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戏剧演出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73
颗粒名称: (四)戏剧演出习俗
分类号: J892
页数: 3
页码: 79-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戏剧演出习俗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团体在演出活动中形成了许多习俗。搭班、谢年、击箱、过场、抢箱、写戏、点戏、祭台、报台、斗台、叠八仙、演彩戏、贴戏联等都是当时的戏剧习俗。
关键词: 武义县 戏剧 演出习俗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团体在演出活动中形成了许多习俗。搭班、谢年、击箱、过场、抢箱、写戏、点戏、祭台、报台、斗台、叠八仙、演彩戏、贴戏联等都是当时的戏剧习俗。
  搭班、谢年 过去,演员可以自由跳班。戏班拼合起来以后,一般以一年或半年为期限。每当年底戏班组合之后,演员们就讲已搭好班了。年三十夜,班主要请演职员吃一餐饭,叫做谢年。就餐时要让小花脸和鼓板师坐在上座。小花脸在班中地位最高。据传,他代表唐明皇。而唐明皇是梨园中地位最高之人,可谓梨园祖师。之后,正月初一就开演了。
  击箱、过场、抢箱 戏班在一地演出结束,迁移到另一地演出,由新演出地的农民来抬戏箱。抬箱时,农民要用棒柱敲打戏箱,声音敲得越响越好,以祝双方兴旺。所以戏箱要做得牢固、厚实,以防敲破,不然戏班要被人讥为破烂班。演职员去新演出地演出,小花脸要背着唐明皇像,走在最前面,这叫过场。有时,一地演出结束,有2个或2个以上村子的农民争着来抬戏箱,要戏班先到他们的村子演出,发生抢箱。有先抢到先演的,有经过协商决定演出次序的(先演的村子要负责后演村子抬箱人员的工资),也有调停不决而引起争斗的。抢箱往往发生在那些演出受群众欢迎的戏班,对提高戏班的声誉有利,但它毕竟是一种粗野的行为,会带来损失甚至停演,戏班子又要尽量避免。发生抢箱时,戏班头要出来做工作,说好话。
  写戏、点戏 每个戏班都有一个负责外交联系的人,称为“成头”。他拿着戏册子去各地农村联系,叫做写戏。双方讲好条件;签好合约,算是演出协定。戏班到一地演出,若当地财东出面要超过合约范围点戏,财东要另付点戏款给戏班。
  祭台 祠堂、庙宇或会堂的戏台落成,是村里或族里的大事。要请一个人们满意的戏班来作首次演出。演出正剧之前要举行一次开新台仪式,叫作“祭台”。祭台时先由族长或是村里有地位、有威望的人宣读祭台文,其中心意思是某年某月某日新开万年戏台,敬请天帝敕旨差使鲁班仙师驱妖逐怪。祭台时要燃放鞭炮,一般都由关公手握大刀杀雄鸡.以血洒台,以警鬼怪。然后由关公、韦陀将2名演员扮成的恶煞鬼(天煞和地煞,其中天煞鬼男装,地煞鬼女装)赶下台,一直赶到村口,演员卸装,不许按原路而要绕道而回。祭台时,村中要有两个主事人站在戏台两侧,当关公、韦陀驱赶恶煞鬼时,主事人要给他们嘴里各塞一红包后再让他们跳下戏台。关公、韦陀把恶煞鬼赶到祠堂或庙宇门口,乐队即开始闹“花头场”。
  报台 戏班在闹“花头场”完后,由一头戴红色台帽,身穿红开台,腰系罗带,左手拉住右手水袖的副角,口念报台词,介绍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引出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这叫报台。《荆钗记》的报台词:饱学王十朋,玉莲配与王家为婚。王娘不顺,将她赶出门庭。江中捞救,钱家螟蛉。后来露出此钗,两家分明。来者——王十朋。
  斗台 凡遇盛大庙会或重要节日,或大的建筑落成典礼,常组织几个戏班来同一广场演出,称斗台。斗台演出的戏台,多数均是临时搭的草台。演出时点火炮为号,以便各戏班同时开锣。各班均作好充分准备,演出也都特别用心和认真。斗台不宣布结果,而以观众数的多少、收台的迟早,由群众自己去评论。因此在斗台演出时,各戏班一般都要挑选群众喜闻乐见、场面壮观热闹的戏,由最好的演员出场,并将最好的服装、道具拿出来亮相。
  叠八仙 武义的戏剧演出活动,把叠八仙视为吉祥。为求平安吉利,一般第一场要叠八仙.有时最后一场也叠八仙,也有根据当地群众要求场场都叠的。每叠一次八仙,当地的头首要布置放鞭炮,并将红包及烟、酒、糖等扛上舞台,以表谢意。礼品的多少由当地头首的气度和财力决定。班子到一个地方.一般上演三日四夜,武义叫做一票戏。所以叠八仙应放在第一天和第四天的夜场。这二场(尤其是第一场)村里自有准备,不必同头首商量。如果中间的某场要叠八仙,则必须事先同头首商量。但也有个别班子为了多取彩礼.在头首未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中间某场另加八仙的。这样往往使当地头首措手不及,慌忙放鞭炮、送礼品,如果不送会认为是不吉利的。但这样容易引起矛盾。八仙的种类很多,有小八仙(又名盔头八仙)、堆山八仙、三星八仙、文武八仙、五路财神八仙、献花八仙(又名和合八仙)、五路加戏八仙等等。但不管哪种八仙,一般来说台词文字精练,演出场面热闹,内容都是说些祝愿升官发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
  彩戏 第一场叠八仙后,常要先上演彩戏。武义各地一般把《百寿图》作为彩戏。
  戏联 戏曲对联简称戏联。布置戏联也是戏剧习俗的一种。在戏班到来之前,村中演出主事人要请人写好戏联,贴在前台的柱子上,把戏台打扮得富有节日气氛。戏联很多.有古代传下来的.有近代和今人创作的。其内容,有写戏曲形式的,有写戏曲表演的,有写观众看戏道德和怎样看戏的,有歌颂夸奖戏班和演员的,有政治宣传和庆祝丰收的,较多的是借古喻今、借戏喻世,以引导人们在戏中学理、娱中受教。它要求对仗工整,艺术性高,趣味性强。好的戏联,无疑点缀了演出环境,烘托了演出气氛,给人以文字欣赏和道德教育。
  戏剧习俗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建国后,搭班、谢年、祭台、报台已被淘汰。叠八仙、点彩戏不像过去那样被强调。过场不再由小花脸背着唐明皇像,运输改用拖拉机、汽车。抢箱之事也很少发生了。戏联在内容上也有了不少变化。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