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48
颗粒名称: (二)丧葬
分类号: K891
页数: 3
页码: 414-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风俗中的礼仪,介绍了丧葬的情况,包含了送终,报丧,穿寿衣,入殓,出殡和唱丧歌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民间风俗 丧葬

内容

武义自古至今均行棺木土葬。解放前,丧葬礼仪十分繁琐,对送终、穿寿衣、报丧、买水、入殓、守灵、哭灵、盖大被、盖棺、出殡、入穴、抢红、开丧、送火种、做七、祭社、守孝等丧仪程序,都有严格规定。解放后的丧仪大为简化,一般为:
  送终 病人垂危时,儿孙辈守在床前,病人一死,全家举哀,一方面给死者沐浴、含袭、更新衣、正冠履,移入灵床,并以碗作香炉,敬香,燃长明灯;另一方面到村口,将死者用过的草席、垫草烧掉,并燃送雨伞、盘钱(方纸)等,称为“送幽灵上路”。
  报丧 母死后,儿子披麻戴孝,用红纸包一包茶叶米,先到娘舅家报丧。见娘舅,撒茶叶米,跪下说:“娘百年了,儿子不孝”。娘舅家烧点心给外甥吃,俗称“报生不空手,报死不空肚”。接着舅母啼哭着送外甥出村口,俗称“不哭送要晦气”。到其他亲戚家报丧亦类此。
  穿寿衣 给死者穿寿衣要单数,或上七件下五件,或上十一件下七件。穿寿衣时,有的先把寿衣披在“孝子”身上,称为“暖衣”,然后用秤钩钩一件,众人喊一声“千斤万两”,再给死者穿上;有的在帽子、鞋子、袖口上各缝一颗珠子,给死者在阴间照明;有的给死者手上握锡箔做的“金元宝”、“银元宝”,称为“金银买儿孙”;有的在死者身前放一张黄纸做的“金牌”,写上死者姓名、出生年月日。女的则要挂耳环,戴头饰。
  入殓 入殓前,棺内放入白布包的稻草枕头和踏脚,并用砖头垫实。有的在枕上放锡箔剪的月亮、星星和红纸剪的太阳,棺底垫木炭、草纸。入殓时,由亲人把死者连同灵床抬放棺材背上,谓之“上泰山”。然后由亲人捧头抬脚把死者放入棺内,把头、脚放正.用石灰包凑实,称为“天空地实”。接着盖“寿被”.有的先用儿子送的蓝布将死者从头到脚盖严,再盖亲友送的“彩被”,最后盖一床用红纸画成的“抢花被”。入殓后进行祭奠。
  出殡 一般停灵三日出殡。出殡时,有的由身穿孝服的亲属跪在大门两旁,每边五人或七人,头顶一条白布,称为“搭桥”,也叫“金银桥”,意为让死者灵魂过桥上天,棺材抬过后才站起。出殡队伍,先由持锣者鸣锣开道;其次为身穿孝服的儿子,手捧香碗,从出.门到坟头不能回头看;接着是一人捧遗像,一人“放路钱”,一人放火炮.以及亲友送的花圈奠轴;接着为灵柩,女婿在左右“扶材”;最后为女眷跟随着哭送。有的地方在出殡时要杀公鸡淋血于各家门脚。到达坟地后,脱去孝服,摘下白花,系上红头绳.提红灯回家,同吃“长寿饭”。国家干部、职工的殡葬,一般都出讣告,由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致悼词,宣读死者生平事迹,亲友送花圈、奠轴,缠黑纱,戴白花,列队送灵柩到坟地。但当前重厚葬、讲排场之风抬头。
  幼儿夭折,称为“背簸箕”,在解放前均用稻草或草席裹尸,放入簸箕,背到山上掩埋,将簸箕覆盖在坟上。少年夭折,称为“蛮头鬼”,多薄棺薄葬。
  唱丧歌 畲族人死后,邻里皆给丧家送米、猪肉、黄豆、香烛、方纸等。丧事后要给“四天王”(抬棺材者)磕头致谢。而最具特色的是以歌代哭,唱丧歌祭祀亡灵。唱歌者多为死者女眷。丧歌总名为“老人歌”,分《大离别》、《小离别》、《爷娘情》、《二十四孝》等四十多首,五千余行,内容为歌颂死者对下一代的生养、教育之恩德,哀诉对死者的怀念之情。现仍行此俗,但多请女歌手来唱丧。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