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博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44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博事业
分类号: K878.6
页数: 34
页码: 279-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文博事业、其中包括建国前文保工作、建国后文保工作、现存文物状况等情况。
关键词: 延福寺 文博事业 宣平县

内容

第一节 建国前文保工作
  建国前,武义、宣平二县均未有文物管理专门机构,均为县署兼管,后为教育行政管理。
  一、宣平县的情况
  民国6年(1917),宣平县公署对宣平县境内的文物进行了一次普查,查实有古寺庙、庵观堂28处,即:妙果寺、园明山寺、台山寺、净妙寺、延福寺、普照寺(柳城镇)、甘露寺、多宝寺、龙福寺(保华乡)、龙福寺(县城西)、庆恩寺、三岩寺、普照寺(县西北一里);保胜院;月桥庵、求静庵、兴林庵、照槐庵、白云庵、西溪庵、胜莲庵、太平山庵;冲真观;文昌宫、东岳宫;道院堂、天关堂;兴文土地祠。
  查实碑碣9处:有唐代的唐有道先生碑,明代的龙福寺碑和三元真君庙碑,清代的冲真观重兴碑和九龙山铸雨碑、胜莲庵碑、文昌宫碑、以及双节坊、节烈坊。
  唐代大历铜钟一口,明代大士铜像一个。
  古桥、亭建筑物12处:有宋代通济桥、渥溪桥;明代峡济桥;清代归来桥、禹义桥和澍乐亭、丰山亭、留云亭等(还有四处朝代未详)。
  古遗迹、古胜迹有37处:有唐代叶真人墓,宋代余太师墓、伏虎禅师墓;晋代长生池,宋代日池、月池,还有朝代未详的洗心池;白云岩、嶙峋岩、东岩、西岩、玉甄岩、龙福岩、白池岩、巾子岩、箓符岩、榅样岩、池头岩、狮子岩、豫章岩、八仙岩、云降岩、陶公岩;穿心洞、桃花洞、牛鼻洞、云岩洞;试剑石、将军石、莲花石;丹井、龙福井、慈仁井、石井、石润井、白云泉等名胜古迹。
  民国6年2月25日,宣平县公署知事涂贡琳,在宣平县文物胜迹普查的基础上,选取了珍贵文物向省政府填报了文物胜迹表格,上报了清代前碑碣9块,金石2件,雕刻1件,古建筑42处,古遗迹29处。
  民国13年(1924)9月21日,北宋乾德年间(963)募建的“净妙寺”,因后厢房堆积木炭,余火未尽复炽起火,烧遍后屋、前屋的东房、西房共30余间,经扑灭,只留下东房右侧厨房10余间焦壳。
  民国18年(1929),宣平县署对陶村延福寺,作全面登记入册,注明延福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佛像24尊,神像6尊,房屋26间,计面积3亩,耕地111.369亩,山地5亩,僧3位,僧德元名丁承标,僧志周名杨文华,僧志信名吴长林。
  同年6月,内政、军政、教育三部礼字第172号令将孔庙定为古迹,严禁驻扎军队。宣平县政府于民国21年(1932)8月27日训令,孔庙内严禁驻扎军队。民国35年,浙江省政府训令,府民(35)字第40476号,令各县县长,定孔庙房屋除核准利用办理教育文化事业外,不得任意占用。
  民国22年(1933)6月16日,浙江省教育厅教字第(1152)训令宣平县政府,指出“宣平县陈育仁去函件反映陶村延福寺为千年古筑,如果实系古代建筑,自应予设法查明保护”。宣平县政府同年12月25日发训令“查明保护”。
  民国33年(1944)3月20日,宣平县政府建立了文庙修理委员会,定于4月始,对被日机炸坏的文庙进行修理。同年4月3日,下文征派修建材料,后各乡镇上交修建材料木材367根,松板98方,杉板19方,瓦7千片,大方砖400支,砖1600支。民国35年(1946)3月19日修建竣工。
  民国36年(1947),宣平县政府确定清修寺,静妙寺、台山寺、岩山寺、东西岩5处为重点名胜,当时的东西岩,地处崇义乡,有清风峡、一线天、穿心洞、朝天池、南天门等胜迹,确为游览胜地之一;确定延福寺,叶天师塚、千人塜冲真观、铜钟为重点古迹。
  二、武义县的情况
  武义县的熟溪桥系宋开禧三年(1207)由武义县主簿石宗玉创建,名为石公桥。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武义县令赵奇募捐修桥,造桥墩6座而终止。
  明隆庆二年(1568),武义县令林一鹗拿出自己薪俸捐资造桥,乡民士绅响应捐资,造桥墩10座,架木为梁,上铺木板,南北畅通。修建后易名为熟溪桥。
  明万历四年(1576)五月,武义县令谭音发动修桥,带头捐出俸禄,并用犯人赎罪的300两银子,50石大米,在原有基础上,于桥面上盖起桥屋49间,卫以壁栏,桥中开设魁星阁。
  明崇祯五年(1632),大桥被火烧焚,进行修复。
  明崇祯十二年(1639),桥被洪水冲毁。
  清顺治三年(1646)修复。
  清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洪水冲坏熟溪桥,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李经邦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8月又遭火灾烧毁,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县令徐亮祖募捐翻修复原。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遭火灾,桥屋梁柱尽随烟陷,桥墩毁掉十之七八。乾隆四十八年(1783),县令邓谦芳捐俸欲修未成。乾隆五十年(1785)县令韩席珍继续重建而成。
  民国31年(1942),日军侵占武义,为抢运砩石,拆除熟溪桥桥屋,铺以铁轨。熟溪桥面目全非,惨遭破坏。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次年武义县政府接受民意,把修复熟溪桥列入施政计划。
  民国35年(1946)4月16日,在县参议会会议室建立熟溪桥修建委员会并召开会议,何如圭任主任委员,蒋卓南、杨金综任副主任委员,徐丙炎、王树棠、陈丙煊、鲍子善、陈寿溪、徐子栽、楼仲甫、王人能、应仁山、何玉麒、毕华荣、施守道、杨鸣、林立、徐悌行、王子如、陈正诚、胡侠、朱金淦、郑文林、李德卿、盛法云、陈存诚、陈士恒、汤德馨、董荣龄为委员。同年9月13日在武义民报发布武义县熟溪桥修建委员会公告,11月11日,(农历10月18日)上午9时在熟溪桥头举行修建熟溪桥开工典礼。
  民国36年(1947)8月18日,熟溪桥修建委员会对捐助修桥资金三百万元(国币)以上的章雨金、尤李双、汤火茂、韩孟暘、陈门金氏、童鼎铭、程文铨、何荆山、陈祖仁、杨金综、王储春、陈华甫、章德庭等28人发嘉奖状。同时,对何振枝、汤觉鲍、徐宝钗、陈加起4人各助捐谷伍千市斤,赵贞来助捐谷伍千贰百市斤,计值国币均在五百万元以上,由县政府呈报省政府嘉奖,各颁给“急公好义”奖状一纸。
  民国36年(1947)10月31日修建竣工,并于同日辰时举行了熟溪桥修建完成荣游典礼,恭请了寿翁何葆仁(77岁)、徐世英(82岁)及何万松、王申如四人暨修建委员会成员及县机关首长游桥,群众人山人海,游桥完毕后,在县民众教育馆设“分发寿包处”,人群接寿包热闹非凡,共分发寿包四千个,每个包为一千元。计发国币四百万,均由四老解银支付。31日晚上,由县立简师附小及戏班,演戏3天4夜,以示庆祝。
  武义县建国前的古寺庙庵观堂,有76处,即:智觉寺①、法云寺、香山寺、中峰教寺、广福教寺、西净岩教寺、宝安寺、化度寺、兴善寺、圣智寺、法莲教寺、无碍寺、桐山寺、惠刀寺、大化寺、西岩寺、静住寺、宝林寺、宝岩寺、普净寺、普明教寺、万安寺、东普宁寺、延庆寺、南龙华寺、西普宁寺、崇法寺、金柱寺、胜因寺、梵安寺、多宝寺、崇教寺、无相寺、护国寺、松林寺、多福寺、教隆寺、大慈寺、常乐寺、金仙寺、精进寺、福圣寺、东大通寺、东慈尊寺;慈云庵、地藏庵、上虚庵、弥陀庵、熟溪桥庵、燕山岭庵、宠阁岭庵、九峰庵、在中庵、镇杨庵、双岩庵、清龙庵、洪寺桥庵、白阳庵、普济庵、内白庵、云居庵、听法庵、建福庵、麓云庵、鱼鹰岩庵、鸣凤庵、双柏庵、水月庵、雪云庵;宝泉岩;清岭观、广福观、广惠观、崇元观;海麟院;北宝泉堂。
  民国17年(1928)9月27日5时,明招寺被窃,震动了浙江省政府,同年10月22日,省政府主席何应钦训令命严缉盗贼归案。
  民国32年(1943)浙江省政府统计室,把武义水廉亭、书台山、刘岩,宣平东岩、清风峡、白池岩、石岩,列入浙江省统计局编的《胜景专册》。
