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57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人物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29
页码: 479-507
摘要: 本文收录浙江省武义县历代人物并记述其生平事迹。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武义县

内容

宋代
  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南宋建炎初,从山东须城迁来武义。少时,受业于名儒刘安世。迁武义后,在明招寺办学。朱熹、叶适、吕祖谦、黄干、陈亮等名流,先后莅临讲学。求学者纷至沓来,有弟子数百人。武义从此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辈出。绍兴八年(1138),庭芝中进士。初任建德县尉时,寇盗会聚劫掠,远近忧惧。乃设伏兵,擒其首斩之,众遂吓散。绍兴二十八年,卸任太平州录事参军,与长子湘在信州论文作诗,商议民情国事。晚年,由诸暨知县提任左承议郎、太中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政务与讲学之余,专事著作。以病乞归医疗,未及一月竟卒。著有《山堂类稿》60卷,《春秋尚书说》、《耳目志话》、《群经说》等140卷。明代宋濂赞曰:武义人士知尚义理之学自庭芝始。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辈为赵宋名宦世家,家学渊源流长。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从河东南渡金华。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选入博学弘辞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学者以东莱先生尊称。他倡导致用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以其独立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后又与朱熹、二陆(九渊、九龄)鼎立,影响甚大。绍兴年间(1131~1162)曾至武义讲学。乾道二年(1166),护母灵柩归葬于武义明招山,守墓3年,学者纷至问学。乾道九年,任礼部试官,讣闻父亡,即弃官奔丧,居明招山守墓,问学诸生又重新集合。与朱熹、陈亮等几度讲学明招寺,为武义培养了一批人才。因父母双亡,娶三妻皆卒,过度悲痛,右肢风痹益甚,然对讲学、著述仍坚持不懈。淳熙二年(1175)到福建崇安,与朱熹合编《近思录》。返里途中,在上饶鹅湖主持学术讨论会,朱熹与二陆论辩多不合,祖谦欲使“合归于一”,调停得宜。淳熙三年复职,重修《徽宗实录》,书成上章建议:“上下内外,不相侵夺而后安。”又编《皇朝文海》154册,记载事例精当翔实,孝宗喜,赐名《皇朝文鉴》,并赐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欲加官进爵,祖谦以久病坚辞不受,请求依旧日从事文墨。乃迁直秘阁,主管武夷山冲佑观,淳熙八年春,祖谦临终前还尽力做朱陆两学派的弥合工作。卒谥“成”,归葬于武义明招山。金华在其“丽泽书院”立祠纪念,武义亦筑“吕成公祠”祀之。在明招寺写成的著作有《古周易》、《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还有《春秋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详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集》等,大多汇集于《金华丛书》。
  叶介字方叔,武义县城人。淳熙八年(1181)主管台州崇道观病故。著有《中庸讲义》、《芷江诗稿》、《表启杂志》11卷。
  巩湘(1119~1191)字采若,号曲湖。庭芝长子。得父母启蒙,孩提时能记诵数千言。从师勤奋学习,造诣益深。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初任永康县尉,掌管军事与治安,一县秩序井然。任临字府录事参军,审理狱案公正及时。后任信州教授,讲论经艺,慕名求学者逾千人。岁荒,劝谕放粮,赈济饥民。父卒,侍母数年,守贫承志。官至龙图阁学士、中奉大夫,在职近40年。绍熙二年(1191)十二月终于巩宅。著有《乾道刍议》30篇。
  杨大法(?~1199)字元范。下杨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授龙游知县。任监察御史时,四方多水旱,敢于为民请愿,减轻租税,让百姓受到实惠;禁止抢购囤积,开放集市交易,使谷粟自由流通。升侍御史兼侍讲时,力奏设置言事官章簿,支备考查。内侍邓彰指使殴人至死,大法伏义上书,力主行使法令应由近及远,严惩主犯,以平民愤。后授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旋以集英殿修撰兼镇江知府。上《奏议》60本,痛陈时弊,关切时局。与朱熹交往甚密,互致诗文、书信。所著《易说》,阐述天时万物周而复始之理。庆元五年(1199),卒于文华阁待制任内。朝廷追封为中奉大夫、武义开国男。
  姜特立(?~1201)字邦杰。王泽山人。北宋靖康二年(1127),其父抗御金兵殉国。幼孤,奋发读书。成年后,荫封为承信郎。其办事恰当,名闻朝野。淳熙元年(1174),孝宗召之面试,对答如流。授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为阁门舍人,起草诏令,主办文书。在太子宫左右春坊任教15年。升高州刺史,严惩不法官吏。绍熙元年(1190),太子(光宗)即位,授阁门知事,为皇上亲信。后因有失检点,免职。嘉泰元年(1201),宁宗授之为宁远节度使,赴任不久病逝,皇上悲伤,为之罢朝一天,并赐一品官爵。
  特立诗文天然秀拔,意境超旷。韩元吉、陆游等甚爱其才,以“梅山”尊称。著有《梅山正续集》15卷,后人续2集,共17卷。
  杨迈 字德夫,武义县城人。吕祖谦弟子。嘉泰三年(1203)入太学,倡议“育才为立国之本”。任建康魏王府教授,隔日一侍讲,四日一夜课,积劳愈谨。升集贤修撰,纂《名贤墨迹》,辨别忠奸,秉笔直书。书未竟而卒,赠龙图阁学士、正议大夫,谥“文简”。其子〓、瑱皆进士,承父志续成《名贤墨迹》。
  巩丰(1148~1217)字仲至,号粟斋。庭芝之孙。父巩法,赴京会试得病而逝,时丰3岁。母杨氏,通晓诗文,守节教子。丰稍长,拜朱熹为师,又从吕祖谦学,敏而早成。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以太学生参加对策,中进士。出任汉阳军教授、福州帅幕,讲授义理之学,影响远近。后调任临安知县、江东提刑,政事从简,刑罚从宽,人皆赞扬。陆游荐称:“巩丰文识超卓,文辞宏赡,可备文字之职。”年近花甲,始提任左藏库奉祀,掌管储藏金银钱币之事。丰勤于作文,尤善为诗。筑水帘亭于金柱山(遗址在泉溪乡茶亭),邀请师友朱熹、吕祖谦、陈亮等观瀑,作诗唱和,留有《江南序·游水帘亭》、《归途咏》等佳作。朱熹晚年病休,丰常去信慰问、求教,得复信达八千余言,多谈诗词之作。其文以理服人,诗则清朗上口。陆游赞其诗才:“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叶适说:“简牍尤妙美,一字不可加。”告老还乡后,常独行田野过问农事,登高北望感慨不已。遗著《东平集》27卷、诗词3000余首。
  巩嵘(1151~1227)字仲同,号峒子、厚斋。巩丰胞弟。父亡逾月,嵘始生。幼时,母授字之形声,就学于明招寺,得吕祖谦教。南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初授建德县尉,赈济灾荒不遗余力,父老赞其“有乃祖遗风”。后调知丽水县,筑括苍寨,计划周全。掌货务都,抑止豪吏勒索,茶盐价平,岁入亦增。办理冶铸钱币之事,置局淘洗遗铜,铸钱十五万缗,使楮(纸币)铜(钱)同值,国库得充实。待升太学博士,为大理寺丞,疏陈时政缺失,触怒丞相,贬知严州。增修城郭,整训兵甲,奸贼遏止,一郡服贴。后任礼部侍郎、直秘阁学士,因谏议刚直而免职。赴知温州,利导海商,营造兵舰,加强海防。古稀之年任江西转运判官,旋任司封郎中。为官50余年,廉明清正。著有《厚斋文集》80卷。
