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31
页码: 20-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 群众文化发展情况,方柏霓记述了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辅导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群众文化 活动

内容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
  一、武义县文化馆
  武义县文化馆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武义县民众教育机构。清宣统二年(1910),武义县通俗讲演所成立,所长孙其昌兼讲演员。后又分别建立公众体育场和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1931)4月1日,由通俗讲演所、公众体育场、通俗图书馆合并成立武义县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姚维馨。同年8月改委王人龙为馆长。民国22年(1933)徐可权任馆长。民国23年(1934)汤瑞英任馆长。民国25年(1936)9月何子琰任馆长。民国30年(1941)8月王肇锦任馆长。民国34年(1945)5月何敦保任馆长。民国37年(1948)6月,何子琰再任馆长。
  民众教育馆内部,初时设有图书室、民众讲座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当月成立武义县抗日救亡歌剧团,团长徐明新,副团长楼质明、徐光仁,王肇锦任总务,音乐指挥毕华荣。1938年2月成立抗日宣传工作队。1939年1月成立23所战时民众学校。1940年4月18日成立流动施教团,宣传队长饶万源,歌咏队长董彩梅,征募队长董宗南,侦查队长陈子茂。同时成立了战时民校母姊会。1946年7月20日,成立民众教育馆民校。同年10月10日,成立民众问字代书处。
  1949年5月9日武义解放。5月12日民众教育馆馆长何子琰办理移交。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军管会派徐云从接管民众教育馆,接收图书3093册,其中《四库全书》2545册,《万有文库》710册,另有房产办公用具等。11月2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文字第142号文件上报金华专署要求恢复民教馆或建立人民文化馆。11月22日金华专员公署文字第388号文件批准武义县建立人民文化馆。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调教师徐从河筹建文化馆。8月,调派教师项炎、项仙充实文化队伍,武义县人民文化馆正式成立。同年10月,又吸收社会青年徐国良来馆。1952年12月17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调袁湘尧、何一平、周秋菊3人到文化馆工作。1953年1月23日,武义县人民文化馆改名为武义县文化馆。1958年10月,武义、永康并县,武义县文化馆改名为永康县第一文化站。1961年10月,武义、永康分县,恢复武义县文化馆建制,沿续至今。
  武义县文化馆自1950年8月建馆以来,先后变迁馆址9次。最初馆址设在壶山镇徐氏宗祠,1950年10月迁至何氏宗祠。1959年3月迁回徐氏宗祠。1961年10月迁至机关学校旧址。1964年冬迁回徐氏宗祠。同年迁石徐宗祠。1967年11月,文化馆馆舍三分之二被“文攻武卫”指挥部强占。1970年县工人俱乐部撤消,文化馆迁入工人俱乐部原址。1971年4月1日,迁县后巷“忠字馆”,沿用至今。
  1952年5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确定文化馆的任务为识字教育、政治宣传、文娱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四项。当时设有乒乓球桌1副,图书室1个,报刊阅览室1个,康乐球2副,幻灯机2架和1个收音站。1953年10月18日中央文化部对文化馆的任务作了调整,为时事政策宣传、各种文化学习、业余艺术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同年,又把中苏友好协会、抗美援朝分会纳入文化馆工作任务之内。这一年年底文化馆又增加了1副文化挑,以及夜光报、宣传窗、展览厅、小舞台、棋类室各1个。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文化馆图书约2000册在一中大操场烧毁,文娱活动室停止活动。后以教唱“样板戏”、“语录歌”和跳“忠字舞”替代群众文化活动。全馆只留下一个展览厅举办各种展览。1969年4月购置了第一架照相机。1972年始,摄影列为文化馆的工作业务,建立了暗室,增添了摄影设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8年止,文化馆先后增添钢琴1架,22寸黑白电视机1台,大屏幕黑白投影电视机1架,72英寸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各1台,台球两副,宣传窗1个,有600个座位的小剧场1个,组织了小天鹅歌舞团,开辟了音乐活动室,成立了业余艺校和少年儿童文艺班,添置了电子琴、电吉它、爵士鼓等乐器和话筒、音箱等演出音响器材。馆舍面积,到1988年底,扩大到1670.72平方米。减少的器材,除了正常性的损耗,主要的是1986年将钢琴变卖给浙江师范大学。
  1982年2月,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武义县文化馆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馆。1985年12月9日,金华市文化局下文表彰武义县文化馆为1985年度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86年10月15日,武义县文化馆被评为省艺术档案先进集体。
  经省、市、县文化厅、局检查评比,武义县文化馆定为一级馆。
  二、柳城文化站
  柳城文化站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宣平县民众教育机构。
  民国7年(1918),宣平县建立了民众阅报处,同年建造了公共运动场。民国9年(1920),经劝学所所长邹家箴筹办,成立了宣平县通俗演讲所,所长陈逢庚兼任讲演员,民国13年(1924)改委潘庭任所长,涂声芳为讲演员。民国17年(1928)10月18日,宣平县政府教育局遵照浙江省中山大学训令,全县四个区建立了民众阅报处。在上述各类民众教育机构的基础上,于民国24年(1935)4月成立了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款产会,馆长潘波。民国20年(1931)8月馆址迁移太平坊关帝庙,馆长改委俞禧。民国20年(1931)宣平第一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长郑钧,馆址设县前坊;民国22年(1933)宣平第二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设华塘村,馆长邹士任;同年10月宣平第三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长江泉,馆址设老鼠窝;民国23年(1934)1月12日,宣平第四区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设溪口,馆长潘波。民国24年(1935)3月25日,第四区立民教馆馆址迁移华塘,馆长改委陈育仁,潘波调上坦中心校任校长。同年10月29日第四区立民教馆与第二区立民教馆合并,改称第二民众教育馆,陈育仁任馆长。同年12月31日,改委邹士任任馆长。民国25年(1936)3月复建第四区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四百田,馆长王越。民国24年(1935),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与第一区立民众教育馆合并,改称县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郑钧。民国33年(1944)12月1日,县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改称为宣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赵胜仁。民国34年(1945)改委孙回春任馆长。民国35年(1946)9月4日,改委潘洋任馆长。民国36年(1947)11月4日改委祝新仁任馆长直至宣平解放。宣平县立民众教育馆内部设有图书室、民众讲座、剧团、民众茶园等。民国26年(1937)6月20日设立战时民众讲座;民国29年(1940)8月10日歌咏戏剧团成立,演员25人,团长潘明远,导演王昌明;民国34年(1945)3月13日民众体育场成立,场长徐光桂;民国30年(1941)6月10日,民众茶园成立,于上午9时举行茶园开张典礼。茶园内设有报纸、图书、乐器及棋类,还举办说书、时事讲座等。
  1949年5月9日宣平解放。6月11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教字第24号文件,决定将社会服务处并入民教馆。6月20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派林光月接管民教馆。6月28日原社会服务处林元平向新民教馆负责人林光月办理移交手续,由县人民政府派周光谦监督移交。同月成立宣平县人民文化馆。7月20日文化馆并入宣平县立中学。同年11月24日,宣平县人民政府派刘西焕、吴祝兴负责筹备复建。12月1日复建,15日又停办,16日调刘、吴回文教科工作。1950年9月再次恢复建立宣平县人民文化馆。9月3日调王家勋任副馆长,吕章炎为工作人员,正式行文启用馆钤,馆址设天妃宫。1953年1月23日,改宣平县人民文化馆为宣平县文化馆。1958年5月,宣平、武义并县,宣平县文化馆改名为武义县柳城文化站。同年10日,武义、永康并县,柳城文化站改为永康县第二文化站。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制,永康第二文化站改称为武义县文化馆柳城文化站。1982年,柳城文化站进行全面拆建,投资万元,建有600个座位的小剧场1座,图书阅览室3间,资料室1间,材料室1间,乒乓球室1间,棋类游艺活动室1间,展览活动室4间,摄影暗室1间,老干部活动室1间,办公室1间,大型宣传橱窗3个,客房1间,总面积为760平方米。设备有:120海鸥照相机1部,暗房显影设备1套,艾美22寸彩电1台,福日14寸彩电和投影设备1套,370日产录像放映机1台,扩音机与音箱话筒1套,以及桌球桌、康乐球桌、象棋棋桌、围棋棋桌、乒乓球桌及球类设备各2套。每年订阅报纸12种,杂志20种,所属的图书馆藏书达万册以上。
  三、区文化站
  1952年8月3日全省第一次文化馆工作会议,确定区站建制。11月26日,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准履坦区文化站为国办站。1953年1月招收桃溪滩乡西畈村徐国耀到履坦文化站任职。同年3月,派袁湘尧去履坦区文化站负责。
  根据浙江省文化局、财政厅、人事厅联合通知区站编制一站一人的精神,1953年12月29日,调袁湘尧回县馆任戏改干部。
  宣平县于1953年2月在桃溪区建立区文化站,吴雪雄、沈爱娇任职。1954年3月,吴雪雄调县馆,留沈爱娇任职,直至1958年5月宣平与武义并县止。
  履坦、桃溪二个区文化站,均在宣平与武义、武义与永康并县后,自然消失。
  1964年1月27日,省文化厅、财政厅批准武义县在桃溪、下杨、新宅、桐琴四区建立民办公助区文化站,定每站每月公助经费20元。5月建站完毕,桃溪区站涂志刚任职,下杨区站潘水仙任职,桐琴区站王加寿任职,新宅区站周彩锦任职。1974年5月新建城关区文化站,吴金芳任职。
  1971年2月7日,桃溪区文化站涂志刚招工转正。同年2月21日,下杨区文化站潘水仙招工转正。
  1984年8月,撤消区站,原区站人员集中县馆统一使用。1985年2月12日,武义县文化局下达武文化(1985)11号文件,建立桐琴、下杨、新宅、桃溪、城关5个区的7个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公布7名辅导员,代替区站工作。
  四、乡镇文化站
  1973年10月23日,县文化馆薛天申、袁湘尧、胡帆、胡彬和区文化站王苏月、涂志刚、吴宗尧、黄方正、潘水仙一行9人,去嘉善参观学习办公社文化站的经验。
  经武义县革委会政工组批准,于1974年3月建立13个公社民办公助文化站。邵宅公社文化站邵宝起任职,壶山镇文化站王庆丰任职,履坦公社文化站邵银仙任职,大田公社文化站汤火华任职,新宅公社文化站吴金凤任职,芦北公社文化站王春美任职,泉溪公社文化站陈可宜任职,要巨公社文化站顾少仙任职,陶宅公社文化站肖美菊任职,桃溪公社文化站吴钟文任职,云华公社文化站潘育平任职,竹客公社文化站陈振寿任职,西联公社文化站何光飞任职。
  1980年3月俞源公社建站,祝良英任职。同年5月桃溪滩公社建站,陈珍美任职。
  1981年11月,增建宣武、后树、王宅3个公社文化站,李建民、邱德芝、王法有分别到上述3个文化站任职。
  1982年12月,增建桐琴公社文化站,朱连法任职。
  1983年3月,增建白溪、寺前、茭道、溪里、项店、白姆、坦洪、泽村、登云、大源、大溪口、三港、新塘13个公社文化站,实现了全县社社建立文化站的目标。徐玉玲、徐菊美、田仙君、贺巧玲、王菊珍、王晓莹、张仙玉、钟发品、鲍士才、郑慧娥、廖志堂、李小灵、王加丁等分别在上述13个站任职。
  1984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21号文件,规定文化站工作人员中二分之一招为国家干部。12月进行招干工作,经考试择优录取上报。1985年1月28日,浙江省文化厅、劳动人事厅批准陈祝武、吴钟文、潘育平、钟发品、张仙玉、祝良英、王法有、肖美菊、徐达武、唐桓臻、邵银仙、田仙君、徐玉玲、朱连法、李美芳、吴美清、王菊珍等17名文化站人员为国家正式文化干部。
  全县33个乡、镇文化站至1986年底,计有活动场所2444.29平方米,平均每站69.2平方米;图书阅览室28个,藏书54225册,平均每站1477册。另外,还有黑板报44块,宣传窗33个,电视机9台,照相机13架,摄影暗房设备7套,收录机10部,电子琴4架,吉它3把。在骨干队伍方面,有故事员179人,音乐骨干67人,美术、书法骨干116人,摄影小组3个,文学创作骨干33人,有21个站建立了篮球队。
  五、农村俱乐部
  农村俱乐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组织。
  从建国始至1951年10月,全县建立了民校162所,读报组435个。当时,以民校为基础创办了9个农村俱乐部,开展看书、读报、演唱、展览等宣传、文化活动。1956年2月,武义县召开农村剧团代表大会时,县人委文教科指定每个乡派2个农村俱乐部代表参加会议。经提倡和推广,这一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146个(其中宣平县67个),农村中心俱乐部3个。1958年8月31日,幸福乡履坦俱乐部剧团被金华专区评为优秀业余剧团;10月,西联乡马口俱乐部主任周仕仁赴北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
  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俱乐部活动一度停顿。1963年1月1日,西联公社马口俱乐部业余剧团带一台文艺节目来武义县城参加庆祝元旦文艺演出。到年底有23个农村俱乐部恢复活动。1964年4月2日始,举办农村俱乐部骨干培训班,有174人参加。这一年,大部分农村俱乐部恢复了活动。1965年1月12日至18日,召开全县第一届农村俱乐部先进集体代表会,会上推选陶宅、马口2个俱乐部,于3月5日出席浙江省第二次农村俱乐部代表会。“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俱乐部被当作“修正主义文化”,受到批判。武义县的农村俱乐部全部被封闭取消。1973年11月始,县文化馆在壶山镇塘头大队搞社会主义文化室的点。以后,武义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室得到发展。1974年,社会主义文化室发展到180个,1975年发展到257个。
  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会全之后,恢复了农村俱乐部的声誉。全县257个社会主义文化室改名为农村俱乐部。1979年农村俱乐部发展到303个。1980年8月21日起,县文教局和县文化馆对全县农村俱乐部进行了历时7天的大检查,促进农村俱乐部的巩固和发展。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县人民武装部加入地方共建文明村活动,对农村俱乐部提出了“齐抓共管”的口号。5月15日起,武义县人武部在柳城进行民兵青年俱乐部工作试点。6月15日,全县民兵青年俱乐部现场会在柳城召开。8月24日,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在柳城联合召开民兵青年俱乐部经验交流会,历时5天。11月15日至22日,组织全县文化站干部,分成2个组,由县文化馆干部带领,去山区后树公社和平原桐琴公社搞建设农村俱乐部试点。后树公社建有农村俱乐部11个。共拥有图书室11个,藏书1941册;有文娱活动室6个,计有活动器具乒乓球桌8张,康乐球8副,羽毛球17副;有游艺室6个,计有象棋19副,军棋21副,跳棋11副,扑克35副;有电视室3间;广播室5个;故事组9个;黑板报5块。一年中,各大队共拨公益金6431.12元,作为俱乐部活动经费。桐琴公社建有农村俱乐部15个。共有活动室47间,图书室13个,藏书2522册(其中连环画377册,各种报纸杂志150种)。有黑板报16块,宣传窗1个,羽毛球22副,康乐球18副,扑克35副,各种棋类75副,篮球等体育活动器具35件,乐器11种,电视机8台。各大队总共拨给农村俱乐部活动经费10600元。1984年,武义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455个。
  1985年,农村俱乐部数下降到329个,坚持正常活动的42个。同年11月25日,武义县人武部、中共武义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团县委、县体委五个单位对农村俱乐部进行了联合调査。在总结办农村俱乐部的经验时,指出在改革浪潮中办农村俱乐部,要求做到:有一座房子,挂上牌子,建立制度,常办常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常年坚持。
