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医德医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医德医风
分类号: R197.3
页数: 11
页码: 241-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卫生工作者舍已救人,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医风的事迹及精神风貌。
关键词: 医德 医风 武义县

内容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下,卫生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舍已救人,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医风,层出不穷。由于过去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很多事已弄得无据可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卫生事业的大发展,但对这方面的资料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整理,因此,现在收集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从这部分事例中,也反映了武义县卫生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斧头方”的故事
  1962年4月5日,大溪口乡水头村木匠曹仁德患破伤风,住在县第二人民医院(当时防治破伤风的西药TAT缺货),病人牙关紧闭,病情严重。中医俞栩开出处方,立即脱下白大褂,尾随病人之妻到中药店旁,只听买药的问:“我丈夫病重,这药吃得吗?”,老药工神秘地说:“这是‘斧头方’,吃得着嘛,起死回生;吃不着嘛……”病人之妻一听,马上要老药工停止配药。俞栩见后,立即走到柜台边,加以解释,并讲“请俩位放心,我用一年工资向你们担保,吃坏了由我负责!”这样,看着病人之妻买了药,煎好,并亲自用小瓷壶给患者灌进去。第二天,便能张开嘴,不久,又重操木匠业了。俞医生“在行医中以用;‘斧头方’(虎狼药)而赢得了病人的信任。”(摘自1987年2月21日《浙江日报》第二版《俞医生的“怪”脾气》)
  无影灯下度新婚
  1964年12月20日,是县第一人民医院陈有藩医师喜庆之日,就在他向院领导请假去办理结婚登记时。刚好来了一位不满5个月患急性肠套叠肠坏死的婴儿,生命危在旦夕。其他医师不愿承担风险,已将其介绍到上级金华医院。陈有藩回院后,一听说这个事,认为时间就是生命,顾不得新娘还在等他举行婚,礼,亲自赶到汽车站找回病人,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连续手术进行了一个通霄,婴儿的生命挽救了,可陈有藩医师的洞房花烛夜是拿着手术刀在无影灯下度过的。
  搬迁“坟头圳”带来的传说
  防治血吸虫病,首先要消灭钉螺,而要消灭一种自然界大面积存在的物种,谈何容易,必须改变钉螺赖以生存的环境,搬迁“坟头圳”是整个灭螺工程中的小插曲。1965年,县防疫站卓以荣来到湖塘沿大队,发现村旁有一片林地,坑坑洼洼,杂草丛生,钉螺密集,坟坑相联,为了消灭钉螺,平整土地,先要搬迁坟墓,初初一数,有坟354个,涉及周围5个村庄,卓以荣即一村一户地去说服,其中发现一座大墓,是壶山镇塘头大队的。卓以荣到塘头做说服工作,遇到了难题,这坑坟墓是王姓的祖先,据传:这墓地原是一块风水宝地,父女都想这一宝地,一天,年迈父亲对子女讲:那是一块宝地,他死后即埋葬在那里,,接着又讲:如果有人走在我前面,就让给他。女儿听后,为了自己子孙好,回家后即上吊自杀,抢占了这一宝地。而现在这一房的子孙确多,“风水”这一迷信,在部分人中牢固存在,因而不愿搬迁。卓即以血吸虫病对人民的危害和新旧社会的对比,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让他们自愿搬迁了这一祖墓。接着平整了土地,现在已盖了楼房,成了新天地。
  医生的职责
  1967年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县里组织大批医务人员下乡防治,金华卫校也派师生支援。当时,到溪里公社水碓后大队有王文通、徐化民和卫校学生张道和。简易病床即设在路口的庙里。4月初一天傍晚,社员徐有松突然发病,病势凶猛,虽然合力抢救,病人昏迷危笃,面临死亡。只有立时送县医院,尚有一线希望。但离城有28华里,且一半是山间小路,时已夜间10时多,却逢大风大雨,天黑路滑。怎么办?医生的职责感告诉:抢救病人第一。决定立时叫家属将病人送县城。三人商量:决定由王、张两人背药箱,打上手电,冒雨护送,全身被雨打湿了,继续前进。医生的职责告诉: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送县医院,即多一分希望。为了加快速度,他们主动接过病人担架,马不停蹄地于凌晨三点多钟,将病人送到了。经抢救,病人得救了。这时,王、张两人衣服,外面已被风吹干了,里面又被汗湿透了。等天亮吃完早餐,匆匆赶
  回水碓后,又重新投入救死扶伤的战斗。
  用嘴吸痰救病孩
