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集成与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530
颗粒名称: 第十章 集成与史志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9
页码: 379-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集成与史志情况,分别记述了民间文学艺术、史志编纂工作等。
关键词: 武义县 集成 史志

内容

第一节 民间文学艺术
  武义县的民间文艺,蕴藏量十分丰富。1979年,国庆30周年征文活动中,收集民间文学作品100余件。由县文化馆整理、筛选58篇民间故事,编辑出版《武义县民间故事》一、二集;1982年10月,县文化馆又编辑出版了《武义县民间谚语》一集,入选民谚(谣)1414条(首),其中汉民族生活谚语911条,畲族谚语66条,农谚语411条,民谣26首。1984年5月,《武义民间风俗》编辑出版。1987年2月,编辑付印《畲族民间传说》一集。
  1985年始,开展“五大集成”和“三大集成”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等工作。
  一、“五大集成”组织机构
  “五大集成”包括《武义县戏曲志》、《武义县曲艺音乐集成》、《武义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武义县戏曲音乐集成》和《武义县民间舞蹈集成》。
  1985年11月25日,由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杰主持,袁湘尧、胡帆、胡奇之、施维、童叔韶等参加的“五大集成”工作会议。会上,文化局局长潘金谊讲了话,徐杰传达了浙江省“五大集成”工作会议精神。接着成立了“武义县编辑五大集成”领导小组和各集成编委会。
  领导小组由徐杰、童叔韶、袁湘尧、顾弘唐、施维、胡奇之、王群、胡帆、吴钟文9人组成,徐杰任组长,童叔韶、袁湘尧、顾弘唐任副组长,下设五个编委会:
  《武义戏曲志》编委会由袁湘尧、顾弘唐、胡奇之、王法有、何苏生、章智鹤组成。袁湘尧任主编,顾弘唐、胡奇之为副主编。后增加章智鹤为副主编。
  《武义县曲艺音乐集成》编委会由胡帆、吴钟文、贺巧玲、祝梁英组成。胡帆任主编,吴钟文任副主编,后因主编担任文化馆多种经营活动,工作繁重,改任副主编吴钟文任主编。
  《武义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委会由薛天申、施维、陈祝武、薛啸海组成。薛天申任主编,施维任副主编。因薛天申受聘省卷编委会工作,后改施维任主编。
  《武义县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由王群、朱连法、徐玉玲组成。王群任主编,朱连法任副主编。
  《武义县戏曲音乐集成》编委会由胡奇之任主编,施维任副主编。
  二、“五大集成”的编纂
  《武义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资料本于1986年5月上送金华市文化局。其内容有:概述、武义县民族民间器乐活动分布及说明,曲目有吹打乐《花头台》、《倒春雷》、《将军令》、《路调》,清锣鼓《大鼓头台》、《鼓头台》,图片及说明,未上送曲目(29首)一览表,《十样景》的鼓架形制图及说明,后记。
  《武义县曲艺音乐集成》资料本于1986年6月上送金华市文化局。其内容包括:前言、概述、曲艺音乐流传情况、曲艺人之等级和地位;武义曲艺的历史沿革,包括清末民初养济院、鼓词行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曲艺小组、民间曲艺协会、曲艺工作者协会等;道情音乐释文、道情音乐曲谱,包括:闹台、开篇、滩头、唱法、调色等;段词音乐释文、鼓词音乐曲谱,包括:鼓词开篇、摊头、对话唱段、哭诉唱段等;铜钱花鼓音乐曲谱,陈李昌小传,曲艺人之规矩,曲艺人行话一组,渔鼓的制作和金竹的用途,金竹选材及渔鼓示意图,照片,图表(武义县曲种音乐和方言声调分布图,道情传统曲目一览表,鼓词传统曲目一览表),道情曲目选录(反映清代本县一大奇案的《樊岭奇冤》,包括内容介绍和说唱本),后记等。
  《武义县戏曲音乐集成》资料本于1986年9月上送金华市文化局。其内容着重记述宣平昆曲,包括:一、音乐结构形式与特色;二、“三指板”、“工尺谱”、“一板三眼”和既标工尺,且有板眼,切分音等符号的完整曲本;三、“堂众曲”与光奏不唱;四、乐队与乐队分工;五、唱段曲牌谱例。
  《武义县戏曲志》资料本于1987年12月上送金华市文化局。其资料,分别选入文化志第二章群众文化中第二节“戏剧”一目和第三章“戏剧事业”之中。
  《武义县民间舞蹈集成》资料本于1987年上送金华市文化局。其内容包括《曲桥》和《做丧》二个民舞资料以及民舞《鲤鱼跳龙门》乐谱和场记。
  三、“三大集成”
  “三大集成”是指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在内的三个民间文学集成,简称为“三大集成”。
  1985年6月,武义县文化馆集中7个辅导中心人员,由袁湘尧带队组成民间文学采风队去陶宅乡搞点。历时7天,走访17个村落,搜集民间故事90个,民谣17首,谚语61条。
