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出团体和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70
颗粒名称: (一)演出团体和活动
分类号: G127
页数: 16
页码: 5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演出团体和活动情况。
关键词: 武义县 演出团体 活动

内容

昆曲是传入武义最早的戏曲曲种,盛行于清末民初。传教人有:浦江的叶三羽、金华的吴竹斋和老胡春聚班的毛儿、兰溪的文琴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岭下汤组织了太和会昆腔座唱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源村兴办了永乐会昆腔锣鼓班。清宣统元年(1909),宣平陶村儒琴堂成立。
  民国9年(1920),壶山镇一批文人在法云寺组织了陶静社座唱班。民国19年(1930),陶村儒琴堂易名为翕如堂。民国21年(1932),杨店村组织了昆腔座唱班,宏阁村成立化乐会,白姆成立同庆会,董处、履坦、赵宅、瑶村、马府下等村相继成立了昆腔演唱班社。民国23年(1934)3月12日,宣平民众教育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在陶村开办平民夜校,请翕如堂座唱班登台演出折子戏《草鞋夜课》。自此,翕如堂改名民生乐社,成为武义第一个从座唱班转为舞台演出的戏曲团体。
  民国15年(1926)9月,宣平郑李生木偶戏班成立。民国19年(1930)2月,李金玉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3年(1934),祝银古木偶剧团和鲍维声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6年(1937)10月,朱宝和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8年(1939)9月,新民木偶剧团成立。上述6个木偶剧团均演婺剧,常年流动营业于山乡。
  民国23年(1934),白姆乡梅岗头村的徽戏座唱班康乐社和新宅后林畈成立的和乐社,从座唱班发展到舞台演出,在武义及邻近的遂昌、松阳、金华等地农村活动,成为武义最早出现的两个婺剧职业戏班。
  建国前,武义县尚有歌剧(歌咏剧)、越剧和学校师生组织的演出团体和活动。民国9年(1920)武义县成立醒世社,演出“文明戏”《高丽亡国史》、《王孝子传》。民国26年(1937)7月,武义县抗日救亡歌剧团成立,演出自编剧目《半件棉背心》、《悔、悔、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松花江畔流浪者》。民国28年(1939)1月,宣平县醒民剧团成立,演出《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民国28年(1939)4月5日,武义县业余抗敌剧团成立。民国29年(1940)8月10日,宣平县歌咏戏剧团成立。民国36年(1947)10月,宣平菲菲越剧团成立。民国36年1月1日,望壶乡中心小学庆祝元旦演出《凤尾扫秦》、《水满金山》、《不识字的痛苦》、《花好月圆》、《山兔收蝠》等。
  建国后,全县有工农业余文艺团体142个。其中上演婺剧的118个,越剧15个,木偶剧团4个,京剧2个,歌剧2个,昆剧1个,魔技团1个。
  1950年6月,成立了武义县总工会文工团,上演《逼上梁山》等。10月,成立武义县工商联文工团,配合抗美援朝,演出《木兰从军》等。12月,配合土改反霸宣传,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民文化馆业余文工团(简称教师文工团)成立,排演歌剧《白毛女》、《三世仇》、《改变旧作风》等现代戏,下乡巡回演出。是年,宣平陶村民生乐社恢复活动,易名为宣平昆剧民生乐社。
  1951年4月,宣平县举行第一次“文化预演”。有越剧7台、昆剧2台、婺剧4台、歌剧6台、话剧1台,参加演出人数有157人。10月,宣平县举行全县农村剧团大会演。12月,武义县人民文化馆组织赵宅业余剧团在文化馆剧场为抗美援朝义演一周,收入捐献国家购买飞机大炮。
