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46
颗粒名称: 二、礼仪
分类号: K891
页数: 6
页码: 412-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风俗中礼仪的相关介绍,包含了婚嫁,丧葬和喜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民间风俗 礼仪

内容

(一)婚嫁
  旧时婚嫁,多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有童养媳、典妻、转房婚、抢婚、换亲、招亲、卖婚、卖妻等婚俗。典妻,即租妻。被典者家境贫困、无以为生,典家为生儿接代。双方讲妥典妻金额、年限等条件后订立契约。所典之妻于夜间迎娶,迎娶后宴请族长、房长等,以取得同意,使所生之子得以入谱,称“吊红筋”。宣平的典妻婚俗颇盛,至民国17年,县政府还下令禁止典妻陋俗。建国后,贯彻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嫁礼仪则多沿用旧俗。一般为:
  相亲 男女经人介绍,由介绍人带男青年去女青年家相亲,称为“看姑娘”,宣平称“望囡囡”。若相中,即邀请女青年到男家玩,称为“望侬家”,看看男家生活条件和家庭成员。“望侬家”时,男家要送“见面红包”。现在不少青年自由恋爱后,仍找一亲友作介绍人例行相亲习俗。
  合婚 《[民国]宣平县志》载:“议亲之始,以男女所属之干支,如鼠、牛、虎、蛇之属命日者合婚,吉则成,凶则否。亦有竟以男女年月日时互易筮卜者”,称为“合八字”或“讨八字头”。民间有一套不宜婚配的俗话,如“宁可男大七,莫可女大一”,“三、六、九命相冲”,“龙虎相斗”,“鸡狗不合”,“两龙不同潭”,“一家三只虎,不苦也要苦,”“一家三只兔,不富也会富”,“同年妹,受她害,同年姐,通通喜”等。解放后,合八字旧俗已逐渐淡化。
  定亲 男女双方同意婚事,男家就择定吉日定亲,把聘金和馒头、面条、猪肉、蛋、香烟、糖果、衣料等送到女家,并请亲友吃定亲酒宴。女家回送男家帽、鞋、袋等物。
  送“口份” 为男家送给女家长辈的礼物,分双口份和单口份。双口份为鹅一只,加猪肉共八斤,馒头八个。单口份为鸡一只,加猪肉共四斤,馒头四个。有“娶亲不用问,三十六个口份”之说。收到口份的长辈要回送礼物或红包。
  找嫁妆 娶亲前三日,男家根据女家请客的需要,把猪肉、鸡、鹅、鸭等送往女家,并带回嫁妆。嫁妆多者用竹杠抬,少者用竹箩挑。扛嫁妆者喜入闹区,让路人围观助兴。
  迎亲 择吉日迎亲。迎亲队到女家门口,女家已将大门紧闭,迎亲队放火炮,女家放鞭炮,然后迎亲队从门缝塞进红包,称为“开门包”,此外还要送起床包、梳头包、厨师包、小孩包等等。旧俗新娘不肯走路去成亲,怕日后夫妻不和,被说成“上门货”,故需发花轿去抬。解放后,废除花轿,80年代多用自行车、拖拉机或小汽车迎亲。由“利市爷爷”抱新娘上车,到男家由“利市嬷嬷”扶入洞房。“利市爷爷”和“利市嬷嬷”由本族长辈子女多、夫妻双全者充任。陪新娘去男家者,除大舅外,还有二至四位未婚姑娘,叫“跟帐姑娘”。娶亲过门,行拜天地礼或鞠躬礼。