  民国34年(1945)4月12日,武义县教育局调查文物被窍一案,查实系民国31年(1942)5月武义沦陷时,东门脚东岳宫和鸣阳楼二处的宋代文物“五金炉”和明代文物“五金钟”被窃,报案侦查无着。
  第二节 建国后文保工作
  一、机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文物管理工作由文化馆代理。
  1970年9月,县革委会批准建立了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张启明兼任组长,童炎、朱章才为组员。
  1976年1月20日,县革委会批准成立武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由朱和沈、朱燕、薛天申、董致道、阎本进、薛兆祥、陈恭泰、吴益孝8人组成。朱和沈任主任,朱燕任副主任。
  1981年3月28日,中共武义县委下达《关于调整、充实武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通知》由游奕能、胡法支、朱文星、徐杰、金德潮、张金牛、童炎7人组成,游奕能任主任,胡法支任副主任。
  1985年2月2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县博物馆,并于1987年1月经省文物局验收核准报国家文物局备案。此后文博业务划归县博物馆办理。
  1986年7月22日,公布涂志刚任县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博物馆工作。
  1987年7月6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7)第86号文件,充实、调整了县文管会成员,改委傅美桃任文管会主任,潘金谊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邓良土、汤福桃、何继生、刘勤为委员,涂志刚任办公室副主任。
  1979年11月至1982年12月,建成了871平方米3层文物大楼,为县博物馆馆舍和文管会办公处。大楼主体建筑为框架式钢筋混凝土三层楼房,以(清)光绪二十五年的牌楼作大门,主楼后面设有花园、假山、喷泉,园中有墓志等碑林和移建(清)乾隆年间文昌亭一座,现改为一心亭。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35.81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为270平方米,文物库房为150平方米,其它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总共投资10万元。
  二、文保要事
  (一)文物宣传
  1958年10月,武义与永康并县。1959年1月19日,永康县委发出了(59)字第009号文件,宣传征集保护各种革命历史文物和古代文物。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64年6月1日,办了古画展览,进行文物保护宣传。
  1972年9月18日,武义县革委会发出了武革委(72)第3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征集工作的通知》。
  1975年1月3日,在延福寺举办革命文物、古建筑照片、出土文物展览。是年,汉代青瓷盘口壶等出土文物被选送北京故宫展览,其中一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8年2月、5月、10月在宣传橱窗举办文物展览,介绍本县出土文物、延福寺古建筑,以及保护出土文物的典型事迹。
  1978年8月27日,《浙江日报》刊登了《元代建筑延福寺》一文,介绍了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同年8月7日《浙江日报》刊登了《红军浩气长存》文章,介绍了武义上甘塔红军标语;同年《东海民兵》8月号刊登了《长毛杀妖多多杀》的革命故事,介绍岭下汤太平天国标语。
  1980年第10期《浙江画报》,登载了《武义熟溪桥》照片,同年第11期《浙江画报》刊登了《武义县出土铜镜》摄影报导。
  1981年第4期《浙江画报》刊登了《太平军在武义》摄影报导;同年第4期《考古》杂志上刊登了《浙江省武义县陶器厂三国墓》文章;同年第2期《文物》杂志上刊登了《从浙江省武义县墓葬出土文物谈婺州窑早期青瓷》文章。
  1983年3月7日,武义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文物保护法>宣传工作的通知》,县文管会印发了800张《文物保护法》布告,在全县农村张贴。
  1983年11月9日,《金华日报》刊登了《王应钦将先父保存的书画赠送给国家》和《邵宅乡发现东汉中晚期瓷窑》等消息;同年《考古》刊物第6期刊登了《浙江省武义县三国婺州窑》。
  1985年9月6日,金华市文管会贡昌来我县挑选婺州窑青瓷74件送北京参加展览。同年9月12日,县政府转发了武义文管会《要求在生产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报告。
  1986年11月15,浙江省电视台前来本县拍摄熟溪桥维修工程电视,在省台新闻节目中播放,同年12月14日,省电视台播放了“武义县重视文物保护”的电视节目。
  1987年1月15日,武义县上送的74件出土文物,参加金华市、巨州市联合举办的婺州古瓷展览在北京故宫展出3个月。
  国务院1987年5月26日颁发了《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布告,是年6月26日在全县各乡、镇张贴、宣传。同时编印广播稿、黑板报资料,以及其它宣传资料印发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开展文物保护宣传。
  (二)业务培训
  1975年1月10日,召开全县各区社党委宣传委员、文化站干部参加的文物工作会议。14日部分文化馆、站人员在省文管会朱伯谦、任世龙,金华地区文管会贡昌指导下,去桐琴果园参加古墓清理,第一次举办地下考古发掘业务培训班。永康、义乌县的文管会干部也参加了培训。
  3月28日,在省、地文管会人员指导下,在王宅镇举办由桃溪、下杨二区文化站干部参加的考古发掘学习班,时间5天。
  1976年9月1日,组织桃溪、下杨、新宅、城关四区部分文化站干部,由文管会童炎带队,去宁波、杭州等地文保单位参观学习。
  1977年4月至12月,在源口水库工地举办地下文物保护、发掘学习班3次,共轮训干部、民工50余人(次)。
  1977年7月7日,在11万伏变电所基建工地南宋大墓发掘时,举办现场发掘学习班,参加者有文化站干部8人,并有浙江省文管会专家劳伯民前来实地讲课。同年10月,涂志刚去十里坪农场,参加金华地区考古学习班。
  1979年10月16日,县文管会第二次组织文化站干部去宁波、杭州等地参观学习文物宣传保护工作的经验;同年11月19日,金华地区文管会在武义县王宅公社举办现场考古培训班,武义有邓文德和4名业余文保员参加,历时6天。在王宅大队上莲塘、杉树园发掘东汉古墓2座。
  1981年4月1日至18日,涂志刚参加省文管会在绍兴市举办的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培训班。
  1983年4月24日,文管会干部涂志刚去乐清雁荡山参加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文物“四有”普查工作业务培训班;同年6月4日,县举办普查业务培训,并邀金华地区文管会贡昌前来讲课;10月6日,涂志刚等4人去温州参观学习地方简史陈列经验,历时4天;同年12月24日,县文管会派涂志刚带领业余文保员一行4人去省博物馆和其他文保单位学习文保方法和业务知识。
  1984年10月28日,涂志刚参加地区文物参观学习组去西安、洛阳等地参观学习。
  1985年1月17日,涂志刚带领业余文保员2人去巨州参观学习普查成果展览和文保工作经验。
  1986年10月20日,薛骁百去宁波参加省文物局举办的文物考古、古建筑学习班,历时45天。
  1987年8月22日,保送徐伟到上海复旦大学文博专业进修学习2年。
  1987年12月1日,涂志刚、薛骁百去省博物馆参观和学习版画制作等业务知识。
