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18
页码: 20-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群众文化机构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武义县文化馆、柳城文化站、区文化站、乡、镇文化站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群众文化 机构

内容

一、武义县文化馆
  武义县文化馆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武义县民众教育机构。清宣统二年(1910),武义县通俗讲演所成立,所长孙其昌兼讲演员。后又分别建立公众体育场和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1931)4月1日,由通俗讲演所、公众体育场、通俗图书馆合并成立武义县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姚维馨。同年8月改委王人龙为馆长。民国22年(1933)徐可权任馆长。民国23年(1934)汤瑞英任馆长。民国25年(1936)9月何子琰任馆长。民国30年(1941)8月王肇锦任馆长。民国34年(1945)5月何敦保任馆长。民国37年(1948)6月,何子琰再任馆长。
  民众教育馆内部,初时设有图书室、民众讲座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当月成立武义县抗日救亡歌剧团,团长徐明新,副团长楼质明、徐光仁,王肇锦任总务,音乐指挥毕华荣。1938年2月成立抗日宣传工作队。1939年1月成立23所战时民众学校。1940年4月18日成立流动施教团,宣传队长饶万源,歌咏队长董彩梅,征募队长董宗南,侦查队长陈子茂。同时成立了战时民校母姊会。1946年7月20日,成立民众教育馆民校。同年10月10日,成立民众问字代书处。
  1949年5月9日武义解放。5月12日民众教育馆馆长何子琰办理移交。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军管会派徐云从接管民众教育馆,接收图书3093册,其中《四库全书》2545册,《万有文库》710册,另有房产办公用具等。11月2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文字第142号文件上报金华专署要求恢复民教馆或建立人民文化馆。11月22日金华专员公署文字第388号文件批准武义县建立人民文化馆。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调教师徐从河筹建文化馆。8月,调派教师项炎、项仙充实文化队伍,武义县人民文化馆正式成立。同年10月,又吸收社会青年徐国良来馆。1952年12月17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调袁湘尧、何一平、周秋菊3人到文化馆工作。1953年1月23日,武义县人民文化馆改名为武义县文化馆。1958年10月,武义、永康并县,武义县文化馆改名为永康县第一文化站。1961年10月,武义、永康分县,恢复武义县文化馆建制,沿续至今。
  武义县文化馆自1950年8月建馆以来,先后变迁馆址9次。最初馆址设在壶山镇徐氏宗祠,1950年10月迁至何氏宗祠。1959年3月迁回徐氏宗祠。1961年10月迁至机关学校旧址。1964年冬迁回徐氏宗祠。同年迁石徐宗祠。1967年11月,文化馆馆舍三分之二被“文攻武卫”指挥部强占。1970年县工人俱乐部撤消,文化馆迁入工人俱乐部原址。1971年4月1日,迁县后巷“忠字馆”,沿用至今。
  1952年5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确定文化馆的任务为识字教育、政治宣传、文娱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四项。当时设有乒乓球桌1副,图书室1个,报刊阅览室1个,康乐球2副,幻灯机2架和1个收音站。1953年10月18日中央文化部对文化馆的任务作了调整,为时事政策宣传、各种文化学习、业余艺术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同年,又把中苏友好协会、抗美援朝分会纳入文化馆工作任务之内。这一年年底文化馆又增加了1副文化挑,以及夜光报、宣传窗、展览厅、小舞台、棋类室各1个。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文化馆图书约2000册在一中大操场烧毁,文娱活动室停止活动。后以教唱“样板戏”、“语录歌”和跳“忠字舞”替代群众文化活动。全馆只留下一个展览厅举办各种展览。1969年4月购置了第一架照相机。1972年始,摄影列为文化馆的工作业务,建立了暗室,增添了摄影设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8年止,文化馆先后增添钢琴1架,22寸黑白电视机1台,大屏幕黑白投影电视机1架,72英寸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各1台,台球两副,宣传窗1个,有600个座位的小剧场1个,组织了小天鹅歌舞团,开辟了音乐活动室,成立了业余艺校和少年儿童文艺班,添置了电子琴、电吉它、爵士鼓等乐器和话筒、音箱等演出音响器材。馆舍面积,到1988年底,扩大到1670.72平方米。减少的器材,除了正常性的损耗,主要的是1986年将钢琴变卖给浙江师范大学。