  张淏 字清源,县城人。少好学,善记忆。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补迪功郎,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以处事慎重,学以致用闻名。学士大夫张嗣古、萧逵等奏章荐举,升为顾问。祎淏钻研学问务求透彻,发现书传中的谬误,则旁证博引加以订正。知识广博,关于排解疑难。有悬20年未决的讼案,杨楫太守请淏审判。淏阅案卷后,进行审问。原告说:“绍兴十三年从兄卖祖产,得银帛楮券若干,悉被兄携去经商,立约他日置产如初。兄置产于淮北不复归,今虽死而契约尚存。”被告说:“父在而叔未提及,父死之后忽称有约。”淏遂对原告说:“按《国史》,绍兴三十年始用楮券(纸币),绍兴十三年汝家怎能预有楮券?契约乃属伪造。”原告默认诬告,此案即销,诸如此例者甚多。
  绍定元年(1228),引退归里,理宗特授张淏为奉议郎。著有《云谷杂记》4卷、《宝庆续志》8卷、以及《艮岳记》、《武成志》。
  徐邦宪(1157~1233)字文子,号东轩。居城东学宫旁。从小聪明勤学。先拜陈傅良为师,又从吕祖谦学于明招寺。弱冠之年已学问超群。王蔺、蔡幼学、叶适、徐元德等对他甚为器重。登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为秘书郎。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议兵事,邦宪上书直谏:仓促用兵,势必误国殃民。因得罪权贵,被贬知处州。开禧二年(1206)奉诏回京,又慷慨力谏:应先发仓谷赈济饥民,不违农时恢复农业,积储粮草重整兵甲,然后出师北伐,才能直捣敌巢收复失地。后遭诬陷,降职二级外调。嘉定元年(1208),升吏部司封郎兼太了侍讲,编撰严谨,讲论认真,帝甚满意。升工部侍郎兼临安知府,理事果断,且善荐贤才。嘉定七年,迁太平知州,到任后患病,辞职。封为集英殿修撰,又进宝谟阁,掌修国史。晚年归里,在壶山麓修书台山书室,整理旧作。著有《奏议》》3卷、《东轩集》4卷、《周礼解》6卷、《史记考》10卷,及《无党论》、《君醉绝德论》等。卒谥“文肃”。墓葬县城西门外壶山脚。
  朱子仁 号孔堂宿德,名儒。宣平人。著有《天阅堂唱和》诗集(又名《救荒录》)。
  陈公亮 原名昭,芦北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淳熙十一年(1184)知严州,重修《严州图经》8卷。淳熙十三年(1186)升仓部郎官。绍熙三年(1192)知绍兴府,纂修《越州新志》》,后迁任按抚使。宁宗称公亮刚明有守,正直无阿,特升光禄大夫。嘉定三年(1210)辞官归里,赠御制《金台赠别》手卷1轴,《送归老》诗1首。
  明代
  朱天德 武义人。天启元年(1621)由选贡授商城丞。署县事,曾卖已产为民赔荒粮三千金,民立祠祀之。晚年归里,究心理学,博览群书而创见。著有《四书订讹》、《毛诗古音考》、《水玉斋文集》》。
  沈寿民 字眉生,号贞文先生。宣平人。著有《闲道录》、《姑山文集》》等。
  俞世美 号苏溪,俞源人。贡生,善词章,为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所器重,名振两都,授江西宜黄知县。著有《朝京复宜稿》若干卷。
  吴廷槐 贡生。以明经任王府纪善,著有《百韵梅花诗》、《槐溪吟》、《咏史诗》。与潘彰、何叔川、鲍叔琨合称“宣乡四杰”。
  潘彰字 文祥,宣平人,著有《燕山集》。
  陈朝佐 号岱峰,宣平人。著有《樵唱集》。
  何师吕 字尚甫、沈潜,武义人。自幼好学,藏书不下数万卷,一生寝馈其中,严寒酷署无间,蒐罗既广,问无不知,著有《目淃乔杂咏》、《隐霁斋杂言》,临故,还手执书而逝。
  韩光济 字仰斗,号惟熙,明万历贡生,武义人。著有《碧山诗草》。
  清代
  朱慎 字其恭,号菊山。武义白革人(现项店乡)。才气高迈,下书淋漓满纸,兼工书画,善鼓琴。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为拔萃进京,公卿爱其才,争相邀请,但他不肯巴结权贵。父尔殿,江都会,卒于官,慎扶丧归。后寄住广陵,常与文坛名士作诗论文,偶和诗篇,名动江淮。当代的许多文学家评价“清真雄健合襄阳(孟浩然)、小陵(杜甫)为一乎”。吴绮称他“千秋豪士,一代人才”。著有《浮图诗文集》、《三代法物考》等,卒年仅40余。
  徐元抟 字鹏远,乾隆丁卯(1687)举人,著有《闇然斋偶拈》、《三刻孝烈传》等。
  张人嵩 山东堂邑进士,雍正十三年(1735)任武义知县。留心理学,注重教化,建“近思堂”,召诸生讲学。修明招寺朱吕讲堂,供奉朱熹、吕祖谦、巩庭芝、巩丰像,激励后进。政绩卓异,任满入都。邑人竞诗送别,汇成《武城弦歌》。
  何德润 (1838~1911)字君慎,号芰亭,南湖人。自幼笃学不倦,人称为“食字虫”。18岁补博士弟子员.30岁为廪生。36岁考取拔贡,49岁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因家务繁重和旅资无着,未出仕,终生从事教学和著述。68岁仍坚持不懈,执教诲人,深得门生拥戴。70岁犹壮心不已,埋头著述。他生性恬淡,从不登权贵之门,显贵来临常退避。而与人谈道论文,则朝夕共榻盘恒。乡人有纷争之事就教,他必为之排解。
  他一生编著甚多,最有价值者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成书的《武川备考》。为写《武川备考》,亲历武义四乡,多方搜集材料,与有识之士反复探讨。在《六十自述》中说:“百里图经兵燹余,搜罗散帙奈空如,不容麟纪参肓史,愿向龙威读秘书。”在《七十自述》中也说:“空中岁月闲中度,只有搜罗镇日忙。”积20年辛劳才撰修成书。《武川备考》不仅补述了清嘉庆九年(1804)以来近百年的武义历史,而且在横展面上补充了许多史料,纠正了旧武义志书中的一些讹误。《武川备考》计12卷20册,誊本由金华侍王府收藏。其他编著尚有《武川文钞》16卷,《武川诗钞》15卷,《武川丛书》正续编113卷,《尊圣录》12卷,《天地元音》6卷,《木讷山房杂录》6卷,《樵余客话》6卷,《易学引悟》12卷,《烟月山房诗集》10卷,《烟月山房文集》11卷,《烟月山房外集》4卷。和《武川恒言》、《南湖读书杂录》、《武川寇难记》等。多未付梓。现存《烟月山房文集》手稿7卷,《烟月山房诗集》手稿3卷和《武川寇难记》。
  郑如璋 (1859~1911)乳名廷,字可珍,陶村人。廪生,自幼勤奋好学,曾任鳌峰书院山长,务本学堂主教。悉心研究新学,致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任劝学所总董期间,筹款创办简易识字学塾15所。遗著《鳌山怀古》、七律《宣阳八景》及《福缘桥碑记》1篇。
  
  徐斌 字文焕,号拙菴,武义人。著有《四书人名考补》,又著《名臣录》,未就而卒。
  祝凤仪 号韶堂,陶村人。乙酉(1909)拔贡,好学多才,作诗朴实清新,直追唐人。对篆籀六书多所考究。镌刻图章,体裁取意古拙。所作山水画,颇具米家风采.有很高评价,深得同辈人启重,视为楷模。经朝考授直隶州州同,候补江苏,然未及补缺而卒。
  王维藩 宣平人。著有《燕游草》。
  李仁灼 字俊三,宣平人。著有《抑斋集》。
  郑之鳌 字士挺,贡生,宣平人。著有《竹箭集》、《松轩草》等诗集。
  蔡希佐 字熊飞、增生,宣平人。性格豪放,博览群书,好吟诗,尤工书法。著有《梅村诗稿》。
  郑士文 字廉臣,宣平人。贡生。学优才博,精工书法。著有《游州诗草》2集。
  曾友颜 字晓鲁,原宣平人。笃志好学,博通经史。著有《启后集》、《苦劳人抒草》等遗作。
  现代
  王爱蕙 女,武义县城人。善画兰,毓秀女校创办人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瑾莅武活动,爱蕙出面招待,并义卖水墨兰花,为光复会筹募经费。民国元年(1912),在刘跃勋烈士追悼会上,爱蕙慷慨陈词,赞颂辛亥革命,留有《演说词》。
  陈倜(1898~1949)乳名发琳,字轶群,号梦蝶生。华塘村人。遗著有《栩盫诗稿》》、《烟毒来源及其祸害》和《次韵酬张县长“九·一八”之作》诗8首。
  徐秉游(1894~1957)原名炳槱,武义县城人。1914年,浙江第一师范毕业,曾任金华师范教员,武义简师校长,善作水彩画、木炭画和油画,尤工翎毛花卉,突出牡丹、荷花。其作品曾参加巴拿马、巴黎国际艺术展览。病逝于湖州中学。
  赵将云(1890~1959)赵宅村人。1912年从事照相,自制金水、银水、氢汞、硼砂配方,自制布景。于县城横街首办“惜阴斋”照相馆,为武义照相业之始。
  蔡一鸣 字香白,浙江永嘉人。农工民主党成员。民国31年(1942)任武义县长。民国32年日寇侵占,武义城沦陷,市民逃避,庐舍为墟,烽火连天,县府迁驻新宅。蔡公当强壮之年,历军机要职,坚持抗日,多次抗击日军侵略,派自卫队袭击日军开采的莹石矿区,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回龙桥畔,续办武义简师于李村,兼任校长。并有东山之麓运石填基,就林盖屋,铲苔为径,编竹为篱,曰“岭上草堂”。在那里会晤僚友,抒发爱国之心,以他自己的爱国诗词分赠僚友,激发爱国人士翼结翰墨缘。不意抛砖引玉嘉章频颁,得和诗50首,遂于民国33年3月汇成《岭上草堂唱和集》1册,成了抗战史中武义前线之一页文献。
  王融治(1902-1959)武义城里下王宅人。毕业于金华旧制师范。1944年2月至1945年1月曾任武义壶山小学校长。解放后,任北京书店编辑部编辑。1959年卒于北京。