  1968年深秋傍晚,已经七点多钟了,项店公社联合诊所的舒灯红医生,尚未吃晚饭,正忙于给一外科病人诊治。这时,兰芝大队妇女徐惠仙与其大伯陈昌连,急匆匆抱着一个女孩要求急诊。舒医生一看病孩脸色苍白,口唇发紫、气急、昏睡不醒,即将外科病人交另一医生处理,自己不顾一天的劳累和饥饿,边给县人民医院打电话要救护车,边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因浓痰堵塞病孩喉头,造成呼吸十分困难,舒医生即用大号针筒代吸痰器吸痰。结果无效。当时诊所无其它吸痰设备,眼看病孩即将窒息,一种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促使舒灯红医师不顾个人安危和脏累,用嘴将堵塞病孩喉头的痰,一点点地吸出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结合人工呼吸,病孩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舒灯红医师后又与其家属一道,亲自护送到县人民医院,病孩朱丽萍得救了,现已在庆元县工商银行工作。为此,其父母来信赞扬舒医师:“不怕脏、不怕累,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医德,永远在人们中传颂,是我们的好榜样”。
  医生比家属更急
  1973年11月19日(农历),柳城卫生所俞缓慧(女)身体不适(经期),梁家山鲍志贵来请她出诊,诉说其妻27岁,突发腹痛,在左下部。婚后生过一胎,已8岁,现停经40多天。俞判断为宫外孕。从柳城到梁家山有20多里山路,来回一趟要走6、7个小时。民谣:“七个横栏(横路)八个弯,有囡不嫁梁家山”说明山路难行。俞二话不说,背上急救箱和十多种中药立即出发,到梁家山已下午2时,俞双腿内侧皮肤已被磨破。给患者诊视后,即处方、打针,并趁机巡回全村。再回去复诊时,发现患者腹部饱胀,病情危急、急需手术治疗。其家属因路远、农忙、天已黑为由推托,最后同意送到柳城医院(即二院),也要等第二天天明后。俞医生急了,即严肃地指出:“要想救命的,赶快送,可能还有救。”家属被说服了,雇了四个壮汉抬送。这时,俞已疲劳不堪,女友非留
  其在梁家山住宿不可,她恐怕病人中途出意外,急着摸黑护送到柳城医院,敲开值班医生的门,告其病情。检查后确诊由宫外孕引起内出血,立即组织抢救。俞与其家属守在手术室门外等手术结束,已凌晨三点了。术后医生讲:“腹部都是血了,还好早来二个小时,现已无生命危险了”。俞医生这时才放下心。病人住院期间,俞天天都去看望,并送吃的。鲍志贵事后讲:“我妻能活下来,多谢俞医生和柳城医院的医生,多谢党和政府教育出这样好医生。”
  晕倒在手术台旁
  1979年10月,县人民医院外科医师陈有藩,刚刚从丽水出差回来,由于晕车、呕吐,被弄得头昏脑胀,四肢乏力,真想躺下休息。正在这时,送来了一位外伤致脾破裂伴出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十分危重,必须立即动手术抢救,往金华医院送都来不及了。怎么办?救人!陈医师不顾个人疲劳和身体,决定自己上手术台抢救,经过七个小时的紧张战斗,手术成功了,病人得救了。动手术的医师,却突然晕倒了。
  病人家属的一封来信
  从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众多人民来信中,有这样一封来信:“……1981年我爱人生病住院,同病房的一妇女瘫痪在床,终日昏迷,大小便失禁,又脏又臭,邵秀雄同志每天给病人换尿布,擦干草席,擦洗身体。当病人家里带来的尿布不够用时,邵秀雄同志又拿自己家的旧衣、破被送给病人当尿布。她不仅在行动上对待病人体贴入微,而且语言温存,我们病员和家属都说,见到邵秀雄同志象见到自己的亲人”。(病人家属蒋寒冰)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桐琴镇东干村民徐春月,因丈夫患病开刀,长期在床疗养,经济十分困难。这时,次女又经常肚痛,吃药打针都没有效果。1984年初,女儿病情加重,怀疑可能是妇科病,当时已14虚岁,请妇科医师检查,诊为处女膜闭锁,经手术
  后,病情反而加重。张雪琴医生非常同情,即陪其母女到医院再诊治,因病情特殊,张又陪他们到金华。她们在金华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回家后又复发,这对病人和家属的打击、经济压力,都难以承担。张医生又主动上门安慰,劝其再到县医院去就诊。当县医院会诊后,认为只有送省妇女保健院治疗时,张医生立即想到病人家属困难,又临近春节,就主动将平日的积累,从银行中取出,将500元钱和200斤粮票交给徐春月,讲:算我先借给你,快将女儿送杭州治疗。经省妇女保健院将近三个月精心治疗,病愈出院了。张又赶去看望,并送上30元,作为病后的营养费。徐春月激动地讲:“张医师与我非亲非故,这么看得起我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真不知道怎样感谢她?她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医生,没有她,我女儿就不会有今天!”。
  铃声就是命令
  1986年3月27日中午,县第一人民医院下班铃打过了,上班的、下班的,正在交接班的。突然,抢救铃声响了,这铃声就是命令、就是动员令,脱下工作服的又迅速穿回去,走出科室的立即回头。原来这一天在金温公路地段发生一起客、货车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汽车、救护车一下送来了28名伤员,有的已神志不清,有的满身是血,将正在待诊的患者都惊呆了。全院医护人员在院领导指挥下,立即投入紧急抢救,分别不同情况以最快的应急能力,对3名颅脑骨折重伤员,进行手术抢救,对其余25名中轻伤员,在半个小时内,都全部得到了处理。因此,无1伤员死亡。同时,对这些远道而来的伤员,主动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并设法与他们家属联系,感动了这些伤员,“你们真的视病人为亲人”。
  陪病人睡觉的医生
