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众戏剧演出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72
颗粒名称: (三)群众戏剧演出场所
分类号: J892
页数: 9
页码: 7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群众戏剧演出场所情况。演出场所是群众戏剧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清末民初,武义县的民间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盛行,无固定演出场所的地方,村民们临时搭台演戏。这种戏台,俗称草台。很多大一点的村庄,都在宗祠庙宇里建起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至今留下来的古戏台,还有80座左右。
关键词: 武义县 群众戏剧 演出场所

内容

演出场所是群众戏剧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清末民初,武义县的民间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盛行,无固定演出场所的地方,村民们临时搭台演戏。这种戏台,俗称草台。很多大一点的村庄,都在宗祠庙宇里建起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至今留下来的古戏台,还有80座左右。
  武义县残存的古戏台,大都为清代道光元年(1821)以后,直到民国期间所建造。邵宅乡上邵村的擂鼓厅,是明朝早期的建筑,戏台却是清末光绪年间建造。另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新宅乡塘头村的陈氏宗祠戏台,大约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0左右),呈八角形的藻井画有重彩工笔八仙,梁架、牛腿、角柱上有戏曲浮雕“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空城计”、“借扇”等内容。壶山镇鸣阳村庙台,建筑在壶山镇东城门古建筑“鸣阳楼”下道路的中央,俗称路台,系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造。戏台身后紧靠关帝庙,台身横跨通东城门的街道,两根台柱竖在街道北侧,再往北是一片空地,空地北侧与关帝庙相对的是镇东殿。这个戏台没有固定的台框和台板,不演戏时便于人来车往,演出时庙里扛出两条原来备有的特制长凳,铺上台板即成戏台(长凳和台板的高度和阔度与基本台的尺寸完全相符)。此台右近鸣阳楼,面对镇东殿,身靠关帝庙,石柱上刻着“此心此理今犹昔,有色有声画亦诗”的戏联,形成了一个结构别致、工艺精细的古典艺术建筑群。
  建国后,戏台逐步被乡、镇、村影剧院、大会堂所取代。残存的80座左右古戏台,完整的已为数不多。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不少戏雕人物被砍了头或斩了腿,弄得难以辨认,有的经认真推敲,方能知其内容。
  建国后兴建的大会堂或影剧院,为了一场多用,既能开会,又可演戏、放映电影,故规模均较大,座位在600个至1800个之间。而且舞台面积一般较大,台口较高,大都安装有供电系统。武义县共有65座各级影剧院或大会堂。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