  1986年,武义全县常年坚持活动的农村俱乐部回升到79个。1987年有14个农村俱乐部被评为县级先进俱乐部。1988年,先进俱乐部上升到15个。
  六、农村集镇文化中心
  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是80年代兴起的群众文化协调机构,是按横向原则组合的社会化联合体。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指出:“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把全国公社所在地的集镇建设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改革农村落后面貌的前进基地。”遵照中央的这一指示,结合武义县有关集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1981年6月17日,武义县第一个集镇文化中心一柳城文化中心建立。1982年6月4日,王宅公社成立了文化中心。1983年1月28日成立了俞源、要巨2个公社文化中心;3月8日云华公社成立文化中心;3月23日桃溪公社成立文化中心;4月23日桐琴公社成立文化中心。以上7个集镇文化中心建立后,于1984年6月,由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杰和县文化馆副馆长袁湘尧带领7个文化中心的领导小组组长,花了10天时间,先后赴江苏省沙州县和本省绍兴市、峡县参观文化中心,取经学习,促进文化中心的巩固和发展。1986年6月25日陶宅乡成立文化中心,9月25日茭道乡成立文化中心,10月10日履坦镇成立文化中心。1987年12月29日桃溪滩乡成立文化中心。至此,全县乡、镇集镇文化中心发展到11个。
  七、文化市场
  市场文化早年就已形成。民国23年(1934),武义、宣平两地就有6个木偶戏班、1个昆腔班、2个婺剧班、1个越剧班等民间职业文艺社团进入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经营,人们俗称为“江湖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场文化日趋繁荣。到1988年底,武义全县进入文化市场的经营单位和个体户,总数近300个。其中舞厅3家、电视录像10户、书店(摊)12户、照相3户、木偶剧团3户、木雕1户、民间职业剧团1个、桌球200多家,还有电子游艺等。
  武义县文化主管部门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做好文化市场管理。1980年5月15日,颂布了《武义县农村剧团管理条例》。同年11月1日始,对全县55个农村剧团,从领导班子、演员行档、上演剧目、演出水平直至服装道具,进行全面考核。其中16个剧团经考核合格,发给正式演出证;19个剧团基本合格,发给临时演出证;20个剧团不合格,不发演出证,不允许进入文化市场。1984年3月15日始,对43个农村剧团进行第二次考核换证。1987年,县文化局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了文化市场。查缴非法图书、期刊285种、1142册,非法报纸15种、21份,非法录像带32种、176盒,非法录音带840盒,淫秽扑克70副。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一、文学
  武义、宣平两县的文学活动,历史悠久,作品以散文、诗歌较多。南宋时期武义诗人姜特立,有“为诗天然秀拔”之誉,著有《梅山正续集》15卷;巩丰写诗3000余首。宋代宣平诗人朱子仁著有《天阅堂唱和集》1卷。明代武义诗人韩光济写有《碧山居诗草行兴》,何师吕著有《眷乔斋杂咏》。明代宣平诗人吴庭槐著有《百韵梅花诗》、《槐溪吟稿》、《咏史稿》等,与潘彰、何叔川、鲍叔琨合称“宣平四杰”。另外,陈朝佐写有《樵唱集》。清代武义诗人朱慎出口成诗,下笔淋漓,常与名士诗酒唱和,名动江淮;同期诗人吴绮被誉称为千秋豪士,一代才子,著有《浮图诗文集》。清代乾隆丁卯年举人、武义诗人徐元抟著有《暗然斋偶拈》;同期拔贡、武义南湖村诗人何德润著有《烟月山房诗集》10卷、《烟月山房文集》11卷、《烟月山房外集》4卷。清代宣平诗人郑之鳌著有《竹箭集》、《松轩集》,蔡希佐著有《梅村诗稿》,郑士文著有《游抄诗草》2集。
  民国初期有晚清秀才南湖诗人何葆仁,著名中医,业余作诗半个多世纪,他写有《水部居诗钞》上下集、《水部居诗续集》和《人境庐吟草》,从清代光绪甲午年著诗入册起到民国36年除去自认裁汰十之二三外,入册成集诗作近2000首,可谓武义多产诗人。
  民国14年(1925)武义壶山镇星光村林子桐(笔名林文琴)著文言小说《书毒》一书,在杭州有正书局出版,这是武义第一部文言文劝世小说。该小说在省图书馆尚有藏书。
  民国31年(1942)3月,日军侵武,武城沦陷,国民政府先后迁驻岭下汤、新宅,县长蔡一鸣在新宅以诗会友,挥毫写诗激发抗日爱国热忱,汇编《岭上草堂唱和集》1册。
  宣平革命诗人潘漠华是“五四”时期热心新文学的探索者之一。他于1920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21年10月,潘漠华和冯雪峰、汪静之等创办“晨光社”。1922年4月他又与上海应修人,同学汪静之、冯雪峰等成立“湖畔诗社”,出《湖畔》诗集,收有潘漠华诗16首。1923年出版诗集《春的歌集》,收有潘漠华诗52首。短篇小说《乡心》,于1922年7月10日,由商务印书馆在《小说月报》13卷7号发表,是他最早的一篇小说。他的最后一篇小说《冷泉岩》于1929年1月在上海定稿。1930年7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雨点集》,以潘漠华的短篇小说《雨点》取名,该集收有潘漠华短篇小说9篇。潘漠华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短篇小说《乡心》、《雨点》、《冷泉岩》、《人间》、《沙宁》等1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办有《武义文艺》、《文艺宣传资料》、《红山花》、《创作之友》、《熟溪》等刊物,为武义业余文学作者发表作品和开展业务辅导之园地。1965年4月,徐法良等3人出席浙江省第一届青年业余文学创作会议。同年7月10日,武义县召开第一次青年业余文学创作会议,会后创办了《文艺宣传资料》刊物。1971年7月成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征文办公室,到1972年6月14日,汇集文艺作品585篇.其中小说、散文51篇,大、小剧本88个,诗歌228首。1978年8月,成立武义县国庆30周年征文办公室,对戏剧、文学等开展征文活动。是年,由潘金谊、胡彬创作,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莹石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者占领矿山、掠夺中国资源的长篇小说《石龙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32.5万字,印数10万册,是武义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浙江日报》和《浙江文艺》均发表了评论文章。
  197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浙江军区政治部组织编写的《倚天剑》、《斩腰刀》两本民兵武装斗争故事集,内收有武义县胡彬、高国富、吴宗尧、吴钟文、邢新甫等5位作者的6篇作品。
  1983年5月建立武义县文联所属的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以后,在组织方面,涌现了不少文学社团。有1985年12月成立的武阳川文学社,1986年3月成立的桐川文艺社笔辉文学分社,1986年10月成立的旮旯诗社,1987年10月成立的巽水诗社,1988年10月成立的绿星文学社等。在创作方面,1985年先后举办了“浪花”征文、“准备着,为了家乡的明天”征文竞赛和中秋文友赏月会。1986年5月,召开了县文协会员何执中作品分析会。1986年8月,再次举办作品分析会,分析、研究了一批文协会员的作品。其中有何执中的《夜,男人和女人》、邹唯成的《过去的一天》、吴钟文的《未结束的“喜剧”》、陈祖新的《辞退》和钟发品的《回盘酒》等等。1986年5月,组织一批作者到粮食部门采访,深入生活。1988年5月,组织一批作者召开如何写报告文学的创作笔会。1986年12月,铅印了反映粮食战线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子《管粮人之歌》。1987年8月编印了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文艺作品集《甜蜜的事业》。在文艺辅导方面,1984年4月,邀请《东海》杂志社小说编辑组副组长程帆前来讲课。1985年3月,组织文协作者听王蒙、邓友梅等著名作家的录音讲话。同年,请市民研会主席史克、诗人方竟成来县举办讲座。1986年1月,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歌谣报》主编吴超和金华市民研会秘书长陈华文来县作“民间文学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讲座。1987年1月至2月,先后邀请省民研会理事莫高、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副主编朱秋枫、浙师大学报副编审陈顺宣、《括苍》副主编作家沈湜等来县举办讲座。同年9月,邀请《东海》编辑鲍文清来县举办文学讲座。
  1988年3月,县文化局、县委普法办公室、县司法局、县文化馆和县文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法,在我心中”文学征文大奖赛。4月16日在《浙江日报》刊登征文启示,4月20日县委办公室发出县委办(1988)16号文件。到10月4日止,有15个省、市67个县(市)的文学作者投稿460篇,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0篇,鼓励奖90篇,于10月4日举行发奖大会,后挑选了51篇印成《法,在我心中》征文专辑。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吴敏达为专辑写了序言。
  1988年5月,由县文化局、公安局消防科、县戏剧工作者协会和文学工作者协会、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烈火警钟”征文大赛,收到文艺作品143件,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9篇,鼓励奖8篇。
  二、戏剧
  (一)演出团体和活动
  昆曲是传入武义最早的戏曲曲种,盛行于清末民初。传教人有:浦江的叶三羽、金华的吴竹斋和老胡春聚班的毛儿、兰溪的文琴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岭下汤组织了太和会昆腔座唱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源村兴办了永乐会昆腔锣鼓班。清宣统元年(1909),宣平陶村儒琴堂成立。
  民国9年(1920),壶山镇一批文人在法云寺组织了陶静社座唱班。民国19年(1930),陶村儒琴堂易名为翕如堂。民国21年(1932),杨店村组织了昆腔座唱班,宏阁村成立化乐会,白姆成立同庆会,董处、履坦、赵宅、瑶村、马府下等村相继成立了昆腔演唱班社。民国23年(1934)3月12日,宣平民众教育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在陶村开办平民夜校,请翕如堂座唱班登台演出折子戏《草鞋夜课》。自此,翕如堂改名民生乐社,成为武义第一个从座唱班转为舞台演出的戏曲团体。
  民国15年(1926)9月,宣平郑李生木偶戏班成立。民国19年(1930)2月,李金玉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3年(1934),祝银古木偶剧团和鲍维声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6年(1937)10月,朱宝和木偶剧团成立。民国28年(1939)9月,新民木偶剧团成立。上述6个木偶剧团均演婺剧,常年流动营业于山乡。
  民国23年(1934),白姆乡梅岗头村的徽戏座唱班康乐社和新宅后林畈成立的和乐社,从座唱班发展到舞台演出,在武义及邻近的遂昌、松阳、金华等地农村活动,成为武义最早出现的两个婺剧职业戏班。
  建国前,武义县尚有歌剧(歌咏剧)、越剧和学校师生组织的演出团体和活动。民国9年(1920)武义县成立醒世社,演出“文明戏”《高丽亡国史》、《王孝子传》。民国26年(1937)7月,武义县抗日救亡歌剧团成立,演出自编剧目《半件棉背心》、《悔、悔、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松花江畔流浪者》。民国28年(1939)1月,宣平县醒民剧团成立,演出《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民国28年(1939)4月5日,武义县业余抗敌剧团成立。民国29年(1940)8月10日,宣平县歌咏戏剧团成立。民国36年(1947)10月,宣平菲菲越剧团成立。民国36年1月1日,望壶乡中心小学庆祝元旦演出《凤尾扫秦》、《水满金山》、《不识字的痛苦》、《花好月圆》、《山兔收蝠》等。
  建国后,全县有工农业余文艺团体142个。其中上演婺剧的118个,越剧15个,木偶剧团4个,京剧2个,歌剧2个,昆剧1个,魔技团1个。
  1950年6月,成立了武义县总工会文工团,上演《逼上梁山》等。10月,成立武义县工商联文工团,配合抗美援朝,演出《木兰从军》等。12月,配合土改反霸宣传,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民文化馆业余文工团(简称教师文工团)成立,排演歌剧《白毛女》、《三世仇》、《改变旧作风》等现代戏,下乡巡回演出。是年,宣平陶村民生乐社恢复活动,易名为宣平昆剧民生乐社。
  1951年4月,宣平县举行第一次“文化预演”。有越剧7台、昆剧2台、婺剧4台、歌剧6台、话剧1台,参加演出人数有157人。10月,宣平县举行全县农村剧团大会演。12月,武义县人民文化馆组织赵宅业余剧团在文化馆剧场为抗美援朝义演一周,收入捐献国家购买飞机大炮。
  1952年10月1日至7日,武义县举行第一次秋季物资交流大会,组织了13个业余剧团,演出65场。宣平县于同年10月9日至13日举行物资交流,搭戏台7个,27个剧团共演出74场。同年12月27日,武义县召开第一次农村剧团代表大会,浙江省文化局于12月23日拨专款作会议及演出费用。
  1953年1月,宣平县举行农村剧团会演,县前剧团创作节目《互助合作的好处》获奖,奖给省文化局发的大幕一块。同年2月武义县举行农村剧团分区大会演,选出优秀剧团和节目参加3月的县会演,西畈剧团获奖,奖给紫色大幕一块。同年5月1日,宣平县工商业剧团根据本县事实,创作演出《女恶霸》。
  1954年4月,文化馆组织调查组,对67个农村剧团情况作了调查。其结果:有24个剧团以演现代戏为主,33个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10个剧团专演古装大戏。6月,又对全县47个农村剧团作调查,47个剧团计有演、职员1166人,土改以来演过现代戏862本,古装戏140本。
  1954年11月20日,后树乡董树钱与壶山镇(当时为城关镇)汤章成组织了八人参加的武义魔技团。此团报省文化局未被正式批准,但同意由县府开具证明准予演出。到1958年10月,武义、永康并县,曾为永康县临时性的魔技团体,于1960年这批人员被衢县接收,后来解散于衢县。
  1956年2月3日,武义召开全县农村剧团代表会。2月16日开始举行农村剧团大会演,有30个剧团参加,演出41个剧目。其中越剧15折,婺剧2折,古装婺剧8本,昆剧1本;有6个单位获演出奖,4个单位获创作奖,1个单位获音乐奖,21个演员获演员奖。6月24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总字第2340号文件通知召开第一次在乡艺人会议,进行戏曲方针教育。
  1958年8月,幸福乡履坦俱乐部剧团被金华地区评为优秀业余剧团。
  1959年2月,壶山大公社东风文工团成立。7月,创作演出大型现代剧《白洋河边》,改编演出传统小婺剧《杀狗劝夫》。
  1962年1月18日至21日,召开农村剧团团长暨民间艺人会议,85人参加。
  1962年11月2日至8日,召开农村剧团团长会议。会议期间对62个农村剧团上演的248本古装戏逐个进行演出审查。思想内容健康可供演出的86本,占34.6%。同时对剧团进行排队分析,有32个剧团能经常活动,占51.6%;有32个剧团上演了《买表记》、《朝外货》、《三丑会》、《审椅子》等现代小戏;有7个剧团上演《血榜记》、《刘介梅》、《三世仇》大型现代戏;31个剧团在春节开展活动演出157场。
  1963年,建立了桃溪区木偶剧团。
  1865年1月12日至18日,召开农村俱乐部代表会暨文艺会演,白天开会,晚上演出。柳城、桃溪、下杨代表队各演一夜,桐琴、新宅和直属公社合并演一夜。
  1969年6月7日,在要巨召开全县第一次文艺革命现场会。
  1970年6月7日,在要巨召开第二次文艺革命现场会,时间5天,117人参加,武义县文工团进行示范演出。8月2日至4日,举办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普及“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有40人参加。10月2日至13日,举办革命现代戏《红灯记》学习班,有58个文艺宣传队、351人参加,地点武义剧院。11月16日至12月12日,举办革命现代戏《沙家浜》学习班,有9个农村文艺宣传队和东风莹石矿三矿区、壶山第一“五.七”中学参加,永康县业余文宣队也来人参加,共有学员200余人。
  1971年6月21日至23日,举行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时间2天,柳城、桐琴、新宅、要巨、王宅和东风莹石公司共150人参加。12月15日,举行工交企事业系统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时间5天,由工交厂矿演出3场,县属商业、东风莹石矿、城镇学校和镇属企事业各演1场,共演出7场,计17个节目,其中小戏10个。
  1972年4月5日,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278人参加,时间5天。6日,城关、桐琴、桃溪、柳城4个代表队合台演出;7日,桐琴、下杨、壶山镇代表队演出;8日,新宅、工交系统、县文工团代表队演出;9日,优秀节目组台汇报演出。这次会演共演出20个节目,其中戏剧16个。这一年的10月9日开始,又举行工交系统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演出4场,节目40个,有犁耙厂、电厂、钢铁厂、有机化工厂、棉纺厂、卫生用品厂、皮革服装厂、布厂等8个厂、4个学校和人民医院参加演出。