  1985年8月,武义县文化局发文号召各乡镇文化站开展民间文学普查搜集工作。桃溪区和新宅区在普查搜集的基础上,分别编印出《威震山河》、《处北星火》二本民间文学集。
  1986年12月2日,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武义县文化局、武义县文联武文化字(1986)第67号文件指定,三大集成搜集、汇编工作由县文化志办公室兼任。1986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浙江省第一次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在余杭县召开,武义县派文化志办公室主任袁湘尧前往参加。
  1987年1月2日至5日,武义县文化局召开全县文化站干部为主体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由袁湘尧传达余杭会议精神,并特邀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三大集成”办公室副主任朱秋枫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莫高前来讲课。
  1987年7月3日至4日,金华市文化局在东阳县召开民间文学集成第一次工作会议,武义县由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徐杰、文联程源源参加。同年7月7日,武义县召开有文化系统直属单位负责人和全县文化站干部参加的文化工作会议,徐杰和程源源传达东阳会议精神,并特邀浙江省“三大集成”办公室干部周耀明讲课。7月20日,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批文成立武义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潘金谊任组长,胡彬、徐杰任副组长,吴钟文、邹志伟、童叔韶、程源源为组员。8月24日,成立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办公室,徐杰兼任主任,吴钟文、程源源为副主任,童叔韶、朱连法、章智鹤、吴宗尧为办公室兼职干部。
  1988年3月15日,成立武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委会由潘金谊、胡彬、徐杰、童叔韶、朱连法、陈挺生、吴钟文、钟法品、程源源九人组成。潘金谊任主编,胡彬、徐杰任副主编。10月19日,增加童叔韶、吴钟文、程源源为副主编。至1988年12月,全县共收集民间故事2100个,民间歌谣1473首,民间谚语20008条,合计23581件。经筛选编辑打印本三卷,上送省、市。其中《武义民间故事》1卷36万字,内收故事370个;《武义民间歌谣》1卷15万字,内收歌谣219首;《武义民间谚语》1卷,15万字,内收谚语2609条。三卷集成后由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正式出版。
  (一)民间故事
  七儿神尖
  明山乡茶坑有座大山峰,叫香炉尖。香炉尖上又有一高峰,叫“七儿神尖”。相传古时,山脚下住一猎户,七个儿子都是神枪手。香炉尖上有条大毒蛇,出没无常,伤害人畜无数。上天雷神几次轰击,都敲它不死。一年,七兄弟决心收拾它,他们到香炉尖上向毒蛇一齐放枪,一声地动山摇,蛇头滚落下山,七兄弟也从最高峰飞升上天为神。人们就称香炉尖高峰为“七儿神尖”。
  大家山、新妇山
  大家(武义称婆婆为“大家”)山,新妇(即媳妇)山,在武义城西要巨乡。相传,晋代永康县令张彦卿,好山水而隐居白阳山。有女,已出嫁,在夫家婆媳俩极和睦,相敬如宾。不久,婆媳相继死去,其神灵各为一山之主。婆婆主大家山,媳妇主新妇山,每当大家山起云,新妇山就下雨,一呼一应,年年如此。
  石井里
  “天空重霄九,地好大莱口,山青水又秀,石井称魁首”。陶宅乡大莱口至石井里,风景秀丽,历来备受人们夸赞。相传,石井里村早年叫桃花庄,周围地势平坦。一天,村民石锦至井边汲水,见一背鱼篓的老翁,听说篓内有鳗,忙伸手从篓中抓。不想一声巨响,一条赤龙钻进水井。原来这是大禹治水抓来的恶龙,准备送往南海善化的。老翁正是大禹,他见恶龙被放走,井口涌出浊浪,即将淹没桃花庄,忙抓起一把苞米,撒向村边。刹时,出现座座山岭,乡亲争往避水。水退后,石锦悔恨自己一时冒失,决心挑石填井。恶龙掀去井中之石,继续为非作歹。后石锦在南山得一老丈指点,挑来两块巨石,一块盖在井口,另一块滑出扁担掉在地上。至今,盖在山腰井口的巨石,屹然未动,掉在地上的,仍搁在溪边,两者大小形状相仿。为纪念石锦挑石盖井,当地人将桃花庄改名石井里。
  赔虎丘
  云华乡台山风景佳胜,宋乾德年间(963-968),禅师清辨来此修炼,下田、上山均骑虎,人称“伏虎禅师”。伏虎禅师募建台山寺和净妙寺。寺成,老虎被人误作山中猛虎杀死。乡人得知为禅师坐骑之虎后,以十亩良田作为补偿,名为“赔虎丘”。
  龙潭井
  陶村天丁头背有一井,口大似谷箩,滚圆光滑,井水碧幽,深不见底。相传,为明代宣慈起义军首领陶德义所发现。一天,陶德义练完兵急着回营,走捷径过一乱石溪坑,突然踩塌一石,脚陷水洞,双手落地。陶德义抽回脚,拔剑挑去几块石头,竟是一口活水井。陶德义回营大喊:“寻着龙潭啦,我们有水啰!”原来,宣慈起义军扎营天丁头背,饮水困难。起义军把龙潭井水引到各个营寨,战士吃了个个身强力壮,打仗勇猛异常,官军见之怕三分。因此人们流传:“龙潭井水是龙的精气凝成,起义军喝了龙潭井水,所以所向披靡!”