  1988年1月9日,涂志刚等3人去兰溪市参观学习文物保护经验;同年7月27日,涂志刚、薛骁百、徐伟3人到东阳市参观学习卢府维修和古建筑保护经验;7月29日至盘安县文管会参观学习文物保护经验;8月1日,到天台县文管会参观学习文物单位的管理、保护经验;同年10月25日,组织涂志刚、薛骁百等5人去上海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
  通过参观、学习、培训,提高了文博干部业务素质。经技术职称考评和上级审批,于1987年11月22日,涂志刚被批准为文博专业馆员职称;1988年5月27日批准薛骁百为文博专业助理馆员职称。
  (三)文物普查
  1981年3月14日,涂志刚、李金生等4人组成文物普查组,下乡进行文物普查。
  1981年10月17日始,组织文物普查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工作。1982年3月14日,调整了普查小组,由涂志刚、李金生和业余文保员徐希晨、周金宣4人组成,由涂志刚带队继续开展普查。4月26日文物普查小组负责人去义乌参加金华地区文物普查经验交流会。8月16日,将柳城、桃溪2区普查到的可移动文物运往延福寺保护。
  1985年12月18日,经浙江省文物局查实验收,前后经历了4年的武义文物普查基本结束,查实武义县有古遗址3处,古窑址137处,古墓葬12处,古墓葬群2处,古建筑195处,古塔4座,古桥梁14座,石坊6座,古戏台21座,石碑26块,摩崖题刻3处,古亭4个,古水利工程2处,革命遗址7处。
  (四)文物出土
  1970年11月,棉纺厂工地出土西晋谷仓一只(残),为武义县文清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出土文物。
  1971年冬季兴修农田水利时,柳城镇祝村后山大水岙山坡上发现大量的鱼化石,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专家专程来武义进行考古。
  1972年10月,县文清小组童炎,到源口水库取土场,搜集完整、残缺、碎片出土文物300余件,并在现场举办了展览,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1972年5月,浙江省博物馆地质生物组吴维棠、徐玉斌、张明华、魏丰4人2次来柳城镇大水岙山坡发掘鱼化石,经鉴定为中化鳞齿鱼属和中华弓鳍鱼属,前一科定名为浙江中华鳞齿鱼,后一科定名为金华弓鳍鱼。
  1974年3月8日,坦洪公社江望村发现宋墓,出土影青带盖碗、壶多件。
  1975年4月11日,坦洪公社上坦上大坟山,发现窖藏元代龙泉青瓷40余件。同年7月4日,德云公社红星大队凤凰山上发现商晚期到西周的陶片、陶罐等器物。
  1975年3月28日,在源口水库取土场的朝阳、后金二村清理了古墓5座,出土陶瓷器皿文物29件。
  1976年10月,要巨公社岩坞大队发现北宋元丰六年9月18日纪年墓,出土陶座、影青执壶、盘、碗多件文物。
  1977年7月,壶山镇香山发现宋墓,省文管会派专家朱伯谦前来主持发掘,出土龙泉窑青瓷炉1只,带柄铜镜1块,以及金发钗,金耳球等9件文物。同年6月25日,在履坦白庙山,官山清理古墓6座,出土文物77件。
  1979年9月14日,清理了北缸窑义乌山、碗窑岗、项山干官山等地古墓9座,经清理发现古墓随葬品早年被盗,其中一座盗得精光,另外8座所剩无几,出土刀、镜、斧、碗、壶等文物44件。同年10月30日,在竹园山发现西晋时期的夫妻墓,出土文物26件;12月19日在柳城镇犁耙厂发掘南宋初期的夫妻合葬古墓1座,出土文物34件;12月16日,武义壶山镇西门岭发掘宋代墓葬1座,出土堆纹瓶1对。
  1980年3月19日,在芦北公社巩宅、新屋大队清理西晋和南朝的古墓2座,墓葬品早年被盗,这次出土只有碗7只,执壶1把,但此墓构造特殊,仍有考古价值。
  1981年3月5日,武义党校旁的农形山发现南宋石板墓1座,省文管会指派林华东、董忠耿2人前来协助发掘,仅有墓志1方。同年11月21日,东干凤凰山发现东汉墓1座,出土文物22件,其中有刀、剑7把、刀鞘纹饰清晰,实为罕见。
  1981年10月7日,壶山镇项山干村发现汉墓,墓内随葬品已被盗。
  1982年1月茶厂清基时发现汉墓1座,经清理发现,此墓早年被盗。
  1983年6月6日,地、县文管会派人去泽村乡凤凰山遗址发掘,此遗址已被农民种植而破坏,出土10多件器物。同年6月4日县公安局基建时挖到一只铜狮子,工人以为是金的,偷偷地拿回家去,被公安局发现即派人追回,上交文管会;6月25日,项
  店清溪口水库取土场发现很多六朝墓葬堆,经清理发掘,文物大部分早年被盗,只出土几件残缺文物。
  1983年9月13日,县广播站基建工地发现窖藏出土30多件青铜礼器,为宋代仿制文物,填补了我县缺少青铜器的空白。
  1986年1月21日,在东干砖瓦厂抢救性清理残存5座六朝古墓,出土东晋羊头壶和点彩罐及虎子,羊头壶造型、釉色均为上等,为武义县首次发现。同年3月15日,西联乡马口村何亚明在建房时发现宋代墓葬,其中有1只金耳环,上交国家。
  1987年10月8日,在泽村乡章岸村发掘唐墓,出土陶砚、罐和碗。
  1988年9月10日,武义县汽配厂扩建工地。出土六朝文物8件,另有1件石斧;同年11月9日桃溪滩解手坑村胡建福送交宋代出土文物7件。
  (五)文物保护
  1972年8月17日,邵宅公社湖塘沿村农民徐德富等,盗掘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的夫妻合葬墓,被公安局拘留5个月。
  1977年2月7日,泉溪公社杨峰村徐福其,将出土银锭砸碎私分,被公安局拘留2个月,收回碎银。
  1979年12月26日,台山寺一棵大樟树,被净妙寺水库指挥部砍伐做船,受到罚款处理。
  1981年11月22日,根据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的联合通知,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仓库进行防盗、防火安全检查,检查了台山寺、延福寺和文物库房的安全设施。
  1981年3月3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1981)第58号文件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上甘塔红军标语、岭下汤太平天国标语、唐开元碑、隆福寺碑、铜钟、石梁架屋、溪里瓷窑、柏树塘窑址、凤凰山遗址、台山寺、熟溪桥、陶得二石刻、鸣阳楼、发宝象龙塔、万石院塔、抱弄口窑址。
  1981年6月6日,少数人起哄在文保点台山寺泥塑佛像,11月30日,云华公社和公社人武部带民兵6人去台山寺推倒佛像,张贴了《通告》,进行了广播宣传。12月5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同贤和文管会涂志刚去云华公社处理募捐的877.20元钱,由公社保存处理。
  1984年6月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公布履坦乡履二村明代花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2月9日,云华乡政府决定对台山寺确定为云华乡旅游开发区。2月15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法支,文化局长潘金谊、副局长徐杰、文管会干部涂志刚在云华乡党委领导的陪同下到台山寺,对开辟旅游活动中如何加强文物保护提出意见。
  1983年10月31日,壶山镇金星村王应钦将其父王德川所作和收藏的83幅画,赠送县文管会保存;同年8月27日,寺前乡茶山村太平军使用过的马槽运县博物馆保存;9月21日,明代履坦花厅原为国家保留的公房,却被履坦二村出卖给私人,县文管会派员前去履坦二村进行交涉,指令听候处理。
  1984年5月14日,白溪乡桐芦村乾隆时期的文昌阁搬迁博物馆内修复保护。
  1985年4月20日,辛亥革命刘跃勋烈士墓搬迁西门公墓保护;同年10月8日,发现明招寺不少碑刻散落各村,其中,吕祖谦家族墓碑作了氨水池盖,16日县文管会将散落各村的明招寺墓刻运回明招寺保护。
  1986年1月25日晚上7时,壶山小学2个12岁学生在熟溪桥南头第一墩玩火,几根枕木着火燃烧,县消防队及时扑灭。县文管会和消防队对其家长进行了教育,学生写了检讨,各罚了款并作了广播。县公安局、文管会制订了联合通告,悬挂在南北头,晓喻群众共同保护文物。