  他自幼随其祖父牧坰公攻读诗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酷爱诗词,文思敏捷,写就不少明快有力、意境深远的诗篇,修订成集,惜已散失。其女王韵兰女士收藏有遗诗2份,计16首。另外,在《岭上草堂唱和集》中,也留有他的诗作。
  蓝贤翠(1898~1981)女,畲族,泽村乡外源人。被誉为畲乡山歌世家的祖师。她3岁时就会唱几十首畲族山歌。少年时代的蓝贤翠,就成了四乡八邻最出名的山歌手,人到那里,那里就有她的歌声;她与谁个对歌,谁个都败在她的手里。20岁出嫁,做妈妈后还背着孩子与歌手们对歌。一次她与黄干山村的17个男歌手对歌,最后一个被她斗败的男歌手,给她编了首歌谣:“来了贤翠好歌娘,一连唱赢十七郎;娘好肚才世上少,娘好歌喉世无双。”自此名扬宣平、松阳、丽水、武义。直到1981年4月5日,她谢世的前一年,已经81足岁高龄的蓝贤翠,还爬过5座山岭,走了8里羊肠小道去参加歌会。她一生坐堂盘歌上千场(一说在600场以上)。
  蓝贤翠虽然没上过学,由于边抄山歌边识字,创作了《采茶歌》、《养牛好处多》等山歌,临终时给儿孙们留下了十几本珍贵的山歌手抄本。她的儿子、媳妇和曾孙都是畲乡的歌手。
  金咨甫(1890~1934)原名金梦畴,白姆乡后金村人。咨甫少年聪明好学,酷爱艺术,尤喜音乐、绘画,既能雕刻花鸟虫兽,又善于学唱戏曲——昆曲。13岁应童试,1912年考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手工专修科,是年21岁。他专心攻读,品学兼优,是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得意门生。三年毕业后去萧山、绍兴任教。1918年李叔同看破红尘削发出家,法号弘一大师。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领导多次劝阻无效,遂要李叔同提名以补遗缺。李欣然推荐:“非咨甫莫属。”遂于是年咨甫回杭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担任图画音乐课程,后又在省立杭州女子中学任教。
  咨甫的遗稿,只因当时孤儿寡母无力整理,抗战爆发后,家属避难回老家,生前的藏书著作大都丢在杭州。据查,曾为学校写有《浙江省立一中校歌》、《浙江私立美术学校校歌》、《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歌》、《萧山衙前农村小学校歌》、《五月九日国耻纪念歌》和《哭佛》等著作。咨甫热爱音乐,热心音乐事业,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以进步之音陶冶学生、青年一代。
  潘漠华(1902~1934)原名恺尧,学名潘训,笔名潘四、田言、锡田、若迦、季明等,上坦村人。13岁小学毕业,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上坦、上陶小学教书。1920年考取浙江第一师范,受《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启迪,参加新文化运动。1921年10月,与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发起组织杭州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4月,应修人从上海来杭,与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一起组成“湖畔诗社”,出版《湖畔》诗集,第二年又出版《春的歌集》,两集中有漠华诗作68篇。他的新诗曾得到鲁迅和朱自清的赞赏。同时,他曾以农村题材进行创作,有9篇短篇小说,编入《雨点集》。
  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文科。1926年在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北伐军.在先遣军第三十六军第二师政治部工作。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他被迫离开军队到杭州,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在杭州介绍曾志达入党,并派曾回宣平建党。9月,漠华被捕入狱,由老师许宝驹营救出狱,随即回宣平进行党的活动,次年赴沪。1929年春,宣平农民暴动失败,一一批革命同志隐蔽上海,他提前支取了已翻译的俄国长篇小说《沙宁》的稿费,得银元800,全部作为家乡同志的生活费用。此后,他赴开封、沧州、北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3月,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代表中国自由大同盟在会上致祝词。嗣后,与段雪笙等共产党员到北平筹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北方左联”)。他起草了《理论纲领》、《行动纲领》和《成立宣言》。在成立大会上,与段雪笙等一起被选为执行委员,连任三届“北方左联”的负责人。
  1932年冬,党派他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翌年元月,响应党的号召,赴张家口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军机关报《老百姓报》编辑。10月,返回天津。12月.在住处河北大旅社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摧残,仍不顾个人安危,联合难友,三次发动绝食斗争。1934年12月24日被折磨死于狱中。
  俞葆初(1879~1944)名师善,乳名王香,号元甫,柳城人。葆初出身书香门第,与兄师昌同为廪生。未成年即设“养正书斋”收童施教。执教之余,研读医籍,通晓医理,免费为人治病。宣统元年(1909)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课余潜心钻研名家医书,乃至出外拜师求教,医道大有长进。后辍学回乡,设案专行医业。
  葆初爱好甚广。他善解谜语,每办灯谜会,必占鳌头。琴、棋、书、画均有所长。对弈擅用双马出奇制胜。管弦尤专琵琶,一曲《雨打芭蕉》遐迩闻名。曾倡组怡情会,独自出资购置乐器,广征曲本,延师教唱。抗战期间,积极参与组建醒民剧团,担任编导,组织演出《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送寒衣》等10余出剧目,开展募捐义演,组织下乡巡回慰问演出,动员全民抗战。
  何葆仁(1871~1948)字静斋。南湖人。16岁中秀才,20岁为拔贡,30岁以医为奖民国初年,迁居县城。
  葆仁为人治病,诊断仔细,用药恰当,疗效显著。既精于治疗病人的生理病症,又善于排解病人的心理困扰。对贫困病人,不计较酬金,且乐助药费,医名日振。处、金、衢三府各县,登门求医者纷沓而至。民国31年,日军侵占县城,避居平塔,采用草药为农民治病。并常集药名作诗,托物言志。“血竭精神惫,浮萍寄此身;葳蕤柔色改,续断乱愁新;含嘴尝山药,流离倒水银;蜉蝣朝夕死,那复问阳春!”
  葆仁精医术,通诗文。其诗洗炼而蕴藉.多属抒情寄思之作。光绪二十年(1894)后,他以诗章描绘武义山川之美,记叙社会动态,感情真切。日军侵华,他怒斥“黩武穷凶东倭子”.对南京沦陷、杭州失守、武义遭炸等惨痛事件都写下悲壮诗篇。民国36年,熟溪大桥修建竣工,各界人士请他领头游桥。时已年近八旬,游桥后欣然提笔,写了《游熟溪桥》长诗1篇。一生中著有《人境庐吟草》3卷、《水部居诗钞》上下2集、《水部居诗续稿》1册。其《医案手稿》12册,记载中医验方学理,稿藏南湖,被日军烧毁。
  徐凤鳌(1880~1954)字步斋,祖籍兰溪,随父迁居陶村,从事医药业。
  徐自幼酷爱昆曲,常去兰溪参加其叔所办的昆腔班,工大花脸,亦擅吹弹;同村学友陶云芳亦喜昆曲,善吹笛,志趣相投,遂商议筹办唱班。宣统元年(1909),徐、陶联络友好19人,创办陶村昆腔班,取名“儒琴堂”,设徐凤鳌家中。先后延聘兰溪金华、宣平等地名师,教授唱腔舞蹈,所费师资按人分摊,凡有困难,则由徐家代偿。
  1930年前后,金华原有的10余昆曲大班日渐衰落,“儒琴堂”也年长者多,年轻人少,青黄不接,徐毅然要自己子弟弃商从艺,还动员三个外甥参加,使陶村昆腔班后继有人,改名“翕如堂”。1934年县民众教育馆在陶村举办“贫民夜校”,请唱班在开学典礼时演戏助兴。这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遂以孙先生倡导的“民生主义”取名为“民生乐社”,并参加演出。