  1973年12月16日至22日,举行全县中小学文艺创作节目会演,300余人参加,演出6场,节目82个。其中戏剧17个:第一场,新宅区古竹小学《育新苗》、宣武初中《雨燕高飞》、岭下汤中学《值班》等小戏;第二场,城关区履坦学校小戏《卖豆》、三角店学校小话剧《小伙伴》;第三场,壶山镇解放路小学歌舞剧《摘橡子》、熟溪小学歌舞剧《阳光雨露育新苗》、武义一中小话剧《战备弦》;第四场,桐琴区东干高中《一只鸡蛋》、下杨区王宅学校《新人新事》等小戏;第五场,桃溪区泽村小学《学军路上》、登云初中《小山鹰》、云华初中《早课》、坦洪初中《搬家》等小戏;第六场,柳城区竹客初中《护笋》、三港初中《红卫兵喜收高产》、柳城公社初中《理想》等小歌剧。
  1974年11月27日至31日,县举行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演出5场,共46个节目,计有戏剧15个。其中创作的戏剧节目有:第一场邵宅初中小戏《一代新人》、古竹小学小戏《新苗迎风》,第二场县后文宣队小戏《立秋前夕》、桃溪高中小戏《学军路上》、溪口文宣队小戏《初试锋芒》,第四场赵宅大队文宣队小戏《擒敌记》、泉二大队文宣队小戏《水向东流》、陶宅大队文宣队小戏《红梅迎春》,第五场东风莹石公司演出队小戏《采掘战线》,第六场县创作组创作、文工团演出小戏《翠竹坪》和《新苗迎风》。
  1975年11月24日至26日,举行全县厂矿企事业、中小学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演出6场、76个节目,其中小戏12个:第一场城关代表队小婺剧《一把锄头》、桐琴代表队小戏《小树苗的故事》和话剧《一箱梨》,第二场新宅代表队小婺剧《林海红缨》、《青苗岗》,第三场一中代表队小歌剧《永放光明》、小话剧《一副背包带》,第四场下杨区代表队小戏《红医新苗》,第五场柳城区代表队小婺剧《红小兵喜摘丰收棉》、小戏《考试》,第六场桃溪代表队小戏《旭红放鸭》、《红枫树下》。
  1976年3月27日至31日,举办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创作节目调演,桐琴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扎根新歌》、《送书包》、《白云山上》,新宅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朝阳坡》、《除稗灵》,柳城区代表队演出小戏《英雄岗》、《红心姑娘》、《一把斧头》、《向阳站》,城关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春耕急》、《战龙岭》、《新任的饲养员》、《春耕之前》,下杨区代表队演出《丰收之后》、《新苗茁壮》、《岭峰脚下》,桃溪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参观前夕》、《旭红管鸭》、《新堤激浪》,县文工团代表队演出小戏《翠竹坪》、《红枫树下》、《朝霞初升》。
  1978年10月8日至13日,举办全县业余文艺创作节目会演,演出8场、67个节目,其中戏剧19个:第一场新宅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养猪嫂》、《花针劈柴》、《三考阿龙》,第二场桐琴区代表队演出小戏《喷枪怒》,第三场桃溪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悲喜之时》、《三改试验牌》,第四场城关区代表队演出小戏《一袋谷种》、《养猪路上》,第五场柳城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战斗青春》、《调演前夕》、《两度春》,第六场下杨区代表队演出小戏《新女婿上门》、《我是社员》、《护林员》、《探水记》,第七场东风莹石公司代表队演出小喜剧《还差得远》、《老门卫》,第八场工会代表队演出小戏《九斤姑娘》。经评比,有9个节目获创作、演出双奖,其中小戏有《三考阿龙》、《悲喜之时》、《三改试验牌》、《老门卫》等4个。另外,小戏《养猪嫂》和新民歌《山区好风光》等6个节目获创作奖,还有19个节目获演出奖。
  1980年11月1日始至1981年1月1日止,对全县农村剧团分区集中进行考核演出,共演出34场、111个剧目,其中现代小戏35个。全县农村戏剧演出活动,以32个剧团统计,1981年共演出1967场,其中在本县演出1276场,去外县交流演出691场,演出收入达75119元。
  1980年12月1日,第一个区办宣平越剧团在柳城文化站诞生,属柳城镇文化中心管辖。1983年4月到1986年又先后成立了王宅镇婺剧团、要巨乡婺剧团、桐琴杂技魔术团和溪口婺剧团(村转乡办)。到1988年底,7个区乡剧团,只有要巨婺剧团,尚能坚持经常演出。
  1984年3月15日,对农村剧团进行第二次考核,有43个农村剧团参加,演出43场、86个剧目,其中有43个现代戏。
  同年7月10日,举办“两位一体”创作节目会演,演出小戏《朝南朝北》、《三家亲》、《寡妇门前》、《陶德槐卖鱼》。
  1984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35周年,县城组织了1场庆祝晚会和4个剧团、16场戏的演出。其中王宅、要巨、桃溪三个乡、镇剧团,同在一中大操场斗台演出。
  1987年春节,县城分一中大操场、溪南汤、熟溪晒场和金星操场4个点,演出戏曲专场56场。是年,县、乡两个层次统计,艺术表演105场,其中戏曲节目占了不小的比例。
  建国后的戏剧活动,包括组织戏剧节目参加省、市(地)会演。这类活动共有7次,参演剧目19个,其中获奖剧目8个。具体情况是:
  1964年10月4日,小歌剧《俩老走新宅》参加地区演出。
  1970年9月,要巨文宣队演出的小戏《一箩谷》参加地区在兰溪游埠举行的文艺会演。
  1972年,小戏《永向前》、《关键时刻》参加地区会演。
  1973年6月13日,组成55人的代表团出席金华地区文艺创作节目会演,小戏《永向前》、《好师傅》、《老队长》、《出发之前》,曲艺《找书记》等5个节目参加演出。
  1976年5月9日,《翠竹坪》、《朝霞初升》、《红枫树下》、《向阳站》4个小戏参加地区会演。
  1977年11月,越剧《老门卫》、婺剧《两朵花》参加地区会演获演出奖。
  1978年11月,表演唱《夸老公》、小戏《两朵花》和《老门卫》、快板《小鎯头》、表演唱《百花园中赞一朵》、说唱《坚决把好质量关》、歌舞《砍柴歌》、民歌《绣挎包》等参加地区会演。
  《夸老公》获创作、演出奖,《两朵花》获演出奖。
  1979年12月9日,越剧《糊涂陶九》、婺剧《迎客记》和《差三点》、传统小戏《磨豆腐》参加地区会演。武义演出队被评为集体优秀奖。《糊涂陶九》和《迎客记》同获创作、演出奖。《磨豆腐》获继承婺剧传统艺术和表演成绩优秀奖。13名演员中7 名获表演奖。
  1981年3月5日,小戏《家贵卖鱼》、小话剧《失枪事件》、女 声表演唱《上夜校》和《采茶歌》、数来宝《三思而行》等参加地区会演。其中《采茶歌》、《上夜校》获创作奖,《三思而行》、《家贵卖鱼》获演出奖。
  1984年8月14日,小戏《朝南朝北》、《三家亲》、《陶德槐卖 鱼》和舞蹈《鲤鱼嬉蚌》、独唱歌曲《生活》等参加地区会演。《朝南朝北》获优秀创作、演出奖,《三家亲》、《陶德槐卖鱼》、《鲤鱼嬉蚌》各获演出奖,《生活》获创作奖。
  二、建国后
  (二)演出剧目和禁演、忌演
  民国初年,政府对各地请戏班演戏都定有申报制度,违犯者要受到有关当局的禁止和罚款。武义县查禁演戏有5起较为突出:民国31年(1942)4月18日范村演戏罚大洋25元;同年11月29日要巨演戏受查禁,引起警民斗殴;同年10月27日后树演戏被查禁;民国34年(1945)12月26日,汤村演戏被封箱禁演;同年12月28日,岭下汤演戏被查禁。
  宣平县政府于民国28年(1939)8月19日,发出5172号训令,令各区、乡长准予各地演戏。同年9月23日发出5934号训令,规定演戏未事先呈报,不准开演。民国29年(1940)11月28日宣平县政府布告,指令自12月1日起至民国30年(1941)3月30日止,一律不准演戏。
  武义地方还有一些忌演风俗。春节期间要上演《百寿图》这样的彩戏,不演剧中有讨饭和死人的戏。寺后村忌演《银桃记》,因剧中被杀害的小姐与寺后林氏宗族同姓。履坦忌演《白罗衫》,传说剧中大盗徐能是履坦人。还有,白溪东村忌演《金棋盘》,蒋村忌演《勒马皇坐天下》,安村忌演《潘洪摘印》,究其因,都为剧中被杀害主人公与宗族姓氏相同而忌演。
  上演剧目大都由省民政厅、教育厅审定公布。民国21年(1932)11月12日,公布准演剧目26本,应修改的4本。同年12月30日,公布准演剧目106本,修改后准演的1本,禁演的6本。民国22年(1933)1月公布准演剧目120本,修改后准演的23本,禁演的17本。民国28年(1939),武义县上报《芦沟桥》、《杀汉奸》两剧审查。12月3日省民政、教育两厅复令准演。民国28年4月12日,浙江民政、教育两厅教字第3649号训令宣平县第一民众教育馆的《国恨家仇》等12个剧本准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文化部于1952年第一次公布了23个禁演剧目、2个少数民族地区禁演剧目。1980年1月重新公布禁演剧目有:京剧《杀子报》、《海慧寺》、《双钉记》、《滑油山》、《探阴山》、《引狼入室》、《九更天》、《奇冤恨》、《大香山》、《关公显圣》、《双沙河》、《活捉张三郎》、《铁公鸡》、《大劈棺》、《全部钟馗》,评剧《全部小老妈》、《僵尸复仇记》、《阴魂奇案》、《黄氏女游阴》、《活捉南三复》、《活捉王魁》、《因果报应》,川剧《兰英思兄》,少数民族地区禁演的有《薛礼征东》、《八月十五杀鞑子》。
  建国后,土地改革时期,武义农村剧团多数上演现代剧目。为进一步提倡演现代戏,县文化馆在西畈、王元两个农村剧团搞试点,逐步在全县推广,达到自编、自导、自演“三自”要求。
  1952年起,第一个有条件上演古装戏的是梅岗头农村业余剧团。该团曾于1952年10月4日,由下杨区公所出具证明介绍来县申请登记成立专业性的“永乐剧团”。12月22日武义县政府批复:“因已成立和平剧团,不再成立专业剧团。”另有朱村剧团、新宅区的后林畈剧团、桐琴区的泉二剧团等均上演古装戏。
  1953年12月,武义文化馆组织15名教师和回乡初中毕业生为主的文艺宣传队,用半个月时间排练了现代戏《两兄弟》、《小放牛》、《新花鼓》、《南山种麦》、《卖余粮》、《夫妻算细帐》等节目,在城区、清溪、履坦3个区的7个乡巡回示范演出一个星期,配合各乡第三次农民代表会演出6场。同月召开农村剧团代表会议,加以推动和促进。会后,全县有20个农村剧团自编自演总路线宣传节目。
  1954年12月,宣平县举办全县现代戏会演。后以俞源剧团为主组成包括昆剧、婺剧、越剧等演出形式的宣传队,于第二年春节下乡巡回演出。
  1958年大跃进开始,农村剧团以上演现代剧目为主。1961年上演古装戏的剧团又变多数。1964年2月28日,对62个农村剧团的248本古装戏剧目,根据“有益、无益无害、有害”的审定标准加以审查,结果可供上演的只有86本,占剧目数的34.6%。同年10月,浙江省宣传文化部门下达文件,提倡专业剧团上演现代戏。武义昆剧团带头上演现代戏《琼花》、《红霞》,武义婺剧团上演《红色种子》、《铁坝图》、《白洋河边》,农村业余剧团又开始以上演现代戏为主。“文革”期间批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17年文艺黑线专政”,古装戏服装、戏具作为“四旧”烧毁,农村剧团销声匿迹。1969年开始以文艺宣传队名称重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字舞。1970年始,大戏当中只准上演8本“革命样板戏”。
  1976年,“文革”结束,陶宅村业余剧团第一个上演《逼上梁山》古装大戏。
  1977年,要巨公社山里大队把埋藏在深山岩洞里的古装戏服装、刀枪棍棒等抬回村里,恢复农村剧团演出古装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文化部提出了“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剧”三并举的戏剧剧目方针,停止活动多年的农村剧团速迅恢复和发展。至1984年止,全县共有农村剧团82个,按农时季节特点在县内外农村开展活动。1982年春节,全县有61个农村业余剧团分别在34个公社的93个大队演出了526场。同年9月21日至26日,由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杰带领一行48人组成的代表队,参加金华地区农村剧团经验交流会,殿下畈大队木偶剧团、赵村大队婺剧团、吴宅大队婺剧团等农村剧团受到了大会表彰。
  (三)群众戏剧演出场所
  演出场所是群众戏剧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清末民初,武义县的民间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盛行,无固定演出场所的地方,村民们临时搭台演戏。这种戏台,俗称草台。很多大一点的村庄,都在宗祠庙宇里建起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至今留下来的古戏台,还有80座左右。
  武义县残存的古戏台,大都为清代道光元年(1821)以后,直到民国期间所建造。邵宅乡上邵村的擂鼓厅,是明朝早期的建筑,戏台却是清末光绪年间建造。另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新宅乡塘头村的陈氏宗祠戏台,大约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0左右),呈八角形的藻井画有重彩工笔八仙,梁架、牛腿、角柱上有戏曲浮雕“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空城计”、“借扇”等内容。壶山镇鸣阳村庙台,建筑在壶山镇东城门古建筑“鸣阳楼”下道路的中央,俗称路台,系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造。戏台身后紧靠关帝庙,台身横跨通东城门的街道,两根台柱竖在街道北侧,再往北是一片空地,空地北侧与关帝庙相对的是镇东殿。这个戏台没有固定的台框和台板,不演戏时便于人来车往,演出时庙里扛出两条原来备有的特制长凳,铺上台板即成戏台(长凳和台板的高度和阔度与基本台的尺寸完全相符)。此台右近鸣阳楼,面对镇东殿,身靠关帝庙,石柱上刻着“此心此理今犹昔,有色有声画亦诗”的戏联,形成了一个结构别致、工艺精细的古典艺术建筑群。
  建国后,戏台逐步被乡、镇、村影剧院、大会堂所取代。残存的80座左右古戏台,完整的已为数不多。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不少戏雕人物被砍了头或斩了腿,弄得难以辨认,有的经认真推敲,方能知其内容。
  建国后兴建的大会堂或影剧院,为了一场多用,既能开会,又可演戏、放映电影,故规模均较大,座位在600个至1800个之间。而且舞台面积一般较大,台口较高,大都安装有供电系统。武义县共有65座各级影剧院或大会堂。
  (四)戏剧演出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团体在演出活动中形成了许多习俗。搭班、谢年、击箱、过场、抢箱、写戏、点戏、祭台、报台、斗台、叠八仙、演彩戏、贴戏联等都是当时的戏剧习俗。
  搭班、谢年 过去,演员可以自由跳班。戏班拼合起来以后,一般以一年或半年为期限。每当年底戏班组合之后,演员们就讲已搭好班了。年三十夜,班主要请演职员吃一餐饭,叫做谢年。就餐时要让小花脸和鼓板师坐在上座。小花脸在班中地位最高。据传,他代表唐明皇。而唐明皇是梨园中地位最高之人,可谓梨园祖师。之后,正月初一就开演了。
  击箱、过场、抢箱 戏班在一地演出结束,迁移到另一地演出,由新演出地的农民来抬戏箱。抬箱时,农民要用棒柱敲打戏箱,声音敲得越响越好,以祝双方兴旺。所以戏箱要做得牢固、厚实,以防敲破,不然戏班要被人讥为破烂班。演职员去新演出地演出,小花脸要背着唐明皇像,走在最前面,这叫过场。有时,一地演出结束,有2个或2个以上村子的农民争着来抬戏箱,要戏班先到他们的村子演出,发生抢箱。有先抢到先演的,有经过协商决定演出次序的(先演的村子要负责后演村子抬箱人员的工资),也有调停不决而引起争斗的。抢箱往往发生在那些演出受群众欢迎的戏班,对提高戏班的声誉有利,但它毕竟是一种粗野的行为,会带来损失甚至停演,戏班子又要尽量避免。发生抢箱时,戏班头要出来做工作,说好话。
  写戏、点戏 每个戏班都有一个负责外交联系的人,称为“成头”。他拿着戏册子去各地农村联系,叫做写戏。双方讲好条件;签好合约,算是演出协定。戏班到一地演出,若当地财东出面要超过合约范围点戏,财东要另付点戏款给戏班。
  祭台 祠堂、庙宇或会堂的戏台落成,是村里或族里的大事。要请一个人们满意的戏班来作首次演出。演出正剧之前要举行一次开新台仪式,叫作“祭台”。祭台时先由族长或是村里有地位、有威望的人宣读祭台文,其中心意思是某年某月某日新开万年戏台,敬请天帝敕旨差使鲁班仙师驱妖逐怪。祭台时要燃放鞭炮,一般都由关公手握大刀杀雄鸡.以血洒台,以警鬼怪。然后由关公、韦陀将2名演员扮成的恶煞鬼(天煞和地煞,其中天煞鬼男装,地煞鬼女装)赶下台,一直赶到村口,演员卸装,不许按原路而要绕道而回。祭台时,村中要有两个主事人站在戏台两侧,当关公、韦陀驱赶恶煞鬼时,主事人要给他们嘴里各塞一红包后再让他们跳下戏台。关公、韦陀把恶煞鬼赶到祠堂或庙宇门口,乐队即开始闹“花头场”。
  报台 戏班在闹“花头场”完后,由一头戴红色台帽,身穿红开台,腰系罗带,左手拉住右手水袖的副角,口念报台词,介绍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引出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这叫报台。《荆钗记》的报台词:饱学王十朋,玉莲配与王家为婚。王娘不顺,将她赶出门庭。江中捞救,钱家螟蛉。后来露出此钗,两家分明。来者——王十朋。
  斗台 凡遇盛大庙会或重要节日,或大的建筑落成典礼,常组织几个戏班来同一广场演出,称斗台。斗台演出的戏台,多数均是临时搭的草台。演出时点火炮为号,以便各戏班同时开锣。各班均作好充分准备,演出也都特别用心和认真。斗台不宣布结果,而以观众数的多少、收台的迟早,由群众自己去评论。因此在斗台演出时,各戏班一般都要挑选群众喜闻乐见、场面壮观热闹的戏,由最好的演员出场,并将最好的服装、道具拿出来亮相。
  叠八仙 武义的戏剧演出活动,把叠八仙视为吉祥。为求平安吉利,一般第一场要叠八仙.有时最后一场也叠八仙,也有根据当地群众要求场场都叠的。每叠一次八仙,当地的头首要布置放鞭炮,并将红包及烟、酒、糖等扛上舞台,以表谢意。礼品的多少由当地头首的气度和财力决定。班子到一个地方.一般上演三日四夜,武义叫做一票戏。所以叠八仙应放在第一天和第四天的夜场。这二场(尤其是第一场)村里自有准备,不必同头首商量。如果中间的某场要叠八仙,则必须事先同头首商量。但也有个别班子为了多取彩礼.在头首未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中间某场另加八仙的。这样往往使当地头首措手不及,慌忙放鞭炮、送礼品,如果不送会认为是不吉利的。但这样容易引起矛盾。八仙的种类很多,有小八仙(又名盔头八仙)、堆山八仙、三星八仙、文武八仙、五路财神八仙、献花八仙(又名和合八仙)、五路加戏八仙等等。但不管哪种八仙,一般来说台词文字精练,演出场面热闹,内容都是说些祝愿升官发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