  阮孚舍宅建刹
  东晋镇南将军阮孚隐居于明招山,相传,他晚年眼目失明,多方求医无效。忽一日,有一怪异和尚前来说:“贫僧能治君病”。说着就挖出自己一目,嵌入阮孚眼中,阮孚眼明如故,而和尚仅留一目,人称“独眼龙”。阮孚以厚礼相酬,“独眼龙”辞谢,说:“能在贵处求得一袈裟之地,权为栖身之所,贫僧之愿偿矣!”阮孚许诺。“独眼龙”脱下袈裟一撒,竟将整个明招山都盖住了。于是阮孚舍宅建刹,名为惠安寺。清乾隆时敕改智觉寺,俗称明招寺。
  叶法善游月宫 相传,唐开元元年中秋,叶法善施道术,与玄宗游月宫,观看歌舞,聆听天乐。玄宗问:“此为何曲?”嫦娥答:“《紫云》”。玄宗素来谙熟音律,将曲谱一一记在心里,回京城宫廷后,默写出来成《霓裳羽衣曲》。他们从月宫回京城,路过潞州,俯瞰潞州城郭,月色如昼,悄然无声。叶法善乘兴请玄宗用玉笛奏一曲,玄宗说:“玉笛在寝宫。”叶法善即着天神往取,须臾取至,玄宗吹奏此曲,并投下金钱。回转京城十天后,潞州派人来报说:“八月中秋,听到天乐临城!”并将拾到的金钱呈上。
  叶法善之铜钟
  宣平冲真观,有一铜钟。相传,为唐代道士叶法善所铸。钟铸成后,叶法善对道徒嘱咐说:“我离去他往,三日之后,你们方可鸣钟。”道徒称奇跃跃欲试。叶法善离去只一日就偷击铜钟,一击,钟鸣不已,其声震地,居民惊骇万状。叶法善闻声赶回,连忙抽剑划钟,钟声稍细,继又脱下草鞋敲打铜钟,钟鸣才渐渐平息下去。由此,铜钟上留下剑痕、草鞋痕。外地乡民想得铜钟之铜,垂涎已久。一日,三四十人持巨斧,乘夜来盗。刚刚敲碎铜钟鼻子,铜钟就长鸣起来,声闻三十里之外。村民纷纷赶来,终于使铜钟得救,并一直保存至今。
  花园翁
  县城翻身巷,原名花园殿巷,因有花园殿而得名。相传,古时此巷有一年长者,居此种花,人称“花园翁”。其家接近城北,城北有一批人干坏事,败坏民风。花园翁甚为痛惜,以大义教化他们,不听;又多次婉言劝说,仍然不改。花园翁忧心忡忡。有一天夜里,他梦见神灵对他说:“城北这一地方,恶德腥闻,天帝命令你把这粒药投入井中,让这批人汲饮后都死掉!”花园翁醒来,药丸竟在手中。第二天,花园翁对城北人说:“你们不听好言劝告,天帝干涉,老天谴罚你们来了,怎么办?”并把神灵的话讲了一遍,把药丸给他们看。城北之民以为讹诈,说:“这老儿疯了,拿大话吓人!”花园翁无奈,就自己试着吞服药丸,立即暴死于地。城北之民这才明白过来,大哭说:“我们早听从公公的话,就不会发生今日之事,悔莫及了!”于是城北之民建立棚舍,塑花园翁像,常年奉祀,感戴他教化、转变民风流俗之德。百年后,棚舍改建为庙宇,名为“花园殿”。
  沉香殿
  金村三石潭边有一座“沉香殿”,神座上沉香的右手衣袖特别长,竟遮住那只倒挂着的手。原来,沉香的右手是断的,长衣袖是为了遮住断手的缺陷。
  有一年夏天,凡间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水比油还贵。老百姓纷纷背龙旗,备三牲,四处求龙降雨。今日三石潭,明日八仙潭,连东海老龙庙都求到,总勿见效。哪晓得天底下的两龙全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宫,锁进铁笼,谁也勿准布云施雨,连打个啊嚏都得事先禀报,免得把口涕水溅到凡间,变成毛雨丝,天庭的雨仓全贴上了封条,派了天兵天将日夜把守,还在雨仓里三层外三层摆上老鼠药,防止老鼠钻到雨仓里打水洞。泄漏天库。玉皇大帝却和一班神仙在天庭上饮酒作乐。
  这事激怒了玉皇大帝的玄外孙小沉香。小沉香对外公霸道行为一直望勿顺眼,加上父亲落在凡间,自己生在凡间,从小吃凡间的饭,喝白滚汤,穿粗布衫,晓得凡间百姓的艰难。眼见天下大旱,百草枯干,田里稻苗白飘飘,地里瓜菜豆苗似火烧,急得象几十只老鼠落进他肚里,百爪抓心。他决心找个机会偷偷打开雨仓拯救天下百姓度过灾荒。这日夜里,月亮脱进了牢洞,两对面望勿见人,天墨漆黑,守卫雨仓的天兵天将困得要命,一个个当起了打铁老司,“呼噜呼噜”鼻孔牵风箱。小沉香一箭步冲上前去,轻脚轻手揭起封条。
  再讲这天庭上的雨仓,就跟凡间的谷仓一式一样,仓门上也用一块块仓板关闸。小沉香憋足力气抓住把手推开第一块仓板,再托起第二块。这里仓门一动,那久蓄的雨水“哗”一声喷出来,洒向人间。不想这“哗哗”的雨声惊醒了守卫雨仓的天兵天将,睁眼一看,原来是吃了大虫胆的小沉香。这还了得!一个神将不声不响地赶到小沉香的背后,举起铜锤向仓板死命砸去,那时小沉香正往上托起第三块仓板,冷不防背后铜锤一砸,仓板往下一夹,把小沉香右手腕给夹断了。
  小沉香偷开雨仓,罪犯天条,把玉皇大帝眼睛鼻头气成一窟窿。喝令把小沉香关进天牢受苦,还不准任何大仙给他治疗。日子一久,假肉一长,小沉香的右手腕再也没能治好。
  凡间呢,全靠小沉香偷开了雨仓,足足落了两日两夜的大雨,断水滴的河床漾满清水,乐得一班光屁股的小孩子跳进河里打水仗。
  为了感谢小沉香,人们在三石潭边塑起神像纪念他。可他那只断手挂零挂落总勿象样,哇!怎么办?一个聪明的塑佛师傅想了个好办法,特意将小沉香的右手衣袖塑得特别长,遮住了那只断手,小沉香又显得威风凛凛啦。
  伏虎岩
  云华乡东面,相距五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名曰台山寺。台山寺门前有块岩石,人们称“伏虎岩”。
