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存文物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4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现存文物状况
分类号: K87
页数: 11
页码: 302-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现存文物状况、其中包括了文保单位、其他胜迹、馆藏文物等情况。
关键词: 建筑 文物 武义县

内容

一、文保单位
  (一)省级重点
  延福寺 在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31年(1905)重建后殿。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后殿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方形,长宽均11.8米,分作五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修葺时所增添。殿内柱为梭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一为〓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有蜀柱,蜀柱为瓜柱形,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大殿进深为八架椽(加重檐部分为十架椽)。平梁上无侏儒柱,梁中部置枦斗,前后出华拱一跳,上施替木,似丁头抹额的遗制,但无叉手。阑额下施由额,不用普柏枋,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平梁梁底与金柱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建筑方法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梁架上用若干朵斗拱。金柱顶有圆枦斗,上檐斗拱出跳系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拱造。下檐斗拱用材少于上檐,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后尾为双抄偷心。下檐斗拱卷杀虽与上檐斗拱相似,但不及上檐斗拱老成。
  大殿内有宋宝祐二年(1254)铸造之铁钟;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刘演书写之《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端书写之《延福寺重修记》石碑。
  1960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延福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寺内佛像被毁,前殿和后殿被占用,辟为养猪场、养蚕场。1974年,派专人管理,整理环境,搬出猪场、蚕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1万元修葺前殿和大殿。1975年开放。1976年修复围墙。1977年修葺后殿和厢房。1978年重建右厢房三间。1983年落架大修左厢房(明代建筑)三间。经过几年整修,延福寺成为有科学档案资料、有保护标志说明和保护范围、有专人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建国前,古建筑家梁思成曾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建国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三次前来考察;1978年11月9日,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祁英涛、李竹君带领两名助手,来延福寺全面测绘;1979年9月和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
  熟溪桥 为十墩九孔之廊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横跨熟溪,通济南北。桥长140米,宽4.8米,状似长廊。两侧间隔有凳,分长廊为三道,中间通车马,两旁走行人(今禁通车辆)。解放前,两旁设有饮食、糖果等小摊,供长途跋涉者充饥解渴。廊沿有栏杆,下部为木板护壁,以蔽风雨。桥两端建门墙,桥中为重檐〓殿式桥楼,有浮雕。
  桥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为县主簿石宗玉创筑,故名石公桥,无桥屋,岁久圮废。明隆庆四年(1507)重建,改为熟溪桥。明万历四年(1576),修葺中建桥屋49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毁于火。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有桥屋51楹,桥中建“法角亭”,称奎阁,有扶梯可登楼。民国31年,桥屋被日军拆毁,民国36年修复,但桥中无楼。1949年以来,多次修葺,1986年又落架大修,桥梁、枕木、铺板、桥屋等全行去腐换新。墩基加筑垂裙,以块石弹底加固。桥墩顶背至桥板皆施药以防蚁蛀。桥中楼阁加高,易名为“岁丰阁”,有书法家写的匾额、楹联,并恢复楼梯,以供登楼览胜。上下檐间嵌花格窗,桥屋统加棕红油漆。桥两端各列石狮一对。1987年9月修建竣工,投资35万元,10月1剪彩通行。