  彩戏 第一场叠八仙后,常要先上演彩戏。武义各地一般把《百寿图》作为彩戏。
  戏联 戏曲对联简称戏联。布置戏联也是戏剧习俗的一种。在戏班到来之前,村中演出主事人要请人写好戏联,贴在前台的柱子上,把戏台打扮得富有节日气氛。戏联很多.有古代传下来的.有近代和今人创作的。其内容,有写戏曲形式的,有写戏曲表演的,有写观众看戏道德和怎样看戏的,有歌颂夸奖戏班和演员的,有政治宣传和庆祝丰收的,较多的是借古喻今、借戏喻世,以引导人们在戏中学理、娱中受教。它要求对仗工整,艺术性高,趣味性强。好的戏联,无疑点缀了演出环境,烘托了演出气氛,给人以文字欣赏和道德教育。
  戏剧习俗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建国后,搭班、谢年、祭台、报台已被淘汰。叠八仙、点彩戏不像过去那样被强调。过场不再由小花脸背着唐明皇像,运输改用拖拉机、汽车。抢箱之事也很少发生了。戏联在内容上也有了不少变化。
  附:戏曲对联选
  做字中央古古人物古衣冠古古今今今鉴古
  戏字旁边虚虚荣华虚富贵虚虚实实实乃虚
  宝鼎呈祥千载财源茂盛
  银台报喜万年富贵荣华
  一世之事一宵中
  千里途程八尺内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舞台本可借鉴身劝君莫言身外身
  人生原是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
  莫小看舞台形象可以借鉴
  应重视现身说法值得深思
  人有戏勿以物喜有有必有无
  戏劝人勿以物悲散散必有聚
  谁为袖手旁观客
  我亦逢场作戏人
  三五步能通千里
  六七人可作万军
  结发夫妻双男子
  同胞手足两姓人
  有动听矣斯为美
  若是班乎可以观
  武脚武手戏做戏
  台下台上人看人
  想当年那样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曲是曲也曲有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看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
  借虚事指点实事
  托古人提醒今人
  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人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
  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徽班也好三合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尽寒心
  唱字双个日日喜怒日哀惧无妨借口传语
  戏字本近虚虚山河虚社稷谁知动手闹戈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愈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虚迹谈事实莫闲看镜花水月
  假象传真情须认清暮鼓晨钟
  人物借行装装来千形万状
  车骑凭步走走遍四海九州
  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正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
  品格应分高下若是任意胡来哪怕你作官为宦做皇帝照样肮脏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
  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笑看文苑群芳斗妍
  喜听艺坛百鸟争鸣
  此曲只应天上有
  斯人莫道世间无
  古今往来只如此
  淡妆浓抹总相宜
  应作如是观古人今人若流水
  谁能为此曲大珠小珠落玉盘
  逝者如斯未尝往
  后之视昔亦犹今
  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是耶非耶其信然耶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古今人何处不相见
  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追往事今朝重提起
  破工夫明夜早些来
  东西晋南北宋人物备考
  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姹紫嫣红文坛开生面
  莺歌燕舞艺苑唱新声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欣共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尧舜生汤武净桓文末丑古今来多少角色
  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唯吾脚踏实地看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时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此间花鸟本亲人难得他社鼓多情招游客来添热闹
  半日笙歌兼下夜况又有茶棚歇脚从开场看到团圆
  旧雨尽来游破些些忙里工夫休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浮云俄过了看出出空中楼阁须知世上千官似此多
  一部廿四史演成古今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
  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帅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顷俄间悲欢离合
  方寸地生杀争夺虚迹谈事实
  假像传真情
  居然谈古论今有甚说甚
  任是扮文装武演谁像谁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
  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文唱武打台上一片巧技
  旧事新演戏中皆是真情
  男女老少逞本领
  生旦净丑献技能
  龙争虎斗看历代英雄辈出
  莺歌燕舞阅人间春色方兴
  生旦净丑各表风流姿态
  琴弦曲调共奏微妙心声
  贪官污吏谋得一时显耀
  忠臣赤子赢来百世流芳
  帝王将相有好有歹有定论
  才子佳人多情多义多风韵
  普降城乡甘露雨
  喜闻遍地文艺花
  金风洋洋飘丹桂
  婺剧欣欣奏乐章
  百乐共奏阳春曲
  众伶同唱爱国歌
  贪赃枉法千夫指
  除暴安良众人碑
  唱尽人间无限事
  演活历代有名人
  载歌载舞庆佳节
  抗涝抗旱夺丰收
  五光十色展示即时即景
  千姿百态表达其事其人
  巾帼英雄敢破天门大阵
  穆家女子岂惧白虎节堂
  重兵远征误入单单国
  轻骑捷战勇夺烈火旗
  淹七军擒庞德威震华夏
  读春秋扶炎汉义展云天
  万里征途八尺内
  千秋事业一宵中
  有是哉喜而不寐
  今若此乐以忘忧
  上下三千年人物
  纵横一万里云山
  不读诗书宫花捷报
  未陈六礼鸾凤交欢
  悲欢离合皆借镜
  忠孝节义尽真情
  变幻暂敷千古事
  讥谐聊作一时观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传信传义存千古
  为是为非判一场
  诗书礼乐存庙典
  忠孝节义尚家风
  旧日衣冠新演出
  今人面貌古妆成
  匡扶正义情合理合法合
  主持公道警人戒人劝人
  奸恶务必除尽
  良善更须扶持
  真真假假真中有假
  假假真真假中有真
  哭哭啼啼虽是假情动真情
  甜甜蜜蜜实是假欢图真欢
  偷半日余闲选北里歌声南朝乐府
  传千秋佳话换忠良面目奸佞心肠
  是今是古人物
  有声有色文章
  看看看看生看丑看花旦
  戏戏戏戏心戏眼戏精神
  几更时三朝六代
  数尺地五湖四海
  三、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宣平、武义两县有104副民间锣鼓班,节日喜庆颇为热闹,历有“武义闹元宵”、“宣平闹重阳”之说。元宵节,武义笙歌不绝。重阳节,宣平一年一次的迎神赛会活动,男男女女结伴参加,十分隆重。器乐曲《十样景》是演奏的重要曲目。其它还有《香桂尾》、《玉芙蓉》、《胜利风》、《万里红》、《八仙赶路》、《倒春雷》、《路调》、《春兰》、《秋兰》、《仙女枝》、《普庵咒》等30多首乐曲。陶村等地的元宵节,锣鼓班串街走户,通宵演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岭下汤成立“太和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源兴办“永乐会”,民国24年(1935)改为“继成会”。宣统元年(1909)陶村成立“儒琴堂”座唱班,民国23年(1934)改名“民生乐社”。登台演出之前,都演奏昆曲音乐。
  民国9年(1920)壶山镇法云寺组织“陶静社”,又名“太子班”。民国21年(1932),杨店村组织了昆腔座唱班。紧接着宏阁成立“仙乐会”,白姆成立“同庆会”,董处、履坦、赵宅、瑶村、马府下、陶村等,相继成立了昆腔演唱社团。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武义县的歌咏活动风起云涌,遍及城乡。民国26年(1937)7月,武义抗日救亡歌剧团成立,团长徐明新,副团长楼明质、徐光仁,音乐指挥毕华荣。白天街头宣传,晚上在壶山小学搭台演出,先后下乡3次,巡回26个村庄,演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热血》、《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毕业歌》、《黄河颂》、《青年进行曲》、《伏尔加船夫曲》等。歌剧团每到一处,还帮助学校组织学生歌咏队,教唱抗日歌曲。歌剧团于民国27年(1938)2月改为武义县抗日宣传队。
  民国32年(1943)武义沦陷,县政府迁驻新宅,成立了战时青年服务队,在新宅各地教唱《大刀进行曲》、《黄河颂》、《送郎上战场》,激发人民抗日热情。民国34年(1945)3月27日,县政府教字第61号训令,批准年内举行歌咏比赛办法。同年4月18日县政府755号训令,定本年歌咏比赛于5月5日在干训所举行。这次歌咏比赛参加单位有岭上乡、白峰乡、岭下镇、下杨镇、清溪乡、曲湖乡、南峰乡、横路乡、古义乡、阳南乡、双坑乡各中心校和县简易师范。比赛项目分个人演唱和团体演唱二种。个人演唱以每校3至4人为限,一人一曲为原则;团体演唱人数限在12至20人,每校合唱歌曲3首。
  民国29年(1940)8月10日,宣平县民众教育馆歌咏戏剧团成立,在宣平城内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定每日演出1次,开展抗日宣传。民国33年(1944)5月,宣平县政府训令县民众教育馆,要经常举行歌咏活动。
  武义民众教育馆还组织过二次规模较大的音乐会:一次是民国26年5月25日举行的歌咏比赛,冲破以往以学校为对象的比赛范围,采取士农工商各界自由报名,男女不限,老小均可的方法。第二次是民国37年(1948)11月12日举行全县音乐大会,参加单位有简易师范、明招中学、乡镇中心校等。
  建国后,群众性的音乐活动甚为活跃,并涌现了一批音乐人才和较好的歌曲作品。1950年12月3日举办民校教师歌咏培训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东方红》、《从此翻身不受苦》、《农民歌唱毛主席》、《全世界人民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中苏人民大团结》、《你是灯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11首歌曲。民师培训班结束后,分别在民校教唱这11首新歌,新歌演唱活动在全县迅速普及。1950年5月17日武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8月,由音协和文化馆出面开展中苏友好宣传月教歌活动,从机关、团体、学校推选20余名音乐骨干参加学唱,学会了6只“中苏友好”歌曲。1951年7月25日派朱月琴、金嘉耀、徐斗斋、钟星云4人参加金华地区音乐干部补习班。1954年8月举行首次机关音乐演唱会。1955年3月以王德川、何子珩为首重建壶山锣鼓班,参加者有王德川、何子珩、王藏金、陈李岳、赵炳金、王有道等人,文化馆派出文艺干部担任顾问。该锣鼓班10月1日参加了国庆游艺会演奏活动。1956年2月8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下达(56)547号文件,号召全县农村在春节期间村村教歌唱歌,文化馆印发了《社会主义好》等10首歌曲,供全县教唱。2月16日举行城关镇进入社会主义万人庆祝大会以后,有10余副锣鼓班配合民间舞蹈进行游行奏乐以示欢庆。10月3日武义县人民委员会创字第3743号文件,定10月19日举行全县歌咏比赛会。这次比赛除学校外,还有农民歌手10余人参加,后树乡王泥坑村农民歌手洪绿球唱的山歌《党比爹娘还要亲》获演唱奖。1978年10月18日,民歌《绣挎包》参加县文艺会演获演出奖,并推荐参加地区会演,获演出奖。1981年3月,歌曲《上夜校》、《采茶歌》参加地区文艺创作节目调演,获创作奖。1982年元旦举行全县歌咏大会,5月16日举行“五讲四美”歌咏大会。同年1月、2月、8月、9月,分别为业余音乐骨干、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站干部举办音乐学习班,讲授简谱知识、风琴演奏、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等课,由金嘉耀、施维、胡雄飞、汪亚军、薛天申讲课。10月,歌曲《党是一棵常青树》参加地区文艺演唱会,获创作奖。1983年6月25日,王印秋、柳文武、傅少华、薛天申、施维5人参加金华地区民歌演唱会。事先送去改编创作的民歌录音有《上夜校》、《富裕路上喜盈盈》、《盼老公》、《旧社会怪事多》、《数鸡蛋》、《石榴花》、《荷塘小唱》。其中《旧社会怪事多》获优秀民歌作品奖,《盼老公》获演出作品奖。王印秋作为优秀歌手参加省优秀民歌演唱会。该年陶雪华作词,施维、金钦夫作曲的《畲家姑娘采宣莲》经省加工后,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1984年8月,歌曲《生活》获地区文艺会演创作奖。1985年12月5日至6日,举行了县首届诗歌音乐节。
  1986年1月15日有《快乐的小鸽子》、《笑呀笑》、《快乐歌》、《早晨》等5个节目参加金华首届诗歌音乐节,荣获2个优秀创作演出奖,1个创作奖,1个鼓励奖。1987年在金华器乐大奖赛中,何建中获电子琴演奏一等奖。同年12月,金华市职工文艺会演,女声二重唱《请跟我来》、男声小组唱《我们是骄傲的采矿工》获演出奖。1988年,金华市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余晋花获一等奖,彭伟定、韩承水、陈安临各获三等奖。
  1983年始,俞源、履坦、陶宅、王宅、白溪、后树、泉溪、桐琴等乡文化站建立了群众歌曲教唱站,规定10天或1月1歌制度。履坦、寺前、新宅、白溪、宣武、明山等乡均举行了歌咏专场演出活动。履坦乡和茭道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广播教唱活动。1985年分别在武义棉纺厂和履坦乡建立音乐之厂和音乐之乡,文化馆音乐干部下去具体辅导,帮助棉纺厂建立了音乐队,兴办了设施,举办了2期音乐培训班。履坦建立了中心教歌站和10天1歌制度。
  新歌创作为建国后重要活动之一。县文化馆、音协等有关单位多次组织歌曲创作或作品加工,印发《歌曲创作浅谈》等辅导资料,积极培养作者。到1988年12月止,全县涌现了54位歌曲作者,1975、1983、1984、1985年均按年度编印全县《创作歌曲选》。歌曲作品除参加县、市、省各级会演外,在1980年至1986年金华市群艺馆、音协编印的6期《婺江新歌》上,先后总共发表了21首,有汪亚君的《像雷锋那样生活》、金嘉耀的《我爱做一朵小浪花》、赵十弘的《党旗》、施维的《畲家姑娘采宣莲》、胡奇之的《笑呀笑》、胡雄飞的《工厂办起了幼儿园》、薛天申的《朋友,请到我家乡走一走》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40余首。此外,还有歌词作品和评论《我爱家乡的松涛》、《建设者之歌》和《情深意新》、《我爱〈中国魂〉》等20多件在省级报刊发表。
  在发掘、收集、保存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介绍、传播民族音乐上,做了大量工作。为帮助农村俱乐部、文宣队、业余剧团熟悉和掌握婺剧音乐,文化馆于1966年编印《婺剧基本曲调》,1975年编印《婺剧基本曲调(乱弹部分)》、《婺剧基本曲调(徽戏部分)》、《常用锣鼓谱》,1978年编印《常用曲调选》,1981年编印《婺剧唢呐曲牌选》,1984年编印《婺剧丝竹曲牌选》。从1980年开始,先后发动、组织力量,对武义县的民间歌曲、器乐曲进行普査和收集,于1980年12月编印了《武义县民间歌曲》,1985年编印了《武义县民间器乐曲集成》。
  四、舞蹈和灯艺
  武义民间舞蹈极为丰富,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通常在春节期间开展活动。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
  马灯舞传说是纪念王昭君爱国和番的一项活动。它的形式是演员9人各系马灯。头马为王昭君;二马、三马为蒙古人,分列左右;另6匹马为手抱琵琶的姑娘,边歌边舞。山下鲍、桥头、王宅、宏阁、新屋、王端头、三板桥、潘家洋、沿溪等村有此项活动。
  采茶舞 可有30余人参加,其中以“四个头”为主。一个采 茶婆、一个挑嘴婆、一个富家相公、一个小丑。歌舞内容反映采茶婆领众采茶姑娘去相公家采茶的过程。此项活动在青蓬岭、东昌一带较为经常。东昌的采茶舞.据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滚龙也称纸竹龙。用竹蔑编成竹篓,外用棉纸糊粘,画上鳞甲,再涂羊油以使透明发亮.然后用布将多个竹篓连接而成。舞时再在竹篓内燃烛,上下翻滚,灯光闪烁。这种滚龙多流行在宣平一带。
  布龙 一条长布画成龙身,与龙头龙尾连接,中间用若干竹篓做龙骨,活动方式与滚龙相似。寺前乡石龙头村的布龙,从清末开始活动延续至今。