  吃和气面 入洞房后,要吃“和气面”,以示夫妻团圆,宣平一带称“夫主圆”。有的地方是新郎新娘交碗吃面条,有的地方是用红头绳系鸡腿,新郎先吃一腿,新娘则和面条烧煮后吃。桃溪一带则先喝糖茶,后吃蛋茶,再吃“夫主圆”,还要喝交杯酒,称“和气酒”。俗话说:“酒席可不摆,新妇席不能少”。
  吵新娘 就是闹洞房。“吵新娘”者,想方设法把新房的棉被、枕头、新娘的头饰等物“偷拿”去,“偷拿”之物由大舅赎回。
  送大舅 宴请新娘、宾客之后,晚上设专席宴请大舅,第二天备实地糕、粽子、馒头等物,插香柏、万年青,馈送大舅回家。
  唱山歌 为畲族婚仪的重要环节。迎亲时,男女双方请歌手对唱山唱,称男歌手为“赤郎仔”,称女歌手为“拉歌娘”。当男方送礼物到女家,向女家借炊具炒菜时要唱“借锅歌”。唱一句,借一物,如“一对黄龙载水吃”,即借一双水桶。“一对鲤鱼翻白”,即借两把菜刀。最热闹者为夜晚“盘歌”。在堂屋里摆两张方桌,点燃红烛,泡上清茶,宾客挤拥一堂,静听两对男女歌手一唱一和。唱一阵后同吃“会歌饭”,饭后再唱,一直唱到第二天早饭之后。建国以来,车门、郑草弄、内坞底、大路山、钟篷、黄干山等畲族聚居的村庄仍行结婚唱山歌之俗,但在淡化之中。
  建国后,曾兴行婚事简办,废止繁琐的婚仪。至80年代,虽有不少人喜欢婚事简办,或旅游结婚,或集体举行婚礼,但繁琐的婚仪又流行起来,大摆筵席、大送礼物,讲排场、摆阔气之风刹而不止。
  (二)丧葬
  武义自古至今均行棺木土葬。解放前,丧葬礼仪十分繁琐,对送终、穿寿衣、报丧、买水、入殓、守灵、哭灵、盖大被、盖棺、出殡、入穴、抢红、开丧、送火种、做七、祭社、守孝等丧仪程序,都有严格规定。解放后的丧仪大为简化,一般为:
  送终 病人垂危时,儿孙辈守在床前,病人一死,全家举哀,一方面给死者沐浴、含袭、更新衣、正冠履,移入灵床,并以碗作香炉,敬香,燃长明灯;另一方面到村口,将死者用过的草席、垫草烧掉,并燃送雨伞、盘钱(方纸)等,称为“送幽灵上路”。
  报丧 母死后,儿子披麻戴孝,用红纸包一包茶叶米,先到娘舅家报丧。见娘舅,撒茶叶米,跪下说:“娘百年了,儿子不孝”。娘舅家烧点心给外甥吃,俗称“报生不空手,报死不空肚”。接着舅母啼哭着送外甥出村口,俗称“不哭送要晦气”。到其他亲戚家报丧亦类此。
  穿寿衣 给死者穿寿衣要单数,或上七件下五件,或上十一件下七件。穿寿衣时,有的先把寿衣披在“孝子”身上,称为“暖衣”,然后用秤钩钩一件,众人喊一声“千斤万两”,再给死者穿上;有的在帽子、鞋子、袖口上各缝一颗珠子,给死者在阴间照明;有的给死者手上握锡箔做的“金元宝”、“银元宝”,称为“金银买儿孙”;有的在死者身前放一张黄纸做的“金牌”,写上死者姓名、出生年月日。女的则要挂耳环,戴头饰。
  入殓 入殓前,棺内放入白布包的稻草枕头和踏脚,并用砖头垫实。有的在枕上放锡箔剪的月亮、星星和红纸剪的太阳,棺底垫木炭、草纸。入殓时,由亲人把死者连同灵床抬放棺材背上,谓之“上泰山”。然后由亲人捧头抬脚把死者放入棺内,把头、脚放正.用石灰包凑实,称为“天空地实”。接着盖“寿被”.有的先用儿子送的蓝布将死者从头到脚盖严,再盖亲友送的“彩被”,最后盖一床用红纸画成的“抢花被”。入殓后进行祭奠。