  1982年2月,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武义县文化馆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馆。1985年12月9日,金华市文化局下文表彰武义县文化馆为1985年度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86年10月15日,武义县文化馆被评为省艺术档案先进集体。
  经省、市、县文化厅、局检查评比,武义县文化馆定为一级馆。
  二、柳城文化站
  柳城文化站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宣平县民众教育机构。
  民国7年(1918),宣平县建立了民众阅报处,同年建造了公共运动场。民国9年(1920),经劝学所所长邹家箴筹办,成立了宣平县通俗演讲所,所长陈逢庚兼任讲演员,民国13年(1924)改委潘庭任所长,涂声芳为讲演员。民国17年(1928)10月18日,宣平县政府教育局遵照浙江省中山大学训令,全县四个区建立了民众阅报处。在上述各类民众教育机构的基础上,于民国24年(1935)4月成立了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款产会,馆长潘波。民国20年(1931)8月馆址迁移太平坊关帝庙,馆长改委俞禧。民国20年(1931)宣平第一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长郑钧,馆址设县前坊;民国22年(1933)宣平第二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设华塘村,馆长邹士任;同年10月宣平第三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长江泉,馆址设老鼠窝;民国23年(1934)1月12日,宣平第四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设溪口,馆长潘波。民国24年(1935)3月25日,第四区立民教馆馆址迁移华塘,馆长改委陈育仁,潘波调上坦中心校任校长。同年10月29日第四区立民教馆与第二区立民教馆合并,改称第二民众教育馆,陈育仁任馆长。同年12月31日,改委邹士任任馆长。民国25年(1936)3月复建第四区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四百田,馆长王越。民国24年(1935),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与第一区立民众教育馆合并,改称县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郑钧。民国33年(1944)12月1日,县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改称为宣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赵胜仁。民国34年(1945)改委孙回春任馆长。民国35年(1946)9月4日,改委潘洋任馆长。民国36年(1947)11月4日改委祝新仁任馆长直至宣平解放。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内部设有图书室、民众讲座、剧团、民众茶园等。民国26年(1937)6月20日设立战时民众讲座;民国29年(1940)8月10日歌咏戏剧团成立,演员25人,团长潘明远,导演王昌明;民国34年(1945)3月13日民众体育场成立,场长徐光桂;民国30年(1941)6月10日,民众茶园成立,于上午9时举行茶园开张典礼。茶园内设有报纸、图书、乐器及棋类,还举办说书、时事讲座等。
  1949年5月9日宣平解放。6月11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教字第24号文件,决定将社会服务处并入民教馆。6月20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派林光月接管民教馆。6月28日原社会服务处林元平向新民教馆负责人林光月办理移交手续,由县人民政府派周光谦监督移交。同月成立宣平县人民文化馆。7月20日文化馆并入宣平县立中学。同年11月24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派刘西焕、吴祝兴负责筹备复建。12月1日复建,15日又停办,16日调刘、吴回文教科工作。1950年9月再次恢复建立宣平县人民文化馆。9月3日调王家勋任副馆长,吕章炎为工作人员,正式行文启用馆钤,馆址设天妃宫。1953年1月23日,改宣平县人民文化馆为宣平县文化馆。1958年5月,宣平、武义并县,宣平县文化馆改名为武义县柳城文化站。同年10日,武义、永康并县,柳城文化站改为永康县第二文化站。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制,永康第二文化站改称为武义县文化馆柳城文化站。1982年,柳城文化站进行全面拆建,投资万元,建有600个座位的小剧场1座,图书阅览室3间,资料室1间,材料室1间,乒乓球室1间,棋类游艺活动室1间,展览活动室4间,摄影暗室1间,老干部活动室1间,办公室1间,大型宣传橱窗3个,客房1间,总面积为760平方米。设备有:120海鸥照相机1部,暗房显影设备1套,艾美22寸彩电1台,福日14寸彩电和投影设备1套,370日产录像放映机1台,扩音机与音箱话筒1套,以及桌球桌、康乐球桌、象棋棋桌、围棋棋桌、乒乓球桌及球类设备各2套。每年订阅报纸12种,杂志20种,所属的图书馆藏书达万册以上。
  三、区文化站