  板龙 也称桥灯。用纸竹糊扎成2盏花篮形或净瓶形的灯壳,装在4尺长、8寸宽的木板上,为一节。木板两端有2寸直径的圆孔,然后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连接处用一根约1米长的木棍作连接轴,又为擎拿把手,每节一人擎举(又称一桥)。多的有400节以上,少者也有100多节。前面有一个高大龙头,后面接上龙尾。制作龙头大有讲究,富裕的村庄,常把龙头扎成1丈余高,成正方形灯台,装上200至300盏灯,均以佛像灯为主,分出武将文官3至4层,每层角落与最底层插以花灯。这种佛像灯在团灯后,给已婚未育擎灯者的家庭送“大囡灯”之用,作为早生贵子跳龙门的吉兆。板龙是文化、体育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可谓浙江中部(武义、永康、东阳等地)所特有。
  狮舞 用布作狮皮,麻做狮毛,染上红或绿的色彩,接上会开口的狮子头,披在前后两人身上,造成活狮子的形象。狮前有一人以武生打扮,手拿绣球,俗称狮奴,配上锣鼓,进行双狮抢绣球的舞蹈。此舞在壶山镇最为流行。桐琴、下杨、溪里等地也均有此项活动。
  九狮图 也称拉线狮子,系桐琴老艺人梅章和于1923年所创。在一个四方的木架前立一长木吊杆,吊着一只绣球.用滑轮串起绳索,架内吊着9只狮子,一人在后面牵动,9只狮子前后舞动,争抢绣球,形态栩栩如生,可称为木偶狮舞。后来逐年加工,四方木架精雕细刻,大小狮子制作精细,配上吹打乐,伴狮作舞。此活动在桐琴、茭道一带较多。
  武义花鼓 一般3个人.一男一女打花鼓,1个花花公子从中穿插,3人边歌边舞。泉溪乡巩宅村的“文武花鼓”具有独到之处,4人打花鼓,4人舞棍棒,1个花花公子前后穿插,谈情说爱,边歌边舞,颇为热闹。桐琴区各地均有此项活动。
  十八狐狸 由18个男青年头戴女面具,身穿姑娘花衫,手拿芭蕉扇,边行边舞蹈。在桐琴、城关两区活动较为普遍。
  大头和尚 8个青年戴着8个大头和尚面具,各拿一件理发工具,互相剃头,动作滑稽有趣。流行于项店乡华山村、芦北乡横路村一带。
  锄头花 由4人表演,每人拿一把扎着彩球的锄头,配着锣鼓舞蹈。源于柳城镇车门村。
  滚灯 是略带杂技性的民间戏剧形式的歌舞。内容是丈夫赌博成性,不爱劳动,老婆罚他滚灯。男角头顶一只装满米的碗,碗中插一支燃着的蜡烛。女角要男角从4尺长凳下钻来钻去,米碗不得倒翻,燃烛不灭。流行于陶宅、履坦、后树一带。
  鲤鱼跳龙门 用布和竹制扎成8条各色鲤鱼,8个姑娘套上鱼具舞蹈,力争上游跳龙门。其中一条小鲤鱼因无力跃进,一群鲤鱼来助他一臂之力跃入龙门。此舞的前身是“大鱼大伞”,后发展成舞蹈。由壶山镇鸣阳村编舞,于1957年1月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二等奖。
  武义县为汉、畲族杂居之地。畲族舞蹈颇为丰富。他们在红白喜事中常以歌舞来表达喜乐、悲哀之情。较为代表性的《祭祖舞》、《做丧》等舞蹈,流传已久,据口碑传记于明朝之前已在畲民中流行。
  建国后,民间舞蹈和灯艺活动更加活跃,曾有5次规模盛大的活动。
  第一次,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盛大的民间歌舞和灯艺活动。
  第二次,1956年2月16日在城关镇(现武阳镇)举行进入社会主义万人庆祝大会,有抬阁、龙灯舞、大头和尚、十八狐狸、大鱼大伞等民间舞蹈参加庆祝游行。
  第三次,1983年3月.3日文明礼貌月提灯大会,有各式各样花灯3000多盏。
  第四次,1984年10月1日举行建国35周年灯艺庆祝活动,有彩车21辆,龙灯4条,彩灯1200盏。21辆彩车并到各区、乡游展一天,还举行了3天的彩灯展览。
  第五次,1986年2月20日举行“虎年灯会”。有彩车13辆,彩灯400多盏,挂灯160盏。对彩车、彩灯分别进行评奖。中南、王村、房管会、一中、工艺丝织厂、棉纺厂等获集体优胜奖;棉纺厂的《牡丹参凤》、华艺塑料厂的《猛虎下山》、运输公司的《观音观灯》、房管会的《牡丹》获优秀彩车奖;棉纺厂、中医院、一中、文管会、电影公司等5个单位获彩灯特等奖。另外还有21个单位获一等奖,20个单位获二等奖,13个单位获三等奖。
  在继承优秀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新创舞蹈有了发展。1952年5月,柳城镇车门村《畲族舞》参加省民族形式体育音乐舞蹈会演获演出奖。1957年1月,该村的《锄头花》舞蹈参加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另外,武义鸣阳村由《大鱼大伞》加工改编,点缀了跃进争上游内容的舞蹈《鲤鱼跳龙门》,也在这次会演中获二等奖。双人舞《姐妹积肥》由壶山小学演出,三人舞《送麻袋》由壶山中学演出,于1975年11月7日参加地区舞蹈会演。双人舞《姐妹积肥》于1976年12月参加省舞蹈会演,《浙江日报》还发表了介绍文章。1988年,由王群编舞的《荷田笑语》于7月1日参加金华市选拔赛演出,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同年10月参加全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演出,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
  五、曲艺
  武义曲艺以道情和鼓词流传最广。鼓词始于明代中叶,武义建养济院于城镇大桥巷,收容残疾人教唱。开始是学唱自娱,后为大户人家红白喜事演唱助兴,换取一席残餐和低微报酬。晚清时期变为营业性演唱,向社会收费,当时被人称为“乞艺”。
  民国初年,武义鼓词艺人自发组织了民间鼓词曲艺行会团体,入会者交纳会费,每一年集合二次,上半年定于4月30日,下半年定于10月30日。行会聚会,会员中午会餐,不准家属入席。会址初时设在壶山镇熟溪桥下徐根土家,后迁王海金处。
  武义道情始于抗日战争时期。金华道情艺人吴舍狗,避战乱来武义,留居刘秀垄村,开始在附近村庄演唱道情,1947年收徒传艺。武义道情艺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陈李昌属当时吴氏学徒之一。
  建国初期,武义县的曲艺,以盲艺人为主体开展活动。1951年春,组织了武义县民间曲艺小组,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委派文化馆徐从河帮助工作,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学唱新曲目制度。
  1952年夏,武义县14名曲艺人参加金华地区新曲目学唱培训班,学唱了《白毛女》、《刘胡兰》、《三世仇》等23个新曲目,在全县开展宣传演唱。
  1953年8月14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派员调查了曲艺人生活情况后,下达5616号文件,给生活困难的徐银宝、曹寿年每人救济7万元(老币);龙会海、罗云法、徐双余每人救济4万元(老币)。
  1956年8月11日,武义县人民政府委托县文化馆召开曲艺人曲目审议会,按“有益、无益无害、有害”的标准对曲目进行民主审议,保留传统曲目56本,禁唱4本,新编历史曲目17本,现代曲目16本。
  1958年3月,武义县著名鼓词曲艺人潘家庭,出席省民间音乐演唱会,获表演奖。
  1958年5月成立武义县民间曲艺协会。
  1964年县文教科改组了县民间曲艺协会,由副科长朱燕任曲协主席,袁湘尧任秘书长,徐从河任曲目编教员。
  1964年7月6日,召开县文化工作会议,组织曲艺专场演出,演唱了10个曲目。同年10月3日,举行全县曲艺选拔赛会演,演出12个节目,评出说唱《歌唱陈樟兴》、三板鼓词《歌唱郭凤考》、快板《歌颂项舍云》、相声《矿史》、故事《从叫化子到支部书记》、独脚戏《抓壮丁》、鼓词《爱集体》、《一个桃核》、《血泪记》等9个曲目,于7月9日参加金华地区会演。同年11月,道情艺人陈李昌自编《一百块钱》参加省曲艺会演。
  1967年,县曲艺协会被撤销。
  1971年7月,武义县文化馆与壶山镇组织了以曲艺为主的一条龙文化宣传队,深入壶山镇农村配合夏收夏种,开展曲艺演唱活动。
  1972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办征文活动,全县创作曲艺作品18篇。
  1973年1月28日举办曲艺骨干培训班后,2月7日抽调工农业余曲艺骨干胡子松、程韶、潘金生、梁显明、徐志诚、何德文、程源源等12人组成武义县曲艺队,排演《王国福》、《计划生育好》等10个曲目,于2月17日至3月2日,在全县各区、乡巡回演出18场,观众达21700人,并召开了5次共计有83人参加的文艺骨干会议,总结经验,推动本县的曲艺活动。自1972年征文结束,至1973年底,全县又创作曲艺作品88篇。1973年全省综合性文艺会演,胡彬创作,潘金生、何德文演出的数来宝《找书记》参加了省会演,后在《浙江日报》发表,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12月25日至31日,县文化馆举办首届故事员培训班,来自农村的28名重点故事员参加学习,从嘉善县请来著名故事员吴锦明、陈美华授课示范。
  1974年1月4日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6日为会议专场演出曲艺节目10个,有锣鼓快板《武义农村新气象》、《节约用粮梅老汉》,相声《雨露滋润》、《一粒大米》,故事《鞋子》、《老队长迎亲》,道情《书记育萍》,鼓词《学习雷锋》和表演唱《四老汉夸广积粮》等。同年,文化馆曲艺干部胡帆下乡抓故事活动,先后在壶山镇塘头大队、桃溪区、桐琴区和城关区举办故事员培训班,有68人参加学习。县文化馆为全县印发故事资料190种、2570份。在年底召开的全县政工会议上,又抽调了4名重点故事员进行故事演讲。
  1975年全县有13个公社举办了故事员培训班,311人参加。文化馆向全县农村印发故事资料6种、729份,全县故事员增加到799人。
  1977年春节前夕,文化馆召开了有17人参加、为期10天的新故事创作学习班,写出新故事10多个。
  1978年6月16日,创作并排练了《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我们是炊事员》等9个曲目参加金华地区新时期总任务文艺会演。同年10月8日举行全县业余文艺创作节目会演,评出了9个节目参加地区会演,其中有说唱《把好质量关》、快板《小鎯头》、表演唱《夸老公》。由金稚羊创作的《夸老公》获地区会演创作、演出双奖。同年12月,该节目参加省会演又获创作奖,并在《浙江日报》发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义县的曲艺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组织机构方面,1978年底,恢复县民间曲艺协会。1983年5月25日,武义县文联成立,民间曲艺协会易名为武义县曲艺工作者协会,民主选举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理事,陈李昌任主席,文化馆干部胡帆任秘书长。1987年3月24日,召开第二次曲协代表会议改选,胡帆为主席,潘金生、何德文为副主席,吴宗尧任秘书长。1986年11月,胡帆、袁湘尧、陈李昌、潘金生、沈连昌等5人出席市曲协代表会,胡帆当选市曲协理事。1987年12月25日,省曲协会员袁湘尧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浙江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曲艺学唱和演出宣传活动方面,1980年至1982年,每年举办4次新曲目学习班,先后学唱了《诓妻计》、《三兄弟分家》、《合同队长》、《桃子风波》、《两个嫂嫂》、《家庭会》、《两亲家上吊记》、《百家奴》等10多个新曲目,以及《武松》、《金满闹台州》、《呼家将》等长篇传统曲目。
  1983年举行4次学唱会,学唱了《陈十四传奇》和《呼家将》两本长篇.以及《包大人智斩洛阳王》、《瞎眼公公的遭遇》、《石板刨》、《阿福嫂做媒》、《三妹上路》、《打赌》、《豹子湾的奇遇》等曲目。
  1984年举行两次学唱会,编创学唱了配合法制宣传的《苦玉梅受骗记》、《王洪成虐待妇女国法难容》、《当今的陈世美》、《喜事之前》、《花烛之夜》、《亲家路窄》、《阿彩和她的公公》和《关在门外的新娘》等,以及传统长篇曲目《呼杨合兵》。
  1985年举行了一次学唱会,新曲目有《麻城奇冤》、《婚礼上的花圈》、《牛皮菜馆》等,并以逼死泉溪丝厂女工人命和王宅发生的违犯婚姻法导致雷管炸死男女2人的事件改编成曲目,在全县进行宣传演唱。
  1986年举行了一次学唱会,学唱了新曲目《洞房奇案》、《小巷怪案》和传统曲目《三上肉丘坟》。
  1987年举行了两次学唱会。第一次学唱新曲目《晦气鬼告状》、《宣判死刑的时候》、《彩蝶》、《梅花包招财惹祸》、《风月亭传奇》、《两张存折》。第二次以计划生育内容为主学唱了《唱唱计划生育条例》、《近亲配婚害处多》、《阿奇看病》、《黄连苦》、《糊涂人办糊涂事》等5个曲目。
  1988年初,举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刹三风”曲艺演唱会,有《王净光改邪走正路》、《算命测字害人精》、《财神菩萨钻衣橱》3个节目。6月底7月初由县委普法教育宣传办公室和县曲协、文化馆联合举办了法制宣传曲艺演唱培训班,为时9天,学习了《生意买卖,公益为重》、《三个儿子争家产》、《成年人损坏他人财产,不应由父母赔偿》、《王秀英赠送房屋,受法律保护》、《强占土地建私房,罚款处理拆新房》、《母亲死亡父再婚,家产继承要合理》、《阿三造房挖藏记》、《王法贵拾金不昧风格高》、《见义勇为救人,受损失该谁负责》、《饲养家狗伤了人,赔偿损失有责任》、《杨希文正当防卫伤了人,不负赔偿责任》、《买卖婚姻理不当,到头落得一场空》、《杨老汉强要彩礼逼死人》、《恶继母冷酷无情,小玲玲受尽折磨》、《表兄妹近亲结婚黄连苦》、《梅玉芬一错再错终成悲剧》、《亲娘不赡养国法不容》、《小玲劝娘》、《苦玉梅受骗记》等22个节目。
  业余曲艺创作和演出方面。1983年12月21日至24日,全县举行首届故事员调讲会,有34个故事员上台交流讲演。会议期间,特邀桐庐县“故事大王”吴文昶前来讲课并作示范。同年,钟发品的民间故事《太拉》在省《东海》杂志发表。
  1986年,童叔韶创作的说唱《林芳芳》参加省首届新曲(书)目会演,获创作三等奖。同年6月20日,童叔韶创作的说唱《鸭王阿三交了桃花运》,章智鹤、吴宗尧合作的相声《赛佐罗》参加省曲艺会演金华地区选拔赛。
  1987年6月11日,武义文化馆与曲协联合举办曲艺创作演唱学习班,16人参加学习,再次邀请“故事大王”吴文昶讲课,自编了11个曲目。同年,钟发品的故事《无字家书百两银》在浙江《山海经》发表。
  1987年12月29日,县曲协、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武义县曲艺创作节目会演,共演出20个曲目,评出创作和演出一等奖各1个,二等奖各3个,三等奖各5个,并设有2名新苗奖。童叔韶创作、潘金生演出的快板书《哪能都是小酒壶》,评为创作、演出一一等奖;胡帆、袁湘尧合作,何德文、潘金生演出的数来宝《盗娃娃》获创作、演出二等奖;鲍若川创作并演出的道情《王小二》获创作、演出二等奖;章智鹤、吴宗尧合写,由何德文、金启康演出的相声《打虎续篇》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周建伟创作并演出的相声《心音》获创作、演出三等奖;李美芳创作、演出的道情《人财两空》获创作、演出三等奖;吴宗尧创作、王庆丰演出的快板《生儿记》获创作、演出三等奖;陈挺生创作、张宏演出的快板书《李老汉请客》获演出三等奖。
  1987年,武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共青团武义县委、文化馆联合编印的《甜蜜的事业》征文集中,收有快板书《哪能都是小酒壶》、《生儿记》,相声《1+1=?》、《对症下药》、《千金奖》,故事《亲上加亲的悲剧》和道情《近亲结婚结劣果》等曲艺作品15篇。1988年《烈火警钟》征文专刊中,收有《喜怒哀乐》、《火》、《马厂长与消防》、《乐极生悲》、《设宴》和《留下沉思一片》等小品、曲艺作品。
  武义县参加省、地(市)群众文艺会演情况一览
  省级:
  1952年5月,柳城镇车门村《畲族舞》参加省民族形式体育音乐舞蹈会演,获演出奖。
  1954年10月,柳城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创作小戏《牧牛呼声》参加省民间文艺会演,获三等演出奖。
  1957年1月,壶山镇鸣阳村舞蹈《鲤鱼跳龙门》、柳城车门村舞蹈《锄头花》,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各获二等奖。
  1958年3月,盲艺人潘家庭参加省民间音乐演唱会,获表演奖。
  1958年,俞源昆剧团俞樟一创作昆剧小戏《平整土地》,参加省业余会演,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1964年11月,盲艺人陈李昌自编道情《一百块钱》参加省曲艺会演。
  1973年12月,胡彬创作,何德文、潘金生表演的数来宝《找书记》参加省文艺会演,后在《浙江日报》发表,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74年12月,数来宝《找书记》再次由何德文、孔祥铭表演,参加省曲艺会演。
  1976年12月,王双娥、杜钦创作的双人舞《姐妹积肥》参加省舞蹈会演。
  1978年12月,金稚羊创作的表演唱《夸老公》和陶雪华作词的表演唱《砍柴歌》参加省会演。《夸老公》获创作奖,并在《浙江日报》发表。
  1983年,陶雪华作词,施维、钦夫作曲的歌曲《畲族姑娘采宣莲》,经省加工后由浙江省歌舞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歌曲《朋友,请到我家乡走一走》参加浙江省建设者之歌会演获创作奖。
  1986年,童叔韶创作的说唱《林芳芳》参加省首届新曲(书)目会演,获创作三等奖。
  1986年9月,东风莹石公司艺术团参加省冶金系统文艺会演,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何建中获电子琴独奏三等奖。
  1988年l0月,王群创作的舞蹈《荷田笑语》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演出,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
  1988年9月,章智鹤创作的荒诞剧《火神爷怒惩许厂长》和童叔韶创作的戏剧小品《喜怒哀乐》参加省消防文艺创作节目会演,各获三等奖。
  地(市)级:
  1964年7月,说唱《歌唱陈樟兴》、三板鼓词《歌唱郭凤考》、快板《歌颂项舍云》、相声《矿史》、故事《从叫化子到支部书记》、独脚戏《抓壮丁》和鼓词《爱集体》、《一个桃核》、《血泪记》等9个节目参加地区曲艺会演。
  1964年10月,小歌剧《俩老走新宅》参加地区演出。
  1970年9月,小戏《一箩谷》参加地区在兰溪举行的文艺会演。
  1972年4月,小戏《永向前》、《关键时刻》参加地区会演.
  1973年6月,小戏《永向前》(修改本)、《好师傅》、《老队长》、《出发之前》和数来宝《找书记》5个节目参加地区文艺创作节目会演。
  1974年5月,说唱《青山红线》和数来宝《找书记》(修改本)参加地区曲艺会演。
  1975年5月,小戏《翠竹坪》、《朝霞初升》、《红枫树下》、《向阳站》和相声《朝阳路上》参加在江山县举行的地区文艺创作节目会演.