  出殡 一般停灵三日出殡。出殡时,有的由身穿孝服的亲属跪在大门两旁,每边五人或七人,头顶一条白布,称为“搭桥”,也叫“金银桥”,意为让死者灵魂过桥上天,棺材抬过后才站起。出殡队伍,先由持锣者鸣锣开道;其次为身穿孝服的儿子,手捧香碗,从出.门到坟头不能回头看;接着是一人捧遗像,一人“放路钱”,一人放火炮.以及亲友送的花圈奠轴;接着为灵柩,女婿在左右“扶材”;最后为女眷跟随着哭送。有的地方在出殡时要杀公鸡淋血于各家门脚。到达坟地后,脱去孝服,摘下白花,系上红头绳.提红灯回家,同吃“长寿饭”。国家干部、职工的殡葬,一般都出讣告,由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致悼词,宣读死者生平事迹,亲友送花圈、奠轴,缠黑纱,戴白花,列队送灵柩到坟地。但当前重厚葬、讲排场之风抬头。
  幼儿夭折,称为“背簸箕”,在解放前均用稻草或草席裹尸,放入簸箕,背到山上掩埋,将簸箕覆盖在坟上。少年夭折,称为“蛮头鬼”,多薄棺薄葬。
  唱丧歌 畲族人死后,邻里皆给丧家送米、猪肉、黄豆、香烛、方纸等。丧事后要给“四天王”(抬棺材者)磕头致谢。而最具特色的是以歌代哭,唱丧歌祭祀亡灵。唱歌者多为死者女眷。丧歌总名为“老人歌”,分《大离别》、《小离别》、《爷娘情》、《二十四孝》等四十多首,五千余行,内容为歌颂死者对下一代的生养、教育之恩德,哀诉对死者的怀念之情。现仍行此俗,但多请女歌手来唱丧。
  (三)喜庆
  贺生产婴前几天,娘家送去鸡蛋、红糖、生姜、婴儿衣服等,称为“催生”。婴儿出生后,其父提一茶壶到岳家报喜。生男者,壶嘴朝前,壶嘴根挂两个用红头绳系连的桂圆,壶嘴插香柏、万年青,壶内装满酒。生女者,壶嘴朝后,无装饰,但装满酒。岳家收下酒,回送一壶糯米或粳米,上放一双彩蛋,称为“报生”。有的无“催生”,在“报生”后再送鸡蛋等礼物。婴儿出生第三日要贺“三朝”,贺喜者送鸡蛋、红糖、生姜,或婴儿衣服,岳家则送一只公鸡,中午杀之宴客。婴儿出生满月,要请理发匠理发,称为“满月剃头”。婴儿百日,要照相留念,称为“照百日相”。婴儿周岁要设宴庆贺,岳家送衣帽、鞋袜、玩具、鸡蛋、面条、粽子等,粽子馅用红枣、花生米。给亲友的回礼也用粽子,称为“贺周岁”。
  祝寿 民间对做寿甚为重视,六十至百岁做寿,更为郑重,有“三十做寿本钱硬,五十做寿保本身,六十做寿子孙多,七十做寿老来福,八十做寿赛神仙,九十、一百圆满寿”之说。二十岁不做寿,只称过生日。四十岁也不做寿,称“贺三不贺四”,因“四”“死”谐音,做寿不吉利。祝寿有暖寿、拜寿、吃寿面、摆寿筵、唱寿戏、放电影等庆贺形式。宣平一带,在寿日早上要放火炮。
  庆贺造屋 造屋时,邻里亲友多来帮助,起工、开墙脚、上大门梁、竖柱、上梁、进新屋等都有礼仪,而以上梁和进新屋最为隆重。上梁时,栋梁上挂红纸或红布,挂砖刀、墨斗、角尺、木榔槌等,有的还挂一只公鸡,称为“长生鸡”,栋梁悬贴“紫微拱照”横披,栋柱上贴对联。上栋梁要择吉时、放火炮、敲锣鼓,抽去柱脚下的箬叶,梁上挂几片瓦;四根椽木,表示檐头出水,并将白公鸡之血淋在柱脚上,还由木匠在梁上丢粽子。宣平一带还丢麻糍片,让人去抢,称为“抢中”。上梁后设酒宴,称为“吃竖屋酒”。进新屋时,亲友送对联、画轴、米糕、面条、肉、蛋等礼物祝贺,屋主人则设宴招待,庆贺乔迁之喜。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