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建筑维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454
颗粒名称: (六)古建筑维修
分类号: K917
页数: 6
页码: 293-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古建筑维修、其中包括了延福寺维修、上甘塔红军标语维修、太平天国标语墙筑亭保护、台山寺维修、发宝象龙塔维修、熟溪桥维修、明招寺维修、鸣阳楼维修等情况。
关键词: 古建筑 寺庙 武义县

内容

延福寺维修
  1954年1月29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化社(54)字第112号文件通知宣平县人民政府中指出:“延福寺为江南罕有的木构古建筑,应加以保护。因我省缺乏懂得该项建筑的人才,对该寺的损坏不能大修,目前为防止倒塌,决定先进行小修……”。同年3月20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民字第537号文件,编造修缮计划及经费预算上报省文化局。4月5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化财(54)字第698号文件批复拨修缮经费600万元(旧币)。宣平县人民政府指派文化馆陈挺生负责延福寺维修任务。于同年4月20日动工,5月底竣工。6月6日总结上报。实支付修理款530.3万元,余款及时汇交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1954年8月28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宣文(54)字第4121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
  1958年,延福寺被生产队占用,作灰铺,牛棚。1959年柳城文化站干部吴雪雄向省里反映此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59)浙文秘字第190号文件下达永康县人民政府,指令转知桃溪公社,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延福寺遭受罹损,1973年9月5日,为维修延福寺,县建立了领导小组:组长朱燕、副组长贾法根、薛天申,组员童炎、陈蔚、陶勤芳、陶明志、涂志刚。
  1974年2月20日,童炎、陈蔚、涂志刚和维修延福寺木工一行5人,去宁波保国寺等地参观学习。3月11日,省文管会拨款1万元,为延福寺维修经费。同年11月延福寺维修工程竣工。陶村大队的养蚕场、养猪场搬出。
  1977年10月24日,武义县委决定把延福寺开辟为会议招待所。11月18日,延福寺开始测量公路,并征用0.2亩土地筑公路,于1977年12月完成建好停车场并修理好后厅及偏房、厨房,办起了武义县委会议招待所。1978年7月,会议招待所停办。
  1978年8月15日,延福寺后殿右厢房一排3间开始复建。
  1983年8月20日,延福寺左厢房3间(明代建筑)开始落架大修,同时修围墙。全部工程于1984年9月竣工,耗资6836元。
  上甘塔红军标语维修
  1978年6月至12月,对上甘塔红军标语房进行修理保护,共耗资4000余元。
  太平天国标语墙筑亭保护
  1978年10月,对岭下汤太平天国“长毛杀妖多多杀”标语,修筑保护亭和围墙,标语用玻璃框复盖,筑围墙并平整土地。1979年7月工程竣工,耗资3000余元。
  台山寺维修
  1980年10月,台山寺进行抢救性维修。修复了山门,新砌西面山墙,修漏,平整土地,搬出茶叶加工厂等等,基本恢复了原貌。耗资3000余元。
  发宝象龙塔维修
  经历雨雪风霜剥蚀380多年的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造的发宝象龙塔,破损严重。1984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拨款,首次大修,面貌为之一新,耗资68500元。具体情况如下:
  1984年3月12日,县财政拨款4万元,维修发宝象龙塔。9月9日,聘临海县古建工程队承包维修。文管会派邓文德具体负责监修。9月16日,省考古所所长王仕伦派绍兴市第三建筑公司古建工程队来替换临海古建队承包修塔工程。
  1985年5月6日,发宝象龙塔维修工程结束,县长李成昌、宣传部副部长胡法支前去检查验收。5月21日,经县长同意,决定在塔边再建一座碑亭,立碑亭内,供游览观赏和休息。9月15日《重修塔碑记》碑刻和碑亭竣工验收。
  1985年10月26日,白溪乡万石院毓英塔进行一次小修。
  熟溪桥维修
  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拨出专款进行小修。1984年3月12,县财政拨款30000元维修熟溪桥。因经费不足,3月30日,为维修熟溪桥,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和文管会派人去省建设厅和文物局汇报修桥经费。同年8月15日省文物局局长金春生、博物馆处副处长傅传仁和后勤处会计、行政科长等前来研究熟溪桥的维修事项。同年12月省文物局拨给熟溪桥维修经费5万元。