  熟溪桥闻名于世。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桥梁史话》中有熟溪桥的照片,对熟溪桥的结构特色和“一桥多用”作了介绍。1986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报头“伟大的祖国”上刊登熟溪桥照片,称之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年10月3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熟溪桥照片,称“汤恩伯家乡浙江省武义县古代木桥,构造别致……”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红军标语 1935年8月7日,红军挺进师宿营于今之溪里乡上甘塔村,用红、黑墨水写下标语72条,内容为“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当红军最光荣”等。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吕祖谦墓 吕祖谦墓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寺西南。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辈为赵宋名宦世家,家学渊源流长。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从河东南渡金华。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选入博学弘辞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学者以东莱先生尊称。他倡导致用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以其独立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绍兴年间(1131~1162)至武义讲学。乾道二年(1166),护母灵枢归葬于武义明招山,守墓3年,学者纷至问学。乾道九年(1173),住礼部试官,讣闻父亡,即弃官奔丧,居明招山守墓,问学诸生又重新集合。与朱熹、陈亮等几度讲学明招寺,为武义培养了一批人才。因父母双亡,娶三妻皆卒,过度悲痛,右肢风痹益甚,然对讲学,著述仍坚持不懈。淳熙三年(1176)复职,重修《徽宗实录》,又编《皇朝文海》154册,记载事例精当翔实,孝宗喜,赐名《皇朝文鉴》,并赐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欲加官进爵,祖谦以久病坚辞不受,请求依旧从事文墨。淳熙八年(1181)病故,归葬于明招山。武义筑“吕成公祠”祀之。在明招寺写成的著作有《古周易》、《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还有《春秋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集》等。
  吕祖谦不但自己归葬于明招寺,他把曾祖父吕好问的灵枢从桂州移葬于明招山,又把祖父吕绷中、父亲吕大器,以及自己的夫人、继室的灵枢和弟弟吕祖俭均葬于明招山。五墓毗邻,各有三五级拜坛。
  明招寺 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改智觉寺,俗称明招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六朝圮废,至五代后唐重建。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理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与朱熹、陈亮等人多次讲学于明招寺。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等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建国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现仅存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6年10月已作抢救性维修。至1987年12月18日,前后三个阶段的维修全部竣工验收,共耗资12600元。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二)县级重点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下列14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商周遗存 位于泽村乡章岸村凤凰山背。1978年,农民掘地时发现,为商周中晚期遗存。出土有S纽原始青瓷豆、S纽盂、鼎,还有印纹陶片和石〓、印纹耳罐等。
  抱弄口窑址 在溪里乡抱弄口村北,有五代十国至元代之窑床多条,窑床长25米或60米不等。产品有碗、壶、罐、瓶、盘,胎色有灰白、青灰、紫红、乳黄,釉色有黑、青灰、天青、姜黄、青灰泛黄、褐、乳浊等,部分饰有刻划纹、篦纹、针点纹和“福”、“平”等印章纹。北京故宫青瓷专家冯先铭于1979年前来鉴定,认为此产品质地优良,造型精美,花纹繁多,手法朴实,釉色晶莹,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柏树塘窑址 在溪里乡蜈蚣形村柏树塘,为宋代婺州窑,有窑床2条,产品以碗为主,胎较粗,釉以黑色为主。
  溪里窑址 在溪里乡溪里村东瓦灶山。为宋代婺州窑,有窑床3条,产品以碗为主,形较大,或为圈足深腹稍敛口,或为圈足浅腹敞口。胎质粗,色呈青灰、紫红、灰,釉为青灰、乳白色。饰菊、葵、印纹、印章。
  台山寺 在云华乡台山。台山三面凌空,山势陡峭,“步云梯”石阶蜿蜒而上,其顶平坦如台。宋乾德年间(963~968),伏虎禅师清辨建寺于山顶。寺为硬山顶,五花卷棚山墙的四合院,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观音堂、正殿、后殿及两侧厢房。有井叫仙人井;有池一方,终年不涸。