  1952年10月1日至7日,武义县举行第一次秋季物资交流大会,组织了13个业余剧团,演出65场。宣平县于同年10月9日至13日举行物资交流,搭戏台7个,27个剧团共演出74场。同年12月27日,武义县召开第一次农村剧团代表大会,浙江省文化局于12月23日拨专款作会议及演出费用。
  1953年1月,宣平县举行农村剧团会演,县前剧团创作节目《互助合作的好处》获奖,奖给省文化局发的大幕一块。同年2月武义县举行农村剧团分区大会演,选出优秀剧团和节目参加3月的县会演,西畈剧团获奖,奖给紫色大幕一块。同年5月1日,宣平县工商业剧团根据本县事实,创作演出《女恶霸》。
  1954年4月,文化馆组织调查组,对67个农村剧团情况作了调查。其结果:有24个剧团以演现代戏为主,33个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10个剧团专演古装大戏。6月,又对全县47个农村剧团作调查,47个剧团计有演、职员1166人,土改以来演过现代戏862本,古装戏140本。
  1954年11月20日,后树乡董树钱与壶山镇(当时为城关镇)汤章成组织了八人参加的武义魔技团。此团报省文化局未被正式批准,但同意由县府开具证明准予演出。到1958年10月,武义、永康并县,曾为永康县临时性的魔技团体,于1960年这批人员被衢县接收,后来解散于衢县。
  1956年2月3日,武义召开全县农村剧团代表会。2月16日开始举行农村剧团大会演,有30个剧团参加,演出41个剧目。其中越剧15折,婺剧2折,古装婺剧8本,昆剧1本;有6个单位获演出奖,4个单位获创作奖,1个单位获音乐奖,21个演员获演员奖。6月24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总字第2340号文件通知召开第一次在乡艺人会议,进行戏曲方针教育。
  1958年8月,幸福乡履坦俱乐部剧团被金华地区评为优秀业余剧团。
  1959年2月,壶山大公社东风文工团成立。7月,创作演出大型现代剧《白洋河边》,改编演出传统小婺剧《杀狗劝夫》。
  1962年1月18日至21日,召开农村剧团团长暨民间艺人会议,85人参加。
  1962年11月2日至8日,召开农村剧团团长会议。会议期间对62个农村剧团上演的248本古装戏逐个进行演出审查。思想内容健康可供演出的86本,占34.6%。同时对剧团进行排队分析,有32个剧团能经常活动,占51.6%;有32个剧团上演了《买表记》、《朝外货》、《三丑会》、《审椅子》等现代小戏;有7个剧团上演《血榜记》、《刘介梅》、《三世仇》大型现代戏;31个剧团在春节开展活动演出157场。
  1963年,建立了桃溪区木偶剧团。
  1865年1月12日至18日,召开农村俱乐部代表会暨文艺会演,白天开会,晚上演出。柳城、桃溪、下杨代表队各演一夜,桐琴、新宅和直属公社合并演一夜。
  1969年6月7日,在要巨召开全县第一次文艺革命现场会。
  1970年6月7日,在要巨召开第二次文艺革命现场会,时间5天,117人参加,武义县文工团进行示范演出。8月2日至4日,举办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普及“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有40人参加。10月2日至13日,举办革命现代戏《红灯记》学习班,有58个文艺宣传队、351人参加,地点武义剧院。11月16日至12月12日,举办革命现代戏《沙家浜》学习班,有9个农村文艺宣传队和东风莹石矿三矿区、壶山第一“五.七”中学参加,永康县业余文宣队也来人参加,共有学员200余人。
  1971年6月21日至23日,举行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时间2天,柳城、桐琴、新宅、要巨、王宅和东风莹石公司共150人参加。12月15日,举行工交企事业系统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时间5天,由工交厂矿演出3场,县属商业、东风莹石矿、城镇学校和镇属企事业各演1场,共演出7场,计17个节目,其中小戏10个。