  1975年11月,壶山小学演出的双人舞《姐妹积肥》和壶山中学演出的三人舞《送麻袋》参加地区舞蹈会演。
  1978年6月,表演唱《莹山女矿工》、《四老汉上夜校》,小演唱《展新图》、《渡口》、《金鼓齐鸣》、《万里征途齐奔跑》6个节目参加地区宣传新时期总任务文艺会演。
  1978年11月,小戏《两朵花》、《老门卫》,快板《小鎯头》,表演唱《夸老公》、《百花园中赞一朵》,说唱《坚决把好质量关》,歌舞《砍柴歌》,民歌《绣挎包》8个节目参加地区会演。其中《夸老公》获创作、演出奖,《两朵花》、《绣挎包》获演出奖。
  1979年12月,越剧小戏《糊涂陶九》,婺剧小戏《迎客记》、《差三点》,传统婺剧小戏《磨豆腐》4个节目参加地区文艺会演。武义代表队获集体优秀奖,《糊涂陶九》和《迎客记》获创作和演出奖,《磨豆腐》获继承婺剧传统艺术和表演成绩优异奖。13名演员中有7名获演员奖。
  1981年3月,小戏《家贵卖鱼》,小话剧《失枪事件》,女声表演唱《上夜校》、《采茶歌》,数来宝《三思而行》等5个节目参加地区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采茶歌》、《上夜校》获创作奖,《家贵卖鱼》、《三思而行》获演出奖。
  1982年10月,歌曲《党是一棵常青树》获金华地区机关和直属单位文艺演唱会创作奖。
  1983年6月,《上夜校》、《富裕路上喜盈盈》、《盼老公》、《旧社会怪事多》、《数鸡蛋》、《石榴花》、《荷塘小唱》等改编创作民歌参加地区优秀民歌演唱会。《旧社会怪事多》获优秀民歌作品奖,《盼老公》获演出作品奖。9月,《李有松》(童叔韶、闻竹雨词)参加省优秀民歌演唱会。
  1984年8月.小戏《朝南朝北》、《三家亲》、《陶德槐卖鱼》,民舞《鲤鱼嬉蚌》,歌曲《生活》等参加地!区文艺会演。《朝南朝北》获优秀创作、演出奖,《三家亲》、《陶德槐卖鱼》、《鲤鱼嬉蚌》各获演出奖、《生活》获创作奖。
  1986年1月,《快乐的小鸽子》、《你还记得那位诗人吗?!》、《快乐歌》、《笑也笑》、《早晨》等5个节目参加金华市首届诗歌音乐节,获优秀创作、演出奖2个,创作奖1个,鼓励奖1个。
  1987年7月,金华市举行器乐大奖赛,何建中获青年组电子琴演奏一等奖,5岁幼儿席霞慧获电子琴演奏三等奖。
  1987年12月,快板《全家笑》、女声二重唱《请跟我来》和男声小组唱《我们是骄傲的采矿工;参加市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全家笑》获创作奖,《请跟我来》和《我们是骄傲的采矿工;获演出奖,东风莹石公司小乐队获小乐队奖,余晋花和潘金生获优秀演员奖,何建中获优秀演奏员奖。
  1987年12月,武棉舞蹈t纺织女工》和《江南好》参加i市轻纺系统职工会演。《纺织女工》获创作奖和演出一等奖,《江南好》获演出二等奖。
  1988年3月,李浩栋参加市电子琴比赛,获三等奖。同月,金华市青年歌手大赛,余晋花获一等奖,彭伟定、韩承水、陈安临获三等奖。
  1988年6月,说唱《鸭王阿三交了桃花运》和相声《赛佐罗》参加省曲艺会演金华赛区选拔赛。
  1988年7月,舞蹈《荷田笑语》参加市选拔赛,获一等奖。
  六、美术
  武义民间美术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著名词画家李清照避战乱来到武义,住陈氏家,她画有《打马图谱》名作。明代,宣平俞道坚历览天下奇观数年而归,授意画工绘出《江山息兴图》。清代,武义朱若功父子绘画农具、山水画闻名云南,履坦徐梦韶画的《富贵猫蝶》、《双鸭荷花》、《雄鸡盆菊》、《鹧鸪梅花》、《松鼠葡萄》等花卉,以及童芦童绍宾的山水花鸟部颇有声望。民国时期,开始形成了顾之屏画“虎”、王德川画“梅”之流派,还有何卫融、汤松林的泥塑,徐延福、徐延寿的工笔重彩画“梅兰竹菊”,钟恺之的油画,汤周良的树根雕,王藏金的剪纸工艺等等,都属艺术佳作。
  何卫融在抗日战争时期削发为僧,主持台山寺。他与武义溪南村人汤松林合作塑造的台山寺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别具新意。
  民国36年(1947)1月1日至2日,宣平县民众教育馆举办宣平籍画家、当时在中央研究院敦煌研究所任职的潘絜兹先生敦煌艺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75件,计183幅,观者甚众,反映甚佳。宣平县民众教育馆专门为此事具文向当时县长呈报。
  民国37年(1948)1月1日,举办全县以学校为主体的书画展览,展出国画、油画、水彩画和雕塑、剪纸等作品。
  建国后,美术事业和美术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美术作者从建国前10余人,到1988年已发展到184人。美术品种有国画、连环画、水粉画、版画、油画、速写、剪纸、泥塑、木竹雕、树根雕等。从1952年5月17日成立武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美术协会,特别是1983年5月23日召开武义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美术工作者协会以来,美术活动十分频繁,全县举办了30余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415幅,其中有66幅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或展出。
  (一)美术展览
  1964年5月举办武义县第一次国画展览,有26人创作的127幅作品展出。画梅名家王德川画有:《咏梅》、《夜梅》、《竹梅》、《雪梅》、《石梅》、《梅讯》、《岁重三友梅》、《水仙梅仙图》等10幅,各种梅花,盛开展厅。画虎名家顾之屏画有大虎、小虎、竹虎、雪松虎、出山虎、五虎、小五虎等九幅,虎啸龙吟,浩气满堂。这次国画展出还有吴虎云的花鸟,徐从河的山水,王仲刚的剪纸,徐振东的年画,厉勉的春兰,都别具一格,获观众好评。王德川的梅,顾之屏的虎,为武义美术界之佳品,其中腊梅、五虎两幅曾多次在省、市展出,1956年2月参加省画展,均获二等奖。
  1973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1周年举办全县画展,有53名美术作者,创作国画69幅、水粉画18幅、版画4幅、油画3幅、连环画1套、剪纸3件参加展出。
  1974年有73位美术作者创作美术作品98幅参加全县展览。薛骁百的国画《永远紧握手中枪》送地区展出。
  1975年有111位少年儿童创作的111幅美术作品参加县“六一少儿画展”,并进行了巡回展览至7月4日止。12月,在芦北公社上马坞大队举办了有14位美术骨干和23位美术爱好者参加的“农业学大寨”壁画学习班,创作了壁画32幅,组画22张。
  1977年3月16日,县文化馆创办“美术战地”街头橱窗展览,全年办了7期。
  1979年有25位美术作者,创作美术作品55幅,参加全县6月书画展。10月1日有63幅美术作品参加国庆30周年全县画展。该月,县文化馆组织5位作者,专题创作法制宣传画6幅,在法制宣传专栏展出。
  1980年,全县27位美术作者,创作作品39幅,在工人美术作品展览会中展出。
  1981年6月1日,县文化局、教育局、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少儿画展”,展出美术作品250件。10月1日,县文化馆、县科普美术摄影协会联合举办“武义县第一届科普美术摄影展览”。
  1984年1月27日,武义县文化馆举办“春节美术书法展览”,展出作品84件。同年10月1日,县文化馆举办“建国35周年美术书法展览”,有44位美术作者投入创作,入选展出美术作品69件。其中钟章法、徐从河、吕章炎3件作品入选金华地区展出,钟章法作品获三等奖。
  1985年1月举办“新年书画展”,展出美术作品11幅。同年6月,举办“少儿画展”,93位少儿参加创作,展出作品112幅。
  1986年1月25日举办县文化馆、站干部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同年2月举办“迎春画展”,展出美术作品44幅。
  1986年5月30日,县文化局、共青团武义县委、总工会、教育局、文化馆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展览会”,入选美术作品47件。同年6月,举行青年素描写生现场比赛,有14幅作品获奖,并举办了获奖作品展览。
  1986年9月26日,县文化馆、美协、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国庆画展,展出作品60余件。
  1987年1月1日,县文化馆与美协联合举办元旦画展,展出作品11幅。同年1月27日,县文化馆、书协、美协、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迎春书画展”,展出美术作品10幅。同年10月1日举办国庆画展,在工人文化宫展出作品134幅。
  1988年6月1日,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展览”,参加比赛的美术作品677件,入选展出作品477件。
  1983年至1988年,还举办了潘景友、张磊、吴远谋、朱志强、张承渭、徐从河、薛骁百、张平、梅子明等个人画展,共展出作品650件。其中:
  1983年10月,举办朱志强画展,展出作品61幅。
  1983年11月,举办张承渭画展,展出作品16幅。
  1984年3月,举办钟章法画展,展出作品44幅。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柳村为展览题了词。
  1984年7月,举办徐从河画展,展出作品36件,金华地区书法协会主席章寿松为画展题了词。
  1985年5月13日,举办薛骁百画展,展出作品84件。
  1986年4月15日,举办张平画展,展出作品56幅。
  1986年4月30日,举办武义籍上海武警部队战士梅子明画展,展出作品80余件。
  1986年9月15日,举办朱志强美术学院进修结业汇报展览,展出作品67件。
  1986年9月27日,举办钟新武画展,展出6件工笔重彩画。
  1987年2月16日,举办武义籍在外地工作的吴远谋、张磊父子画展,展出作品100余幅。
  1987年5月,举办曾旭辉画展,展出作品50余幅。
  1988年2月10日,举办武义籍在外地工作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潘景友画展。上午8时在县博物馆举行剪彩仪式,有省政协副主席、县委、县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人60余人参加,展出美术作品100余幅。
  (二)省、市展出和出版
  1954年以来,王仲刚的剪纸和漫画有20幅,分别在北京《连环画报》、上海《青年报》、甘肃《画报》、沈阳《农民画报》、《中国农业杂志》、浙江《俱乐部》等报刊上发表。
  1973年6月24日,薛骁百的连环画《向红管天》,吕章炎、张承渭等的《源源而来》、《莹峰朝辉》、《丰收在望》4件美术作品参加地区美展。
  1980年,薛骁百的油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参加地区美展获二等奖。
  1982年,农民画作者赵主善《宝贵长春》、钟章法《云山路》、李世通《松竹梅菊》、工人作者朱志强《熟溪桥》、民间画手徐从河的山水等参加金华地区展出。是年5月,钟章法国画《梅花》在省展览馆展出,朱凌放和朱凌震的国画《公鸡与双鹅》参加省少儿画展。
  1983年1月,薛骁百创作的连环画《书记管人口》参加省计划生育、科普美术摄影展览,获二等奖,1984年由省《知识画报》发表。朱志强的速写《矿山》于1983年11月在《浙江工人报》发表。同年,薛骁百的速写《过三关》获地区春节活动美术创作一等奖,并在地区《艺术馆》上发表。
  1984年10月,钟章法国画《源远流长》、吕章炎油画《晨》、徐从河国画《山水》、朱志强水彩画《牧归》,参加地区画展。同年11月,钟章法国画《源远流长》入选上海黄浦区、金华市联展,在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展出,获三等奖。
  1985年10月,武义一中学生张平的国画《书摊》选送日本静冈县展出。
  1986年,钟章法国画《春泉飞溅处》、徐从河的《山水》选为金华市、北京崇文区联展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8年,钟章法等创作的5幅农民书画送省参加浙江农民书画大赛。
  (三)根雕和竹雕
  武义盛产竹木,历来有县内外民间艺人制作根、竹雕的良习。柳城现存的根雕老寿星和梅花鹿系东阳木雕艺人在武义制作。县运输公司启发家保存的梅花、螃蟹、孙悟空、花鸟4件根雕是他外祖父的杰作。武义竹、根雕自晚清年代始趋于衰落。
  建国后,竹、根雕活动开始复苏。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贯彻后,竹、根雕在民间一度繁荣。“文革”时被技术入“四旧”范围而遭到压制。1976年开始,武义粮油厂李庆梁首先制作树根造型,他的上百件作品于1983年7月,先后在金华市总工会展厅和武义文管会展厅专题展出。1984年3月10日始,杭州市花辅展厅举办了“李庆梁树根造型艺术作品展览”。李庆梁创作的《猛鹰》、《孔雀》、《驯狮》根雕照片,分别在《浙江工人报》和《经济生活报》上发表。
  1986年2月,举办武义县春节书画根雕艺术展览,展出根雕作品76件。其中顾亦民39件、金志强15件、胡定华4件、叶肖龙2件、潘小瑾3件。
  1986年,武义树根雕研究会成立,李庆梁任会长,顾亦民任副会长,章智鹤任秘书长。
  武义竹雕于1973年始走上繁荣时期。武义竹雕以浮雕、深雕、通雕为主,产品经济实用,既是欣赏用的工艺品,富有审美价值,又是旅游纪念品和家庭实用品。1980年,竹雕艺人唐中长获金华地区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三等将,被吸收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3年,武义竹雕保温杯获省旅游产品二等将。竹根雕《风雪天》于1986年获金华市工艺美术优秀作品一等金杯奖。
  七、书法
  书法活动在武义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每当造屋、婚嫁喜事或新春佳节,都有书写张贴楹联或春联的习俗,有在祠堂、凉亭、庙宇、公共场所刻写对联和匾额,以及农家在稻桶、车铺、箩筐、地垫、蓑衣、箬帽、路标、墓碑上书写的传统,富裕人家还有在华屋门楣上刻写匾额的遗风。但是长期以来还处于自发状态,在“文革”中甚至受到冲击。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书法活动作为祖国固有的一项文化艺术,在“百花齐放”中获得复苏,开始活跃并得到发展。
  1979年6月,举办全县书画展览,展出书法作品10余件。同年10月,举办“国庆30周年书画展览”,展出书法作品10幅。
  1984年2月4日始,接连办了5次书法展览,展出作品136幅。其中厉芳、徐艳燕等8位女同志的10幅作品入选地区展出,厉芳的作品获一等奖。同年10月,县文联、文化馆联合举办“建国35周年美术书法展览”,展出书法作品31件。
  1985年1月,县文联、文化馆联合举办“新年书画展”,展出书法作品9件。3月8日,文化馆举办“三八妇女节书法展览”,展出作品18件。同年4月,县书法协会举办武义籍在杭州的篆刻专家叶一苇篆刻展览,展出作品72件。
  1986年5月,县教育局、团县委、县文化馆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六一少年儿童书画比赛展览”,展出书法作品42件。
  1987年2月,县文联、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春节书画展览”,展出18个人的20件书画作品。同年3月7日,县文化馆、书协、工人文化宫、县妇联联合举办“三八妇女节书法比赛”,有58人参加,53件作品在工人文化宫展出。同年10月1日举办“国庆橱展”,在工人文化宫展出书法作品39幅。
  1984年开始到1986年底,先后请了书法名家叶一苇、金鉴才、骆恒光、陈必武、严军、杨西湖等举办书法讲座13次。1986年6月,还成立了金华市书法业余学校武义分校,于6月1日开学,先后办了2期,每期学员70人。
  1984年以来,继“县职工文影书画协会”、“县书法协会”成立之后,成立了“县青年书法协会”、“熟溪书社”、“柳城括苍书会”、“双溪书画社”、“东风书画文影协会”。先后有146件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省、市书法比赛和展览。
  1985年5月参加金华市首届钢笔书法大赛,武义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二名,有4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7名。
  1986年参加金华市全民书法大赛,武义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二名,有6人获个人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县公安局林鸿参加市全民书法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参加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书赛,获书展入选奖。
  1987年金华市全民书法大赛,我县获团体第二名,有62人获个人奖。其中陶雪华获一等奖,林鸿、厉芳、杨就毓获二等奖,获优秀奖的46人,有10人分别获巾帼奖、寿星奖、幼苗奖。同年,金华市举行储蓄所钢笔书法大赛,我县获团体第二名,赵恩获一等奖,曹良俊获二等奖,陶雪华、胡美玲、邹晓东获三等奖,6人获佳作奖。
  业余书法爱好者参加全国、省、市比赛获奖的有:
  1987年,青年书法家吴舫参加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荣获特等奖。在“青藤杯”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同年参加省电力系统钢笔书法大赛获一等奖。
  1987年浙江省首届钢笔书法大赛中,陶雪华获三等奖,金云平等7人获优秀奖;省电力系统书法大赛,朱琳获三等奖,韦思,芳获鼓励奖;省治金系统书法比赛,赵恩获二等奖,邱水养、吴文理获三等奖;省公安系统书画比赛,林鸿获三等奖,鲍杰获鼓 励奖;上海市“文明杯”钢笔书法比赛,赵恩获三等奖,孔林群、李苏起、楼子海、雷子南、胡美玲获佳作奖;省公路段系统书法比赛,傅航获优秀奖;金华市电业职工钢笔字比赛,朱琳琳获一等奖,刘子岳获二等奖,王德文、韦思芳获三等奖。
  1988年1月2日,上送5幅书画作品参加浙江省农民书画大 赛,董俊作的草书《过桥南》获三等奖。
  1988年9月,吴舫、林鸿、金云平、陶雪华、赵恩前往深圳特区西丽湖度假村,参加首届国际钢笔书法大赛受奖大会。吴舫获特等奖,林鸿获一等奖,赵恩获三等奖。该年5月,吴舫参加全国东方“杜康杯”书法大赛获一等奖。
  1984年以来,有吴舫、林鸿、张平、杨就毓等人的书法作品,分别在《西泠艺报》、《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公安杂志》等全国和省级报利上发表。
  八、摄影
  武义县群众摄影事业的建设和摄影活动,是从1965年上半年举办县阶级教育展览会,摄制图片开始的。1969年举办“王根凤事迹”展览时,文化馆购置了一架照相机。1972年文化馆确定有一名摄影专职干部。到1988年止,全县先后成立了摄影协会、县科普美术摄影协会、五棱影社、黑白影社、县职工文影书画协会、桐川文艺社摄影组、东风莹石公司文影协会等摄影社团,拥有业余摄影骨干48人。
  摄影活动围绕举办展览、比赛及征文活动展开。197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征文活动,征集到摄影作品70件。
  1974年国庆节举办以中小学生美术、摄影作品为主的展览,展出摄影作品10件。
  1979年3月,开展建国30周年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有18幅美术、摄影作品在省、地入选展出。
  1984年1月27日,举办“春节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同年10月1日,举办“在致富道路上”摄影展览,其中有13幅作品选入金华地区《在致富道路上》摄影画册;同年10月7日,武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武义地方简史陈列”展览,展出照片108幅。
  1985年2月17日,县文化馆举办“春节摄影作品展览”,有作品36幅;3月举办香港摄影家陈懋经等人30幅摄影作品展览;4月20日香港夏港生等人在武义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9幅;6月举办“矿山新貌”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35幅;9月15日文化馆举办“武义一乡——桐琴”彩照展览,展出作品23幅;9月30日文化馆举办“祖国在前进”摄影作品展览;9月9日文化馆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教师节摄影展览”,展出作品29幅;10月举办“武义新变化”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35幅。
  1986年2月5日举办第一期得奖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36幅。