  乐社成立后,徐凤鳌年事已高,加之经营医药,不能外出演出,却时时关注乐社的兴衰。昆剧爱好者何增土,家境贫寒,打工度日,想参加乐社而受到父亲阻止。徐知情后,上门叫增土到他家帮工,白天做工,晚上学戏,外出演戏工钱照发。何后来担任宣平昆剧团首任团长。1954年6月,徐病逝家中。
  王寿增(1901~1967)字德川,武义壶山镇人。名画家,功于墨梅。
  王寿增从小学画,小时受叔父熏陶和表兄的指点,后又拜金华画家王寿东为师,专心好学,博览古人名画,从中取人之长,不辞劳苦跋涉金华、兰溪、杭州、苏州等地求教于名师画家。放笔泼墨如张颠狂叫,并以书法融汇于画中,深受人们赞许。他主要作品有《重岁三友图》、《竹梅》、《雪梅》、《石梅》、《梅讯》等,多次在县、地区、省画展展出。1956年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画展,荣获二等奖。“文革”期间,中国画被列入“四旧”受冲击,王寿增被迫抛弃画笔,入山采药,改行医业。卒于1967年7月。
  李兆庚(1927~1968)项店乡盛岭下村人,出身于雇农家庭。1954年7月,武义县中初中毕业,是年9月由县委保送浙江省电影干训班学习。1955年3月,干训班结业后投入电影放映事业,历任电影放映队副小队长、小队长和县电影管理站副站长。
  李兆庚从事电影放映事业16个春秋,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工作兢兢业业,先后被评为县、地区和省文化先进工作者。1957年4月,上北京参加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授予奖章1枚。大会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
  “文革”期间,李兆庚在林彪、“四人帮”疯狂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下,受尽折磨,贫困交逼,于1968年7月20日含冤而死,是年42岁。十年沉冤,终于在1978年11月4日,召开追悼会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阮潘堂(1894~1974)上坦村人。自幼心灵手巧,善仿好学,拜民间工匠为师,装裱绘画,雕刻塑像,戏装道具样样皆能。31岁时在柳城镇开业照相,仍然热心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为农村业余剧团义务绘制布景,制作戏装道具。柳城镇五月十六庙会迎台阁,皆请他设计、绘画、化装。
  潘家庭(1916~1968)男,武义邵宅人。潘氏先天眼盲,且又家境贫困,11岁就拜师学艺。他刻苦肯学,练就一副好嗓子,能唱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曲目,扎根农村成为武义一带老幼皆知、颇有名气的曲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似鱼得水,1951年春被选任为武义县曲艺小组组长,后为民间曲协理事。他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新社会,在“三改”政策(即改人、改制、改戏)的指导下,带头学唱新曲目,积极开展新曲目演唱活动。1952年夏,他带领13名曲艺人参加金华地区新曲目培训班,学会了《白毛女》、《三世仇》、《刘胡兰》等现代革命曲目。回县后,一天不息地在农村巡回演唱,被广大曲艺人誉称为武义县新鼓词普及的带头人,为武义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潘家庭先后二次出席浙江省民间音乐会。1958年3月在省民间音乐演唱会上演唱曲艺节目,荣获表演奖。后来多次参加地区和县曲艺会演,均获奖励。
  1967年夏,在“盲眼人唱不好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借口下,武义民间曲艺协会被强令解散,潘家庭含泪回乡,被逼放下了伴随他游乡串村几十年的曲艺演唱导具,无形的铁链锁住了他闻名全县的“金嗓子”。停止演唱后,他衣食无着,贫病交迫。1968年冬,这位受人欢迎的曲艺人,在“我要唱鼓词”的绝呼声中含恨逝世。
  顾廷藩(1898~1976)字之屏,武义壶山镇人。著名画家,功于画虎。
  顾廷藩还在年幼时得其叔传授,酷爱绘画,先后从师于童宝时和金华著名民间艺人何雪融。中年时在上海有正书局为机械绘图和图书装帧插图。后见张善仔画的虎,就摒弃一切杂学专心学画虎,常到裱画店去临摹张善仔画虎。画虎实践使他醒悟:张善仔能名噪一时,在于熟临真虎,故得其神。于是一有机会就去动物园写真虎。苦心钻研,技艺愈进。他作的《百虎图》或咆哮林泉,或渴而奔溪,或负子过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顾廷藩失业回武,全家大小六口靠卖画度日。在幅画难换斤米的艰难条件下,还是坚持作画。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美术事业,顾廷藩枯枝新发,继续作画,有《大虎》、《竹虎》、《雪松虎》、《出山虎》和《百蝶图》等作品,不仅善于画虎,还兼画山水、花鸟、人物画等,多次参加县、地区、省的画展。1956年参加省画展,荣获二等奖。
  盛元清(1905~1978)艺名小麻脸,金华浬浦杨里村人。
  盛元清13岁入金华马头门《金联玉》昆曲座唱班.工于小花。1956年6月,宣平昆剧团派人去遂昌把停艺在家靠卖菜为业的昆曲名丑盛元清请出来,重返文艺舞台。1957年2月,参加金华地区首届戏曲会演获二等奖。同年8月,省戏曲会演中反串老外角色,在《珠宝行》中饰符谦,又荣获二等奖。
  盛元清先后进过《金联玉》、《蒋春聚》、《王金玉》、《徐春聚》、《叶联玉》、《何金玉》等昆腔班,其中以《叶联玉》昆班时间最长,达11年之久。他在昆丑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早期就以小麻脸的艺名,闻名于金、巨、处等地,为观众所赞赏,尤为《渔家乐》中扮演相命先生万家春和《十五贯》“访鼠”一场中娄阿鼠见长。在《渔家乐》一剧中,经他塑造的人物有个性,表情丰富,动作精彩,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十五贯》“访鼠”一场戏中,塑造出了一个作贼心虚、深怕别人盘诘而吃惊,又强作镇静的活灵活现的具有“鼠性”的人物形象。
  盛元清的艺术生涯是坎坷而刻苦磨练的一生,在昆曲艺苑中留下了可贵的形象。
  张泉福(1906~1980)磐安县玉山区尖山村人。11岁开始学艺,最初在大鸿福戏班后台敲小锣2年,接着拜婺剧团名演员(大花)张土荣为师。他戏路广,人们称他“肚里戏多”,各个行当皆通,善演大花、小花,尤以老生为最佳。
  1951年以大鸿福戏班为基础,在东阳成立了五星剧团,1955年5月,经金华专署文化局决定,在整顿的基础上,武义和平剧团与东阳五星剧团合并,成立了武义婺剧团。张泉福也随之进入武义婺剧团,并担任艺委主任。
  1957年2月,金华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张泉福荣获三等奖奖章1枚。同年8月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孙膑与庞涓》,获创作和演出双奖。张泉福在该剧中扮演庞涓角色,荣获演员二等奖。
  张泉福从事艺术生涯50个春秋,在坎坷而平凡的艺术道路上,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老生角色的形象,还为文艺舞台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
  王昌明(1918~1987)号维光,柳城镇县前村人。武义县著名民间艺人。
  王昌明从小聪敏好学,喜爱文艺,管弦鼓乐,无师自通。13岁入宣平师范讲习所,在校参加话剧、戏剧、舞蹈演出。16岁毕业后任教数年,不囿课堂,偏攻曲剧,崭露头角于宣平艺苑。抗日时期宣平县第一民众教育馆聘王昌明为干事,先后担任过醒民剧团和宣平民众教育馆歌咏剧团导演,以舞台号召救亡,先后编导《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兄妹泪》等剧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一度在宣平办临时戏院。为创办菲菲剧团(亦叫昌明班),于1947年专去“大品玉”婺剧班学习带班,第二年将二座排三房屋典押计谷400担作资金,在宣平、丽水招收女演员24名,从演员基本功培训直至教唱腔、导演等均由王氏一肩挑,有时还亲自上台演出。菲菲剧团开始时京、昆、歌、越混合演,后来逐渐向越剧发展。剧团始演,“瓯括”风靡,成为括苍山下一支花。1952年,宣平县归属丽水专员公署,宣平菲菲剧团被接收并改编为丽水地区越剧团。
