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级重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459
颗粒名称: (一)省级重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302-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省级重点延福寺 在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后殿有石涧井。1960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延福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情况。
关键词: 延福寺 建筑 武义县

内容

延福寺 在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31年(1905)重建后殿。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后殿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方形,长宽均11.8米,分作五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修葺时所增添。殿内柱为梭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一为〓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有蜀柱,蜀柱为瓜柱形,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大殿进深为八架椽(加重檐部分为十架椽)。平梁上无侏儒柱,梁中部置枦斗,前后出华拱一跳,上施替木,似丁头抹额的遗制,但无叉手。阑额下施由额,不用普柏枋,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平梁梁底与金柱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建筑方法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梁架上用若干朵斗拱。金柱顶有圆枦斗,上檐斗拱出跳系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拱造。下檐斗拱用材少于上檐,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后尾为双抄偷心。下檐斗拱卷杀虽与上檐斗拱相似,但不及上檐斗拱老成。
  大殿内有宋宝祐二年(1254)铸造之铁钟;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刘演书写之《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端书写之《延福寺重修记》石碑。
  1960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延福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寺内佛像被毁,前殿和后殿被占用,辟为养猪场、养蚕场。1974年,派专人管理,整理环境,搬出猪场、蚕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1万元修葺前殿和大殿。1975年开放。1976年修复围墙。1977年修葺后殿和厢房。1978年重建右厢房三间。1983年落架大修左厢房(明代建筑)三间。经过几年整修,延福寺成为有科学档案资料、有保护标志说明和保护范围、有专人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建国前,古建筑家梁思成曾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建国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三次前来考察;1978年11月9日,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祁英涛、李竹君带领两名助手,来延福寺全面测绘;1979年9月和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
  熟溪桥 为十墩九孔之廊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横跨熟溪,通济南北。桥长140米,宽4.8米,状似长廊。两侧间隔有凳,分长廊为三道,中间通车马,两旁走行人(今禁通车辆)。解放前,两旁设有饮食、糖果等小摊,供长途跋涉者充饥解渴。廊沿有栏杆,下部为木板护壁,以蔽风雨。桥两端建门墙,桥中为重檐〓殿式桥楼,有浮雕。
  桥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为县主簿石宗玉创筑,故名石公桥,无桥屋,岁久圮废。明隆庆四年(1507)重建,改为熟溪桥。明万历四年(1576),修葺中建桥屋49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毁于火。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有桥屋51楹,桥中建“法角亭”,称奎阁,有扶梯可登楼。民国31年,桥屋被日军拆毁,民国36年修复,但桥中无楼。1949年以来,多次修葺,1986年又落架大修,桥梁、枕木、铺板、桥屋等全行去腐换新。墩基加筑垂裙,以块石弹底加固。桥墩顶背至桥板皆施药以防蚁蛀。桥中楼阁加高,易名为“岁丰阁”,有书法家写的匾额、楹联,并恢复楼梯,以供登楼览胜。上下檐间嵌花格窗,桥屋统加棕红油漆。桥两端各列石狮一对。1987年9月修建竣工,投资35万元,10月1剪彩通行。
  熟溪桥闻名于世。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桥梁史话》中有熟溪桥的照片,对熟溪桥的结构特色和“一桥多用”作了介绍。1986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报头“伟大的祖国”上刊登熟溪桥照片,称之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年10月3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熟溪桥照片,称“汤恩伯家乡浙江省武义县古代木桥,构造别致……”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红军标语 1935年8月7日,红军挺进师宿营于今之溪里乡上甘塔村,用红、黑墨水写下标语72条,内容为“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当红军最光荣”等。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吕祖谦墓 吕祖谦墓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寺西南。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辈为赵宋名宦世家,家学渊源流长。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从河东南渡金华。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选入博学弘辞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学者以东莱先生尊称。他倡导致用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以其独立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绍兴年间(1131~1162)至武义讲学。乾道二年(1166),护母灵枢归葬于武义明招山,守墓3年,学者纷至问学。乾道九年(1173),住礼部试官,讣闻父亡,即弃官奔丧,居明招山守墓,问学诸生又重新集合。与朱熹、陈亮等几度讲学明招寺,为武义培养了一批人才。因父母双亡,娶三妻皆卒,过度悲痛,右肢风痹益甚,然对讲学,著述仍坚持不懈。淳熙三年(1176)复职,重修《徽宗实录》,又编《皇朝文海》154册,记载事例精当翔实,孝宗喜,赐名《皇朝文鉴》,并赐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欲加官进爵,祖谦以久病坚辞不受,请求依旧从事文墨。淳熙八年(1181)病故,归葬于明招山。武义筑“吕成公祠”祀之。在明招寺写成的著作有《古周易》、《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还有《春秋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集》等。
  吕祖谦不但自己归葬于明招寺,他把曾祖父吕好问的灵枢从桂州移葬于明招山,又把祖父吕绷中、父亲吕大器,以及自己的夫人、继室的灵枢和弟弟吕祖俭均葬于明招山。五墓毗邻,各有三五级拜坛。
  明招寺 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改智觉寺,俗称明招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六朝圮废,至五代后唐重建。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理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与朱熹、陈亮等人多次讲学于明招寺。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等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建国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现仅存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6年10月已作抢救性维修。至1987年12月18日,前后三个阶段的维修全部竣工验收,共耗资12600元。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