  相传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个和尚名叫陈祖庭,是杭州净寺派往处州管理寺庙的。有一天夜里,陈祖庭和尚做了个梦,梦见观音娘娘对他说:离杭城三百里处有座台山,是一块宝地,叫他去创建一座寺庙。并把庙的形状和大小尺寸都告诉了他。还说有一只老虎在台山脚等候,作为他创建台山寺的脚力。而且要他马上动工。否则要被胡公老爷建去的。
  第二天一早,陈祖庭和尚抱着好奇心上路了,他沿路募化寻访台山,走了半个月光景,终于来到台山岭脚,在那密密的树林外面果真有一只小老虎坐在那里。开始,这个和尚看见了老虎,回头就跑,只怕老虎来咬人。跑了一段路不见老虎追来,再想想梦是观音娘娘所托,恐怕这只老虎便是观音娘娘赐给我的。想到这里他又大着胆子回头转,仔细看看,这只老虎仍坐在那里,一点没有动,好象不十分可怕,而且还摇头摆尾很和善。和尚就慢慢地靠近老虎,心里也作好打算,如果老虎追来,我就爬到树上去,这么点大的小老虎,也要我不得。心里这样想着已经来到了老虎跟前,这时和尚马上就跳到老虎背上,如果老虎动一动,就准备先下手为强,凭自己的力气,恐怕也打得过这只老虎。想不到这只老虎眨眼功夫增大了一倍,不但没有伤人的举动,而且还背着和尚转头就向台山爬去,到顶上一看果真是块宝地。
  从这一天起,陈祖庭和尚就根据观音娘娘的旨意,骑着这只老虎,开始创募台山寺。这只老虎说来也奇怪,与陈祖庭和尚很要好,要它走它就走,要它到哪里它就到哪里,好像驯服了的牛一样,非常听话。每到夜里,这只虎就睡在寺庙门前这块大岩石上,天长日久,这块岩石便深深地留下了老虎的痕迹——“伏虎岩”。这就是台山八景之一。
  荷洋
  云华台山脚下有个荷洋村,相传是观音菩萨的一朵莲花变成的,故名“荷洋”。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洛阳城里要建造一座洛阳桥,因桥长水急,资金不足,半年过去了,连一蹲桥脚也没有造好。这事被观音娘娘知道了。
  有一天,洛阳河上出现了一条船,船头婷立着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撑船的老汉高声呼喊着:“谁能用金银财宝抛中姑娘,这位姑娘就嫁给谁。”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就有许多王孙公子、富贾巨商,携带金银财宝赶来,纷纷往少女身上抛。几天过去了,船上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但没有人能抛中船上的少女。
  这事又被吕洞宾知道了,他化成一个美少年,前去调戏那个少女。只见他抓出一手把小金块,使劲朝船上的少女撒去,少女猝不及防,金块抛中罗裙,两岸顿时掌声四起,叫声连天。那少女羞得满面通红,霎时腾空而起、驾雾而去,原来这少女竟是观音娘娘变的,为洛阳桥筹集造桥资金而来。
  却说观音娘娘一路腾云驾雾回转南海宝山,路经台山时不小心掉脱一朵莲花,变成了一片荷池。人们就叫这里为荷洋,就是现在的荷洋村。
  草帘防虎
  山里人掘山种苞萝种豆,苞萝、豆成熟时就得在山上搭铺夜夜防守,免得山中的野兽糟蹋即将到手的粮食。而山上的老虎呢,也趁这个机会,钻进山铺里抓人开荤。山里人别说保护山上的粮食,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保。这可把山里人给害苦了。
  这事被观音菩萨晓得了,她就变成了一个山民,割来茅草,编了一扇草帘,一挂挂在一块状似山铺的〓岩前。半夜里,一只老虎来到这个“山铺”前,一看“山铺”前挂着一扇草帘,伸过头轻轻一撞,咦?撞不进去。再用劲一撞,还是撞不进去。老虎也是茅草性,一连两次撞勿进去,第三次就用足了劲。你想老虎的头再硬,也硬不过岩石,结果撞得它头破血流,头昏眼花,再也不敢撞了,从此,老虎见了草帘怕三分,挂着草帘的山铺也就相安无事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守山的人都学着山铺前挂扇茅草帘或稻杆帘当铺门,比什么样的门都保险呢。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御赐鹿角
  元宵佳节,舞龙赛会。在陶村的迎龙会上,常常可以看到一条色彩斑斓的龙头上插着一对鹿角。据传,这对鹿角还是皇帝御赐的呢。
  天高皇帝远,住在京城的皇上怎么会给陶村的龙封鹿角呢?这里自有缘故。
  相传很早以前,太平盛世,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元宵普天同庆。有一年元宵节,陶村上半村和下半村的村民同时扎起彩龙,欢度佳节。可在迎龙时却为“哪条龙在前,哪条龙在后”“谁是大龙,谁是二龙”等问题争吵起来。官司一直从县城打到京都。
  皇上一听是两条龙打官司,龙颜大喜,降旨两条龙一起擎到金殿,听他御封。
  两条龙擎到金殿,恰如游龙得水,舞得格外起劲。皇上望得喜笑颜开,降下旨意:两条龙齐舞,必有前后,上半村的封为大龙,下半村的封为二龙,并各赐鹿角一对,两条龙这才欢欢喜喜回家。后来,陶村一共发展到九条龙呢。
  龙王被斩首 唐王来补救
  舞龙灯的由来
  从前,有条金华老龙管辖金华府的布云行雨,常常到城里去走走,看看民间风情,品尝集市佳肴。一天,金华老龙变成一个老汉,来到一个热闹去处,迎面见到一大围人。凑过去一看,是一个挂牌“铁口相仙”的相命测字先生,在替一个后生看相呢。金华老龙一看“铁口相仙”四字便有气,有心试试他,便挤进人群,高声地喊:“给我看相!”