  1986年7月28日,县公安局指令下杨区公安派出所配合县文管会,将1978年唐代古墓出土的,当时被陶宅村支部书记方章兴之妻收藏的金手镯1只,收回文管会保护。由于方妻身患精神病,9月1日方章兴立下保证书,做好工作早日上交国家保护。及至1987年11月11日,晚上10时左右,方章兴合家去看电影,其妻在家,陶宅青年陶云波、汤金富2人,乘机抢劫了唐墓出土的金手镯,当夜逃往永康打成金戒子。陶、汤2人破坏文物被公安局逮捕,判刑6年。
  1986年8月16日,将壶山小学保存的一座清道光年间建的壶峰书院大门搬迁博物馆保护。
  1987年,县文管会与消防科派人检查延福寺、台山寺情况,给台山寺增添了4架干粉灭火机。
  1987年12月3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7)第199号文件批准公布了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有阮孚墓、明招寺、吕祖谦和吕氏族墓、擂鼓厅、回龙桥、巽峰塔、鳌峰塔、石翁仲和石马等、辛亥革命烈士墓、大烟囱。
  1987年12月20日,决定对柳城镇后坪山村县级文保单位明代陶得二农民起义遗迹石刻,建造保护亭加以保护。翌年3月16日保护亭竣工验收。
  1988年2月2日下午4时30分,坦洪乡上坦村革命烈士潘漠华故居,被邻居失火烧掉楼上木结构。
  1988年3月15日,解决履坦古花厅权属问题,与买主徐顺恒签下协议。给他购屋款和搬迁补贴共6290元,限他春节搬出花厅,由县文管会保护。
  1988年5月14日,县公安局和坦洪乡政府电告文管会称:发现黄畈村边1座光绪三十一年的四女合葬墓被盗。文管会派员去调查,查明,只打开了洞口,墓内未见扰乱。
  1988年10月29日夜,延福寺四道输送电线被盗。11月2日,桃溪区派出所在俞源乡凡岭脚村抓获盗犯和全部电线。
  (六)古建筑维修
  延福寺维修
  1954年1月29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化社(54)字第112号文件通知宣平县人民政府中指出:“延福寺为江南罕有的木构古建筑,应加以保护。因我省缺乏懂得该项建筑的人才,对该寺的损坏不能大修,目前为防止倒塌,决定先进行小修……”。同年3月20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民字第537号文件,编造修缮计划及经费预算上报省文化局。4月5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化财(54)字第698号文件批复拨修缮经费600万元(旧币)。宣平县人民政府指派文化馆陈挺生负责延福寺维修任务。于同年4月20日动工,5月底竣工。6月6日总结上报。实支付修理款530.3万元,余款及时汇交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1954年8月28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宣文(54)字第4121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
  1958年,延福寺被生产队占用,作灰铺,牛棚。1959年柳城文化站干部吴雪雄向省里反映此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59)浙文秘字第190号文件下达永康县人民政府,指令转知桃溪公社,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延福寺遭受罹损,1973年9月5日,为维修延福寺,县建立了领导小组:组长朱燕、副组长贾法根、薛天申,组员童炎、陈蔚、陶勤芳、陶明志、涂志刚。
  1974年2月20日,童炎、陈蔚、涂志刚和维修延福寺木工一行5人,去宁波保国寺等地参观学习。3月11日,省文管会拨款1万元,为延福寺维修经费。同年11月延福寺维修工程竣工。陶村大队的养蚕场、养猪场搬出。
  1977年10月24日,武义县委决定把延福寺开辟为会议招待所。11月18日,延福寺开始测量公路,并征用0.2亩土地筑公路,于1977年12月完成建好停车场并修理好后厅及偏房、厨房,办起了武义县委会议招待所。1978年7月,会议招待所停办。
  1978年8月15日,延福寺后殿右厢房一排3间开始复建。
  1983年8月20日,延福寺左厢房3间(明代建筑)开始落架大修,同时修围墙。全部工程于1984年9月竣工,耗资6836元。
  上甘塔红军标语维修
  1978年6月至12月,对上甘塔红军标语房进行修理保护,共耗资4000余元。
  太平天国标语墙筑亭保护
  1978年10月,对岭下汤太平天国“长毛杀妖多多杀”标语,修筑保护亭和围墙,标语用玻璃框复盖,筑围墙并平整土地。1979年7月工程竣工,耗资3000余元。
  台山寺维修
  1980年10月,台山寺进行抢救性维修。修复了山门,新砌西面山墙,修漏,平整土地,搬出茶叶加工厂等等,基本恢复了原貌。耗资3000余元。
  发宝象龙塔维修
  经历雨雪风霜剥蚀380多年的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造的发宝象龙塔,破损严重。1984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拨款,首次大修,面貌为之一新,耗资68500元。具体情况如下:
  1984年3月12日,县财政拨款4万元,维修发宝象龙塔。9月9日,聘临海县古建工程队承包维修。文管会派邓文德具体负责监修。9月16日,省考古所所长王仕伦派绍兴市第三建筑公司古建工程队来替换临海古建队承包修塔工程。
  1985年5月6日,发宝象龙塔维修工程结束,县长李成昌、宣传部副部长胡法支前去检查验收。5月21日,经县长同意,决定在塔边再建一座碑亭,立碑亭内,供游览观赏和休息。9月15日《重修塔碑记》碑刻和碑亭竣工验收。
  1985年10月26日,白溪乡万石院毓英塔进行一次小修。
  熟溪桥维修
  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拨出专款进行小修。1984年3月12,县财政拨款30000元维修熟溪桥。因经费不足,3月30日,为维修熟溪桥,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和文管会派人去省建设厅和文物局汇报修桥经费。同年8月15日省文物局局长金春生、博物馆处副处长傅传仁和后勤处会计、行政科长等前来研究熟溪桥的维修事项。同年12月省文物局拨给熟溪桥维修经费5万元。
  1985年2月31日,武义人民政府下达(85)22号文件,同意县计委、城建局、文管会联合发起的《关于动员群众捐助维修熟溪桥的请示》。同时下达武政(85)23号文件,成立熟溪桥修建工程委员会。主任李成昌,副主任胡水金,委员张育林、裴治中、王子祥、赵仲桃、潘金谊、夏有台。具体工作由文化局、城建局组织实施,经费由县财政监督使用。同年3月30日,地区文管会黄青受省考古所委托,前来测绘熟溪桥复原设计图纸。11月13日,熟溪桥维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具体讨论了修桥方案。12月16日,熟溪桥维修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汇报备料和经费解决的办法。12月28日,武义县人民政府下达了武政办(85)第108号文件,《关于设立熟溪桥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委任涂志刚为办公室主任,吴征为副主任。
  1986年2月,省文物局批拨熟溪桥维修经费5万元,6月又拨款10万元。
  1986年4月4日,拍摄熟溪桥现状照片,作历史资料保存。
  1986年5月2日,县府办公室发出武政办(86)23号文件,熟溪桥维修工程具体实施工作,由文管会组织落实,抓紧行动。
  1986年5月28日,邀请金华市3位有实践经验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和金华市文管会负责人前来实地勘察。晚上,县委书记李成昌、县长沈俊龙、副县长胡水金、文化局长潘金谊、文管会涂志刚等倾听了专家的意见。6月8日,文管会涂志刚去省文物局请示修桥方案。6月9日省文物局副局长梅福根、金春生,文物处长姚仲源,考古所长王仕伦共同提出了“桥墩不能拆建,只能加固,坚持修旧如旧.不能变成一座新桥”。同年9月23日与武义县第三建筑公司签订了木工维修承包合同。10月3日,与交通局第一工程队签订基础加固工程承包合同。10月15日,桥下基础工程动工围堰。11月2日,木工工程开工,落架大修。
