时。各河流水力资源情况,详表1-3。
  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从县城到溪里的带状地区。面积10多平方公里。1980年初,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在县城附近的塔山为调查地热资源而施工的WR1号孔,深度349.4米,曾作了比较系统的测定,其资料可基本反映武义地热资源情况。
  另据武义县水利电力局为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作罗非鱼种越冬试验而利用的WR1孔西北方向8米的ZK13号孔资料:该孔深140米,出水温度34.5℃,出水量40吨,抽水流量达180吨/日。
  水质
  县境地处钱塘江和瓯江上游山区,历来山青水秀,水质清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乡污水日益增多。仅1983年全县污水排放量达797吨。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上国家和县、区、乡、村各级开采砩矿。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县内水质监测工作开始于1980年。县水文站仅在武义江莲塘口对1981年以后的江水作了比较系统的监测;县防疫站到1984年才确定对县自来水厂、造纸厂下游等10个点进行定点监测。水质监测采用全国统一评价方法。根据试样化验,武义江莲塘口上游有机污染中的耗氧量(COD),平均为二级,最高达三级。五毒污染主要是酚的含量过高,已达二级,原因是上游永康县的工业污水所致。莲塘口下游,县内工矿企业密集,砩矿、造纸厂、棉纺厂、水泥厂的污水进入江内,使莲塘口下游的污染情况比莲塘口上游更为严重。
  受砩污染严重的水流主要是小白溪。其污染源是东风莹石矿,大量尾选矿水流入,使溪水变成乳白,试样的含氟量最高超标8倍。另外受砩污染的水流有桃溪、桐溪;地下水受砩污染的有杨家、溪里、鱼鳞角、周岭、东湖等地。由于砩污染,县内地砩病比较严重。砩斑牙主要分布在邵宅乡的界首、白阳、石桥头、东吴等村,白溪乡的阔口弄、万石院村及茭道乡的蒋马洞村。据县防疫站调查,白阳及东吴村8—15岁的儿童发病率达79%;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第五节 水旱灾害
  据志籍和地方档案,武义县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至1948年的水旱灾害,如表1-4,表1-5;新中国建立以来(1949~1986年)的水旱灾害,如表1-6、表1-7。
  干旱为县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伏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有时伏、秋旱跟着发生,还会出现连续的枯水年份。如明正德三年(1508),武义县“六月不雨,至明年二月始雨”。连续两年以上的旱灾,武义还有明万历十五至十六年(1587~1589)、清康熙三十五至三十六年(1696~1697)、道光十五至十六年(1935~1836)、咸丰元年至二年(1851~1852)、民国33~34年(1944~1945);原宣平县有明嘉靖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543~1545)、清康熙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687~1689)、乾隆十五至十六年(1750~1751)、乾隆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772~1773)、嘉庆七至十年(1802~1805)。解放以后,1964~1965年(宣平片)、1978~1979年均出现连旱;1967年7月8日~11月12日旱情长达123天。据1949~1986年资料,武义县多年平均旱灾成灾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7%(浙江省为6%,全国为7%),旱灾成灾面积超过3万亩的年份为1953年、1961年、1964年、1967年、1971年、1978~1979年、1983年、1986年,共有8次,平均4.6年发生一次。
  洪涝灾害的成因,为梅雨期雨水过多、夏季受台风影响大面积降水或局部地区的短历时暴雨引致山洪暴发。有时巨风、冰雹同时肆虐,常造成毁灭性损失。历史上,县城熟溪大桥水毁4次,柳城通济大桥水毁4次。解放前历史上有记的最大水灾,为清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和民国11年(1922)秋大水。解放后最大的水灾,为1955年6月下旬的洪灾和1975年8月22日4号台风过境时的暴雨洪水。
  以上旱灾和水灾,有时在同一年份,会交替出现。如1983年,6月底至7月上旬连续暴雨引致27处山洪暴发,受灾农田4万亩,成灾2万亩,损失粮食6200吨,坍房555间;自7月19日至8月20日,连续高温干旱33天,受旱面积6.6万亩,成灾3.9万亩,南部山区的许多村落人畜饮水维艰。
  新中国建立以来,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有效地改变了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重要地段的防洪能力明显增强。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源口中型水库等一批骨干工程投入效益,出现了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反而提高的喜人景象。但是据1980年调查,由于农业复种系数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应增大,是年现状缺水7137万立方米,部分山区农田仍然易受干旱威胁,全县江河防御特大洪水的能力不足。
  如今,干旱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还影响到工业用水,减少小水电枯水期的发电量,从而使社会经济各部门遭受损失;水灾已非只限于破坏农村经济,由于社会建设设施增多,经济日趋繁荣,可以说同样的灾害,今日损失远较过去为大。

知识出处

武义县水利志

《武义县水利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武义县水利志,其中包括了大事记、概述、自然条件、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防汛工程、农田建设、小水电、水利管理、水产、基础工作与施工、水利科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