  那相命先生瞅他坐下,便说道:“金华老龙,你不好好呆在龙潭,却四处乱逛。今天玉帝要你在午时布云,未时下雨,申初收云,城里下三寸,城外下七寸。你看可准吗?”金华老龙一听,被看相先生说破了自己的身份,急出了一身冷汗,可未接到玉帝让他布云行雨的圣旨,将信将疑,便拖长声音说道:“相不准可得砸你的牌子。”看相先生喏喏说道:“那当然,那当然。”你道那看相先生是谁?他便是鬼谷仙师。
  金华老龙刚回到龙潭便接到玉帝圣旨,果然被看相先生言中,他又惊出了一身冷汗。可为敲掉“铁口相仙”的牌子,他不顾冒犯天规天条,在巳时便布了云,午时未时连下了两个时辰雨。结果,城里下了三尺,城外下了七尺。变的“城里水汪汪,城外水滔天;淹了好庄稼,死了几万人”。第二天,金华老龙又变成老头来到鬼谷仙师摊前,鬼谷仙师一见金华老龙,便对他说:“你犯了天规天条,雨多下了十倍,城隍老爷已告到金殿,明天午时玉帝便要处斩你。”金华老龙一听又点破了自己违犯天规天条,顿时脸色煞白,再也不敢逞强,跪下向鬼谷仙师讨教活命之法。鬼谷仙师告诉金华老龙,明天午时处斩你的是三和丞相,他又是唐王的宰相,你只有求唐王才能有效。
  却说那天晚上金华老龙托梦给唐王,要他明天午时与宰相下棋,只要挨过明天午时,金华老龙便得救了。唐王见金华老龙苦苦哀求得可怜,而且也觉得应该有悔改的机会,便答应救他一次。临别,金华老龙送给唐王三颗夜明珠。
  第二天午时未到,唐王便和宰相下棋。那天天很热,一到午时,宰相昏昏欲睡,唐王就让他趴下休息一会儿,看他热得满脸黄豆般大汗,又用扇子扇了他三下。唐王希望让宰相睡过午时便可救得金华老龙一命。不料,宰相一睡,却正好上天去斩金华老龙的首级,而他出汗却正好是吃力的追赶金华老龙,眼看午时将过,老龙将要得救,唐王却扇了三扇,助了宰相三阵清风三把刀,结果金华老龙被斩首了。等宰相一睁开眼,一颗很大的龙头也便落在唐王面前。
  到了晚上,金华老龙灵魂又托梦给唐王,说他不应该收了三颗夜明珠,却又助宰相三阵清风三把刀,结果使他被斩。如今只有给我接上龙头,点上彩灯满街游行,才能重新超生。
  唐王想想实在有愧,便在王宫里点起灯笼,把龙身接上龙头舞了起来。后来又让百姓在正月农闲时也接上龙头舞起龙灯,希望老龙早日超生。这渐渐地便成了一种风俗习惯。现在金华武义一带仍把舞龙灯叫做“接龙头”或“迎龙头”。
  卖田嫁囡切勿可
  早时候,有个老财人家嫁囡.嫁妆一扛一扛接连十里长,百样东西都嫁尽,方圆几十里都轰动了,都讲这个老财阔气。原来,这个老财为了嫁囡。连田地都卖掉办嫁妆了。从这以后,这户老财人家便慢慢败落下来;而囡婿家呢,却一年比一年富起来,还攀结了勿少富朋友。
  有一年,囡婿大生日摆酒宴请客,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老财主穿着破衣旧衫,夫妻双双到囡婿家来。囡和囡婿表面上客气,却就是勿叫他们上桌吃酒。酒宴过了很久,囡才将爹娘叫到楼上。只见楼上谷仓前摆着一张小桌,桌上摆着几样菜、一壶酒和一些饭。囡吩咐爹娘就坐在这里吃,自己又下楼招待别的客人去了。老财夫妻俩越想越气,酒也喝勿落,饭也吞勿落,找来现成的笔墨,在谷仓的斗方上写了两句话,勿声勿响离去了。
  囡婿上楼来,勿见了丈人和丈母娘,只有谷仓斗方写着两句话:“卖田嫁囡切勿可,冷菜冷饭仓前坐。”
  两亲家当“牛”
  乡下有个邱五,找了个卖肉的亲家。有一日邱五到囡家去,卖肉的亲家忙对媳妇讲:“快去割几斤肉来。”邱五忙摆手“勿用化费了,随便一点好了。”亲家讲:“哪里话,我一把稻草(捆肉),就够你吃个爽快了。”邱五心想:“怎么把我当牛了?!”
  过些日子,卖肉的亲家到邱五家来,邱五忙盛了一碗黄豆去换豆腐,亲家见了忙摇头:“勿要麻烦了,有青菜萝卜就行了。”邱五讲:“哪里话,我一条田塍(种豆),就够你吃个饱了。”卖肉的亲家听了,也很勿高兴:“怎么把我比做吃田塍草的牛啦!”