  1987年1月3日,熟溪桥基础块石加固工程,计1500m2全部完工。
  1987年3月16日,省文物局又为维修熟溪桥批拨进口美国松木材指标10m³,在金华提货。同年7月25,省考古所古建筑维修中心黄兹、市文管会黄青前来检查熟溪桥维修质量。8月26日,熟溪桥维修工程中的木工承包任务全部完成。
  1987年9月22日,举行熟溪桥维修竣工验收会,参加验收会的有省文物局文物处长姚仲元、市文管会副主任贡昌、武义县县长沈俊龙、人大主任钟柏南、副县长傅美桃,文化局局长潘金谊、副局长徐杰以及文管会委员、修桥委员会委员、城建局领导、县质量检查组等35人;副县长傅美桃主持了会议,修桥办公室主任涂志刚汇报维修情况,最后县质量检查站检定工程合格。整个熟溪桥维修从1986年10月15日动工始,到1987年9月22日竣工,历时11个月另7天,耗资34万元。
  1987年9月28日,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铁瑛视察熟溪桥与县五大班子领导和文管会人员合影留念。1987年10月1日上午7时正,举行熟溪桥通行剪彩荣游大会。剪彩仪式由文化局局长潘金谊主持,县委书记黄友源、县长沈俊龙剪彩,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柏南按放桥心,特邀前县委书记王文章、毛华岳、李成昌和县级机关单位领导,以及群众几万人参加剪彩仪式并从南桥头向北进行荣游,彩旗、锣鼓开道,荣游队伍最后进入武义影剧院,举行了向支持熟溪桥维修的单位赠送锦旗大会,县委书记黄友源讲了话,公安局副局长刘勤宣读了关于保护熟溪桥的通告,会后放电影。
  明招寺维修
  明招寺为宋代吕祖谦、朱熹、陈亮多人讲学之地。大跃进年代,被生产队办了养猪场。仅有的前殿、朱、吕讲堂、东莱大祠、传薪亭等破烂不堪。武义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作一次抢救性维修。10月21日动工修理围墙,铺地粉刷。第二阶段维修从1987年9月始,对传薪亭,朱、吕宗祠进行拆修。
  1987年12月18日,明招寺维修全部结束验收,前后维修共耗资11369.00元。
  鸣阳楼维修
  鸣阳楼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县丞潘棠创建。
  1981年3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4月15日,县文管会与木工签订鸣阳楼维修承包合同。4月25日,文化局、文管会邀集城建局、壶山镇、鸣阳村举行协调会议,同日签订附属建筑拆迁协议书。4月30日,文管会绘制完成鸣阳楼修复图纸。4月27日木工开始取料,5月14日开始落架大修。6月3日泥工动工,首先拆修拱洞门内外条石墙,加固基础。7月4日,县计委(88)83号文件批准维修鸣阳楼,投资4.5万元。8月18日,鸣阳楼维修工程木工部分结束。9月23日鸣阳楼维修工程全部竣工,12月18日鸣阳楼维修竣工验收,参加质量验收的有县政府副县长傅美桃、文化局长潘金谊、城建局长董春法和干部吴征、壶山镇徐金甫、鸣阳村3位领导以及文管会涂志刚等人。鸣阳楼维修耗资(包括过路戏台)3.6万元。
  (七)研究考察
  1972年5月,浙江省博物馆地质古生物组吴维棠、徐玉斌、张明华、魏丰4人前来武义县柳城镇大水岙发掘鉴定鱼化石。10月,浙江省文管会专家朱伯谦、劳伯民前来武义履坦寺前考察古窑址。
  1973年9月25日,坦洪乡上坦村美籍华侨潘洁和他们父母参观故乡的延福寺。
  1974年12月,朱伯谦、任世龙来徐村公社(大田乡)考察古窑址。
  1975年1月10日、3月26日朱伯谦、任世龙两次来武义桐琴果园、王宅村指导研究考古发掘工作。
  1978年3月,全国陶瓷研究会议在我县延福寺召开。同年11月9日,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祁英涛、李竹君带领2名助手,来延福寺全面测绘,确认延福寺小巧玲珑,保存完好,东厢房有独特风格,应妥善保护。
  1979年6月,省文管会朱伯谦和地区文管会贡昌,联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炳、欧阳修等5人前来武义县抱弄口考察古窑址。
  1979年9月27日,日本横滨大学工学博士关口欣也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省教育厅外事办公室主任陈聿武陪同前来延福寺考察古建筑。
  1979年10月,上海自然博物馆李宗政、贾湘仲、吴淑华等3人来柳城祝村大水岙发掘鱼化石。
  1981年4月9日,南京工学院教授、古建筑系主任潘谷西等一行5人专程来武义,考察了熟溪桥、壶山镇忠孝堂等明代古建筑和延福寺、履坦花厅等。
  1988年3月8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一元、省考古所副所长王仕伦、地区文管会副主任贡昌考察延福寺。同年6月9日地区公安局来武义县检查文物安全保护情况,视察了延福寺,对延福寺提出要购置灭火机,展出文物要拍照存档。
  1983年10月25日,省文物局批准建立武义县延福寺文物保护所。同年11月15日,北京故宫古陶瓷研究室主任冯先铭和研究员等4人,在地区文管会贡昌陪同下,来武义县泉溪乡水碓周村考察五代古瓷窑。
  1985年5月23日,地区文化局长葛凤兰来武义县博物馆视察文物工作。同年10月5日,上海市委组织部顾问、原宣平共产党领导人宣恩金前来武义县参观指导党史展览。10月8日,中国经济学家千家驹回故乡参观指导党史展览和库藏文物。
  1986年5月9日,中国著名工笔重彩画家潘絜兹和夫人回故乡探亲,10日,由县委书记李成昌、宣传部长张育林、武义籍山水画家潘景友、县文化局长潘金谊、文联副主席胡彬、文管会涂志刚陪同下参观台山寺、延福寺。
  1986年11月8日,日本国神奈川县川崎市麻生匹片平楠隆基(年70岁)前来武义县考察延福寺和熟溪桥。
  1987年4月1日,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广东省康、梁研究会理事,武义籍徐光仁回乡参观了武义博物馆文物陈列室和馆藏文物。
  1987年5月4日,北京故宫展览部馆员杨静荣和助理馆员吕成龙,在金华市文管会贡昌的陪同下,参观了武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并考察了南湖等地古窑址,对本县窑址堆积层之丰富甚感兴趣。
  1987年8月8日,日本爱知学院教授、爱知学院禅研究所副所长、文学博士铃木哲雄和该院教师铃木来武义县考察明招寺和金柱寺。
  1987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主任陈祖银(武义籍)参观延福寺和县博物馆。
  1987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沈梅(女)、周忠和和省石油研究所教授陈其爽来武义县考察发掘鱼化石,至11月6日,在祝村大水岙发掘鱼化石20余条。
  1988年3月27日,日本和尚安居太道,随带一位设计师吉河功,前来武义县考察延福寺。
  1988年11月19日,省自然博物馆魏丰带领5人来武义县祝村大水岙发掘鱼化石。
  (八)阵地展览
  1975年1月3日,延福寺举办革命文物、古建筑照片、出土文物展览开幕,共展出文物360件。
  1980年1月,在文化馆展览厅举办出土文物展览,16只柜,展出文物153件。
  1983年7月1日,在文管会新陈列室举办“李庆良根雕展”。
  1984年1月28日,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展览》(图片资料由省科委提供),3月15日结束。
  1984年10月1日,《武义县地方简史陈列》向观众开放,同时展出100余件出土文物。
  1984年12月25日,纪念潘漠华烈士牺牲50周年,举办《潘漠华烈士生平事迹展览》。
  1985年5月4日,举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影社社员叶一苇书法篆刻展。