  1972年4月5日,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278人参加,时间5天。6日,城关、桐琴、桃溪、柳城4个代表队合台演出;7日,桐琴、下杨、壶山镇代表队演出;8日,新宅、工交系统、县文工团代表队演出;9日,优秀节目组台汇报演出。这次会演共演出20个节目,其中戏剧16个。这一年的10月9日开始,又举行工交系统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演出4场,节目40个,有犁耙厂、电厂、钢铁厂、有机化工厂、棉纺厂、卫生用品厂、皮革服装厂、布厂等8个厂、4个学校和人民医院参加演出。
  1973年12月16日至22日,举行全县中小学文艺创作节目会演,300余人参加,演出6场,节目82个。其中戏剧17个:第一场,新宅区古竹小学《育新苗》、宣武初中《雨燕高飞》、岭下汤中学《值班》等小戏;第二场,城关区履坦学校小戏《卖豆》、三角店学校小话剧《小伙伴》;第三场,壶山镇解放路小学歌舞剧《摘橡子》、熟溪小学歌舞剧《阳光雨露育新苗》、武义一中小话剧《战备弦》;第四场,桐琴区东干高中《一只鸡蛋》、下杨区王宅学校《新人新事》等小戏;第五场,桃溪区泽村小学《学军路上》、登云初中《小山鹰》、云华初中《早课》、坦洪初中《搬家》等小戏;第六场,柳城区竹客初中《护笋》、三港初中《红卫兵喜收高产》、柳城公社初中《理想》等小歌剧。
  1974年11月27日至31日,县举行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演出5场,共46个节目,计有戏剧15个。其中创作的戏剧节目有:第一场邵宅初中小戏《一代新人》、古竹小学小戏《新苗迎风》,第二场县后文宣队小戏《立秋前夕》、桃溪高中小戏《学军路上》、溪口文宣队小戏《初试锋芒》,第四场赵宅大队文宣队小戏《擒敌记》、泉二大队文宣队小戏《水向东流》、陶宅大队文宣队小戏《红梅迎春》,第五场东风莹石公司演出队小戏《采掘战线》,第六场县创作组创作、文工团演出小戏《翠竹坪》和《新苗迎风》。
  1975年11月24日至26日,举行全县厂矿企事业、中小学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演出6场、76个节目,其中小戏12个:第一场城关代表队小婺剧《一把锄头》、桐琴代表队小戏《小树苗的故事》和话剧《一箱梨》,第二场新宅代表队小婺剧《林海红缨》、《青苗岗》,第三场一中代表队小歌剧《永放光明》、小话剧《一副背包带》,第四场下杨区代表队小戏《红医新苗》,第五场柳城区代表队小婺剧《红小兵喜摘丰收棉》、小戏《考试》,第六场桃溪代表队小戏《旭红放鸭》、《红枫树下》。
  1976年3月27日至31日,举办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创作节目调演,桐琴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扎根新歌》、《送书包》、《白云山上》,新宅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朝阳坡》、《除稗灵》,柳城区代表队演出小戏《英雄岗》、《红心姑娘》、《一把斧头》、《向阳站》,城关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春耕急》、《战龙岭》、《新任的饲养员》、《春耕之前》,下杨区代表队演出《丰收之后》、《新苗茁壮》、《岭峰脚下》,桃溪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参观前夕》、《旭红管鸭》、《新堤激浪》,县文工团代表队演出小戏《翠竹坪》、《红枫树下》、《朝霞初升》。