  1980年,台山寺进行修葺,并与净妙寺一起划为文物保护区。
  石梁架屋 在大田乡岭下汤村。为明代建筑,梁柱皆石,至今仍尘垢不染。原系宗祠,现为粮仓。面阔三间,柱方形,柱础〓形,构柱侧脚,梁为弓形月梁,结构浑厚古朴。
  鸣阳楼 在县城东鸣阳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创建,并取法云寺大钟悬于楼,派丁役司钟。始称鸣阳门楼,简称鸣阳楼,后曾称谯楼、保和楼。
  鸣阳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纵连并列式石拱券门,上层为钟楼。明、清间多次圮废,多次修建。由于鸣阳楼钟鸣特别宏亮,北岭洞凉风出奇沁人,故民间有“鸣阳楼的钟,北岭洞的风”之说。
  追魂碑 也称丁丁碑,现存延福寺。相传为唐开元五年(717)叶法善为祖父叶国重所树之碑。碑高2.2米,宽0.8米,厚0.13米,上呈半园形,上部正中刻八卦符。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原为唐书法家李邕所撰书,现存者为后人镌刻。
  龙福寺碑 现存延福寺。为明正德七年(1512)遗物,清光绪十五年(1889)于龙福寺池中挖出。碑长1.94米,宽0.8米,厚0.13米。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内容为龙福寺从梁大同三年至明正德七年的修建记载。
  陶德义石刻 在柳城镇后坪山村天井潭背。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处州府捉拿矿工起义军首领陶德义等人的布告。全文七行,隶书,阴刻在石壁上,离地3米。
  大历铜钟 唐大历十二年(777),为纪念叶法善而铸造。钟重1500斤,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原悬挂大源乡冲真观,现存延福寺。
  发宝象龙塔 在县城东北的金鞍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竣工于万历三十三年。塔六面七层,高42.46米,内外砖砌,转虚其中,转级若扶梯,可拾级登最高层。
  塔建后380年来从未修葺,破损严重。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大修,面貌一新。
  毓英塔 俗称万石院塔,在曰溪乡万石院村的龟山上。建于明代,砖砌,中空,六面七层,高约20米。塔台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云雷纹,出檐为四层菱角。一至五层为平砖选涩,每层开窗,相闪错开。
  太平天国标语 在大田乡岭下汤中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攻破岭下寨,当地贫民以七个地主豪绅之血在墙上写下“长毛杀妖多多杀”七个大字,歌颂太平军为民除害。标语横幅行书,长190厘米,宽50厘米。1979年已筑亭保护。
  履坦花厅 在履坦镇履二村。为明代晚期建筑。现残留4间。明间招梁式,次间穿斗式,柱梭形,柱础鼓钉形,柱头隐刻平盘斗。月梁形曲,断面瘦高,置丁头拱,用材粗矮。
  1984年6月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4)号81文件,公布履坦花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3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7)第199号文件公布下列8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鼓厅 在邵宅乡上邵村。二进一井,平面呈十字形,为硬山顶四合院。第一进为明代早期建筑,风格简朴。第二进为清代中期建筑,有少许雕饰。戏台为清后期建筑,攒尖顶,屋脊饰蹲兽。
  回龙桥 在溪里乡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桥为单孔半圆拱桥,长28米,宽3.7米,拱跨13米,矢高7米。纵连并列式拱券,桥中部有亭,攒尖顶,石柱方形,望柱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桥面踏道条石铺砌,桥栏板上刻有“石虹三驾”四字。
  石翁仲、石马等石刻群 在邵宅乡大通寺左侧,立于明代正议大夫资尹兵部侍郎、赠兵部尚书潘竹涧夫妇合葬墓之前。1971年,被盗墓者破环,现仅存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各二座,石龟一座,墓碑一块(墓铭二方已移存县博物馆),皆为明代石刻艺术珍品。
  刘耀勋烈士墓 刘耀勋为光复军参谋、武义党军督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义风潮”①中被捕殉难,葬双路亭。1984年迁葬于壶山西麓。墓为混凝土结构,穹窿顶.有踏道、平台,立有墓碑。同时迁葬于此者,还有14位无名烈士。
  鳌峰塔 在溪里乡沈店村之鳌山云峰,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塔高14.5米,砖砌,中空,三层六面,面面开窗,腰檐用五层砖砌成菱角,迭涩出檐。拱形塔门上题“鳌峰崛起”四字。
  巽峰塔 在柳城镇龙帽山上,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次年落成。塔高24米,砖砌,中空,六面七层。每层开窗相闪错开,出檐为平砖六层,菱角三层迭涩。塔刹为“十三天”式。
  大烟囟 民国31年(1942)日军为掠夺武义之莹石,在县城大南门外建火力发电厂。电厂大烟囱高37米,外径4米,钢筋水泥结构。为日军侵略武义之见证。
  阮孚墓 阮孚,字遥集,开封陈留人。任安东参军、镇南将军。东晋咸和初年(326),迁广州刺史,赴任途中隐居武义明招山。晚年,舍宅建惠安寺(即明招寺)。阮之墓在明招寺左侧。