  范春仙是县计划生育的先进代表,自1973年搞妇产科以来,已做节育手术5000余例,而无一差错。现记她调入县第一医院妇产科后一个病例。在1987年4月间,电动工具厂的一位女工,找到范医师,连哭带求:“范医师,我再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了,只有求你了,只有把希望期待于你了。”原来,她已连
  续早产6次而未获得活婴,曾多方求医,到省妇女保健院做过宫颈内口松驰缝扎术,都失败了。面对病人的痛苦和期望,范春仙翻资料,请教同行,经过充分准备,为她做了宫颈松驰缝扎术,又到早产危险期了,白天巡视四-五次,夜里,为了解除病人恐慌心理和预防意外,范春仙有时就睡在病人身边。当孕期足月,婴儿哇哇诞生的哭声与做母亲的泪水一起下来时,范春仙感到象卸下了千斤重担样舒松。
  向大兴安岭灾区捐赠1050元
  1987年5月13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整个漠河县城被吞没,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四亿多元,四个火区正向四周扩展……”这令人震惊而痛心的消息,使桃溪区卫生院医生王寿伟感到,这是大兴字岭在呼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医生,在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时候,应该分担一点责任。他同全家商量后决定:1、自费奔赴大兴安岭,为扑火救灾做医疗服务;2、把家中现有存款都汇往灾区。于次日从银行取出全部存款1050元汇往黑龙江省委,同时向县卫生局写了赴大兴安岭申请,经联系,回电人不必前去。为此,县机关党委对王寿伟这种对灾区人民无私援助精神,在机关党员大会上,请他作了专门介绍,县卫生局党组,为此发出了通报,表彰其先进事迹。
  昏迷122天的病人得救了
  1988年3月3日,邵宅乡和尚村党支书刘淑飞,女40岁,被汽车碰撞后昏迷已达4小时送入县第一医院骨伤科抢救治疗。诊断为严重脑挫伤、脑干挫伤、颅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挫裂伤,生命垂危。全科室医护人员紧急抢救,并进行大骨板减压术。手术后,病人仍处于深度昏迷、高热、抽搐。险象经常发生,医护人员不分昼夜,轮流严密观察护理,病人的心跳突然停止险象先后发生过10多次,而每次都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还要定时为病人更换床单、清除排泄物、翻身,以防止褥疮感染。在骨科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精心治疗护理下,终于使这位昏迷122天的患者,从死亡线上夺回了生命。
  “光明使者”的由来
  朱天芬在金华卫校毕业后,分配在下杨区医院工作,一个个农村眼病患者,有的在他精心治疗下恢复了视力,同时发现不少“白内障”患者,因农村缺乏器械,无法治疗,使患者失望而回,这使朱医师心理难受。1979年,他产生了用中药治疗的念头,并开始先用“猪眼”经过半年上百次试验,有三种中药具有良好完整摘除晶状体的功能。接着对取出人眼内“白内障”的晶状体试验,证实能完整地摘除人体“白内障”。成功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能够重见光明,对64例因白内障致盲病人的治疗,恢复视力,得重见光明的有60例,成功率占93.75%,白内障摘除器因此获得国家专利。1988年9月由国家专利局在实用新型专利公报上发表。(见1989年2月14日《金华日报》一版《光明的使者》)
  一曲团结战斗的凯歌
  1989年5月6日下午3时半,县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监督科接待了邵宅乡王村村长徐子云的报告——该村发生吃牛肉中毒30余人。县卫生局接到防疫站的报告后,立即中断会议和正常工作,通知县第一人民医院作好抢救病人的准备,同时抽调县防疫站领导、防疫医师及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共8人带着抢救药包和器械,由局长姚茶芳亲自带领,赶赴王村。立即在现场进行紧急抢救处理,对30个重病人送县医院救治,同时对流行病学和中毒原因进行调查采样。原来在5月4日晚,该村有20余户买了朱村朱林方的熟牛肉吃,至5日下午开始发病,开始以为“感冒”,至6日晚,病人增到50人,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63岁,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腹痛腹泻(水样)。经医护人员现场抢救和住院治疗,57名中毒病员全部安全康复。这是一曲医护人员团结战斗、连续作战的凯歌。首先,赶赴现场的医护人员,都是一声令下,即随车出发,大都已工作一天,连晚餐来不及吃,待病员处理完毕回来时,已经深夜零时以后。县第一医院领导接到卫生局通知后,除抽人员到现场抢救外,立即紧急动员,并要各科室加床添铺,大批医护人员该下班不走了,例
  如小儿科副护士长王菊香连续上了三班,日以继夜抢救病人,因为她的病房一下住进18个。陈圣霄、姚美兰、叶志弘、包颖群、徐燕思、徐秋红、胡钦红等,有的通霄达旦,有的连上前夜班,有的主动来加班,为的一个目的——抢救病人。
  我最开心的事
  县第一医院骨科护士长周玉兰常常这样说:“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自己护理过的病人,痊愈出院。”她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护士,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贡献着。骨科病人,多半是脑外伤昏迷或截肢而不能自主行动,久病床上,不经常翻身,就要生褥疮,翻身又会增加病人痛苦,往往使病者暴躁,1989年10月下旬,腰椎骨折患者章星福,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加上病痛,脾气暴躁,失去生活信心,也不愿意翻身,周即来到病人身边,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同时亲自动手,为他清洗身体,换洗床褥上大小便和污迹,终于用行动和言语感化了他,重振起生活信心,取得了密切的配合,使病情加速好转。