  1956年冬,王昌明归里务农,在家乡坚持给群众讲故事、唱曲、变魔术,不断为民输送文化。农闲季节为县后、华塘、马口、方田坪、上坦、上陶、祝村和缙云舒洪等农村剧团排演辅导,并曾在家庭举办过2期女子越剧基本功培训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参加筹备,于1981年12月成立宣平越剧团,担任该团副团长。为使民间传统音乐传于后世,他亲自整理出6个调,35个传统曲牌,培养古曲十样景乐队。他自制三弦、提琴、塑料箫等乐器,创制了15样乐器的群乐独操台1座。1983年参加全县文艺会演演出《闹花台》,博得一致赞誉和嘉奖。1984年上半年,上海音乐学院派员专程为王氏群乐独操台录像录音,并在电视台播放。晚年的王昌明还热心开拓发展民间传统艺术——树根造型,并举办了家庭树根造型展览。
  1987年元宵灯会上,王昌明吹“先锋”时骤然瘫倒,次日与世长逝,终年七十岁。
  王昌明先生在他逝世之前写下了一份治丧遗嘱。要求“棺材整体用苹果绿颜色,一边画锣鼓四件,一边画丝竹四样,大头画自制的群乐独操台背上画先锋。”他的亲属照其遗嘱办好了他的丧事。
  陈福庆(1918~1988)江苏省南通县石港镇人。“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部队,1941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2年结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政治干部学校。历任新四军连长、营教导员、金华军分区机关协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补习学校政治理化系副主任、南京军区高干理论自修班政治协理员、于潜县兵役局副政委、桐乡县兵役局副政委、武义县文教科副科长、武义“五七”干校校长、武义二中支部书记。1981年离休。
  他从1942年开始搜集民歌、民谚,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每到一处,就深入群众,精心采录。几十年来持之以恒,搜集民歌、民谚,并经过认真鉴别、研究,从中编选出歌谣448首,谚语6600多条,分类整理成册。他搜集整理的谚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自然、事理、生活等各个方面,有古有今,类目齐全,是研究民歌、谚语的宝贵资料。
  童炎(1928-1981)湖南省桃源县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文化教员、副连长等职。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8年转业地方,在武义教育部门工作多年。1970年参加县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工作,1975年调县文化馆,为文物专职干部,1981年3月任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童炎在从事文物工作10年中,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文物知识,他拍摄和组织撰写的《元代建筑延福寺》、《武义熟溪桥》、《浙江武义三国墓》、《从浙江省武义县墓葬出土文物谈婺州窑早期青瓷》等文章和摄影报导,先后在《浙江日报》、《浙江画报》、《考古》、《文物》等报刊发表。他深入基层培训业余文保人员,主持筹建博物馆大楼和发掘、维修、保护文物等工作,均受到省、市文保部门的赞扬。《汉代青瓷盘口壶》等出土文物于1975年选送北京故宫展览,其中1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附:寓居武义的文化名人
  [梁]
  刘峻(462~521)字孝标,山东平原人。南朝梁文学家。天监(502~519)初,典校秘书,召入西省校订图书,录《类苑》,未及成,因疾去,游东阳徽岩,筑居室,著《山栖志》。后任荆州户曹参军。著有《辨命论》,认为“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于不变”。他的“自天之命”指一种“自然”的必然性,实际上企图用自然命定论反对佛教的有神论。曾注《世说新语》,引证丰富,为世所重。后讲学于武义讲堂山(即书台山)。
  [唐]
  孟浩然 襄阳人,曾访天台永嘉山水,过武阳川,留宿,有诗。
  [唐]
  舒元兴 东阳人,元和中登弟。曾读书于书台山。
  [宋]
  朱熹 字元晦,婺源人,曾过婺州寓明招寺,与吕东莱、巩仲至讲学。吕东莱死后曾来明招山吊唁。
  [宋]
  李惠 字公泽,东阳人,曾隐居于武义李公山。
  [宋]
  陈亮 字同甫,永康人,曾与吕东莱,巩仲至讲学于水帘亭和明招寺。
  [宋]
  黄干 字勉斋,朱子门人,曾与吕东莱、陈亮等一起讲学于明招寺。
  [宋]
  李清照 著名词画家,曾避战乱来武义住陈氏家,画有《打马图谱》。
  [宋]
  叶适 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人,曾访吕东莱于明招寺。
  [宋]
  王柏 字会之,金华人,慕朱、吕遗迹,居明招寺数月,向武义人士讲学。
  [明]
  王〓 字子充,义乌人,曾寓居武义徐氏的积庆堂。
  附:武义籍在外地工作的部分文化人士。
  谢挺宇 汉族,武义县泽村乡西山下村人。1911年5月22日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顾问。1934年夏毕业于北平朝阳学院政治系,同年9月去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文学院进修,至1937年5月回国后,参加抗战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1年7月曾任延安新华总社译电员,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去东北工作至今。先后于1949年担任齐齐哈尔市工业局长,1954年在沈阳任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1979年任该协会副主席。
  1933年开始写短篇小说与散文,陆续出版《毛泽东同志》(诗集),《雾夜紫灯》(短篇小说集),《卖女记》(散文集),《我这瓜不甜》》(短篇小说集),与《谢挺宇短篇小说选》等书10多册。1979年,以散文《一株美丽的奇花——向张志新烈士致敬》,首次揭露“四人帮”迫害张志新的罪恶行径,于4月12日在《辽宁日报》上发表。
  潘絜兹 1915年9月19日(农历)出生在武义县上坦村。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从师徐燕孙,专攻工笔人物画。抗日期间曾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古代壁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任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主编,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会长。系国家一级美术师。
  潘絜兹艺术成绩卓著,其主要出版的作品和著作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潘絜兹画集》、《李白妇女诗集绘》、《敦煌莫高窟艺术》、《绘画史话》、《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获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金奖。
  叶一苇 1918年4月13日出生在武义草马湖。历任中学教师30余年。现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杭州市政协诗社副社长。
  叶一苇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中日友好书画展,被收入《中国当代墨宝集》;篆刻作品曾参加全国一、二次篆刻展,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诗词作品收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著有《篆刻丛诀》、《篆刻丛谈续集》,尚有《雕虫扎记》、《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待梓。先后发表篆刻史论文章百余篇。