  1952年8月3日全省第一次文化馆工作会议,确定区站建制。11月26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准履坦区文化站为国办站。1953年1月招收桃溪滩乡西畈村徐国耀到履坦文化站任职。同年3月,派袁湘尧去履坦区文化站负责。
  根据浙江省文化局、财政厅、人事厅联合通知区站编制一站一人的精神,1953年12月29日,调袁湘尧回县馆任戏改干部。
  宣平县于1953年2月在桃溪区建立区文化站,吴雪雄、沈爱娇任职。1954年3月,吴雪雄调县馆,留沈爱娇任职,直至1958年5月宣平与武义并县止。
  履坦、桃溪二个区文化站,均在宣平与武义、武义与永康并县后,自然消失。
  1964年1月27日,省文化厅、财政厅批准武义县在桃溪、下杨、新宅、桐琴四区建立民办公助区文化站,定每站每月公助经费20元。5月建站完毕,桃溪区站涂志刚任职,下杨区站潘水仙任职,桐琴区站王加寿任职,新宅区站周彩锦任职。1974年5月新建城关区文化站,吴金芳任职。
  1971年2月7日,桃溪区文化站涂志刚招工转正。同年2月21日,下杨区文化站潘水仙招工转正。
  1984年8月,撤消区站,原区站人员集中县馆统一使用。1985年2月12日,武义县文化局下达武文化(1985)11号文件,建立桐琴、下杨、新宅、桃溪、城关5个区的7个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公布7名辅导员,代替区站工作。
  四、乡镇文化站
  1973年10月23日,县文化馆薛天申、袁湘尧、胡帆、胡彬和区文化站王苏月、涂志刚、吴宗尧、黄方正、潘水仙一行9人,去嘉善参观学习办公社文化站的经验。
  经武义县革委会政工组批准,于1974年3月建立13个公社民办公助文化站。邵宅公社文化站邵宝起任职,壶山镇文化站王庆丰任职,履坦公社文化站邵银仙任职,大田公社文化站汤火华任职,新宅公社文化站吴金凤任职,芦北公社文化站王春美任职,泉溪公社文化站陈可宜任职,要巨公社文化站顾少仙任职,陶宅公社文化站肖美菊任职,桃溪公社文化站吴钟文任职,云华公社文化站潘育平任职,竹客公社文化站陈振寿任职,西联公社文化站何光飞任职。
  1980年3月俞源公社建站,祝良英任职。同年5月桃溪滩公社建站,陈珍美任职。
  1981年11月,增建宣武、后树、王宅3个公社文化站,李建民、邱德芝、王法有分别到上述3个文化站任职。
  1982年12月,增建桐琴公社文化站,朱连法任职。
  1983年3月,增建白溪、寺前、茭道、溪里、项店、白姆、坦洪、泽村、登云、大源、大溪口、三港、新塘13个公社文化站,实现了全县社社建立文化站的目标。徐玉玲、徐菊美、田仙君、贺巧玲、王菊珍、王晓莹、张仙玉、钟发品、鲍士才、郑慧娥、廖志堂、李小灵、王加丁等分别在上述13个站任职。
  1984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21号文件,规定文化站工作人员中二分之一招为国家干部。12月进行招干工作,经考试择优录取上报。1985年1月28日,浙江省文化厅、劳动人事厅批准陈祝武、吴钟文、潘育平、钟发品、张仙玉、祝良英、王法有、肖美菊、徐达武、唐桓臻、邵银仙、田仙君、徐玉玲、朱连法、李美芳、吴美清、王菊珍等17名文化站人员为国家正式文化干部。
  全县33个乡、镇文化站至1986年底,计有活动场所2444.29平方米,平均每站69.2平方米;图书阅览室28个,藏书54225册,平均每站1477册。另外,还有黑板报44块,宣传窗33个,电视机9台,照相机13架,摄影暗房设备7套,收录机10部,电子琴4架,吉它3把。在骨干队伍方面,有故事员179人,音乐骨干67人,美术、书法骨干116人,摄影小组3个,文学创作骨干33人,有21个站建立了篮球队。
  五、农村俱乐部
  农村俱乐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组织。
  从建国始至1951年10月,全县建立了民校162所,读报组435个。当时,以民校为基础创办了9个农村俱乐部,开展看书、读报、演唱、展览等宣传、文化活动。1956年2月,武义县召开农村剧团代表大会时,县人委文教科指定每个乡派2个农村俱乐部代表参加会议。经提倡和推广,这一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146个(其中宣平县67个),农村中心俱乐部3个。1958年8月31日,幸福乡履坦俱乐部剧团被金华专区评为优秀业余剧团;10月,西联乡马口俱乐部主任周仕仁赴北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
  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俱乐部活动一度停顿。1963年1月1日,西联公社马口俱乐部业余剧团带一台文艺节目来武义县城参加庆祝元旦文艺演出。到年底有23个农村俱乐部恢复活动。1964年4月2日始,举办农村俱乐部骨干培训班,有174人参加。这一年,大部分农村俱乐部恢复了活动。1965年1月12日至18日,召开全县第一届农村俱乐部先进集体代表会,会上推选陶宅、马口2个俱乐部,于3月5日出席浙江省第二次农村俱乐部代表会。“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俱乐部被当作“修正主义文化”,受到批判。武义县的农村俱乐部全部被封闭取消。1973年11月始,县文化馆在壶山镇塘头大队搞社会主义文化室的点。以后,武义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室得到发展。1974年,社会主义文化室发展到180个,1975年发展到257个。