  1985年7月1日,《中共武义县党史展览》开幕式由组织部长何联长主持,代书记、县长李成昌讲话,卢志龙副书记剪彩,县机关党员、干部400余人参加。
  1986年6月24日,县委决定为配合农村整党,将《中共武义县党史展览》拍成彩色照片,放大24寸,深入到全县各乡、镇巡回展出。
  1987年2月16日,武义籍在山东省师专任教的吴远谋、张磊父子个人画展开幕。开幕式由文化局长潘金谊主持,宣传部长张育林讲话,人大主任钟柏楠剪彩。
  1987年4月7日,举办三中全会以来《武义县成就展览》,共78块活动版面,223张照片,405件实物。6月8,《武义县成就展览》到柳城区开始下乡巡回展出。
  1987年9月1日,由县档案馆举办博物馆制作的《档案利用效益展览》开馆,至11月2日结束。
  1987年11月14日,展出《兰溪、武义书法联展》共90幅。
  1988年2月10日,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潘景友画展,省政协副主席李朝龙、县政协主席王祖旺、县委副书记朱阐贤、文化局长潘金谊以及有关领导和县美协会员共150余人参加剪彩开幕式。展出山水、花鸟画100多幅。
  第三节 现存文物状况
  一、文保单位
  (一)省级重点
  延福寺 在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31年(1905)重建后殿。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后殿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方形,长宽均11.8米,分作五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修葺时所增添。殿内柱为梭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一为〓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有蜀柱,蜀柱为瓜柱形,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大殿进深为八架椽(加重檐部分为十架椽)。平梁上无侏儒柱,梁中部置枦斗,前后出华拱一跳,上施替木,似丁头抹额的遗制,但无叉手。阑额下施由额,不用普柏枋,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平梁梁底与金柱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建筑方法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梁架上用若干朵斗拱。金柱顶有圆枦斗,上檐斗拱出跳系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拱造。下檐斗拱用材少于上檐,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后尾为双抄偷心。下檐斗拱卷杀虽与上檐斗拱相似,但不及上檐斗拱老成。
  大殿内有宋宝祐二年(1254)铸造之铁钟;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刘演书写之《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端书写之《延福寺重修记》石碑。
  1960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延福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寺内佛像被毁,前殿和后殿被占用,辟为养猪场、养蚕场。1974年,派专人管理,整理环境,搬出猪场、蚕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1万元修葺前殿和大殿。1975年开放。1976年修复围墙。1977年修葺后殿和厢房。1978年重建右厢房三间。1983年落架大修左厢房(明代建筑)三间。经过几年整修,延福寺成为有科学档案资料、有保护标志说明和保护范围、有专人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建国前,古建筑家梁思成曾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建国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三次前来考察;1978年11月9日,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祁英涛、李竹君带领两名助手,来延福寺全面测绘;1979年9月和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
  熟溪桥 为十墩九孔之廊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横跨熟溪,通济南北。桥长140米,宽4.8米,状似长廊。两侧间隔有凳,分长廊为三道,中间通车马,两旁走行人(今禁通车辆)。解放前,两旁设有饮食、糖果等小摊,供长途跋涉者充饥解渴。廊沿有栏杆,下部为木板护壁,以蔽风雨。桥两端建门墙,桥中为重檐〓殿式桥楼,有浮雕。
  桥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为县主簿石宗玉创筑,故名石公桥,无桥屋,岁久圮废。明隆庆四年(1507)重建,改为熟溪桥。明万历四年(1576),修葺中建桥屋49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毁于火。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有桥屋51楹,桥中建“法角亭”,称奎阁,有扶梯可登楼。民国31年,桥屋被日军拆毁,民国36年修复,但桥中无楼。1949年以来,多次修葺,1986年又落架大修,桥梁、枕木、铺板、桥屋等全行去腐换新。墩基加筑垂裙,以块石弹底加固。桥墩顶背至桥板皆施药以防蚁蛀。桥中楼阁加高,易名为“岁丰阁”,有书法家写的匾额、楹联,并恢复楼梯,以供登楼览胜。上下檐间嵌花格窗,桥屋统加棕红油漆。桥两端各列石狮一对。1987年9月修建竣工,投资35万元,10月1剪彩通行。
  熟溪桥闻名于世。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桥梁史话》中有熟溪桥的照片,对熟溪桥的结构特色和“一桥多用”作了介绍。1986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报头“伟大的祖国”上刊登熟溪桥照片,称之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年10月3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熟溪桥照片,称“汤恩伯家乡浙江省武义县古代木桥,构造别致……”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红军标语 1935年8月7日,红军挺进师宿营于今之溪里乡上甘塔村,用红、黑墨水写下标语72条,内容为“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当红军最光荣”等。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吕祖谦墓 吕祖谦墓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寺西南。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祖辈为赵宋名宦世家,家学渊源流长。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从河东南渡金华。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选入博学弘辞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学者以东莱先生尊称。