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74
颗粒名称: 三、音乐
分类号: J692
页数: 7
页码: 90-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音乐发展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宣平、武义两县有104副民间锣鼓班,节日喜庆颇为热闹,历有“武义闹元宵”、“宣平闹重阳”之说。元宵节,武义笙歌不绝。重阳节,宣平一年一次的迎神赛会活动,男男女女结伴参加,十分隆重。器乐曲《十样景》是演奏的重要曲目。其它还有《香桂尾》、《玉芙蓉》、《胜利风》、《万里红》、《八仙赶路》、《倒春雷》、《路调》、《春兰》、《秋兰》、《仙女枝》、《普庵咒》等30多首乐曲。陶村等地的元宵节,锣鼓班串街走户,通宵演奏。
关键词: 武义县 音乐 作品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宣平、武义两县有104副民间锣鼓班,节日喜庆颇为热闹,历有“武义闹元宵”、“宣平闹重阳”之说。元宵节,武义笙歌不绝。重阳节,宣平一年一次的迎神赛会活动,男男女女结伴参加,十分隆重。器乐曲《十样景》是演奏的重要曲目。其它还有《香桂尾》、《玉芙蓉》、《胜利风》、《万里红》、《八仙赶路》、《倒春雷》、《路调》、《春兰》、《秋兰》、《仙女枝》、《普庵咒》等30多首乐曲。陶村等地的元宵节,锣鼓班串街走户,通宵演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岭下汤成立“太和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源兴办“永乐会”,民国24年(1935)改为“继成会”。宣统元年(1909)陶村成立“儒琴堂”座唱班,民国23年(1934)改名“民生乐社”。登台演出之前,都演奏昆曲音乐。
  民国9年(1920)壶山镇法云寺组织“陶静社”,又名“太子班”。民国21年(1932),杨店村组织了昆腔座唱班。紧接着宏阁成立“仙乐会”,白姆成立“同庆会”,董处、履坦、赵宅、瑶村、马府下、陶村等,相继成立了昆腔演唱社团。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武义县的歌咏活动风起云涌,遍及城乡。民国26年(1937)7月,武义抗日救亡歌剧团成立,团长徐明新,副团长楼明质、徐光仁,音乐指挥毕华荣。白天街头宣传,晚上在壶山小学搭台演出,先后下乡3次,巡回26个村庄,演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热血》、《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毕业歌》、《黄河颂》、《青年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歌剧团每到一处,还帮助学校组织学生歌咏队,教唱抗日歌曲。歌剧团于民国27年(1938)2月改为武义县抗日宣传队。
  民国32年(1943)武义沦陷,县政府迁驻新宅,成立了战时青年服务队,在新宅各地教唱《大刀进行曲》、《黄河颂》、《送郎上战场》,激发人民抗日热情。民国34年(1945)3月27日,县政府教字第61号训令,批准年内举行歌咏比赛办法。同年4月18日县政府755号训令,定本年歌咏比赛于5月5日在干训所举行。这次歌咏比赛参加单位有岭上乡、白峰乡、岭下镇、下杨镇、清溪乡、曲湖乡、南峰乡、横路乡、古义乡、阳南乡、双坑乡各中心校和县简易师范。比赛项目分个人演唱和团体演唱二种。个人演唱以每校3至4人为限,一人一曲为原则;团体演唱人数限在12至20人,每校合唱歌曲3首。
  民国29年(1940)8月10日,宣平县民众教育馆歌咏戏剧团成立,在宣平城内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定每日演出1次,开展抗日宣传。民国33年(1944)5月,宣平县政府训令县民众教育馆,要经常举行歌咏活动。
  武义民众教育馆还组织过二次规模较大的音乐会:一次是民国26年5月25日举行的歌咏比赛,冲破以往以学校为对象的比赛范围,采取士农工商各界自由报名,男女不限,老小均可的方法。第二次是民国37年(1948)11月12日举行全县音乐大会,参加单位有简易师范、明招中学、乡镇中心校等。
  建国后,群众性的音乐活动甚为活跃,并涌现了一批音乐人才和较好的歌曲作品。1950年12月3日举办民校教师歌咏培训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东方红》、《从此翻身不受苦》、《农民歌唱毛主席》、《全世界人民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中苏人民大团结》、《你是灯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11首歌曲。民师培训班结束后,分别在民校教唱这11首新歌,新歌演唱活动在全县迅速普及。1950年5月17日武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8月,由音协和文化馆出面开展中苏友好宣传月教歌活动,从机关、团体、学校推选20余名音乐骨干参加学唱,学会了6只“中苏友好”歌曲。1951年7月25日派朱月琴、金嘉耀、徐斗斋、钟星云4人参加金华地区音乐干部补习班。1954年8月举行首次机关音乐演唱会。1955年3月以王德川、何子珩为首重建壶山锣鼓班,参加者有王德川、何子珩、王藏金、陈李岳、赵炳金、王有道等人,文化馆派出文艺干部担任顾问。该锣鼓班10月1日参加了国庆游艺会演奏活动。1956年