  1986年4月15日,文化馆与妇联联合举办“女能人摄影展览”,展出作品40余幅;5月5日文化馆、电视台联合举办“郭洞风光”彩照展览,展出作品11幅;7月,文化馆、摄影协会与东风莹石公司文影协会会员一起进行摄影加工创作,推荐30幅作品参加全国第14届影展;7月29日至8月8日举办武义籍摄影家、牡丹江市摄影协会主席、《牡丹江日报》记者俞凤楼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60余幅。
  1988年2月1日由文化馆牵头,多家联办的“前进中的武义工业”摄影图片展览,展出作品130幅;4月,文化馆等9个单位联办的“美在武阳”摄影展览,在工人文化宫展出作品92幅;该月,文化馆与县政协联合举办的“前进中的畲族”摄影图片展览,在县委礼堂和全县14个乡、镇展出,历时26天,展出彩照60余幅。
  1985年7月4日武义县“五棱影社”成立,规定了“双月赛”活动制度和每月25日社员集中一次的例会制度。单月集中研究摄影题材,双月集中评论摄影作品。1985年8月至1988年12月,县五棱影社双月赛办了21期,历次参赛和获一等奖的情况如下:
  1985年8月双月赛,48幅作品参赛,金水根的《海边拾贝》获一等奖;10月双月赛,50幅作品参赛,张良光的《林瀑》获一等奖;12月双月赛,56幅作品参赛,郎一刚、郎忠中合拍的《欣逢盛世》获一等奖。
  1986年2月双月赛,张良光的《冬雪》获一等奖;4月双月赛,38幅作品参赛,林鸣、袁剡武合拍的《走马灯》获一等奖;6月双月赛,张建成的《法网》获一等奖;8月双月赛,张建成的《小淘》获一等奖;10月双月赛,190幅作品参赛,袁剡武的《畲乡少妇》获一等奖;12月双月赛,79幅作品参赛,林鸿的《渔翁和他的伙伴》获一等奖。
  1987年2月双月赛,28幅作品参赛,张良光的《月月共庆》获一等奖;4月双月赛,29幅作品参赛,陈志和的《冒富进城》获一等奖;6月双月赛,35幅作品参赛,陈志和的《航程》获一等奖;8月双月赛,20幅作品参赛,陈志和的《向往》获一等奖;10月双月赛,28幅作品参赛,陈志和的《妈妈不在家》获一等奖;12月双月赛,26幅作品参赛,郎一刚的《桑柳争艳》获一等奖。
  1988年2月双月赛,40幅作品参赛,孙名泽的《上学之前》获一等奖;4月双月赛,26幅作品参赛,袁剡武的《村头》获一等奖;6月双月赛,26幅作品参赛,袁剡武的《路漫漫》获一等奖;8月双月赛,27幅作品参赛,林鸿的《盼》获一等奖;10月双月赛,29幅作品参赛,李勇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获一等奖;12月双月赛,32幅作品参赛,陈志和的《上访者》获一等奖。
  全县性的摄影作品大赛,自1985年至1988年共举办了“春”、“美在武阳”等4次。
  1985年3月13日,县文联、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春”摄影大赛,参赛作品120余幅,评出入选作品66幅,获奖作品17幅。林鸿的《好年景》、华振杰的《启迪》获二等奖;林鸿的《她是领头人》,夏海生的《山谷盛迹》、《春光、春光》、《在人生的三月里》,韦思芳的《昨天与今天》获三等奖。
  1986年2月举办摄影比赛,作品120幅,入选作品40幅,其中获奖作品20幅。
  1986年12月,县文联、文化局、文化馆、工人文化宫、摄影协会等9个单位举办全县摄影比赛,参赛作品334幅,入选作品86幅,其中获奖50幅。
  1988年1月6日,“美在武阳”摄影大赛揭晓,有46位作者的600多幅作品参加比赛,林鸿的《立功的喜悦》、韦思芳的《同步》获一等奖。
  1976年以来武义摄影作品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展出和获奖的主要有:
  1976年省《群众演唱》第一期发表周建军《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运动中》3幅。
  1981年《浙江画报》》第4期发表童炎《太平军在武义》作品4幅,于力、水根《武义竹编》作品3幅。
  1984年11月《浙江幼儿教育》发表吴维康的《捉迷藏》1幅,1985年《浙江幼儿教育》发表吴维康的《童趣》、《良师益友》2幅。
  1986年8月26日,金奕丰、袁剡武的《陶宅粮站》在《中国商业报》上发表。同月30日,袁剡武的《咏菊书会》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发表。同年12月,袁剡武的彩色摄影作品《清泉》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作品展览会”入选展出。
  1987年,林鸿的《我赢了》发表于省《卫生健康报》,《肖像》发表于省《老年报》,《渴》、《她来信了》发表于省《人民消防报》,《好年景》发表于《浙江日报》;周建军的《幼儿教师》发表于《人像摄影》,《今晚女排决战》发表于《中国电力报》,《明天答应你》发表于《浙江日报》;韦思芳的《支援双夏》》2幅发表于《华东电力报》。此外,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还有《喜栽桔树》、《儿童乐园》、《公路变窄了》、《嬉水》、《歌场上》、《喜迎亲人》、《畲乡小吃味真香》、《真甜》、《春光明媚花烂漫》等24幅。这一年,在省级以上影赛中入选并获奖的作品有:张建成的《荷》组照4幅及《新芽破土》参加“美在杭州”摄影赛获优秀作品奖;陈志和的《盼你带回佳音》参加辽宁省爱鸟周摄影赛获荣誉奖,《看谁来了一台》参加上海“百花杯”摄影赛获奖。另外,在省级以上影赛中入选的有:袁剡武的《纳西姑娘》、《赶摆回来》、《傣家》、《担夫》、《楼上楼下》等入选在“云川风情”展出,袁剡武的《琳琅满目》和陈志和的《冒富进城》在省“常青杯”比赛入选,张良光的《枫魂》在全国教师书法摄影大赛中入选,李勇的《抢救归来》在省电力系统影展中入选。
  1988年,林鸿的《学习看比武》发表于省《消防报》、《瞧,这一对》、《吸引》发表于省《联谊报》,《分享喜悦》发表于省《公安报》,《老中医》发表于省《中医报》和《家庭报》,《妙在不言中》发表于上海《采风报》;邹伟平的《天长地久》发表于《浙江工人报》。这一年,在省级影赛中入选并获奖的有:袁剡武的《晚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报》第4次月赛中获优秀奖,李勇的《雨夜抢修》在《摄影报》第11次月赛中获鼓励奖。另外,在省级以上摄影赛中入选的有:袁剣武的《欢舞》、《宝宝》、《画壁》、《心弦》在省群艺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浙江分会举办的“西南风情摄影艺术展览会”展岀《周惠平的《情网》、《青春草地》和袁剡武的《江边笑语》在省群艺馆主办的浙江六市一地“用我们的眼睛”摄影艺术展览会展岀。这一年中,武义县有机化工厂和《浙江日报》联合主办了一次面向全省的“武义杯”新闻摄影大赛,我县陈志和、张建成、周惠平等人的3幅作品获鼓励奖。
  九、文化宣传
  武义县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武义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文化宣传的作用。民国8年(1919)6月,武义县立师范讲习所、壶山小学、毓秀女子小学师生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宣传。第二年,宣平具进步知识分子组织了“庚申学社”、“西山学社”、“方圆学社”.提岀改良旧私塾推行新文化的主张。民国14年(1925)6月,金华第七中学武义箱学生、宣平旅杭学社、杭一师和崇文中学宣平籍学生,分別回武义、宣平宣传“五卅”惨案。武义壶山小学等城镇学校师生300多人上街游行示威,开展反帝爱国、抵制门货宣传。民国15年(1926)10月,北伐军胡公冕团挺进武义,中共武义县党支部组织发动县城各界载歌载舞欢迎,晚上举行灯艺游行活动。同年11月,北伐军26军代表赵舒派张高任宣平县长。张高到任后,在县政府门口贴出“贪官污吏滚出去,土豪劣绅莫进来”对联,横披“天下为公”。同年12月,共产党人何觉人以参加武义县县党部工作的合法身份,创办了《大锣报》和《工农兵报》,他自己任主编,《大锣报》发刊词中有这样的话:“大锣敲敲敲,拼命地敲,敲破了沉闷的宇宙,敲醒了睡梦的同胞。”民国16年(1927)3月25日,武义县农民协会代表与各界群众参加的声讨土豪劣绅王树棠大会在城镇召开,会后举行示威游行,群众手擎标语,高呼口号,在游行队伍中还有扮演群众打狗的抬阁。
  民国16年(1927)10月,中共宣平县委在县城组织青年读书会,开办妇女半日校和平民夜校。民国17年(1928)6月30日,中共武义县委对东区区委张贴革命标语下指示信,并作了全面安排,公布了贴标语主任,由朱德馨、徐乙威任岭南贴标语主任,徐理富、邵李清、徐寿桂、章甫任岭北贴标语主任。10月10日,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委员俞契琴,在纪念“双十节”时,举行千人灯艺大会,趁此张贴革命标语。11月,又部署张贴了“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
  革命文化宣传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者的恐慌。当时的宣平县县长为此召开紧急会义,报请省里派兵镇压。民国19年(1930)3月25日,浙江省民政厅下达7372号训令,令武义县政府查禁共产党刊物《赤色职工》等。同年9月30日,宣平红军在宣平、遂昌交界处遍贴“拥护红军游击队”等标语,民国省政府又即下达秘字第4049号训令,令宣平县政府追查。
  民国24年(1935)8月7日,红军挺进师在武义溪里上甘塔驻营,在村内房舍墙上书写“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等百余条标语。这些标语,至今犹存,已成为武义县境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化宣传规模扩大,形式增多。组织方面,先后成立过武义县抗日救亡歌剧团、武义县抗日宣传队、武义孤溪镇抗日救国歌咏团、宣平县醒民剧团、武义县业余抗战剧团、宣平县战时文化教育委员会、妇女识字班、歌咏队、武义县抗日救亡青年工作队、武义县民众教育馆流动施教团、武义县民众教育馆战时民校母姊会、宣平县歌咏戏剧团。宣传内容,集中在抗日救亡这一个主题上。其形式,除了贴标语、呼口号、办讲座等之外,先后创办过《警钟周刊》、《报仇》、《宣民抗战》、《奇好》、《宣平新报》、《武义简报》、《武义民报》等报刊,创作并巡回演出过《半件棉背心》、《悔、悔、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松花江畔的流亡者》、《全民抗战》、《报仇》、《送子参军》、《木兰从军》、《戚继光平倭》、《正气歌》、《精忠传》、《航空员》、《芦沟桥》、《杀汉奸》、《抗战必胜》等节目,还用诗、歌、灯谜等形式进行文化宣传。1945年8月2日庆祝武义光复,武义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抬阁、龙灯、狮子等民间艺术在街头狂舞,既是庆祝活动,也是文化宣传。
  1947年10月9日,武义县城张贴了“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反对蒋介石卖国独裁”等27项内容的标语。1948年春季,武义简师附小举办民众夜校,教唱《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歌唱吧,为胜利而歌唱》。5月16日,简师学生上街示威游行,高呼“反迫害,反内战,要民主,要自由,要和平”口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1949年2月,浙东游击纵队六支队在雪峰山创办电台和《新路南报》,成立路南出版社,为时二个半月,出版发行报纸32期、《新路南丛书》4辑33种。4月,中共处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武义的新宅、下杨2个区划入处北县,在农村普遍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进行宣传。
  解放后,文化宣传列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是建立机构。1950年成立武义县人民文化馆。1951年,文化馆设立收音站,配备徐国良为专职收音干部。同年又在履坦区设立收音站,区公所文教助理胡彬兼任收音员。收音站的主要任务为组织人民群众收听时事政策,印发黑板报宣传资料。自1950年成立人民文化馆至1951年10月16日止,全县办了321块黑板报,500多只土广播,均由农村宣传员、小学教师负责抄写和宣传,还组织了435个农村读报组。
  从1951年至1988年,举办配合各个时期中心任务宣传的图片实物展览、各种类型的讲座、供应宣传演唱和黑板报资料,以及幻灯放映等活动。土地改革时期举办农民翻身当家作主等图片展览,城镇办了夜光报3个,黑板报7块,以及3个文工团等开展土改和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宣传。1951年1月至6月,宣平县文化馆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共画出50幅宣传画,利用5月16日庙会活动,举行了街头画展;武义文化馆举办了反革命罪证展览,“抗美援朝”展览。1952年11月3日始,开展中苏友好宣传,组织了中苏友好宣传委员会,赵绪金为主任委员,成立了办公室,由王文白、胡兰卿、朱章才任职办公。11月17日上午8时在文化馆召开中苏友好庆祝会,农村代表11人,工商界30人,小摊贩10人,工会50人,明招中学60人,县中50人,机关单位28人,共191人参加会议。11月8日,县文化馆举办了苏联建国35周年图片展览。中苏友好协会37个下属组织、3294个会员参加了中苏友好月宣传活动。
  1953年2月,武义、宣平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宣平县办了“婚姻法”、“伟大祖国建设成就”、“爱国卫生”、“互助合作”、“新法接生”、“苏联建设成就”等内容的展览,组织街头宣传队3个。武义办了类似展览,并搭了3个宣传台,开展宣传。
  1956年“一化三改造”运动中,组建了机关收音站13处,学校收音站1处,区收音站5处,还有95个土广播,11座土广播台,268块黑板报,16处夜光报,13架幻灯机投入宣传活动。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文化宣传也出现“大跃进”。如清溪区(现桐琴区)组织了353人参加的数十个宣传队。其中文化宣传队5个、65人,妇女宣传队1个、7人,儿童宣传队6个、252人,土广播36只,黑板报45块,文化宣传490次,还有墙头漫画12幅,大幅标语734条。桐琴果园三天写出“万诗墙”。
  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宣传活动陷入低谷。
  1964年2月28日,阶级教育展览馆开幕,同时举办计划生育展览。1965年2月2日,举办“破除迷信”图片展览以后,进一步充实阶级教育展览馆内容,扩大版面,以文字、图片、实物“三结合”形式展出。抽调县委党校胡帆、教师曾惠文、徐起刚、金寿春、文化馆袁湘尧、桃溪区文化站涂志刚、商业局丁武声、粮食局余雪涛、广播站羊昌恭等20余人组成工作班子,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开展工作。6月4日经中共武义县委常委审查,6月20日全部完工,7月1日正式展出。
  1967年2月,举办“抗大”展览。
  1968年1月,举办“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展览;5月,举办“毛泽东思想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
  1969年6月,举办“王根凤事迹”展览;8月,举办“唐官信事迹”展览。
  1970年1月,举办“焦裕禄事迹”展览;2月至4月,举办“反革命破坏活动、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实物图片”展览;5月,在柳城举办“打倒新沙皇”展览,6月至9月,到各地巡回展出。
  1971年2月,举办“南堡事迹——泰山压顶不弯腰”展览;7月,举办“毛主席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大型展览,同年10月复制了1套小型图片,深入桃溪、柳城二区各公社巡回展览。
  在举办上述展览的同时,从1966年开始,“红海洋”的文化宣传兴师动众,遍及城乡,史无前例。1971年秋后,逐步得到了抑制和纠正。
  1977年5月,举办“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罪证”展览。
  1978年6月,金华地区举办宣传新时期总任务文艺会演,武义县有《展新图》、《金鼓齐鸣》、《万里征途齐奔跑》等一批节目参加。
  1979年金华地区再次举办会演,武义代表队被评为集体优秀奖。
  1980年1月至4月,武义县《计划生育好》、《战斗不息》、《雨后》等美术作品,《大地锦绣》、《水库一舟》、《东海一角》等摄影作品,以及小戏《迎客记》、歌曲《郭老游双龙》、表演唱《夸老公》、故事《龙珠井》等获地区征文奖。得奖作品举办了展览或汇报演出。
  1982年,桐琴公社倪桥大队俱乐部活动实况由省电视台录制后在电视节目中进行宣传。
  1983年3月,举办了有3000多盏彩灯参加的宣传文明礼貌月提灯晚会。
  1984年10月,举办“武义县地方简史”展览和“在致富的道路上”摄影展览。
  1985年4月,举办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义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伟大的转折,丰硕的成果”展览。这次展览有版面78块,图片、照片228幅,实物405件。
  1988年,举办“前进中的武义工业”摄影展览。
  十、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活动是一种经长期流传以后,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制度化文化活动。春节演戏,元宵迎灯,端午节推端午船,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燃放荷花灯,重阳节登高等等,是比较普遍的活动。还有一些在局部地区流传已久、地方色彩特别浓厚的如农历五月十六日柳城庙会,年年都有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宣平柳城,进行物资交流,开展文化活动。壶山镇的元宵灯会,过去也由庙会兴办,迎灯活动从正月初九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日结束。具体安排是:初九,七保迎桥灯;初十,城隍殿庙会迎桥灯;十一,僧田殿庙会迎桥灯;十二,花园殿庙会迎桥灯;十三,太祖殿庙会迎桥灯;十四,善庆坊庙会迎木龙;十五,花园殿庙会迎大囡灯;十六,江山殿庙会迎桥灯;十七,镇东殿庙会迎大鱼大伞;十八,皂角殿庙会迎桥灯;十九,班春殿庙会迎桥灯。坦洪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赶打野猪会,每五年的十月兴会一次,会期3天,有剧团演戏,村民扮成各类神佛,手擎彩旗,敲锣打鼓,在全乡游行。最后一天,在洞主殿门口捆绑一只“野猪”,村民手持竹棒前往敲打,意在神佛驱赶野猪,以保农作物丰收。柳城还有一年一次的重阳“迎神赛会”,陶村正月十四有“迎大蜡烛”,都是建国前妇孺皆知的制度化的文化活动。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节日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传统的庙会,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加以改造和利用。同时,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六一、八一和十一国庆节,均要组织文艺演出或其他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系全民性的庆祝活动,尤以国庆和春节的文化活动规模最大。
  国庆文化活动:
  1949年10月1日,是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全县城乡万民同庆。县城出动的民间艺术有龙灯、抬阁、牡丹、大鱼大伞、狮子等等,还有老解放区流传过来的秧歌舞、腰鼓等。笙箫管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显示出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新气派。
  1959年10月1日,庆祝建国10周年,办了“建国十周年成就”展览,分政治馆、工业馆、农业馆3个馆展出,还组织了3个剧团来壶山镇演出。
  1979年10月1日,庆祝建国30周年,除举行国庆文娱晚会外,还举办了建国30周年创作征文活动,10月8日进行业余创作节目会演。