他倡导致用之学,主张“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以其独立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绍兴年间(1131~1162)至武义讲学。乾道二年(1166),护母灵枢归葬于武义明招山,守墓3年,学者纷至问学。乾道九年(1173),住礼部试官,讣闻父亡,即弃官奔丧,居明招山守墓,问学诸生又重新集合。与朱熹、陈亮等几度讲学明招寺,为武义培养了一批人才。因父母双亡,娶三妻皆卒,过度悲痛,右肢风痹益甚,然对讲学,著述仍坚持不懈。淳熙三年(1176)复职,重修《徽宗实录》,又编《皇朝文海》154册,记载事例精当翔实,孝宗喜,赐名《皇朝文鉴》,并赐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欲加官进爵,祖谦以久病坚辞不受,请求依旧从事文墨。淳熙八年(1181)病故,归葬于明招山。武义筑“吕成公祠”祀之。在明招寺写成的著作有《古周易》、《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还有《春秋左氏传说》、《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集》等。
  吕祖谦不但自己归葬于明招寺,他把曾祖父吕好问的灵枢从桂州移葬于明招山,又把祖父吕绷中、父亲吕大器,以及自己的夫人、继室的灵枢和弟弟吕祖俭均葬于明招山。五墓毗邻,各有三五级拜坛。
  明招寺 在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改智觉寺,俗称明招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六朝圮废,至五代后唐重建。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理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与朱熹、陈亮等人多次讲学于明招寺。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等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建国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现仅存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6年10月已作抢救性维修。至1987年12月18日,前后三个阶段的维修全部竣工验收,共耗资12600元。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二)县级重点
  1981年3月3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1)58号文件公布下列14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商周遗存 位于泽村乡章岸村凤凰山背。1978年,农民掘地时发现,为商周中晚期遗存。出土有S纽原始青瓷豆、S纽盂、鼎,还有印纹陶片和石〓、印纹耳罐等。
  抱弄口窑址 在溪里乡抱弄口村北,有五代十国至元代之窑床多条,窑床长25米或60米不等。产品有碗、壶、罐、瓶、盘,胎色有灰白、青灰、紫红、乳黄,釉色有黑、青灰、天青、姜黄、青灰泛黄、褐、乳浊等,部分饰有刻划纹、篦纹、针点纹和“福”、“平”等印章纹。北京故宫青瓷专家冯先铭于1979年前来鉴定,认为此产品质地优良,造型精美,花纹繁多,手法朴实,釉色晶莹,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柏树塘窑址 在溪里乡蜈蚣形村柏树塘,为宋代婺州窑,有窑床2条,产品以碗为主,胎较粗,釉以黑色为主。
  溪里窑址 在溪里乡溪里村东瓦灶山。为宋代婺州窑,有窑床3条,产品以碗为主,形较大,或为圈足深腹稍敛口,或为圈足浅腹敞口。胎质粗,色呈青灰、紫红、灰,釉为青灰、乳白色。饰菊、葵、印纹、印章。
  台山寺 在云华乡台山。台山三面凌空,山势陡峭,“步云梯”石阶蜿蜒而上,其顶平坦如台。宋乾德年间(963~968),伏虎禅师清辨建寺于山顶。寺为硬山顶,五花卷棚山墙的四合院,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观音堂、正殿、后殿及两侧厢房。有井叫仙人井;有池一方,终年不涸。
  1980年,台山寺进行修葺,并与净妙寺一起划为文物保护区。
  石梁架屋 在大田乡岭下汤村。为明代建筑,梁柱皆石,至今仍尘垢不染。原系宗祠,现为粮仓。面阔三间,柱方形,柱础〓形,构柱侧脚,梁为弓形月梁,结构浑厚古朴。
  鸣阳楼 在县城东鸣阳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创建,并取法云寺大钟悬于楼,派丁役司钟。始称鸣阳门楼,简称鸣阳楼,后曾称谯楼、保和楼。
  鸣阳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纵连并列式石拱券门,上层为钟楼。明、清间多次圮废,多次修建。由于鸣阳楼钟鸣特别宏亮,北岭洞凉风出奇沁人,故民间有“鸣阳楼的钟,北岭洞的风”之说。
  追魂碑 也称丁丁碑,现存延福寺。相传为唐开元五年(717)叶法善为祖父叶国重所树之碑。碑高2.2米,宽0.8米,厚0.13米,上呈半园形,上部正中刻八卦符。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原为唐书法家李邕所撰书,现存者为后人镌刻。
  龙福寺碑 现存延福寺。为明正德七年(1512)遗物,清光绪十五年(1889)于龙福寺池中挖出。碑长1.94米,宽0.8米,厚0.13米。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内容为龙福寺从梁大同三年至明正德七年的修建记载。
  陶德义石刻 在柳城镇后坪山村天井潭背。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处州府捉拿矿工起义军首领陶德义等人的布告。全文七行,隶书,阴刻在石壁上,离地3米。
  大历铜钟 唐大历十二年(777),为纪念叶法善而铸造。钟重1500斤,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原悬挂大源乡冲真观,现存延福寺。
  发宝象龙塔 在县城东北的金鞍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竣工于万历三十三年。塔六面七层,高42.46米,内外砖砌,转虚其中,转级若扶梯,可拾级登最高层。
  塔建后380年来从未修葺,破损严重。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大修,面貌一新。
  毓英塔 俗称万石院塔,在曰溪乡万石院村的龟山上。建于明代,砖砌,中空,六面七层,高约20米。塔台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云雷纹,出檐为四层菱角。一至五层为平砖选涩,每层开窗,相闪错开。
  太平天国标语 在大田乡岭下汤中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攻破岭下寨,当地贫民以七个地主豪绅之血在墙上写下“长毛杀妖多多杀”七个大字,歌颂太平军为民除害。标语横幅行书,长190厘米,宽50厘米。1979年已筑亭保护。
  履坦花厅 在履坦镇履二村。为明代晚期建筑。现残留4间。明间招梁式,次间穿斗式,柱梭形,柱础鼓钉形,柱头隐刻平盘斗。月梁形曲,断面瘦高,置丁头拱,用材粗矮。
  1984年6月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4)号81文件,公布履坦花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3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武政(87)第199号文件公布下列8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鼓厅 在邵宅乡上邵村。二进一井,平面呈十字形,为硬山顶四合院。第一进为明代早期建筑,风格简朴。第二进为清代中期建筑,有少许雕饰。戏台为清后期建筑,攒尖顶,屋脊饰蹲兽。