  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会全之后,恢复了农村俱乐部的声誉。全县257个社会主义文化室改名为农村俱乐部。1979年农村俱乐部发展到303个。1980年8月21日起,县文教局和县文化馆对全县农村俱乐部进行了历时7天的大检查,促进农村俱乐部的巩固和发展。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县人民武装部加入地方共建文明村活动,对农村俱乐部提出了“齐抓共管”的口号。5月15日起,武义县人武部在柳城进行民兵青年俱乐部工作试点。6月15日,全县民兵青年俱乐部现场会在柳城召开。8月24日,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在柳城联合召开民兵青年俱乐部经验交流会,历时5天。11月15日至22日,组织全县文化站干部,分成2个组,由县文化馆干部带领,去山区后树公社和平原桐琴公社搞建设农村俱乐部试点。后树公社建有农村俱乐部11个。共拥有图书室11个,藏书1941册;有文娱活动室6个,计有活动器具乒乓球桌8张,康乐球8副,羽毛球17副;有游艺室6个,计有象棋19副,军棋21副,跳棋11副,扑克35副;有电视室3间;广播室5个;故事组9个;黑板报5块。一年中,各大队共拨公益金6431.12元,作为俱乐部活动经费。桐琴公社建有农村俱乐部15个。共有活动室47间,图书室13个,藏书2522册(其中连环画377册,各种报纸杂志150种)。有黑板报16块,宣传窗1个,羽毛球22副,康乐球18副,扑克35副,各种棋类75副,篮球等体育活动器具35件,乐器11种,电视机8台。各大队总共拨给农村俱乐部活动经费10600元。1984年,武义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455个。
  1985年,农村俱乐部数下降到329个,坚持正常活动的42个。同年11月25日,武义县人武部、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团县委、县体委五个单位对农村俱乐部进行了联合调査。在总结办农村俱乐部的经验时,指出在改革浪潮中办农村俱乐部,要求做到:有一座房子,挂上牌子,建立制度,常办常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常年坚持。
  1986年,武义全县常年坚持活动的农村俱乐部回升到79个。1987年有14个农村俱乐部被评为县级先进俱乐部。1988年,先进俱乐部上升到15个。
  六、农村集镇文化中心
  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是80年代兴起的群众文化协调机构,是按横向原则组合的社会化联合体。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指出:“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把全国公社所在地的集镇建设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改革农村落后面貌的前进基地。”遵照中央的这一指示,结合武义县有关集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1981年6月17日,武义县第一个集镇文化中心一柳城文化中心建立。1982年6月4日,王宅公社成立了文化中心。1983年1月28日成立了俞源、要巨2个公社文化中心;3月8日云华公社成立文化中心;3月23日桃溪公社成立文化中心;4月23日桐琴公社成立文化中心。以上7个集镇文化中心建立后,于1984年6月,由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杰和县文化馆副馆长袁湘尧带领7个文化中心的领导小组组长,花了10天时间,先后赴江苏省沙州县和本省绍兴市、峡县参观文化中心,取经学习,促进文化中心的巩固和发展。1986年6月25日陶宅乡成立文化中心,9月25日茭道乡成立文化中心,10月10日履坦镇成立文化中心。1987年12月29日桃溪滩乡成立文化中心。至此,全县乡、镇集镇文化中心发展到11个。
  七、文化市场
  市场文化早年就已形成。民国23年(1934),武义、宣平两地就有6个木偶戏班、1个昆腔班、2个婺剧班、1个越剧班等民间职业文艺社团进入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经营,人们俗称为“江湖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场文化日趋繁荣。到1988年底,武义全县进入文化市场的经营单位和个体户,总数近300个。其中舞厅3家、电视录像10户、书店(摊)12户、照相3户、木偶剧团3户、木雕1户、民间职业剧团1个、桌球200多家,还有电子游艺等。
  武义县文化主管部门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做好文化市场管理。1980年5月15日,颂布了《武义县农村剧团管理条例》。同年11月1日始,对全县55个农村剧团,从领导班子、演员行档、上演剧目、演出水平直至服装道具,进行全面考核。其中16个剧团经考核合格,发给正式演出证;19个剧团基本合格,发给临时演出证;20个剧团不合格,不发演出证,不允许进入文化市场。1984年3月15日始,对43个农村剧团进行第二次考核换证。1987年,县文化局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了文化市场。查缴非法图书、期刊285种、1142册,非法报纸15种、21份,非法录像带32种、176盒,非法录音带840盒,淫秽扑克70副。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机构

武义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