  二、其他胜迹
  东山商周遗存 位于芦北乡管湖村东山背南。1978年开发黄土丘陵时,发现有席纹、网纹、印纹的陶片和口沿外卷大口罐等。经鉴定为商周中晚期遗存。陶片胎质较硬,色有黑灰、青灰。
  水碓周窑址 在泉溪乡水碓周村。有8条唐代至元代的窑床,产品有碗、罐、壶、瓶等,口有卷口、敞口、敛口,足有圈足、撇足、卧足。瓷土精细,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有青灰、灰泛黄、灰白、黄、乳浊。部分开片有刻划纹,雕刻纹。
  清修寺 在云华乡清湖村。东晋太和年间(366~371)已有寺,南朝梁大通三年(529)重建,后屡加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事,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后殿,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前大殿,民国5年复建山门。现仅存前大殿。
  寺面对白石溪,处于石溪八景之中,溪边有古樟,老枝盘曲,有修竹,滴翠曳风,环境清幽雅静。
  法云寺 在县城西门,故又名西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岁久圮废。清乾隆三十一年(1761)建大殿和山门,乾隆三十四年建观音阁,乾隆五十年建东西廊和斋房。现仅存大殿。
  大殿方形,重檐攒尖顶。柱22根,柱础鼓形。围廊转角为递角梁,上檐檐柱置递角梁上。殿身柱头平梁两端雕龙头,上置天花。〓牵和额枋等处浮雕人物、花卉。
  忠孝堂 在县城南上街。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平倭名将徐平胡所建。硬山顶四合院,三进三井,整个建筑素朴。现破损严重。
  陈氏宗祠 在坦洪乡周村,为清中后期建筑。二进一井,有戏台。宗祠廊沿雕走兽、人物、花卉,刻琢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宋丞相郑睿墓 在云华乡金村西南。占地200平方米。墓前有墓坊,为石构,冲天式。
  潘湘墓 在新宅乡谷村鸭坑林场之后,墓穴石砌。潘湘系坦洪乡上坦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赐文林郎太常博士,为两广监察御史,转知府。
  通济桥 在柳城镇南。原名通德桥,为宋末曹门郑松创建。垒石为址,架木为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架桥屋,改名为通济桥。后多次修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砌筑为五洞石桥,长30丈,宽1.8丈。现改为公路桥。
  三、馆藏文物
  (一)革命文物
  太平天国文物 有太平军使用过的石马槽、长矛、单刀、双刀、铜锅;还有门牌一块,系太平军攻占武义之后,发给西乡农民朱隶修的。门牌上印有“本藩受命专征,除残去暴,安善良民……自那以后,士农工商,各安恒业,同享升平”。
  辛亥革命詹蒙烈士遗物 有武昌起义保卫战之前,詹蒙烈士给父亲的亲笔信;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常务委员暨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撰写的《同学詹蒙生平事实》;宣平县长詹世骝书写的《烈士詹仰高先生传》和詹蒙之照片、生平战斗事迹、读书时的奖章等。
  土地革命时期文物 有1928年中共武义县委给东区区委的指示信,支部通知、支部会议议程及会议记录、入党志愿书、农村生活调查表等;有1930年宣平红军北营总指挥邱金伦烈士用过的两支手铳,宣平北营红军使用过的石砚、中共宣平县委委员吴谦烈士用过的手杖、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在杭州陆军监狱写给妻子的八封书信(原件已被子女取回,仅保存照相底片);还有红军使用过的土铳、土炮、大刀、长矛;有1935年至1937年粟裕同志在登云乡子坑村和西联乡一带活动时使用过的石臼、洗脸盘、子弹夹等。
  解放战争时期文物 有1948年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九大队副中队长方坚烈士使用过的油灯和纸伞。
  (二)出土文物
  馆藏出土文物中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年间数千件。质地上有金、银、铜、铁、锡、铅、水晶、石、玉、陶瓷等等,其中以陶瓷为多,另有早白垩纪时期的鱼和植物化石。
  石器 新石器时代单孔钺,双孔钺、石〓、石斧、石镞、石矛等。
  陶器 商晚期到西周有人字纹罐、双系席纹罐,战国斜方格纹罐,汉到三国有双系波浪纹罐、印纹陶罍、双系泡菜罐、陶灶、陶釜等。
  瓷器 商晚期到西周有原始瓷碗、盂、豆、罐、鼎、盘。战国原始瓷鼎、鉴弦纹碗。汉代之双系盘口壶、五管瓶、簋,三国之技乐五管瓶、盘口壶、虎子。西晋碗、唾壶、罐。东晋羊头壶、盘口壶、褐黑釉鸡头壶。南朝双复系盘口壶、盏和盏托。隋鸡头壶。唐双龙盘口壶、彩绘瓷枕。五代之四〓壶、塔形多角瓶。北宋之黑花喇叭口壶、碗。南宋青釉莲瓣碗、观音佛像、缠技“炼八郎功夫”粉盆。元代兽足香炉、八卦炉、碗、点彩高脚杯。明代之碎裂纹小口瓶。
  铜器 战国青铜剑、矛、箭头。汉代之弩机、铜洗、铜镜。三国神兽镜。唐代龙凤葵边镜。北宋之云龙镜。南宋带柄八弧镜、铜鼎、觥、鬲、觚、簋、爵。明代之云雷纹铜谯斗、三足香炉等。
  铁器 有汉到唐代剑、刀、斧、谯斗。
  (三)传世文物
  有石砚、铜镜、铜制用具、木雕、石刻、石雕、瓷器、玉器、银器、字画、佛珠等。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二十五日之圣旨2件。古书千卷,古钱币百余斤。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