  三人凑对
  有一日,天下雨,柳城镇县前村、县后村、丰产村的三个人聚在一起,要以柳城镇范围内的村名续成一副对联。
  县前人略一思索,说出上联:
  “县前白马下湖源,”
  县后人一听,随即和出下联:
  “县后长蛇舞金山”,
  丰产人听后,觉得他们都能以三个村名续成一联,倒也巧妙,自己就添个横批吧!他的横批是:
  “祝村丰产”。
  带尾巴的子弹
  北伐战争时,北伐军挥师浙江,孙传芳的军阀部队闻风而逃。浙江的老百姓搬出民间土大炮、黄檀炮阻击逃军。这些土大炮用的是火药,填的炮弹尽是破铜烂铁砸成的碎片,一炮打去命中一大片。很多弹片往往前半截扎进逃军身上,后半截还象尾巴一样露在外面,痛得逃军哭爹叫娘。孙传芳闻讯惊呼:“浙江老百姓尽造带尾巴的子弹,真真可怕!”
  附:异闻轶事
  五色石
  城东白阳山,山腰有五色石,累累突兀,势如欲坠。相传,石能随时色变,黄时则岁丰,变青或变白色时则岁歉。明万历十八年(1590)二月二十九日,有陈尧言者前往观察,见其石色黄,堆积着点点赭色,用布揩拭不掉。用铁锤将石击开,内黄,深入无底,农人皆贺,说“是岁当小丰”。
  宝泉
  在溪里乡郭洞村,有一山名宝泉岩,山峰崔嵬,半山腰有一坳坪,从山穴中流出一股泉水,称“宝泉”。宝泉旱不涸,潦不溢,常年涓流不息。更奇者,骤视之则骤涌,缓视之则缓涌,引瓢饮之味异甚,煮茶饮之,则清香沁脾。
  飞石
  东干村有一陨石,当地人称“飞石”。相传,古代某夜,从华山大士岩上空飞来一轮火球,光彩夺目,声如巨雷,至东干村文昌阁上空落下,石重约250市斤,表面焦黑,光滑,形似缺一翼之大鸟,当地人称为“神鹰”。东干人为保护“神鹰”,把白鹿庙拆迁至村头,特制木椅,置“神鹰”与椅上,称此为“飞石殿”。“文化大革命”时,被砸为两爿,丢进池塘。1986年,一农民挖塘泥时,找到半块“飞石”。县派人查询,把它收藏起来。
  溪涌水柱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夏,懿德乡(后为宣平南乡)梁氏所居小溪,忽中流涌水如柱,高二丈多。宋咸淳九年(1273),此现象重现。
  宣平祝村,有绿岩潭,最藏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有水柱陡起,色如白练,经时不落,趋观者甚众。
  火球
  出现在今茭道乡。1966年仲夏夜晚,从八仙向下茭道滚来一轮大火球,直径约1.5米,火球滚动神速,滚一下,停一下,火焰忽上飞,忽恢复原形。如此反复四次,体积越滚越小,滚到机房通水道,火球不见。第二天,水道的水面上浮着一片银白的鱼,鱼肚个个鼓胀.可二三天不烂。
  百岁老人何十一
  明嘉靖年间,乡民何十一,寿高一百零六岁,百岁时犹身板结实,精神矍铄,劳作不息,邻里携酒到他家祝贺百岁大寿.他正在山顶上放羊。贺者招呼他下山时,只见他穿林过壑,步履如飞。何十一一百零六岁时,知县何锐特登门祝寿,并在屋柱上题一副对联:身经百余年光景,眼见六七代儿孙”。
  朱若功愤书《驱虎文》
  清康熙五十年(1711),武义虎患甚烈。邑人朱若功作《驱虎文》极言受虎害之惨状:猛虎横行,出没山薮.咆哮吞噬,食人无算,避之不能,触之不可,田不敢耕,地不敢辟,樵苏之利不敢取。噫,亦苦矣!有被其害者,父不能援,子不能救,兄弟夫妇不能相保,残骸谁掩,沉冤莫诉,此其痛尚忍言哉!”如此大患,而官府却听之任之。在《驱虎文》中,朱若功斥责说:除此猛虎,以安百姓,为死者伸冤,其不可须臾缓也,明矣!天讨有罪,杀人者死,虎杀人多矣,而安然无事.国法安在?!”在《驱虎文》中,朱若功还指出“为虎作伥”之说是不合情理的:“或谓,为虎食者为伥鬼,导虎行,遇机则发之,此又不达于理矣。世有戕其生,食其肉,而反为之用者也?!”《驱虎文》写出不久,虎患平息。
  苏而复死
  清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三日暴雨,山洪陡发,淹没文庐舍人畜无数。武义县北有一雇佣者,在山边打捞漂流亡物,救起一女子,年二十许,已奄奄一息。雇佣者脱下所穿之衣,盖在女子身上,女子渐渐苏醒。她环顾左右,见一男子,身覆盖着男人的衣衫.大惊说:“男女授受不亲,哪能让你的衣衫盖在我身上而求生!”说完复投水中,被洪水吞没。封建礼教毒害深沉若此哀哉!
