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50
颗粒名称: 三、岁时
分类号: K891
页数: 4
页码: 417-4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风俗中岁时的介绍,包含了春节,立春,元宵,二月十九,清明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民间风俗 岁时

内容

春节 古称元旦,俗称过年,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春节来临,举家盛服,说吉利话,礼仪隆重。开门:年初一凌晨择吉时开门。开门时,一手放鞭炮,一手拉开大门,走出大门,放火炮,俗称:“开门迎神”,图吉利。吃芋羹:大年初一早餐吃芋羹,羹与耕谐音,希冀新年耕作顺利、五谷丰登。芋羹由当家男人烧煮,俗谓“女的烧饭烧到头,男的一年只烧一餐毛芋头”。有的地方则吃粥,取“足”之谐音,希冀新年富足。有些地方现已用吃鸡蛋面替代。拜年:一般在年初二开始到亲友家拜年。女婿先到岳家,外孙先到外婆家,按照辈分大小、亲疏次序,一一上门送礼拜年。新女婿到岳家拜年,岳家要设宴招待,称为“请新郎”。过去拜年礼物,多为一斤白糖,或一斤桔饼,或一斤蛋糕之类,现则多为瓶装酒、高级烟、营养补品,受礼者则回送红包。宣平有在新年给新丧之家送纸烛之俗,称为“拜新座”。
  畲族在年初五要“赶年”,即将供品摆在天井或门口祭祀。祭后,由长者率儿孙到各房间、通道、鸡舍、牛猪栏、狗窝等处,边扫边吆喝,然后将垃圾倒出村外路口,意为赶邪,送神归位。年初八为畲族祭祖日。祭祖时,先在宗祠里挂图腾、画像32幅,其中有高辛王,蓝、雷、盘、钟祖宗画像。画像高1.8米,宽0.8米。在画像前摆方桌二张,上供三牲祭品,红烛高照,香烟缭绕。由族长主持行请图、挂图、开拜、上供品、跳《祭祖舞》、谢坛等仪式,邻县、邻村同姓者纷来朝拜。解放后,只有柳城镇下湖源等村仍在祭祖日行祭祖,祭祖仪式已逐年简化,《祭祖舞》也不时兴。
  立春 旧俗在立春日要敬香,放火炮,房门贴“迎春接福”,门纽上插竹叶枝,讲吉利话。清代,立春前一日,知县要率僚属,具仪仗、鼓吹,迎春东郊,设芒神、土牛于八素门。饮春酒后,置芒神、土牛于东门,次日鞭土牛,农民竞取碎牛土块,归家放猪圈中,希冀六畜兴旺。现尚有吃羹(耕)、插竹叶枝之举。
  元宵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年初十至二十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还有演戏、龙灯、花灯、舞狮等活动。解放前,宣平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板龙、滚龙皆极为盛行;武义县城的花灯,则由寺庙主持,各家各户扎一盏,称为“助灯”。诰山殿扎净瓶灯,有鸳鸯戏荷、喜鹊啄梅、鹤立池塘、松柏长春等名目。镇东庙扎大鱼、大伞,有青鱼、白鱼、鲤鱼等,每条大鱼后面跟随一柄华盖伞。提灯时,一路鼓乐,店家则鸣炮迎接,观者很多。正月十四日,东岳、城隍、二郎、皂角等庙,皆结扎抬阁,装扮故事,以旗鼓相伴,游行街市。城乡妇女约伴游观,到各庙进香,称为“抖晦气”。解放后,仍有龙灯、花灯等喜庆元宵活动,但以演戏、放电影最为常见。
  二月十九 解放前,是日,妇女多至寺庙烧香;是夕,慈云庵制灯数百盏,从壶山顶挂至山麓,绵亘数里,以供奉“婺女星君”,以接龙脉,称为“壶山灯”。至今仍有妇女于是日至寺庙烧香。
  清明 清明节,家家户户做清明餜,用祭祀和馈送亲友。从清明前十日开始,各家各户携清明餜、猪肉等祭品,陆续上坟祭奠。祭奠时,砍削坟上的枯枝杂草,添土整貌,插“坟龙”以示送伞,压方纸以示送布,烧纸钱、锡箔以示送银,燃烛以示照明,鸣炮以振“龙脉”。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则多在清明日往革命烈士墓和纪念碑扫墓。