  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在举办国庆文艺晚会的同时,有2个婺剧团、1个昆婺团、1个越剧团于同一个晚上在县城演出,合计文艺表演17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武义地方简史展览和文物展览;进行首次施放焰火和火炬接力赛跑;组织有21辆彩车、4条龙灯、1200余盏花灯的庆祝游行,彩车还到各区、镇所在地游展。农村有21个乡举行文艺“百花会”,演出687个文艺节目;举行篮球、乒乓球、书法、拔河、自行车等十几种比赛;有7个乡、镇举行灯会,5个乡、镇施放焰火。
  春节文化活动:1952年大年初一,县机关第一次举行机关文艺晚会;1953年春节分区举行农村剧团大会演;1956年2月3日召开农村剧团代表会,16日举行大会演,晚上举行游灯会,有抬阁、龙灯、桥灯、大头和尚、十八狐狸等民间艺术形式,庆祝春节城关镇(现武阳镇)进入社会主义;1964年春节有31个农村业余剧团共演出157场戏。
  1981年文、教分局,特别是1983年全县各公社普建文化站以后,县文化局总结了文化馆、站的工作经验,提出文化站的工作要以图书为当家品种,以文艺演出开路,抓好节日文化。要求馆、站“立足当地,面向群众”,组织好节日文化活动。各地春节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有4个以上项目。县城的春节文化活动,由县文化局、壶山镇人民政府出面,召集县文化馆、电影公司、影剧院和壶山镇城内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举行联席会议协商,由壶山镇镇办企业和各村集资筹办。各村均有电影放映,并在一中大操场、溪南广场(有时还在金星晒场、熟溪晒场)组织农村剧团演出,春节的文化活动比较热闹。以戏剧演出为例,1986年演出65场,1987年演出56场。
  第三节 群众文化辅导
  一、文艺骨干培训
  1950年12月3日举办民校教师歌咏培训班,50余人参加,教会11首歌曲。1951年7月25日送金嘉耀等4人参加金华地区音乐干部补习班。1954年12月,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50余人参加,为时8天,专门学习开展俱乐部活动的知识。1964年4月2日举办农村俱乐部骨干训练班,174人参加,历时8天,4月6日参观王村俱乐部活动。
  1970年10月2日至12日,举办普及革命现代戏学习班,有32个公社的58个文宣队351人参加,学习了《红灯记》全剧。同年11月16日至12月12日举办革命现代戏《沙家浜》学习班,有9个农村文宣队118人,东风莹石矿3个矿区的文宣队、壶山第一“五七”中学(现一中)和永康县业余文宣队80余人参加学习。
  1971年3月8日,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30人参加,历时12天。
  同年3月11日,举办文艺革命培训班,时间29天,51人参加。同年4月16日,举办第二期文艺革命培训班,17人参加学习,其中女的5人,培训后,全部作为武义县文工团学员。
  1972年2月23日,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同年8月14日,县手工业局委托文化馆举办手工业系统文艺创作学习班,以学习戏剧创作为主,时间4天。同年10月17日,举办戏剧创作学习班,有21人参加,历时8天。
  1973年1月28日,举办业余曲艺骨干培训班,时间7天,有12人参加学习。同年12月中旬举办故事员培训班。
  1975年4月3日,在壶山镇塘头大队文化室,举办文化站人员业务培训班,13人参加,时间10天。同年12月15日至25日,由武义文工团组成7个小戏辅导组,帮助各区举办小戏培训班,辅导了4个小戏。
  1976年1月4日,举办农村文艺创作学习座谈会,时间3天,有30余人参加。
  1977年1月26日,举办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时间5天,有16人参加。
  1978年1月13日至20日,分别在新宅、下杨、城关、桃溪、柳城5个区举办小戏辅导班,有26个文宣队357人参加学习,学会《战地红炉》、《红枫树下》等小戏。18日分区汇报演出。
  1980年9月10日,在柳城文化站举办第一期业余导演培训班,有70余人参加,历时12天。
  1981年2月20日至3月4日为参加地区会演,抽调27个农村文艺骨干进行戏剧培训和节目排练,历时10天。6月23日始,分区举办乐队培训班。6月23日至29日下杨区培训,7月10日至15日柳城、桃溪两区培训,由施维、胡奇之担任教员。
  1981年7月26日,全县区、社文化站干部由文化馆袁湘尧领队去金华地区参加文化站干部讲习班,历时20天。同年11月20日,举办第二期业余导演培训班,给朱荣明、阮勇法、李凤鸣、鲍湘镛、王士岳发了导演证;应笑眉、陶福昌、李光跃、金相媛发了见习导演证;钱兴梅、邱爱林发了文艺辅导员证。同年12月6日至11日,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季树才率领,有薛天申、袁湘尧,胡帆、金喜和、吴钟文等干部参加金华地区在江山召开的农村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桃溪公社文化站吴钟文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做群众文化工作的》发言。同年12月5日,县总工会、文化馆联合举办了音乐基础理论培训班。
  1982年1月6日开始,文化馆举办音乐讲习班10天,金嘉耀、胡雄飞、施维、薛天申、汪亚军讲课;2月10日至22日,为东风莹石公司办音乐培训班;8月7日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讲习班,文化馆薛天申、施维任教师讲课;9月24日举办文化站干部音乐知识培训班;11月20日至12月4日,新宅、桐琴、城关3个区的17个农村剧团、200余人参加小戏培训和戏曲基本功训练,县文化馆胡帆负责此项工作。
  1983年8月24日,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联合召开民兵青年俱乐部经验交流会,100多人参加,历时5天。
  1984年4月3日开始,文化馆举办声乐学习班一周,请省群艺馆声乐教师庄民权讲课,参加者20余人。
  1985年2月8日,文化馆举办交谊舞培训班,历时7天,45人参加。同年2月9日举办曲艺培训班,历时3天,13人参加。3月,举办戏曲创作培训班,5名重点作者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讨论题材。6月24日,在履坦乡召开全县辅导中心工作经验交流会,11人参加。6月15日集中文化辅导员去陶宅乡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采风培训,历时7天,8人参加。8月9日起举办文化站干部业务培训班,其中8月9日至10月9日为美术培训,9月15日至10月15日为摄影培训,10月17日至12月15日为文艺创作培训。
  同年9月29日,文化馆举办吉它培训班,历时1个月,20人参加。
  1986年4月7日,县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舞蹈基本功培训班,历时20天,18人参加学习。同年4月19日,县文化馆与剧协联合举办戏剧创作笔会,9位戏剧作者参加,历时9天,构思了5个小戏。同年6月16日始,县文化馆分别在桐琴、陶宅和县城举办美术书法、文学创作、摄影创作3个培训班,共有36人参加。
  1987年2月3日至5日,县文学协会在文化馆会议室举办文学讲座,武义籍浙师大老师陈顺宣等2人主讲,有45人参加。同年12月12日,文化馆举办的少年艺训班开学,分设器乐、声乐、舞蹈、曲艺等4个班,到1988年10月9日结业,学员140人,举行汇报演出。
  1988年3月14日,县文化馆举办摄影暗室技术培训班,历时7天,30人参加。同年5月4日文化馆举办法制文学讲座,金华市《文化通讯月报》副主编方竟成讲课,有65人听课。5月7日,文化馆、剧协联合举办消防戏剧创作笔会,有9人参加,历时2天。6月,举办曲艺培训班,10人参加。
  二、业余文艺学校
  1983年3月3日,县文化局下达文件,批准在柳城文化站建立武义县业余文艺学校,公布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杰兼任校长,文化馆副馆长袁湘尧兼任副校长,柳城文化站干部陶顺岳任教导主任。
  1983年4月1日,艺校开学。第一期以培训农村剧团青年演员为主,共42名学员参加学习,历时20天,学习戏德和表演技术中的“四功五法”。2日举行开学典礼时,省群艺馆戏剧室负责人阮东英、金华地区群艺馆馆长章寿松专程到会讲了话,送了镜框。
  1983年6月1日,第二期艺校开学,学员以15名新建文化站人员为主,学习一个月,分5个单元完成学习任务,专设课程有音乐、戏剧、创作、美术、摄影和群文实践。
  1983年9月2日,第三期艺校开学,以文化站人员为主,有46名学员,历时20天。
  三、参观学习交流
  1973年12月组织文化馆薛天申、袁湘尧、胡帆和区文化站干部去嘉善参观学习公社办文化站的经验。回县后,于1974年3月创办了12个公社民办公助文化站。这是在金华地区范围内最早办起来的一批公社文化站。
  1978年10月组织薛天申、袁湘尧、童叔韶、邢新甫、胡帆、杜钦5人去诸暨、绍兴、湖州参观学习群文工作经验。
  1980年9月8日,薛天申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馆长业务讲习会。28日结束后,由金华地区群艺馆组织去广东台山县参观学习。
  1980年9月30日,县文化馆由袁湘尧带队,组织胡帆、陶顺岳、邢新甫、潘水仙、李美芳、吴宗尧等去杭州、萧山、宁波、建德、兰溪等地参观学习群众文化工作经验,10月9日回武义。
  1981年9月1日,徐杰,薛天申、袁湘尧去江山参观学习文化中心建设经验。9月11日至19日,潘金谊、袁湘尧去杭州参加建设文化中心经验交流会。10月6日至10日,县文化局组织区宣传委员和每区一个公社的宣传委员去萧山浦沿公社文化中心和嵊县富润公社文化中心参观学习。参加者有柳城区陈蔚、柳城公社陶锦伟、、新宅区张子海、宣武公社陈振兴、桐琴区陈华云、桐琴公社李月财、下杨区邹双宝、王宅公社杜根法、后树公社周建福、桃溪公社刘明法、城关区王福星和文化局徐杰、潘金谊、文化馆薛天申、袁湘尧,由徐杰副局长带队。10月22日至25日,朱章才、胡彬、金水根、施维去上海南汇县参观文化中心。
  1982年4月20日至28日,袁湘尧、胡彬、胡帆、施维、王法有参观苏州、沙州、上海南汇县文化中心建设。8月8日至19日,薛天申、李琪去定海参加全省县、市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武义介绍了举办农村合作图书馆的经验,被评为省先进集体,获得奖金分发给全县35名文化馆、站干部。9月21日至27日,徐杰、袁湘尧、胡帆和6个区文化站干部以及39个农村剧团团长共49人参加地区农村剧团管理经验交流会。11月30日至12月9日,徐杰、薛天申、袁湘尧去绍兴参加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武义文化馆被省授予先进馆。
  1983年1月15日,金华地区群艺馆公布表彰的4位文化馆长:薛天申(武义)、陶敦植(兰溪)、李汝凡(江山)、马立强(开化)。
  1983年10月10日至18日,金水根等人去东阳县,参加省群众戏剧经验交流会和市摄影会议。10月24日至30日,由胡帆带队,组织吴宗尧、祝敏、孙丽英、金洪达、李美芳等6名区站干部去兰溪、桐庐、杭州等地参观学习。12月4日至17日,组织桐琴区、社文化站干部4人去兰溪参观学习农村俱乐部活动经验。
  1984年4月14日至25日,王群参加地区组织的参观团,去杭州、苏州、常熟等地参观学习。4月24日至28日,吴宗尧带队,11个文化站干部去绍兴参观学习。6月3日至13日,徐杰、袁湘尧、胡帆、顾弘唐以及各文化中心负责人去杭州、无锡、苏州、沙州等地参观学习。
  1985年1月14日至17日,王群去江山县学习交谊舞,1月20日至29日,又去杭州学习交谊舞。3月7日,徐杰带队,袁湘尧、胡帆和文化中心人员去东阳巍山白塔文化中心参观。4月26日至5月3日,袁湘尧、胡帆去湖南长沙学习“以文补文”的经验。5月8日至21日,袁剡武去北京观摩金华地区赴京“两户一体”摄影作品展览。7月2日至12日,由袁湘尧带领7名辅导员去慈溪、宁波等地参观学习文化中心建设经验。
  1986年1月25日,举行文化馆、站干部文艺会演和摄影作品展览。会演有33个节目参加演出,其中歌曲20首、戏剧6个、诗朗诵4个、舞蹈1个。
  1986年5月3日至15日,孙丽英去杭州、宁波等地学习群文档案工作经验。5月16日至26日,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10人去上海观摩“上海之春”音乐会。6月8日至14日,金水根、李美芳、徐玉玲、田仙君等去温州参观学习阵地活动和有偿服务方面的经验。9月17日至18日,胡奇之去杭州观摩省首届音乐舞蹈节。10月14日至23日,徐杰、胡帆去嘉兴参加“以文补文”经验交流会。10月10日至27日,吴钟文参加市群文南方考察组去广东、广西参观考察。10月11日至11月6日,袁湘尧参加市群文西南考察组去贵阳、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参观考察。
  1987年5月20日至23日,金水根等12人(包括业余少年艺训班的特邀教师),去温州参观举办少年艺术学校的经验。6月8日至16日,县文化局组织文化馆部分干部和各区辅导中心站辅导员去安徽泾县孤峰文化站参观学习。参观后提出学习孤峰的经验,发扬王直的精神(王直系孤峰文化站长,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
  1988年5月9日至15日,章智鹤、金洪达、王群等6人去上海观摩“上海之春”音乐会。6月30日至7月5日,图书馆派吴谷云和桐琴镇合作图书馆李美芳赴临安西天目出席浙江省农村合作图书馆经验交流会。
  1982年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武义县文化馆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馆之后,尤其是1983年全县普及公社文化站以后,先后有开化县文化局、馆、站干部,以及上虞县、兰溪县、江山县、金华县、义乌县、永康县、海盐县等文化馆的领导和干部,前来登门指导,交流工作经验。1986年10月5日,为了推动我县的“多种经营,以文补文”,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特邀仓南县金乡文化站王德权同志,专程来武义介绍群文工作经验。
  四、制度化的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制度化由来已久。前面已经提到的建国前的各种庙会,就是其中的一种。
  建国后的50年代,“旧瓶装新酒”,采取改造和运用庙会形式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但是经过1958年“大跃进”的冲击,后又在“文革”中彻底砸烂“四旧”的口号下,庙会活动一度被彻底否定。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年努力,自1983年起,大型的文化活动开始向制度化发展。全县各乡(镇)都建立了文艺“百花会”制度:王宅“双岩百花会”,后树“重阳百花会”,新宅“六一百花会”,白姆“中秋百花会”。全县性的活动是“熟溪百花会”,到1988年底止已举行了四届。
  在单项活动上,曾有履坦、俞源、陶宅、桐琴、白溪、茭道、泉溪等乡建立了一月一歌或十日一歌的歌曲教唱制度。1985年武义文化馆曾在履坦搞音乐之乡、武义棉纺厂搞音乐舞蹈之厂的尝试。
  武义县文化馆对全县文化站人员曾实行过制度化的例会制度,每月逢3日在辅导区开例会,逢5日县馆召开辅导员例会,汇报工作,安排下月任务和进行业务辅导。
  各乡文化站自1983年始,实行各村图书管理员一月一次图书流通交换制度,县里对乡镇文化站合作图书馆实行一年一次的检查评比制度。
  1978年1月13日第一次分区举办小戏辅导班后,建立了一年一次举办小戏辅导班的制度,这项制度实行了3年。
  第四节 群文理论研究
  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总结群众文化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活动规律,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真正的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和建设,还是1982年12月10日在绍兴召开的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群文学术讨论会之后。绍兴会议有薛天申、袁湘尧2人参加,在会上宣读了《论业余、自愿》一文。1984年2月26日,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嘉兴市召开。我县薛天申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联办公助——一条建设农村文化站的好途径》。1986年3月,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江山县举行,我县薛天申、袁湘尧当选为代表出席了会议,袁湘尧的《论文化馆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一文被会议入选,薛天申因出差外省未出席。1987年金华市成立了群众文化学会,有徐杰、薛天申、袁湘尧、童叔韶、傅鸿飞、金水根、吴钟文、朱连法等人参加。徐杰、袁湘尧当选为市群文学会理事,薛天申被聘为顾问。
  1988年10月11日武义县群众文化学会成立,为浙江省第一个县级群众文化学会。成立大会召开时,省群文学会副秘书长、省《群文论坛》副主编徐治有专程来武义参加并讲了话,市群文学会来电祝贺,兰溪文化馆书记陶敦植也亲自来武祝贺。中共武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育林,副县长傅美桃,县科协席建奇,县文化局长潘金谊、副局长徐杰、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陈锐安出席了会议,分别讲话祝贺。会议民主选举了理事会。徐杰当选为会长,陈锐安任副会长,薛天申任名誉会长,袁湘尧任顾问,徐松成任秘书长,朱连法任副秘书长,胡帆、童叔韶、傅鸿飞、钟发品为理事。
  在学术论文探讨活动中,薛天申被吸收为中国群文学会会员,袁湘尧、徐杰、童叔韶、金水根、吴钟文、胡帆、朱连法被吸收为浙江省群文学会会员,徐松成、傅鸿飞、钟发品、李美芳、陈锐安、徐艳燕被吸收为金华市群文学会会员,唐桓臻、王法有、张仙玉、陈挺生、吴谷云、郑淑菲等为县群文学会首批会员。
  参加函授学习,增强理论修养,提高干部素质。1985年起,有金水根、朱连法、肖美菊、徐玉玲、袁湘尧、李美芳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文系学习毕业,1988年4月去杭州参加85届毕业典礼,领取了毕业文凭。胡帆参加上海《故事会》编辑部举办的新故事写作函授结业。金水根、袁剡武参加中原摄影函授学校学习结业。童叔韶、袁湘尧、邢新甫、吴宗尧、祝良英参加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函授班、上海戏剧学院函授班学习结业。顾弘唐、程源源参加中国逻辑语言函授大学文秘科学习毕业。徐杰参加省文化局长讲习班结业。潘金谊、邹唯成、王小玲、陶雪华等参加北京《人民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学习结业。1987年,潘金谊又参加中央文化部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结业。
  88届浙江人文函授大学群文系又有吴钟文、潘水仙、唐桓臻、汤火华、汤菊妃、王嘉丁等人被批准入学。钟发品、王雪文、鲍士才、郑淑菲等参加北京人文函大群文系学习。
  附录:
  参加全国、省和市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团体名录
  薛天申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第一届理事、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顾问
  袁湘尧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事
  徐杰浙 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理事
  金水根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吴钟文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胡帆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朱连法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童淑韶 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傅鸿飞 金华市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武义县文化志》

本志上限起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史志、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