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44
颗粒名称: (二)饮食
分类号: R155.1
页数: 3
页码: 409-4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风俗中的习俗,介绍了饮食的情况,包含了炖饭,芋羹,蓬餜,醃菜,菜卤豆,番薯干,白药酒,干糕,实地糕,八宝菜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武义县 民间风俗 饮食

内容

居民食粮,县城和产粮地区以大米为主,面粉等次之;山区多吃苞萝、番薯等杂粮。苞萝磨粉煮食,或作饼团,有“苞萝糊糊糊,日头孵孵”之谣,描述农家冬日生活简朴。番薯则刨丝晒干,和米煮饭。70年代后皆以大米为主。平时一日三餐,二干一稀,早上为稀,中、晚餐为干。农忙时改食四餐,即中、晚餐之间加吃“点心”。但对雇请的工匠则一年四季皆四餐。居民多好喝黄酒,喜饮绿茶。有特色的饮食为:
  炖饭 将米下锅烧煮至熟而未透时,用捞篱把米饭捞出,放入陶钵或铁铜罐里,盖严,埋入火缸炖煨,待热气腾绕之后揭盖取食。炖饭香气沁人,松软可口。
  芋羹 将做炖饭的米饭捞出后.在剩下的米汤中,加入毛芋、番薯、萝卜丝、青菜、盐等烧煮而成。吃时随加辣椒酱,咸甜辛香,可谓五味俱全。“一丘萝卜一丘芋,年前不用开谷柜”,既省粮又可口。
  蓬餜 春分至清明时节,采摘蓬草嫩枝叶,用沸水加碱渍泡,捞出涤清、挤水、剁碎,加少许盐,揉和米粉(糯米七成,籼米三成),做餜皮,以肉、醃菜、笋等作馅者为咸餜,以糖、芝麻、赤豆等作馅者为甜餜。县城一带的蓬餜多呈圆形,柳城一带的则呈椭圆形,陶村一带的有叶形、鱼形等,叫“花餜”。蓬餜清香不粘口,多用作祭祀和馈送亲友。
  除采摘蓬草做蓬餜外,人们还喜采摘马兰头、栀子花、苦叶菜等做菜吃,不仅风味特异,而且清凉解毒。
  醃菜 俗称“荠菜”,以“堵菜”为最佳。春间,把“九头芥”割下,晾挂瘪软至半干,再洗净晾至收水,切碎,加盐揉搓透熟,装入坛内,堵实,把坛口封严,存放约一月后即可取食。“堵菜”色微黄,味鲜,香气扑鼻。此外,尚有用萝卜菜、白菜、三月青等醃制的醃菜,其鲜味香味皆不及坛醃的九头芥“堵菜”。宣平一带制作的“咸菜”也颇有名。
  菜卤豆 把黄豆放入菜卤中烧煮,加入桂皮、茴香、生姜等香料,煮熟后晾晒半干即成。慢嚼细咀菜卤豆,其味无穷。与菜卤豆齐名的还有菜卤芋、芋头干、菜卤豆腐、菜卤蛋、菜卤笋等。
  番薯干 将鲜番薯切成条,水煮半熟,捞出晒半干,再入蒸笼蒸煮,晒干即成。番薯干当点心,具有天然的蜜饯风味。
  白药酒 把糯米蒸熟,摊凉,加少量凉开水拌以白药粉,放入缸钵内,铺平,上撒白药粉,用筷子戳几个洞,等洞孔内沁出甜酒,即可取食。白药酒,甜味酒味香味俱备,或作点心,或和鸡蛋炖吃作补品,或掺进白酒,使之经久不坏,长期饮服。
  干糕 俗称“糕干”,外县人称“武义糕干”。多在年关制作。用籼米粉掺十分之一糯米粉,把糖融化,倒入米粉内,加水拌匀,倒入蒸具,铺三四毫米厚,划小方格,蒸熟,烘干即成。干糕分红糖干糕、白糖干糕。考究者,在制作时还加入芝麻或芝麻粉,其味香甜而松脆。
  实地糕 为节日喜庆时最常见之糕。实地糕用籼米粉掺和糯米粉,把糖融化倒入粉内加水,有的加切碎的肥肉,放入蒸笼蒸熟即成。经过发酵做成者为发糕,其味比实地糕更佳。
  八宝菜 过年时,家家户户要炒“八宝菜”。八宝菜用醃萝卜、胡萝卜、生姜、醃菜梗、千张、豆腐干等切丝用素油炒成。在满桌荤腥下,吃几箸八宝菜,会感到特别爽口。
  “切糖”和“结花”简称“糖”和“花”,多在年关时制作,春节时用以饷客。切糖,将糯米水浸数天,捞出沥去水,蒸熟,冻数天,晒干后放热锅中爆发,然后加煎熬过的白糖、饴糖,和匀,压实,切片。也有用芝麻、花生、黄豆等做成的切糖。结花,将糯米粉、籼米粉和芋(或豆腐渣)、糖揉和,蒸熟,压成薄片,分割成小方块,做成花、鸟等形状,晒干,再放入油锅中爆发。切糖和结花皆香甜松脆可口。
  春饼 元宵等节日流行吃春饼。把面粉掺水揉和稀烂,有韧性不会流滴,在炭火炉上放上平底锅,手提稀烂面团往锅上轻轻一按,薄如纸的一层面就粘在锅上,起出即成,春饼大似大碗口,放上菜肴,裹卷着吃,为饷客佳品。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