  章瑞年 1927年2月出生在武义县壶山镇。系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文联会员,黑龙江省宾县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1949年在上海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北京《人民中国》杂志编辑、记者,黑龙江省宾县电影公司经理,宾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哈尔滨市《黑龙江百科全书》编辑。共发表报告文学、通讯、游记等作品数十篇,其中《在友谊的界河上》在北京《旅行家》杂志发表,《欢呼长江第一桥》在北京《人民中国》杂志发表。
  徐锡祥1928年生于武义壶山镇,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1951年至1969年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经济编辑室编辑,1969年至1979年调上海外国语学院《法汉词典》编写组工作,参加我国第一部大型《法语——汉语词典》的编写。1979年调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1982年调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历任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室副主任、经济编辑室王任、《辞海》修订版编委会委员、《经济大辞典》编委,主持并参加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1987年评为编审。
  沈湜 1928年11月出生在武义柳城。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文联和《江南》杂志社编辑、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师院教师。19984年受聘于台州地区文联,任文学协会副主席、文联编辑主任。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鸳湖残迹》、《仇恨》、《黑蟒之谜》、《传教士的秘密》、《梦》、《一帆风顺》;短篇小说《勇闯狗牙滩》、《老玄》、《年礼》、《二婚嫂》等;剧本《斗争的序幕》(二卷集)、《同心酒》、《强盗传》和中篇小说《尧尧和火吒师傅》等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
  施绍文 1928年11月出生于柳城镇。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早年曾任解放军随军记者。解放后,先后在中共上海市委干校、上海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任职。现为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专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早在1946年丽水读书时,就从事文学工作,兼任《处州日报》的“诗词”和“澄涛”两个文学专刊的主编。从事高教工作后,主要著作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校文科教材,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中学教师进修用书,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黄景仁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庄子马蹄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学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古代文学三百题》(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藤阴杂记》(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曾列入香港书展)、《鲁迅论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合编,上海师大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要》(合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中国诗歌史》(大学教学讲义)。
  施绍文著述严谨,笔耕勤奋,善与乡友同好切磋,是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上海秘书学会和上海语文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汤池 曾用名汤陈骥,1933年10月出生于大田乡岭下汤村。1961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1年秋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历任美术史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教授职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及北京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和中国秦俑学研究会顾问。
  他治学严谨,作风深入,经常到各地协助开展文物考古工作,热心培养美术史论教学人才及美术考古研究人才。其代表性的论著有《黄河流域的原始彩陶艺术》、《曾侯墓漆画初探》(合作)、《略论秦始皇时代的艺术成就》、《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孔望山造像的汉画风格》、《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试探》等。在《中国美术全集》任《秦汉雕塑》及《墓宝壁画》两卷副主编。近年曾两度应邀赴日本作考察访问与学术交流。
  徐子余 1933年5月出生在武义履坦村。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杂志社编辑。1959年易职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专工《红楼梦》研究。主要著作有《曹雪芹哲学思想论辨》、《曹雪芹对皇权的态度琐谈》、《蒲松龄和曹雪芹》、《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美及其向崇高的转化和两者的毁灭——论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审美价值》、《美的毁灭和封建文明的衰落——论作为审美对象的薛宝钗》、《气概不凡的贾探春》等,约20万字。
  潘景友字雪园,1935年生于壶山镇,故又号壶山人。现在杭州西泠印社任职,画师职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浙江山水画研究会、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杭州市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科普美协、杭州市科普美协、杭州市园林学会等组织的成员。
  他自幼酷爱绘画,1948年入上海美术研究社学画.建国后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科技组织工作,并一直坚持中国画创作,得到潘天寿、贺天健、余任天、朱恒等老一辈著名画家的指导。他初攻花鸟,后专山水。花鸟私淑任伯年、张书昕,构图新颖、设色清丽。山水画,近取贺天健之笔墨,郑午昌之敷彩,潘天寿之构图;远溯荆、关、董、巨、唐寅、石涛诸家,作品题材新颖,笔墨严谨。多年来,广游祖国山川,以大自然为师,积稿盈筐。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和省、市美展,并选刊于各画刊、挂历、画页之上。《山河新装》一画,曾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广播电台出版向海外发行。《富春江上》等作品,被《人民日报》所选刊。《黄山图》曾收入香港《文汇报》“名家书画贺报庆”专页。《翠屏通途》等许多作品,受到西德、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际友人的称赞。