  为的是解除病人疾苦
  芦北乡上夫岭下村巩兆梅,因反复呕血、便血,于1989年9月24日住进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病房。自诉已有十余年病史,造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经内科诊治,仍不能控制,27日又大量出血,请求外科郑双金医师紧急会诊。当时,血色素仅2.07克,红血球5万/微升,病人仍在便血,病情严重危急。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门脉高压?食道下静脉血张破裂?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考虑到病人出血量大,脾肿大,内科治疗难以奏效,如不及时手术,会有生命危险,决定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郑医师急病人所急,立即制订手术方案,做好手术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当晚就进手术室。由于病人是第二次腹腔手术,特请刘梓炎医师当助手。病人腹腔打开了,可把在场的医护人员惊呆了,腹腔内的器官,因为严重粘连,已分不清了。面对现实,手术医师首先想到病人的痛苦,耐心细致地做剥离手术,打开胃腔探查,找到十二指肠才发现后壁有活动性出血。于是为病人结扎止血,并
  将胃大部切除后,呕血便血问题解决了,手术已进行到后半夜。这时,医护人员,特别是主刀医师,已非常困倦。缝回腹腔,结束手术休息?还是为病人着想,趁机将肿大脾脏切除,免得第三次再住院开刀?!为了解除病人疾苦,郑医师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和累,坚持将脾切除手术做完。当医护人员拖着疲倦身体从手术室出来时,东方的太正在向他们招手微笑。
  “江南牙防一枝花”
  1989年10月31日,《健康报》第一版登出《“江南牙防一枝花”》记武义县牙防所所长何德文。该文说:“武义县近年来积极健全县、区、乡三级口腔保健网,为农民防治牙病取得了突出成绩,被卫生部有关领导和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誉为‘江南牙防一枝花’。”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县牙防所所长何德文的一份功劳。
  1984年,牙防所成立不久,何德文就挑上铺盖,带着器械,一头扎到乡下,这一年,他不拿单位工资,每月只领50元生活费,免费义务为农民查治牙病14000余人次,走遍了下杨区6个乡镇的94个村。取得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当时农村80%以上人不刷牙,少数刷牙的也不得要领。有的年纪轻轻龋齿已不少,为了治牙病,人们要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还常常被江湖游医所骗害。牙病给农民带来的危害,成了何德文的心病,他手拿第一手资料,找卫生局长、县长、县委书记,要为武义县人民办件好事。经过努力,在领导支持下,全县完整的口腔防治网建成了,以牙防所为中心,共同奋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1990年10月12日,在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研讨会上,送给武义县一面大锦旗,上书“武义县的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为全国树立了榜样”。这个结论,不仅根据武义县卫生局的材料,而是经过深入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在会议开幕致词即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武义县的卫生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牙病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他们不论是在培训牙病防治人员和建设牙病防治三级网,以及推行初级口腔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这次在这里开会,正是为了结合现场,学习武义的经验、推广武义的经验。”武义的经验是什么?据县卫生局长姚茶芳的发言,讲了五点:一、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二、广泛深入的口腔保健教育;三、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走自力更生之路;四、发挥牙病防治人员的作用;五、区、乡卫生院是开展初级口腔保健工作的基础。县委书记黄友源则认为:抓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是实实在在地为民造福,是难能可贵的,它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