  立夏 是日,以笋或豌豆和米做饭吃,或吃红枣、桂圆、鸡蛋、肉等,称为“接脚骨”。男女老少还要上秤称重。在宣平则不昼寝,说可免“疰夏”。
  端午 解放前,武义城隍庙要“送船逐疫”,称为“推端午船”,有“端午船不推,瘟病要发生”的迷信传说。船用双坑送来的毛竹扎成,糊纸,绘饰,船内插草束纸糊之五鬼(一说“五神”,一说“五兵”)。上午,道士在城隍庙各个角落催促“疫鬼”上船。到午时正,由七人一组轮番推船。船后抬城隍和东平神像,道士麻衣执剑吆喝,鼓乐齐鸣,仪仗拥旌旗紧随。观者掷去茶叶米,以避“邪气”。店家派人护船,以防船歪进“晦气”。船快速过街,直出东门,置之熟溪,城隍、东平两神还庙。此俗场面热烈,民间有“十日元宵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之说。除“推端午船”外,要演端午戏,还兴行“喝午时茶”,即将枳壳、陈皮、厚朴、山楂、麦芽之类制成午时茶,喝之能祛秽气。在宣平一带则多吃粽子。解放后的端午节,民间多沿袭旧俗,挂艾草、插菖蒲、喷雄黄酒、包粽子、吃大蒜等。
  六月六 是日,家家户户翻晒箱笼、衣物等,以防潮、防霉;萝卜菜子翻晒后打籽收藏,谓“六月六,打大萝卜”;要吃肉,谓“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要生大瘤毒”。
  中元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旧俗,是日各家设馔祭祀祖先,称为“做羹饭”,庙中设盂兰盆会,施放水灯。解放后仍沿袭旧俗做羹饭,做节日食品“水糕”,柳城一带称为“千层糕”。项店乡麻田、章村、黄坛等村,因邹姓祖母过中元节时被鸡骨梗喉而死,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旧俗,是日要祭宗祠,夜里设肴馔、酒脯、月饼、菱、栗、梨、藕等聚饮,称为“赏月”。解放后,仍沿袭旧俗,要蒸糕、包粽子、吃肉、吃月饼。
  重阳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称“九月重阳”。旧俗,重阳前后要到永康方岩拜胡公,求吉祥,称为“上岩”。宣平一带则要蒸糕、包粽子,相互馈食。间有游高山寺庙,称为“登高”。解放后,仍有上方岩拜胡公之习俗,但多乘车前往,既进香又登高游览。
  冬至 旧俗极重冬至节,要设馔祭祀祖先,麻糍馈送亲友,称为“小过年”。城乡多演剧报赛。解放后,仍有沿袭旧俗 麻糍馈送者。
  除夕 俗称年三十,与春节一样为最受重视的节日,外出者皆赶回家团聚。要吃“切糖”、干糕,以示一年五谷丰登、生活甜蜜;吃年糕,以示好日子一年比一年高;蒸发糕,希冀来年更加发家致富;早餐吃团圆餜,以示全家团圆幸福。要在门、柱、灶、米柜、谷仓、猪舍等处贴对联、斗方或红纸条。一般于上午进行“谢年”,“谢年”用猪头、公鸡等,在猪头、鸡上插筷子,并放菜刀,燃烛、敬香、烧方纸、放炮,先在轩间由男子祭祀天地,后祭祀灶神、猪栏土地等。参加“谢年”者皆衣冠一新,虔诚揖拜。“谢年”后,全家吃夜饭,称为“食更岁”。接着是守岁,守岁前,把借物归还原主,放屋外之物收拾回房,房间洒扫干净,长辈给儿孙“压岁包”,烧年饭、炒“八宝菜”,火缸炭火通宵不断,小孩玩鞭炮。“食更岁“后,择吉时放火炮,然后关门,称为“封年”。解放前,穷人负债无力偿还,债主于除夕上门强索,负债者避不见,债主讥之为“做皇帝”。
  畲族称除夕为“卅芒”。是夜,屋内燃松明灯(现多用电灯)通宵,全家团坐守岁。凌晨鸡鸣第一声,即由家长率儿孙打开大门,向东走二十多步,燃烛、敬香、跪拜祈祷、烧方纸、放鞭炮。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