  1985年2月31日,武义人民政府下达(85)22号文件,同意县计委、城建局、文管会联合发起的《关于动员群众捐助维修熟溪桥的请示》。同时下达武政(85)23号文件,成立熟溪桥修建工程委员会。主任李成昌,副主任胡水金,委员张育林、裴治中、王子祥、赵仲桃、潘金谊、夏有台。具体工作由文化局、城建局组织实施,经费由县财政监督使用。同年3月30日,地区文管会黄青受省考古所委托,前来测绘熟溪桥复原设计图纸。11月13日,熟溪桥维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具体讨论了修桥方案。12月16日,熟溪桥维修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汇报备料和经费解决的办法。12月28日,武义县人民政府下达了武政办(85)第108号文件,《关于设立熟溪桥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委任涂志刚为办公室主任,吴征为副主任。
  1986年2月,省文物局批拨熟溪桥维修经费5万元,6月又拨款10万元。
  1986年4月4日,拍摄熟溪桥现状照片,作历史资料保存。
  1986年5月2日,县府办公室发出武政办(86)23号文件,熟溪桥维修工程具体实施工作,由文管会组织落实,抓紧行动。
  1986年5月28日,邀请金华市3位有实践经验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和金华市文管会负责人前来实地勘察。晚上,县委书记李成昌、县长沈俊龙、副县长胡水金、文化局长潘金谊、文管会涂志刚等倾听了专家的意见。6月8日,文管会涂志刚去省文物局请示修桥方案。6月9日省文物局副局长梅福根、金春生,文物处长姚仲源,考古所长王仕伦共同提出了“桥墩不能拆建,只能加固,坚持修旧如旧.不能变成一座新桥”。同年9月23日与武义县第三建筑公司签订了木工维修承包合同。10月3日,与交通局第一工程队签订基础加固工程承包合同。10月15日,桥下基础工程动工围堰。11月2日,木工工程开工,落架大修。
  1987年1月3日,熟溪桥基础块石加固工程,计1500m2全部完工。
  1987年3月16日,省文物局又为维修熟溪桥批拨进口美国松木材指标10m³,在金华提货。同年7月25,省考古所古建筑维修中心黄兹、市文管会黄青前来检查熟溪桥维修质量。8月26日,熟溪桥维修工程中的木工承包任务全部完成。
  1987年9月22日,举行熟溪桥维修竣工验收会,参加验收会的有省文物局文物处长姚仲元、市文管会副主任贡昌、武义县县长沈俊龙、人大主任钟柏南、副县长傅美桃,文化局局长潘金谊、副局长徐杰以及文管会委员、修桥委员会委员、城建局领导、县质量检查组等35人;副县长傅美桃主持了会议,修桥办公室主任涂志刚汇报维修情况,最后县质量检查站检定工程合格。整个熟溪桥维修从1986年10月15日动工始,到1987年9月22日竣工,历时11个月另7天,耗资34万元。
  1987年9月28日,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视察熟溪桥与县五大班子领导和文管会人员合影留念。1987年10月1日上午7时正,举行熟溪桥通行剪彩荣游大会。剪彩仪式由文化局局长潘金谊主持,县委书记黄友源、县长沈俊龙剪彩,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柏南按放桥心,特邀前县委书记王文章、毛华岳、李成昌和县级机关单位领导,以及群众几万人参加剪彩仪式并从南桥头向北进行荣游,彩旗、锣鼓开道,荣游队伍最后进入武义影剧院,举行了向支持熟溪桥维修的单位赠送锦旗大会,县委书记黄友源讲了话,公安局副局长刘勤宣读了关于保护熟溪桥的通告,会后放电影。
  明招寺维修
  明招寺为宋代吕祖谦、朱熹、陈亮多人讲学之地。大跃进年代,被生产队办了养猪场。仅有的前殿、朱、吕讲堂、东莱大祠、传薪亭等破烂不堪。武义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作一次抢救性维修。10月21日动工修理围墙,铺地粉刷。第二阶段维修从1987年9月始,对传薪亭,朱、吕宗祠进行拆修。
  1987年12月18日,明招寺维修全部结束验收,前后维修共耗资11369.00元。
  鸣阳楼维修
  鸣阳楼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县丞潘棠创建。
  1981年3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4月15日,县文管会与木工签订鸣阳楼维修承包合同。4月25日,文化局、文管会邀集城建局、壶山镇、鸣阳村举行协调会议,同日签订附属建筑拆迁协议书。4月30日,文管会绘制完成鸣阳楼修复图纸。4月27日木工开始取料,5月14日开始落架大修。6月3日泥工动工,首先拆修拱洞门内外条石墙,加固基础。7月4日,县计委(88)83号文件批准维修鸣阳楼,投资4.5万元。8月18日,鸣阳楼维修工程木工部分结束。9月23日鸣阳楼维修工程全部竣工,12月18日鸣阳楼维修竣工验收,参加质量验收的有县政府副县长傅美桃、文化局长潘金谊、城建局长董春法和干部吴征、壶山镇徐金甫、鸣阳村3位领导以及文管会涂志刚等人。鸣阳楼维修耗资(包括过路戏台)3.6万元。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