  1978年10月8日至13日,举办全县业余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演出8场、67个节目,其中戏剧19个:第一场新宅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养猪嫂》、《花针劈柴》、《三考阿龙》,第二场桐琴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喷枪怒》,第三场桃溪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悲喜之时》、《三改试验牌》,第四场城关区代表队演出小戏《一袋谷种》、《养猪路上》,第五场柳城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战斗青春》、《调演前夕》、《两度春》,第六场下杨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新女婿上门》、《我是社员》、《护林员》、《探水记》,第七场东风莹石公司代表队演出小喜剧《还差得远》、《老门卫》,第八场工会代表队演出小戏《九斤姑娘》。经评比,有9个节目获创作、演出双奖,其中小戏有《三考阿龙》、《悲喜之时》、《三改试验牌》、《老门卫》等4个。另外,小戏《养猪嫂》和新民歌《山区好风光》等6个节目获创作奖,还有19个节目获演出奖。
  1980年11月1日始至1981年1月1日止,对全县农村剧团分区集中进行考核演出,共演出34场、111个剧目,其中现代小戏35个。全县农村戏剧演出活动,以32个剧团统计,1981年共演出1967场,其中在本县演出1276场,去外县交流演出691场,演出收入达75119元。
  1980年12月1日,第一个区办宣平越剧团在柳城文化站诞生,属柳城镇文化中心管辖。1983年4月到1986年又先后成立了王宅镇婺剧团、要巨乡婺剧团、桐琴杂技魔术团和溪口婺剧团(村转乡办)。到1988年底,7个区乡剧团,只有要巨婺剧团,尚能坚持经常演出。
  1984年3月15日,对农村剧团进行第二次考核,有43个农村剧团参加,演出43场、86个剧目,其中有43个现代戏。
  同年7月10日,举办“两位一体”创作节目会演,演出小戏《朝南朝北》、《三家亲》、《寡妇门前》、《陶德槐卖鱼》。
  1984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35周年,县城组织了1场庆祝晚会和4个剧团、16场戏的演出。其中王宅、要巨、桃溪三个乡、镇剧团,同在一中大操场斗台演出。
  1987年春节,县城分一中大操场、溪南汤、熟溪晒场和金星操场4个点,演出戏曲专场56场。是年,县、乡两个层次统计,艺术表演105场,其中戏曲节目占了不小的比例。
  建国后的戏剧活动,包括组织戏剧节目参加省、市(地)会演。这类活动共有7次,参演剧目19个,其中获奖剧目8个。具体情况是:
  1964年10月4日,小歌剧《俩老走新宅》参加地区演出。
  1970年9月,要巨文宣队演出的小戏《一箩谷》参加地区在兰溪游埠举行的文艺会演。
  1972年,小戏《永向前》、《关键时刻》参加地区会演。
  1973年6月13日,组成55人的代表团出席金华地区文艺创作节目会演,小戏《永向前》、《好师傅》、《老队长》、《出发之前》,曲艺《找书记》等5个节目参加演出。
  1976年5月9日,《翠竹坪》、《朝霞初升》、《红枫树下》、《向阳站》4个小戏参加地区会演。
  1977年11月,越剧《老门卫》、婺剧《两朵花》参加地区会演获演出奖。
  1978年11月,表演唱《夸老公》、小戏《两朵花》和《老门卫》、快板《小鎯头》、表演唱《百花园中赞一朵》、说唱《坚决把好质量关》、歌舞《砍柴歌》、民歌《绣挎包》等参加地区会演。《夸老公》获创作、演出奖,《两朵花》获演出奖。
  1979年12月9日,越剧《糊涂陶九》、婺剧《迎客记》和《差三点》、传统小戏《磨豆腐》参加地区会演。武义演出队被评为集体优秀奖。《糊涂陶九》和《迎客记》同获创作、演出奖。《磨豆腐》获继承婺剧传统艺术和表演成绩优秀奖。13名演员中7 名获表演奖。
  1981年3月5日,小戏《家贵卖鱼》、小话剧《失枪事件》、女 声表演唱《上夜校》和《采茶歌》、数来宝《三思而行》等参加地区会演。其中《采茶歌》、《上夜校》获创作奖,《三思而行》、《家贵卖鱼》获演出奖。
  1984年8月14日,小戏《朝南朝北》、《三家亲》、《陶德槐卖 鱼》和舞蹈《鲤鱼嬉蚌》、独唱歌曲《生活》等参加地区会演。《朝南朝北》获优秀创作、演出奖,《三家亲》、《陶德槐卖鱼》、《鲤鱼嬉蚌》各获演出奖,《生活》获创作奖。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