  秋毫无犯
  民国24年8月间,红军挺进师刘英部30余人,路过陶村。村民见“兵”,皆怕而躲藏起来,待红军走后才转回家中。有二村民发现自家菜桌上一碗豆腐不见了,可碗里放着十几枚铜元,这才知道,这支部队是秋毫无犯的红军。
  计送粮食
  民国31年9月,中共闽浙临边委武工队,于艰难中到宣平东坑、石柱源、坑尾等村山上,搭草铺,开山种粮,含辛茹苦,积蓄有生力量。次年入冬,大雪封门.国民党军队追剿甚紧,给村民下禁令:“不准走亲访戚.不准串门,不准上山打猎”,企图困死武工队。村民陈阿婆怕武工队断粮,忽心生一计,以棕袋包裹粮食,让儿子穿上蓑衣,挟夹棕袋,借口追牛将粮食送上山。
  (二)民间歌谣
  取龙
  种田侬,靠天公,风调雨顺五谷丰。
  不料今年年成?,个把多月雨勿通,
  旱地收成勿去提,水田??稻卷筒。①
  排部车,水底拢,叽哩咕,掀令哄,
  背脊晒赤黑,脚底踏肿肿,
  汗水流掉几十桶,垄田还是呒水用。
  道士画个牒,大家去取龙,
  队伍老长长,钢叉响叮咚,
  放了三声仰天铳,眼睛望大雨落通。
  道士还真灵,午时三刻一片乌云起半空,
  屋檐背,滴滴笃,檐头水,叮令咚,
  大家跪倒拜天公,都讲有灵好老龙。
  哗啦一阵西北风,云头雨脚飞过东,
  罪过种田依,眼睛亮亭眮。
  若干辛勤,若干苦力,到头还是一场空!
  贫民百姓跌古②
  乡长买田竖屋,保长吃喝嫖赌,
  甲长派夫捐谷,贫民百姓跌古。
  又
  乡长买田竖屋,保长喝酒吃肉,
  甲长派夫捐谷,户长嚎啕大哭。
  ①注:稻卷筒,武义方言,kuaicai,龟裂、破裂
  ②跌古:武义方言,受穷。
  财主家格威风
  弄堂口格哟——风,涴宛缸脚格哟——葱,①
  石臼脚格哟——鸡,财主家格哟——威风!
  一直追到九龙山
  财主人家吃三餐,前门闩来后门关,
  麻雀啄去一粒饭,一直追到九龙山。
  零工歌
  忙时打零工,闲时背柴〓,
  一年到头没歇空,家中还是空米瓮。
  独自侬②
  独自依,念苦经,自带锁匙自开门,
  进进出出人伴影,三餐饭菜该自炖,
  衣裳肮脏呒人洗,一夜被窝冷冰冰,
  肚里心事呒处讲,黄连落肚苦透心。
  从此不烧香一柱
  牛耕田,马吃谷,别人吃桃我栽树;
  拍手搭掌骂天公,从此不烧香一柱。
  天有落雨也有晴
  天有落雨也有晴,人有富贵也有贫,
  皇帝也有草鞋亲,有权有势莫用尽。
  十分权势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自古天无绝人路
  鸡有鸡路,鸭有鸭路,
  田鸡没路跳三步,
  猫无虎威会爬树,自古天无绝人路。
  等到桃开梅又落
  ①涴:读uo,武义方言,粪便。
  ②独自侬:上了年纪的光棍汉。
  月亮弯弯两头尖,十八姐姐实可怜,
  嫁个老公流鼻涕,活人睡在死人边。
  婆婆还讲我多言,譬如姐姐带弟弟,
  夜里给你焐被窝,暖暖烘烘省炭钱。
  自饱不知别人饥,怎晓人苦日如年,
  等到桃开梅又落,日头上山月转西。
  有朝一日乾坤转
  不种五谷吃白米,不种桑树穿绫〓罗;
  有朝一日乾坤转,财主穷人换来做。
  自定乾坤自定命
  贫苦莫要怨自命,不如听天来由命;
  听天由命难活命,不如跟党闹革命,
  自定乾坤自定命。
  一起坐下来讲和
  日头上山照山坡,媳妇无理打婆婆,
  婆婆提出要分家,媳妇请来爹和哥,
  聪明阿爹聪明哥,一起坐下来讲和。
  我社有个李不通
  我社有个李不通,日上三竿才出工,
  挑谷半担还嫌重,锄头落土土不动,
  太阳还在半山腰,家伙一背便收工,
  夜夜记工喉咙响,死争工分算他凶。
  绣个荷包送情郎
  妹妹绣花在绣房,绣个荷包送情郎。
  一绣门前石狮子,二绣凤凰对成双,
  三绣金鸡会报晓,四绣水中好鸳鸯,
  五绣十月芙蓉开,六绣荷花满池塘。
  七绣神仙吕洞宾,八绣七姊嫁董郎,
  九绣九龙来行雨,十绣状元名金榜。
  保佑来年发大水(畲族)
  郎住上村娘下村,竹杆打水水纷纷。
  保佑来年发大水,大水发来共一村。
  对歌
  第一多来什么多?
  第二多来什么多?
  第三多来什么多?
  第四多来什么多?