  回龙桥 在溪里乡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桥为单孔半圆拱桥,长28米,宽3.7米,拱跨13米,矢高7米。纵连并列式拱券,桥中部有亭,攒尖顶,石柱方形,望柱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桥面踏道条石铺砌,桥栏板上刻有“石虹三驾”四字。
  石翁仲、石马等石刻群 在邵宅乡大通寺左侧,立于明代正议大夫资尹兵部侍郎、赠兵部尚书潘竹涧夫妇合葬墓之前。1971年,被盗墓者破环,现仅存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各二座,石龟一座,墓碑一块(墓铭二方已移存县博物馆),皆为明代石刻艺术珍品。
  刘耀勋烈士墓 刘耀勋为光复军参谋、武义党军督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义风潮”①中被捕殉难,葬双路亭。1984年迁葬于壶山西麓。墓为混凝土结构,穹窿顶.有踏道、平台,立有墓碑。同时迁葬于此者,还有14位无名烈士。
  鳌峰塔 在溪里乡沈店村之鳌山云峰,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塔高14.5米,砖砌,中空,三层六面,面面开窗,腰檐用五层砖砌成菱角,迭涩出檐。拱形塔门上题“鳌峰崛起”四字。
  巽峰塔 在柳城镇龙帽山上,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次年落成。塔高24米,砖砌,中空,六面七层。每层开窗相闪错开,出檐为平砖六层,菱角三层迭涩。塔刹为“十三天”式。
  大烟囟 民国31年(1942)日军为掠夺武义之莹石,在县城大南门外建火力发电厂。电厂大烟囱高37米,外径4米,钢筋水泥结构。为日军侵略武义之见证。
  阮孚墓 阮孚,字遥集,开封陈留人。任安东参军、镇南将军。东晋咸和初年(326),迁广州刺史,赴任途中隐居武义明招山。晚年,舍宅建惠安寺(即明招寺)。阮之墓在明招寺左侧。
  二、其他胜迹
  东山商周遗存 位于芦北乡管湖村东山背南。1978年开发黄土丘陵时,发现有席纹、网纹、印纹的陶片和口沿外卷大口罐等。经鉴定为商周中晚期遗存。陶片胎质较硬,色有黑灰、青灰。
  水碓周窑址 在泉溪乡水碓周村。有8条唐代至元代的窑床,产品有碗、罐、壶、瓶等,口有卷口、敞口、敛口,足有圈足、撇足、卧足。瓷土精细,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有青灰、灰泛黄、灰白、黄、乳浊。部分开片有刻划纹,雕刻纹。
  清修寺 在云华乡清湖村。东晋太和年间(366~371)已有寺,南朝梁大通三年(529)重建,后屡加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事,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后殿,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前大殿,民国5年复建山门。现仅存前大殿。
  寺面对白石溪,处于石溪八景之中,溪边有古樟,老枝盘曲,有修竹,滴翠曳风,环境清幽雅静。
  法云寺 在县城西门,故又名西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岁久圮废。清乾隆三十一年(1761)建大殿和山门,乾隆三十四年建观音阁,乾隆五十年建东西廊和斋房。现仅存大殿。
  大殿方形,重檐攒尖顶。柱22根,柱础鼓形。围廊转角为递角梁,上檐檐柱置递角梁上。殿身柱头平梁两端雕龙头,上置天花。〓牵和额枋等处浮雕人物、花卉。
  忠孝堂 在县城南上街。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平倭名将徐平胡所建。硬山顶四合院,三进三井,整个建筑素朴。现破损严重。
  陈氏宗祠 在坦洪乡周村,为清中后期建筑。二进一井,有戏台。宗祠廊沿雕走兽、人物、花卉,刻琢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宋丞相郑睿墓 在云华乡金村西南。占地200平方米。墓前有墓坊,为石构,冲天式。
  潘湘墓 在新宅乡谷村鸭坑林场之后,墓穴石砌。潘湘系坦洪乡上坦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赐文林郎太常博士,为两广监察御史,转知府。
  通济桥 在柳城镇南。原名通德桥,为宋末曹门郑松创建。垒石为址,架木为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架桥屋,改名为通济桥。后多次修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砌筑为五洞石桥,长30丈,宽1.8丈。现改为公路桥。
  三、馆藏文物
  (一)革命文物
  太平天国文物 有太平军使用过的石马槽、长矛、单刀、双刀、铜锅;还有门牌一块,系太平军攻占武义之后,发给西乡农民朱隶修的。门牌上印有“本藩受命专征,除残去暴,安善良民……自那以后,士农工商,各安恒业,同享升平”。
  辛亥革命詹蒙烈士遗物 有武昌起义保卫战之前,詹蒙烈士给父亲的亲笔信;还有国民党中央党部常务委员暨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撰写的《同学詹蒙生平事实》;宣平县长詹世骝书写的《烈士詹仰高先生传》和詹蒙之照片、生平战斗事迹、读书时的奖章等。
  土地革命时期文物 有1928年中共武义县委给东区区委的指示信,支部通知、支部会议议程及会议记录、入党志愿书、农村生活调查表等;有1930年宣平红军北营总指挥邱金伦烈士用过的两支手铳,宣平北营红军使用过的石砚、中共宣平县委委员吴谦烈士用过的手杖、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在杭州陆军监狱写给妻子的八封书信(原件已被子女取回,仅保存照相底片);还有红军使用过的土铳、土炮、大刀、长矛;有1935年至1937年粟裕同志在登云乡子坑村和西联乡一带活动时使用过的石臼、洗脸盘、子弹夹等。
  解放战争时期文物 有1948年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九大队副中队长方坚烈士使用过的油灯和纸伞。
  (二)出土文物
  馆藏出土文物中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年间数千件。质地上有金、银、铜、铁、锡、铅、水晶、石、玉、陶瓷等等,其中以陶瓷为多,另有早白垩纪时期的鱼和植物化石。
  石器 新石器时代单孔钺,双孔钺、石〓、石斧、石镞、石矛等。
  陶器 商晚期到西周有人字纹罐、双系席纹罐,战国斜方格纹罐,汉到三国有双系波浪纹罐、印纹陶罍、双系泡菜罐、陶灶、陶釜等。
  瓷器 商晚期到西周有原始瓷碗、盂、豆、罐、鼎、盘。战国原始瓷鼎、鉴弦纹碗。汉代之双系盘口壶、五管瓶、簋,三国之技乐五管瓶、盘口壶、虎子。西晋碗、唾壶、罐。东晋羊头壶、盘口壶、褐黑釉鸡头壶。南朝双复系盘口壶、盏和盏托。隋鸡头壶。唐双龙盘口壶、彩绘瓷枕。五代之四〓壶、塔形多角瓶。北宋之黑花喇叭口壶、碗。南宋青釉莲瓣碗、观音佛像、缠技“炼八郎功夫”粉盆。元代兽足香炉、八卦炉、碗、点彩高脚杯。明代之碎裂纹小口瓶。
  铜器 战国青铜剑、矛、箭头。汉代之弩机、铜洗、铜镜。三国神兽镜。唐代龙凤葵边镜。北宋之云龙镜。南宋带柄八弧镜、铜鼎、觥、鬲、觚、簋、爵。明代之云雷纹铜谯斗、三足香炉等。
  铁器 有汉到唐代剑、刀、斧、谯斗。
  (三)传世文物
  有石砚、铜镜、铜制用具、木雕、石刻、石雕、瓷器、玉器、银器、字画、佛珠等。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二十五日之圣旨2件。古书千卷,古钱币百余斤。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宣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