  对中国画理论研究亦致力甚勤,先后在北京《美术研究》、上海《科学画报》、南京《江苏画刊》、西安《延安画刊》、杭州《西泠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等专著出版。
  他创作的《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浙江山核桃》、《千岛湖之珍》等作品,先后获省、市科美作品创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其中《池塘养鱼》等曾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先后在深圳特区和浙江、江苏等地办个人画展。他的百幅近作,在台湾省举行个人画展。
  潘敬选 1937年出生,坦洪乡陈村人。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任室主任,副编审。196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任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辞书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室副主任、经济编辑室主任。为《经济大辞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委。参加《辞海》、《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简明马克思主义词典》等书的编写,在《辞书研究》刊物发表有关专科辞典编纂文章若干篇。
  王慈 1948年毕业于浙江省金华中学。解放初在中共东阳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嗣后历任《金华报》采访组长,《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记者、编辑。离休后,受聘于浙江省广播电视厅,任《视听纵横》责任编辑。
  王慈主要著作有:《中国汉族谚语选》、《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外国谚语选》,以及与人合作编辑出版《新编读报手册》(一、二册)、《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等书。
  俞凤楼 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参加志愿军赴朝,历任文化教员、师政治部摄影干事。1958年回国转业任《牡丹江日报》社摄影记者至今。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华桥摄影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牡丹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俞凤楼的主要作品有:《再见吧,阿妈妮》、《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多幅。部分作品曾参加东北三省和全国及香港展出。
  傅国通 浙江武义泉溪镇上滩村人,1954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语言研究班。现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长期从事语言教学和方言研究工作。从50年代始主持并参与浙江方言调查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吴语分区》、《浙江人学习普通话手册》、《现代汉语语音》等。主要论文有《浙江方言语法的一些特点》、《武义方言里的一些语言语法现象》、《武义方言的连续变调》、《武义话的“二”和“两”》、《武义方言的变音》、《淳安方言记略》等。此外,还为武义、永康、建德、淳安、青田、临海、常山、海宁、平湖、慈溪、余姚等县、市的地方志撰写了方言篇章。
  现为中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报》副社长。
  吴远谋 武义县邵宅乡吴村人。1936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美术科。从小酷爱美术,早在1955年在金华师范读书时受版画家赵宗藻老师的启蒙影响,1958年在大学时吕品先授教水彩画的影响下,已有《雨后工地》的水彩画获省展奖。他一生从事过中学教师、文化馆、工艺美术工作,曾任济宁地区美术创作组长,涉猎中西多种绘画的教学和创作,先后在济宁市、武义县、曲阜师大、滕州市和济南市多次举办画展和联展,其特种水彩画.在《山东画报》、《北京周报》专版介绍。近年中国新闻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远谋画集》和“马不停蹄”系列画年历。系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政协济宁市中区委员、政协济宁市书画之友社社员、政协济宁市郊区书画联谊会顾问、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济宁分会顾问、美协山东分会会员、山东水彩画会会员,和济宁广告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山东济宁师专艺术系任西画教研室主任,系副教授。
  郑亦鸣 浙江武义柳城镇人。40年代在湘湖师范学习音乐.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师从朱崇志教授学习大提琴。历经二野三兵团、西南军区文工团、赴朝慰问团、中国交通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1956、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契尔沃夫教授指导下学习大提琴,尔后在江西省歌舞团等任首席大提琴。系二级演奏员。1983至1987年同时应聘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讲授大提琴。
  在频繁的演出中,曾多次参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以及其他领导同志的演出活动,并为外国元首演出等。同时,还与匈牙利、南斯拉夫、朝鲜等国家来访的音乐家交流大提琴演奏技艺。另外,还为纪念贝多芬举办独奏由江西电视台播放,并开展大提琴教授活动。其受教学生,有在大专院校任教的,也有在省级文艺演出单位的,还有出国演奏的七、八人。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江西分会会员、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会员。
  陈顺宣 1938年出生在武义南塘头村。195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受职浙江师范大学任该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1986年评定为副编审职称。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浙江省学报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陈顺宣对中国现代文学、民俗学、编辑学以及语文教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多年,其主要发表、出版的著作有:《微型小说创作技巧》、《汉族民间生养益寿风俗》、《中国的风俗》、《中国的寺庙与菩萨》以及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百法》、《高中语文课本词语补注》、《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唐诗百科大辞典》、《新编文史地辞典》、《中国名人胜迹诗文碑联鉴赏辞典》、《中国宗教胜迹诗文碑联鉴赏》、《文科十万个为什么·民俗分册》和《浙江风俗简志》等。
  陈南云 浙江武义邵宅乡人。1964年大学毕业后,在文化部电影局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事编辑和编剧工作,任该厂编导室副主任,评为高级编辑、编剧。