  第一多来天上星,
  第二多来凡间人,
  第三多来林中鸟,
  第四多来海中鱼。
  (三)民间谚语
  生活哲理
  牛没力拖横耙,人没理说横话。
  人没志,活死尸;人没性,无花秤。
  一样的米,养出百样的人(畲族)
  学勤要三年,学懒只要三个早五更。
  扁担没钉,两头耽心。
  自己的头别人剃,自己的经别人念。
  (经,指为人品行)
  自称好,烂稻草。
  旧性难改,牵牛过海。
  何(有)饭莫嫌烂,何(有)牛莫嫌慢。(畲族)
  只要坐得正,不怕和尚尼姑共条凳。
  虎吃人易躲,人吃人难防。
  算别人一千,自划着八百。
  一行服一行,糯米服砂糖。
  一家勿知一家事,和尚勿知尼姑寺。
  娘待儿路样长,儿待娘箸样长。
  要嬉外婆处,要食丈母家。
  亲戚担对担,邻舍碗对碗。(意指礼尚往来)
  上门勿闸客。(意为客来皆要待之以礼)
  家中有个老,胜过一件宝。
  后生犯桃花,老来没人家。
  猫上永康,老鼠抄缸。(意为不加管束胡作非为)
  浪一浪,去一丈。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秋不忙戴帽,春不忙减衣。
  勿气勿愁,活到白头。
  节候天象
  立春晴一晴,雨水会调匀。
  未到惊蛰响天雷,四十二天云不开。
  清明发南风,稻桶打对通。
  立夏晴,蓑衣笠帽满田塍;立夏雨,蓑衣笠帽挂屋柱。
  小满吹风,树头空空。
  芒种响雷收成好,端午有雨是丰年。
  
  夏至天雷一记轰,脚底踏(车水)个洞。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霉。
  立秋无雨最可愁,万物从此欠丰收。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不下雨,百草不结籽。
  云盖中秋月,雨打状元灯(元宵)。
  重阳三九雾,担柴老婆戴手镯。
  立冬乌到小雪,明年勿用扎田缺。
  龌龊冬至干净年,干净冬至龌龊年。
  卅日夜满天星,明年棉花好收成。
  春吹东风雨咚咚,夏吹东风雨滂滂。
  秋吹东风毛毛雨,冬吹东风雨无踪。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月亮照烂地,有雨落勿及。
  日头落坡云来抢,不管半夜雨声响。
  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晒大麦。
  午时响雷,大雨就来。
  久晴响雷必大雨,久雨响雷天快晴。
  雷声疾,雨点小;雷声慢,水满畈。
  早西风,夜东风,日日好天公。
  欲知天要晴,壶山围条裙。(意指云雾绕山腰)
  地上暖一暖,天上孵雪卵。
  炊烟勿出屋,天公便要哭。
  塘里鱼打花,天气要变化。
  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
  蜻蜒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便通。
  农田耕作
  种田,种田,越种越甜。
  大人看种田,小孩盼过年。
  打蛇打在三寸上,种田种在节气上。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春耕要平,冬耕要深。
  若要谷,田板头年覆。
  稻田晒得白,好比猪食大麦。
  夏做棉衣防寒,冬挖水塘防旱。
  不怕田瘦,就怕田漏。
  人要补食脚蹄,田要补施栏肥。
  绿肥压三年,薄田变肥田。
  糊泥大块要过耙,好比年初一讲好话。
  秋后不深耕,虫子满堆生。
  莫看蛤蟆生得丑,它是种田侬的好帮手。
  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
  牛要养得好,常吃露水草。
  牛怕千秧八百,只怕肚饥一轭。
  冬牛靠个房,夏牛靠口塘。
  养猪没窍,栏燥吃饱。
  种田不养猪,好比秀才勿读书。
  种田不换种,累得背打拱。
  好酒好肉待女婿,好粪好肥上秧田。
  要树长得凶,造林在春冬。
  荒地多栽竹,强似栽树木。
  第二节 史志编纂工作
  史志编纂,是一个县文化方面的大事。建国前,自明代以来,武义、宣平二县前后修志19次。
  武义县在明代正德初年(1436-1442)为第一次修志,接着,正德十五年(1520),嘉靖二年(1523)、万历十四年(1586)、万历十八年(1590)、万历三十七年(1609);清代顺治三年(1646)、顺治十一年(1654)、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三十七年(1698)、嘉庆九年(1804)、光绪二十六年(1900),相继编纂武义县志12次。特别是何德润在光绪二十六年成书的《武川备考》,不仅补述了清嘉庆九年以来近百年的武义历史,而且在横展面上补充了许多史料,纠正了旧武义志书中的一些讹误。
  宣平县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为宣平编修县志之始。接着,成化二十年(1486)、嘉靖二十五年(1546)、崇祯九年(1636)、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五十四年(1715)、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四年(1878),以及民国十五年(1926)创修至二十三年(1934)续成铅印的宣平县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后一部旧县志。宣平县先后修志10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85年7月29日成立武义县志编纂委员会,在盛势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武义县志的修志工作。1990年3月武义县志正式出版发行。
  1986年8月16日,武义县文化志办公室建立,袁湘尧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始有章智鹤、徐燕飞;后于1987年3月工作人员调整为胡帆、郑中干。
  1988年5月,文化志办公室为“武义县志”编纂好“文化
  篇”和“民俗篇”。1988年3月31日,金华市文化局召开当代群
  众文化史编写会议,武义县相应建立了《武义县当代群众文化
  史》编纂委员会,潘金谊任主编,袁湘尧任副主编,胡帆、郑中
  干为编委。是年12月《群文史》完稿打印成书上送金华市文化局
  和浙江省文化厅。1988年7月19日,武义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建
  立。由潘金谊、徐杰、袁湘尧、胡帆、郑中干、陈锐安、周竹芳、
  周文豹、应朝雄、涂志刚、方海祥、简樟根12人组成,潘金谊任
  主编,徐杰、袁湘尧任副主编,并聘请童叔韶为顾问。7月25日,
  召开第一次编纂委员会全会,讨论文化志编目,开始编纂武义县
  有史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文化志。后又增聘朱和沈、胡彬、薛天
  申为顾问;聘请邢新甫为特邀编辑。此书上限不封顶,下限于1988
  年底。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