  2月8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下达(56)547号文件,号召全县农村在春节期间村村教歌唱歌,文化馆印发了《社会主义好》等10首歌曲,供全县教唱。2月16日举行城关镇进入社会主义万人庆祝大会以后,有10余副锣鼓班配合民间舞蹈进行游行奏乐以示欢庆。10月3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创字第3743号文件,定10月19日举行全县歌咏比赛会。这次比赛除学校外,还有农民歌手10余人参加,后树乡王泥坑村农民歌手洪绿球唱的山歌《党比爹娘还要亲》获演唱奖。1978年10月18日,民歌《绣挎包》参加县文艺会演获演出奖,并推荐参加地区会演,获演出奖。1981年3月,歌曲《上夜校》、《采茶歌》参加地区文艺创作节目调演,获创作奖。1982年元旦举行全县歌咏大会,5月16日举行“五讲四美”歌咏大会。同年1月、2月、8月、9月,分别为业余音乐骨干、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站干部举办音乐学习班,讲授简谱知识、风琴演奏、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等课,由金嘉耀、施维、胡雄飞、汪亚军、薛天申讲课。10月,歌曲《党是一棵常青树》参加地区文艺演唱会,获创作奖。1983年6月25日,王印秋、柳文武、傅少华、薛天申、施维5人参加金华地区民歌演唱会。事先送去改编创作的民歌录音有《上夜校》、《富裕路上喜盈盈》、《盼老公》、《旧社会怪事多》、《数鸡蛋》、《石榴花》、《荷塘小唱》。其中《旧社会怪事多》获优秀民歌作品奖,《盼老公》获演出作品奖。王印秋作为优秀歌手参加省优秀民歌演唱会。该年陶雪华作词,施维、金钦夫作曲的《畲家姑娘采宣莲》经省加工后,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1984年8月,歌曲《生活》获地区文艺会演创作奖。1985年12月5日至6日,举行了县首届诗歌音乐节。
  1986年1月15日有《快乐的小鸽子》、《笑呀笑》、《快乐歌》、《早晨》等5个节目参加金华首届诗歌音乐节,荣获2个优秀创作演出奖,1个创作奖,1个鼓励奖。1987年在金华器乐大奖赛中,何建中获电子琴演奏一等奖。同年12月,金华市职工文艺会演,女声二重唱《请跟我来》、男声小组唱《我们是骄傲的采矿工》获演出奖。1988年,金华市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余晋花获一等奖,彭伟定、韩承水、陈安临各获三等奖。
  1983年始,俞源、履坦、陶宅、王宅、白溪、后树、泉溪、桐琴等乡文化站建立了群众歌曲教唱站,规定10天或1月1歌制度。履坦、寺前、新宅、白溪、宣武、明山等乡均举行了歌咏专场演出活动。履坦乡和茭道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广播教唱活动。1985年分别在武义棉纺厂和履坦乡建立音乐之厂和音乐之乡,文化馆音乐干部下去具体辅导,帮助棉纺厂建立了音乐队,兴办了设施,举办了2期音乐培训班。履坦建立了中心教歌站和10天1歌制度。
  新歌创作为建国后重要活动之一。县文化馆、音协等有关单位多次组织歌曲创作或作品加工,印发《歌曲创作浅谈》等辅导资料,积极培养作者。到1988年12月止,全县涌现了54位歌曲作者,1975、1983、1984、1985年均按年度编印全县《创作歌曲选》。歌曲作品除参加县、市、省各级会演外,在1980年至1986年金华市群艺馆、音协编印的6期《婺江新歌》上,先后总共发表了21首,有汪亚君的《像雷锋那样生活》、金嘉耀的《我爱做一朵小浪花》、赵十弘的《党旗》、施维的《畲家姑娘采宣莲》、胡奇之的《笑呀笑》、胡雄飞的《工厂办起了幼儿园》、薛天申的《朋友,请到我家乡走一走》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40余首。此外,还有歌词作品和评论《我爱家乡的松涛》、《建设者之歌》和《情深意新》、《我爱〈中国魂〉》等20多件在省级报刊发表。
  在发掘、收集、保存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介绍、传播民族音乐上,做了大量工作。为帮助农村俱乐部、文宣队、业余剧团熟悉和掌握婺剧音乐,文化馆于1966年编印《婺剧基本曲调》,1975年编印《婺剧基本曲调(乱弹部分)》、《婺剧基本曲调(徽戏部分)》、《常用锣鼓谱》,1978年编印《常用曲调选》,1981年编印《婺剧唢呐曲牌选》,1984年编印《婺剧丝竹曲牌选》。从1980年开始,先后发动、组织力量,对武义县的民间歌曲、器乐曲进行普査和收集,于1980年12月编印了《武义县民间歌曲》,1985年编印了《武义县民间器乐曲集成》。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