  主要作品有:《马蜂》、《麋鹿传奇》、《龟》、《遗传工程初探》、《桔园卫士——黄猄蚁》、《摇篮——人工卵与赤眼蜂》、《荷包红鲤鱼》、《消灭血吸虫病》、《慢性胃炎》、《巧接血管》、《超声定位除结石》、《前列腺》、《献给孩子的爱》、《塑料王》、《活拔鹅鸭毛》等几十部科学普及影片文学剧本。
  其中:《遗传工程初探》影片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年7月.在法国巴黎获第三十六届国际科幻电影节荣誉奖,1985年10月,在意大利第二届巴马电影节获优秀影片奖;《枯园卫士——黄猄蚁》影片,1986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第二十三届国际短片电影节上获银龙奖;1988年在伊朗德里兰获第十八届国际教育电影节获银龙奖;《摇篮——人工卵与赤眼蜂》影片,1986年获上海文联文学艺术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提名证书;1987年7月在捷克第四届国际农业电影节上获二等奖;1987年11月在北京第一届国际科教电影节上获荣誉奖;1988年5月,在捷克第十五届国际环保电影节上获主奖;《消灭血吸虫病》影片,1986年在北京获卫生部白鹤奖。
  徐德火 出生在武义县壶山镇下王宅村。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从事新闻专业。现任《经济日报》主任记者,驻湖南省记者站站长。
  吴双连 泉溪镇叶墙头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班,后在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工作。1973年调回浙江,先后任《浙江文艺》《戏文》杂志编辑、编委,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副主编等职。现任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吴双连长期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自1979年以来,发表戏剧论文和评论200余篇,近百万字。主要作品有《如何理解李渔的“主脑”》、《戏文的艺术渊源及其初期形态初探》、《南戏论集》、《书会才人考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戏剧的危机》、《论“戏”》等。并有《文艺政策研究的忽视与艺术理论研究的困惑》获浙江省首届戏剧论文、评论评奖一等奖;《剧团生存与戏剧创作》获华东《田汉戏剧奖》二等奖。
  吴双连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南戏学会会员。
  胡嘉廷 浙江武义人。197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尔后到部队锻炼两年,于1972年回地方工作。先后任浙江歌舞团编剧、《浙江文艺》、《文化娱乐》编辑、《东方青年》杂志社总编助理、《中国钢笔书法》副主编等职。现任浙江省电影公司《银幕天地》编辑。
  胡嘉廷从文30余年,为人诚挚敬业,社会活动频繁,在全国灯谜界和硬笔书法界享有一定声誉。先后以胡波、胡笳、胡笛、古力、瑞峰、青岩、赤川、乐哉、无悔、不妄、未痴、许诺、韵鉴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了散文、故事、特写、专访、杂评、通讯等大小文章百余篇,并选编出版了《故事大王的故事》、《当代谜手佳谜选》。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故事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
  郑绍唐 武义县大田乡人,1931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武义明招中学。曾任浙江婺剧团舞台美术组组长,衢县婺剧团舞台美术,现在衢州市百货公司从事装璜美术工作,系美术师职称。其主要作品《黄金印》、《送米记》剧目美术设计、绘景获华东戏曲会演奖,《松林斗虎》剧目服装、布景获浙江省戏曲会演奖,《金银山》、《哪吒传》、《风〓飞渡》等剧目服装、布景获金华地区戏曲会演奖;水粉宣传画《劝君莫饮过量酒》,分别参加浙江省科普美展和《知识画报》、《浙江日报》发表,水粉画《货船》在上海市文化宫展出;《一个私利的人》、《熊与少女》、《居里夫人》、《卡斯特桥市长》、《唐吉诃德》等连环画在《英语画刊》上发表。
  潘贺 1954年出生在武义县宣平。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四海》杂志摄影编辑。以人像摄影专长,是青年摄影家。共发表作品200多幅,举办个人“文艺名人像”展览84幅。
  陈华文 浙江武义白姆乡人.1959年生。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后分配到浙师大任教,现任浙师大中文系讲师。
  工于民俗学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民俗生活论》、《民俗心理初探》;对吴越文化中的断发文身研究,以及对于汉民族婚歌《洞房经》的系列研究文章,分别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民间文学季刊》、《东南文化》和《浙师大学报》等刊物。另外,还参加《民间文学大辞典》、《汉民族风俗史纲》等书籍的纂写工作。其从事民俗学理论研究始于华东师大就学期间。对民俗心理研究具有独创性。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吴章法 武义县壶山镇星光村人,1934年出生,1951年参军入伍,1962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在浙江建德县农技校任教,系中教一级教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浙江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漆画研究会会员。
  他自幼酷爱美术,1965年以来,先后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过诗画20余篇,1985年开始研究漆画,1987年12月,作品《忘归》、《凌波仙子》、《斑马》参加省首届漆画展。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人物

巩庭芝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叶介
相关人物
巩湘
相关人物
杨大法
相关人物
姜特立
相关人物
杨迈
相关人物
巩丰
相关人物
巩嵘
相关人物
张淏
相关人物
徐邦宪
相关人物
朱子仁
相关人物
陈公亮
相关人物
朱天德
相关人物
沈寿民
相关人物
俞世美
相关人物
吴廷槐
相关人物
潘彰
相关人物
陈朝佐
相关人物
何师吕
相关人物
韩光济
相关人物
朱慎
相关人物
徐元抟
相关人物
张人嵩
相关人物
何德润
相关人物
郑如璋
相关人物
徐斌
相关人物
祝凤仪
相关人物
王维藩
相关人物
李仁灼
相关人物
郑之鳌
相关人物
蔡希佐
相关人物
郑士文
相关人物
曾友颜
相关人物
王爱蕙
相关人物
陈倜
相关人物
徐秉游
相关人物
蔡一鸣
相关人物
王融治
相关人物
蓝贤翠
相关人物
金咨甫
相关人物
潘漠华
相关人物
俞葆初
相关人物
何葆仁
相关人物
徐凤鳌
相关人物
王寿增
相关人物
李兆庚
相关人物
阮潘堂
相关人物
潘家庭
相关人物
顾廷藩
相关人物
盛元清
相关人物
张泉福
相关人物
王昌明
相关人物
陈福庆
相关人物
童炎
相关人物
刘峻
相关人物
孟浩然
相关人物
舒元兴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李惠
相关人物
陈亮
相关人物
黄干
相关人物
李清照
相关人物
叶适
相关人物
王柏
相关人物
王祎
相关人物
谢挺宇
相关人物
潘絜兹
相关人物
叶一苇
相关人物
章瑞年
相关人物
徐锡祥
相关人物
沈湜
相关人物
施绍文
相关人物
汤池
相关人物
徐子余
相关人物
潘景友
相关人物
潘敬选
相关人物
王慈
相关人物
俞凤楼
相关人物
傅国通
相关人物
吴远谋
相关人物
郑亦鸣
相关人物
陈顺宣
相关人物
陈南云
相关人物
徐德火
相关人物
吴双连
相关人物
胡嘉廷
相关人物
郑绍唐
相关人物
潘贺
相关人物
陈华文
相关人物
吴章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